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烧烫伤治疗中中药的作用机制分析论文
烧烫伤是指因沸水(油)、烈火、光、电、放射线或化学物质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它包含皮肤或黏膜损伤,严重者可能伤及皮下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内脏,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常见且极其复杂的外伤疾病之一[1].随着社会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受伤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 2000 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占总人口的1.5% ~ 2.0%,其中住院人数占 5.0%[2].目前治疗烧烫伤的化学药物较多,如抗菌药物、银盐等,主要作用是消炎、抗菌、镇痛,但存在有一定不良反应、对深度烧伤的创面促进肌肤组织的再生能力差、治疗烧伤后的消水肿效果不理想等不足之处;而中药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目前认为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拥有消炎、生肌、去热毒等作用的烧烫伤膏常被使用,如京万红、美宝湿润烧伤膏等。针对传统中医药在烧烫伤治疗方面应用的现状,本文通过回顾近10 年的文献,就中药在治疗烧烫伤方面的传统应用、中药治疗烧烫伤制剂的发展进行简述,着重对其治疗烧烫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以期更好地认识中医药在治疗烧烫伤方面的潜在价值。烧烫伤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中医认为热毒为烧烫伤的病因,清热解毒类药为常用治疗药。晋代至唐代的医家如葛洪、孙思邈等指出烧烫伤多因火热毒邪而致,当以苦寒收敛为治则,常用栀子、黄芩、白敛、柳白皮等清热药治之,以去热毒。之后烧烫伤的治疗逐步细化,如明代医家根据烧烫伤发病时期及程度的不同辨证施治。清代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谓“汤烫疮……轻则害在皮肤,重则害在肌肉,尤甚者害在脏腑,故治火烧之症,必须内外同治,则火毒易解也”,指出烧烫伤乃火毒所致,内外受之,当以内外同治为治则[3].由此可发现古代医家对烧烫伤的临床认识及治则已非常详细,且提出烧伤内外兼治的治疗原则。
近代中医文献多数认为烧伤是因热所致,热胜则内腐,以致肌肤腐烂,外毒时有内攻可能,故认为除热外还有毒,其病因机制仍是热毒,治疗上仍多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外用制剂或方药,如大黄涂膜剂、复方虎杖液、解毒烧伤膏等。中药治疗烧烫伤制剂的演变与应用
传统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剂型多为散剂、糊剂、油膏剂等。其制法常常是把药物粉碎成粉末后直接加入赋形剂或是用油炸的方法得到药物油炸液再加赋形剂制得,但所得制剂一般较粗糙,有效成分未明确且未进行收集,又因制备过程中有效成分的破坏,致使这些传统工艺获得的制剂疗效较低,且质量不稳定[4].随着中药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及中药抗烧烫伤作用机制的研究深入,中药治疗烧烫伤的制剂逐渐由复方制剂、多组分向单味药、单一有效成分发展,且剂型呈现多样化,出现了酊剂、喷雾剂、膜剂、贴剂等更为便捷有效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亦有学者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来改进工艺,如采用现代纳米粉碎技术,将中药单元缩小到纳米尺度,从而使中药的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大幅度提高[5-6].目前,临床常用的中药制剂有烧伤止痛药膏、美宝湿润烧伤膏、康复新液、紫草烧烫伤喷剂、烧烫伤膏、京万红软膏、大黄紫草膏、国药烧伤膏、烧伤止痛膏、复方桐叶烧伤油、复方雪莲烧伤膏、生肌象皮膏、珍石烧伤膏、十味紫草烫伤膏、烫伤合剂、紫草油、中药烧烫灵等,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止痒、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7],治疗烧烫伤效果肯定,获得广泛认可。如烧伤Ⅱ号油(生地、地榆、虎杖、黄连、黄柏及贝母组成)治疗轻中度烧伤患者 116 例,其止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显着[8].紫霞烧伤膏(地榆、白芷、黄连、黄柏、黄芩、红花、虎杖、米壳、紫草组成)治疗 128 例烧烫伤患者,其中烧烫伤面积< 5% 85 例,10% ~ 20% 42 例,> 20% 1 例,烫伤类型涉及热液、热蒸汽、热金属、化学试剂等,烫伤程度包括Ⅰ度 71 例、浅Ⅱ度 48 例、深Ⅱ度 9 例,患者经过经换药治疗后,治愈率达100%,Ⅰ度创面2~3 d愈合,浅Ⅱ度创面5~10d 愈合,深Ⅱ度创面 3 周愈合,治疗时间最短 2 d,最长20 d 愈合,其中浅Ⅱ度与深Ⅱ度烧伤治疗同时配合抗菌药物与补液。所有病例均无增生性瘢痕生长,无功能障碍表现[9].烫伤合剂(两面针、地榆、虎杖、金银花等组成)治疗烧烫伤患者 162 例,在止痛、减少色素沉积、缩短创伤愈合时间及抑制瘢痕形成方面均优于对照组[10].湿润烧伤膏治疗面部Ⅱ度烧伤 143 例,在促进创面愈合,减少色素沉着,防止瘢痕形成,降低创面感染率方面均优于磺胺嘧啶银(SD-Ag)干燥暴露治疗及 0.5% 碘伏(PVP-I)半暴露治疗法[11].康复新液为蜚蠊科美洲大蠊全虫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剂型,主要成份是肽类、多元醇类和黏糖氨酸,将其外用治疗Ⅱ度烫伤患者 50 例,发现在减轻患者换药疼痛,减少创面渗液,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碘伏湿敷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12].虽然许多中药制剂在烧烫伤的修复过程中发挥较好的疗效。但是面对出现休克、感染较重的重症患者,则需与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联用,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抗感染、抗休克的治疗,再使用中药配合补液、抗炎、输血等治疗,使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中药烧烫伤制剂能促进创面早日愈合[13].综合而言,可认为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及其制剂具有无毒、药性平和等特点,且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抑菌作用较强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有效减少创面分泌物,加速创面结痂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及抑制瘢痕增生等优点[5],因此其在临床治疗烧烫伤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中药治疗烧烫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创面愈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 4个阶段:炎症反应阶段、细胞增殖阶段、结缔组织形成阶段及创面的收缩和重塑阶段。4个阶段之间既相互交叉、相互重叠,又涉及多种修复细胞、炎症介质、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份的共同参与,在机体的调控下呈现出高度的有序性、完整性和网络性。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紊乱,都将直接影响创面愈合的进程。治疗烧烫伤的根本是希望药物能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预防瘢痕增生。
3.1 促进生长因子的分泌与释放,加速创面愈合生长因子是一类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其在创伤局部主要由修复细胞、炎症细胞、血小板等产生和分泌,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能调节伤口修复的全部过程,是影响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14-19]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促进伤口愈合作用明显。
