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工程导论课件(精选)

时间:2019-05-11 21:1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系统工程导论课件(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系统工程导论课件(精选)》。

第一篇:管理系统工程导论课件(精选)

第一章:系统思想: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观念、演化发展的观念。系统的定义: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系统特征:整体性、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相对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系统分类: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其他。耗散结构理论:通过消耗外部的信息资源来使系统内部更为合理,向有序方向发展。1.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必要前提; 2.非平横态是有序之源;耗散结构——平衡结构 系统原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正反馈、非线性作用 钱学森:一般系统分类:1.简单系统(小系统、大系统),2.巨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巨系统(一般…,特殊…))简单系统的分析和处理: 小系统:直接还原和综合 ; 大系统:直接…,借助大型或巨型计算机; 简单巨系统:统计力学、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 第三章: 霍尔“三维结构”模式:主要针对对象:工程系统—硬系统; 主要目标: 对系统工程一般过程清楚描述,实现最优化。基本内容:将系统的整个管理过程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6个阶段和7个步骤,同时考虑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涉及的领域知识。时间维(X轴):1.规划阶段(系统调研;明确目标;设计思想;初步方案;制定方针、政策、规划)、2.设计阶段(可行性分析(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方案;优化方案)、3.研制阶段(实施研制方案(围绕总目标,注重人财物的结合);拟定生产计划)、4.生产阶段(部件(子系统)的生产、开发、研制;总系统的协调集成等)5.运行阶段(安装、调适、运行;完全系统目标)、6.更新阶段(评价、改进、更新)逻辑维(Y轴 方法和步骤)[核心]:1.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摸清状况、抓住实质)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的原则:长远观点;总体观点;明确性;区分主次、轻重缓急;权衡先进性和可行性一般工程项目目标:运行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3.系统综合:结合系统的性质、目标、环境、条件等,提出备选方案(系统综合应反复进行;综合与分析是紧密相连的)备选方案的特点:强壮型、适应性、可靠性、可操作性; 4.系统分析: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技术,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建模、仿真、实验、计算、推理)特点:可能发现更好的新的备选方案;系统工程的大量工作集中于系统分析5.方案优化:对系统分析的结构进行正确的评价,筛选出符合目标要求的最佳方案评价对象:系统的备选方案; 评价依据:指标体系与分析结果评价目的:优选方案评价结果:备选方案与目标的一致性程度评价过程:又一次综合的过程。6.作出决策7.付诸实施 知识维(Z轴):主要专业:工程技术、医学、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艺术 霍尔管理矩阵:在三维结构中,时间维中的每一阶段和逻辑维中的每一步骤所对应的点可用代表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那么6个时间阶段和7个逻辑步骤构成一个6*7的矩阵矩阵的特点和作用:二维结构;显示阶段工作与整体进程;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总览全局;全面完整,免于漏项,遵守规律,符合逻辑,目标明确,有利于实施,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切克兰德“调查学习模式”: 针对对象:软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核心:“调查”、“学习”,方法:模型与现状比较目标:改善现有系统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软方法流程:问题现状说明(通过调查分析,对所研究的软系统的现状作出说明)→弄清关联因素(初步弄清与现状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概念模型(在难于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下,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现状)→比较(将概念模型与现状进行比较,找出符合决策者意图而且可行的方案)→改善概念模型(随着分析的不断加深和”学习“的深入,对模型加以改进,找到更合适的模型)→实施(将方案付诸实施)两种方法论的对比: 针对对象:硬系统、软系统; 目标:最优化、不良结构系统问题议题; 方法:定量分析与评价、调查学习分析过程:结构化顺序式、循环式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钱学森 1980年代针对对象:复杂系统,开发的复杂巨系统特点:1.一种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取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3.强调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综合集成; 4.实践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体的研究讨论厅体系“综合集成的实质:人(专家经验)+数据与信息+计算机技术=人—机系统→整体优势与功能→解决问题 技术与手段:人工智能;人—机结合人脑逻辑思维:微观、定量人脑形象思维:宏观、定性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综合集成方法运用的实践形式和组织形式。有三部分构成:机器体系(计算机为核心高技术集成)专家体系(科、技、政、文各领域、层次)知识体系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特点: 将物、事、人通过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结合起来,利用人的理性思维的定性、连续、多层次、阶序性,以及形象思维的综合、灵活和创意性,去组织实践活动,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和效率。基本概念: 物理:遵循物质运动的规律,工艺流程、技术路线、物理化学变化事理:处理事务的规律,如何把事办好人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经验情感,协调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理论过程:理解领导意图—调查分析(物理)—形成目标—建立模型(事理)—协调关系(人理)—提出建议 第四章: 系统分析是进行系统研究帮助进行有效决策的一种方法。在若干选定的目标和准则下,分析构成各项事务的许多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利用系统方法,制定可行方案。并推断可能产生的效果,以期寻求对象系统整体效益最大的策略系统分析的目的:辅助决策方法:系统方法作用:使决策者充分考虑各种可能选择; 有效利用人、财、物等资源;有效达到系统目标系统分析的要素: 内容:1.通过分析,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 2.确定达到期望目标所需要的设备、技

