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务中台数字政府建设中作用初探
通过对数字政府发展的回顾,研究数字政府的特征,结合 IT 技术的发展,说明政务中台的建设是数字政府构建的重要技术支撑。结合上海市“一网通办”的建设历程,介绍了政务中台中业务、数据、应用 3 个方面的建设情况,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总结性的说明。
01 数字政府的发展历程
世纪 90 年代,英文文献中已经出现“电子政务(ElectronicGovernment)”和“数字政府(DigitalGovernment)”的概念,均是当时西方政府与 IT 企业合作的各种创新的概括。1998 年,在《21 世纪的数字政府》一文中,“数字政府”被定义为政府利用 IT 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改善为公众提供的信息服务。自 2005 年达雷尔·韦斯特出版《数字政府:技术与公共领域绩效》(DigitalGovernment:TechnologyandPublicSectorPerformance)以来,“数字政府”的概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随着近些年 IT 技术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化对社会和政务服务的冲击不断加深,业务流程再造、在线电子政务、移动办事等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数字政府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当前,数字政府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以数据为中心,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府行政和服务的新模式。数字政府有以下 4 个特征:
(1)政府即平台。通过与公众、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共同创造、共同设计和共同交付的创新方式,政府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2)创新公共价值。数字政府超越微观层面以技术为中心的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等内部政府效益,更具有远见和洞察力,更注重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数字化转型中社会和公共效益的提升。
(3)用户驱动的服务设计。政府服务的重点从满足政府和政策需要向回应公众需求转变,通过服务设计和交付过程改变需求的方向,将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工作重点,并以这种方式设计服务,为用户提供实际所需。
(4)数据治理与协同。强化数据资源统筹规划、分类管理、整合共享,实现公共数据资源一体化管理,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已成为各种社会应用的核心,也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基础,数字政府必然需要在技术上以数据为核心。传统政府主要是从供给侧角度,向大众(个人、法人)提供服务,而数字政府则是从需求侧,即从行政相对人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大众的需求,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的服务。因此数字政府是数据驱动的新型政府形态,以政务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为基础,以大众的需求为主导进行政府管理升级和变革。
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包括数字政府的核心、数字政府的基础、数字政府的价值、数字政府的关键和数字政府的实现 5 个模块。数字政府的核心是开放与参与,通过数据发布与开放、隐私保护与安全,让公众参与到数字服务设计、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参与到数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过程中。数字政府的基础是通过数据资源规划和共享,构建协同文化,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治理与协同。通过统一数字身份认证和用户驱动的服务设计构建灵活、主动与定制化的数字化交付服务,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服务与创新,这是数字政府的价值所在。数字政府的关键是决策与支撑。利用数据科学决策预测政策需求和对未来做出规划,是数字政府应对危机、解决核心问题的目标。数字政府的实现是能力与评价,通过数字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提升公共部门的数字素养,完成公共部门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的投入开发创新应用,不断完善数字文化建设,并对数字政府发展进行评价,促进数字政府能力的提升。
02 以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技术架构
在传统的政务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初期一直是围绕办公自动化来进行的,并没有完整的顶层设计。此外,政务服务具有专业性强、流程环节多、处理情形复杂等特点,多以条线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如税务系统、公安系统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数据孤岛”情况。同时,各政务服务部门间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原有政务业务相对固定、变化的频率低、周期相对比较长的情况也制约了技术架构的变革。随着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与加速,特别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域,上级要求和业务需求变化的频率进一步加快,为适应数字政府的发展要求,需对数字政府的技术架构进行变革,建立敏捷迭代、弹性扩展、适应数据开放及共享的新一代技术架构体系,通过共用一些能力,来快速响应各种变化的要求。
中台当前被视为一种新的架构方式,整合并封装了各种服务和资源。可以通过减层而不是加层的方式重构组织的业务及数据模型,融合基础设施资源平台,提供计算、模型、算法、搜索等技术能力,支撑业务逻辑。同时提供业务流程梳理,整合、抽取、重用业务服务,通过服务编排敏捷支撑组织的业务研发和运营。
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台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技术。20 世纪 60 年代,IBM 主机系统中已经有以 CICS为代表的中间服务事务处理层,由此慢慢演变发展成 20 世纪最后 20 年很红火的中间件基础软件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系统架构突破了单一企业、组织及地域的限制,应用同步和数据交换需要适应云计算及大数据的发展,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之下,从共用的中间件的整合出发,以能力共享为基石的中台概念最早于网站架构、金融系统中应运而生。2008 年,阿里巴巴创新提出“DT”的概念,强调数据分析和应用领域的整合复用及共享,大力推广数据中台的应用,以解决数据化运营问题,进而高效地实现数据赋能,在国内各界引领了新一轮的信息平台架构变革。
中台的出现将前台与后台的能力进行适配。将后台资源集成开放以响应用户的需求,将前台应用中的稳定通用业务能力逐步下沉至中台,提高前台的用户响应能力;又可以将后台系统中需要频繁变化或是需要被前台直接使用的业
务能力抽取到中台实现,为前台提供更强大的能力支撑。同时,基于中台服务架构,利用服务的可重用性,将技术与业务相分离,使政府部门信息化相关人员更关注于业务本身的流程和逻辑,而不必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所绑架,这更有利于业务的创新。
在企业中,构建中台的目的是整合企业内的软硬件资源,支撑企业业务应用的敏捷开发和运营。我们做虚拟化、资源池、IaaS 等其实也都是为了整合资源,更方便地服务于企业业务应用。但这仅是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数据、技术组件、中间件平台等还是分散独立的单体。整合、集成是构建中台的直接简单的方式,但最优的方式是重构中后台的数据和服务以及支撑数据和服务的平台。
