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观感言
我的道德观感言
周家勇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正兴镇中学
邮编:666407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感谢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融东西文化合力,健全公民教育体制。处处渗透培养良好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爱好和平、尊重人权、建设民主社会的思想。弘扬民族文化,提升人格魅力的教育作用。养成健全的人格,有道德规范,有善恶标准,关键词:感恩公民教育体制人格魅力教育作用
看了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明兴华写的“我们需要怎样的道德观”一文有感。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长大报效祖国;加入了少先队成了少先队员,唱着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顽强学习,…..时刻准备,建立功勋,……为着理想勇敢前进,…..。”老师还常常教育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幼;在社会要扶弱助残,看见老弱病残妇孺过街要搀扶,坐车让座;在校团结同学,尊师爱校,见了同学问声“早”,见到老师常问“好”!需要帮忙说声“请”,“你好对不起谢谢再见”常在口,面带微笑和谐相处。父母长辈和老师从教做事到做人,从教学会学习长知识到长本领,有本领才能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孝敬父母。学校老师还常教育学生做“四有”新人,进行“五爱”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莘莘学子不要放弃在校学习真善美,能识假恶丑;不要放弃向书本、向老师、向同学求知的机会,只有在校夯实了基础、技能和技术,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和接班人。
感恩是一种美德,不是交易作为一线教师,又是分管学校德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我深感任务艰巨,而道远,无时无处不在冥思苦想切合的、与时俱进地思想道德教育方案和策略。甚至劳心苦思熬肌肤,两鬓斑斑,黑发增银丝。试想有成才者没有父母长辈养育成人的?没有经过学校老师的教导成才的?更不会无端的去感恩于国家,如果有就怪哉。一个能历经苦练获准参赛而夺冠的运动员,兴奋的举着国旗彰显国威,让世界人都知道,这不是在感谢国家的培养之恩吗?然后激动的发表感言谢谢父母、或队友教练,感谢对象的先后,我想这无需按大小排列吧,在这个过程中有用肢体语言表达的、有用口头语言表达的,也无需一一说明吧,只是有人不能领悟肢体语言,只知口头语言而已,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没有谁可以不学习就能对这个世界拥有发言权。所以不要轻视学习,不要轻视向书本学习,更不要轻视向别人学习。”其实感谢父母也没错,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嘛!我们教育学生也要求他们从身边小
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爱祖国从爱家乡爱校园做起,会唱国歌尊重国旗;爱人民先知道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
融东西文化合力,健全公民教育体制时下确实有重智轻德,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思想品德的现象,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只是变换形式的“作秀”,加之道德“刚性”不够给力,致使公民道德每况日下,社会公德成为人们的一块心病。有个别因学校疏于管理而持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行凶,甚至有校园性侵犯行为,把视频传播到网上等校园安全事件。学校德育暨精神文明建设目的是将学生由他律转化成自觉自律的升华,这是一个耐心享受的过程。因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然而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教学生学会做人,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教会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向着适应21世纪的时代需要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来共同推动。以学校为德育教育基地,健全体制加强力度整治类似“三鹿婴幼儿毒奶粉”、“大头娃娃”、“瘦肉精”、“牛肉膏”、“城市地沟油”、“上海染色馒头”、“城乡结合部的三无食品”、“回炉面包”等食品安全事件;建筑行业的“豆腐渣”工程,交通方面违章载客或驾驶造成事故人员伤亡,以及坑害农民的“假农药”、“假肥料”、“假种子”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必须加快健全体制的步伐,以我国文化土壤的营养为基础,以民主方向为牵引积极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创办自身特色的公民教育体系。如李光耀说的“单靠儒家思想是不足够的”,只有给予“不同的形式和一套纪律”,“团体的动力”才会起作用,这里的“形式”和“纪律”就是西方可以借鉴的政治体制,处处渗透培养良好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爱好和平、尊重人权、建设民主社会的思想。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塑学生健全人格。“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认为。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亦有著名的“三品之说”,即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让榜样的人格魅力教育作用成为时代的旗帜2004年3月刚从日本讲学回国不久,就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的北大古代文学系博士生导师---孟二冬,因气候干燥出现严重的嗓子暗哑症状,医生作出“禁声七天”的医嘱后,忍痛为学生上课至倒在讲台上,至2006年4月22日因食管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孟二冬最后在石河子大学的黑板上给我们留下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只著一字空”的永恒记忆。从《孟二冬》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倾心钻研古代文学,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学科交叉点上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他虚心讲学,细心导学,诲人不倦,细致批注学生论文;他为人谦和诙谐,铭记恩师“严谨扎实”的教诲;他“许诺之轻,践诺之重。”的人品,对生活“安贫乐道”,不在乎“贫”,而在“乐”的人格。北大校长季羡林曾说: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孟二冬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看到了一位学者无比丰富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孟二冬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数十年的求
学与教学过程中,将做人和做学问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默默无闻地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养成健全的人格,有道德规范,有善恶标准,有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从而对自身不断完善,彰显人格魅力,达到可持续发展,不断超越、自主创新,提升人格魅力;但非朝夕之为。西班牙大提琴家、演奏家、作曲家卡萨尔斯在97年的人生历程中,完善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提升了大提琴的音乐地位,并发现了巴赫失传已久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总谱,最终成为大提琴音乐艺术的一代宗师。他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受到了世人的敬仰,被罗曼.罗兰称作“保持着人道主义和始终为大众捍卫人类信念的伟人”。一位年轻的大提琴手向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意味深长的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再说让全国掀起学习热潮的杨善洲同志事迹,“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杨善洲同志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回乡扎根施甸县大亮山,二十个春夏秋冬,大亮山荒山秃岭变成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附近村寨通电通路,一片生机盎然。最后,杨善洲同志把价值过三个亿的林场交归国有,只说:“我只是在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还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多么朴实而又响亮话语,从简单的实在的言行中人格魅力得到彰显,有多少仁人志士像卡萨尔斯、孟二冬、杨善洲一样用一生的心血铸成的人格魅力,使世人举颈敬仰,积极向上的追求精神、人格操守、价值观、世界观将传承无数有志者,弘扬世界文化,复兴世界文明。
