社论:正确抉择 应对风险
艰难的2021年过去了,2022年已经到来。瞻望前路,阳光与阴影相交织。
过去的一年,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疫情漫漫无期,全球供应链愈发脆弱,全球经济变数增多。通过有效控制疫情和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经济维持了大局稳定,成绩来之不易。但是,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风险,成为我们思考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他明确要求“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这些要求无疑应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未见减轻,西安等地疫情趋重,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房地产公司债务危机更加牵动人心。2022年,中国经济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的前提是成功应对风险。深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并尊重这些规律,则是成功应对风险的前提。
2022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年份。举世关注的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此时此刻,国人自然会抚今追昔。30年前,以新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走出了三年徘徊。当年秋天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随后,一揽子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当时的中国面临着险恶的风险,但是,凭借坚决摒弃封闭僵化的老路、自觉拥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中国取得了随后数十年的迅猛发展。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那么,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关键一招。2021年,执政党总结了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高度评价30年前的重大突破,原因正在于此。
风险是任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如影随形的因素。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30年来,经济起起伏伏,屡次被预言崩溃。但是,在一个个关键时刻,中国作出了正确抉择,中国经济不断壮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这足以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全面深化改革是抵御任何风险的制度性保障。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不过,“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终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正是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主要课题。
有风险绝不意味着可以裹足不前。关键是对风险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增强风险预判能力,科学稳妥地防控风险,尤其要防止人为制造风险。防控风险,必须承认人类理性的不足,应警惕“致命的自负”。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根本无法“洞察一切”。人类曾恣意享受工业革命的成果,长期无视其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目前全球的减碳努力,正是人类不得不实施的自我纠偏。自然规律如此,社会规律亦如此;长时段的发展如此,短时段的决策亦如此。违反规律必然受到惩罚。去年推进“双碳”等项工作中曾出现“一刀切”、盲目层层加码,引发不少问题,好在中央迅速纠偏。此类教训应深刻记取,关键是从机制上加以防止。越是在经济下行期,越要尊重规律,蛮干并不代表执行力。尊重规则,落实到制度层面,就是要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是对权力的约束。不久前中央通报的河北霸州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触目惊心,恐非个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任重道远。
面对充满不测的世界,明智的做法是保持开阔胸襟,借鉴自身和他人的经验教训,尽可能让自己少走弯路。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可以说,中国如今的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结果。中国建设市场经济,迄今不过30年。对于这样一种复杂制度来说,30年实在过于短暂,国人仍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无穷的,它能在多大程度上释放,取决于认识尊重规律的水平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新年钟声已经敲响,我们向过去一年战胜或大或小风险、将中国引向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每一个人致敬,让我们在信心与憧憬中迎接2022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