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贝多芬百年祭

时间:2019-05-11 21:2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课件]贝多芬百年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课件]贝多芬百年祭》。

第一篇:[大学课件]贝多芬百年祭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 作品67号 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

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 1765-1848 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 作品10之1 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18之3 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 作品57号 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 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74号 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贝 多 芬 百 年

一、教学要求

二、学习要点

三、作者生平

四、作者作品萧伯纳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使他成为我们当代最迷人的作家”。主要作品:《不愉快戏剧集》《芭芭拉少校》(1905)《伤心之家》(1913)《苹果车》(1929)《真相毕露》(1932)《圣女贞德》(1923)――诗人创作的最高峰1885至1949年近64个创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个剧本。“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是一个幽默、正直、不看重名利的人。当192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

非常幽默地说:“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他又说:“这件

事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 萧伯

纳名言

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不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两个女人。恋爱不是慈善事业,所以不能慷慨施舍。?? 愚人总会发现有更愚的人钦佩

他。??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人喜欢习

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所谓天才

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劳动是惟

一导向知识的道路。?? 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于是

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干下去。?? 成功网罗着大量的过失。?? 不要企图永远

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

五、创作背景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童年在鞭笞中渡过,父亲希望他能成为第二个音乐神童所以强迫

他学习钢琴。由于其天赋过人,加之后天的刻苦磨练,17岁时便受聘为宫廷御

用乐师,开始养家。35岁双耳完全失聪,但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罗

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

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

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贝多芬名言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让我屈服!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来享受快乐的生活的,而是来完

成伟大的工作的。相关评论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用那句豪语说明的――用痛苦换来欢乐。”(罗曼罗兰)“他虽然遭到尘世

欢乐的拒绝,但他却深知创造带来的喜悦远远大于前者。”“不经过战斗的舍

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

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傅聪)“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

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丑陋、苦闷、狂躁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

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

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

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

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

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坚韧的意志力贝多芬从1796年

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

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

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

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

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关于交响

乐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

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

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

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思考与讨论 划

分全文层次,文章写贝多芬,围绕什么核心展开的? 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是什么?

他的音乐与他的个性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文章刻画人物除了直接描写人物外,还调动了哪些艺术手法?生动、优美、诗化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浓重的情感,试举例加以分析。课文讲解 课文层次1独特个性:反抗性,奔腾澎湃、激进的共和者、清教徒性格a、直接描述,把我们引入到大师的灵魂深

处,b、通过对比,表现其独特的精神个性。2音乐特性a 杂乱

音响,不对称 b“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

为目的。” c活力与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 d“他能

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总

结,明确

1、课文核心:贝多芬“是反抗性的化身”

2、音乐精髓:贝多芬之谜,曲如其人。

3、表现人物的手法:直接、间接,对比、衬托,贝多芬与莫扎特的区别?

4、语言理解与特征总结。语言理解

1、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亨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

责怪我。谁的灵魂最伟大,这是无法评价的,这句话巧妙的表达了作者对贝多

芬的谦逊品格和伟大灵魂的礼赞。语言特征

1、文章语言流畅,以长句

为主,从始至终贯穿不可阻挡的气势,也切合对贝多芬雷霆般性格特点的描画;

2、语言富于形象,比如文章开头对贝多芬形象的刻画,将贝多芬的个性表达得

非常充分。

3、在激情之外蕴含哲理,深刻、精辟。作文与阅读、观赏:

1、聆听„„

2、阅读:《西绪福斯的神话》

3、电影:《莫扎特》 总体特点语

言特点:包含激情,充满哲理,有许多精辟、深刻、含蓄的语言。表达手法:

文章侧重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对比、比喻 句式:以长句为主内容:

整体―重点说明贝多芬的个性独特及音乐特色。局部―每段都

有中心句。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

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最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

由他搀扶,多少次的创伤曾由他慰。

――傅雷

七、研习与思考 1.贝多芬的为人与他的音乐共同塑造了他的个性,法国大革命曾带给他深刻的影响。你是怎样理解时代给个人的影响,以及作为音乐家的个人给予时代和大众的影响的? 2.读了本文,你能“懂得贝

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的最有深度的音乐了”吗?试将贝多芬与莫

扎特的音乐加以比较。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让我屈服!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九、延伸阅读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 意

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 少次的颠扑曾由

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 我进音乐王国的这

第二篇:《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感受大师人格及音乐魅力。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难点:

1、理解文中作者对于大师的独特的感悟视角。

2、感受诗化的语言中的丰富的情感,学会分析品味。

一、导入: 1827年3月26日,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他,就是伟大的贝多芬。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肖伯纳的文字走近贝多芬,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二、作者介绍:

萧伯纳(1856——1950)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文艺评论家。因其戏剧强烈的讽刺倾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他在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的代表作有《鳏夫的房产》、《圣女贞德》和《巴巴拉少校》等,其中《圣女贞德》是他最佳的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

三、课文内容分析

《贝多芬百年祭》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全文脉络清晰,从整体上看,文章重点说明贝多芬的个性及音乐的特点:

1、阅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试归纳贝多芬的个性。萧伯纳写贝多芬,围绕什么核心展开的?为之作者选取了哪些具体事件来说明?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提示:从文本中找关键词句分析。)

(1)贝多芬的个性:反抗性、奔腾澎湃、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清教徒性格。

(2)萧伯纳围绕的核心:作者以“反抗性化身”为核心,将贝多芬的个性和音乐的特点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3)能体现贝多芬“反抗性化身”的具体事件:

①第一段第三、四行“街上遇到大公不脱帽,且在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②第一段第六、七行“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被警察当作流浪汉抓起来”。

(4)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2、写贝多芬离不开写他的音乐。

阅读课文4至7自然段试归纳贝多芬音乐的特点。在萧伯纳眼中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是什么?他的音乐与他的个性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提示:同学们应该先抓关键句去理解,先找关键句,然后加以讨论、分析、归纳,形成一定共识。)

(1)贝多芬音乐的特点:杂乱音响,不对称;活力与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

罩着我们。”“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2)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惊人的活力与激情。(3)音乐与个性内在的联系

贝多芬的音乐打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缘于他的音乐充满着活力与激情。音乐中的活力与激情,来源于他不屈的反抗性的个性品格,可以说他的个性魅力与他的音乐成就是相辅相成的,是协调统一的。

四、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诗化,饱含着作者浓重的情感。

2、艺术手法:对比;大量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比喻

举例说明:① 谈到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澎湃时,与韩德尔巴哈相比较,突出贝多芬的活力与热情。②莫扎特、海顿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但在这里,都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贝多芬百年祭》,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贝多芬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更因为他是一个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是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只有勇敢的面对生活,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才能唱响生命的赞歌。贝多芬那种不屈于命运,敢和世俗、平庸、传统挑战,敢于和病魔、困窘、寂寞搏斗的精神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步!

第三篇:《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3.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研读,把握人物的个性及音乐的特质。2.抓住关键的词句,领悟作者寄寓的情感。3.学习文章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

乔治·萧伯纳爱尔兰戏剧家。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父亲做过法院公务员,后经商失败,酿酒成癖,母亲为此离家去伦敦教授音乐。受母亲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后,因经济拮据未能继续深造,15岁便当了缮写员,后又任会计。1876年多居伦敦母亲处,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给《星期六评论》周报写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1884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 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作者作品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使他成为我们当代最迷人的作家”(颁奖辞)。1885至1949年近64个创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个剧本。前期主要有《不愉快戏剧集》,包括《鳏夫的房产》(1892)、《荡子》(1893)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等;《愉快的戏剧集》由《武器与人》(1894)、《康蒂妲》(1894)、《风云人物》(1895)和《难以预料》(1896)组成。第三个戏剧集名为《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其中有《魔鬼的门徒》(1897)、《凯撒和克莉奥佩屈拉》(1898)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1897)。

进入 20世纪之后,萧伯纳的创作进入高峰,发表了著名的剧本《人与超人》(1903)、《芭芭拉少校》(1905)、《伤心之家》(1913)、《圣女贞德》(1923)、《苹果车》(1929)和《真相毕露》(1932)、《突然出现的岛上愚人》(1936)等。其中《圣女贞德》获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认为他的最佳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颁奖辞)。萧伯纳在1892~1939年共写了51部戏,其中除《圣女贞德》是描写法国青年女爱国者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领导农民反抗英军被俘牺牲的唯一一部悲剧外,大都是喜剧或带有喜剧意味的笑剧、闹剧、狂剧以及历史剧、哲理剧、政治幻想剧等,题材、手法虽有变化,讽刺、暴露的精神则始终如一。其他作品有《武器与人》、《康蒂妲》、《风云人物》、《魔鬼的门徒》、《凯撒与克莉奥佩特拉》、《人与超人》、《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医生的困境》、《安德洛克勒斯与狮子》、《皮格马利翁》、《伤心之家》、《回到玛土撒拉》、《苹果车》等。

三、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

音歌手,母亲是女仆。家里条件很不好,他的父亲酷爱音乐,而且总想让贝多芬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4岁起,贝多芬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之后,钢琴、长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贝多芬都能一一演奏。13岁时,贝多芬被任用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等。