术和其他资源情况; 3.建立各种替代方案所需要的模型; 4.计算和估计实现各种可行方案所需要的费用和产 生的效益 5.通过一定的判别准则选择最优方案系统分析要素:问题、目的与目标、替代方案、模型、评价标准、决策 系统分析的步骤:界定问题—确定目标—提出方案—建立模型—分析效果—综合评价—(满意否)建议可行方案对系统分析步骤的理解:1.重视做好初步分析(5W1H方法是做好这段工作的基本线索)2.在规范分析中适当重视定量化、形式化分析(一般应尽可能地建立结构模型、数学模型或方针模型)3.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的结合4.环境分析贯穿系统分析全过程5.在管理系统分析过程中,具体过程可能有一定调整。系统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的核心是一种分析研究系统的思路;定量方法:统计学、运筹学中个模型化与最优化方法、计量经济性、系统动力性、控制论、信息论等等定性方法:目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系统分析中的创造性方法与技术: 1.提问法(检核表法,是根据需要研究的对象,列出相关的问题,形成检核表,然后一个个核对讨论,从而发掘出解决问题的大量设想的创造性技术):①5W1H/5W2H ②检核表法2.列举法(二次会议法): 第一阶段,列举缺点; 第二阶段:探讨改进方案3.头脑风暴法: 会议规则:1.讨论问题不宜过小,不得附加各种约束条件2.强调设想新奇3.强调设想数量多4.鼓励与他人的设想结合提出新想法5.不允许私下交谈6.与会者一律平等7.不允许对提出的创造性设想做判断式结论8.不允许批评或指责别人设想9.不得以集体或权威意见的方式妨碍他人提出设想10.提出的设想部分好坏,一缕记载下来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忽视对问题的审定;过早得出结论;过分重视定量化或过分重视模型;模型选用不当;忽视系统分析的原则,抓住不准重点;数据有误;忽视主观因素 系统环境:相对于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的系统,它之外的一切与它相关联的、对系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事物构成的集合 系统环境分析的意义:1.环境是提出系统工程课题的来源2.课题的边界确定需要考虑环境因素3.系统分析的资料取自于环境4.系统的外部约束通常来自环境5.系统分析的质量要由系统所在环境提供评价资料。环境因素的分类;宏观与微观环境因素;直接和间接环境因素;可控与不可控环境因素;环境范围:国际、国内、区域;具体行业或领域特有的环境;常用基本分类(物理和技术环境,经济和事物,社会环境)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1.SWOT分析法2.情景分析法(通过未来情景的设定和描述来考虑和分析系统)主要步骤:①明确情景描述的目的、基本设想和范围 ②对预测对象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进行分析预测③结合先相关数据资料,获得预测的定量数据④拟定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 系统目标分析的意义: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出发点,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系统目标的正确与否决定了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成败 系统目标分析的目的:1 论证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经济性2.获得分析的结果—目标集 系统目标分析的要求:稳妥、全面、目标体系 系统目标的种类:整体目标和分目标;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单目标和多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系统目标的确定:总目标的确定—建立系统目标集(目标树、确定目标系统的主要原则、确定目标系统的方法、目标冲突与协调)—目标冲突的分析—目标冲突的调节—目标间的价值权衡 系统结构:是系统结构保持整体性和使系统具备必要的整体功能的内部依据,是反应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的形态化,是系统中要素的秩序的稳定化和规范化。集合性、相关性和阶层性构成系统结构的主体内涵;而整体性是系统内部综合协调的表征;环境适应性是系统外部协调的表征。价值分析:用最低的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来实现产品必要功能的一项研究、分析和设计的系统管理技术和有组织的活动。它包含三个要点:1.价值分析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必要的功能; 2.其核心是功能分析,确定必要功能,剔除多余功能; 3.价值分析是一种有组织的努力。价值=功能/成本功能:产品的使用价值成本: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含实现成本和使用成本 系统相关性分析:系统的功能属性不仅取决于组成要素的质量和合理性,还要取决于要素间的所保持的某些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涉及空间结构、排列顺序、相互位置、松紧程度、时间序列、力学或热学特性、信息传递结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等方面。二元关系是相关关系的基础,其他关系都是在二元关系基础发展起来的;对复杂系统可先进行二元关系分析;具体可采用矩阵分析、因果分析等方式。二元关系的意义;明确系统要素的重要程度、输入输出关系、关系性质、对目标的影响等等。系统阶层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理论依据:系统都是以多层形式存在的。对于哪些因素应属于同一阶层,以及阶层之间应保持何种关系,以及阶层层数和阶层内要素的数量等都有许多重要的关系,对于这些关系研究将从系统本质上加以深入对系统结构的认识,从而揭示事物合理存在的客观规律。系统阶层分析的主要内容:解决系统分层及各层组成及规模合理问题。1.系统的分解:2.系统的协调;系统阶层分析的标准:1.传递物质、信息和能量效率、质量和费用; 2.功能团有个合理结合和归属问题。系统整体性分析:整体性是系统结构分析的核心,是解决系统整体协调和整体最优化的基础。整体优化的可能性:1.要素集:关系集合阶层关系的合理分析是在可行范围内讨论的; 2.在对于给定目标要求下,要素集、关系集和阶层关系将有多种结合方案; 3.对于一定的价值目标,改变要素集、关系集和阶层关系的结合状态,可以看出系统输出的变化状态及优化方案。整体性分析内容: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和分析系统的整体结合效果; 2.建立反映系统特性的要素集、关系集和阶层关系结合模型; 3.建立结合模型的优选程序。提高系统整体效果的规律:“各司其职”、各组成部分必须按系统整体目标进行有序化、注意整体中协调环节和 链接部分、调整和处理系统中的矛盾成分和落后环节。系统评价的前提:熟悉方案;方案的评