论文字数:2600字左右
参考资料:1.“加强德育”还是“强加德育” 明兴华(2010.10新德育)
2.新师德与教师教育
3.琴系人生---大提琴家卡萨尔斯 芊川(2006.9.13--15)
4.《孟二冬》影片及综述
5.《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6.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马荣村(2002.09.03)
7.国外公民意识培养经验借鉴 王爱莲(2010.10)
8.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王春玲(2011.4新德育)
9.孙云晓网站
第二篇:大学生道德观(模版)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盈与丰富。然而,物质文明发达的代价却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正是近年来严重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最主要诱因。
一、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也称环境道德,主要是指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自然界中所应遵守的生态规律以及生态规范。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客观要求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紧张和对立: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植被减少和土地荒漠化、污水横流、废弃物泛滥、农药化肥危害加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等。目前,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还在不断地遭到破坏。如果环境问题继续恶化,在不久的将来,新鲜的空气和水也可能成为稀缺品。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应该加强对生态道德伦理的宣传。
(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注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然而,大学生的环境审美能力较强,对环境要求较高,但是生态道德意识淡薄,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尚未真正达成共识,生态道德素质总体不高。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高等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生态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还要具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和较高的生态道德素质;不仅能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能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充分发挥教育对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特殊功能日显重要。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教育。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理论教育
没有理论根底的生态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不牢固的,所以,夯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不可或缺的。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
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知而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休谟曾经说过,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在人类生态活动中,只有对善与恶、美与丑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才能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
(三)注重生态道德实践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是在生态道德教育作用和生态道德情感的影响下,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社会环保公益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道德素质。环境的行为习惯。四是广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生存体验、公益劳动、志愿者宣传等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情感,使他们能够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三篇:我的道德观
我的道德观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由此可知,行为品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民族,甚至整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长城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去长城旅游的人千千万万,但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在长城上刻字,比如“某某某到此一游”。他们的行为,令上千年的古迹变得“伤痕累累”,这些行为在他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却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人、社会及国家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倘若我们遇到这些行为,应该及时制止,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应该顾及到其他人。
三思而后行,切勿冲动行事。诸葛亮一生谨慎,却在把守要地街亭选人时一时冲动,选择了马稷,招致了街亭之败,更间接导致了整个北伐事业的失败,将大好形势付之东流。这件事提醒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仔细考虑,切勿冲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受了村民的欺负,耍笑,被逼着骂自己,心中郁闷。在小尼姑从身旁走过时,他却走过去调戏她,在小尼姑的哭声中,他得到了满足,但他却没有想过,在受到同样的欺辱时,自己心里的愤恨与难受。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我们不能把自己遭受过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要站在我们的角度去体会我们的感受,我们要找到宣泄自己情感的“树洞”,尽量不让自己影响到他人。
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粮食,节约水电等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当你一直打开水龙头刷牙时,有没有想过我国也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当你因为一些饭难吃而倒掉它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有一些人连米饭都没有,只能吃土?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养成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更是自我对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道德,与我们同行!
