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启示课件分解范文

时间:2019-05-11 22:1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启示课件分解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启示课件分解范文》。

第一篇: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启示课件分解范文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启示

苏州市觅渡中学校

一、像叶老那样思考

最近读《张之洞评传》,了解其在清末振兴教育的一些实绩和思想,就想到之前看苏州州学教授胡瑗的一些材料。觉得,所谓胡瑗的“明体达用”,以及张之洞的“经世致用”,其思想和实践固然是切合国家社稷的实际困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功劳和贡献的。但作为一种教育宗旨的“明体达用”、“经世致用”在多数时候还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在封建社会的教育领域中,经义取士还是主流,治事只是末技。那些资质好,领悟力强的人才都首先选择学而优则仕,没办法的才会去治事,研究专门的学问以求立足于社会。这是胡瑗时代就如此规定了的,实质上还是没有将真才实学作为当务之急来应对。只有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刻才不得不想到经世致用来,往往就已经晚了。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总结,是否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在多数时候都是走在错误的、飘忽的、浮泛的道路上的,只有在少数时候、少数人那里才得到扎实地推进。叶圣陶对教育的很多想法都是非常先进的,到今天来看也是正确的、有极强说服力的。但是叶老很多批评,比如对于应试、对于教条式的灌输(见叶老《专供学生应试用的书籍》《排除“空瓶子观点”》等文),好像都是针对当今的现实流弊发出的,那么叶老多年前批评的现象、问题为何到今天还是问题?叶老作为如此重量级的教育大家讲的话为何不起丝毫作用呢?你也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虽然有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发展的,而且进步很大。叶老的话还是起作用的。但这样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的。你也可以说叶老是理想主义者,他关于培养个性自由的公民的教育理想,离我们目前的唯分数论的教育是多么遥远。即使我们现在在评价一个学校、一个老师的时候分数往往不经常被放到台面上那么直接的来讲了。但人们背地里谈论的时候还是首当其冲的要提到分数。分数就是教育质量的全部、就是“结晶”和“精华”。

既然叶老的很多想法看上去是如此的“多余”和“无用”,那么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们就不要去思考了,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们每天只备备课、教教书、批批作业,至多抓几个学生来背诵、默写过过关算了。这样多实惠啊!成绩肯定多少能上去点的。而且你“谁都对得起”:学生因为你的“严格”而买你的帐、听你的话。家长当然喜欢这样的老师了。因为你的卖力,说不定学校还以你为榜样,校长也特别器重你。这难道不是名利双收的好事吗?可是细想一下,你真的对得起学生吗?另外,你对得起的是自己吗?试想你整天疲于应付抓反复、反复抓,你自己的业务水平怎么提高?你一天忙下来,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放在书籍阅读、课题研究等方面了。因为你没有这闲工夫了管这些“闲事”了。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老师们抱怨论文写作的头疼,抱怨评职称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没有用的东西。最近是《中国教育报》吧?(好像是,还举袁隆平的例子)上面也有些文字在讲教师评职称不必一定要看论文,有的老师奉献于一线,耕耘在大地上,把论文写给了大地,这就可以了。观点是不错的。但是实践上怎么操作?有的老师不写论文,但实践中确实很有思想,很有创见。但也不排除有极个别混日子的。再者,有的老师辛辛苦苦写了论文,其实际水平也因此而扎扎实实地提高了。你这种论调不是伤害了这些老师的感情了吗?对此,我的意见是,没有什么制度是绝对公平的。有的老师确实论文抄来抄去,一晚上写两三篇,甚至雇佣枪手也是有的。但你也不能以偏概全,说所有的老师写论文都没有什么价值的。我从2006年以来就逼着自己每年进行点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实践,读点各类书籍汲取灵感和启发,写点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论文也因此得了一些奖。我并不认为写论文有什么了不起,只是觉得这样能让自己活得明白些。看到这些证书,也觉得自己一年下来没有白过罢了。我觉得作为一名高级教师,也实在应该能写点东西出来,至少在同行中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参考借鉴。不然,一个学科的教师怎么在一起开展教研、共同提高呢?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不断研修进步,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这也促使教师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试想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结构始终停留在大学毕业的状态,他将如何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教改时代?