价指标或标准系统评价的基本原则: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保证方案的可比性;评价指标要集成系统;评价指标应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 系统评价的步骤:1.对各评价方案做简要说明; 2.确定由各分项大类和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或评价指标系统图 3.确定各大类及单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整体权衡;4.进行单项评价,查明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5.进行单项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出大类指标的价值;6.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各大类指标是价值和总价值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政策性指标、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标 制定指标体系的几个问题:1.指标的大类和数量问题 2.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3.指标体系的提出和确定 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两两比较法、专家调查法 相对比较法(简单两两比较法): 1:比…重要;0.5:同样重要 0:比…次要对角线元素不可填;为防止某指标权重为0可设置一虚拟指标(其重要性低于所有指标)连环比率法:步骤:1.将评价指标以任意顺序排列;2.从上至下以邻近下一指标为基准进行判断;3.把最下面的指标分数设为1,重新修正;4.规范化 层次分析法(AHP):步骤:1.构建问题的层次结构模型; 2.层次单排序:建立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计算组合权重,得方案优劣排序 第五章:系统模型系统定义: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模型定义:模型是实际系统的抽象或简化表示。模型的特征:1.是现实世界一部分的抽象或模仿; 2.能表征实际系统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3.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模型的分类:按表达形式:概念模型、数学、实物、图表、软件;按用途:功能模型、结构、计划、决策、评价; 按特性:静态与动态、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线性与非线性…… 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兼顾模型的现实性和易处理性;通过方框图简化系统内部关系;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模型的相关信息;注重信息的准确性;注意集结性 构造模型的一般方法:直接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比拟思考法(类比)、传递函数法、状态空间法 构造模型的步骤:1.明确构模的目的和要求; 2.收集资料和数据; 3.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4.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原因及相互关系; 5.确定系统结构; 6.估计模型中的参数; 7.实验研究; 8.必要修改 结构模型:系统的结构分析与结构模型;是表明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 在邻接矩阵中,全0的行对应的点为汇点,即无线段离开该点,为系统的输出要素;全0的列对应的点为源点,即无线段进入该点,为系统的输入要素 可达矩阵中的行元素,如果只有对角线元素为1,其余均为0,则该元素为汇点;列元素,如果只有对角线元素为1,其余均为0,则该元素为源点 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ISM): 核心:通过对可达矩阵的分析处理,建立系统问题的递阶结构模型 可达集:一个要素最终会影响到的要素的集合;先行集:影响某个要素的要素集合起始集:整个系统的源点的集合; 终止集:…… ISM工作原理:1.提出问题,组建专家组,收集并初步整理问题,形成初步的意识模型;2.意识模型的具体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包括通过人机对话,确定系统要素及其二元关系;利用关系传递性,推导系统可达矩阵;可达矩阵分解、缩约和简化,推导反应系统递阶结构的骨架矩阵并进一步推导系统递阶结构模型; 3 通过对要素的解释说明,建立系统解释结构模型;4.将解释结构模型与意识模型对比分析,得出分析结果。可达集R(Si);先行集A(Si);共同集C(Si)起始集B(S)={ Si |C(Si)=A(Si)}终止集E(S)={ Si |C(Si)=R(Si)}

