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教学计划

时间:2019-05-11 20:3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威风锣鼓教学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威风锣鼓教学计划》。

第一篇:威风锣鼓教学计划

第二十课 威风锣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保护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威风锣鼓民间艺术的起源,以及威风锣鼓的发展历程,了解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学习威风锣鼓的曲谱,要学会同时按节奏敲击锣和鼓等乐器。

(2)过程与方法:威风锣鼓的演奏要求锣和鼓要相互紧密配合的,节奏速度都较欢快,节奏紧凑,初学者一般都难掌握。在学习中可让学生从熟悉威风锣鼓的基本节奏开始,逐步学习锣鼓的配合。

(3)、听(欣赏)、唱、奏、演(手势、肢体)相结合,兼容并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

(4)、通过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威风锣鼓的深入了理解和学习,突出本地区的特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教学过程

1、总述:

A、文化背景:了解国家文化部发出的“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施“保护工程”的基础条件和总体目标。

B、威风锣鼓起源与发展:了解威风锣鼓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弘扬发展威风锣鼓的兴趣和热情;

2、乐器与曲谱:学习威风锣鼓的锣鼓乐器演奏,掌握其中的基本锣鼓点子,并能创新组合成短小的锣鼓敲击段子,感受不同情感表达,从中锻炼提高了学生识谱、节奏、声乐各方面的能力。

3、指挥和队形:知道威风锣鼓的各个指挥态势的意义,明确队形的基本类型和对行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威风锣鼓艺术的理解。

4、通过欣赏、做公开表演,激发学生对威风锣鼓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

5、学习评价的设想

威风锣鼓拓展课程的开设,源于想让威风锣鼓这一频临失传的艺术得以在学生中间广泛推广宣传,培养一批威风锣鼓的爱好者和演唱者,使威风锣鼓得以继承和发扬。

因此我们在学校中开设这门校本课程,一是要求学生能看懂威风锣鼓。二是能画一幅场面宏大的威风锣鼓图。

6、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篇:威风锣鼓解说词

车城乡威风锣鼓解说词

同志们、朋友们:

龙腾虎跃迎春到,锣鼓喧天庆盛世。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车城乡威风锣鼓队。带着喜悦,带着欢乐,带着车城乡8000余名父老的深情祝福,车城乡的威风锣鼓队向全县人民恭贺新春,祝全县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万事顺达。鼓声隆隆迎龙年,吉州大地享太平。锣响阵阵闹新春,滚滚激情焕恢宏。鼓,是春天生命的歌;鼓,是豪迈粗狂的舞;鼓,是刚劲奔放的魂。以激情的鼓点,以恢弘的气势,以铿锵的节奏和昂扬的豪情,击出车城乡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个性,奏出车城乡上下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傲骨雄风。看,腾飞的车城乡走向的锣鼓将把我们带到一幅“欢天喜地庆佳节”的画境中,它象征着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好景观!

2011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车城乡全体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强力推进新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力度,使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平稳、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2年,全乡干部群众将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全力配合新城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苹果产业、养殖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建设和谐富裕的新车城;

第三篇:威风锣鼓的特色表演

威风锣鼓的特色表演

威风锣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表演,传遍了中国的每个省市,甚至是某个村庄。威风锣鼓能有这样的发展,想必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都会感到荣耀,开心。

最早时期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以三县交接的下团柏村为中心的汉族民俗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金杯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现如今威风锣鼓在不仅在首都北京很流行,在洛阳也是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一些关于威风锣鼓的表演也是在不断的进行。特别是偃师那边,还有很多生产威风锣鼓的厂家。并且威风锣鼓还有个特色表演一直流传,下面是有关特色表演的一些介绍:

早先的配器是8面平锣、一面鼓、两付铙、两付钹、一面斗锣。铙钹分属金、木、水、火,鼓属土,居中。土可生万物,8面平锣居东、西、南、北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面八方。敲打起来,成风凛凛,故名“威风”。其传统套子[神羊鸣盛]共分三番;头番表示尧王游康衢,康衢老人击壤而歌;二番表示华封三祝,祝多福、多寿、多子;三番表示万民歌颂尧帝禅让王位的弘恩大德。原有曲牌百余种,流传下来的有[擂鼓子][小茴香][西河滩][风调雪][乱撕蔴][金山川][安合][老虎下山][紧槌按锣][风搅雪][二仙盘道][四马投唐][五马破曹][东河沙][五路元][十样景][十七钹][收点子]等数十种。表演人数一般为30人,其中挎扁鼓的4人,拍铙的3人,击钹的4人,敲铜锣的18人,敲小斗锣的1人。队形基本固定,表演可原地、可行进。有弓步击打、转身击打、碾磨击打,及扭腰、提胯、晃头等动作。解放前均由男子表演,解放后一些县、镇组织巾帼女子威风锣鼓队。祖孙儿媳四世同堂的家庭威风锣鼓队,春节元宵期间,各村锣鼓队云集县城,迎风对擂,大抖威风,是一种带有竞技性质的锣鼓舞蹈。

除此而外,在重大节日还有上百人的大型表演,其编队是以一种道具(打击乐器)组成方块列队,一律着黑色武士服,配戴墨镜,行进中整齐的舞步,显得庄重威武;广场表演则围成多层大圈,在大鼓指挥下舞动击打,显得热烈活泼,使人增添力量。

威风锣鼓表演有着很大的艺术价值,希望它能不断的传承下去!

第四篇:威风锣鼓-代表中国的打击乐

威风锣鼓-代表中国的打击乐

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听,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所以也被称为“威风”。“威风锣鼓”是临汾地区众多锣鼓艺术中名声最大、影响最盛、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威风锣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临汾市境域的各县市区,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队,都有自己的“锣鼓歌”。当地有民谚:“高兴不过娶媳妇,热闹不过敲锣鼓”。鼓的创造很有可能是远古人类感动于自然之声,如雷鸣、石滚、空洞物体的碰撞等,模仿其声音的洪大、威严、旷远。我国古代有“鼓法天,钟法地”的记载。1980年,襄汾县陶寺的一座大型墓葬中首次发现了鼍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证明距今约4000多年锣鼓已经产生;在甲骨文中,也已经有了“鼓”字。春秋时期,鼓乐类名称开始散见于各类文史古籍的记载中,如“谏鼓、雷鼓”等等,说明鼓在当时已初具规模。历史渊源

威风锣鼓的起源与一个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有关。说的是在距今4700多年的时候,有一天尧王访贤路经周府村(今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时,发现一只母羊在一片沙地上生下一个独角异兽,全身青毛的“怪物”——獬,生下3个小时后,就长成和母羊一样高。和尧王同行的主管行律的皋陶发现“此羊见斗则触不直,闻论则咋不正”,是一只神羊,于是将此羊牵回帮助断案。也恰恰在这时,尧王的妻子散宜分娩,生一女孩,起名女英,坠地能坐,三日能行,五日能言,满月能织,百日通晓天文地理。尧王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将此地更名为羊獬村,并把全家迁居于此。故有“羊生獬,羊獬村,尧王立世到如今”。

尧王在历山访贤时遇到驾牛耕田的舜,在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后,认为舜符合当帝王的条件,将帝王的位置禅让给了他,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于他。从此娥皇、女英便以历山为婆家、羊獬为娘家,两个村的人从此也成了亲戚。羊獬村的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人称她们为“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娥皇、女英回娘家,农历四月二十八,娥皇、女英回婆家,两地群众就会敲锣打鼓迎接,以示威风。

