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雾和云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学习内容分析
《雾和云》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必修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雾和云,接下来请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生活现象入手认识雾和云,再研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情分析
已知:
知识经验:学生对于什么是雾,什么是云,有了前期知识的储备。教材将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当做研究对象,势必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生活经验:雾和云在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正因为太常见了反而容易忽视它。
策略经验: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进行模拟实验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的养成意识,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并且在实验时能进行仔细的观察,细致的讨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实验前可以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未知:
知识经验: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生活经验:空气中形成雾和云的条件。
策略经验:有的学生需要小组成员和老师引导才能完成。
困难障碍:
对于科学的收集证据后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实验收集了相应的结果后,如何进行汇总和推理,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设计,对不少同学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每个学生的探究能力各不相同。
差异分析:
80%的学生经过学习可以自主探究,20%的学生还需要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雾和云的天气现象,指导雾和云是如何形成的,了解雾和云是自然届的水存在的一种状态。
2、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雾的成因,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理出自然界雾和云的形成。
3、能通过雾霾天气现象,区别雾和霾,知道自然现象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环保意识。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
难
点】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并合理根据判断进行科学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科学整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
【突破措施】
1.先对雾和云的形成条件进行猜测,然后自主设计实验,教师要适时引导。
2.对于实验器材和设计,进行充分讨论和引导,再开始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整理关于雾与云的各种资料(包括图文、视频等)
教师准备:课件、蒸汽熨斗、温水、大口瓶、冰块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一、生活情境引入
1.通过观察认识雾和云的天气现象,知道雾和云是如何形成的,了解雾和云是自然界的水存在的一种形态。
【问题导入】
出示云和雾的图片,提问云和雾来自哪儿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出示蒸汽熨斗。
师: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
生:是电熨斗。
师:通电后按下开关,大家看看有什么现象?
生:冒出“白汽”。
师:生活中在哪见过类似的白汽现象?
生:烧水。
生:做饭。
生:冬天在户外呼气。
……
师: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雾和云
利用问题让学生对云和雾产生好奇心,为后续的探究奠定基础。
分别指找名学生说课件中播放的是什么,接着解释自己对雾或云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多找几名学生补充、帮助。
二、新知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雾的成因,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理出自然界雾和云的形成。
2.会整理分析搜集的信息,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实践探究和推理能力。
3.能通过雾霾天气现象,区别雾和霾,知道自然现象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环保意识。
【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了解“白汽”形成的原因。
师:为了弄清“白汽”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拿出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师:大口瓶内除了水之外,还有别的物体吗?
生:有水蒸气。
师:一会儿,我们用镊子夹取一块冰慢慢地接近瓶口,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冰块移开,情况会怎样?反复做几次,结果又怎样?下面我们分小组实验,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冰块周围有“白汽”,“白汽”是在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师:“白汽”是什么物体受冷形成的呢?想一想,瓶内除了水以外还有什么?
生:水蒸气
师:大口瓶内的温水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在瓶口遇到冰块周围的冷空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冒“白汽”。因此,“白汽”实际是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
2.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师:在自然界中看到过像“白汽”这样的现象吗?
生:深秋的早晨有时看到雾,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海边有时会出现平流雾,还有天上的白云。
师:根据“白汽”的形成原因,推想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的。
生:天上的白云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在一起的小水滴。
生:深秋昼夜温差大,水蒸气遇冷迅速凝结形成雾。
……
师播放课件介绍:空气中含有从地球表面的土壤、江河、湖海、植物体内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如果受了冷,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白汽”。
夜里,由于没有太阳照射,大地散热很快,到了早晨,靠近地面的气温比较低。这时,如果空气中水蒸气较多,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低空,这就是“雾”。(板书:雾)由于早晨地面上的气温较低,因此,雾多发生在早晨,日出后地面的气温逐渐上升,雾便会逐渐消散。
师播放课件介绍:从地面到高空温度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5℃。我们已经知道热空气会上升,当上升至一定高度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这就是我们常看到“云”。(板书:云)
学生根据课件文字复述:①雾是怎样形成的?②云是怎样形成的?