第二篇:《系统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系统工程导论

学分:3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概率论》、《运筹学》 适用专业: 工业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 工业工程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专业核心课)2.课程任务 1)基本理论:使学生理解系统与系统工程的定义,掌握系统工程方法,确立系统观念。2)基本知识:掌握系统分析与建模、系统优化及现代优化方法,同时掌握系统评价与决策分析方法。

3)基本技能:掌握系统工程的应用技术,重点掌握网络计划技术与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系统的基本特征,学会用系统方法及系统工程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大型复杂系统工程的分析处理方法。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 系统及系统工程的定义

§1-2 系统工程在系统科学中的地位 §1-3 系统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1-4 系统工程方法论 第二章 系统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一般系统论 §2-3 突变论 §2-4 混沌理论 §2-5 耗散结构理论 §2-6 协同学原理 第三章 *非线性规划 §3-1 Fibonacci法 §3-2 最速下降法 §3-3 罚函数法 第四章 图与网络 §4-1 图的基本概念 §4-2 最短路问题 §4-3 网络最大流 第五章 现代优化方法 §5-1 系统优化方法概述

§5-2 启发式算式和现代优化算法 §5-3 遗传算法 §5-4 大系统的分解与协调 第六章 决策分析

§6-1 决策概述基本要素及分类 §6-2 决策模式与决策过程 §6-3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6-4 不确定型决策多目标决策 §6-5 决策支持系统 第七章 *网络计划法

§7-1 网络图及时间参数 §7-2 关键路线与时差的关系

§7-3 任务按期完成的概率分析与计算 §7-4 网络图调整与优化

§7-5 网络的时间—费用分析与优化 §7-6 图解评审技术—GERT 第八章 *系统可靠性分析

§8-1 可靠性概念及度量指标 §8-2 系统可靠性模型 §8-3 可靠性计算及预估 §8-4 可靠性设计与分配 §8-5 可靠性工程与管理

(四)学时分配表

章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内容 绪 论

系统论基础 非线性规划 图与网络 现代优化方法 决策分析 网络计划法 系统可靠性分析

课时 4 8 6 4 6 6 6 8

备注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系统工程概论》 主编:杨家本 出版社:武汉理工出版,修订时间:2007 参考书:

1.《系统工程》 主编:王应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2.《系统工程方法论》 主编:高志亮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社出版社

执笔:许德昌 审核:黄鹏鹏

审定:古莹奎 日期:2013年10月10日

第三篇: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课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经济学的出发点:稀缺性

