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遨游因特网》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遨游因特网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省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下册《遨游因特网》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第一课中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链接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在Internet上信息搜索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任务“做个小导游,介绍九寨沟”,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以查找“九寨沟有哪些特色”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在网上搜索“九寨沟”的有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成绩可能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意义,了解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简单的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保存网页信息的简单操作,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利用Internet查询、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关键词检索信息的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分层教学法
4、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探索能力。
1、任务一——搜索信息的方法
(1)任务启动: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结合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九寨沟》一课,书中介绍的九寨沟是一个人间仙境,非常得美!如果老师现在想更多地了解一下九寨沟,你有什么办法吗?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随即引出“搜索引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探求的氛围之中。
(2)操作指导:在网上查询信息也需要一个工具—搜索引擎,但是在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中是没有的,他一般在一些大型的站中才有,比如有名的网站:搜狐、雅虎、新浪等,那么同学们可以跟我来看一看。打开两个搜索窗口,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点?一个是IE浏览器自带的搜索窗口,一个是大型站上(如搜狐)的搜索窗口。搜索引擎常用的查询方法有两种:关键字检索服务和分类检索服务。教师解说以上两检索的区别:目录检索适用于按主题(某一类别)查找信息,而关键字检索适用于按只言片语查找的信息。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3)学生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可自主交互的网络课件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如搜狐:www.xiexiebang.com;等一些相关网站;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如分类检索、关键词搜索。还可以请同学们进入搜狐首页,看一看,想想如何在这里搜索信息。
(4)信息反馈:学生就进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在实践与体验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在大量的信息源中选择有效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类检索的区别之处,个别学生操作演示给大家看,他是用什么方法,如何来查找信息的;信息搜索记录有几条,查找到了哪些九寨沟的资料等等。
(5)归纳总结: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我们只有通过关键词搜索、分类查询的方法,才能很快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大家通过访问不同的网站,都能发现有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那么想把它为自己所用,又该怎么办呢?
2、任务二—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
(1)任务启动:把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把自己需要的内容保存到下表。
九寨胜景
九寨文化
九寨物产
九寨气候
九寨动物
九寨线路
(2)操作指导:学生在保存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时,可以将鼠标移到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上单击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再打开word新建一个文档,将光标定位到新文档中,通过“粘贴”命令,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就被复制到word文档中去,再保存word文档。教师操作演示。
(3)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尝试新的创作,同时上课环境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这样就使得学生除了获得老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外还可获取大量新的信息,通过整理加工形成自己所需的信息。
(4)信息反馈:学生将搜集到的各类信息填入老师布置的表格中,形式一份调查报告,以小组合作汇报或展开答辩会等形式。展示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结合,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5)归纳总结: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地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本课是对任务驱动和基于Internet资源型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的一次尝试,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习的主要资源不再是课本而是Internet这一拥有相对无限信息的资源,学生更注重问题,强调学生发现信息的过程。由于学习是由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控制的,因此我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特点,指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最直接相关的信息上,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最准确的信息。
3、分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我在提供的课件中的辅导区里明确分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调控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因为本节课的特点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在前一课学习过,因此本节课,教师讲解少,主要任务是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组织调控,所以我留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4、评价总结,再次深入展开,周而复始
最后用1-2分钟的时间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并对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新问题到下一课再次展开研究,让研究再次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遨游因特网》说课稿
《遨游因特网》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遨游因特网》 年级:五年级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省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下册《遨游因特网》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第一课中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链接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在Internet上信息搜索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任务“做个小导游,介绍九寨沟”,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以查找“九寨沟有哪些特色”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在网上搜索“九寨沟”的有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成绩可能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意义,了解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2)、掌握简单的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保存网页信息的简单操作,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小组
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利用Internet查询、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关键词检索信息的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分层教学法
4、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探索能力。