1789年,贝多芬来到波恩大学听哲学课,同时,认真地学习、研究古代神话和文学课程。在学习中,他接受了欧洲作家充满斗争精神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决心为了自由、人权而斗争。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到过维也纳,见到了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很早就听说过贝多芬的事情,而且,有一种感觉,他觉得,贝多芬将来一定在音乐方面大有建树。贝多芬跟着莫扎特上了一段时间的音乐课,深深被莫扎特的治学、为人所感动,他决心不辜负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认真学习。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他对资产阶级革命才建立的共和 制非常赞成,并把“自由、平等、博爱”看作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奋斗目标。他后来的乐曲 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

1792年,贝多芬移居维也纳,自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故乡。这时,贝多芬一心倾慕 的莫扎特已经去世,于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海顿是一位古板、传统、恪守 旧规的教师,喜欢安分守己、唯命是听的学生,而贝多芬的思想则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所以,海顿很不喜欢贝多芬。贝多芬无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顿学习。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

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 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到了中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

在1801到1812这10余年间,他作出了许许多多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鸣 曲》之外,还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呜曲》、《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 乐》)、《曙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以及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 响乐》。其中,《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808年,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 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积 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

1827年3月26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贝多芬却带着未完成作品的遗憾,带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恶,带着对人世间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离开了人世。生前,贝多芬是一个人在创造,熬尽最后一滴心血;死后,贝多芬把他的艺术创造送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

贝多芬的一生是孤独的、苦难的。正是这种孤独,能使他直面真正的艺术,正是这种苦难,练就了他“硬汉”的品格,他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他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把音乐视为“纯粹精神”的音乐观,他认为音乐作为启蒙思想的载体,应该能开启更高知识世界的大门,他本人也要把整个生命奉献给艺术,这一信念趋使他陷入到疯狂的情结中,抗拒着人生的重负,接受着命运的磨砺(如本身身体的残疾)。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来享受快乐的生活的,而是来完成伟大的工作的。”他的生涯中充溢着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讴歌欢乐的热情,他用毕生心血铸就了非凡的音乐建筑,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为“乐圣”。

正如罗曼罗兰所评价的那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用那句豪语说明的——用痛苦换来欢乐。”

百年之后,英国伟大的剧作家、散文家,萧伯纳为伦敦《广播时报》写了一篇音乐评论——《贝多芬百年祭》,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文章是纪念贝多芬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于贝多芬以及对于音乐的理解,字里行间,透着大师的独特的感受——他把贝多芬视作“反抗性的化身”。

四、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1)课文层次

首先,作者从贝多芬逝去的情景入手,“他是反抗性的化身”这一句把我们引入到大师的灵魂深处,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的人格特性——反抗性。贝多芬的一生是在孤独和不幸的痛苦中度过的,生活的艰难和噩运历炼了贝多芬的精神和意志,在这种生活的重压下,贝多芬没有逃避,而且直面人生,与生活抗争,与命运抗争,完全可以说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人物。

其次,不仅从他的个性上,作者认为他是反抗性的化身,就是他的音乐也是反抗性精神的载体。作者将莫扎特等其他音乐家与贝多芬进行了对比:在身份上一方是贵族,一方是“未经驯服的兄崽子”;在性格上一方是文雅、与传统社会很合拍,一方却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接下来,作者则侧重谈他的音乐:

一方面,贝多芬的音乐不同于18世纪流行的舞蹈音乐,舞蹈音乐是讲求“对称样式”的,而贝多芬则没有遵从这种样式。

另一方面,杰出的音乐背后大都蕴涵着复杂的、不同寻常的感情。贝多芬所做到的就是“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这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

最后,文章淋漓酣畅地阐发了贝多芬一样能做得那么好,但他却不愿这样做,宁愿忍受孤独,忍受别人的不理解,因为他不甘心平庸凡俗,而不朽的艺术总是与众不同的。

傅雷曾在《〈贝多芬传〉译者序》中说:“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2.重点难点讨论

1)文章写贝多芬,围绕什么核心展开的?为之作者选取了那些材料?如何表现主题的?

此文的开头,作者大气磅礴的写出了贝多芬的抗争式的辉煌,这也正是作者心中“贝多芬精神”的显现。接着作者写到“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的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作者选择了这一独特的视角,给了我们总体上的感知。贝多芬的一生是孤独苦难的,经济的拮据,身体的疾痛,几乎不能使他在生活中自由地享受快乐,但他不屈服于生活给他带来的重重磨难,他偏要用痛苦来创造欢乐的音乐,他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不屈服命运的安排,他要反抗命运的不公,因此作者说贝多芬是反抗性的化身。而贝多芬的伟大成就正是这种反抗性的杰作,没有这种反抗性,也许我们看到的贝多芬不过是被生活的苦难压垮的碌碌无为的街井小市民形象而已,何谈他的不朽灵魂,何谈他永世的音乐?而本文恰是找到了“反抗性化身”这个很好的切入口,贝多芬的品格和音乐,才能更完美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能体现贝多芬“反抗性化身”的具体事件:

街上遇到大公不脱帽,且在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穿着不讲究,被警察当作流浪汉抓起来。

这些虽是一些平凡的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小中见大,正是这点滴的小事,却把人物的反抗性点染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当时的社会,人们的伦理道德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达官贵人无疑是人们尊崇追随的对象,能为那些人效劳是普通人的荣耀,同时也正是这些达官贵人制造着生活中众多的不幸。贝多芬能这样的不调和,不恭顺,不屑于为挤入上层社会,为受人们崇敬而刻意地注重衣着,刻意地献媚讨好,正是反抗社会,投入到真正艺术之中的具体的显现,是最能展示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领略了一个真实的、真正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大师的风范。

2)写贝多芬不能离开他的音乐,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是什么?他的音乐与他的个性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此问题,同学们应该抓住几个关键句去理解,可以先找出几个关键句,然后加以讨论、分析、归纳,形成一定的共识。

首先,说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的澎湃的,那可没有一点问题。“奔腾澎湃”的灵魂,多么形象的说法,仿佛大海的怒涛冲击着坚硬的崖岸,这就是贝多芬的活力和激情,这种活力也一样作用于音乐之中,涌现出音乐的无穷的魅力。“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很容易控制,可是常常并不愿意去控制,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音乐的律动,是“奔腾澎湃”的灵魂的再现。

其次,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不拘泥于传统的风尚,就意味着音乐中有与时代的不协调音,这正是“造成法国革命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也处于战乱之中时,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钢琴协奏曲》出版了,这部协奏曲有一种史诗般的英雄气质。温存的抒情,轻盈的絮语在协奏曲中只占有次要的地位,整个作品中那种风云呼啸、人马奔突之势,无不使人感到时代之魂的复活。

第三,可是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他还能表达感情。“他一生非常保守的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可以说贝多芬真正解读了音乐的内涵,把音乐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第四,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生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们展开的那迷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发现新东西,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归根结蒂,贝多芬的音乐打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缘于他的音乐充满着活力与激情。

诸多的句子是作者对贝多芬音乐真正内涵的见解,揭示了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惊人的活力与激情。而且能从具体的实例中让我们仿佛谛听到了这种震世的华美的乐章。音乐中的活力与激情,来源于他不屈的反抗性的个性品格,音乐是表达情感、思想的,在此,音乐家找到了很好地表达情感的载体,尽情地渲泻着,形成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的乐式和内涵,可以说他的个性魅力与他的音乐成就是相辅相成的,是协调统一的。3)文章刻画人物除了直接描写人物外,还调动了哪些艺术手法?

此文中首先是对贝多芬进行直接的描写表现他的个性,更多的时候,作者把他设置到一个客观的环境之中,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① 谈到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澎湃时,与韩德尔巴哈相比较,突出贝多芬的活力与热情。

② 莫扎特、海顿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但在这里,似乎都成了贝多芬的铺垫和陪衬。把不同性格的人放在一起,来突现人物的性格是描写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法,我们可以想到《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把托尔斯泰放在伟人们之中,突出他的逼人的朴素。

③ 从服饰上把贝多芬等穿“散腿裤”与莫扎特等人的穿“紧腿裤”作比较,形象地写出了不同身份的两种人,突出了贝多芬的鲜明个性。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个性的显现;没有衬托,也就没有伟大的灵魂。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妙处,感受作家艺术手法的高超,更透彻地理解文本。

4)生动、优美、诗化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浓重的情感,试举例加以分析。

例如“但是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像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最狂热的爵士乐”是何等的疯狂,“少女的祈祷”是何等的温柔,在贝多芬的音乐面前,两者的等同突显的是贝多芬音乐的激情。

“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在轧路机前面再加上修饰语“不听话”就可见贝多芬的个性了,诸多的实例,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把握其语言上的独特之美。3.相关评论

