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植物种植设计趋势论文
适地适树,从结构上提高植物种植设计科学内涵
植物种植设计,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将其定义为: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可见,植物种植设计应遵循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从生物科学、生态科学的角度,完善植物种植设计的结构与形式。
确立绿量指标,优化植物种植结构
一直以来,我国沿用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平面指标对园林绿地建设水平进行定量评估,2008年2月国土资源部提出要进一步增加绿地率的比率,即绿化用地占总规划用地的百分比。然而,绿地中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种植结构,其生态效益差异很大:相同绿地面积的群落绿化绿地与纯草坪绿地的生态效益相差几十倍;即使同一树种,由于受不同树龄,不同生长环境等自身及外界因素影响,其生态效益也很不同。仅仅依赖原有的平面绿化水平衡量指标,不能量化其实际生态效益,绿量作为立体评价指标则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类植物、不同种植结构绿地、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长环境的实际生态效益。因此,确立绿量指标,结合生物科学、生态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原理和方法,优化植物种植结构,促进植物生态效益的发挥。
优化整合,实现植物景观功能多样性
园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筑营建、叠山、理水和植物种植等四大部分,植物作为其中具有生命力的要素,不仅具有美学、生态及经济等功能,且还能从系统的角度,优化整合园林各组分优势,充分实现园林景观的现代意义。植物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没有形成整体景观结构,更多的是作为配景,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等表现形式与建筑、山石、水体等配合形成局部景观,这于大尺度的现代园林景观建设是相悖的。作为构成现代园林景观的重要组分,植物种植设计必须在尊重地域、尊重基址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立足于构建园林景观整体性,将整个景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要实现多样性,应由形态、功能不同的绿地类型组成,这种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植物种植设计方法,主张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植物种植设计。如在系统研究园林景观其他组成的特点、优势的基础上,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植物的形态、功能、物种多样性,通过版块、廊道、基底等形式,将建筑、地形、水体等有机整合,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不同地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种类以其特有的形态、质感、色彩,在竖向上所表现出来空间范围和围合感是不同的,不但具有丰富和分割园林环境空间的作用,还能营造场所精神,体现地方文化、民族风格。在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中,植物种类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为辅,形成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地方风貌的植物群落,从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成为地域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
现代城市运动也影响到园林景观设计,使其遵循的原则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在植物种植设计中,产生了多元化倾向。英国风景园林师科鲁斯顿指出植物种植设计应体现四个方面:保存性、观赏性、多样性和经济性。保存性即对基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完善;观赏性是园林建设中植物种植设计有别于其他绿化的显著性特征,构建优美的植物景观供人们观赏是植物种植设计的基本任务;多样性是要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多样的景观形式;经济性体现在对于人工绿化的后期维护与管理上。因此,植物种植设计不仅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更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促进植物种放权有偿分配和交易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政府问责制和企业责任制,推行环境维护和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第二篇:植物种植设计说明书
植物种植设计说明书
专业: 学号: 姓名:
一、项目概况
1.绿地位置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位于永川区卫星湖办事处,距永川城区10公里,与国家森林公园永川茶山竹海、重庆野生动物世界一线三点,黄金并列。本次我组所调查的路段始于星湖校区入口处,中间路段,左邻卫星湖,右靠自然山体,所测区域结束于一教学楼背后的一小块绿地。
2.周边环境:
该调查路段中香樟大道为主要的交通道路;其左侧大致是30度的坡地,绿化目的是护坡保坎、美化校园环境,增加游乐休憩空间,充分利用绿地资源;调查路段结束于该路段重要的节点处,其左侧是一教学楼,周围植物众多,但是呈现杂乱景象。
3.自然条件
1.土壤:黄土和砂土为主
2.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热冬暖,湿润多阴,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阴天多,湿度大
3.光照: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植物生长 4.水:充足
5.地形:入口左侧半岛地势较平坦、视野开阔;中间路段以坡地为主;末端是一个半开放场地
二、园林植物设计原则及设计依据
