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企零距离对接培养平面图像处理人才论文
摘 要: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校企“零距离对接”培养平面图像处理人才,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企“零距离对接”;平面图像外理;人才培养
图像处理课程只有与校企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零距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一、校企合作,构建项目化课程
1、深化课程的模块式项目化改革
教师要及时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调整课程的知识结构,将本课程的所有内容和知识点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整合、重新排序,与企业共同构建以岗位对知识的不同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新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模块式项目化课程结构,使之与企业生产实际要求结合更加紧密。
2、编制课程的模块式项目化教材
(1)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优选课程内容
积极开展岗位调研,依据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教学内容,紧密依托行业企业,从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以强化图像处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与企业合作,精选课程教学内容。
(2)引入行业企业项目,开展教学设计
以往大多数图像处理的教材还是以知识点来划分章节的,()所选案例也是根据知识点来选择的,但我们发现,这些案例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操作技能,与企业实际存在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引入了企业的真实制作项目作为项目教学的案例资源,开展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带领学生了解制作流程与创意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校企合作“零距离”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方法
1、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进行项目教学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更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模仿企业生产环境,用一定的课时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使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软件的操作和各种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简化了学生融入企业的过程,做到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2、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
学校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专家为学生讲课,学校教师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创造和谐的实训环境,实现把企业的人才标准带到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向企业需求靠拢,把最实用的技术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快速与企业接轨,实现校企融合,共同育人的目的。
总之,只有在平面图像处理与校企合作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实现校企结合“零距离”培养平面图像处理人才的目标,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冯为毅。校企结合培养平面图像处理人才。考试周刊,2012(72)。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校企合作产品研发制作案例浅析校企合作论文:基于校企合作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探析
第二篇: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论文
论文摘要:现代的就业和企事单位的用人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发愁。对于中职学校的优势就是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但如果所学习的技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就失去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意义。本文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些设想。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教;校企合作;技能人才
社会是进步的,时代是发展的,为了适应需求,中职教育闭门造车已经过时,要培养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抢手人才”,得另辟新路,不然中职教育之路会越走越窄,目前校企合作正悄然兴起,更有待探索。
一、目前中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其后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重庆工业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中职学校受到了热捧,中职学校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目的.就业水准相对较低.但社会需求大,就业更容易。在就业压力日益剧增的今天.技校生之所以脱颖而出,原因就是中职学生要求工作的门槛低,且具备技能,企业更能“拿来”就用。可如今,中职学校虽拥有这些优势,仍出现招生难的问题。先总结一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可用这句话来代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会,出得去。”进入中职学校门槛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少,受教育少,或是在初中义务教育中淘汰出来的差生;让学生被学校留得住和学会技能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环节;“出得去”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关口,也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的期望,是我们招生的首要王牌。
近两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开始走下坡路,一个是家长的观念转变,开始走“普高热”,加上国家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中职的收费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负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初衷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就业,这就丧失了中职教育的一大优势。我认为,以上两个原因只是外部因素,一所职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关键要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市场,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简单点说,就是要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同类的优势和品牌。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责。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职业教育较快地和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曾经单纯地培养一个技工的方式已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我们应尽快改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
中职教育的成果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肯定,要造什么样的车还得看市场有什么样的需要,正所谓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据调查。企业需要的人才如下:
1.能直接带来效能的人才。
2拥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3.忠于企业富有责任心的人才。所谓效能是能够在企业上岗的技术能力,这关乎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技术,企业生产方向,简言之要融入企业为企业办实事,而这方面只关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训是无法获得的。所谓创新,即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观念、技术,勇于专研。所谓责任,是要以一个感恩的心,火样的热情爱这个团体,从企业利益出发思考,这与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准有关,而这不是上班一两天就能培养起米的,需要学校的启蒙教育。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