第四篇:中西方道德观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方道德
观的差异
姓名
韩
琨
系别
2012级数学(2)班
学号
124050102021
序号
18号
【摘要】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表达着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火花。中西方化在个自的传承过程中都出现了大量谚语,两种不同文化简的异同在谚语中也有所反映。本文主要分析这些谚语所反映的中西方道德观念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谚语;差异
道德与法律一起,对社会行为加以约束。在法制不健全或法律意识淡薄的社会,道德通过家喻户晓的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舆论约束人的社会行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并在各自的文化中的体现。但是中西方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形态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因此道德观念也有所不同。这一点从广为流传的谚语中也有所体现。下面从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的差异在谚语上的反映进行比较。
1、中西方交友观念的差异在谚语中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已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而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比起自己来,朋友是自己的,甚至会带来不利。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
Love your friend,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好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时间的贼)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利互惠,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不仅在饥饿时顾不到朋友,朋友落难时,也最好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这些在谚语中也有所反映:
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
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
2、中西方对待债务态度的差异在谚语上是反映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视仁义。仁就是要以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义就是仗义疏财,助人为乐。当别人与大困难时,伸出援手,主任一臂之力就是仁者所为。在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金”直白表达出借出者的担忧显得不仁,劝人不要将钱财借出更显得不义。但是借出者的担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这种矛盾下,这类谚语多强调借入者的信,借贷者要如约还债。
互助互助,穷能变富。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借人一只鹅,还人一峰驼。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在西方重视自我,以自我利益为重的传统下这些常情和常理在谚语中得到直白的表白:
Lend your moner and lo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钱,失去你的朋友)He who has but one coat,cannot lend it.(仅有一家外套的人是不能将他借出的)
Lend and lose,so play full.(借出等于失去,所以装傻吧)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不要当债务人,也不要当债权人)
3、中西方在“面子”和“人言”态度的不同在谚语上反映
3.1 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平时,受到别人尊敬是有面子的重要一环。任何让自己失去尊重的行为都是令自己失去面子的行为。中国人在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下,即重视名誉,也重视面子。有关谚语有:
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死要面子活受罪。
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不少谚语表现了中国人害怕流言蜚语的心态:
人言可畏。
水浮不起石子,人担不起闲话。害人的舌头比魔抓还厉害。
西方的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不违反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是非重要。所以,英语谚语涉及流言蜚语时并不感到可怕,而是觉得无所谓:
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but words will hurt 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绝不会伤害我)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难听的话不会伤筋动骨)
3.2 中国传统文化里,规矩的、有道德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且,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那是无法隐瞒的,当然也无需隐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肚里没邪事,不怕冷风吹。
西方人的传统文化很重视隐私,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隐私,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他们不说三道四,不干涉别人的隐私。所以有谚语: A tattler is a worse than a thief.(搬弄是非的人比贼还可恶)Who chatters to you,will chatter of you.(对你说是非的人也会说你的是非)
4、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在谚语上的体现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汉语中留下了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印迹。子女对父母孝顺需服从父母对自身事业婚姻的安排。不可抗拒。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西方资本主义道德中,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不强调对父母言听计从,子女都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的人格,更没有要求子女三从四德,以及把“无后”看作不孝的罪行。
Children when they are little make parents fools,when they are great they make them mad.(还小时候使父母变傻,长大后把父母逼疯)
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使孩子受到责备)
5、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在谚语中的体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礼教严重束缚男女的自由恋爱。婚姻凭父母做主,听媒妁之言。做到明媒正娶,有的多则是买卖婚姻。反映这方面情况的谚语有: 爹娘做主,一世受苦。
少年媳妇年年有,只怕铜钱不凑手。取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
在这种情况下,婚姻是社会义务,谈不上爱情的结晶。妇女要恪守妇道,顺从丈夫,根本没有谈爱情的权利,感情完全遭到忽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君。
在西方国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解放的要求就受到肯定。资本主义社会更提倡自由恋爱,甚至达到爱情至上的地步。英语中有很多歌颂爱情,评论爱情的谚语:
Love is free.(爱情是自由的)
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真正的爱情是不会过时的)
All stratagems are fair in love.(在爱情中,一切策略都是正当的)
6、结语
在中国社会,道德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的训律也很多,有时与政治行为统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概念也有变化;对不同的人,道德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势力较强,以前的封建主义道德影响已趋淡薄,又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几乎不受共产主义道德影响。总体而言,中国与西方在道德观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同,尤其是现代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海外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郭建民《英语谚语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周盤林《中西谚语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2006年版.【4】杨树国.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的体现.山西师大学报.2010年s1期.【5】张彦鸽.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第五篇:人生观道德观心得
人生观 道德观心得
经过了人生观、道德观的培训后,感触颇深。对于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有几点
自己的小见解:
1要学会谦让,学会关爱,要学会用一种博爱的心胸去对待宇宙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努力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2我们应该努力幸福快乐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平平淡淡,知足而常乐,保持一颗博爱的心,与世界同行!
3、人活着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只有为了这个目的,去不断努力中找到乐趣,人生才有意义。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话说:人活着就必须要传承文明,承担责任。
4、为自己构建一个清晰和自信的道德框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一定要有为大众服务、为社会献身的精神;要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国家和社会,从而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与人为善、服务他人,体现自己人格的魅力;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和 遵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根本准则。大学生要做有道德的人,就要学习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标准与要求,要学习做有道德的人。这将使你在面临两难处境时能果敢抉择。而不必每次遇到令你迷惑的道德决定就束手无策。它将使你战胜可能经历的道德失落砥砺你高挚心中指路明灯照亮自己,辉映他人。
5、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比如享乐主义,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因此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你原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替代。
6、强化个人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我们不但要认真地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当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操作能力,特别是创新和科研能力,对于我们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