在政务领域,平台化是数字化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数字政府要通过平台化建设实现政府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 Gartner 发布的 2019 年数字政府技术成熟度曲线,政务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从单一技术点的应用,向整合化、平台化演变。数字政府技术平台的关注度和热度持续增加,有望在 2~5 年达到期望的顶峰。随着我国“互联网+电子政务”战略的实施,在逐渐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之上,政务中台的应用广度将不断扩展。
03 海 上海“ 一网通办” 政务中台建设实践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提出了全面实施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战略。实施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对政府部门的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自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委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开展网上政务服务调查评估以来,网上政务服务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上海“一网通办”已经成为全国创新的标杆,提升了政务服务用户的“获得感”,在全国发挥了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 年 7 月 10 日,《2020 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正式发布,上海“一网通办”经验作为经典案例被写入报告,在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评估排名中,上海首次进入前十,位列第九,达到了“非常高”水平。
自 2018 年 4 月 12 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正式揭牌以来,持续构建全市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制定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技术标准及管理办法,实现了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上海市作为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提出建设“智慧政府”目标的城市,提出建成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构建全市数据资源共享体系。
“一网通办”的建设并非只是简单的信息系统建设,而是一项政府改革,是数字政府转型的重要抓手。“一网通办”突破原有的“零敲碎打、单兵突进”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向“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快速转变,构建了政府数据平台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发展新模式。
“一网通办”的核心就是一个“通”字,就是需要打通政务服务从老百姓到政务部门之间多种渠道的咨询、办事、服务的路径。从技术支撑的角度来分析,政务前台与老百姓紧密相联,需要重点关注用户体验,涉及线上门户、线下综合窗口,以及各种自助终端等;政务后台则主要是整合各政府部门的审批、流转系统等,提供全面、完整的行权和服务。而在此之间,则需要融合前后台,建立以微服务为基础的服务能力政务中台,起到中枢作用,并能适应政务服务需求发展,实现快速迭代、柔性扩展。
“一网通办”政务中台建设一直是秉承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要抓手和具体实践,从业务、数据、应用三个方面持续构建中台能力,逐步形成统一标准、解耦建设、相互支撑的政务中台体系。这样有利于根据顶层设计、并行实施、快速有效地推进“一网通办”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统一的政务中台体系主要由以下 3 个部分构成:
(1)业务中台。以线上线下融合协同为目标,提供对线上总门户和线下综合窗口的赋能,形成“一梁四柱”能力架构:“一梁”是统一受理平台,把全市所有部门和区县的政务服务能力都集成在统一受理平台上;“四柱”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总客服、统一公共支付、统一物流快递。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用户单点登录、全网通办;统一总客服充分利用了原有 12345 服务热线;统一公共支付集成了银联、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统一物流快递采用 EMS、顺丰等物流体系构建闭环的政务服务。
(2)数据中台。数据中台通过数据归集、治理和应用,将分散、孤立的政务数据汇聚、整合成为标准统一、可共享应用的数据能力,不断促进政府能力的输出。当前在数据归集方面,已经实行全市公共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实现政府部门数据 100%归集。同时开展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以应用促治理,形成良性循环的数据治理机制,促进了整个政府的数据治理。通过中台的能力建设,打通国家、市、区三级数据交换共享通道,促进数据整合应用,“一网通办”为上海市每个注册用户打造市民主页、为每个企业打造专属网页。后台通过整合的数据,为每个市民和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主动化的服务。通过整合其在政府部门办的所有事项、享受过的所有服务为每个市民和企业建立档案数据,同时提供精准化的政策推送以及主动化的证照提醒、生日祝福等,此外也突破了一些政策化手段优化政府智能化服务,如智能客服。
(3)运营中台。依托“一网通办”向各区、各部门提供统一运营管控功能,便于各区各部门以内容、应用、能力三种方式接入统一的政务服务生态中。内容接入模式是各区、各部门按照应用中台内容接入标准规范进行区级、部门级事项标签标注信息、材料审查要点信息等政务服务内容接入,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利用成熟的“问”“办”“推”“档”能力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智能化服务。应用接入模式主要将区级、部门级自研开发的特色属地化应用,以页面嵌入方式进行应用注册、测试、发布、上下架,接入市级平台;也可以按照应用接入标准规范以自研或
合作的形式进行应用的集成开发,并整合入市级平台,为各区、各部门用户提供专属的服务。能力接入方式则是基于模型接口将有特色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算法模型、应用模型等以标准 API 接口、标准能力页面的方式进行能力的注册、发布和上下架等,利用中台基础“问”“办”“推”“档”以及基础内容总库等能力对外提供服务支撑。
04 运营中台的实际应用
运营中台是“一网通办”政务中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务服务内容生产、内容运营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市、区两级以及各政务厂商形成内容、应用、服务良性生态圈的过程中起着支撑作用。运营中台的建设立足于政务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如人口库、法人库、事项库等,对各类服务人员提供后台运营管理的功能系统。在此基础之上,运营中台实现了对内容、应用、模型三大类政务场景服务能力的构建:
(1)内容接入服务主要基于政务知识库提供政策、问答、公共服务、政务百科、知识图谱、项目管理等各门类的内容接入标准接口,提供知识的清洗、分类功能,最终形成对“一网通办”的“问”“办”“推”“档”四大类功能的内容支撑。
(2)在应用运营的能力支撑方面,利用微服务的理念,制定低耦合度的服务开发标准,并开发构建应用自注册、自部署、自发现服务管理机制,对政务事项办理过程中智能化材料预检起到支撑作用。
(3)建立开放性的模型管理架构,有效解决在政务服务中,如何针对不同的行政相对人进行精准政策推荐的问题。运营中台建立开放性的模型管理架构,一方面支持将按平台标准开发的模型集成到中台中使用;另一方面,在遵循安全管理规范的前提下,支持以 API 的方式黑盒接入第三方的算法模型,有利于在算法知识产权保护和拓展模型应用场景间达到一种平衡。
除提供以上 3 种核心服务能力之外,运营中台同时提供效能管理、审计管理、消息中心、基础系统管理等能力,以及各项标准规范和安全运维保障制度。总体架构如图 1 所示。