多数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可通过促进生长因子的生成或表达,发挥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康美肤烧伤膏通过提高创面组织 bFGF 和 bFGFR 的表达来治疗大鼠Ⅱ度烫伤,是其促进创面修复过程的机制之一[20].伤疡愈软膏能显着提高浅Ⅱ度烫伤大鼠皮肤bFGF mRNA的表达,且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快于模型组。复方烫伤膏在大鼠深Ⅱ度烫伤后第 14、21 日,可使创面 VEGF 含量呈进行性增加,是该方促进烫伤创面组织愈合的机制之一[21].自制复方镰形棘豆凝胶剂可使Ⅱ度烧烫伤模型大鼠血清TGF-β 含量在治疗第 4、7 日明显增高[18].解毒烧伤膏治疗小香猪深Ⅱ度烫伤时,在治疗第 3、5 日能明显增加TGF-β 含量。红花籽烧伤油在家兔深Ⅱ度烫伤后第 1、3、7、14、21 日均可使血浆 EGF 含量呈进行性增加,表明促进实验家兔 EGF 的分泌是红花籽烧伤油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22].3.2 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水肿、促进创面愈合炎症反应是组织损伤或致病因子入侵机体时的基本反应,也是损伤修复的始动环节。适度的炎症反应是创伤修复所必需的,但过度炎症反应是烧烫伤创面早期继续加深和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能使修复细胞过度增殖,胶原大量沉积,瘢痕增生过度,组织修复不良[23-25].此外,烫伤后创面会因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体液渗出,皮肤含水量增加,局部组织水肿,创面缺血、缺氧,加重组织损害,使创面加重。研究表明,严重烫伤后 TNF-α、IL-1、IL-6 等炎症介质在全身炎症反应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与炎症细胞相互作用,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激活细胞因子级联反应,进一步诱发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剧烈的全身炎症反应,使机体进入“脓毒症状态”,致使炎症反应失控,从而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阶段。因此,早期减轻烧烫伤创面的炎症反应对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患者全身反应非常必要且重要[26].复方烫伤膏在治疗第 2 日即显着降低深Ⅱ度烫伤模型大鼠血清 TNF-α、IL-1 水平与组织含水量;烫伤后第 7、14、21 日组织含水量进一步下降,创面收敛、愈合加速[21].舒笑丹芎跌打膏能显着抑制深Ⅱ度烧伤大鼠体内 IL-1、IL-6、TNF-α 等炎症因子释放,表现出良好的促进创面愈合作用[27].芦荟粗多糖和芦荟凝胶亦能有效减少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中 TNF-α、IL-1β 及 IL-8 的释放,减轻创面炎性反应[28].外用地龙提取物亦对深Ⅱ度烫伤模型大鼠的烧伤创面含水量有显着减少作用,尤其在烫伤后24、48、72 h.对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烫伤膏能显着抑制烫伤 48 h 后大鼠血清 IL-1β 的释放,并在第 7、10、14日促进 EGF、bFGF 的释放[29];八号膏则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烫伤组织含水量、血清炎性因子 IL-1β 水平[30],表明烫伤膏、八号膏均可通过抗炎作用保护烫伤创面,前者促进创面的愈合与增加生长因子 EGF、bFGF 的合成亦有关。
3.3 调控胶原的合成与代谢,加速创面愈合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所形成的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是成纤维细胞及其产生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构成烧伤创面基质,为创面上皮化提供一个支架。烫伤创面的修复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产生大量胶原的过程。胶原主要以Ⅰ、Ⅲ型胶原含量最丰富,是重要的结构蛋白,胶原的生成是创面修复、瘢痕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创面修复状况的评价指标。一般而言,创伤后创面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呈动态变化,早期以Ⅲ型胶原首先增高,在创面愈合过程中逐渐被较成熟的Ⅰ型胶原所取代,最后Ⅰ型胶原占总胶原的 80% ~ 90%.Ⅲ / Ⅰ型胶原比例则可决定胶原纤维的直径大小及弹性好坏,Ⅲ型胶原表达量越高则胶原纤维越细,且弹性好,瘢痕纤维化程度越低。因此,Ⅲ型胶原是影响创面修复、瘢痕轻重的重要因素。创面修复过程中,如Ⅲ / Ⅰ型胶原比值升高则表示在胶原中新生胶原增加[31].杨军等[32]发现中药烧伤油在大鼠深Ⅱ度烫伤第 3、7、11、14 日,能显着提高Ⅲ / Ⅰ型胶原比例,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外用地龙提取物在大鼠深Ⅱ度烫伤后第 14、21 日,使创面中Ⅲ / Ⅰ型胶原比例显着性增高。
羟脯氨酸是胶原中特有的氨基酸,其含量可间接反映胶原含量,是创面愈合评价指标之一[5].多数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可通过影响羟脯氨酸的水平而增加胶原合成。如十一方药酒在大鼠皮肤深Ⅱ度烫伤后第 8、12日能显着提高创面组织羟脯氨酸水平,提示该药酒可使胶原合成增加,从而促进创面愈合[33].芦荟多糖软膏可使浅Ⅱ度烫伤小鼠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进行性增加,且羟脯氨酸含量增加的速度从烫伤后第3日开始加快[26].羟基积雪草酸灌胃 10、20 mg·kg-1,在小鼠重度烧伤后第 10、15、20 日能升高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34].珍石烧伤膏在大鼠深Ⅱ度烫伤后第 14、21 日可显着提高创面组织羟脯氨酸水平,促进创面愈合[35].烫伤合剂对深Ⅱ度烫伤模型大鼠,在烫伤后 7、14、18、21 日显着升高烫伤皮肤组织羟脯氨酸水平,促进创面胶原合成,从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36].3.4 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重度烫伤后早期,因缺血再灌流损伤致使组织发生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发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机体主要的抗氧化酶之一,能清除自由基,提高创面抗氧化能力,保护细胞免受损伤,进而加快创面愈合[37].丙二醛(MDA)作为体内自由基作用于生物膜所发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细胞毒性明显,能损伤生物膜,并使蛋白质丧失活性,组织中 MDA 的含量能间接反映细胞氧化损伤的程度[34,38].抗脂质过氧化损伤途径同样是多数治疗烧烫伤中药的作用机制之一。如复方烫烧膏用于大鼠深Ⅱ度烫伤治疗后 48 h[21],就使模型大鼠血清 MDA 含量显着下降,SOD 活性明显升高,直至烫伤后第 7 日。复方中药油膏治疗猪深Ⅱ度烫伤创面,在烫伤后第 2、7 日能显着性降低创面组织 MDA 含量,升高 SOD 活性[19].艾纳香油治疗大鼠深Ⅱ度烫伤,在烫伤后第 1、2、5、9 日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浆 SOD 活性,降低 MDA 含量,升高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39].芩柏复方烫伤膏能显着降低深Ⅱ度烫伤大鼠血清 MDA 含量,提高 SOD 活力,促进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40].中药复方 ZDS(枳实、白术、三七、生大黄)灌胃治疗大鼠Ⅲ度烫伤,在烫伤后第 9日明显提高大鼠血清 SOD 活性,降低 MDA 含量,表明其可降低烧伤后氧自由基损害,促进创面愈合[41].姜黄素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在烧伤后第 1、3、7、14、28日能明显提高角膜组织 SOD 活性,降低 MDA 含量,表明姜黄素能通过抗氧化效应对大鼠角膜碱烧伤产生保护作用[42].3.5 其他