植物配置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功能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1、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植物配置时,首先应明确设计的目的和功能。要求所选择树种应当具备充分满足栽培目的所要求的形状、及具备应有的观赏特性和生态环境效能。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对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则和人们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渲染空间气氛。
2、适应性原则
由于树木受到生态因子的限制,所以要做到“适地适树”,及栽植的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栽植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3、经济性原则
在多种树种的选择条件下,要尽可能的减少施工与养护成本、选择来源广、繁殖比较容易、苗木成本低、成活率高、养护费用较低的树种或品种,尽量选择利于栽种的本地树种,并在尊重现有种植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三、种植构思及立意
1、植物造景的整体立意
通过对植物的种植配置,表现整块场地疏密有致的情景,营造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多种空间形式,增加整块场地的使用价值,同时考虑到整块场地位于一个自然风景区,种植方式应该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故在栽种时尽量选用自然式,营造一种舒适,自然的意境,致力打造生态校园。
2、植物造景的独立景观与表现形式
(1).孤植树,在校门入口的一块平坦地上孤植一株黄葛树,使之成为整个空间的主景,同时形成开阔的空间,使进入校门的人视线可以直达卫星湖上的景色。
1(2).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整个规划中多出运用到树丛的栽种方式,在半岛末端形成一个樱花的观赏树群,使得不同季相有景可观,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3).花坛,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纹样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在教学楼门前空地设置一个与周围建筑相融合的三角形花坛,以其艳丽的色彩提起同学们的精神,其中的模纹图案是炎黄读书节的标志,提醒着同学们好好学习,多读书籍,增加阅历,积累知识。
(4).树群,是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更宜混交林。半岛本来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几乎荒废的地域,在这里我们着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树群观赏点,其中布置小径,既可以进入其中嬉戏休憩,也可以从对面的教学楼观赏到此处立体性极强的景色。
(5).花镜,在入口小道左侧设置一个单面观赏花镜,结合立体绿化,软化了建筑线条,丰富了立面景观。
(6).园路,园林道路除必要的路,面用硬质材料铺装外,路旁均以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游览小路也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才能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
四、功能分区
(1)车行道区
入口香樟大道形成的车行道区,利用香樟分支高,枝叶茂密的特点,形成一个独立空间,给人以一眼望不尽的感觉,引导车辆向前走。
(2)游赏区
在半岛那块利用树群形成自然式景观,与湖相接,设置亲水平台与通幽小径,观赏湖景与树群形成的立面景观。
(3)学习区
在偏坡下方的平坦区通过改变路径,同时对竹群进行管理,改善该区的凌乱感,在利用矮灌木分隔空间,形成一个半开敞空间,既可以观赏到湖边美景,也可以静心学习,是一个劳逸结合的好地方。
(4)教学区
教学楼周围多种植乔木,形成一个安静的空间,利于学习,同时在教学楼背后多种植梧桐树,形成深秋落叶飘零的独特美景,同时也提醒同学们要珍惜时光。
五、附表
植物配置表
第三篇:园林景观植物种植设计之树林设计范文
1、园林景观植物种植设计之树林设计
树林是指成片、成块种植的大面积树木景观。如,综合性公园安静休息区休憩林、风景游览区的风景林(如彩叶林)以及城市防护绿地中的卫生防护林、防风林、引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树林据其结构和树种不同可分为密林、疏林、单纯林和混交林等。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片状树林和带状树林(又称林带),各种类型的树林景观设计要求各不相同。
1.密林
密林是指郁闭度较高的树林景观,一般郁闭度为70%~100%。密林又有单纯密林和混交密林之分。单纯密林具有简洁、壮观的特点,但层次单一,缺乏季相景观变化。单纯密林一般选用观赏价值较高、生长健壮的适生树种,如马尾松、油松、白皮松、水杉、枫香、桂花、黑松、梅花、毛竹等。混交密林具有多层结构,通常3—4层。大面积的混交密林不同树种多采用片状或块状、带状混交布置,面积较小时采用小片状或点状混交设计,以及常绿树与落叶树相混交。
密林平面布局与树群基本相似,只是面积和树木数量较大。单纯密林无需做出所有树木单株定点设计,只做小面积的树林大样设计,一般大样面积为25m×20~40m。在树林大样图上绘出每株树木的定植点,注明树种编号、株距,编写植物名录和设计说明。树林大样图比例一般为1:100~1:250,设计总平面图比例一般为1:500~1:1000,并在总平面图上绘出树林边缘线、道路、设施及详图编号等。
2.疏林
疏林的郁闭度为400%~60%。疏林多为单纯乔木林,也可配植一些花灌木,具有舒适明朗,适合游憩活动的特点,公共庭园绿地中多有应用。如在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中常设计布局疏林,夏日可蔽荫纳凉,冬季也能进行日光浴,还适合林下野餐、打拳练功、读书看报等,所以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景园环境之一。疏林可根据景观功能和人活动使用情况不同设计成三种形式,即疏林草地、疏林花地和疏林广场。
第四篇:植物论文
台州学院
植物学课程论文集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2009级 二0一0年六月
天目山食用植物
08级 科学教育2班0831030055蒋小娜
[摘要] 天目山地处亚热带,植物种类丰富,是食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天目山植物的初步认识,将综述天目山食用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天目山 食用植物 种类