(一)资源的稀缺性 1、资源

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资源可以分为: 资源 自由资源

如空气、水

经济资源

如生产要素 2、资源的特征

(1)稀缺性(书P1)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们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生理需要: 第二、安全需要; 第三、社会需要; 第四、地位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需要;

这些需要是一个接一个产生,底层需要满足后才产生高层次的需要。(2)多用性

指同一资源有多种用途,如钢铁可以用来造机器、修铁路、造房子等等。

(二)经济学的定义

资源的稀缺性———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必然产生经济学

如阳光、空气可以轻易取得,不费任何代价,不需要任何组织来管理它的使用和分配,这样经济学就不存在了。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有效的分配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衡量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的标准

(一)机会成本(书P2)例如:

有一块土地

种植粮食

获8000元收入

种植蔬菜

获9000元收入

种植棉花

获 10000元收入

一般原则:应选择预期收益最高、机会成本最小的行动方案。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定义(P2)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合理状况: G 点: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ABCDEF点:可能且有效率.H点:不可能达到。

三、经济学的选择问题

选择就是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即哪些产品应该生产?哪些产品不应该生产?在被安排生产的产品中,哪些多生产一些,哪些少生产一些?

(二)如何生产

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生成方法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组合。生成方法 资本密集型:多用资本,少用劳动。

劳动密集型:多用劳动,少用资本。

(三)为谁生产

即生产出来的东西如何分配。先满足谁?后满足谁?关键是确立一个原则 分配原则

市场原则(效率原则):效率高,公平差

公平原则:效率低,但公平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四)由谁做出决策

即由谁作出关于资源配置和利用(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决策。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由居民的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计划经济体制———用计划来解决。从理论上讲可以使资源有效配置,但实际效果不佳。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解决,优点是资源配置效率高,但缺少公平。

混合经济体制——凭借市场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国家干预解决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结合上述两种体制的优点,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经济体制。

四、理性人假设与合成谬误

(一)理性人(书P4)理性人的行为动力——自己的利益; 理性人的行为目标——最大化或最优化,理性人的原型——斯密<国富论>中的” 经 济人”,(二)合成谬误 微观和宏观,微观是基础,但宏观并非是微观简单的汇总和叠加。如“谷贱伤农”,储蓄对个人是有利的事情,但整个社会都储蓄,会因为减少消费,而最终会减少收入。

第二节 经济学的方法、理论与应用

一、经济学的方法

(一)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1、均衡分析

均衡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即平衡。经济学:(书P6)供给=需求

2、边际分析 总量分析平均量分析

边际增量分析:能预测未来从而作出正确决策 例如:读书

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不读 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读 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用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证实或预测。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

如:政府的财政赤字政策将会降低失业率,使价格上涨。

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如“因为失业问题远比通货膨胀问题重要,所以政府的财政赤字是一个好政策。”

(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书P7)

假定禀赋不变

假定偏好不变 假定技术不变

假定制度不变等等。

犹如观察一张不动的照片。仅对这一均衡状态进行分析,注重结果,而不分析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

对一个均衡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进行比较,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演变过程。犹如观察几张不同时点的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

3、动态分析

对均衡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

(四)经济理论的表达方式 有三种表达方式

1、语言文字:丰富

2、几何图形;直观

3、数学模型:精确

二、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

(一)经济学的发展

1、重商主义:

经济学的早期阶段(15下半叶—17世纪下半叶)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形成与确立的时期。

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曼,法国的安。德孟克列钦、让。巴蒂斯特。克尔培等。基本观点——金银形态的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政策主张——国家干预

特点——研究只涉及流通领域,未涉及生产领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2、古典主义经济学:

经济学的形成时期(1776年—1870年)

主要代表——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的让。巴蒂斯特。萨伊等。标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被称为是“斯密革命“ 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贡献——斯密构建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及基本信念

研究领域有——分工与专业化、价值理论、生产与交易、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发展、国际贸易等。

基本信念——人是利己的经济人 政策主张——自由放任

特点——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经济学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1870年—1936年)主要代表:英国的马歇尔,著作有:《经济学原理》

“新”的含义:一是新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

二是新的角度———将研究转向消费和需求(古典经济学是研究生产)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而探讨价格如何使资源优化配置。政策主张:仍然是自由放任。基本理念与古典经济学一样。主要贡献:建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及基本内容