纤维结合蛋白(FN)为特异糖蛋白,能与细菌、胶原类物质、肝素和组织碎片发生特异性黏附而提供基质背景,从而发挥趋化调理、增强吞噬、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作用,在调控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1,43-44].研究发现外用地龙提取物在大鼠深Ⅱ度烫伤后第6、24、42 h,能使创面中纤维结合蛋白显着性增高,是其作用机制之一[45].结语
综上,中药及其制剂治疗烧烫伤的历史悠久且临床应用广泛,现有研究表明其主要通过促进烧烫伤动物血清和创面组织生长因子的分泌及释放;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烫伤组织含水量,减轻创面水肿;调控胶原的合成及代谢,提高创面羟脯氨酸含量而促进胶原合成,升高Ⅲ / Ⅰ型胶原比例;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环节,来促进烧烫伤创面的愈合,有效预防或减少疤痕形成,提高愈合质量。而且多数中药制剂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作用机制,体现了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的综合调控作用特点,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
然而,纵观目前治疗烧烫伤中药制剂的报道,可以发现多数为自制制剂或医院制剂,作为中成药的并不多,且大多数制剂未对其发挥治疗烧烫伤的有效成分进行明确,研究报道也较少,因此为全面阐释中药促进烧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效应成分及推广现有中药制剂的使用,尚需研究者们从化学、安全性、药效与药动学等方面进行大量工作。其次,应思考如何借助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与技术,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病证结合的创面损伤动物模型,有助于创面修复及愈合机制的深入系统研究,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优势。
第二篇:颈椎病治疗分析论文
【关键词】 振颤手法
以指或掌吸附于治疗部位,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动作的手法称为振颤法,又称振法或颤法[1]。笔者多年来运用推拿中的振颤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0例,男90例,女11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5岁,平均54岁;25~40岁,占15%;41~82岁,占85%。其中神经根型为112例,占56%;交感神经型为8例,占4%;椎动脉型20例,占10%;混合型为32例,占16%;脊髓型28例,占14%。病程最短7天,最长10年,疗程最短5天,最长120天。全部病例均经X线片、CT或MRI与临床检查确立诊断。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推拿学》[2]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先为患者做放松手法,然后做颈部拔伸法,最后做振颤手法。步骤如下:(1)患者正坐,医者分别按揉风池、天鼎、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外关等穴,约5 min。(2)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5 min。随后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推肩臂部,约5 min。(3)做颈项部拔伸法:嘱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侧,右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代写论文,手扶健侧颞枕部,向上缓缓用力拔伸,并做颈部左右旋转活动,另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随颈部的活动在压痛点上施按揉法,约2 min。(4)上述手法完成后,医者将手掌心即劳宫穴着力于患者大椎穴,意念集中于手掌心,而后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做静止性收缩,使手臂发出快速而强烈的振颤,并使之通过手掌心传递到机体内,医者施术时除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用力外,其他部位均要放松,不可屏气。施术时着力部位均不离开施术部位,动作要连贯,持续。双手可交替振颤。一般要求10 min以上,使振颤持续不断地传递到机体内,在治疗部位内产生舒松和温热感。频率要求300~400次/min[1]。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患者肢体麻木感,力弱、眩晕、颈肩臂痛、颈僵、活动受限、颈颤臂抖、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患者肢体麻木、力弱、眩晕、颈颤臂抖等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改善:患者肢体麻木感,眩晕等症状减轻。无效:患者经治疗原有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疗效分析 本组患者200例,临床治愈159例,占79.5%;显效23例,占11.5%;改善12例,占6.0%;无效6例,占3.0%;总有效率97%。
典型病例
患者,女,54岁,干部,于1999年3月12日就诊。病史:半年来患者头晕伴左上肢麻木、力弱、颈颤臂抖、步态不稳。检查:患者颈椎生理前凸消失、颈椎变直,后伸受限,颈僵、颈后部压痛广泛,C3~5棘突、两侧压痛明显。颈后伸或向病侧弯曲时上肢和手指麻木明显。双上肢腱反射可引出,左侧桡骨膜反射(+),左侧霍夫曼征(+)。四肢肌张力、肌力尚好。余病理反射征(-)。经X线、CT、MRI及临床检查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法:按上述方法进行治疗。10天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治疗30天,临床症状消失。讨论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素问・痹证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又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灵枢・经脉篇》所载,手太阳小肠经脉“是动则病……不可以以顾,肩似拔,似折。”清・张隐庵注:“颈项肘臂痛,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从以上中医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本病的病因病理与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因风寒湿邪侵袭,阻塞经络影响荣卫气血的循行,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3]。总之,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气血不畅、经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阳气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而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穴归于督脉,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具有补阳益气,疏风散寒,益气通络之功,能振奋一身阳气,鼓动、调节全身之气血,对机体有强壮补虚培元作用[4,5]。《针灸甲乙经》记载“大椎穴,乃三阳、督脉之会,诸阳之会穴[3,5]”。《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该穴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5]”。大椎穴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的一切项背强,肩膊急,百节酸痛[6]。而在大椎穴上施以振颤手法能使机体内产生舒松和温热感,以达到补阳益气,疏风散寒,益气通络之功。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后,产生一系列病变而出现骨赘、骨刺,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对低频率振动敏感。在大椎穴上运用振颤手法可改善微循环灌流,加快血液循环和扩张皮肤血管[7];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流图示波幅偏高,主峰角缩小,供血不足得以改善[5]。
