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01月沭阳协和医院消毒剂检测结果分析及整改措施
2012年01月沭阳协和医院消毒剂检测结果分析及整改措施
本月21日联系县疾控中心对我院新购进的消毒剂分别进行浓度和细菌学检测,其中碘伏浓度为6.7G/L在正常值范围内,戊二醛浓度为2%,酒精浓度为75%结果都达标。细菌学检测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我们还查看了这三种消毒剂的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卫生部批件,结果都符合要求。
院感科
2012年01月30日
第二篇:2012年9月沭阳协和医院消毒剂检测分析及整改措施
2012年9月沭阳协和医院消毒剂检测分析及整改措施
本月共检测消毒剂4个样本,分别为:手术室戊二醛、库房碘伏的浓度、急诊室酒精、胃镜室戊二醛浓度,其中库房碘伏浓度为
5.8g/L,手术室戊二醛浓度为2%都在正常值范围之内同时还对急诊室酒精、胃镜室戊二醛进行细菌学检测,检测细菌数未超标,检测结果令人满意,希望继续保持。
院感科
2012年09月28日
第三篇:2013年5月空气物表消毒剂监测结果分析整改措施及反馈
2013年5月空气物表消毒剂监测结果分析整改措施及反馈
各科室:
我院胃镜室、镜表、戊二醛,空气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如下:碘伏的标准值为2-10g/L,监测结果是4.7g/L,浓度在正常范围内,戊二醛的细菌学监测结果均达标,但门诊治疗室、供应室无菌间的空气,细菌超标。
原因分析:
1、2、平板暴露时间太长,监测方法不熟练。手污染平板。
整改措施1、2、3、加强培训空气监测方法 督促执行手卫生,避免手污染 培训后重新监测
院感科
2013年6月18日
第四篇:中小学生常见病检测结果分析
近几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研究新疆吉木萨尔县疾控中心张生国邮编831700
【摘要】目的:探讨近几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现状及提出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3年我县各中小学校常见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得出结论。结果:我县2011至2013年中小学生最常见疾病均为视力低下,各常见病发病率虽表现出逐年减少,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发病率较低,与其他疾病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日常学习中,应提高学生对个人卫生及生活习惯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上述常见病发生率,保障中小学生生活及学习质量,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
研究表明 [1],对中小学生常见病进行有效监测,从而制定正确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是保障其身心健康的主要措施。本文将对我县自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近几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现状及提出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县中小学(高中、初中、小学)2011年共有中小学生11987名,其中男性6021名、女性5996名;2012年共有中小学生12343名,其中男性6389名、女性5954名;2013年共有中小学生12135名,其中男性6027名、女性6108名。2011年、2012年、2013年我县中小学生性别比例及年龄组成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3年我县各中小学校常见病监测结果,内容包括患病人数、所占比例等,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资料、询问当事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等,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得出结论。常见病监测方法如下:①视力。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灯光箱进行检查,若学生视力检查结果在5.0及以上则为视力正常,5.0以下属于视力下降;②龋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龋齿检查标准进行监测;③沙眼。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沙眼诊断标准进行监测;④营养不良。利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判断营养状态,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若计算结果不大于18.5千克/m2,则应判断为具有营养风险。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1-2013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视力低下、龋齿、营养不良、沙眼等)监测结果对比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1-2013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分析[例(%)]
时间 例数 视力低下 龋齿
2099沙眼 营养不良 2011 11987 5788980(8.18)198
(1.65)*
912(7.39)189
(1.53)*
804(6.63)177
(1.46)*(48.29)(17.51)2012 12343 57711893(46.76)(15.34)2013 12135 55651780(45.19)(14.45)
注:*表示与其他疾病发病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1可知,我县2011至2013年中小学生最常见疾病均为视力低下,各常见病发病率虽表现出逐年减少,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发病率较低,与其他疾病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研究可知 [2],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主要常见病包括视力低下、沙眼、龋齿以及营养不良等,但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重视青少年儿童营养物质摄入情况,因此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发病率较少,与本文所得我县近几年中小学生常见病调查结果相符。但杨勤 [3]研究可知,由于生活条件优越,营养不良情况显著改善,但随之而来营养过剩发生率则显著上升,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数量逐年增加,应引起相关工作人员高度重视。
本文研究可知,我县近年来中小学生常见病主要为视力低下、沙眼、龋齿,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①视力低下。学生学习负担不断增加,用眼疲劳情况日益严重,且教室采光、课桌椅高度、缺乏微量元素等因素也易导致视力低下,近年来虽采用各种措施预防近视(如眼保健操等),但效果并不明显;②龋齿。龋齿发病原因主要与学生饮食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女学生喜好甜食及零食,因此女学生龋齿发病率较高,且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未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习惯,提示在日常教育中应以减少食用零食、甜食,养成良好刷牙漱口习惯为主,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③沙眼。沙眼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属于慢性传染性疾病,其致病菌主要为沙眼衣原体,研究表明 [4],沙眼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盲眼病等严重后果,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低年级学生
沙眼检出率较高,且男性大于女性,可能由于低年级学生未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且女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显著优于男学生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在进行日常学习中,应提高学生对个人卫生及生活习惯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营养、提供明亮学习环境、提倡眼保健操、定期宣教良好生活习惯、强调体育锻炼等)尽量降低上述常见病发生率,保障中小学生生活及学习质量,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5]。
参考文献
[1]李泽民,陈柬.青岛市学生近lO年来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25(2):215.