师:雾和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它们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生:雾在地表形成,云在高空中形成。
……
(板书:
水蒸气遇冷凝结
雾:生成于地表
云:生成于高空)
3.指导学生认识雾、云与人的关系。
师:当你处在大雾中有什么感觉?
生:看不清远处的景物。
生:感觉呼吸都不一样。
生:感觉凉凉的。
……
师:大雾会影响我们的眼睛看较远地方的景物,甚至会使车辆前的灯光不能照射很远,影响车辆行驶、轮船航行、飞机起降。大雾还影响地面的烟等废气的散发,加重空气的污染。
师:云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生:乌云密布就是要下雨了,提前做好预防。
生:云能阻挡阳光照射。
生:根据云的形状能预知天气。
……
教师播放课件介绍:云的种类很多,有时在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云,有时一朵朵云块就像鱼鳞一般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中,有的像朵大蘑菇,有的云一会象奔马一会儿又变成其他的形状,有时则是乌云密布。我国劳动人民早就掌握了云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天上云的情况准确地预报天气的变化,总结出了许多观云测天气变化的谚语,]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一块乌云在头顶,再大风雨也不“惊”……现在,人们不仅用眼、仪器来观测云的变化,还利用人造卫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上空大范围云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气象预报中看到卫星拍摄的云图,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在这个环节中先认识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界中的雾和云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深入认识雾和云。
学生能按照教师要求分组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流利准确表达出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白汽”形成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
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类似的“白汽”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想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和课件文字复述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从研究雾的形成入手,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雾的形成原因。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从雾的成因推论出云的形成。并能区别雾和云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雾和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交流有关的资料,让学生领悟到对雾和云的研究可以和生活联系起来,明白雾和云的形成是自然界水循环的结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知识拓展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雾”和“云”的形成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
1.我的收获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雾和云是怎么生成的。
生:我知道怎么根据云预知天气。
生:我知道了形成雾和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2.拓展延伸
师: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雾和霾有什么区别。
学生能够相互讲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说出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
四、生活应用(完成闭环)
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大自然形成的雾,叫雾霾,它带着比较多的污染物,我们怎样减少雾霾的产生。
同学们试着回答,课后继续研究。
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哪些神奇的科学现象。
作业设计
1.把今天在课堂上观察的过程、做实验的过程说给家长听。观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做了什么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神奇的现象?
2.做科学活动手册。
3.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雾和霾有什么区别。
板书设计
19雾和云
水蒸气遇冷凝结
雾:生成于地表
云:生成于高空
教学反思
课题
《露和霜》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学习内容分析
《露和霜》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上册《水循环》单元的第6课。以“露和霜的形成”这一天气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雾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究-解惑的过程。
本课以“露和霜的形成”这一天气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雾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究—解惑的过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雾,什么是霜,同时提出问题:露和霜分别在什么条件下形成?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就是雾和霜,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二部分组成,第一个环节:认识露和霜。在这个环节中先认识自然界中露和霜。通过教科书呈现的两幅露和霜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界中的露和霜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深入认识露和霜。第二个环节: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环节中先利用实验制造“露”。在制造出“露”的基础上,来利用实验制造“霜”,引导学生思考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从而探究出露和霜的成因。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知道雾凇和霜的相似和区别。
本课通过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产生具体的问题调动,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模拟探究,了解露和霜形成的变化规律,学会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情分析
已知:
知识经验:学生对于什么是雾,什么是霜,有了前期知识的储备
生活经验:霜和雾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
策略经验: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的养成意识,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并且在实验时能进行仔细的观察,细致的讨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实验前可以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未知:
知识经验:雾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生活经验:空气中形成雾和霜的条件。
策略经验:有的学生需要小组成员和老师引导才能完成。
困难障碍:
对于科学的收集证据后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实验收集了相应的结果后,如何进行汇总和推理,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设计,对不少同学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每个学生的探究能力各不相同。
差异分析:
80%的学生经过学习可以自主探究,20%的学生还需要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能根据实验,会解释自然界中的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露”和“霜”的形成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明确课堂探究需要做好的准备:利用图片、文字等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典型材料,为学生课前准备提供导向,准备金属小桶、冰块、食盐、药匙、有关露和霜的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露和霜的文字或视频资料。
教师准备:
教学过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一、生活情境引入
1.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初步感知科学的奥秘。
【问题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雾和多云天气的视频。
师:同学们,视频中自然现象你们还认识吗?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雾和云,它们都是水在空中的不同形态。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自然现象。请看大屏幕(出示露的图片)。
询问学生:你认识这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露。
分别指找名学生说课件中播放的,是什么,接着解释自己对雾或霜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多找几名学生补充、帮助。
二、新知探究
1.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能根据实验,会解释自然界中的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露”和“霜”的形成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探究活动】
(一)认识露。
1.观察露的图片,说一说露的形态。
教师出示多篇露的图片。
师:你能描述一下露是什么样的吗?