在接姑姑送娘娘的民俗活动中,威风锣鼓所打的曲牌都与所途经的22个村落有关,每停留一个地方就会敲打与此地发生的故事有关的曲牌。比如《风搅雪》,说的是有一年的三月初三,气温骤降,大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但接姑姑的人依然顶着寒风要到历山接姑姑。尧王深受感动,便做了这首曲,答谢大家的真情厚意,此曲只有羊獬人敲。比如《吃凉粉》曲牌多在路上行走或中途吃饭时表演,沿途队伍要在指定的几个村子集体休息吃饭,农历三月,村里没有很好的饭菜招待大家,大多是一些凉拌菜,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凉粉,能解除途中的疲劳和辛苦,该曲听起来如缕缕凉风拂面,使人顿生凉爽舒服之感。又如《笑回乡》曲牌形象地描绘了娥皇、女英在路上和乡亲们有说有笑的场面,此曲表达了大家的愉快心情。再如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汾河西边历山的队伍要到汾河东岸的羊獬村“接娘娘”。这天,羊獬村的队伍要到汾河东岸等候迎接,当历山的队伍来到河边时,两支队伍隔河相迎,敲锣鼓以示问候。羊獬村队伍面西演奏《西河滩》曲牌迎接“亲戚”,同时,历山队伍隔河面东演奏《东河沙》热情呼应。

更为值得关注的民俗事象是至今两地人认为彼此是亲戚,因此延续着互不通婚的习俗。演变发展

我们无法考证接姑姑迎娘娘民俗活动中的锣鼓演出形式,但根据考古发现,锣的出现较鼓要晚很多,大约在西汉。将锣与鼓相提并论起于宋代,这时才有锣、鼓、铙、钹的组合演奏。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锣鼓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乐器,“无鼓不成乐”;它又是最为普及的乐器,“民间无乐不锣鼓”;它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延展最为广阔的乐器,宗教、政治、军事、劳动、生活,几乎无处不在。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是人神沟通的法器;在演奏时,是“群音之长”;在被统治阶级运用时,是召集人众、公示政令的权力象征;运用在军事上,是传递命令、鼓舞士气;在集体劳动时,又是凝聚力量、协调动作的指挥。到了清末民国期间,据《临汾市志》记载:“全县村村有锣鼓队,春节期间处处有锣鼓声„„”锣鼓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场合,在田间地头、集市庙宇、逢年过节、欢庆丰收等活动中威风锣鼓都是主角,在当地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民的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娱人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当代每逢重大活动,尤其是在春节和元宵节这两个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各地的人们都要采取自己传统的方式表示庆贺。在临汾地区,威风锣鼓表演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的农历正月初

二、初三,各村开始排练节目,一般是由“同乐会”负责组织。到十二、十三、十四这三天,各村分别在本村游行,逢场表演,过去俗称“社祭”。正月十五参加县市举办的娱乐竞赛活动,锣鼓队在出发之前一般都要奏开场曲牌,在行进当中演奏的是一些结构方整、与行进速度相吻合的曲牌,当队伍行进到观众较多的地方时,每支锣鼓队都会亮出最拿手的锣鼓牌子进行表演,各村的锣鼓队会根据本村的锣鼓曲牌事先精心编排的套曲进行表演。这类曲牌节奏复杂,技巧性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在行进过程中,如两支锣鼓队相遇,就会形成一种“对打”的局面。两支锣鼓队互让,争先将自己的“绝活”亮出来,有的将锣、钹抛向空中,有的做各种翻花表演,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时,两支锣鼓队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打,能够保持鼓点清晰、节奏不乱的一家为胜方,因不能承受对方干扰,节奏乱了套、乐曲演奏中停下来的为败方,败方要给胜方主动让路。

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黄土高原上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锣鼓声音宏亮,音域宽广,深沉浑厚,慷慨激昂,给人美的享受。1990年由410人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开幕式上献艺,展示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威武雄壮、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性格。艺术特征

发展到今天的威风锣鼓,曲牌有200多套,被泛称“一百单八套”。其中有反映历史故事并以历史题材命名的,有以地名命名,有以花草、植物命名的,还有以传统小调命名的。

威风锣鼓由鼓、锣、铙、钗四种乐器组合,是没有弦乐参与的一种清音乐。威风锣鼓有一整套丰富多变、能够表现多种情感和气氛的锣鼓点,即锣鼓经,它是演奏锣鼓所要遵循的法则,民间艺人诵读锣鼓经时,以特有的方言韵律,加上自身对锣鼓音乐的理解,将谱子诵读得津津有味。直到现在,一些村镇的锣鼓队还延续使用很原始的记谱方式,它是威风锣鼓几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的见证。