本文人物刻画凝练、深入。作者将贝多芬的性格与他同时代的音乐家加以比较,突出他强健的灵魂,鄙视流俗的气质,非凡的道德勇气和作为共和党人的激进革命倾向。无论在个人生活中还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贝多芬惊世骇俗的鲜明个性在于他的贯穿一生的反抗精神,“扼住命运的咽喉”而不甘于屈服的顽强战斗品格。从他的个人生活来看,他是不幸的,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显示了他顽强的生命力量。贝多芬的音乐表达了充沛的感情,以及突破乐式陈规的特点,一般人的看法是病症;但是作者充分肯定了他的艺术才华,认为他的艺术技巧是全面的、完善的,其音乐中的激动人心的情感爆发正是异于其他作曲家的独一无二处。因而,贝多芬的为人和音乐创作共同形成了他的个性。文中浸透了对音乐家的理解和同情,对个人在时代变化之中的命运的关注,同时也显示了作者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评论经验。文章语言流畅,自始至终贯穿不可阻挡的气势,也切合对贝多芬雷霆般性格特点的描画;面对贝多芬丰富的思想元素,作者的概括彰显明晰;人物形象生动,比如文章开头对贝多芬的刻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作为一片纪念文章,本文并非只是对贝多芬盖棺论定,也有对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的理解,虽属一家之言,但是经过作者列举音乐家轶事和恰当的分析,读来令人信服。

五、思考与练习

见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九版)P.412

第四篇:《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的事迹,把握贝多芬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

教学重点:

以小见大、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反复朗读,师生讨论。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贝多芬的身世、经历、成就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1、背景介绍:

一百多年前,一位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逝去了。他,就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乐圣贝多芬。他艰难坎坷的一生,坚韧超凡的毅力,同他的音乐一起启迪着后人。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罗兰称贝多芬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则称贝多芬为“反抗的化身”。

萧伯纳不但是位出色的剧作家,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青年时,他就希望成为男中音,工作之余,他为《明星报》撰写了不少音乐评论。音乐拉近了贝多芬与萧伯纳的心灵距离。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萧伯纳发现了贝多芬钢琴曲与众不同的个性,那撞击、咆哮、怒吼的音乐深深吸引了他。在贝多芬逝世100年后的1927年,萧伯纳为自己崇拜的音乐家写下了这篇文章。

2、作者介绍:

乔治•萧伯纳(1856—1950),英国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圣女贞德》《苹果车》等,它是“易卜生主义”的继承人,英国“新戏剧”的创始人,作品具有高度的社会性,语言机智雄辩,以幽默讽刺著称。

3、作者逸事

三、听课文第一段的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学生朗读第二段并默读余下内容。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评价贝多芬其人; 第二部分:评价贝多芬的音乐

五、文本思考:

1、贝多芬有什么个性?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刻划人物?

2、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播放莫扎特的音乐让学生来做对比)

六、品味语言(课堂练习)

题目见课本第13页课后练习三。答案略

七、质疑:学生针对文中不懂的句子自由提问。

八、总结:

本文介绍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为人,其音乐创作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突出了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反抗精神。

九、作业:

小作文《我所了解的贝多芬》

第五篇:《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

激情的音乐 叛逆的灵魂

——《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

北京二中 成颖

贝多芬辞世后,后世众多的音乐伟人如勃拉姆斯、李斯特、德彪西、瓦格纳等都纷纷写纪念文章,评价贝多芬的伟大一生。而萧伯纳作为一位文学家,在评价贝多芬时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写作视角。

本文没有涉及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只是论及贝多芬的品格精神和音乐创作,文章没有简单的称赞和颂扬,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他把贝多芬视作“反抗性的化身”,认为“惊人的活力和激情”是贝多芬音乐的本质特征。

下面笔者从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四方面解读本文。

(一)内容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是激情澎湃的,贝多芬的品格精神是反抗和叛逆的,这正是本文所展现的萧伯纳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的独特感悟。

第一段:总体评述贝多芬的思想品格和音乐特征,含有三层意思。

1、贝多芬的反抗性,作者认为他是“反抗性的化身”。

这种反抗性表现在:一是对天地神灵的反抗,文章说他“唐突神灵,蔑视天地”,这其实正是贝多芬不屈于命运的表现;其次是对世俗权贵的傲视,当他在街上遇到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不仅不脱帽致礼,反而是不恭敬地从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2、贝多芬虽然外表不修边幅,但灵魂却是伟大而奔腾澎湃的。

文中说贝多芬穿着极不讲究,有次竟因穿着破烂而被当作流浪汉被抓,但在他破烂的外表下容下的却是奔腾澎湃的伟大灵魂。作者之所以写贝多芬外表的平凡甚至是邋遢,正是为了与其灵魂的伟大形成对比,凸显后者。接着作者反复强调韩德尔和巴赫具有伟大的灵魂,其目的是要以此为衬托,强调贝多芬的伟大灵魂中还具有别于他人的奔腾澎湃的特质。

3、奔腾澎湃的思想表现在音乐中,呈现出不愿受任何约束和控制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

作者首先非常有分寸地说,这种狂风怒涛般的力量,贝多芬自己是很容易控制住的,只是他并不愿控制而已。这样,作者就非常含蓄且巧妙地规避了人们可能会对贝多芬作品产生这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神经质的发泄的质疑和误会。紧接着作者又告诉我们,这种狂风怒涛般的力量是贝多芬作品所独有的。然后,作者就用具体的作品——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和第七交响乐来解说这种力量带给人们的强烈的感染力。它让疯狂的爵士乐显得像少女般温和,能让最狂热的舞蹈家拼命的舞动,甚至让人们觉得,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时产生缠绵悱恻的感觉真傻。

