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水全套教学设计(表格式)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全套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课题 水到哪里去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科学探索:
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 重点 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难点 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学生猜测回答 单刀直入,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探究1 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 教师点拨:
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 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 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 ②对一只手吹气 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 活动 体验 探究 手心向下,手背向上 对一只手吹气 甩动一只手 ……(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二、探索2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教师点拨:
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 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 ③晾干衣服 ④吹干湿发 …… 三、探索3:模拟实验 1、导入 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 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 3、实验(1)(1)实验过程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 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 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1 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现象 怎么解释 依据 封口水杯 开口水杯 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
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 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 ②放置一段时间 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2 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 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教师点拨:
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编成的。
5、研讨3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教师点拨: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
四、课堂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水只有沸腾才能蒸发。()2、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3、湿手变干、衣服晾干的缘由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4、水蒸汽和水一样无色、无味、透明、看得见、摸得着。()5、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它们蒸发的快慢也一定相同。()6、水蒸气是水的一种形态,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二)问答题 1、怎样让衣服干得快些? 2、干手器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加快水分蒸发? 教师点拨:
1、①把衣服展开 ②放在阳光下 ③挂在通风的地方 2、①提高液体温度 ②加快空气流动 五、拓展提高:动脑筋,想一想 为什么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会感觉冷? 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 教师点拨:
蒸发的过程会吸收热量 六、作业布置 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怎样减少蒸发? 学生试着去解释交流:跑到空气里去了。
学生回答:水蒸气 学生依次做活动,并认真体验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交流 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准备工具材料 学生按步骤实验,认真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加快蒸发速度,缩短实验时间 学生回答:防止水蒸气外逃,更好地进行对照实验 学生研讨交流,填写活动手册 学生实验并观察 学生研讨交流,填写活动手册 学生研讨交流,填写活动手册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课后完成 初步让学生了解水蒸发是怎么回事 通过体验活动,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现象的品质 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检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了解蒸发吸热的特点 培养动手查阅、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同时又知道水蒸气和水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但水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在活动体验中,研讨水蒸发特点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了我们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的科学态度。
总结课堂 板书 蒸发 水 水蒸气(液体)吸热(气体)板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课题 水沸腾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 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科学探索 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 科学态度 1、认识到正确使用试验设备的重要性 2、培养严谨实验态度 重点 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 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难点 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同学们,大家一定见过热气腾腾的饭锅吧。如果我们不停地给里面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引发思索,进入学习角色 讲授新课 一、探索1:怎么测量水温 1、承接聚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师点拨:
水温很高,水会沸腾,热气腾腾,…… 2、怎么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师指导: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实战演练 下列测量水温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
A.温度计下端碰到容器底部 B.温度计碰到容器壁 D.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未持平 C.正确 二、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模拟实验(1)工具与材料: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和水、漏斗、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2)实验装置 依次按照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的顺序安装好实验装置(3)酒精灯的结构 常见酒精灯一般由灯体、灯芯、灯帽和酒精四大部分所组成。(展示结构示意图)(4)酒精灯的火焰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加热物体。(展示结构示意图)(5)酒精灯的使用 ①检查酒精灯是否能正常使用 正常使用的酒精灯要求:
◆酒精灯灯体无破损;
◆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少于四分之一且不高于三分之二;
◆灯芯应浸润酒精且不宜太短,一般高出灯体0.3~0.5cm。若灯芯顶端不平或焦掉则用剪刀剪平。
②点燃酒精灯 ◆取下酒精灯灯帽,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灯芯 ◆绝对禁止用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 ③酒精灯的加热 ◆因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进行加热。
◆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是应注意预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预热方法是将试管在灯焰上缓慢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
④酒精灯的熄灭 ◆酒精灯使用完后用灯帽盖住熄灭,禁止用嘴去 吹灭。
◆熄灭酒精灯后应再提一下灯帽,方便下次使用时打开。
(6)实战演练 仔细观察,对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哪些?为什么? 教师点拨:
使用正确的是①③,②错在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④错在用嘴吹灭酒精灯(7)实验操作与要求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8)温馨提示 此实验主要观察水沸腾前后发生的变化:
一听: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 二看: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气泡的变化 三记: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秒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秒 四画: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2、填写活动手册(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时 气泡 温度 声音 教师点拨:
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温度逐渐升高,声音较大;
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温度保持变,声音小。
(2)实战演练 猜猜气泡出现的时间(3)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 时间 0 1 2 3 4 5 6 温度 教师总结:水加热时温度一直上升,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4)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展示图像)3、活动结论(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拓展: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4、讨论 (1)如果停止对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师提示:
水的沸腾要继续吸热。
(2)液体沸腾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教师提示:
二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塑料袋发生怎样变化? 教师提示:
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探索3:比较蒸发和沸腾异同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液温变化 教师适当点拨 四、课堂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2、水的沸点是100℃。()3、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态变为气态,都吸热。()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小。()5、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泡就是水蒸气。()6、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二)问答题 想一想: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 教师点拨:
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五、拓展提高:几种液体的沸点 六、作业布置:魔术揭秘 我们常常在一些魔术表演或是街头巷尾的江湖艺人中看到“油锅取物”这个表演。锅里的油冒着热气沸腾着,这么烫的油,手不会烫伤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课有关知识解释原因。
学生或说或画,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演练 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学生按老师指导进行组装 学生认真听 学生认真听 学生认真听 学生演练 学生按要求实验 学生观察填写各项活动体验记录 学生演练:第一个是水沸腾前,第二是是沸腾时 学生继续填写活动手册 学生在图像上画出不同时间的温度点,用线平滑连接 学生认真听 学生回答:水会停止沸腾 学生回答:
a、达到沸点 b、继续吸热 学生回答:塑料袋会膨胀起来 学生回答:体积变大 学生探究研讨并填写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认真阅读 培养学生先对现象进行猜测,为下步的验证做准备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巩固温度计的使用要领、学生会安装实验设备 了解酒精灯的结构、火焰结构以及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巩固酒精灯使用方法 学生做给水加热实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特点 巩固沸腾特点 了解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学生认识了解温度变化曲线图 了解沸腾、沸点的科学概念 通过讨论,了解沸腾的条件等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检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了解不同液体的沸点,拓宽学生知识面 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兴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知道沸腾和蒸发一样都是水的汽化现象,了解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知道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比较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结课堂 板书 温度计、酒精灯使用 沸腾 水沸腾了 给水加热 沸点 蒸发和沸腾区别 板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课题 水结冰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水在0℃结冰 2、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 3、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 4、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科学探索 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
