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连加(课时2)》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西苑小学
陈会敏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7、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法估算、小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
2、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会进行小数连加运算,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体验简便运算的作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由上节课购买帽子、手套引出购买食品的事。让学生了解实物和价钱中的信息。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购买帽子和手套的问题,今天我们再来解决一个和食品有关的问题。
出示情境图。
2、让学生了解实物和价钱中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图中有三种食品:奶粉、燕麦片、豆粉。
生2:1袋奶粉11.3元;一袋燕麦片16.9元;1袋豆粉8.7元。
二、自主学习
1、提出“买这几样食品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估算。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一下,买这几样食品大约需要多少钱?
给学生独立思考、估算的时间。
2、交流估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估算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师:谁愿意把你的估算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按“四舍五入”法把它们都看成整元钱,11.3元看成11元,16.9元看成17元,8.7元看成9元,11+17+9=37(元),所以买这几样食品大约需要37元。
生2:一袋奶粉和一袋豆粉正好20元,再加上一袋麦片大约17元,合起来一共大约需要37元。
生3:我只要把整元的加一下,11+16+8=35,大约35元。
……
教师对第二名学生的方法给予积极评价。
3、提出“买上面几样食品实际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估计所需要的钱不到40元。到底是不是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独立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交流计算方法时,要有重点的进行全班指导。
4、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个性化的算法,对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对想到用“凑整”方法的要给予激励性评价。要根据学生计算情况,如果学生没有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把简便方法介绍给学生。
师:谁能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竖式计算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先把两个数相加,再用和加另一个数,写成两个竖式。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算出和后加另一个加数,用一个竖式。
●直接写一个连加竖式。
之后,师生进行对话。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连加,应该注意什么?
生1:小数连加可以写成一个竖式。
生2:小数点要上下对齐。
生3:从右往左计算,将每一位的计算结果写在每一位的下面。
师:这三种竖式计算的方法都不错!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1:我是用脱式直接计算的。
11.3+8.7+16.9
=20+16.9
=36.9(元)
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想的?
生:一袋奶粉11.3元,一袋豆粉8.7元,加起来正好20元,所以我先用11.3+8.7……
师:谁知道他这样做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加法结合律。
三、尝试应用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激励“看谁的方法更简便”,交流时,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计算方法的机会。
师:在小数计算中,根据小数的特点也可以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下面来做“试一试”的题,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试做,教师巡视,关注后两道式题,学生是否运用了简便方法。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读文字叙述和统计图,了解题目中的信息,自主解决问题。交流时,说一说估算与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最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中的文字和统计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某纺织厂2005年第三季度计划完成100万米的生产任务。
师:你知道第三季度是一年中的哪几个月吗?
生:七月、八月、九月。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介绍一年四个季度。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个纺织厂第三季度是否完成了计划?
生:完成了,因为27+36+40=103(万米)
师:那究竟完成了多少米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交流、汇报计算的结果。
2、“练一练”第2题,先交流估算的方法,再解决计算问题。
师:看第2题中几种用品的价钱,估算一下,买这几个东西,50元够吗?
学生回答后,自己计算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时,重点说一说怎样想的,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师:第3题都是连加计算,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交流计算结果时,注意检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以及1、2、4题是否运用了简便算法。
4、“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记下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的结果,再与同伴交流。
师:我们每天学习都要用到课本,你知道每本书的价钱吗?看一下你用的课本,把价钱记录在练习本上。根据你记录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出来。然后与同学交流一下。
教学随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