2.请学生思考:那你见过露吗?这些小水珠是在哪出现的?在什么时间才会出现呢?
师:为什么?
生:因为秋天的早上比较冷。
师:你的意思是比较冷的天气才会出现是吧?
小结:雾在较冷的天气出现。
3.露是怎样形成的?
师:那露是怎样形成的呢?猜测一下。
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怎样知道呢?
生:实验验证。
师:怎么实验验证呢?
4.实验探究雾的形成(1)实验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图片中的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方法,形成一个方案。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给出建议。先几个小组说试验方法。
预设
师:大部分小组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也都遇到了一个问题:怎样使温度降低呢?
生:用冰块。
(2)实验雾的形成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员开始实验,记得及时记录。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师:实验结束,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了?
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桶外壁上形成的露。
问题: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二)认识霜。
1.观察霜的图片,说一说霜的形态。
教师出示多幅霜的图片。你认识霜吗?你能描述一下霜是什么样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霜
提问:那你见过霜吗?在哪出现的?在什么时间才会出现呢?
师:那霜为什么是在冬天的早上出现呢?
小结:霜和露一样是在比较冷的天气才会出现
解释霜的形成时间。
2.霜是怎样形成的?
猜想:霜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怎么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验证呢?
小组讨论,回报交流
确定方案。
老师提示:往冰块上加些盐,可以让温度更低。注意实验前先将小桶外壁擦干净,不要保留水珠。
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员开始实验吧,记得及时记录。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了?
师: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你觉得霜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
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更加冰冷的桶外壁变出来的。
3.对比试验,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思考:对比两个实验,你觉得露和霜有什么关系?
师:那你知道形成露和霜的温度有什么要求吗?
生:一个零上一个零下。
师小结: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学生讨论,后描述
预设
生:露其实就是一粒一粒的小水珠。
生:它们一般是在早晨会出现,我在早晨见过。
生:它是在秋天的早上出现的。
生:我还知道为什么在秋天的早上出现。
学生猜想露的形成预设
生:可能是早上下了点毛毛雨,就落在了草叶上。
生:可能是天冷了,草叶上的水蒸发不了就留在了草叶上形成了露。
生:空气中有水蒸气,可能是天冷了就变成了水滴,在草叶上形成了露。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实验的流程,并的完成实验。
学生说实验现象
生:桶的外壁上出现了小水珠。
生:温度低了出现的。
生:我有问题,水肯定不是桶外壁上原来就有的,因为我们擦干净了,那水是哪儿来的?
思考: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描述一下霜是什么样
预设
生:霜不是小水滴,是固体的。
生:霜像小雪花,像冰。
思考:什么时间出现霜。
生:它们一般也是在早晨会出现,而且是冬天的早上。
猜想霜是怎样形成的预设
生:也是空气中有水蒸气,遇到更冷的天气形成的。
小组确定方案,分组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结果,并描述。
预设:
生:桶的外壁上出现了霜。
对比露和霜的形成,思考有什么关系?
生: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来的。
生:形成霜的温度比形成露的温度更低。
三、知识拓展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露”和“霜”的形成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
知识拓展
出示雾凇图片,教师提问:那这种自然现象你们认识吗?