2、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 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科学态度 1、认识冰对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比较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重点 1、水在0℃结冰 2、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 3、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 4、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难点 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
2、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 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水,在常温下会蒸发;
如果温度升高,在蒸发的同时,达到一定温度还会沸腾。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教师小结:
水会结冰,例如冬天房檐下的冰、冬天水面的冰等。
(展示图片)学生回答 单刀直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探索1:你见过冰吗? 你见过冰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点拨:
①冰瀑 ②冰川 ③漂浮的冰块 ④枝条上的冰 ……(展示图片)二、探索2:活动体验 1、导入 水是怎样结成冰的?水结冰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模拟实验(1)工具与材料:橡皮筋、烧杯、试管、食盐、碎冰、温度计(2)实验操作 ①在一支试管中加人约四分之一的清水,温度计固定在橡皮塞上插入试管,测出水温,并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 ②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往容器里加入食盐,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3)注意事项 ①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轻拿轻放,不要碰到试管壁 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特别是观察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③维护课堂纪律,实验时轻声交流(4)疑难解答 碎冰中为什么要加盐? 教师点拨:
一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称为溶解。
(5)实验观察,填写活动手册 温度 其他变化 在试管清水中 插入碎冰中 碎冰加入食盐后 试管水开始结冰 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
水在0℃时会结冰,是温度使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三、研讨 1、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2、冰还是水吗? 教师通过水的三态讲解来引导学生选择回答 水的三种形态表 形态 种类 形成 液态 云、雨、雾、露 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固态 冰、雪、霜、冰雹 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 气态 水蒸气 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 3、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点拨: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不同点:
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液体 冰:固定形状、不流动、固体 4、拓展 什么是汽化和凝固? 教师点拨: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汽化。
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
(展示示意图)5、人们怎么利用冰满足生活的的需求? 教师点拨:
①保存海鲜 ②降温 ③冰雕 ④冷饮 …… 四、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水结冰后体积没变,质量变大。()2、冰、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物质没变。()3、冰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4、冰是水遇冷后形成的晶体。()5、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了改变。()6、水在常温下蒸发,在0℃结冰,在100℃沸腾。()五、拓展提高:怎么样制造冰花 1、制作过程 ①选择一个器皿,形状可以是多样的。在器皿中放满水,注意水可以有颜色,但不宜深色 ②在水里放一些自己的装饰,但要求是浸在水中 ③选择一条绳子,绳子是当水结冰以后冻到水里,而且绳子一定要能承担冰的重量 ④放到室外,冷冻,当结冰,冻实就做好了美丽的冰花 2、自制冰花欣赏(展示图片)六、作业布置 回家做一块冰,再对它进行仔细观察,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准备实验工具与材料 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过程 学生回答:盐可加速冰的溶解,降低水温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互相交流 学生研讨回答:水结冰后形态发生变化:有固定的形态、不流动、固体,而且体积变大。
学生认真听,听后选择回答 学生观察比较,填写活动手册,互相交流 学生认真听 学生回忆、查阅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课后可以制作 学生课后完成 让学生认识冰 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
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 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检测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冰装点生活作用的理解 继续探索科学奥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在0℃下会结冰,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改变,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通过模拟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比较中辨别水与冰的异同点,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认识到冰的重要性,培养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总结课堂 板书 水结冰了 0℃ 水 冰(液体)凝固(固体)板书设计 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4《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课题 冰融化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什么是融化 2、冰融化成水的原因 3、冰融化时的温度変化与体积变化 4、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科学探索 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冰融化的原因及其温度、体积变化状况 2、结合拓展资料,研讨水、水蒸气和冰的区别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科学态度 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重点 1、什么是融化 2、冰融化成水的原因 3、冰融化时的温度変化与体积变化 4、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 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冰融化的原因及其温度、体积变化状况 2、结合拓展资料,研讨水、水蒸气和冰的区别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用碎冰和加食盐的方法可以使水温下降到0℃,水开始结冰。想一想,反过来,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冰融化。
单刀直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新知讲解 1、你见过冰融化的现象或景观吗? 教师点拨:
北极冰川融化、河冰融化、冰柱融化、冰花融化等 2、活动体验(1)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说一说冰块融化的原因。
(2)填写活动观察 冰 吹热气 解释现象 我的疑问 3、让冰融化的办法有哪些? 教师提示:
用吹风机的热风吹、用手捂热冰块、冰块放到太阳底下等。
4、冰在融化时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做实验。
(1)实验器材:温度计、冰块、烧杯(2)实验操作 ①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②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③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3)冰融化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分 1 2 3 4 5 6 温度/℃ 我的发现 教师点拨:
冰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当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开始上升。
5、冰为什么会融化? 教师点拨:
冰融化过程中,从周围吸热,温度升高,热量增加,热量是使冰的形态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
6、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继续活动体验(1)活动 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2)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变化记录 形态 体积 快慢 教师点拨:
固体冰变成液体水这一过程叫融化。
7、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 冰 水 水蒸气 教师点拨:
相同点:①都属于同一种物质 ②都有一定的体积 不同点:①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 ②冰是固态的水,有固定形状 ③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是气态的水 8、用箭头表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 水 水蒸气 冰 教师点拨(展示示意图):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变成水;
水遇冷(0℃以下)变成冰,冰受热融化成水;
冰受热在融化成水的同时还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0℃以结成冰。
9、自然界中哪些现象能说明水蒸气和冰之间可以转化?引导学生理解水蒸气与冰之间的转化。
教师点拨:
①霜是水蒸气在0℃以下在植物上或地面上形成的小冰晶。温度升高,霜会融化蒸发,产生水蒸气。
②雪是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温度升高,雪会融化蒸发,产生水蒸气。
10、小牛试刀 夏天取出一瓶冰镇啤酒,倒入茶杯,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为什么? 教师点拨:
杯子外面有水珠。因为杯壁温度很低,杯子周围的空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滴。
二、课堂练习:选出正确的一项,填在括号内 1、把一小块正在融化的冰,投人到一大桶0℃的水中,则()A、有少量的冰融化成水B、冰全部融化成水 C、有少量水凝固成 D、冰和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2、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A、用火烤 B、用手捂C、放在0 ℃以下的地方 3、下列温度环境中,冰块融化得最快的是()A、10 ℃ B、50 ℃ C、90 ℃ 4、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的过程叫()A.融化 B.凝固 C.冷却 5、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是因为()A.受热了 B.受冷了 C.温度不变 6、冰块放在实验桌上会融化的原因可能是()A.室内的温度高 B.冰块比较小C.桌子产生了热 三、拓展提高:熔化、凝固、汽化(蒸发和沸腾)、液化(凝结)、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的区别 展示示意图 熔化:固态到液态 凝固:液态到固态 汽化:液态到气态 液化:气态到液态 升华:固态到气态 凝华:气态到固态 四、作业布置 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快一些呢?试一试吧!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活动,观察,描述 学生填写,相互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进行实验,记录相关数据 学生填写 学生回答 学生按要求活动,注意观察 学生填写交流 学生阅读拓展资料,填写活动手册 学生自己做,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研讨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认真听 学生课后完成 认识冰融化现象 了解加快冰融化的方法 探究冰融化时温度変化 研讨冰融化的原因 探索冰融化后体积变化 明确融化概念 辨别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 了解水、水蒸气和冰之间的转化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水蒸气和冰之间的转化 学以致用 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拓宽知识面 继续探索科学奥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总结课堂 板书 融化 冰 水(固体)吸热(液体)板书设计 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课题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 2、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 3、了解溶解的特点 科学探索 1、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情况,辨别哪些物质溶解于水,哪些不能溶解于水 2、通过对比模拟试验活动,探索体会物质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3、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溶解的特点 科学态度 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生活带来便利 重点 1、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 2、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 3、了解溶解的特点 难点 1、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情况,辨别哪些物质溶解于水,哪些不能溶解于水 2、通过模拟试验活动,探索体会物质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3、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溶解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聚焦问题,创设情境:
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很多物质也能在水中溶解。如果我们把它们一直不断地加入同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 学生猜测回答 激发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一、探索与研讨1: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 教师点拨:
小苏打、食用碱、味精、墨水、醋、味精等。
二、探索与研讨2:水的溶解能力 1、模拟实验(1)工具与材料:食盐、小苏打、透明杯、小勺、搅拌棒、水(2)实验操作 ①在两个透明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 ②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 ③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3)温馨提示 ◆可以用小勺一份一份地取食盐或小苏打 ◆水要一样多 ◆ 要一份一份加入水中 ◆须等完全溶解再加入 ◆记录溶解份数(4)填写: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 物质 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 溶解能力比较 实验结论 食盐 小苏打 教师点拨:
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4)研讨 ①怎么计算溶解份数? 教师点拨:
到食盐等物质再怎么搅拌也不能溶解时就达到了“最后溶解”。这时计算最后溶解在第几份的方法是最后一份数减去一份数。
②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什么不是无限的? 教师点拨: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当物质和水已经形成饱和溶液时就不再溶解。像现在大家做好的盐水已经不能再溶解食盐了,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③实验时为什么一份份加入? 三、探索与研讨3:溶解的特点 1、把食盐、红糖和石子放入水中,会发生怎样的不同变化? 2、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还有哪些? 教师点拨:
铁钉、木炭、食用油、胡萝卜、塑料、玻璃等 3、小结 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于水。
4、仔细观察,物质溶解于水之后有什么变化? 教师归纳溶解特点:
①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②静止后不会沉淀。
③过滤后物质不能被分离。
提示学生:可以用滤布(或滤纸)过滤试试 四、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白糖、木屑、食盐、醋、油、面粉都能溶解于水。()2、物质溶解于水后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3、物质溶解于水后就消失了。()4、小苏打比食盐的溶解能力强。()5、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于水。()6、当物质和水形成饱和溶液时,物质不再溶解于水。()五、拓展提高:什么是溶解度? ①100毫升水能溶解的量即(饱和溶液)叫做“溶解度”。
②20℃的环境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六、作业布置 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怎样。
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学生按步骤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研讨交流 学生研讨交流回答:为了准确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 学生继续做活动,仔细观察,回答:食盐、红糖能溶解在水中,石子不能溶解 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研讨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认真听 学生课后完成 了解常见的溶解于水的物质 通过对比模拟试验活动,探索体会物质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溶解的特点 检测课堂掌握情况 了解一下什么是溶解度,拓宽知识面 培养继续探索精神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于水;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 ;
物质的溶解能力有强有弱。通过科学实验活动的体验,探索研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体会到溶解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总结课堂 板书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溶解 溶解 食盐 水 小苏打(强)(弱)板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6《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课题 单元 学科 年级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加快溶解的基本方法 2、了解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科学探索 1、通过问题、假设、实验和验证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颗粒大小分别于溶解快慢的关系 2、观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快速溶解的应用 科学态度 1、细致观察生活、互相合作 2、科学改变生活 重点 1、了解加快溶解的基本方法 2、了解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难点 1、通过问题、假设、实验和验证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颗粒大小分别于溶解快慢的关系 2、观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快速溶解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聚焦问题,创设情境:
平时父母煲汤的时候,你注意到了没有,他们什么时候往汤里加盐或味精?为什么要这要做呢 学生回答:加快溶解 单刀直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探索1:加快溶解的猜测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呢?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探索2:实验方法 导入: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 教师补充:
①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实验过程,叫对比实验。
②控制变量实验法注意事项:要求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不同,也就是两组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这才能够判断这个不同的条件是不是影响因素。
三、探索3: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工具与材料:食盐、杯子2个、冷水、热水(2)实验步骤:
①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 ②分别加到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 ③静置不动,观察并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④将结果记录下来(3)注意事项:
①相同条件 食盐质量和水量 ②不同条件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4)观察记录 实验目的 改变条件 不变条件 实验结论 教师点拨:
热水能加快溶解。
四、探索4: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工具与材料:食盐、杯子2个、水、搅拌棒(2)实验步骤:
①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 ②同时倒入两个盛有同样温度、同样多水的烧杯中 ③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另一个烧杯始终不搅拌 ④观察哪个烧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 ⑤将结果记录下来(3)注意事项 ①相同条件 食盐质量、水量和水温 ②不同条件 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4)观察记录 实验目的 改变条件 不变条件 实验结论 教师点拨:
搅拌能加快溶解。
五、探索5: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比比看,谁能让糖块溶解得更快些? 注意:每组同学要按规则吃糖。
2、糖溶解时间记录 溶解糖块方法 溶解所用时间(平均值)第一组 含在嘴里不动 第二组 用舌头翻动搅拌 第三组 把糖块嚼碎 第四组 既嚼碎又搅拌(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可以把整块糖分成几份)3、教师小结:
①研碎可以加快物质溶解 ②研碎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六、研讨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因素有哪些? 七、研讨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快速溶解? 教师点拨:
冲咖啡、含服金嗓子喉宝、冲服小儿感冒颗粒等 八、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控制变量实验法的前提是必须有变量和不变量。()2、加热、搅拌、研碎是加快溶解的三种基本方法。()3、锅热的时候给菜加味精是为了加快味精溶解速度。()4、加热、搅拌和研碎三种方法不能混合应用。()5、研钵是供研碎物质使用的。()6、粉末比颗粒溶解速度快。()九、拓展提高:物质在热水中总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多吗? 严格地说,世界上一切物质在水中,只有溶解多少之别,而没有不溶于水的物质。
对于大部分固体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多,但石膏例外。
气体相反,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少。在达到100℃时,大部分气体的溶解度几乎都为零。
十、作业布置 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用热水 ◆搅拌 ◆将物体研碎 学生回答:对比实验 学生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按要求操作实验 学生填写观察记录,交流 学生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按要求实验操作 学生填写,交流 学生按规则吃糖,记录时间,求出平均值,填写表格 学生回答:温度、是否搅拌、颗粒大小 学生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认真听 学生课后完成 培养学生科学猜测能力 了解控制变量实验法 实验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实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实验探索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了解影响食盐溶解快慢因素 了解快速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检测课堂掌握情况 拓宽知识面 继续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加快物质溶解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快速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科学探究中,通过问题、猜想、实验和证实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和研碎等分别于溶解快慢的关系,养成细致观察、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认识到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
总结课堂 板书 用热水 加快溶解 搅拌 研碎 板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课题 混合与分离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什么是混合物 2、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 3、常见混合物分离方法 4、食盐溶解于水是可逆过程 科学探索 1、通过实验探索食盐与沙、食盐与水如何进行分离 2、实验表明:不是所有的混合物都能进行分离 科学态度 激发课外探索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兴趣 重点 1、什么是混合物 2、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 3、常见混合物分离方法 4、食盐溶解于水是可逆过程 难点 1、通过实验探索食盐与沙、食盐与水如何进行分离 2、实验表明:不是所有的混合物都能进行分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聚焦问题,创设情境:
1、导入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食盐洒落在沙子里。我们把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2、你知道的混合物有哪些?说说理由。
教师点拨:
①空气(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污染物、灰尘等)②海水(含有盐、鱼、泥沙、污水等)③土壤(含有草根、石子、矿物质、水分、空气等)④饮料(含有水、果肉、果汁、糖、色素等)3、教师小结:
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还有很多,比如自来水、煤、石油、天然气、牛奶、水泥、胶水、岩石、雨、雾、雪、橡胶等。