我们提高自己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减负增效。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阻力重重,旧的观念和积习还在顽固的起作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的负担也无比沉重。我们教师应该把研究如何减负当作首任。作为语文教师,我的研究始终以引导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为目标。6年中我送走了两届学生,他们都很喜欢我。前年我曾以40岁“高龄”获评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足鉴于此。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语文作业少。我可以自豪的说,他们在初中阶段的作业相比其他学科和其他班级都是少之又少的,但是他们的成绩相较并不低。2008年,我的学生考出118分的中考语文高分。今年我的学生再次刷新了这个记录,取得121分的更辉煌成绩。关于作业,我举个例子,不光是这两届学生,我已经很多年都没有让学生写春游、秋游的作文了。因为这是最让学生扫兴和厌恶的事情。除了有一次我让学生写秋游的诗歌,我带头写,学生都主动、热情的参与,后来我编了一个诗集《觅中金秋诗会》。我做的始终是自己精心备课,把课讲得尽可能的精彩、好听,所谓我的课追求“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我的课堂即使到了中考前夕也是笑声不断的。我的教改实验也总是围绕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进行。我和学生一起写批注,写诗歌和下水作文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发表作品„„我的这些实践都被记录在我的论文中。我一直这样说我的论文:我的论文别人不会抄的,因为不像论文,没有人是像我这样写论文的。的确,因为都是我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个性化的色彩太浓了,作为论文,格式也未必是极规范的。但我知道,我是有观点的,我支撑观点的材料是充分的。这就是我的底气。

我也知道,研究这条路并不平坦。在我刚开始教学实践探索的很长一段时候,我的教学业绩并不好,一度也怀疑研究的价值和自己的能力。幸运的是我的“顽固”起了作用,我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所以,回到前面要说的“对得起”的话题,我觉得我的研究成全了自己,同时因为自己的提升而最终成全了学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得起学生吧?。虽然为了这一句“对得起”,我走了很长的一段坎坷之路。现在我要说,这些年,我好孤独,也真心累,但我终于从泥泞中走出来了!

总之,思考是必要的,哪怕改变不了当下,但至少这个世界因之而产生了些许变化,自己因之而有了一点提升,乃至自己的学生因之而学得快乐也有了进步。我将继续研究思考下去,就像叶老的很多著作一样,其话语都是基于自身、植根大地的,又是最朴实无华的,是坦诚面对自身、面对学生和面对时代的。所以,坚信思考,相信未来因思考而不同!

二、像叶老那样教作文

近日翻阅关于叶圣陶的书,找到90年代初刚做教师的时候买的三本《叶圣陶集》。记得那个时候没事就喜欢到各家大大小小的书店里去消磨时间。由于囊中总是羞涩,所以到乐桥堍的古旧书店的次数就比较多。在那里经常可以买到一些打折的旧书。上面往往还有“前主人”留下的批注、印鉴什么的。便宜是便宜的,但也因为是旧书,所以要凑齐一整套是比较困难的。那个集子一共大概有26本,我买的是第5、11、15册(卷)。这几本书,以前也都看过的。但最近的好多年也就束之高阁了。这次又兴匆匆地翻出,打算再做一次“旧梦重温”。

这三本的内容包括叶圣陶的《脚步集》《未厌居习作》《教育杂文》(1—3卷)《勤窗随笔》《写作教学》《评改举隅》《文章病院》。每本上都盖有印章,有早年自学篆刻的,也有师友刻的。叶圣陶也曾刻过一年,特别是帮挚友王伯祥刻过不少,但后来这爱好就撂下了。印章其中一枚是“笔底生花”,我自己刻的,可惜因为搬家,现在不知去向。一枚是“丁心”,我大学同学刻的无形章。另一枚是大学实习老师给刻的我的大名。我想当时要凑齐一套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想再多买几本肯定是没问题的。为什么呢?虽然当时的情况已经记不清了,但因为自己是语文教师,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肯定是有所取舍的。印象中自己选择这三本就是因为这里的内容与自己的教学比较接近,可以马上拿来做参考。可如今想来却未免可惜,因为目前实在想看看叶老的其他著作的面貌,以开拓眼界。这就只能以后再说了。

先来看看手头的三本书,看看有何感想吧!

