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一、对教材和学生的解读
《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内容,这是学生学习了单价、数量和总价后进行的教学,教材在下一节安排进一步学习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统观三节课,从数量关系上讲,都涉及了份总关系,是份总关系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具体化。从教学架构上讲,都从对“每份数”(单价、速度、工作效率)的概念理解切入,既解释了每份数的情境含义,又建构了求每份数的计算方法。
浙教版的教材比较注重数形结合在比快慢的过程理解“速度”的概念,而人教版的教材对于各概念给出较清晰的定义,结合两种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整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形成认知。
二、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关系解决问题。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速度。
1.时间相同,路程不同。
(1)出示规则,解读规则。
谈话:狐狸说自己是动物城里跑得最快的动物,为了证明,它决定和兔子来一场比赛。比赛的规则:都跑4分钟,看谁跑得比较快。
问题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相同时间)能比出谁快吗?怎么想的?(板书:路程)
(2)情境模拟,比快慢。(课件演示)
(3)提问:现在,能说出谁跑得快了吗?理由是什么?你能对狐狸说说看吗?(同桌合作)
(4)小结:时间相同,可以比路程,路程长的跑得比较快!
2.路程相同,时间不同。
(1)改变规则,解读规则。
谈话:不服输的狐狸又找来了牛警官,再战一回。这次他偷偷地改了一下规则。请看:都跑240米,看看谁跑得比较快。
问题1:你看懂了吗?(路程相同)能比出谁快吗?(板书:时间)
(2)情境模拟,再比较。(动画演示)
(3)小结: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短的,跑得比较快!
(4)对比:刚才狐狸进行了两场比赛,它们是怎样比出快慢的?(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远的就跑得比较快;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短的跑得比较快!)它们在比快慢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个量相同的,那就比另一个量)
3.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
谈话:两场比赛过去了,狐狸输得心服口服。狐狸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兔子和牛警官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怎么比?
二、问题引领,建构模型
1.比一比,谁比较快。
谈话:请你把想法在作业本上写一写或画一画。
算一算:
画一画:
写一写:
问题1:这两种方法间有联系吗?(时间变得一样,来比较路程)
2.数形结合认识速度。
(1)出示图形。
谈话:为了把这个过程表示得更清楚,老师把它放大,你能读懂吗?(其实我们比较的是这样一份)
(2)理解速度的意义。
问题1:70表示什么?看来70不但是路程,还隐藏着1分钟。同样的道理,这个80呢?
(3)认识速度。
小结:像这样每1秒、每1分钟、每1小时为一个单位,这个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这样写你觉得合适吗?(板书:70米)
预设1:不合适,因为这是1分钟所行的70米的路程。(70米/分)
(4)借助图形得出数量关系式。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速度,那么你觉得速度怎么求?能不能结合上幅图来说一说。(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借助速度,比快慢。
(1)其他方法。
预设1:比路程。(240÷3=80(米/分)
80×4=320(米),320米>280米)
或(280÷4=70(米/分)
70×3=210(米),240米>210米)
(2)观察对比。
谈话:请你仔细对比这几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1:都把时间变得一样,直接比路程的长短,就能比出快慢。
预设2:也可以把路程变得一样,比较另一个量就可以了。
4.总结提升。
原来速度就藏在比快慢中啊!时间、路程都不一样的时候,我们把它们的时间都变得一样,如1分钟、1小时,再比路程。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活动一:数量关系的建构。
(1)读出数感。
蜗牛的爬行速度约为9米/时。读一读,并且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2)思考。
①蜗牛12小时爬行多少米?
②蜗牛爬行63米,需要多少小时?
(3)全班交流。
出示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提升:我们以往学过的知识中有哪些知识是和今天所学的速度、时间、路程是有关联的?
预设1:单价相当于速度,时间相当于数量,总价相当于路程。
预设2:单价、速度相当于每份数,时间、数量相当于份数,总价、路程相当于总数。
小结:对呀,今天的知识并不陌生,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相关联的,都是化新为旧,化难为易,这就是一种转化(板书:转化)。这种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活动二:速度意义的再理解。
谈话:如果组织一场人豹PK赛,你觉得谁更快?有没有依据?
人
9米/秒
豹子1800米/分
问题1:都是速度,为什么不能直接比?
活动三:综合练习
(1)出示信息,填表。
(2)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速度越来越快,时间就越来越少。
预设2:速度乘2,时间就除以2,总路程不变。
小结:关于速度、时间、路程这样的关系,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研究。
六、课后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增强学生积极思考对新知有效建构。因此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设计问题。
(一)问在起始处,引导自主探索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开端,也必将大大提升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伊始设计了三个问题:1.时间相同怎么比谁跑得快?2.路程相同怎么比谁跑得快?3.时间、路程都不同怎么办?学生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进行自主控索和合作交流。
(二)问在困惑处,引导深入辨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惑,陷入似懂非懂、口欲言而未得的困境。此时学生需要同伴的互助和教师的引导。时间、路程都不同怎么办?这是学生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思维的困惑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画一画”和“写一写”深入辨析,进一步理清速度的本质。
(三)问在概括处,引导建构模型
知识之间充满了联系,只有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建构数学模型。这节课是学生学习数量关系的一节种子课,为后续学习更多的数量关系奠定基础,通过提问:以往学过的知识中有哪些知识是和今天所学的速度、时间、路程是有关联的?把小数阶段的基本数量关系进行了贯通,其本质都是“每份数×份数=总数”。使学生不仅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究了知识的本质,而且建立了结构化的知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