4、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分离出来呢? 学生认真听 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认真听、思考 了解混合物概念及其常见的混合物名称 讲授新课 一、探索盐与沙的分离 1、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区分哪些是食盐,哪些是沙。
2、怎样将食盐和沙分离?引导学生先猜想并验证。
3、教师指导学生用水溶解食盐和沙子后如何进行分离实验。
(1)工具与材料:水杯、搅拌棒、水、滤纸(2)实验操作 ①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②用滤布(或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 4、食盐和水怎么分离?引导学生继续实验。
(1)工具与材料:蒸发皿、火柴、三脚架、酒精灯、搅拌棒(2)试着做一做 ①将盐水溶液倒人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②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③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5、实验注意事项 ①沙子用水洗干净 ②正确使用酒精灯 ③要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 ④加热后的器皿会很烫,注意安全 5、实验记录 混合物 分离方法 分离结果 沙与盐 食盐与水 概念解释:
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与水分开 结晶:物质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固体)二、研讨 1、为什么要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 教师点拨:
防止在临近蒸干时,盐因局部过热发生迸溅。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是安全的。
2、水在食盐和沙的分离中起什么作用? 3、食盐和水的分离后,水到哪里去了? 教师小结:
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于水中的食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4、混合物都可采用过滤、结晶进行分离吗? (1)猜猜看,绿豆和沙子、食用油和水、酒精和水,这些混合物怎么分离?(2)填写表格 混合物 分离方法 沙和绿豆 食用油和水 酒精和水 教师讲解:
用筛选法把绿豆与沙分离;
用分液法,用分液漏斗把油和水分离;
用蒸馏法先把酒精蒸发再冷却,把酒精和水分离。
三、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2、混合物都可以轻易进行分离。()3、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有可能产生新的物质,如食盐和水。()4、实验时,须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5、混合物分离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过滤法、结晶法等。()6、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四、拓展提高:不是所有的混合物都能进行分离 1、往小苏打里倒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点拨:
说明产生新的物质——气体(二氧化碳)2、教师讲解:
实验表明:两种物质混合后如果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能分离出来的;
如果产生新的物质,是不易分离的。
比如 混合物 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能否分离 水和沙 否 能 油和水 否 能 小苏打和醋 是 否 五、作业布置 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怎么进行分离? 学生观察回答:沙子黄色,食盐白色。
学生猜想验证①用筛子筛,结果分离不出来。
②用水溶解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实验,采用过滤法把沙分离出来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继续做实验,采用结晶法把食盐分离出来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 学生回答:溶解 学生回答:蒸发了 学生猜测 学生认真听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实验观察:瞬间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学生认真听与理解 学生课后完成 通过实验探索食盐与沙、食盐与水如何进行分离 掌握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检测课堂学习掌握情况 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混合物都能进行分离 培养探索兴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探索沙和食盐、食盐和水如何进行分离,得出实验结论是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兴趣。
总结课堂 板书 过滤 结晶 混合和分离 蒸馏 分液 筛选 板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物体在改变形状、大小时,其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2、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索 1、通过实践操作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探究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相同之处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物理性质以及在生活的广泛应用 科学态度 留心观察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重点 1、物体在改变形状、大小时,其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2、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1、通过实践操作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探究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相同之处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物理性质以及在生活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聚焦问题,创设情境:
生活中,我们注意过图中这类变化吗?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呢? 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思维,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 讲授新课 一、探索1:橡皮泥做东西 1、活动要求 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 2、介绍橡皮泥特点与功能 橡皮泥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手工材料,它色泽鲜艳,柔软易塑,可以捏玩各种各样玩具,塑造浮雕、圆雕等作品。
3、橡皮泥制作的基本工具 彩泥、剪刀、牙签、小刀(刮刀)4、橡皮泥制作的基本技能 ①分泥:用目测的方法将大块的泥,按物体的比例和制作的需要,分成若干小块来准备塑造 ②团圆:将泥放在手心中间,双手均匀转动,将手中泥团成圆球 ③搓长:将泥放在手心,两手前后搓动,将泥搓成长条状或圆柱体 ④压扁:用手掌或工具将搓成的长条或团成的圆球压成片状 ⑤抻拉:从一整块泥中,按物体的结构抻拉出各细节部位(如大象鼻子、天鹅脖子等)⑥连接:
◆直接粘接——将需要粘接的部分塑成一边凹进一边凸出,插接后压紧。
◆使用连接道具(竹签或小棒)插接两端,压紧后完成 5、比比看,哪组做得最好 6、讨论交流(1)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吗?(2)我们对橡皮泥都做了什么?(3)这些橡皮泥作品都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探索2:用纸做东西 1、活动要求 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 2、我们用纸可以做些什么东西? 3、比比看,哪组做得最好? 4、纸作品展示 5、讨论(1)我们对纸都做了什么?(2)想一想,纸被折叠、撕扯后还是纸吗?(3)这些纸作品都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探索3:回顾水的形态变化 1、结合图片说说诗句中水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1)冰消雪又释(2)千里冰封(3)水澹澹兮生烟(4)霜叶红于二月花(5)朝露待日晞 2、讨论(1)我们对水都做了什么?(2)想一想,水的形态发生变化后还是水吗? 四、研讨 1、比较上面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 我们做了什么 它们的变化 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橡皮泥 纸 水 2、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 教师提示:
吹气球,气球变大 压瘪的乒乓球恢复原状 劈柴 酒精挥发 …… 五、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用橡皮泥捏出各种玩具,其物质是一样的。()3、水的三态变化的结果导致物质发生改变。()4、热胀冷缩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物质本身没变。()5、酒精挥发的结果是酒精在空气中变成其他物质。()六、拓展提高:热胀冷缩 1、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解释原因:
因为在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顶回原形。
2、煮熟的鸡蛋为什么放到凉水里浸一浸容易剥皮? 教师点拨:
因为外壳先受冷,而里面的蛋白后受冷,里外受冷程度不一样,造成蛋壳与蛋白分离。
3、小结:
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4、教师列举生活现象 (1)买来的罐头很难打开,是因为工厂生产时放进去的是热的,气体膨胀,冷却后里面气体体积减小。
(2)夏天,电工在架设电线时,如果把线绷得太紧,那么到冬天,电线受冷缩短时就会断裂。所以一般夏天架设电线时电线都要略有下垂。
(3)水泥混凝土路面每隔一定距离留有一定的空隙,为了防止热胀冷缩。
七、作业布置 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认真听 学生认识并准备工具 学生认真听 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捏玩橡皮泥,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回答:是的,还是橡皮泥,没变!学生回答:团、搓、捏、压、抻、拉、接等 学生回答:形状、大小 学生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回答:折、叠、撕、剪、粘等 学生回答:是的,还是纸,没变!学生回答:形状、大小 学生回答:固态变成液态 学生回答:液态变成固态 学生回答:液态变成气态 学生回答:气态变成固态 学生回答:气态变成液态 学生回答:受热、遇冷 学生回答:是的,还是水,没变!学生填写手册,互相交流 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回答:会膨胀起来 学生回答 学生认真听 学生课后完成 了解橡皮泥的特点与功能 在活动中体验橡皮泥的变化特点 在折叠等过程中了解纸变化特点 在诗句中了解水的形态变化特点 总结归纳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相同之处 检测课堂掌握情况 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留心观察生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很多物体只是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发生改变,其物质本身保持不变。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胀冷缩的结果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物质本身也没有发生改变。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总结课堂 板书 橡皮泥 形状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纸 大小 水 颜色 板书设计
第二篇:三年级上第一单元Btalk教学设计
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Hello!临城县第二小学 宋丽伟
B Let’s talk Let’s play
一、教材分析:
Let’s talk部分通过Mike和John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学习如何用What’s your name?询问对方的姓名并作出回答以及表达道别的方法:Goodbye!Bye,….Let’s play部分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在卡片上写人名来进一步巩固Let’s talk 中的会话。Let’s check部分中的Listen and number这道题通过听力练习检测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对话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询问对方的姓名并作出回答以及表达道别的说法。(2)能完成Let’s check部分的听力检测。2.知识目标
听懂、会说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Goodbye!Bye.3.情感、策略、文化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他人交流的习惯,渗透尊重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询问对方的姓名What’s your name?及回答 My name’s….以及道别的表达法:Goodbye!Bye,…
2.难点:(1)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What’s your name? My name’s….(2)name’s 的发音。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参考 个性化备课 Step 1 Preparation 1.Sing a song“Hello”.课本P10歌曲。师播放录音,师生拍手、挥手齐唱。
2.师生相互问侯。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做自我介绍, Hello, I'm … My name’s...(注意放慢语速,可重复)Step 2 Presentation 1.教学My name’s….(1)课件展示情境图并通过:What are their names ?引出本节课的人物。T:Mike is talking with John.Listen and answer :What does John say ?引出第一个知识点:My name’s...(2)师带着自己的姓名卡片,走到学生中间和其中一名学生打招呼:T: Hello, I'm Mr….My name's….重复两遍并同时指着自己的姓名卡片,再指着学生的姓名卡片问What's your name?(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My name's….用类似的方法与其他学生进行问答练习。板书句子My name’s….师教读、示范发音(强调name’s的发音)、领读,生跟读,个读。
(4)指生做自我介绍Hello!/Hi!My name’s….小组内练习。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介绍自己的姓名有两种表达法:I'm..../My name's....2.教学What’s your name?