让学生理清以上三个层次应是本段教学的一个难点。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分号的使用来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每处分号表达了一层意思。另外,学生可能会对“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的跳下去”等句子感兴趣,但理解起来又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这也应是教学的关注点。

第二段:通过将贝多芬与其他同一时期的音乐家进行比较,突出贝多芬与众不同的精神品质,即他的独立不羁和不受约束。

首句“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娇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谨守法度的其它音乐天才的地方”是本段的主旨句。将贝多芬与其他音乐家作整体比较,相比较于其他音乐家的谨守法度,贝多芬的奔腾澎湃的精神,对世俗禁锢的嘲讽和不受一切束缚的品质,显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他的这种精神品质,与当时法国革命张扬个性的觉醒,推崇平等、自由的精神是相契合的。所以作者说贝多芬是“造成法国革命精神风暴的一个巨浪”。

接着,在与莫扎特、格鲁克、海顿的具体对比中,贝多芬这种与众不同的品质就更加得以彰显。莫扎特是衣着整齐的:“他从小就是梳洗干净,穿着华丽”;他天性文雅、举止大方;符合传统,被世俗认同,特别是从他对蓬巴杜夫人的态度和言语中更可见他对世俗、权势的认同和尊重,虽然在灵魂的深处他也会感到孤独。格鲁克和海顿亦如莫扎特一样文雅,虽然莫扎特和格鲁克的文雅中更多地透露出宫廷精致的贵族气质,而海顿的文雅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民间闲散的质朴气息,但毕竟他们都是谨守着一切世俗的法度,受到传统和世俗束缚。而贝多芬却是一个“不羁的艺术家”,是“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即使“在他已老到像一头苍熊时,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也就是说贝多芬是独立不羁、不受约束的,在率真、纯朴的天性中又包孕着坚强的意志。

正因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品质,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之间就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强调这绝不是出于嫉妒,“海顿从不知道什么是嫉妒”,莫扎特甚至还非常赏识贝多芬的才华,预言“有一天他是要出名的”。

接着作者谈到贝多芬与莫扎特之间还存在着对人对事的道德分歧,在莫扎特,道德是灵活的,是没有标准的,他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随意的修饰,而这正是贝多芬所不认同,甚至是厌恶的。作者在此段结束时谈及这个内容,是为了开启第三段的内容。

教学中,本段要抓三个关键点:一抓主旨句,掌握整段大意;二抓对比的写法,从对比中看出贝多芬与众不同的精神品质;三抓结尾处的内容,即贝多芬的道德态度,明白此内容在结构当中的作用。重点是引导学生研讨对比的内容。

第三段:承接第二段的内容,评述贝多芬在道德领域对自我操守的坚持,也是通过与其他音乐家的比较,来突出贝多芬的这种精神品质。

对于贝多芬而言,赋予道德以灵活性是令其厌恶的对生活的不恭敬,由此可见他对待道德的严肃态度。贝多芬认可莫扎特非凡的音乐成就,他也曾以莫扎特为师,并学有所得,“莫扎特曾向他启示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各种创新的可能”。但是贝多芬还是将矛头直指莫扎特,认为莫扎特不如海顿,虽然莫扎特和海顿同样的甘受束缚、具有服从性思想本质,作者形象地说他们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和“穿传统制服的侍从”,这两种说法只是区别了他们行为方式的不同,但其思想本质却是一致的。贝多芬之所以有这样的偏向,只是因为莫扎特把道德当作儿戏,这是具有清教徒性格的贝多芬所不能容忍的。需要说明的是,清教徒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主张简单、实在、人人平等的生活态度,具有清教徒性格的人对一切充满信心,具有排除万难、获得非凡成就的勇气,善于创造和创新,努力不断地开拓和征服。也是出于和莫扎特同样的原因,贝多芬将韩德尔当作英雄,而瞧不上格鲁克,尽管韩德尔和格鲁克的音乐创作风格是极其相似的。作者援引贝多芬对待韩德尔和格鲁克的态度,是为了对贝多芬对待道德的态度作进一步的补充,充分显现贝多芬对道德操守的坚持,这也正印证了文章开头作者所说的贝多芬身上倔强的特点。

本段中,除了对比仍是教学的关注点外,还特别需要廓清几个概念,即“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穿传统制服的侍从”和“清教徒”的具体所指,只有扫除了这些障碍,才能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道德精神实质。