自 2019 年以来,运营中台持续支撑以“一件事”为代表的上海市政务服务业务流程再造。以用户为中心,从需求侧出发将以往办事以职能部门审批的“一项事项”为中心,变为以企业和群众办理的“一件事”为中心,通过系统互通、数据共享、材料共用,实施以“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办理、统一发证、一体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一件事”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改革,支撑线上“一件事”网上全流程办理,线下“一件事”综合窗口最多跑一次受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新模式。
利用运营中台主要实现构建“一件事”主题配制系统,包括配置场景引导、配置该场景为“一件事”主题、配置场景办理区划、配置场景的申报须知、配置场景的地址等。同时在运营中台中可以完成一表配制工作,支持数据模型视图开发、数据复用管理、公共字段设定、事项表单管理、字典项管理、引导规则管理、场景字段排序、场景分类管理等,如图 2 所示。
通过运营中台,以“统一标准、统一入口、统分结合、共建共营”为运行原则和运行模式,实现了“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工作在全市落地应用,保证主题的业务一致性、流程一致性、体验一致性。市区两级可以批量创建群众和企业眼中的“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获取分发流转主题申报信息、与统一受理平台“一件事”主题受理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后台并行审批流程等内容和系统技术改造工作。目前已经上线运行“我要开饭店”“我要办犬证”等多项“一件事”,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05 中台建设成效及后续发展
“一网通办”作为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已经两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一网通办”总门户自 2018 年 10月 17 日正式开通以来,个人实名用户已超过 2921 万,法人用户超过 208 万,平台接入事项 2341 个,累计服务人次超过 21.87 亿,累计办件量超过 6042 万件,“全程网办”能力达到 84%,“最多跑一次”能力达到 95%。目前,上海“一网通办”已全面建成“一平台、多终端、多渠道”的服务体系,其中移动端“随申办”服务已全面覆盖本市常住人口,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超 1000 万;2020 年创新发布的“随申码”,累计使用次数已经超 9 亿次,已经成为伴随市民工作、生活的随身服务码,在看病就医、交通出行等领域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
虽然上海“一网通办”在中台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需要不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速数字政府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尤其需要在以下 3 个方面深化政务中台的建设:
(1)拓展服务能力。根据“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拓展除审批事项以外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夯实业务中台“一梁四柱”的能力,并依托“两页”(市民主页、企业专属网页)和“随身办”移动端,不断丰富应用场景,结合数字政府变更的需要加强服务赋能。
(2)提升智能化水平。基于服务模式从“通办”到“智办”的升级转变需求,研究知识图谱、NLP 自然语言、OCR 文字识别、符号规则与神经网络融合的混合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模式,开展 AI 需求数据归集,汇集基础数据;构建 AI 内容学习总库,为洞察分析提供标准学习内容支撑;基于电子政务云的能力,建设算法注册调用机制的统一服务中台,支持多种应用场景。
(3)强化数据质量和安全。不断深化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加强政务中台的元数据管理能力,做到政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用性和一致性。同时利用中台的权限基础能力,不断增强分级分类管理,明确数据提供者、使用者、数据管理、数据监管单位、数据运维等责任角色,梳理安全责任边界、责任范围、具体安全职责和义务,积极构建有利于政务数据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二篇:略论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略论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来加以实现,而市场经济则需要科学、合理、高效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作保障。我国加入WTO已经五年,入世后最大、最直接的挑战,是对政府管理制度和行政方式的挑战。因此,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建立一个讲法制、讲服务、讲效能和讲责
任的政府,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按照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为突破口,以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对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一、在建设法制政府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全国推行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据统计,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有80靠行政机关来执行,推进依法行政的重点在于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管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多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行政审批管理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行政审批过多、过滥,手续繁琐,时限过长,暗箱操作,重许可、轻监管,缺乏公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等等,既导致了政府部门的效率低下,社会成本增加,更为行政权力提供了“寻租”空间,成为滋生某些腐败问题的温床,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度。
建设法制政府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本质是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手段就是政务公开。近几年来,我国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一定成效。各地从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出台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就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审批管理机制进行了探索。集中清理和大量削减了审批事项,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尤其是纷纷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将清理后的审批项目集中进中心统一管理,规范运行,阳光操作,强化监督,促进了依法行政,减少了违法审批和不当审批。如安徽省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要求,推进政务公开,做到项目名称、法律依据、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期限、收费标准、办件结果“八公开”,确定了审批事项的办理模式、办理流程和办理规范,把依法行政落实到行政审批的每一项具体环节之中,既方便了申请人办事,也有利于监督和规范工作人员的审批行为,避免暗箱操作,基本堵住了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深受群众欢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视察安徽省政务中心时指出:“集中办公是个好办法,方便老百姓办事,可以树立政府廉洁高效的形象。贵在坚持,重在提高。”