(1)Listen and choose:What does Mike say ? A.What’s your name ? B.My name’s Mike.通过听音选择引出第二个知识点:What’s your name ?(2)教师带着自己的姓名卡片说My name's….问2---3名学生What’s your name?(3)师板书句子What’s your name?师教读、示范发音(多次示范what’s的发音)、领读,生跟读,个读。
(4)让一生站起,其余生齐问:What’s your name?此生回答:My name’s …(5)Pair work 小组内问答What’s your name? My name’s….3.教学Goodbye!Bye,...(1)Listen,watch and answer.播放视频并出示问题:What does Miss White say ?引出Goodbye并教学。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与自己对话。例如:
Hello, I'm….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分别时说)Goodbye!/ Goodbye或Bye!教师板书Goodbye!Bye.师教读、示范发音、领读,生跟读,个读。(2)师生示范,小组内进行问答练习。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道别的几种表达法:Goodbye.Bye.Bye-bye.告诉学生Goodbye.是道别的正式用语,Bye!Bye-bye.是非正式用语。Step 3 Practice巩固练习
1.T: Listen and point.生看课本,听录音,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T: Listen and repeat.生跟读录音,模仿正确的语言、语调。2.师生、生生、同桌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3.Let's play.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先将学生自制的名卡收集在一起,再由每组的“小老师”通过问What's your name?同学回答My name's….的方式练习,答对的同学拿回自己的名卡戴在胸前。教师与一组学生进行示范,分小组练习。Step 4 Production输出运用
1.角色表演: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展示Let's talk 的对话。
2.Let’s act.让学生用自己的英文名,师先与一生示范,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如: Hello!/ Hi!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Goodbye!/ Bye!Step 5 Progress检测提高
What have you learned today?引导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3.Homework(1)听录音跟读课文。
(2)用对话中所学的内容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第三篇:教科版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3.我们不怕黑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了解企鹅躲食,躲避天敌等生活习性。
3.品读课文,体会知识性文章语言风格特点及句子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了解企鹅躲食,躲避天敌等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体会知识性文章语言风格特点及句子之间的联系。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时间:
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企鹅是一种什么动物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布置自学。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了有关企鹅的哪些生活习性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容易读错的字多读几遍。(2)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企鹅的哪些知识?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听后点评。
(2)指名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企鹅生活的特点,且爱吃什么?
2、学习2—4自然段。
3、阅读5—7.(1)低5自然段的作用。
(2)找出有关企鹅不在夜里捕鱼的原因的句子。(3)指导朗读。
四、总结提炼,领悟写法。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企鹅的知识? 板书设计:
我们不怕黑
居住南极
爱吃鱼虾
企鹅{ 生活规律
不怕黑暗
早出晚归
巧避天敌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交流学习心得。
二、指导识字、写字。
1、检查识字情况。
2、指导书写本课11个生字。
三、积累内化。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
四、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4、北极母熊过冬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文中感受母熊过冬的智慧和辛苦。
2、品读课文,学习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主人公形象的方法。
3、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本课15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主人公形象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本课15个生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当严寒来临,北极母熊是如何过冬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课文,说说北极熊是怎样挖洞穴的,它又是怎样带着小熊爬出来的?
2、画出文中描写北极母熊挖洞穴时的动作的词语。
3、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北极母熊挖了一个怎样的洞穴?她为什么这样做?
4、你从北极母熊的身上联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提炼,领悟写法。
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这里对北极母熊的几处动作描写,表现北极母熊挖洞的熟练和认真以及不怕辛苦与严寒的品质,体现出北极母熊的慈母之爱。
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2题。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北极熊的知识? 板书设计:
北极熊过冬
修整洞穴
雪洞冬眠 ﹜ 爱子情深
洞内产子
携子出洞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交流学习心得。
二、指导识字、写字。
1、检查识字情况。
2、指导书写本课15个生字。
(1)把要求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三、积累内化。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
四、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二 动物是怎样洗澡的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动物洗澡的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认识本课7个生字。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动物也要洗澡的吗?那么他们是怎样洗澡的呢?跟老师走进课文《动物是怎样洗澡的》。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识字。
2、指名读课文。文中介绍了几种动物?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脉络。
1、说说课文写到了哪几种动物的洗澡方式。
2、画出文中不同动物不同的“洗澡”方式的名字。
3、想一想动物为什么要洗澡?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卫生习惯’? 板书设计:
动物是咋养洗澡的
总起全文——方式各不相同
毛驴——土浴 野马——风浴
家猪——泥浴
蛇——草浴
适合自己 乌鸦——蚁浴 鸡——沙浴 鸭子——太阳浴 大白鹅——冰水浴 教学反思:
青蛙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理解“姿势、寂静、此起彼伏”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青蛙的可爱,懂得要保护青蛙,保护动物。教学重点:
1.认识5个生字;理解“姿势、寂静、此起彼伏”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青蛙的可爱,懂得要保护青蛙,保护动物。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有个小动物,本领真是大。游泳、跳远、唱歌、捉虫,样样都数它,如果你还猜不到,呱呱叫的就是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池塘边,一起走进青蛙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识字。
2、指名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介绍了青蛙的外形、本领和益处,表现了它善跳跃、会游泳、叫声响亮、捕食害虫多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青蛙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要求人们增强对青蛙的保护意识。
三、结合提示,自读自悟。
1、读课文,想一想青蛙有哪些外形特点。2.、为什么说青蛙是跳远健将和游泳专家?
3、为什么说青蛙是歌唱家?
4、为什么说青蛙是农作物的好卫士?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跳远健将
青
游泳专家
可爱有益 蛙
保护青蛙
捕虫能手
歌唱家
科学贡献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二
有趣的动物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说一说自己觉得有趣的动物,能清楚明白说出动物有趣在哪里,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教学重点、难点:
1、能较恰当地选择动物有趣的地方,体现有趣的特点。2.用普通话交流,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很多动物非常有趣,它们拥有奇特的本领。比如,会建房子的鱼、会说话的八哥、能止血疗伤的“波克猪”,等等。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动物?和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交际指导
1.在和同学们交流之前,首先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还知
道哪些有趣的动物,它们的有趣之处在哪里,或者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找有趣的动物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
2.在小组里和同学们说的时候要做到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
3.当其他同学说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在他人说完之后再进行补充,切不可中途打断别人的话。
三、交流互动,引导体验。
1、自主选择。
2、结合交际提示合作交流。
3、以评促说。
4、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四、总结。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有趣的动物
声音洪亮 语言简洁、明了。教学反思:
习作
我喜爱的动物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要求:
1.抓住特点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使其善于观察小动物。
2.能按一定顺序介绍小动物某方面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重难点:
通过具体实例将特点介绍清楚,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学准备:
观察小动物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特殊的朋友。1,播放动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它们讨人喜欢吗?