为了加强对天目山野外植物的认识,以及对中国食用植物的了解,我选择《天目山食用植物》这个课题来概述野外实习的心得。
1、天目山的概述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山体由东、西两山组成,东边的叫东天目山,最高峰大仙顶,海拔1478米;西边的叫西天目山,绝顶仙人顶,海拔1506米。两山峰巅各有一池,都称“天池”,左右相对,宛如巨目仰望蓝天,天目山由此得名。
天目山体东西约长130公里,南北宽30多公里。由于天目山树木茂盛,利于鸟群栖息。其鸟类有180种,其中最有名的要数 “ 山鸳鸯 ” 天目山除了十里不同天 ” 树景外,还有古刹禅源寺、狮子岩、倒挂莲花、眠牛石、四面峰、西关龙潭等景点和分经台、太子庵、洗眼池 ” 昭明寺下院 ” 等与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有关的古迹。天目山山高林密,气候凉爽,盛夏平均温度25℃,最高温度也只有32℃,白昼不用扇子,晚上不离被子
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天目山素有“天然植物园”、“森林公园”和“大树王国”之称。其植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计246科,974属,2160种,其中种子植物1718种,蕨类植物151种,藓类植物222种,苔类植物69种。可供药用的有1200余种。以“天目命名”的植物37种,国内外采自天目山的模式标本植物有83种。而且还有许多特有种,如天目金粟兰、天目铁木、天目朴、天目蝎子草、羊角槭、天目蓟、天目风毛菊、天目贝母、天目凤仙花、独花兰、象鼻兰等,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其中二级保护植物12种,三级保护植物23种,占浙江省保护植物的64%。
因此,在1986 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 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一处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宝库 ”
2、天目山可食用植物
食用植物指可食用的植物和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天目山的食用植物种类非常的丰富,其中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蕨类植物等等。具“活化石”美称的银杏的果实就可以食用;像虎耳草科的虎耳草叶可以生吃或烹煮;地榆的嫩叶生吃或煮熟,味道都不错,且内服可治疗胃部不适;蓟的柔细嫩枝去皮,可以生吃或煮食。嫩根可以烹煮,每个花头基部都有一富含营养的“坚果”,可以生食;青蓼的嫩叶可以生吃,也可按照菠菜烹饪;而且在蕨类植物中可供食用的种类也多,如在幼嫩时可做菜蔬的有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毛蕨(Pteridium revolutum),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紫萁(Osmunda japonica),西南风尾蕨(Pteris wallichiana),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等,不但鲜时做菜用,亦可加工成干菜,以供食用;许多蕨类植物的地下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供食用,如食用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sculenta),其地下茎之重,可达二、三十公斤,蕨莱(Pteridium aquilinum)的地下茎以及其他许多种类,都含有丰富的淀粉。
3、天目山食用植物的分布特征
根据地理成分划分标准,西天目山药食用植物可归属于15种分布区类型,主要以温带、亚热带区系成分特征显着。而按照李锡文关于中国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系统,本区中国特有属14属,其所在科的区系类型如表3所示,其中,北温带分布共6科,占总科数42.9%,其次是泛热带分布有3科,占21.4%。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天目山食用植物北温带性质明显,热带性质也有相当的优势,体现出本区区系的热带性质到温带的过渡性特点,但它不是各种性质的区系成分的简单“混合体”,而是与区系的原生性质密切相关。
4、天目山食用植物的发展
食用植物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且促进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它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像天目山的特产坚果类如山核桃、杏仁等可通过旅游等销售途径将其出售,既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又可拉动内需。而有些植物可通过人工选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多倍体等多种科学方法来改善其品质,相信其将来的发展前程将光明无限。
参考文献
[1] 王祖良.用生态学理论理解自然保护区[J].浙江林业, 2007,(02): 36-37.[2] 杜晴洲.保护与开发并举自然与文化合壁[J].浙江林业, 2007,(01): 38-39.[3] 顾松铨.墨山乐水情系天目—记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谭维贵[J].浙江
林业, 2007,(06): 22-23.[4] 候宽阳.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5] 浙江省卫生厅.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上集[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65.[6] 易醒,石建功,周光雄,等.青钱柳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1): 43.[7] 马骥,邓虹珠 晁志,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药用植物资源[J].中国中药杂
志,2004,29(2):123139.[8] 袁小凤, 丁志山, 周云凯.天目山食用中国特有属的初步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6): 756-759.[9] 王祖良, 刘菊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生态规划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四川林勘设计, 2008,(03): 32-37.