二、在建设服务政府中的作用
我国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按照部门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设置的,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往往分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部门机构重叠,效率不高。缺乏透明度,部分工作人员态度不好。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更多的资源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在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难以到位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以建立政务服务服务机构和推进政务公开为切入点,率先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破题,打开了思路,找到了突破口。目前,全国已建立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2100多个,80县以上政府或部门建立了政府网站。安徽省市县都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大部分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村一级有便民代办点,形成覆盖全省四级政务服务网络,把政府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在服务大厅设置了咨询服务台,公布部门窗口分布图和审批事项办理流程,印制办事指南和审批范本;为申请人免费提供热水服务,做到来时有迎声,询问有答声,离时有送语,微笑面对服务对象。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的政府形象更加亲民,职能更加到位,服务更加周到。
另一方面,行政审批权的公开、集中行使,有效地促进了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保证了政府集中精力制定发展规划、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困难群体;各部门机关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同时,政务服务中心可以集中精力改进审批方式,优化行政环境,并将其规范、透明、高效的运作机制,向机关后方延伸,推动了整个政府部门的政风和效能建设,从而实现了政府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向服务型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三、在建设效能政府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优化发展环
境,地方政府在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建立以规范、协调、监督为主要职能的政务服务中心,在政府职能部门序列之外,为整合部门审批资源,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搭建了平台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一门受理,相关联办,现场审批,限时办结”的办理模式,实现了职能部门和办理事项在空间上最大限
度集中,解决了群众办事跑多门、盖多章、求多人的难题;二是部门间的行政许可和服务流程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督促政府部门减少办事环节,精简审批程序,压缩办理时限;三是采用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的方式,整合部门内部审批资源,优化审批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四是政务服务中心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按照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办件数量和日常考核等方面,对各服务窗口进行考核评价,有效促进了部门的效能建设。安徽省建设厅将分散在6个处室40多个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并授予首席代表“即办权、受理权、协调权”,废止多个处室8枚审批章,统一启用窗口行政审批章,审批效率直线上升,现场办结率达到了83。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通过推行部门审批整体进中心、并联审批、缺席默认制等多项审批创新,做到了建设项目审批全程办结时限由原来200多个工作日缩短至25个工作日。
在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中,政务服务中心的出现以及审批方式的创新与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政审批从分散到集中,从串联到并联,从无限期到限时办结,从部门及其内部机构分割审批到整体统一行使的转变。同时,与之配套的多层次立体监督和政务公开体系的建立,使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行为置于政务服务中心、监察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多重监督之下,有效地制衡了体制弊端和部门利益,实现了阳光作业、诚信服务,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预防了腐败问题的产生,促进了廉政、勤政建设。
四、在建设责任政府中的作用
过去,在行政审批工作中,很多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审批上,不同程度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或者“只审批、不监管”的现象,市场准入很难,而一旦进入却又无人监管;行政机关行使审批,往往只有权力,没有责任,个别部门甚至以批代管,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全面发挥。有些行政机关受利益驱动,利用审批乱收费,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调公开、公平、公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实行社会公示或听证,考虑实际效果和可操作性,避免决策失误或侵害群众利益。坚持“谁审批、谁负责”,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为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严格的窗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监察部门向中心派驻人员,对进驻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洁行政进行监督检查,对各窗口单位依法办事情况实施监察。政务服务中心推行柜台式办公,阳光操作,面对面服务,有助于消除对政府工作的神秘感,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使权力变成了责任和服务,密切了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公开的办公环境,有助于职能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和良性竞争,使内部的管理和监督与社会监督相衔接。这种运行机制,既拓展了公众监督政府的途径,提高了政府公信力,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暗箱操作,铲除了吃拿卡要的生存土壤,实现了反腐倡廉的关口前移。