笔者基于对上述知识的认识采用低频率(300~400次/min)的振颤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较满意。当然,颈椎病病因病理较复杂,要取得更好更巩固的疗效必要时应采用综合治疗。如配合针灸、中药等。对于部分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疗法其疗效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周信文.推拿手法学.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1.2 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3 宏达.大成推拿术.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4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5 郭长青,朱江.针灸特定穴临床实用集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 于书庄.于书庄针灸医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6.7 张学勋.实用针灸取穴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
第三篇:亲子关系作用机制的心理学分析
亲子关系作用机制的心理学分析
周宗奎
关系。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占支配地位,儿童对于亲子关系和自身的社会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亲子关系中相互 作用的心理机制的主要有态度改变、模仿和认同作用,其中,“最小充分性模型”和“信息加工模型”是对态 度改变中信息内化机制的深度理论解释。在家庭内部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中,父母既是作为信息来源的教师,又是作为行为示范的榜样。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844·1
* * *
在影响儿童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 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可 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那么,亲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心理含义呢?亲子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影响的呢?本文试图通过对家庭内部 亲子关系的微观分析,揭示亲子关系的基本特质和亲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机制。
一、作为一个系统的家庭
尽管随着社会生活流动性和复杂性的增加,在现代变动的社会中,家庭关系的重新组建越来越常见,家庭 关系仍然是最紧密最持久的纽带。除了血缘关系之外,家庭在漫长的时期内有着共同经历的历史和对未来关系 的期望,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历史的延续,使得家庭本质上不同于与朋友、老师、邻居和同事的短期关系。尤其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和家族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家庭关系在心理和物质意义上都维持着人们在危难之际获得支 持和帮助的期望。
长期以来,亲子之间的联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社会文化的信念、价 值和态度都通过父母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选择性的方式向儿童传递。父母的人格、态度、社会经济地位、宗 教信仰、教育程度和性别都影响着他们向孩子传递的文化价值和标准。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对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儿童的抚养看作是家庭成员 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过程。现代发展心理学一直试图弄清父母的特征、态度、育儿活动与儿童的人格、认 识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们很容易认为,父母的行为决定或铸就了儿童的行为。但是,关于儿童抚 养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相关型研究,因而还不能确定这种因果关系。例如,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经常发现父母 对孩子体罚、拒斥和不一致的纪律要求与儿童的攻击性和犯罪之间存在相关。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是纪律要求 导致了这些越轨行为。很有可能是身体素质多动、急躁不安、要求过分的孩子导致父母使用更严格的控制方式。父母在开始时可能使用说理和劝导,如果无效,则使用轻度的权利剥夺,如一个星期不许看电视,这一措施 可能仍然无效。这时父母可能开始打孩子屁股。如果这些措施都不成功,父母遭受了挫折,可能变得失去耐心,爱用惩罚,暴躁无常,并且绝望地用种种办法来对付桀骜不驯的孩子。最后,父母对孩子也许就弃之不管了。可见,儿童的身体素质可能制约着父母的抚养方式。
显然,这只是一种极端的例子。我们应该看到,儿童行为的塑造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难以预测的过程。儿童 在自己的能力、气质、人格和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方式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反应,从而对其自身的 社会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关于儿童早期气质类型的研究表明,“困难型”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和训斥的反 应与“轻松型”儿童不大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反应肯定会影响到父母后续的抚养活动。因而,更准确的观点是 将家庭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特征和行为都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每一个成 员的反应。家庭内的相互作用并不限于亲子之间,它在所有家庭成员之间都发生。同时,家庭存在于一个更大 的社会环境之中。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将形成不同的作用系统。一个充满贫穷、饥饿、混乱、疾病 的社会与一个富足优裕的社会当然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家庭的作用。
二、亲子关系的不对称特点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看来,它都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相互作用 关系。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亲的保护、抚养、交流,不仅婴幼儿时期是这样,即使到了童年、少年时期,父母仍然 为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 及纪律和控制;反过来,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显然,亲子关系是一 种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但这种相互关系又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孩子和父母都对对方抱有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并不对等;儿童需要 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则常常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并且,从亲子关系的很多方面来看,孩子的需要都超过了父母的需要,父母对孩子大多是所谓“只求付出,不 求索取”。这种不对称的亲子关系显然与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有着很不相同的特点。在亲子关系中,通常由父 母亲掌握着权力和限制,儿童的合作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顺从和尊重。父母指导和训练孩子,孩子有时寻求 父母的教导,有时也反抗,但更多地是遵从父母的教导,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占有权威地位。相 比之下,儿童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常常以一种直接对称的方式进行。同伴之间的合作绝大部分场合意味着分 享和援助。