第四段:这是一个过渡段,从前面的评述贝多芬其人过渡到评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作者用“因为有了无线电广播,成百万对音乐还接触不多的人在他百年祭的今年将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音乐”这句话巧妙地完成了这种过渡,同时还点了题。

作者说众多的纪念文章按照惯例全都充斥着千篇一律、空洞无物的颂扬,而读者对这样的文章也是毫无期待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也是要暗示自己文章的与众不同,值得期待,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自信,而这点也正是为英国现代进步文学开辟道路,同样崇尚个性、民主、自由的萧伯纳和贝多芬的精神共通之处。惟其如此,萧伯纳对贝多芬才会惺惺相惜,对贝多芬的精神品质和音乐创作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可是,普通人和贝多芬的音乐却存在严重的隔阂,他们完全不理解贝多芬的音乐,他们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感受到的是:困惑、意想不到和杂乱无章。那么,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音乐?作者从这样的音乐中感受和解读到了什么呢?文章的第五段作了回答。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挖掘、揣摩本段语句的内容和句子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萧伯纳在文中所蕴含的深意。

第五段: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音乐的独特感受,即贝多芬的音乐传达了内心的情感,他的创作打破了一切形式的束缚,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音乐家之处。

作者认为,贝多芬“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这是人们之所以不理解他的音乐,甚至他本人的原因。在处理音乐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一方面贝多芬是尊重形式的,“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着旧的乐式”,但同时他又不受制于形式,而是赋予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甚至为了激情传达的需要,可以摒弃一切形式的束缚,而这种激情不只是流于浅层的感官的愉悦,而是具有思想高度的、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

为了使读者获得更加充分、直观的感受,作者接着以《英雄交响乐》为例来说明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这个特点:“在这个音乐作品中,贝多芬首先用了一个从莫扎特那里借鉴来的乐式,接着又用了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不仅说明了贝多芬对形式的尊重,还再次表明贝多芬并不是一个排斥一切的人,只是他有自己的坚持。而作品中的这些乐式都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并且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到“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也就是说为了表现内心的激情而突破了一切形式的束缚。贝多芬的这种音乐创作特点又何尝不是与他内在人格中不受一切羁绊和束缚的精神相契合的呢?正因为如此,“从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疯了”,因为他们的创作追求和创作境界都达不到这个高度,而萧伯纳却恰恰对此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他说:“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

本段教学的重点是贝多芬处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态度,并以此生发到对一切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认知,联系学生的写作进行正面的引导。

第六段:是对上述内容的收束,对贝多芬音乐创作和品格精神内在关系的总结。

作者用“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根据前文可以得出,这里的“以上”指的当是“贝多芬其人”和“贝多芬的音乐”这两者。之所以说是“谜”,是因为人们的不理解。他们既不理解贝多芬,也不理解贝多芬的音乐。作者正是在这解谜的过程中,向读者诠释了他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的独特感悟。如果说第五段只是对贝多芬音乐的充分肯定,那么这里就是对它的高度赞扬。在作者看来,贝多芬有着非凡的音乐才能,他所创造的美让人终身享受不尽,而且常听常新,更为可贵之处,也是作者认为与众不同之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而这种充满激情的音乐使人警醒、思考,让人感到孤独,其实孤独是最容易让人思考和警醒的。难道不可以说,贝多芬实际上是在通过他的音乐传达他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吗?

“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是本段需要揣摩之处,也是本段教学的难点。对这句话的理解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仅指音乐作品,有人认为是兼指贝多芬本人及其作品,就这点可以让学生展开充分探讨。

第七段:通过说明贝多芬音乐对听者的影响,再次赞扬贝多芬音乐,其实也是贝多芬其人的思想深度。

在作者看来,贝多芬的音乐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从旧式的跳舞乐队前进到爵士乐”,也就是说贝多芬是音乐从精致、规整跃变为激情、自由,使音乐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听者在懂得了贝多芬的音乐精神之后,思想和音乐的审美也都将同时得以超越,他将不仅能听懂贝多芬的音乐,而且最有思想深度的音乐也能听懂。再次赞美贝多芬的音乐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也是对包蕴于音乐中的贝多芬的思想品质的赞扬。

“旧式的跳舞乐队”“爵士乐”“贝多芬化了的老式跳舞乐队”到底指的是音乐的何种特点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以提供音乐背景知识进行点拨,但重点还在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揣摩。

(二)结构

本文的篇章结构大致呈现出总——分——总的形式。第一段先总体评述贝多芬的思想品格和音乐特征,接着二、三段评述贝多芬独特的精神品格,第四、五两段评述贝多芬音乐的独特品质,六、七两段又是总,评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和品格精神间的内在关系和思想深度,层次非常清晰,结构完整而紧凑。同时,又特别注意段落间的过渡和句子的承上启下,如第四段从对人的评述过渡到对音乐的评述就非常巧妙。第二段结尾写贝多芬与莫扎特之间的道德分歧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开启第三段的内容,评述贝多芬的道德操守。而第六段首句“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是对前文的收束,很好地承接了上文。