政府机关的政风评议、效能监察、目标考核,也都把政务公开和窗口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政府机关、基层群众、政(行)风评议员、投诉受理机构等对有关部门进行明察暗访和综合测评。这些措施,从源头上加强了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管理和对市场的监管力量,消除了过去行政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提高了行政效能,把违法必究、有错必改的政府服务责任落到了实处。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加强政府建设,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践中,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在思想认识方面。长期以来,政府过分强调管理职能,忽视服务职能,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过来。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务公开的有效形式,如何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发挥更大作用,在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在管理体制方面。目前在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情况下,地方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以及怎样管存在模糊认识,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制约了政务公开、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深入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仍有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还需作科学、准确的界定。如政务公开的概念和内容、形式的定义及分类,行政审批的涵义和原则等。对行政审批的内容如何公开、公开什么?没有统一、规范、明细的规定和要求。
为此,我们建议:
(一)理顺工作体制和机制
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是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建议建立全国上下统一、协调一致、功能齐备的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和政务服务中心管理体系,明确机构名称、建制、职能,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机制,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建议国务院尽快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我国政务公开工作法制化的标志。目前,有些地方担心过早出台政府信息公开地方性法规,可能导致立法上与国家不一致,影响了地方政务公开法制化进程,使工作出现被动局面。
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吸收和借鉴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制定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法律法规。
(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调整部门内设机构职能,做到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与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对接。同时,通过授权(或委托)窗口、成建制进中心、并联审批、联网办理等途径,增强进驻中心窗口的办事能力,进一步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
(四)发挥政务公开的综合作用
把政务公开与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相结合,促进依法行政;把政务公开与科学整合行政资源相结合,降低行政成本;把政务公开与效能建设相结合,提高机关行政效率。特别是要把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相结合,丰富政务公开的形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略论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府建设中的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略论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篇:试论政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政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加快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市基层急剧转型,居民居住、生活方式快速改变的背景下,原有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出现明显不适,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功能和职责不清,近几年来不断增多的物业纠纷,乃至群体性事件,给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社区的产生和基本概念
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贫困、疾病、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在单靠政府力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一种运用社团组织,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区力量的构想与方法就应运而生。早在1951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就通过了390D号议案,计划建立社区福利中心,推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1954年建立了社会事务局社区发展组,1957年通过社区发展来解决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得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支持。社区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对于社区的含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英文community-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而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本文所讲的行政区域意义上的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通常是指街道办下属的居委会,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在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又称为业主自主治理意义上的新型社区。
二、社区建设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1.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首先,意识转变的需要。中国的老百姓最相信的是政府。在我国,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逐渐展开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社区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劳保都是国家包揽,以“单位人”排斥“社会人”,以“集体事业”代替社区事务,“大锅饭”思想根深蒂固;在农村社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以集体劳作方式进行单一的农业劳动,生产集体只能把少数“五保户”作为“集体人”加以重点关照,而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保障只能是个人行为,以致“养儿防老”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因此,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其次,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城市下岗失业、农村劳动力失地、白发浪潮冲击、贫困人口增加、社会流动加速、多项改革需要以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为主体的情况下,原来以国家和单位为解决问题的主体的方式已不能奏效,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时,社区建设与社区工作就成了新形势下社会健康运行的最佳选择。我国的社区建设虽然在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但仅仅局限于社区服务方面,虽然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社区的功能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战略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上的具体体现,没有具体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社会发展也就成为空话,因此社会发展必须建筑在社区发展的基础之上。