威风锣鼓的主要表演形式有三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采用挎鼓打,鼓手挎一面扇形大鼓进行表演。挎鼓打比较灵活自由,鼓手可以边打鼓边舞动,显得格外欢快热烈,演奏乐器主要以挎鼓为主,另有锣、钹、铙。在传统锣鼓中,还有小斗锣,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另一种是阴阳鼓。阴阳鼓是将一面大鼓和一面小鼓同置于一个鼓架上演奏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有些地方称“子母鼓”,大鼓为“阴”,小鼓为“阳”。演奏乐器除大鼓、小鼓以外,有锣、钹、铙。大鼓和小鼓一般是由一人演奏,但在有些地方,是由两人演奏的,演奏风格细腻、文雅。

还有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鼓比较高大,呈桶状,支放在架子上,因鼓不能随意移动,所以表演时没有什么队形变化,行进中一般都由一人背着,或两人抬着,边走边打。架子鼓同威风锣鼓中的挎鼓、阴阳鼓在演奏风格和技巧等方面有很大区别,架子鼓的曲牌中,铙的演奏出现了十六分音符,在演奏技巧上,出现了被称为“丁丁可”的演奏技巧,因此,架子鼓的演奏风格显得较为轻快、活泼。

威风锣是融乐、舞、技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鼓舞艺术。动作是锣鼓表演艺术的基本功。讲究“帅、漂、脆”。在表演中手、眼、身、步、头几个部位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这可能就是《易·系辞》中“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吧。

考古发现、历史记载和民间世世代代的传说相互印证着。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为威风锣鼓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的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它汲取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伴随着人类的脚步一路走来。

第五篇: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威风锣鼓是溶乐、舞、技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的鼓舞艺术,是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积极的育人功能。

一、威风锣鼓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我区是威风锣鼓的发祥地。目前,威风锣鼓这朵优秀的民间艺术之花,遍及全区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庞大的锣鼓队,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过去击奏,多半是男性青壮年,现在青年妇女、甚至青少年也积极参加。对于这样一个目标性很强、群众又喜闻乐见的集体项目,对每个参加者都会产生凝聚力。参加威风锣鼓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目标,而个人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只有集体目标实现,个人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在威风锣鼓的表演中,国家的荣誉、集体的荣誉,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使每一个参加的队员认识到自己是为集体,为祖国争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觉寻找“凝聚点”的习惯,这就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威风锣鼓的整体性特点,它使参加表演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在实现集体的价值中体现个体的价值。表演要成功,必须要求每个队员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但又不能突出个人;同时,在表演中,任何个体的失误又极可能对整体表演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一种教育。使每个人必须成为集体的有机部分,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整体性的特点使得每个人必须正确地处理局部和全局、自己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通过表演,教育大家认识到,要想成功,就要局部服从全局,就要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学会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共进。这些都是对个人主义的否定。威风锣鼓还具有社会性特点,它不仅参加表演人数多,而且观众尤多,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比如,我区威风锣鼓代表队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首场表演,人民群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在欢快奔放的激情中,也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满足。解放以前,中华民族受尽了屈辱和奴役,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人是毫无地位的,被称为“东亚病夫”、“劣等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北京亚运会上,看到了强悍的威风锣鼓等地道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展示出华夏文化风采,突出了我国民族特色,展现了我们的国威、民威,情意深长,情溢四海。作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后代,怎能不欢欣鼓舞,热泪盈眶。它震撼整个民族的心灵,点燃人们理想之光的火种,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自觉地为祖国争光,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奋斗的坚强信念。在强烈的艺术魅力感染中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但要讲,更要组织人民群众实践。组织他们参加观看威风锣鼓,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达到如和行的统一。