[2]郭虹,刘莉杰,姜秀梅.吉林市小学生视力不良与发中微量元素关系的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2, 23(2): 13-14.[3]杨勤.中国儿童的营养现状及其膳食营养指导[J].中国妇幼保健,2011, 20(1):406-408.
[4]赵宏艳,刘敏,吴立新,等.唐山市监测点校学生1999-2003年常见病患病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12,26(1):68.
[5]刘金英,张振民,王进力,等.泰安市1985-2000年学生
常见病患病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25(2):236.
第五篇: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日趋严重,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整改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598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69-01
血常规检验指对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的计数检测分析,是临床常用的三大检验常规之一。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对血液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要求也日益增高。但在实际操作中,程序复杂,检验结果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人为因素,仪器因素等。另外,对于不同生理状态,也会有较大差别,如下午略低于上午,休息时低于运动状态,餐前低于餐后。并且,检验准确性也受到患者的配合,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把握好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影响因素
1.1 仪器因素。由于全自动血细胞仪分析时间短,检验数据准确性高,能指示异常结果,易于标准化,常作为血常规检测的首要方法。为保证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常需要对每台仪器进行校准。在其分析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血样容量对分析结果至关重要,若倍数过高,会导致血细胞数量太少;而倍数太低,又会使细胞通过传感器聚集而使重合缺失。
1.2 生理因素。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生活习惯,药物使用情况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血液采集前,是否有剧烈的运动,是否休息正常,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血常规检测。正常人在一天之类,体温会有所波动,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等都有一定的波动,这都将对最后的分析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不同生理状态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新生儿的WBC会普遍偏高,进食后,血液稀释,Hb检测就有所降低。
1.3 人为因素。
1.3.1 标本采集。末梢毛细血管和静脉采血是常见的两个采血部位,但手指血的血小板计数偏低,白细胞计数略高,可重复性较差。对于血液的稀释和凝血情况也要关注,这都会对血样检测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1.3.2 不同时间测定标本。若分别于采血后0min,30min,1h,6h内检测血样,1h内健康体检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血样检验结果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数等参数差异不显著(P>0.0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h后,不同时间组的体检者的血样检测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1]。整改措施
2.1 注意抗凝剂的选择。血常规中常见的抗凝剂为K2-EDTA,但该抗凝剂会加快血小板凝集,出现血小板假性低下的问题。因为EDTA抗凝时,血小板相互聚集,出现卫星现象,仪器无法正确计数血小板,因此需严格按照医学规定对血常规进行分析检验。
2.2 选择合适的采血量。若血液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则会导致血样质量变化,如凝集后某些蛋白变性。采血量尽量充足,需要有20-30微升的剩余量,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2.3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静脉血为最好的采血部位,手指血稳定性较强,是末梢毛细管血与静脉血中差异最小的。据临床显示,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均有较大缺陷,血小板计数偏低(-8%),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7%)[1]。
2.4 注意血样的保存,运输及测定时间。不同的测定时间对血样相关检测参数有较大影响。标本采集后,应该及时派专人专车派送,且在运输中需要完好保存样本防止其变性等。为避免蒸发,血样需储存在密闭容器中,严格控制低温,延长保存时间,但严禁冷冻,常在4±2℃条件下保存。另外,当样本数较多时,需要分类放置,避免混淆或者弄错标本。为得到高准确度的检验结果,应在血样采集后尽快检测,预稀释样本在10min内检测;EDTA抗凝末梢血应在15min后测定;EDTA抗凝血应在30min后8h内测定。资料显示,样本收集5-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最佳[2]。
2.5 加强对仪器的操作能力。检验工作人员需要了解,熟悉仪器(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功能,操作步骤,基本修理和维护。尽量做到定期保养,及时除掉腐蚀的线板,擦拭干净,避免由于仪器老化或者故障带来的检验误差[3]。结论
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采集血液样本前,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和预期准备工作,设计合理有效的操作方案。这就对检验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必须熟悉采血的整个流程,且对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在采血前期,亦需要对体检者进行常识指导,进行合理的饮食和准备,排除其他生理状况和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患者的活动情况,服用药物情况,吸烟状况,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
在检测方面,首先必须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操作过程的准确熟练,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消除过失性误差,减少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手动检测需要时刻关注仪器状态,自动进样也需要定时观察,确认仪器正常运行,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5]。后期的数据处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运用软件时,需要掌握其使用条件,并进行多次复核,以免偶然误差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0,25(1):86
[2]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J].临床误诊误治,2009,19(11):79-80
[3] 徐金华,游其勇.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5):134-137
[4] 刘月霞,师金洲,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1,112(23):131
[5] 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