2.建设和谐社区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当今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行社区发展的经验,事实证明,社区发展和建设对社会现代化具有极为深远的积极意义。一是协调社会有序发展。社区是在一定区域或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共同体,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地域观念和认同感,发展的内容是社区成员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必然有益于社区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二是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由于社区建设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因而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就大大加强,使得传统的少数人决策变为大多数人决策,形成“我为社区,社区为我”的氛围。三是发展与服务、建设与排忧的统一。“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性应该是社区发展和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社区发展的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建设,而应该是包括发展经济在内的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事务等多方面内容。
三、正确发挥政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1.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在意识上加以引导,让公众对社区建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80年代中期,经民政部倡导,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了社区服务事业。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化,社区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以及“社区发展”的概念不断出现在媒体上,人们对“社区发展”一词的理解也愈益丰富、具体和不断深化。但是,目前人们对社区和社区发展的理解和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还往往局限在政府、街道、居委会、村委会或企事业单位的行政行为上,基本上没有从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角度来认识或实践社区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们应在这方面加强引导工作,比如,加强对社区工作的宣传,加强社区人意识的培养,培育社区组织等。
2.政府的扶持作用。主要是物质上的帮助,即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转轨时期,将国家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一些帮助与社区工作结合起来,甚至转变成为一种社区服务。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许多职工下岗、失业而走向了社区,这些人大多数往往面临着生活、就业、医疗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这里不排除有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原因。一些掌握社会稀有资源和难得发展机会的人,以及钻了政策空子的人富了起来,造成了下岗和失业职工很强的“相对剥夺感”和“相对失落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改革中的失利者,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平、不公正而产生了一些低落甚至抱怨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稳定与发展。对社区这部分“弱势群体”,仅仅依靠政府的“送温暖工程”、“再就业工程”是远远不够的。而社区社会工作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好办法。因此,在社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这一重要时期,政府对社区的扶持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3.政府的服务作用。主要是在政策、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服务上。任何事物都需要政策和法律的调整,社区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更需要这方面的服务。社区社会工作与法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法办事是社区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依据;二是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也延伸到法律领域,社区的社会工作更需要充实法理和法律知识,提高法学水平。在与行政管理服务关系上,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社会工作就是发挥着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社区工作要运用行政管理学的原理进行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也要吸收社区社会行政管理的内容。社会行政是社区社会工作法律、法规与政策变为各项社区服务的过程。它包括社会工作运用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手段、行政措施、行政咨询、行政信息、行政反馈、行政监督、人事和财务行政、物资行政等方面的原理和原则,以提高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和效率。此外,随着社区事业的发展,政府的福利、社区管理、扶贫、救灾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群团组织也应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并应通过专门的法规、制度与规章规范这些机构的运作。
4.政府的角色定位。诚然,通过政府的、街道的、居委会、村委会的或企事业单位的行政行为,可以组织社区成员,调动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发展,但是这还不够。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的“单位人”已经转变为“社会人”以及“社区人”,无论是社区弱势群体还是强势群体,其对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依赖较之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此相关的是,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之社会角色已开始重新组合、从新定位,其只能开始走向分化、清晰和多样化。因此,社区发展不仅仅是政府和单位的事,而且更是每个社区成员自己的事,必须有全体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必须有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介入。