4、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36年至今)

(1)凯

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前)

标志: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发表为,称为凯恩斯革命即革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命。

主要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政策:国家干预。

主要贡献: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及基本内容(2)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50年代—60年代末)

出现了①新古典综合派,全面发展了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美国的萨谬尔逊

② 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是英国罗宾逊夫人(3)自由放任思潮复兴时期(70年代以后)出现不同流派:

货币学派——美国费里德曼为代表 理性预期学派—-美国卢卡斯为代表 新凯恩斯主义

(二)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比较

第四篇: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 “第三只手”的是(B)

A.公民

B.公民社会

C.企业

D.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 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

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B.C.D)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1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A.D)

A.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政府权威的削弱

C.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

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权威的来源不同

B.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C.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D.管理的范围不同

9、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有(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产业政策

二、简答题

1.制约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发展的特殊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经济的欠发展导致第三部门在资金获取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2)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化程度低,中间阶层发展不足,而中间阶层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基础。(3)由于缺乏自由结社的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结社的意识不强,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4)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实行强制统治,第三部门独立发展和活动的空间有限。(5)发展中国家普遍法制化水平低,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约束,第三部门发展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规引。(6)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和通讯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绩效管理为什么是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

1.绩效管理为政府再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绩效管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3、简析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本质: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协调;管理就是平衡;管理就是发展。

4、简述公共政策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1、公共管理组织、人员和制度要素。

任何公共决策都是在一定组织与制度的框架中产生。公共决策者和政策执行者、决策和政策执行组织及决策和政策执行机制构成的制约公共政策价值的内部因素,会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

2、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公众向政府和决策过程提供意见和施加影响力的活动和行为[42]。公民参与的程度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

3、政策环境

现代社会的开放体系下,政策环境对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具有重大影响,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其价值实现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5、试述善治的基本要素。

善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改革由政府垄断一切公共事务的传统行政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型管理模式;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其三,改革政府传统行政中忽视社会权利,依靠法规推动政府行政的模式,建立以社会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基本要素:1)合法性(legitimacy)。2)透明性(transparency)。3)责任性(accountability)。4)法治性(rule of law)。5)回应性(responsiveness)。6)有效性(effectiveness)。

6简述第三部门失灵的主要原因。

(1)第三部门失灵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匮乏,几乎所有国家的第三部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而第三世界国家更是如此。

(2)第三部门失灵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三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

(3)第三部门失灵的原因还在于第三部门往往服务于专门性的社会群体。

(4)第三部门失灵还有一个原因是第三部门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三、论述题

1结合现实论述善治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善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改革由政府垄断一切公共事务的传统行政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型管理模式;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其三,改革政府传统行政中忽视社会权利,依靠法规推动政府行政的模式,建立以社会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进而言之,可以把善治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要素。[30]

1)合法性(legitimacy)。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

2)透明性(transparency)。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4)法治性(rule of law)。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回应性(responsiveness)。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及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6)有效性(effectiveness)。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为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2试论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管理的优势和功能。

优势:

1、贴近民众的优势。第三部门是由民众自愿组织而形成的以公益为取向公民社会组织,它同政府强制求公益相比较,具有更多的志愿性特色。

2、行动灵活的优势。人们经常批评政府部门冷漠呆板、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文牍主义和不负责任,政府做事倾向于将丰富的社会事务套用简单划一或过时失效的条文,处理复杂的公共问题倾向于“一刀切”。

3、第三部门敢于创新。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往往开风气之先,对公共管理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处理。

4、专业性优势。绝大所数第三部门组织是专业性的,这使第三部门的工作更具有效率和效能。

5、广泛性优势。第三部门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政府不愿或无法顾及的地方,可以提供公共物品,起到补缺的作用。

功能:(1)第三部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的一股重要的经济力量。

(2)第三部门提供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

(3)第三部门维护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参与公共决策,推进民主政治。

(4)第三部门有利于增进和激发服务公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精神,促进自律性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5)第三部门对社会资本的积累有积极贡献。