生:雾凇。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课后进行猜测雾凇的形成条件,并查阅资料,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试着设计一个实验制造“雾凇”。
师展示视频:雾凇的形成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雾凇的形成。
四、生活应用(完成闭环)
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你的收获?
预设:我们通过模拟露和霜的形成实验,知道了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还知道了它们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来的,但温度要求不一样。
师:同学们学的很棒,老师要考你2个问题,问题一:冰箱里的霜比较多,我们怎样消除它。问题二:通常情况下,大自然形成的雾,叫雾霾,它带着比较多的污染物,我们怎样减少雾霾的产生。
同学们试着回答,课后继续研究。
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哪些神奇的科学现象。
思考2个扩展练习,并回答。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露和霜
水蒸气受冷:0摄氏度以上形成雾,0摄氏度以下形成霜。
教学反思
课题
雨和雪
课型
新授
学习内容分析
《雨和雪》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水循环》单元的第7课。本课。以探究“雨和雪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雨、冰雹、雪。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雨,并通过“假设”这一探究技能推理
出“雪”的形成。最终推理解释大自然中雨和雪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任务卡指导学生搜集关于雨和雪的资料。同时提出问题“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环节: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先猜想雨是怎样形成的以及雨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同时了解探究技能:假设。把模拟实验与自然界中的真实场景对应起来,通过实验推想真实的雨是如何形成的。在雨的形成原因探究之后,拓展到冰雹的形成原因。第二个环节:推想雪是怎样形成的?根据雨形成的原因推想雪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先思考雨和雪的形成与温度有关,从而推想出雪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是怎样进行人工降水的。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人工降水的原理以及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雨和雪已经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只是对于雨和雪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缺乏专业科学的认识,另外对雨和雪对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认识的不全面,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认识了雨和雪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体验形成过程,并做好对人类影响的各方面的总结。
学习目标
1、知道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制定简单的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计划,并运用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能够表现出对雨、雪的成因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了解人工降雨的技术,体会到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难点:能够基于观察,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解释雨的形成,再基于雨的形成推导雪的形成。
突破措施:通过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验证和小组间的交流,概括并说出雨的形成过程。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雨和雪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
1.准备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装半杯水的烧杯等。
2.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一、生活情境引入
1.能够表现出对雨、雪的成因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问题导入】
1.提出问题
师:你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是由于水的变化引起的?
师:你能说一说露和霜、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知道还有哪些天气现象与水的变化有关系吗?
2.教师播放下雨和下雪的图片。
3.老师小结
师:是呀,自然界中还有不少跟水的变化有关的自然现象,其中就有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下雨和下雪,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雨和雪的知识。[板书课题]
《雨和雪》
二、新知探究
1.知道并能够说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2.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制定简单的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计划,并运用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能够表现出对雨、雪的成因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4.通过了解人工降雨的技术,体会到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1.指导学生认识雨的成因
(1)分享材料
师:同学们,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雨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收集的材料真丰富,在这些关于雨的材料中你发现了哪些共同点?
师:是的,冬天很少会下雨,而同样的,春季、夏季和秋季又基本上不会下雪,这是为什么呢?你觉得跟什么有关系?
(3)对雨的成因进行猜想
①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有道理,要寻找某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相同的现象中去发现规律。大家都经历过很多下雨的天气,想一想,下雨前的天气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同学们的回答互相补充之后,我们有共同的发现,在下雨之前天上都会出现厚厚的云层,说明雨的形成跟云有关系。云是由什么构成的?
师:你能推想出雨滴可能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②师:同学们的推想很有道理,在生活中大家看见过类似下雨的现象吗?
师:想一想,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再来推想雨是怎样形成的?可能会与什么有关系?
③师:刚才同学的回答中包含着对雨形成原因的推测和假设。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一种推测性的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有了大胆的猜想和假设,我们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来验证一下吧。完成记录单中记录园地第一部分。
(4)做雨的模拟实验:
①师:刚才,我们讨论了雨的成因,并做了大胆的假设,你能根据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模拟雨的形成过程吗?
②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
师:你能说说实验的各部分分别对应着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吗?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进行实验吧。要注意安全使用酒精灯。
③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
师:在实验中看到“降雨”现象了吗?你们组的实验是怎样的?