因而,一般地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亲子关系中学到的是对权威的理解和对规则的服从,而从同伴关系 中学到的则是平等、民主的观念和公正、合作的原则。当然这并不等于亲子关系中没有民主的成分或同伴关系 中不存在权威。不过从总体上来看,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权威更为明显、稳定,同伴关系中的权威则是以一种不 稳定的、游戏的方式存在的。
三、儿童对亲子关系的作用
父母对儿童的抚养只是亲子关系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特点和看法也对亲子关系起着重要 作用,从而影响着自己的发展。
儿童自身特点的作用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心理学家贝尔(R.Bell)曾对儿童社会化的一系列研究进行 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儿童的气质特点决定了他以后的攻击性或顺从性,父母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调整纪律训 练方式的。换言之,父母倾向于使用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最为有效的任何抚养方式,有些儿童自身的气质特点对 特定的纪律训练方式能作出较好的反应;另一些儿童的气质特点则对另一训练方式反应较好。因而在贝尔看来,父母抚养方式与儿童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正好与一般推测相反:不是父母的行为模式引起了儿童的某些行为,而是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了特定的抚养方式,父母则采取与他们相适应的方式作出反应。[1]
根据心理学实验设计的逻辑,我们知道,从已有的相关型研究也很难得出这种反向的因果关系的结论。但 也有一些研究结果支持贝尔的观点。[2][3][4]如一项研究调查了4~8岁儿童的母亲对孩子的管教方式。[2]研 究者向母亲列举了几种儿童过错行为,请母亲作出反应。这些过错行为包括从母亲钱包拿钱、对母亲叫他吃饭 不予理睬、对危险警告不理睬、从身体上伤害别人(把小伙伴从三轮小车上推下来)或从心理上伤害别人(嘲 笑年老体弱的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母亲选择的管教方式“更多地由孩子做了些什么决定而不是由某种母亲 一贯使用的抚养方式决定”[3]。例如,对大部分过错行为母亲们都选择了权力——武断的处理方式,而对造成 他人心理上痛苦的行为则使用了说理和讨论的方式。母亲们常常表明,她们会使用多种方法来管教孩子,如先 用权力武断,再用说理[4]。
这些结果表明父母并不是不管孩子的什么行为都使用某种一贯的管教方式,也说明儿童确实对父母抚养活 动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意味着父母的抚养方式在总体上或主要地是由儿童决定的。父母有着自己影响孩子的 方式,并且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儿童发展的差异,父母无可争议地对儿童的生活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父母并不是在真空世界中发挥影响,儿童也是亲子关系的一个积极方面,儿童自身的特 点也影响着家庭气氛。
四、亲子关系的作用机制
尽管儿童自身积极地影响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仍然是更为重要、更为有力的。那么亲子关 系通过哪些心理机制对儿童发生作用呢?方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从人际影响的作用机制来看,常见的主要有 态度改变、观察与模仿、认同作用等。
(一)态度改变 态度改变是指父母直接向孩子传授行为规范,并采用种种方法改变儿童的态度,使其接 受这些行为规范,取得社会化进步。父母要改变儿童的态度,使他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可以采取很多方式,如 使用权力、撤回爱护、信息内化等。
1.使用权力 使用权力即以惩罚威胁儿童作出某一行为。这种办法在短期内很有效,特别是当成人在场能 实施制裁时。但实验表明,使用权力并不能导致长期的、可靠的态度改变。事实上,过分使用权力可能导致出 乎意料的反效果。经典实验“不准动的玩具”证明了这一结论[6]。这个实验中,在一个实验室里放有一个儿童 非常喜欢的玩具。告诉第一组儿童不要去玩它,否则会受到某种相对较轻的惩罚;也告诉第二组儿童不要去玩 它,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随后的情境中,两组儿童都没有去碰那个玩具。但是,当这些儿童以后又重新 来到这间实验室时,受过严厉惩罚威胁的第二组儿童更多地去玩那个玩具,而受过较轻惩罚威胁的第一组儿童 则不太喜欢并拒绝去玩那件玩具。可见,父母使用权力惩罚的程度,并不决定儿童服从和接受规范的行动。
2.撤回爱护 撤回爱护是一种更隐蔽、更间接地强迫儿童服从的方法。它常常表现为直接的不赞成的言语,如“你那样我不喜欢”,或间接的冷淡、失望、不感兴趣,如不理睬孩子。在某些方面,撤回爱护比使用权 力有着更好的效果。研究表明,撤回爱护是使儿童马上服从的有效办法。尽管有这种即时效果,但撤回爱护仍 不能达到父母影响儿童的主要目标:使儿童将新的社会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要求。撤回爱护也只能导致儿童 外在行为的有限变化。例如,它可以使儿童抑制对他人的愤怒和敌意,但不能使儿童获得不需要父母监督的新 的道德标准和信念。而“信息内化”能达到这种长期的效果。
3.信息内化 信息内化又叫引导,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共同的一点是:引导儿童集中注意父母所要传 递的行为标准,而不是父母传递这些标准时所使用的方法。成功地使用这种方法,应该是让儿童记住了行为准 则而忘记了父母所使用的方法,甚至忘记了父母曾教过他,使儿童将新的态度归因于自己、内化为自己的准则。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理论解释。
李帕(M.Lepper)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信息内化的“最小充分性模型”[6]。李帕认为,态度 改变中的服从和内化有着不同的效果:服从只是暂时的,而内化是长远的。有形的奖惩容易导致服从,而劝告、讨论和说理则产生内化。李帕还进行了前面提到的“不准动的玩具”实验,不仅证实了前述结果,而且发现,受到较轻惩罚威胁的儿童在一个全新的情境中也能更好地抵制诱惑。李帕认为,“以前对较小外部压力的服 从,似乎增加了以后的内化或对成人要求标准的接受;以前在更为突出的压力下产生的服从可能减少以后的内 化”。李帕还在实验中发现,儿童对于本来非常有兴趣的活动,如果受到明显的外来奖励,就会降低兴趣。为 了解释这些结果,李帕提出了“最小充分性原则”:使儿童改变行为并能长期保持的最有效办法是运用足够的 压力或奖赏推动儿童作出新行为,同时又不使儿童对这些压力或奖赏形成过于深刻的印象。换句话说,成人提 供的外在诱惑必须最小而又足够
改变儿童的行为,它本身不应该比成人想传授的行为标准更突出。在这种条件 下,儿童的态度和行为将会得到改变,同时也使成人传递的标准内化了。李帕用“最小充分性原则”解释了许 多研究结果,如威望型父母和独断型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影响。这个原则适于解释父母如何影响儿童获得特定的 态度和标准,但却不适于解释更为复杂的信念系统的长期建构过程。
霍夫曼(M.Hoffman)则提出“信息加工模型”[7]来说明内化过程。他认为“纪律训练”是亲子关系中影响 道德发展的主要事件。儿童对越轨行为的抑制能否持久依赖于父母对儿童采用的纪律训练方法。使用权力和撤 回爱护都不能形成道德内化,纪律训练要形成内化,必须引导儿童预见其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后果。这种引导可 以依据具体情境和儿童年龄采取多种不同形式。父母自发地根据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改变着他们与儿童的沟通 方式。例如,对年幼儿童,父母常直接指出行为的外部后果;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则会说明别人行动的内 在动机或某个行动对他人心理上的伤害。父母的引导使儿童更为关心他人、使儿童懂得自己的行动对他人的影 响。这些信息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人际因果关系。霍夫曼认为,儿童已有的编码和储存新信息的能力为父母的 沟通提供了一个限制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父母通过每一次纪律训练努力扩展儿童对他人的理解。但是,这些 引导本身还不能使儿童社会化、儿童还必须注意到父母的引导所包含的信息。父母引导的信息要有效地影响儿 童,就必须使儿童处于“最佳激活状态”,把引导与轻微的使用权力和撤回爱护相结合,就能达到这种状态。没有压力,儿童不能认真地对待父母传递的信息,若压力过大,又会干扰儿童对这些信息的内化。