第四篇: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乐山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住房公积金管理分中心服务事项指南
一、项目名称: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偿还住房贷款
二、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四川省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办法》、《乐山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实施细则》
三、申请条件:申请人在公积金中心、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后,从次年起即可办理支取。
四、申请材料:
1、住房公积金贷款:
①已盖单位预留印鉴章的《乐山市住房公积金支取使用审批表》;
②申请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如委托他人办理,还需提供申请人亲笔书写并签名盖手印的委托书、代办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银行贷款:(第一次支取)
①已盖单位预留印鉴章的《乐山市住房公积金支取使用审批表》; ②购房合同、借款合同、有最近三期还款记录的还款存折原件、复印件;
③申请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如委托他人办理,还需提供申请人亲笔书写并签名盖手印的委托书、代办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3、银行贷款:(第二次支取)
①已经盖章的《乐山市住房公积金支取使用审批表》;
②前次支限时已审批过的《乐山市住房公积金支取使用审批表》第三联复印件; ③有最近三期还款记录的还款存折原件、复印件;
④申请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如委托他人办理,还需提供申请人亲笔书写并签名盖手印的委托书、代办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提取金额:
1、不大于当年的还款额;
2、累计提取总额不得大于实际的还款本息总额。
五、办理程序:
1、申请人到我分中心或区县公积金管理部领取《乐山市住房公积金支取使用审批表》,也可以登陆乐山市住房公积金网站去下载打印;
2、填表后交由所在单位核实并加盖预留印鉴章;
3、将支取所需所有材料及已经加盖单位预留印鉴章的《乐山市住房公积金支取使用审批表》交我分中心或区县管理部办理。
六、承诺时限:手续齐备,现场办理。
七、收费标准及依据:不收费。
温馨提示:提取配偶住房公积金的,还需提供配偶单位加盖预留印鉴的《乐山市住房公积金支取使用审批表》,结婚证原件、复印件,配偶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第五篇:试论机关党组织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省直机关工委党建课题征文----试论机关党组织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海南省西部邮政管理局党支部 饶松)
【摘要】:法治政府建设是党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法治政府建设不能局限于依靠政府机关“单兵独进”地推进依法行政来实现,还需要党通过依法执政加强领导,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推进。机关党组织应明确自身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坚持依法执政的原则,通过监督政府、协调各方力量、密切联系群众和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合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关键词】:机关党组织;法治政府;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是国家主导下的规划性制度变迁: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载入宪法;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和一定成就,但因法治政府建设未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维度共同推进,局限于依靠政府“单兵独进”地推进依法行政来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现状与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为有效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须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中去进行整体性思考,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在法治政府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法治政府的概念与内涵
法治(rule by law)是与人治根本对立、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现代法治理论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权力主体依据法律履行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二是权力主体本身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只能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事,强调“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从“法治”的概念延伸开来,理论界使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等概念来论述法治理念在国家、政府、社会等不同维度上的构想与实践。
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从法治政府的特征上来看,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是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的政府。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1]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勾勒出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总体轮廓。
二、机关党组织在法治政府建设中角色定位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最根本的保证。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和讲话中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机关党组织如何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首先要明确机关党组织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掌舵者”角色。如果把法治政府建设的过程比作一次大海航行,党组织应当是这艘轮船的掌舵者。机关党组织是党依法执政,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政府机关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组织保障。