1、任务一——搜索信息的方法(1)任务启动: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结合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九寨沟》一课,书中介绍的九寨沟是一个人间仙境,非常得美!如果老师现在想更多地了解一下九寨沟,你有什么办法吗?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随即引出“搜索引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探求的氛围之中。(2)操作指导:在网上查询信息也需要一个工具—搜索引擎,但是在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中是没有的,他一般在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中才有,比如有名的网站:搜狐、雅虎、新浪等,那么同学们可以跟我来看一看。打开两个搜索窗口,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点?一个是IE浏览器自带的搜索窗口,一个是大型门户网站上(如搜狐)的搜索窗口。搜索引擎常用的查询方法有两种:关键字检索服务和分类检索服务。教师解说以上两检索的区别:目录检索适用于按主题(某一类别)查找
信息,而关键字检索适用于按只言片语查找的信息。教师演示操作过程。(3)学生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可自主交互的网络课件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如搜狐:www.xiexiebang.com;等一些相关网站;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如分类检索、关键词搜索。还可以请同学们进入搜狐网站首页,看一看,想想如何在这里搜索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站上的搜索帮助,了解搜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与信息获取能力。)(4)信息反馈:学生就进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在实践与体验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在大量的信息源中选择有效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类检索的区别之处,个别学生操作演示给大家看,他是用什么方法,如何来查找信息的;信息搜索记录有几条,查找到了哪些九寨沟的资料等等。(5)归纳总结: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我们只有通过关键词搜索、分类查询的方法,才能很快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大家通过访问不同的网站,都能发现有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那么想把它为自己所用,又该怎么办呢?
2、任务二—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1)任务启动:把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把自己需要的内容保存到下表。(2)操作指导:学生在保存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时,可以将鼠标移到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上单击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再打开word新建一个文档,将光标定位到新文档中,通过“粘贴”命令,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就被复制到word文档中去,再保存word文档。教师操作演示。(3)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尝试新的创作,同时上课环境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这样就使得学生除了获得老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外还可获取大量新的信息,通过整理加工形成自己所需的信息。(4)信息反馈:学生将搜集到的各类信息填入老师布置的表格中,形式一份调查报告,以小组合作汇报或展开答辩会等形式。展示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结合,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5)归纳总结: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地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本课是对任务驱动和基于Internet资源型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的一次尝试,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习的主要资源不再是课本而是Internet这一拥有相对无限信息的资源,学生更注重问题,强调学生发现信息的过程。由于学习是由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控制的,因此我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特点,指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最直接相关的信息上,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最准确的信息。
3、分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我在提供的课件中的辅导区里明确分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调控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因为本节课的特点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在前一课学习过,因此本节课,教师讲解少,主要任务是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组织调控,所以我留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4、评价总结,再次深入展开,周而复始 最后用1-2分钟的时间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并对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新问题到下一课再次展开研究,让研究再次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篇:《遨游因特网》的说课稿
《遨游因特网》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遨游因特网
说课教师:
年级:五年级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省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下册《遨游因特网》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第一课中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链接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在Internet上信息搜索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任务“做个小导游,介绍九寨沟”,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以查找“九寨沟有哪些特色”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在网上搜索“九寨沟”的有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成绩可能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意义,了解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简单的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保存网页信息的简单操作,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利用Internet查询、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关键词检索信息的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分层教学法
4、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探索能力。
1、任务一——搜索信息的方法
(1)任务启动: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结合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九寨沟》一课,书中介绍的九寨沟是一个人间仙境,非常得美!如果老师现在想更多地了解一下九寨沟,你有什么办法吗?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随即引出“搜索引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探求的氛围之中。
(2)操作指导:在网上查询信息也需要一个工具—搜索引擎,但是在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中是没有的,他一般在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中才有,比如有名的网站:搜狐、雅虎、新浪等,那么同学们可以跟我来看一看。打开两个搜索窗口,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点?一个是IE浏览器自带的搜索窗口,一个是大型门户网站上(如搜狐)的搜索窗口。搜索引擎常用的查询方法有两种:关键字检索服务和分类检索服务。教师解说以上两检索的区别:目录检索适用于按主题(某一类别)查找信息,而关键字检索适用于按只言片语查找的信息。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3)学生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可自主交互的网络课件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如搜狐:www.xiexiebang.com;
等一些相关网站;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如分类检索、关键词搜索。还可以请同学们进入搜狐网站首页,看一看,想想如何在这里搜索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站上的搜索帮助,了解搜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与信息获取能力。)
(4)信息反馈:学生就进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在实践与体验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在大量的信息源中选择有效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类检索的区别之处,个别学生操作演示给大家看,他是用什么方法,如何来查找信息的;信息搜索记录有几条,查找到了哪些九寨沟的资料等等。
(5)归纳总结: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我们只有通过关键词搜索、分类查询的方法,才能很快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大家通过访问不同的网站,都能发现有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那么想把它为自己所用,又该怎么办呢?