第五篇: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刘兆书、王梦瑶、王瑞雄、尹树明、左通通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和脱毒快繁方面的应用,为今后植物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快繁;脱毒;育种
德国的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提出细胞全能性理论以后,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植物组织培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该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与深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也越发的广泛。育种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形成了一门理论和技术;在工厂化育苗方面,产生巨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也促进设施农业、食品、工业、医药业等领域发展,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简单总结。
1、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1.1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
1838-1839年,德国的植物学家T.Schleidon和动物学家T.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1902年德国的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具有植物细胞全能性。1904年Harming在无机盐和蔗糖溶液中对萝卜和辣根菜的胚进行培养,发现离体胚可以发育成熟,并提前萌发成小苗。1937年White发现了B族维生素,建立了第一个由已知化合物组成的培养基,该培养基被定名为White培养基。同时法国的Gautherer和Nobecourt也发现了B族维生素的重要性,三个人被誉为植物组织培养学科的奠基人。1952年Morel和Martin通过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从已受病毒侵染的大丽花中首次获得脱毒植株。1953-1954年Muir利用震荡培养和机械方法获得了万寿菊和烟草的单细胞,实施了看护培养,使单细胞培养获得了成功。1957年Skoog和Miller提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控制器官形成。1958年英国学者Steward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获得了人工体细胞胚,这一实验证实了Haberlandt的细胞全能性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组织培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比如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倍体育种、种质资源保存、快速育苗、人工种子制造、次生代谢物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2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
1.2.1国内的研究发展现状 我国的组织培养与国外相比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却比较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掀起了单倍体育种的高潮,在作物育种上取得了一些实用性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用花药或花粉育出的植物已超过22科52属160种。目前我国组培已经进入了生产阶段,实现了花卉、果树、蔬菜等100多个品种的工厂化生产。花卉出口年创汇达800多万美元。
1.2.2国外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发展现状 国外的组培发展的比较快,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兰花产业。80年代后,以商品为目的的组培苗生产量以20%-30%的速度递增,年产组培苗在10万株以上的植物微繁殖公司约占50%,年产量大于50万株的公司约占25%,整个西欧年产组培苗达2亿多株。
2、工厂化植物快繁及脱毒方面的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有几乎不受地理环境和季节的限制、遗传背景一致、生长周期短、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同时,结合茎尖培养方法可以去除植物病毒、使植物复壮、提高质量和产量,所以,离体快繁和植物脱毒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方面,尤其在兰花、名贵树种、马铃薯、草毒等无性繁殖为主的植物显的更是尤为重要。据估计,目前全球有关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交易额约为1 500亿美元,其中50%一60%与农业有关。植物组培苗的贸易额约占总额的10%,即150亿美元,并以每年15%速度递增。
在我国,离体快繁育苗技术的开发应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如华乐种苗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在500万株以上兰花克隆苗,主要出口日本、美国、荷兰、德国等,北京杉友兰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为350万株兰花克隆苗,连云港振兴恒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蝴蝶兰克隆苗3 000万株,产品远销欧洲、美洲、亚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植物快繁涉及观赏植物、蔬菜、果树、药材等300种以上,其中观赏园艺植物约200种,约占60%。在脱毒方面,如通过脱毒的马铃薯、甘蔗、甘薯、大蒜、草毒、香蕉平均可以增产30%以上,兰花、水仙、康乃馨、大丽花通过脱毒后植株生长势强、花色艳丽、花朵大、产量高。
3、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把植物组织培养普遍应用于作物育种,并在单倍体育种、胚胎育种、细胞融合育种、细胞突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3.1单倍体培养育种