3论述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政府失灵的原因p166-170

(1)即使政府是公正无私的,也会因为判断失误和技术能力缺失的原因影响干预结果。

(2)政府实际上并不总是公正无私的,组成政府机构的各层官员也是“经济人”,且政府自身也是利益群体。

(3)政府是最大的垄断者,因而对经济利润往往缺乏决定性的驱动力。

(4)政府成本与收入的分离使政府缺乏竞争机制,导致官僚机构低效率。

政府失灵的表现p171-174

(1)政府政策与工作的低效。(2)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3)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4)寻租及腐败。

4试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自诞生后,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模式,在很多具体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还是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专门的公务员管理机构。把公务员的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设有统一的公务员管理机构,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征。

第二,相对公平、公开的考试、录用制度。“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是近代公务员制度确立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各国推行公务员制度所普遍采用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录用制对于公共部门选贤举能,广开才路,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进而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以能力和业绩取向为本的功绩制。这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对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工作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一般分若干等级,按照等级高低,坚持功绩原则,决定公务员的奖惩与职位升降。对于成绩突出,贡献卓越,能力很强的公务员,可以不受资历、学历限制,越级提升。

第四,政治中立原则。为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西方国家一般都要求公务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即在执行政府公务的过程中应超然于政党政治和个人的政治理念之外,不介入政治纷争,恪尽职守,为公众服务。当然,所谓“政治中立”原则也只是具有相对意义。随着政府行政权的扩大,公务员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高级业务类公务员甚至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策制定者。因此,公务员的中立只是自身的主观愿望,而他们的行为却实际上在执行政治家们或中、或左、或右的政治意志或决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务员“中立”的神话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猛烈抨击。

第五,政务官与事务官分途而治。公务员奉行的“政治中立”原则是以政务官与事务官分途而治为前提的。在西方国家,政务官主要负责政治决策,经民选或政治任命产生,与执政党共进退,有任期限制。而事务官,即一般意义上的公务员,主要负责执行决策,处理政府日常事务,经考试择优录用产生,职位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因此也叫常任文官。一般来说,公务员的职位常任制有利于政局和政府机构的稳定,有利于政府管理的连续性,也有利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成为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现在人们也逐步意识到,常任制也有其不利的因素,即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形成必要的竞争压力,从而易于使官员滋长惰性,导致懈怠,不思进取。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的职能体现在哪些方面?(1)确定制度框架。(2)调控宏观经济。(3)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4)协调和解决社会冲突,特别是群体冲突。(5)治理外部效应。(6)调节和再分配社会收入。

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特点?

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人力资源以有生命的自然人为载体,但人具有社会的属性。一个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仅会影响、制约这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而且也必然会影响、制约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2)能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不仅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主动地改造环境。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其它的物质资源,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人所用。

(3)时效性。人力资源以有生命的人为载体,因此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必然受到人的生命周期的制约。另外,构成人力资源主要内涵的知识技能也具有时效性。

(4)再生性。一方面,基于人类种族的繁衍,人力资源可以不断的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人的体能在消耗后,可通过休息和补充能量得到恢复;人的知识、技能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得到更新。

(5)资本性。人力资源首先是投资的结果,是资本运作的产物,另外作为资本,人力资源的投入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磨损。当然,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活的资本,是劳动者自身能力、价值的资本化,因此它也有其特殊性,可以自我利用,自我增值,并且相对于一般实物资本所表现的收益递减规律,人力资本往往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规律。

第五篇: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政府规模的扩大、财政经济压力的加剧、社会问题和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多以及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泛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政府管理的动作变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公共行政,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转变。

欧文休斯指出,建立在正式官僚制、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最佳工作方式基础上的传统行政模式己经过时,己被一种建立在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基础之上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有效地取而化之。这种变革表现为从行政模式向管理模式、从官僚制模式向市场化模式的典范变迁,这种变革也意味着政治和行政领导之间关系的一种更为现实的观点,意味着市场与政府、政府与官僚制组织、政府与公民以及官僚制组织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转变。同时,他指出典范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建立在正式官僚制、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最佳工作方式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终将被公共管理所取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本文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两种典范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拟定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第一,对两种典范进行比较,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典范造成了公共服务的不同概念,而且管理与行政相比是一种范围更广、综合性更强的活动。传统的模式己经被新公共管理运动取而代之,其主要原因仅仅在于传统的模式己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政治领导人和公众都认为,他们从公共部门接受的服务是贫乏的、效率低下的、与现实脱节的。变革的趋势之一是:公共部门的“市场化”,将公共活动转向私营业部门,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民营化而发生的,另一趋势是脱离官僚制,不再把它作为公共部门的内部组织原则。