2、任务二—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
(1)任务启动:把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把自己需要的内容保存到下表。
九寨胜景
九寨文化
九寨物产
九寨气候
九寨动物
九寨线路
(2)操作指导:学生在保存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时,可以将鼠标移到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上单击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再打开word新建一个文档,将光标定位到新文档中,通过“粘贴”命令,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就被复制到word文档中去,再保存word文档。教师操作演示。
(3)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尝试新的创作,同时上课环境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这样就使得学生除了获得老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外还可获取大量新的信息,通过整理加工形成自己所需的信息。
(4)信息反馈:学生将搜集到的各类信息填入老师布置的表格中,形式一份调查报告,以小组合作汇报或展开答辩会等形式。展示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结合,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5)归纳总结: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地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本课是对任务驱动和基于Internet资源型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的一次尝试,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习的主要资源不再是课本而是Internet这一拥有相对无限信息的资源,学生更注重问题,强调学生发现信息的过程。由于学习是由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控制的,因此我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特点,指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最直接相关的信息上,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最准确的信息。
3、分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我在提供的课件中的辅导区里明确分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调控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因为本节课的特点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在前一课学习过,因此本节课,教师讲解少,主要任务是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组织调控,所以我留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4、评价总结,再次深入展开,周而复始
最后用1-2分钟的时间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并对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新问题到下一课再次展开研究,让研究再次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因特网连接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由高等教育出板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章因特网应用的第一课:连接Internet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连接Internet》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国家规化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因特网的连接与应用,这节内容充分展示了因特网应用的魅力,为培养学生掌握因特网技术提供了实战平台。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背景分析
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学习技能具有强烈的欲望,喜欢亲自动手操作,但缺乏系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到理论的总结能力,因此在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个性发展与群体提高: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不同,造成学生信息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尽量方法上避免齐步走,应给学生尽量大的学习空间。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教学中要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在课堂任务设计上要有梯度,即:任务有难有易、有多有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性地完成任务。同时,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要把更多的精力分散到班里弱群体“学困生”身上,要多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辅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对于优秀 生,一方面要拓展他们的知识,同时要鼓励他们帮助身边的学困生掌握知识,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建立ADSL连接。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控制面板的强大管理作用。
⑵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勤于动脑、动手,动口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好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
⑴ 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学习品质。
⑵ 在学习中感受到:合理、有效地对控制面板进行个性化设置,可以方便我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2)会建立ADSL连接。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和教师反馈来解决。(3)难点:会建立ADSL连接。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练习来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和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的过程。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纲要》中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整堂课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在整堂课要渗透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达到学会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动手实践法” “竞赛法”为主,以“反馈矫正法”、、“辅导帮助法”、“评价交流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将学习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
分别是1 创设情境 我思我想 知疑解惑 探究心之共享收获,反思小结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我思我想