机关党组织必须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要发挥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作用,把党的建设法治政府的精神、原则贯彻到法治政府建设的方方面面,确保政府机关的一切行政行为不得偏离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同时,作为掌舵者,还要协调船员之间随时可能发生的分歧,团结一致向前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机关党组织应当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建立能够体现党的领导、由各方力量代表组成的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破除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的各种体制性障碍,避免因政府机关同其它机关或机关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导致法治政府建设依靠政府依法行政“单兵独进”,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船员”角色。执政是一个政党通过进入国家政权机构,并以国家政权机构的名义将自己的政策主张付诸行政管理实践予以实现的过程。建设法治政府客观上要求执政党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建设法治型党组织。正确处理党与与政府的关系,就在于党要依法执政,保证国家政权机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来看,许多问题的症结都在党政关系没有理顺,出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情况。因此,机关党组织在法治政府建设中扮演的“掌舵者”角色的同时,也应当是一名充分尊重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船员”,支持和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着越俎代庖。
三、机关党组织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一)总揽全局,发挥党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中国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通过执掌国家政权机关,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社会贯彻实施。如前所述,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是国家主导下的规划性制度变迁,治政府建设作为党在新时期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党必须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机关党组织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就是要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摆在全局的主要位臵,确保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措施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单位实际。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机关党组织应当充分掌握本单位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政府应当定期主动向机关党组织报告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对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机关党组织应当协调相关单位(部门)研究解决。需要强调的是,机关党组织在领导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将执政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主动支持和保证政府依法行政。
(二)加强考核,推动机关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任务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了机关党组织对机关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评议考核的职责。《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第43条也明确提出,“各级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要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结合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开展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多的,要及时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机关党组织应依据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考评情况,将考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对法治思维强、法治素养高的执法工作人员予以重用。
(三)联系群众,鼓励公众参与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中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绝不是政府机关“单兵独进”、“闭门造车”就能实现的。党的生命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机关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拓宽表达渠道,主动倾
[2]听民意,鼓励群众为法治政府建设建言献策,从群众的参与和表达中汲取倒逼法治政府建设的力量,同时也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群众基础。
扩大公民的有效参与,也需要机关党组织完善工作参与的程序与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将政府臵于法律的有效约束和控制之下,臵于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之下。法治政府建设一定程度上讲是政府自我革命,依靠政府自身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党组织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通过社会动员保障公众积极参与到法治政府建设中来,可防止公众参与的形式化、符号化。同时,党组织还要通过完善参与的程序与制度,防止过度参与,保证参与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四)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舆论氛围 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机关党组织的基本职责之一。《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是党和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法治政府建设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机关党组织可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吸引观众参与和支持法治政府建设;通过对具有重大有效性的行政诉讼案件的依法、公开、公正处理,培育社会对法治的信仰,提高政府公信力;通过广泛宣传法治政府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正确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公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氛围。注释:
[1]姚锐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途径与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5年1月第1期,第5页。
[2]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12/27/c_1117591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