霍夫曼的观点与李帕的理论相似,他们都认为,要长期有效地影响儿童的行为,必须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 和父母与儿童的沟通。父母控制应该是有效的,但必须只是轻度激活儿童的情绪状态;父母与儿童的沟通必须 适合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样父母传递的信息才能为儿童所理解。这种复杂的作用方式需要父母们 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独特的抚养方式。
(二)观察与模仿 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途径。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的一系列研究充 分地阐明了这一观点。[8]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来解释模仿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 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 强化”。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有很多原因。儿童以类似于父母的方式去行动,可以维持来自父母的情感 和避免惩罚。儿童还通过模仿父母的行动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
(三)认同作用 个体认为自己相似于另一个人,并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现以那个人的方式行动能给自 己带来满足。从弗洛伊德开始,这种认同作用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注意。
弗洛伊德以所谓“奥底甫斯”之类情结来解释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如男孩的某种愿望受到父亲压抑,从而 对父亲的地位产生妒嫉,并进而模仿父亲的行为,认同于父亲。这种认同,最后导致了儿童自身性别化发展和 性别角色的形成。后来,又有人对认同作用提出了新的解释。如卡根(J.Kagan)就结合弗氏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对认同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9]卡根把认同作用看作是一种“获得性认知反应”,而不仅仅是儿童与榜样之 间外部行为的相似。换言之,认同作用是对相似性的一种信念和增加这种相似性的意向,而不只是单独的模仿。卡根认为,认同作用的第一步是儿童对榜样所具有的目标状态的愿望,主要是对掌握感和爱的愿望;然后,这种愿望又导致了要具备榜样的特征的愿望,因为儿童相信,只要在特征上与榜样相似,就能达到愿望的目标。儿童因而模仿榜样的思想和行为,并在认同中得到强化。哈根的这一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儿童性别化之类 问题。但是这一理论缺少实验证据,并且它还暗含着靠不住的假设:儿童在早期就具有假设、推理的认知能力。
柯尔伯格(L.Kohlberg)则更强调儿童的认知能力在认同中的作用。[10]他认为,儿童先在认知上探索环境,建立自己的同一性,然后区别与自己相似和不相似的人,进而模仿与自己相似的人,并从中得到满足。
应该注意,模仿和认同作用与态度改变有着重要区别。态度改变策略中父母说出标准并用奖赏实施,父母 知道自己在影响儿童的行为。相反,模仿和认同作用则常常是在父母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父母使用的模 仿、认同策略与态度改变策略如果不一致,就形成“照我说的做、别照我做的做”的不良管教方法。
五、家庭中的社会化过程
家庭情境为儿童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社会技能的舞台。从家庭中的社会化过程来看,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既 是从理性上传递知识和规则的教师,又是在行为上以身作则的榜样。
(一)作为教师的父母 向孩子讲解知识和传递规则是父母的基本职责之一。自生命的第一天社会化即开 始发生,到第二年,随着儿童运动技能的增强和言语的出现,社会化变得更为有意识和系统化。以前曾被接受、被看作“聪明”的行为开始受到限制。成人不再允许孩子踏上高椅架,孩子探索的范围受到限制,排便训练 也开始了。当孩子用他新获得的运动技能探索周围的世界,如爬出小床、摇摇晃晃地走到楼梯口、玩弄瓶子或 杯子、拿起烟头塞进嘴里时,周围马上会响起成人惊慌的声音“不”、“停下”。同时,孩子也会由于他已经 取得的成绩,如学习使用勺子、说出物体名称、保持尿布干燥,以及父母所喜欢的其他行为而受到拥抱、爱抚 和赞扬。社会化的过程是十分认真地开始的。父母教给孩子日后生活所必需的社会规范,并且根据孩子的遵从 或违背行为来给以奖赏或训斥。
在父母的这种塑造过程中,儿童个体的自尊心和个人控制感的适应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自尊心 和个人控制感取决于在儿童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成人的特点。如果父母的纪律要求过分依赖强权而贬低儿童,儿童会认为自己是毫无希望和毫无价值的。如果父母只在必要时使用最小的压力促使儿童服从,并且鼓励儿 童将这种服从看作是自己选择的,儿童就会对父母的标准有更好的适应和内化。举例来说:“跟你弟弟分着吃,要不我就不给你了”与“你是一个大方的孩子”这样两句母亲的话,显然对儿童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另外,儿童的年龄在其对奖惩的反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抵制外来的控制和操纵,对恰当社会行为的自我强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由成人控制到儿童自我控制的逐渐转变在儿童脱离家 庭进入小学时期最为关键,父母对儿童活动的直接监督和控制越来越少。这一时期的儿童与年幼儿童相比更能 为了长远奖赏而延迟即时满足,并且更为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是自我满足。儿童的信息加工能力也提高了,这 使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外界事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动机以及注重不同的后果。相比之下,特定行为发生时紧随 的奖惩对于年幼儿童比对年长儿童更为重要。但是无论在任何年龄,父母作为儿童社会化动因的效果,取决于 他们与儿童的情感关系、他们所实施的控制类型、以及他们的控制是否适合于儿童的年龄、人格和情境需求。
(二)作为榜样的父母 父母对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不仅表现为用言语传授文化价值并奖赏和惩罚儿童的行 为,而且表现为为儿童提供了行动模仿的榜样。在心理学研究中,儿童获得榜样的哪些特点以及如何获得这些 特点:都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已经得到了大量证据的支持。父母情绪不稳定或犯 罪的家庭中的儿童更容易形成适应不良或越轨的行为模式。在充满慈爱、诚实和勤劳的家庭中长大的儿童更容 易习得良好的道德、对他人的关心和追求成就的需要。
在生命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儿童的模仿和父母对模仿行为的鼓励。孩子和父母反复玩“躲猫猫”和“挥手 再见”之类的模仿游戏,父母重复婴儿的发音并鼓励孩子学说单词,母亲花大量的时间指出物体、说出名称,并鼓励儿童跟着她重复这些名称。在生活早期,父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榜样,随着儿童年龄与社会能动性的增 长,兄弟姐妹、同伴、社会
机构和大众媒介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11]