2.教师引导:
谁来说说小动物哪方面讨人喜欢?
样子 性格 吃相 玩耍 睡态、、、、、、二,明确习作要求,师指导。
1,打开书19页,边读边用笔画出本次习作要求。2,生归纳习作要求。
3,教师出示要求。请看大屏幕,小声自读。4,谁愿意读读习作要求。
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谢谢我喜欢的小动物!板书:我喜爱的小动物
三,交流指导。
1请想一想:你喜欢的小动物它哪一方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想完后,指名说。
谁愿意为我们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
你们觉得通过他的描述能体现她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 板书:抓特点 表真情
3,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让同学知道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现在四人小组交流,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想法把你心目中的小动物的特点说给其他同学,组员说时,其余三人要认真听,并提出你的宝贵意见。说完后,推荐一名说的最好的同学到全班说。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荐成员,讲一讲喜欢的小动物。五,范例引路,指导习作
1,点击课件: 谁来为我们读读?
你认为这段对大公鸡的描写怎样?
出示写作要求:请同学们再看看写作要求,看完后动笔写下精彩内容。同学们,动物有这么特点,那么我们在介绍它时,是不是每方面都必须说?一定要注意,你认为它哪方面最吸引人,你最想说,就可以抓住这一两方面说说,不必面面俱到。
(2),学生完成初稿,教师个别辅导。找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习作,师点评。
结束: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动物的特点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动物,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同样是猫狗,有的调皮活泼,有的懒惰,有的温顺,有的凶猛,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弄清他们的生活习性,了解他们对人类的用处,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下课。
第二课时讲评习作
1、修改习作,交流评价。
1、小组修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组员之间互相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是大家欣赏的地方,哪个地方大家认为还要进一步修改,对修改自己或别人文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2、集体修改: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推荐一篇认为进步大的习作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力求从:是否把内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了;语句是否通顺;谴词造句是否贴切、准确;是否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等方面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补充。最后把自己认为修改好的习作读上几遍,读出感情来,各自把修好的习作工整抄在习作本上。
3、评出优秀习作三至五篇,以给学生充分鼓励。板书设计:
样子
我喜欢的小动物 脾气 抓特点
吃相 表真情
玩耍
睡态 教学反思:
语文七色光二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进行词句训练,学习仿写比喻句。
2、积累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3、练习猜谜。
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词句训练,学习仿写比喻句。
2、积累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3、培养学生的交流及合作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语文七色光二。
二、学习新知。
1、练一练。
(1)自主学习,完成填空。(2)汇报,评议。
(3)课外扩展。
2、记一记。
(1)完成书上填空,自由读一读。
(2)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三、一起来。猜谜语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语文七色光二 练一练 记一记 猜谜语 教学反思:
第四篇: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3)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4)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5)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4)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既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验证。
(2)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4)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重点:
(1)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2)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3)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有多种结构合为一体。(4)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教学难点:
(1)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2)生物体的拱形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3)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4)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磁带盒、尺等包装箱瓦楞纸板;学生: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鸡蛋等。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既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验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磁带盒,尺等;每组学生:一号材料(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播放课件:
同学们,我们到成都去城里面要经过许多大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桥梁,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从中发现大桥是由桥墩来支撑桥面,引出横梁和柱子)
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让学生认识教室里的横梁和柱子,教师点拨。得出: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
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增强桥的抗弯曲能力。
4.揭题:抵抗弯曲
5.讨论并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得出桥的长短、桥的材料、桥的宽度以及厚
度等)
(二)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今天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你觉得应该怎么搭?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垫圈放的位置,垫圈放的方法,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等。如学生不能完整得出,教师通过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完善设计。
(2)教师演示搭的纸桥梁很容易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呢?(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厚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怎样控制?改变了哪个条件?(宽度)如何改变?(采用1倍、2倍、4倍的同种纸张,)
(4)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
(实验前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通过刚才实验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增加梁的宽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学生讨论设计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
桥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宽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等)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厚度)
(2)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根据1倍厚的经验进行预测;先做一个预测后一个)
(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
(4)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厚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把宽度和厚度的数据汇总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三)解释横梁平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讨论
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咱们班谁是最出色的建筑师,这里有一块横梁,你认为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为什么?
2.体验活动
咱们现场用尺子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在横放和立放的尺子上挂重物,观察哪一种方法挂的重物多?
(四)课外延伸
增加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重量和增加了材料的用量。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课后大家继续去探究。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抵抗弯曲 柱子:直立 横梁:横放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梁的宽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梁的厚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横梁的放置方法:立着放 教后反思: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形状的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具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
教师自己准备: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复习导入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 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
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
2.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抽两组的预测的结
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 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5.汇报实验结果: 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 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 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
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把瓦楞纸板剥开看看各部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各部分的软硬怎样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中间层要做成“波浪型”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有时为了进一步增强抗弯曲能力,也把瓦楞纸板做成五成,甚至七成.四、小结: 课外同学们可以去观察一些材料的形状,并研究一下形状的变化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 教后反思:
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结构和拱形受力的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
2、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来分析拱形受力的状况。
3、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拱形比平形能承受更多压力的原因 教学重点: 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具准备:纸板、铁片、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导入
师:相信大家都看过古装片,我们发现,古代的城门都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拱形的。师:给你一张纸,你能示范出“拱形”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吗? 生:(将纸弯曲)作成拱。
师:象这样弯曲的纸的形状叫拱形。(出示拱足)
师:古代城门为什么都做成拱形呢?这一节,就让我们来研究“拱形的力量。”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实验一: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师:你材料为一张纸,一些垫圈,你的方法?
生:将纸做成拱形,用垫圈测试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师:让我们来做一个纸拱,将它放在桌面上。如图。你在实际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纸拱不容易做,很难固定在桌面上。师:我们只要将纸卷一卷再松开(教师示范)。
注意事项:
1、轻轻的依个放垫圈,将垫圈放于纸拱的中间。
师:你的纸拱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学生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师:在拱形受压的过程中,拱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发现拱在受压时,拱足会向两边推。(师补充:即会产生向外推的力。)
师:大家发现,拱形受压时,拱形的形状变化是向着哪些方向的?
生:向下和向两边。
师:也就是说,拱形受压时,可以将受到的压力分解为向下的压力和向两边的外推力。
师:那为什么这个纸拱不能承受稍微大一点的力?
生:这个拱形受压就伸展平了,所以承受不了多大的压力。师:要是拱能多承受几个垫圈,我们该怎么办?
生: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将拱足抵住,这样就抵消了它向两边的外推力,拱就可以多承受垫圈的重量。
实验
二、测试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时,纸拱的承重能力
师: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使纸拱不塌下来。测量这样的拱能承受几个垫圈的重量。
你的方法?
生:在拱足的两端各放一本书,用垫圈测试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师: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纸拱有个特点,纸拱变形的很严重了都不倒塌。那什么时候什么标准才算纸拱的承载能力呢?
师:当纸拱严重变形,放上去的垫圈哗的一下子掉下来的时候,就算是超过了纸拱的承载能力了,就相当于纸拱垮掉了。
(学生再次实验)
师:你的纸拱承载能力有多大?(学生交流)
师: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纸拱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纸拱严重变形。师:怎样才能使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生:多用几本书抵住纸拱,使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
三、多用几本书抵住纸拱,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师:多用几本书抵住纸拱,测试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学生实验,交流)
生:能承受较多的垫圈。
师:仔细观察纸拱在压力的作用下是如何变形的? 生:向下和向两边变形。
师:在上述的3个实验中,我们是如何增大纸拱的受压能力的?