随着“普高热”、“就业难”等对中职之阻碍,中职教育之路越来越窄,无疑校企合作能为中职学校的发展带来又一契机,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另一创新,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就业出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校师资力量.再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了设备、场地,及时更新社会信息,使学校不再“封闭”。
四、校企合作的一些设想
学校必须发展适合自己的专业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学校可以进行分班制:普通专业班和企业班(可以以企业名字进行命名)。普通专业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包括基本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就业意识教育,基础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训课)等是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前的岗前教育。企业班是专为某个企业输送人才而开设的班级。学校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对社会企业进行考察、选择.对认可的企业把我们学校进行推销,推销自己的特色使其认可,让企业到学校进行考查,合格后,可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专门培养属于企业自己的一批员工。企业从学校的普通专业班进行选人(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双向选择),企业通过面试、考核等方法选拔初步具备所需能力的学生,之后校企双方拟定培养计划、课程,为培养出具有适应企业所需的人才,可将该班选派的老师送入到企业实际培训,感受企业文化,让任课老师思想上有对该企业认识的初步雏形以便于引导学生,培养过程中,可让学生定期去企业参观实训。参加企业的各种活动甚至拓展,感受文化氛围。对于企业的技术方面培养,企业可以派专家到学校给学生讲解,经济实力庞大的企业可以为我校提供先进设备和对该班学生提供教学促进手段,(如发奖学金,发补助)等,企业之间的有差距才会使学生有竞争有向往的动力,良性循环,学校发展才会生生不息学校为企业管理培养,企业为学校辅助服务,开辟就业出口,校企合作乃社会发展长远之计。
第三篇: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合格人才 新闻稿
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合格人才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加强示范校建设,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我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11月15日下午,我校在1号会议室召开了校企合作洽谈会。我校校企合作相关老师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教学处主任主持。
会上党委书记对我校的整体情况作了介绍,对现阶段示范校建设进行了总结。中水十六局人力资源处主任对我校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给予了肯定,他认为从我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并且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同时他也希望以后继续加强合作。中水十六局的其他代表也指出了技校生的一些优点和缺点,为我校今后的示范校建设提供了比较好的建议。
最后主任作总结发言,指出我校校企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校企合作成员单位创建交流平台。
第四篇:坚持校企合作 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坚持校企合作 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充分利用襄樊市7家教学医院丰富的临床护理资源,搭建护理教育与卫生行业沟通和合作的平台,实施“早期接触临床”和“临床基地教学”,创新“医教结合、院校联动”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护士职业核心能力和护理岗位需求,创新“岗位见习、模拟实训、岗前培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学年完成岗位技能训练、岗位知识学习,主要在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完成,主要完成常用护理技术训练和护士礼仪规范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将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二学年学生进入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点完成8周的临床基地教学,突出早期接触临床,实现课堂与临床实践、仿真实训与岗位见习、学校与医院的“三结合”,在学校和基地老师的双重指导下完成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第四学期在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完成岗前培训。
第三学年顶岗实习,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职业能力;接受医院和学校共同组织的护理综合技能考核,实施校院联动、双元监控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护理实训基地是也是我院与襄樊市护理学会共建的襄樊市护理继续教育基地。以此为平台,承担了襄樊市辖区内在职护士继续教育培训、新上岗护士培训等任务;开展护理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襄樊市劳动就业局合作,开办下岗女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护工”培训班,为下岗女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技能培训。
经过近5年的校企合作,2009年6月护理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第六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几年来,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院护理实训中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襄樊市及周边区域护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该中心在实现实训教学效率最大化、开展社会服务、区域共建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更新理念,加大投入,提高质量,让护理实训中心在护理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篇: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实用型人才
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实用型人才
【摘 要】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单纯的理论教学,旧有经验的复制,忽略实践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等都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高职类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新时代教育人才上的创新,但大多数院校更多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深入研究方法,培养方案较为单一,在传统校企合作中只是将学生以订单班的形式定时派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合作模式与效果都不甚理想。本文讨论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以及在实践中摸索出的高效率的校企合作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现实背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和要求,通过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有较高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近年来逐步尝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2013年底初步形成涵盖教学与实习、生产与管理、教师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等的科学、有序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劳力密集型、粗放型和低附加值型产业将逐步被高新技术型、集约型和高附加值型产业取代,这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人才。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按照“素质培养为先、职业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构建“校企一体、岗位能力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建设,以企业为依托,以“教、学、做、知识、能力、素质”六位一体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专兼结合、动态组合、团队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增强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建设产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体现“产学结合、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模拟实训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