(三)语言

本文语言充满激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倾向,文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作者说贝多芬是倔强的,是反抗性的化身,贝多芬的灵魂是伟大的,是最奔腾澎湃的,音乐中的活力和激情是惊人的,是最有思想深度的等等。

诙谐、幽默也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如将从大公和他的随从中间大踏步直穿而过的贝多芬比成是“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就很风趣,而且括号中“大多数压路机还恭顺地听使唤和不那么调皮呢”这一补充更增添了这个比喻的幽默感。为了表现贝多芬的音乐会使舞蹈家狂热、拼命的舞动,作者用了“最黑最黑的”“拼了命”这样的词语,也是语言诙谐的表现。

同时,本文的语言在激情、诙谐中又不失稳重,措辞极有分寸。在将贝多芬与其他音乐家进行比较时,对其他音乐家的评论,就很注意措辞的分寸和准确性,如对莫扎特的评论、对莫扎特和海顿对待贝多芬的态度评论等,就是作者对贝多芬本人的评价也是极有分寸的,从他在评论贝多芬灵魂的伟大和奔腾澎湃时的措辞中就可见一斑。

(四)写法

首先本文使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 比喻:“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未经驯服的熊崽子”、“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等,形象地写出了贝多芬的天真直率、独立不羁、不受约束的品质。

对比:将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对比,突出贝多芬不受约束,坚守道德操守的可贵品质。

衬托:用韩德尔和巴赫来衬托贝多芬灵魂奔腾澎湃的可贵之处。

其次,本文在评述贝多芬的精神品质和音乐创作时,两者共通共融,互为印证。

贝多芬的独立不羁的反抗性品格正是她音乐创作的精神源头,而贝多芬音乐中突破一切形式束缚的激情和活力又是贝多芬精神品质的载体,作者在评述时也特别关注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阐释、互为印证。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关注和赞美的是贝多芬激情澎湃的音乐和反抗叛逆的精神,而在作者看来,这两者又是和谐而完美的统一。因而,在教学中也应让学生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理解。

另外,对学生而言,《贝多芬百年祭》这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阅读存在障碍,所以教学的基点应是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借助学生的自我生成,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比如教学中,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或者是就文本的内容进行提问,以此明白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做有针对性地研讨或点拨,力图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下载[大学课件]贝多芬百年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课件]贝多芬百年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用的贝多芬百年祭教案(五篇材料)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教学思路】 本文是大师写大师的一篇文章,就审视和赞赏的角度而言,往往是独特的,具有平凡人所没有的认知高度,同时离我们时代比较久远,又有对音乐艺术的独......

    辛亥革命百年祭[定稿]

    辛亥革命百年祭文/ 曾笑一生忙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历史变迁,沧海桑田,转眼又是一个百年的开端。追今抚昔,我们倍感历史的厚重感。当年武昌中和门一声枪响,响......

    辛亥革命百年祭忠魂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辛亥革命百年祭忠魂在萍乡城的南门外铁路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墓冢,和旁边香火旺盛的宝积寺相比,墓冢显的有些冷清而孤寂,拂去历史的尘埃,......

    辛亥革命百年祭(最终五篇)

    辛亥革命百年祭天是黑的地是黑的这世间 都是黑的脚镣沉默着破旧衣衫沉默着骨瘦如柴 食不果腹的人们忍着眼中的怒火 沉默着砰!哪里传来一声枪响!哗!是桎梏破裂发出的声音!一道闪......

    岳父冥寿百年祭

    岳父冥寿百年祭(张克让敬撰)(2014-03-04 16:15:14)转载▼标签: 冥诞百年祭奠尊哉岳父,哀哉早逝!今逢冥寿,百岁之期。人已西去,频添哀思;天寒地冻,倍感怆凄。众多子女,携其后裔,四方云集......

    八股文百年祭杂文随笔

    新状元八股文——(明)海日东?新科状元之作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上神与肉眼,亦各从其志也。(破题)盖谓之曰:天道虚,人道实,岂能为谋也。(承题)今夫,天之启如是曰:天道也,为众妙之门;人道也,......

    语文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贝多芬百年祭》《文天祥千秋祭》

    《贝多芬百年祭》《文天祥千秋祭》 命题人:刘霞 朱培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贝多芬的艺术成就和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的情况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热血冷却,疑问尚存 在中华万年历书上,1898年9月26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三日)被涂上血色。 这一天,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