通过对植物的花药、花粉、未受精的子房或胚珠进行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其中以花药和花粉培养应用最为广泛),单倍体在培养过程中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为纯合二倍体植株,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称为单倍体育种。研究表明,常规育种一般需要8-10 天或更长的时间,而通过单倍体进行育种一般仅需要4-5 天的时间,单倍体育种具有程序简单、育种周期短、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单倍体育种是常规育种程序和方法的重大改革,尤其在林业等生长周期长的物种中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单倍体育种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重视,各国纷纷开展单倍体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3.2胚胎培养育种
植物的胚(包括成熟胚和幼胚)、胚珠、子房和胚乳的离体培养技术统称为胚胎培养,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胚胎发育机理、克服杂交不亲合、胚胎拯救、克服自交不亲和、克服珠心胚的干扰、打破种子体眠、获得体细胞胚和人工种子等方面,因此在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和药用植物上有着广泛应用。
在克服杂交不亲合、克服自交不亲和方面主要通过植物离体受精来实现,在广义上通过离体柱头授粉、离体子房授粉、离体胚珠授粉、离体精细胞和卵细胞融合等均称做植物离体受精。但严格意义上的离体受精或试管受精是20世纪90年代精、卵离体融合成功。该技术不仅可以克服植物授粉不亲和问题,还可以进行胚胎、种子和果实发育机理等基础研究。人工分离的精细胞和卵细胞融合后进行合子胚培养,已在玉米、药用牡丹、婴粟、烟草等植物上获得成功。植物离体受精技术是植物细胞工程中的重要实验技术,为研究植物胚胎发育机理提供了新的实验系统,为开发新的植物转基因途径提供了可能。
胚培养在打破种子体眠应用较为广泛,种子体眠的原因很多,利用组织培养方式打破种子体眠一般有种胚发育不全或种子含抑制物抑制种胚发芽2种情况,如胚乳发育尚不完全的兰科种子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获得再生植棵,而莺尾属、蔷薇科、野麦等植物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打破抑制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另外,胚培养还可以应用于胚胎拯救。
胚乳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利用价值的三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获得六倍体,从而育出多倍体新品种。目前有40多种植物的胚乳培养达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分化或器官分化,不少植物已获得了再生植株。我国在马铃薯、小麦、水稻、苹果、桃、称猴桃等多种植物上得到了胚乳再生植株。同时,胚乳培养产生的混倍体,可用于染色体工程方面的研究。3.3细胞融合培养育种
细胞融合所使用的材料一般是指利用除去植物细胞壁的裸露细胞即原生质体,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可克服种、属以上植物有性杂交不亲和性障碍,为广泛重组遗传物质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因去壁后的原生质体消除了核酶等对外源DN A的破坏,为携带外源遗传物质的大分子渗入细胞创造条伴。另外,在有些没有有性生殖能力或其有性生殖能力很低(如香蕉、木薯、马铃薯、甘蔗等)的植物作物改良中,体细胞杂交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叶肉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较好,遗传性较为一致。在原生质体融合方面主要有物理(如电融合)、化学(如高PIE高钙、聚乙二醇)、生物(如仙台病毒)等融合方式。3.4细胞突变体育种
在研究中发现,通过愈伤组织获得的再生植株中常常出现基因型变异。这是因为无论是愈伤组织还是细胞培养,培养细胞均处在不断分生状态,容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物理因素、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诱变。利用这一特点结合人工诱变方法包括物理诱变(Y射线、X射线、电子束、离子束、激光、紫外线等)、化学诱变(甲基磺酸乙醋、秋水仙素、叠氮化钠、平阳霉素、52BU ,EB等)和生物诱变(转座子插入突变、跳跃基因等)获得了一大批植物新品种和新材料。目前,这种方法已筛选出抗病、抗盐、高赖氨酸、高蛋白、矮秆高产的植物突变体。
3.5基因工程育种
通过基因枪或农杆菌进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植物遗传转化的理想受体系统应具有高效稳定的再生能力,研究认为用于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应具有80%-90%的再生频率,且每个外植体必须具有能再生的丛生芽,其芽数量越多越好。目前,用于遗传转化的受体主要有二种途径,一是外植体在激素的诱导下产生愈伤组织后再培养成体细胞胚即体细胞胚发生途径,二是诱导外植体产生单极性不定芽后再培养生成完整的再生植株即器官发生途径。目前,与组培技术结合的转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和基因枪两种方法。
参考文献:
[1]郝玉华.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08(4):20-23.[2]盛玉婷.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9):45-47.[3]李永欣,工义强.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研究概述[J].江苏林业科技,2005,32(3):44-46.[4]王家麟.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86-89.[5]陈长征.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实验技术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56-58.[6]梁一池,杨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