首先老师讲故事的形式描述网络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乐,网络可以聊天交友的,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新闻。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网络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就会根据老师去想像,想像聊天时的快乐,回想神10飞天时的震撼想像自己就是军事指挥管,然后提出问题因特网是怎么链接的呢?让学生去思考,这时启动课件,转播课题名称 连接因特网,这一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呆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学生在老师的课堂引导下进入课程情景,通过老师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网络已经走进他们的生活,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这作用,在学生的影响中网络是一个很神奇有诱惑力并且急于去探究的事物,所以当老师点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连接因特网,强烈激起学生想了解的欲望
第二环节 知疑解惑 探究心之
这环节主要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掌握ADSL宽带接入的硬件连接与软件设置,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首先我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直观、迅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同时该调查收集了学生对因特网的了解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然后通过图片展示、分析,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三种互联网的常见接入方式:PSTN窄带接入、ADSL宽带接入和多台电脑的局域网接入,同时提出本节课任务:如何创建ADSL宽带连接。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我首先创建了某用户“申请入网”生活情境,并以课堂小品形式向学生展示入网申请流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本节内容中硬件的连接与建立拔号连接是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已经掌握56K Modem的安装连接,且两种Modem的连接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对ADSL Modem的“硬件连接”采取让学生对照“ADSL连接示意图”进行现场操作,教师再提供两者的连接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两种连接的异同。
对于“创建拔号连接”利用投影仪,采取师生同步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对创建连接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达到巩固效果。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家庭上网”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三种入网方式介绍材料”进行分析,最后每组制定出一份入网方案。这样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制定的方案,教师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归纳出三种接入方式的优缺点,以达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教学目的。
第三环节 共享收获,反思小结(2-3)
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并为下次课的延续提供铺垫,在这里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对学生提出知识了解要求,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当然,评价是以鼓励为主的 课后探究与思考 连接因特网 理论性强,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是关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注重交流与合作,提供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回顾本课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 激发热情
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学生在这种热情下积极搜索大脑中的生活实例,将学习拉近生活
2、围绕主题 组织活动
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组织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对知识的理解自然是水到渠成 但是 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把握时间 掌控课堂进度
3、任务驱动 加深理解
精彩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兴趣,即时的课堂的操作任务的布置,不但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任务一: 链接因特网
1、建立ADSL链接
2、接入因特网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五篇:第15课 遨游因特网 教学设计
《遨游因特网》
教材分析
本课以了解“中国少年雏鹰网”为内容,让学生学习利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网络,认识网络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介绍IE窗口引入网址的概念,网址就如同学校地址或者家庭地址,学生比较能够理解。通过浏览“少年雏鹰网”首页,介绍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即本课的重点。在操作浏览网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观察鼠标指针的变化,从而引入连接及其作用。
学情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教学内容,本课时三年级网络部分的入门课,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网络入门课。三年级学生有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作为起始课,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因而教师应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预设教学目标
1.初识因特网,学会打开IE浏览器,学会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浏览网络上的有用信息。
2.通过学习在地址栏中输入地址,以及使用工具栏中“前进”、“后退”、“刷新”等工具浏览网上的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3.认识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IE浏览器浏览网络上的有用信息。
教学难点
IE浏览器的基本操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展现网络精彩,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浏览网站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刚才老师在干什么?(学生回答)
同学们上过因特网吗?你(想)知道在因特网上能做些什么吗?请学生试讲。
2、教师介绍并演示一些网上的服务与功能,如:看新闻、看动画、点播音乐、发电子邮件、查阅资料、远程学习、网上购物、求救„„
3、师:网络精彩吗?你想上网吗?(想)
今天就让咱们到精彩的因特网世界中去遨游一番!(板书课题)
二、认识浏览器,打开浏览器
1、同学们,网络就是一个世界,不过这是个虚拟的世界,想要看这个虚拟世界的信息,咱们还得请个帮手,谁呢?(出示浏览图标)它的名字叫“浏览器”,2、小活动:找找看,在电脑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它的身影?