二、威风锣鼓具有组织纪律教育的功能

威风锣鼓需要很强的纪律性。它要求时间、空间的高度有序,大系统、小系统等各种组织层次的协调性,鼓点、打法、动作、表情、队形、服饰、道具等有形和无形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较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一场威风锣鼓表演的质量以致于成败。比如,它对队形变化的要求,动作要规范,队伍要整齐,横看成行,竖看成列,脚步要踩在节奏上,抬脚落步要规章,看是一条线,听是一个音,动是一个样。如没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个体生活方式为主的农民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参加者要自觉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一些平时比较自由散漫的农民在威风锣鼓的训练以及表演中,基本上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纪律性明显加强。就是因为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纪律是成功的保证,这时纪律成了自觉要求,这种现实教育效果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如果组织者既严格管理又善于引导,就可收到可喜的成果。八八年我区威风锣鼓在全国农运会上的表演,八九年在天安门前参加国庆四十周年的表演以及九0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就是明显的例子。

应该说,组织农民参加威风锣鼓表演是培养农民组织纪律性的极好机会,也是引导我国农民步调一致奔小康的一项具体措施。

三、威风锣鼓具有提高人民审美能力的功能

威风锣鼓是我区的传统艺术项目之一。每当逢年过节、集会游行、开业典礼,便成为群众歌颂生活、抒发感情、显示威风、鼓舞人心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的威风锣鼓有了质的飞跃。它体现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意识。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是威风锣鼓重要的美学价值之一。比如霍州锣鼓队在全国首届农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都是在着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根据观众的情绪变化,按照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对动作、表情、队形、音乐,经过专家和鼓舞者共同精心设计的,强化了感情,增强了适应性。其表演曲调明快、感情丰富、乡土气息浓厚、地方特色强烈。它以音响震天动地、气势磅礴雄伟、气质粗犷豪放、场面威武壮观的独特风格,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整体的震动力,一种互相撞击的生命节奏和一种古朴的美。通过对于美的表达,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艺术活动实践审美价值的大小,要看它的社会效益,要从它的影响面以及从它的欣赏者受教育的程度来判断。威风锣鼓的表演从它的观众之多,欣赏情绪之热烈,其审美价值是可以想象出的。

因此可以说,威风锣鼓不仅是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象征,而且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审美能力的手段。

威风锣鼓在社会教育中具有如此巨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应当发掘我区这一特色的项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让威风锣鼓这颗色彩斑斓的珍珠,在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下载威风锣鼓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威风锣鼓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威风锣鼓队工作总结

    威风锣鼓队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威风锣鼓队工作有了一些收获。现将进行总结如下: 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我校连续几年创办了威风锣鼓活动小组,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当......

    锣鼓教学(合集五篇)

    地方锣鼓教学 长流水:七铛齐铛七铛况七铛齐铛七铛况七铛齐铛七铛况鼓子: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换 : 铛 铛 齐 铛 七 铛 况七 铛 齐 铛 七 铛 况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咚咚......

    锣鼓拜年解说词

    《华晋腾飞 再铸辉煌》 (鼓舞表演解说词): 为了欢度元宵佳节,华晋焦煤公司沙曲矿锣鼓队,在生产任务紧、排练时间短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采用体操、武术、舞蹈动作和太原锣鼓耍铙钹的......

    锣鼓声声教案

    《锣鼓声声》教案 骆店乡中心小学 闵磊 背景与导读:《锣鼓声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

    丰收锣鼓教学反思

    《丰收锣鼓》教学反思 《丰收锣鼓》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收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

    锣鼓大赛领导讲话

    敲响奋进战鼓 尽展北杜风采 尊敬的各位领导,北杜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在此相聚。值此建党91周年,我镇组织开展北杜镇庆七一锣鼓大赛。今天将有10支参赛......

    《丰收锣鼓》教案02

    《丰收锣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辨别笛子、唢呐、二胡、堂鼓、云锣这几件乐器的音色。 2.通过欣赏《丰收锣鼓》,让学生感受、了解音乐如何表现人们的生活......

    欣赏丰收锣鼓(五篇模版)

    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欣赏《丰收锣鼓》,感受乐曲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2.认识与乐曲相关的民族乐器,并能够分辨部分乐器音色。3.了解乐曲的情绪发展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