④教师小结:要设计模拟某种自然现象的实验,首先要思考这种现象与什么物体有关系,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得到这些物体,怎样创造所需的条件。由于雨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因此就要思考如何得到充足的水蒸气,怎样使水蒸气受冷?可以考虑加上冰袋或者冷水袋使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不断增多汇成水滴降落下来。
(4)学生交流,通过实验现象猜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5)教师总结讲解:雨的成因(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6)教师播放视频片段:雨中夹着冰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冰雹),那为什么有时候下雨时还会出现冰雹呢?你能用刚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吗?
(7)学生交流说一说冰雹形成的过程。
(8)教师通过资料卡片和图片总结冰雹的形成原因。
2.探究雪的形成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知道了雨的形成过程,你能推想下雪是怎么形成的吗?完成记录表。
(1)教师出示提示:①雨和雪的形态有什么不同?②下雪时和下雨时气温有什么不同?③它在形成过程中与雨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雪的形成过程。
师:是的,下雨和下雪其实都是一种降水现象,它们形成的原因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温度上。
3.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交流材料
师: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与雨雪有关的生活体验。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资料来交流一下吧。
(2)观看视频
师:同学们交流得很好,降水对我们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教师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感知,加深学生认识。)
(3)教师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和科学的理论对雨和雪的现象进行了合情推理以及了适量的降水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知识拓展
通过了解人工降雨的技术,体会到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资料来交流一下
师展示视频
四、生活应用(完成闭环)
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每人发现一个生活中利用自然规律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它。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雨和雪
雨
(多发春夏秋)
0℃以上
模拟实验
水蒸气遇冷凝结
合情推理
雪
(一般冬季)
0℃以下
小组合作
教学反思
课题
小水滴的旅行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雾、云、露、霜、雨、雪等自然现象的基础上,以“水滴旅行”为线索,通过水蒸发、形成云、遇到冷空气凝结成雨雪降落回地面等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描述雾、云、露、霜、雨、雪等自然现象,让学生充当小水滴,描述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初步建立大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的整体路线图,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通过观察水循环图,进一步分析和概括自然界中水不同存在形态进行交流,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得出“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循环”的结论;第二个活动“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通过理解水的循环过程进而深入思考水循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认识到水循环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完善对水循环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知道水循环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影响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学情分析
知识经验: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了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对水的“蒸发、沸腾、凝结”等知识,是学生探究小水滴旅行的重要基础。
生活经验:水的三态变化,以及云、雾、雨、雪、露、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策略经验: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并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学习目标
1、描述水循环的过程,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认识到水循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说出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雾、云、雨、雪、露、霜等天气现象。3、对地球上的水循环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愿意合作交流,培养集体观念。树立科学利用水资源的观念,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通过探究小水滴的旅行,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突破措施: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去解读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小水滴的旅行轨迹。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小水滴能旅行吗?它是怎么旅行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小水滴的旅行)
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小水滴在自然界中变幻莫测,它会变成什么呢?
学生猜想。
猜想后,让学生充分交流。
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水的不同形态图片。
教师播放课件《小水滴的变化》:小水滴在自然界中以雨、雪、霜、露等形态存在着。
学生观看。
活动二:小水滴为什么会以不同的状态在自然中出现呢?
1.谈话:我们知道了小水滴在自然界中以不同的形态的存在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2.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
小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中不断的进行循环。
能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分组讨论时,积极参加,完成小组内相应的任务。
三、水循环的意义
那么水循环一直进行,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生讨论
生1:缓解干旱
生2:利于农作物生长
生3:净化空气
生4:洪水灾害
生5: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小结:看来水循环不只是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它还有不利的一面。
积极与老师,组内学生互动,交流自己的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推想出并
能说出雨雪露霜雾和云的形成学生。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1.人类对水循环也有重要的影响,比如人工降雨,建造大坝等等
2.讨论:水在自然界不停地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作业设计
“小水滴的旅行”搜集资料
板书设计
24、小水滴的旅行
海洋
陆地
大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