(四)高职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生身心发展规律迫切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弱化理论学习,强化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企业和岗位的需要。而目前制约高职校技能训练的一个瓶颈就是学校缺乏真实的企业化实训、生产环境,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之间不能完全对接。
校企合作实施方法与流程
鉴于以上所述,我系决定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直接进行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文将以我系国际金融专业与天津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企业)的合作案例为例,详述我系在校企合作中探索出的新方法: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大多数院校更多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深入研究方法,培养方案较为简单,在传统校企合作中只是将学生以订单班的形式定时派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合作模式单一,合作效果也较为有限。而我们学院与相关专业的就业单位在学生培养和顶岗实习双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合作,具体合作模式如下:
学院与企业建立联系,双方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编制订单班。将企业文化及岗位培训引入校园,系部与企业通过交流分别制定教学及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企业培养。系部提供教学设备及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将行业内具有资深经验的培训讲师派往学院参与教学。双方在教学内容上紧扣学生实践能力及从业资格考试等。顶岗实习阶段该专业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各项业务中,并具备相关从业资格证。
以国际金融专业为例,该专业有明确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培养能胜任该职业岗位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途径,将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作为课程开设出发点,以职业场所工作环境为背景,全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市场、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的机制,即以岗位定培养。
从目前教学状况和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国际金融专业开设课程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国际金融相关专业出现了下滑态势,相应报考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人数也出现了一定的不稳定现象,为解决上述情况,突出我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的特色,我系教研室老师决定继续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企业一线人员和本专业教师的联系,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争取更大幅度的提高我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自身出发克服困难。
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以往其他院校单纯签订订单班而缺乏具体培养措施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按照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相应的定向培养计划,以一学期为例,具体安排如下:
1.由企业制定整套针对于金融专业的在校学生对于金融知识、职业展望、商务礼仪、兴趣活动及证券从业资格的相关培训内容。
2.按照以每周一次的在校教学模式,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培训或以社团兴趣活动的形式进行,做到培训、活动相结合。
3.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在校的金融系所有学生。
4.以一年在校学习时间为周期,在大二下半期末最后两个月有意愿从事证券行业的学生集体到企业集中参与证券从业资格考前培训,确保大三开学之际正式进入企业上岗实习。
5.在学生符合企业录取标准后,与企业签订委托代理合同,正式在企业进行实习工作。
6.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半年为一考核周期,未达到公司制定业绩指标下限者,退回学校。完成全年业绩指标学员,公司出具实习报告书并继续留用。
二、成果与启示
(一)实现了四个优化:
1.优化了实训基地
由于引入企业后深化了校企合作,企业方面也成为我系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系两个专业都有独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和顶岗实习期间均拥有大量的实训机会。
2.优化了师资队伍
一方面,校企合作单位选派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结构比例;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定期与企业交流,参与真实的企业运营环节,提高了职业技能,积累了教学经验,锻炼了动手示范能力。
3.优化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结合专业需要和企业业务项目需要进行创新,企业针对我系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从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培训,由企业一线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优化了校园文化
我系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有益补充,实训场所的布置、规章制度、标语以及现场管理等等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运行,例如学生进入实训场所必须着企业提供的服装,“进校如进厂,上课如上岗”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启示:
1.有效实现几个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规格
该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技能与岗位的对接,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中职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职生就业竞争力。
2.遵循了学生发展规律,培养了教师能力,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
该模式尊重了学生好动、喜欢动手的身心规律。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训练,熟悉企业管理、熟悉岗位操作要求,能缩短就业时企业培训时间,甚至可以直接上岗。为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创设了基地,有效解决了教师下企调研或者挂职锻炼操作上的困难,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更新方面有了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有了根基和实验论证条件。
3.节约了教学成本,更好的发挥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该模式有效节约了教学实训成本,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更好的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吸引了企业参与办学、参与教学管理,实现学校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林润惠著
[2]《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11月,郭新宝著
[3]《校企合作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的模式及保障机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5月,尹庆民著
[4]《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务》,海洋出版社,2010年7月,王文槿,林仙福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