提问:怎样打开IE浏览器窗口?(选择学生演示,其余生学习,观察)
3、IE窗口结构
师:IE浏览器窗口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打开了IE浏览器,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会给这个窗口各个部分起一个名字吗?试着和同桌一起说一说。可以对照以前学过的“我的电脑窗口”各部分的名称来想。(学生讨论、交流)
师:这最上面一条蓝色的这一部分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生:标题栏)逐一板书并说明作用:
师:瞧!第二行有很多菜单,(师演示)这一行可以叫它什么?(生:菜单栏)菜单栏:菜单栏里有很多命令可以选择使用。师:第三行谁来给它起名字?(生:工具栏)工具栏:有很多工具可以选择使用。状态栏:显示相关信息
4、网址的概念
师:通过学习,大家已经认识IE浏览器窗口中的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了,在工具栏下方是什么栏?(演示)它有什么作用呢?
师介绍:因特网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IE浏览器就是出租车,乘上出租车,你要告诉司机什么?(要去的目的地)。如果我们要去五老村小学校园网,我们要告诉浏览器什么?(五老村小学校园网的网址)
师:就象我们每家每户都有地址一样,在因特网上的每个网站也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地址,通常叫做网址。(板书)。网址就是输入在地址栏中的。看:这就是五老村小学的网址。(板书:五老村小学网址)
师:在我们课本P80实践园中,告诉我们一些网站的地址,观察一下,这些网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交流汇报)
三、浏览网上信息
1、输入网址,打开主页。
师:中国少年雏鹰网是许多小朋友喜欢去的网站,想不想去参观? 师:现在请大家自己试一试,也来登录这个网站。注意看标题栏、正文区、状态栏的状况,如果遇到了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或者请教别的同学,还可以问一问我。开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大家在输入网址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2.师:我们打开了中国少年雏鹰网这个网站,现在所显示的是网站的第一页,我们把它叫做首页也叫主页。(广播中国少年雏鹰网)中国少年雏鹰网这个大家庭里有些什么东西呢?你看到了哪些栏目?这就像家里的名个房间。如果我想到文学这个房间去,怎么去呢?谁来带大家去? 学生交流:请学生广播演示(边演示,边说明。把鼠标指针指向“文学”,变成手形后再单击),让老师也来试一试。(先把刚打开的窗口关闭)教师操作,引导学生观察鼠标指针变化,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自学课本第79页的“知识屋”。并把学到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自学、交流)
师小结:当指针在网页中移动时,出现“手”形状的位置,就是一个链接点
3.师:老师很想再到别的房间去看一看,你能带我去吗?学生操作。师:我现在又想去刚才的页面看看。怎么回去呢?(比较两种方法)师:在浏览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要回到前一个网页或前进到下一个网页,有时还需要停止下载某一网页,这时我们可以请工具栏中的工具来帮忙。请大家在浏览的过程中试用一下工具栏中的这些工具。看看它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自学知识。(指名演示)
四、实践运用,巩固知识。
师:刚才,大家通过浏览红泥巴村,了解了很多书籍的信息。并学到了许多上网的知识。为了奖励大家,再向你们推荐几个适合我们小学生浏览的网站,让我们来一次网上遨游吧!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网站浏览。(P80实践园)师生交流:你浏览了什么网站?你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提炼,课外延伸。
师:今天我们遨游了因特网,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学生充分说)真棒!在因特网上,既有许多有用信息,也有着大量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应该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健康上网,注意网络安全,让因特网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教后反思:
1课堂组织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教室,通过课前设计的学习任务,向学生创设出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启发指导、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习成果展示,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从信息浏览到信息搜索直至信息使用的全过程。
2.情境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明确的、具有真实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下,经过自身的“摸爬滚打”,探究学习,完成情境任务,最后达成学习预期目标。
3.演示法: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的“广播教学”功能把制作的课件及教师少量的演示过程展示给学生,结合启发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对信息搜索技巧的深层次把握,并能举一反三,从而顺利地完成较为复杂的信息搜索任务。
4.小组合作法:全班六十几个学生,基本上每六人为一组,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建构水平的差异,合理分配,兼顾公平,并能最大程度地考虑到每个人的兴趣和擅长。
在这节课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运用因特网浏览、搜集信息的能力。
全班学生围绕着多个真实的情境学习任务通过自主探究、教师启发指导、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认同,从而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规范了学生的上网行为,课堂学习气氛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