生:抵住拱足。师:为什么我们抵住拱足,纸拱就可以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生:拱形受压会产生一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等于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能大的重量。
三、拓展知识
师:现在,人们利用小块的砖、石材也可以建造很大很坚固的拱桥,为什么?
生: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的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等于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能大的重量。四本堂小结
师: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拱形的力量 外推力 外推力
压力
教后反思:
找拱形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并通过联想、推理与实验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物体的拱形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教、学具准备:
1、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
2、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
3、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鸡蛋等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讨论拱形建筑时,关于这一类物品(出示圆顶形物品、建筑)是否属于拱形有了争议。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物品。要想了解它们与拱形是否有联系,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形状、承受压力的性能)课件演示拱形的形状与承受压力的示意图。
(二)研究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圆顶形物品(课件图片)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
3、观察实验分析:
(1)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乒乓球的软硬。(出示实物乒乓球)
(2)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演示实验)(3)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它与拱形有联系吗?试着解释一下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后演示课件说明圆顶形可以看成是若干拱形的结合。(4)提问: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
4、出示整个乒乓球: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与拱形会有什么联系?(1)学生推理,演示课件。
(2)演示握鸡蛋,说明: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捏不破鸡蛋的道理。另外比如电灯泡,为了更透亮,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就比较坚固了。
5、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拱形受力特点的形状?
(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举出身体结构中的例子,如头、肩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后面“塑料瓶形状的分析”与“生物体中的拱形”的活动顺序可以灵活调动)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
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
2、指导研究。
(1)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2)推理:(以底部为例)塑料饮料瓶底部大多做成圆顶形,为什么?
(3)验证:比较平底瓶与圆顶形底瓶的承受压力能力。(4)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组自主研究其他部位的形状。
4、汇报交流。
(四)生物体中的拱形
1、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板书:找拱形)
2、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五)小结:研究了拱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找拱形
圆弧
圆顶形
球形
﹨
∕ 拱形的组合 教后反思:
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 概念
1、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材料,构造坚固。
2、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2、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具准备:为小组准备:竹棍、橡皮筋、尺子。教师准备:框架结构建筑视频和 课件。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集中话题
1、引入:同学们,最令我们中国人自豪的就是我国08年成功的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做为奥运会主场馆的国家体育场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给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它有奇特的名字,同学们知道这处建筑的名字吗?(鸟巢)
2、谈话:想了解它吗?
3、播放鸟巢视频。
4、指导观察建筑特点。
5、交流观察结果。
6、提问:目前像这种骨架式的建筑形式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去年四川地震之后,各地新建的楼房都采用这种结构,同学们知道这种构造叫什么吗?
7、小结:像这种骨架式的建筑形式叫做框架结构。(板书)
二、指导探究
(一)发觉源认知、提升探究欲望
1、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
2、学生 互相交流:起重机的塔架、过山车、输电线路铁塔--------。
3、谈话:这么多地方都采用这种框架结构,一定有它的 科学 道理。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4、让我们通过做框架来研究一下这里边的 科学 道理。(板书:做框架)
三、指导做中学、亲历 科学 探究(一)动手做框架
1、教师出示一个立方体
2、学生 利用竹棍和橡皮筋设计制作立方体框架。
3、指导 学生 观察立方体框架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4、学生 动手尝试把重物放到立方体框架上观察承担情况。
5、小结:看来现在各个面是四边形的框架承重并不是很好,大家有什么办法加固让它承载更大的力度呢?(二)加固框架
1、讨论:怎样加固立体框架
2、在记录单上画草图
3、强调:每加固一次都将重物放到框架上观察承重变化
4、分组实践加固框架,教师适时指导
5、学生 展示加固的成果,描述加固活动中的新发现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动手做,发现立方体各个面是四边形时容易变形,但在四边形中增加斜杆就能让整个立方体框架坚固起来。四边形加上斜杆发生了什么变化?
7、指导 学生 观察发现:四边形对角增加斜杆形成多个三角形。
(三)探究斜杆的作用
1、谈话:不管大家的做法如何,都是在四边形里加入斜杆,使里面形成三角形。那么加上斜杆产生的是什么力量呢?
2、教师利用 学生 的框架演示:推压框架,分析斜杆产生力量。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让框架更结实的奥秘在哪儿吗?
4、播放动画。
5、小结: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我们的框架,并且框架中三角形越多,结构越坚固。
四、回顾 科学 知识应用于生活
1、我们在 科学 探究活动中不但收获了知识,还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同时大家还应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要说的吗?
2、三角形有稳定性在 数学 上课上我们曾了解过,今天我们在科学课又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同学们能不能将我们学到的 科学 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呢.3、学生 描述自己的想法。
4、总结 :只要同学们能够把学到的 科学 知识应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在将来一定能为我们国家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建筑来。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做框架
三角形
稳固
长方形
不稳固
加斜杠
稳固
教后反思: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教学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教学难点: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具准备:1.教师材料:课件、电风扇。2.分组材料:学生科学文件夹、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小石子、筷子、透明胶、长尺、铅笔与水笔、绳。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师: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
(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生:地震,狂风暴雨….师: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把猜想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
上。写的时候要清楚、简单、明了。(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生:(汇报)……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板书:建高塔] 师:为了证实一这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生:……
师: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师: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师: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预测生:……
师: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师: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生:……
师: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师: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咱们来试一试哪一种更稳好吗? 师演示实验.师: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学生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实验验证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师: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提醒:也请考虑美观和节约耗材的问题。(学生制作高塔,填写实验报告单)(开始汇报)
师:你对刚才的制作与最初的猜想比较一下,你们组为什么这么设计?
①你们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坚固?②你们认为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该怎样改进?
师: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防守让学生自己验证} 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四、欣赏群塔,谈收获
师:联系生活实际,与塔的结构相类似的有吗? 生:……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重点: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有多种结构合为一体。教学难点: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具准备:小组准备:吸管或竹征、粗线。教师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教师引领学生从观察教科书中三种结构的桥开始: 一幅是苏州的宝带桥,是一座连续的石拱桥;一幅是常见的高架公路桥,是水泥直梁桥;一幅是南京长江大桥,是钢框架梁桥。这是前几课研究过的拱形、条形和框架三种结构。然后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越来越多样了”一句引入认识多样的拱桥和钢索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各式各样的拱桥: 本部分插入了四种不同的拱桥:一幅是西藏拉萨铁路大桥,它使
用了钢筋水泥又用了钢框架结构(桥面在拱下方)。一幅是法国古代的石拱桥——加尔德桥,桥上流着从山上引下来的水,桥又跨过下面的河,它共有三层。一幅是长江三峡山峻岭中的一座钢筋水泥拱桥。一幅是扬州瘦西湖里造型
优美的“二十四桥”(石拱桥)。通过观察:
A、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各自的优点所以,引导学生从桥的大小、用途,拱的形状以及建造用的材料来寻找不同。
B、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到有桥面在拱下方和桥面在拱上方的两种桥梁结构。C、分析两种不同的桥梁结构:
桥面在拱上方:桥下空间高,便于船的通行。
桥面在拱下方:桥面低,与道路连接容易;桥面拉住拱足,能抵消拱的外推力。
D、做一个模型试验:试验一下,向下压拱圈或拉拱圈,它容易变形吗?能承受压力或拉力吗?