第二,探讨了政府角色的变化,公共企业作用下降和政府公共政策的模式。政府并不擅长于经营那些销售私人商品的企业,而私营部门也不擅长于经营福利部门。政府应当从依政策行政向依法行政转变,从免责行政向问责行政转变。并揭示了政府的七项基本职能: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物品与服务、解决与协调团体冲突、维持竞争、保护自然资源、确定个人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

对于公共企业的未来,认为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善公共企业,使其更有效率,并置于公众更好的控制之下,允许企业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同时保留公共所有权的优势。发送公共企业,尤其是改善其责任机制,公共企业就能持续存活下去。另一种选择则是公共企业的民营化,而公共企业民营化是一个主要的趋势。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是公共部门管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人们从根本上对公共行政重新进行审视。主要论述的是巴顿和萨维基提出的包含六个步骤的政策过程模式。第一步核实、办公室和详细说明问题,第二步建立评估标准,第三步确定备选政策,第四步评估备选政策,第五步列举并选择备选政策,第六步监控政策结果。即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健全强化政府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得政策的结果得以良好的实施和反馈。

第三,讨论了新公共管理的特定方面。包括战略规划与管理、人事管理与绩效管理、财政管理、外部要素的管理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管理。

战略规划:增加对战略的关注是从传统行政模式向管理模式转变的内容之

一。由于管理主义改革,政府将不断重组、与其他部门合并、民营化和政府职能的缩减等威胁,这可以使其把注意力放在组织的目标和任务方面。从理论上讲,它能把战略计划过程和管理主义方案的其他因素联系起来,根据战略计划过程,它能够识别出应集中关注的动作区域。这些都被确认为方案,各种方案的资金分配计划以及绩效测量和详细的评估方案,以反馈到下一轮战略计划过程中。

第四,讨论了责任机制。认为把政治和行政截然分开使得责任机制模糊不清。所以应该提倡新模式的责任机制,这种责任机制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属部门的行为负责,而不管他们是政治官员还是管理者。在这个责任机制中,官僚制组织、顾客、立法机关、媒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实现的,而不必总是通过政治官员。这种机制重视产出和对产出的测量。管理主义的责任模式确实需要精心建构并被公众广泛认同。

最后,作者对于将来的公共行政做出了展望,认为其会更倾向于市场导向,更有弹性、政治性和参与性,公务员将更加有能力。

下载管理系统工程导论课件(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系统工程导论课件(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师简介和系统工程师能力发展框架 (2012-03-10 20:24:47) ▼ 标签: 系统工程 cmmi 项目管理 架构分类: 工程 系统工程是一门非常前沿专业,在美国系统工程师......

    系统工程(合集)

    1. 系统科学辩证法 作者: 苗东升臧伟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2/12. 系统科学精要 作者: 苗东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3. 系统科学导论 - - 复......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为重点标注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摘要】首先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我们是需要政府的,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政府管理制度的......

    物流管理导论有感

    物流管理导论有感 我当初之所以选了这个选修课主要是因为我对物流的概念十分的模糊,想对它有个大致的认识。果不其然,自从我上了这门课,我才知道我最初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 最......

    航运管理导论总结

    航运管理导论总结 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我对航运管理这个专业有了初步大体的认识。知道了航运管理专业培养精通国际航运商务、国际航运经营管理知识,熟悉国际贸易与国际运输实......

    公共管理导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学的开山鼻祖指的是: A、冯·史坦因B、伍德罗·威尔逊C、马克斯·韦伯D、泰勒 2、最早提出“行政学”概念的是: A、冯·史坦因B、伍德罗·威尔逊C......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有感 在我们09行九班级的浓厚专业气氛熏陶之下,我选择了阅读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通过联想记忆法,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以为是晦涩难懂的教材著作,并且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