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从不同榜样身上学到不同品质。一个儿童可能表现出母亲对狗的畏惧、父亲 的幽默感、哥哥对流行歌星的热情崇拜以及同班的班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儿童能向他人模仿的特征是多种多 样的,包括一般态度和观念,也包括很特殊的嗜好和行为。这种由模仿所致的类似性在不同情境都会影响儿童 的基本认知、人格和社会性类型。模仿机制在道德发展、自我控制和性别相适行为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总之,亲子关系中双方相互影响的方式是复杂的。大多数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期待,并有 意无意地使用自己的一套抚养方法以求达到美好的目标。但是能够达成儿童良好行为的发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有许多方式能让孩子误入歧途。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式的抚养公式,抚养活动必须适应儿童个体的物质和 需要。
注:
[1]Bell,R.Q.(1977).Reaserch Stratiges.In R.Q.Bell &L.V.H-arper(Eds.).Child Effecis on Adult s.Hillsdale.N.J.:Erlbaum.1977.[2]Grusec,J.E.,& Redler,E.(1980).Attribution,Reinforcement,and Altruism:A Developmental Anal ysi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6,525-534.[3]Grusec,J.E.(1982).The socialization of Altruism.In.N.e-isenbeg-Berg(Ed.),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pp.139-166).New York,academic Press.[4]Grusec,J.E.(1991).Socializing concern for others in thehom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7(2),338-342.[5]Lepper,M.R.,Greene,D.,& Nishett,R.E.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 nsic rewards:A test of the “overjustiffication”hypothesis.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e-ial Psyc hology,1973,28,129-137.转引自:E.E.Maccoby &J.A Martin: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In P.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1983).[6]Lepper,M.R.,& Greene D.(Eds.)(1978).The hidden cost ofreward.Hillsdale,N.J.:Erlbaum.[7]Hoffman,M.L.(1982),Affectiv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in moral internalization.In E.T.Higg ins et al(Eds.).social cog-niaon and
perspectives.Cambridge:Cambri dge University Press,1982.social behavtor:Developmemal
[8]Bandura,A.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i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7.[9]Kagan,J.(1989).Temper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b-ehavior.American Psychologist,44,4 91-499.[10]转引自:E.E.Maccoby & J.A.Martin:Socialization in the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In P.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1983).PP.72-101.[11]周宗奎:《儿童社会化》,湖北少儿出版社,1995年,第462-499页。
第四篇:新形势下乡镇财政作用分析论文
一、乡村财政应该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一)为老百姓提供最基础的财力保证
乡村财政最根本的作用是什么,那就是为老百姓提供最基础的财力保证。在通常情况下可能,家家户户自己各过各的,不需要别人的帮忙,除非特殊困难户。但是,如果到了紧急情况,比如有自然灾害的时候,乡村财政就可以发挥其最基础的作用。
(二)发挥经济作用
现如今,我们都追求城乡经济一起发展。由于城市与乡村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导致其发展速度也不同。我们一说起城市,就想起繁荣发达这些代名词,一说到农村就想到贫困潦倒这些词。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其实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城市已被污染乡村的空气质量好,而且它的空地多,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作为乡村经济的支柱,财政必须发挥起作用来。在农业这一块,乡村财政可以为百姓提供一些个人达不到的条件,当然也可以集资或者直接提供。这样,它起到的效果可以好很多。
(三)服务功能
现如今提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乡村财政也应该贯彻这一理念,积极做到服务功能。说到它的服务功能,我们就会想到利用这些钱完善基础设施,或者提供医疗保险等等一些人性化的事情。财政确实具备这一职能。
二、新形势下要想让乡村财政无限发挥其作用,应该做到的措施
(一)做好思想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条件,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当前,乡村财政管理人员的认识、思想并不统一。对国家具体是否实行农业免税政策不清楚,对乡村财政管理方法不明了,对乡村财政应当发挥的作用也不清楚。因此,必须首先统一大家的认识和态度。
(二)加强乡村的财政人员管理
要想充分发挥乡村财政,必须加强乡村财政人员管理。不管在什么单位工作,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都是很重要的。为了乡村财政可以更好地管理,人员的能力应该得以提高。
(三)提高其责任感
乡村财政是大家公共的资金,乡村财政管理人员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是工作人员,就算是普通百姓也应该有这种意识。不仅是对乡村财政有责任感,对其他事情包括整个乡村的人民都要有责任感。
(四)为村里的百姓搭建服务平台
乡村财政应该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老百姓需要又一个提供服务的场所。而乡村财政管理处就应该搭建起这个平台。为村民提供优良的服务并完善基础设施。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乡村财政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财政应发挥的作用。然后,提出了如何提高财政发挥作用的最大程度。在当今社会新形势下,乡村财政在乡村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农村老百姓生活朴素,要求相对较低。但我们也要对其高度重视。本文笔者通过参考文献,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而写的。也许其中又不足,但也有可以参考的地方。
第五篇:MFC消息映射机制分析论文
摘 要:MFC以层次结构组织起来,比较庞杂,尤其是它的消息映射机制,更是涉及到很多底层的东西。本文通过对整个消息映射机制进行系统的 分析,可以帮助程序开发人员更好地了解MFC,进行可视化编程。
关键词:消息驱动;消息映射;MFC 程序设计引言
微软公司提供的MFC基本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是进行可视化编程时使用最为流行的一个类库。MFC封装了大部分Windows ApI函数和Windows控件,使得程序的开发变得简单,极大的缩短了程序的开发周期。MFC独创的Document/View框架结构,能够将管理数据的代码和显示数据的程序代码分开,并且设计了一套方便的消息映射和命令传递机制,方便程序员的开发使用。其中消息映射机制本身比较庞大和复杂,对它的分析和了解无疑有助于我们写出更为合理的高效的程序。这里我们分析一下MFC的消息映射机制,以了解MFC是如何对Windows的消息加以封装,方便用户的开发。SDK下的消息机制实现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SDK下我们是如何进行Windows的程序开发的。Windows程序的运行是依靠外部发生的事件来驱动的,事件由操作系统捕捉,以消息的形式进入消息队列,然后通过消息循环从队列中不断取出消息,送到对应的窗口过程里处理。相对于DOS程序,Windows是以WinMain作为程序的入口点,以下就是一个简化的Win32程序的主体,通过while语句实现消息循环:
WinMain(…)
{
MSG msg;
RegisterClass(…);// 注册窗口类
CreateWindow(…);// 创建窗口
ShowWindow(…);// 显示窗口
UpdateWindow(…);
While(GetMessage(&msg,…)){ // 消息循环
TranslateMessage(…);
DispatchMessage(…);
}
return msg.wparam;
}
其中,msg代表消息,程序是通过GetMessage函数从和某个线程相对应的消息队列里面把消息取出来并放到消息变量msg里面。然后TranslateMessage函数用来把键盘消息转化并放到响应的消息队列里面,最后DispatchMessage函数把消息分发到相关的窗口过程去处理。窗口过程根据消息的类型对不同的消息进行相关的处理。在SDK编程过程中,用户需要在窗口过程中分析消息的类型及其参数的含义,然后做不同的处理,相对比较麻烦;而MFC把消息调用的过程给封装起来,使用户能够通过ClassWizard方便的使用和处理Windows的各种消息。MFC中的消息映射机制
在MFC的框架结构下,“消息映射”是通过巧妙的宏定义,形成一张消息映射表格来进行的。这样一旦消息发生,Framework就可以根据消息映射表格来进行消息映射和命令传递。
首先在需要进行消息处理的类的头文件(.H)里,都会含有DECLARE_MESSAGE_MAp()宏,声明该类拥有消息映射表格:
class CscribbleDoc:public Cdocument
{
…
DECLARE_MESSAGE_MAp()
};
然后在类 应用 程序文件(.Cpp)实现这一表格
BEGIN_MESSAGE_MAp(CInheritClass, CBaseClass)
//{{AFX_MSG_MAp(CInheritClass)
ON_COMMAND(ID_EDIT_COpY,OnEditCopy)
………
//}}AFX_MSG_MAp
END_MESSAGE_MAp()
----这里主要进行消息映射的实现,把它和消息处理函数联系在一起。其中出现三个宏,第一个宏是BEGIN_MESSAGE_MAp有两个参数,分别是拥有消息表格的类,及其父类。第二个宏是ON_COMMAND,指定命令消息的处理函数名称。第三个宏是END_MESSAGE_MAp()作为结尾符号。中间的奇怪符号//}}和//{{,是ClassWizard产生的,对程序无 影响。
观察DECLARE_MESSAGE_MAp的定义:
#define DECLARE_MESSAGE_MAp()
private:
static const AFX_MESSAGE_ENTRY _messageEntries[];
protected:
static AFX_DATA const AFX_MSGMAp messageMap;
virtual const AFX_MSGMAp* GetMessageMap()const;
里面又包含了MFC新定义的两个数据结构,如下:
AFX_MSGMAp_ENTRY
struct AFX_MSGMAp_ENTRY
{
UINT nMessage;// windows message
UINT nCode;// control code or WM_NOTIFY code
UINT nID;// control ID(or 0 for windows messages)
UINT nLastID;// used for entries specifying a range of control id's
UINT nSig;// signature type(action)or pointer to message #
AFX_pMSG pfn;// routine to call(or special value)
};
和AFX_MSGMAp
struct AFX_MSGMAp
{
const AFX_MSGMAp* pBaseMap;
const AFX_MSGMAp_ENTRY* lpEntries;
};
其中AFX_MSGMAp_ENTRY结构包含了一个消息的所有相关信息,而AFX_MSGMAp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用来得到基类的消息映射入口地址。二是得到本身的消息映射入口地址。
实际上,MFC把所有的消息一条条填入到AFX_MSGMAp_ENTRY结构中去,形成一个数组,该数组存放了所有的消息和与它们相关的参数。同时通过AFX_MSGMAp能得到该数组的首地址,同时得到基类的消息映射入口地址。当本身对该消息不响应的时候,就可以上溯到基类的消息映射表寻找对应的消息响应。
现在我们来分析MFC是如何让窗口过程来处理消息的,实际上所有MFC的窗口类都通过钩子函数_AfxCbtFilterHook截获消息,并且在钩子函数_AfxCbtFilterHook中把窗口过程设定为AfxWndproc。原来的窗口过程保存在成员变量m_pfnSuper中。
在MFC框架下,一般一个消息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
(1)函数AfxWndproc接收Windows操作系统发送的消息。
(2)函数AfxWndproc调用函数AfxCallWndproc进行消息处理,这里一个进步是把对句柄的操作转换成对CWnd对象的操作。
(3)函数AfxCallWndproc调用CWnd类的 方法 Windowproc进行消息处理。
(4)Windowproc调用OnWndMsg进行正式的消息处理,即把消息派送到相关的方法中去处理。在CWnd类中都保存了一个AFX_MSGMAp的结构,而在AFX_MSGMAp结构中保存有所有我们用ClassWizard生成的消息的数组的入口,我们把传给OnWndMsg的message和数组中的所有的message进行比较,找到匹配的那一个消息。实际上系统是通过函数AfxFindMessageEntry来实现的。找到了那个message,实际上我们就得到一个AFX_MSGMAp_ENTRY结构,而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AFX_MSGMAp_ENTRY保存了和该消息相关的所有信息,其中主要是消息的动作标识和相关的执行函数。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消息的动作标识调用相关的执行函数,而这个执行函数实际上就是通过ClassWizard在类实现中定义的一个方法。这样就把消息的处理转化到类中的一个方法的实现上。
(5)如果OnWndMsg方法没有对消息进行处理的话,就调用DefWindowproc对消息进行处理。这是实际上是调用原来的窗口过程进行缺省的消息处理。所以如果正常的消息处理的话,MFC窗口类是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窗口过程,用自己的一套体系结构实现消息的映射和处理。即先调用MFC窗口类挂上去的窗口过程,再调用原先的窗口过程。用户面对的消息参数将不再是固定的wparam和lparam,而是和消息类型具体相关的参数。比如和消息WM_LButtonDown相对应的方法OnLButtonDown的两个参数是nFlags和point。nFlags表示在按下鼠标左键的时候是否有其他虚拟键按下,point更简单,就是表示鼠标的位置。同时MFC窗口类消息传递中还提供了两个函数,分别为WalkpreTranslateTree和preTranslateMessage。我们知道利用MFC框架生成的程序,都是从CWinApp开始执行的,而CWinapp实际继承了CWinThread类。在CWinThread的运行过程中会调用窗口类中的WalkpreTranslateTree方法。而WalkpreTranslateTree方法实际上就是从当前窗口开始查找愿意进行消息翻译的类,直到找到窗口没有父类为止。在WalkpreTranslateTree方法中调用了preTranslateMessage方法。实际上preTranslateMessage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在消息处理前可以在这个方法里面先做一些事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希望在一个CEdit对象里,把所有的输入的字母都以大写的形式出现。我们只需要在preTranslateMessage方法中判断message是否为WM_CHAR,如果是的话,把wparam(表示键值)由小写字母的值该为大写字母的值就实现了这个功能。小结
MFC通过巧妙的宏定义把消息调用的过程给封装起来,使用户能够通过ClassWizard方便的使用和处理Windows的各种消息。通过对MFC消息映射机制的分析,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好的使用MFC类库,同时,对于我们自己设计程序框架和类,无疑也有相当大的帮助。
参考 文献 :
[1] 侯俊杰 著,深入浅出MFC(第2版)[M].湖北:华中 科技 大学出版社,2001.5
[2] David J.Kruglinski著,Visual C 技术内幕(第五版)[M].北京:北京希望 电子 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