三、大跨度的钢索桥:
1、教师简单介绍索桥的“家史”: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从缠绕在大树间的藤蔓得到启示,用腾蔓做成了吊桥,后来用铁链代替藤蔓建造出了铁索桥。再后来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用钢丝编成的缆绳建造出了跨度达千米以上的钢索桥。
2、让学生们观察教科书上的钢索桥结构。(教师范画标出结构名称)
钢索桥:①桥塔;②桥面;③钢缆三部分组成 其作用:
钢缆: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
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理解桥塔修得很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拉力。
钢索桥的特点是:从结构看是吊桥;从功能看跨度很大。
3、让两位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一下“钢缆”的拉力。
4、观察分析教科书中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它跨度为1280米,引领学生注意其结构,这座桥把框架结构、拱形结构,钢索结构都用上了。
小结:此桥的形状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用途,材料和技术。桥梁反映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状况。
四、拓展活动:
讨论:如何做一名桥梁设计师。
归纳:要考虑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估计跨度大约是多少,它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
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重点: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教学难点:能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一座美观坚固的桥。教、学具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胶水。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优秀案例 个案生成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前面的课里,我们认识了各种形状的和结构的桥,那你觉得一座好的桥应该符合哪些条件呢?(板书:坚固、美观)
2.今天我们也要象桥梁工程师一样来造一座坚固又美观的桥。不过我们使我们使用的材料是一张报纸和少量胶带、胶水。(板书课题:用纸造一座桥)
二、设计方案
1.用纸设计造桥,你觉得最困难或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2.是呀,设计建造一座桥是要受到许多标准限制的,我们今天的造桥标准就是:桥要能跨越25cm宽的河面,桥面宽度为双车道,能承载十几辆这样的小车。你们有没
有信心能造出这样一座桥?
3.在造桥前我们要有一个详细的设计方案,请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这个设计方案中。
4.分组设计方案。
5.哪一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设计方案?你们打算采用哪些结构?你们如何做钢索?
6.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注意:①制作时间为20分钟。②要达到造桥的标准,要美观、坚固、尽量节省材料。③造好的桥不能过分或过久承重。④只能用一张报纸和少量胶带、胶水,不能添加其它材料。⑤可以用1角硬币代替小车。
三、制作活动
分小组制造桥,时间为20分钟。
四、介绍交流
1.桥造好了,我们得向大家介绍一下呀,那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才能让大家全面的了解我们组的桥呢?是不是还可以给桥取个好听的名字呢
2.我们还可以参考书上44页的内容来进行介绍。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好,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
4.你们认为他们的桥哪里设计得巧妙?哪里还需要改进?
五、小结
今天大家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了既坚固又美观、还节省材料的桥,那你们有没有信心用两张报纸造一座更大更好的桥呢?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教后反思:
第五篇: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学期全套单元测试卷试题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试题
一、判断题
1.轻轻打击大音叉与重一点打击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完全一样。
()
2.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
3.耳郭可以放大声音。()
4.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5.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没有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二、选择题
6.用打击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
A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B水面产生水波
C无法判断
7.人体能感受振动的器官是()。
A鼻
B耳
C口
8.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A固体
B气体
C真空
9.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A气流
B直线
C波
10.橡皮筋拉得越紧,拨弹时发出的声音越()。
A高
B低
C强
11.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
A强
B弱
C低
12.在打“土电话”时,为了让对方听清楚声音,我们要()。
A、拉直“电话线”
B、在电话线上放一个物体
C、用手托住听简
13.敲击下面杯子,能发出高音的是()。
14.在设计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
A.独立设计,独自制作
B.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分工合作
C.组长设计并制作,其他人围观
三、填空题
15.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16.声音的强弱可以用()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来描述。
17.从外到内,耳的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
18.人说话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四、连线题
19.请将耳朵的结构与功能用线连起来(填序号)
a耳道
1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b鼓膜
2传递振动到内耳
c听小骨
3传递声波到中耳
d耳蜗
4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e听觉神经
5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五、实践与探究
20.根据下图所示,用“高→低”或者“低→高”来表示声音的变化规律。
(1)请按1→7的顺序敲击长短不同的金属条,声音变化规律是
→。
(2)请按1→7的顺序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声音变化规律是
→。
21.根据你在“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填写伸出桌面的尺子长度和音高变化的记录表,并写出结论。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科学试题
一、判断题
1.人呼一次气和吸一次气才算一.次呼吸。
()
2.在人的呼吸器官中,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
3.经常刷牙可以预防龋齿。
()
4.鱼肉营养是很丰富的,只要吃鱼吃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就足够了。
()
5.要使自已能获得均衡的各种营养,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
()
6.有人说脂肪多吃会发胖易得病,所以含有脂肪的食物我全部不吃。
()
7.吃自己觉得好吃的食物,就说明吃的有营养了,吃的科学了。
()
8.记录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时,番茄炒鸡蛋应记为一种食物。
()
二、选择题
9.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有油迹,说明该食物含有较多的()。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10.鱼、肉、蛋、奶豆类食物所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11.下列食物中含有丰富糖类的是()。
A、鸡蛋
B、米饭
C、肥肉
12.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鼻腔
B、呼吸系统包括消化道和肺
C、呼吸系统包括喉和气管
D、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1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肺的呼吸就会()。
A、越多
加快
B、越少
加快
C、越多
减慢
D、越少
减慢
14.食物是通过()运输到胃里的。
A、口腔
B、食道
C、小肠
15.食物开始消化的地方是()。
A、口腔
B、胃
C、小肠
16.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系统对食物中营养的消化和吸收。
A、呼吸
B、消化
C、循环
三、填空题
17.比较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会发现呼出的气体中()和水蒸气增多了,()减少了,18.人体的消化器官中,()
最长。
19.成年人的牙齿可以分为()
种,其中的()
齿主要是嚼烂食物。
四、填图题
20.填出人体消化系统的名称
五、连接题
21.将下列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与功能连起来
糖类
A.为人体提供能量
蛋白质
B.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
脂肪
六、科学实践
22.如图是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式图,请观察并根据实验情况回答问题:
(1)在此装置中,气球代表,玻璃管代表,橡皮膜代表。
(2)用手向上顶起橡皮模如图1,模拟的是
(填吸气或呼气),此时肺的体积是
(填扩大或缩小)。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科学试题
一判断题
1.如图,垫圈越多,产生重力越大,拉动小车越快。()
2.我们知道弓、弹簧等物体都有弹力。()
3.如图,气球能推动小车运动,是因为气球里空气的反冲力,()
4.在地而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地而发生摩擦。()
5.货车是用来运货物的,所以运的货物越多越好。()
6.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
二、选择题
7.树上的苹果成熟要掉下来是由于受到自身()的作用。
A.弹力
B.反冲力
C.重力
8.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挂钩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A.不变.B.越大
C.越小
9.下面物体中,靠反冲力运动的有()。
A、火车
B.汽车
C.冲天鞭炮
10.1牛顿相当于()的力。
A、100克
B、1000
克
C、200克
11.小车2秒钟行使了60厘米,如果想让小车3秒钟行使60厘米,可以()。
A.加大拉力
B.减少载重量
C.减小拉力
12.下列现象中,增加了摩擦力的是()。
A.滑冰
B.刹车
c.磁悬浮列车
13.人们搬运物体时,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是为了()。
A、避免货物损坏,B、减小摩擦力
C.增大摩擦力
14.赛车的车身重心很低是为了()。
A、节省材料
B、美观漂亮
C、行驶稳定
三、填空题
15.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
“牛顿”作为()的单位,简称“牛”,用符号()来表示。
16.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填力的种类)
1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
18.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
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
19.写出弹簧秤的结构名称
四、连线题
20.a汽车轮胎上绑上防滑链
b轴承里加润滑油
1摩擦力增大了
c轴承里加滚珠
2摩擦力减小了
d举重运动员手上擦锁粉
五、探究题
21.下面是401班同学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实验记录。请填写完整。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实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