《写作教学》《评改举隅》《文章病院》三部分合为一卷,也就是一册。《写作教学》内容最多,占约三分之二的篇幅,其余两篇合占三分之一。读《写作教学》,我发现叶老是个极“固执”的人。思想一以贯之的几十年,始终坚持。他1919年1月与草桥同学、甪直同事、终身老友王钟麒伯祥合作撰写发表了《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总的意思是“认为小学作文之教学,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于读物则力避艰古,求近口说;于命题则随顺其推理之能力而渐使改进;于作法则不拘程式,务求达意,只须文字与情意相吻合;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他在该篇文字之前加上的按语里说“此篇就著者平日之经验之理想撰述之。篇中多为平易朴实之理论,少陈类似教案之方法”。他的思想正如他的文字风格,都是朴素自然的。叶老的文字似乎一旦形成,思想就再也不发生根本的变化了。“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态度。从一开始就吃准了,于是坚持到底,不再改变。奇妙的是,叶老一开始的想法好像总是对的,而且类同于真理一般。不禁让我联想,他有没有错误的时候?我虽然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对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发表意见的资格,但是初中语文毕竟与小学还是比较类似。拿作文来说,叶老对小学作文的要求都是最基础的,不是很高的,教学目的是只要能使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朴实说理”即可,一开始不求“谋篇之巧”和“修辞之工”。

对于读物,叶老表现出日后作为“编辑”的天然嗅觉。他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视,提出“或自编,或修改,务使十分平易,有类口说”的方针。这已经预示着叶老将来几十年编订教科书的生涯了。这里面同样也已经包含了叶老说过的“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的观点。没有教材,语文教学无法开展,作文也没法教,在当时,编写教材就成了当务之急。这样叶老就与教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现在已经完全不是那个缺少教材的时代,但教材问题还是很突出。老师们常常抱怨教材的选文不好,没意思,味同嚼蜡,内容陈旧„„多年来语文教育界不是也提出了“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个更重要,以及如何重构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吗?可见,教材问题是困扰语文界的最核心和根本的症结所在。叶老从教之初就发现了教材是语文教育的命脉所在,并矢志不渝地从事教材的编订工作,同时确立了选文的“文风”——“十分平易,有类口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对于文章的命题,叶老在随后的一篇《写作杂话》中有更具体的阐说。叶老认为,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是先有“意思情感”,然后才有题目。而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往往是相反的,先布置题目和字数,然后就让学生找素材。这与自然的写作过程是完全相违背的。在叶老看来,文章的题目不能预先设定,连字数都要根据心中的思想和情感来决定,可多可少全看肚子里有多少墨水了。有的人可能认为这太自由了,全让学生自主选择作文的内容、题目和字数,这不乱套了。那么折中的办法就是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布置与学生生活实际“适切”的作文题目。这想法,如今的我们都不会觉着不妥吧!顺便说一下,“适切”这个词看上去挺时髦的,但在叶老的文章里就这么很随便而又适切的使用着了。

然后是作文的批阅问题。我们看到这一册书后面的《评改举隅》《文章病院》,我们大概会流露出景仰、敬佩以及与烦躁、惶恐等交织着的复杂感情的。因为叶老的工作实在太一丝不苟,太精益求精了。大概90年代开始教书的70后语文教师都还算是旧的语文教学体制中出来的人。他们都是在繁琐复杂的语法教学中打拼过的。而80后们所学的教材已经与学长们很不同了。我教的第一届学生就是80年出生的“小猢狲”(属猴)。我就十分清楚在语文教材不断的变革中,语法修辞等知识体系逐渐淡出语文课本和教学后语文教学的前后巨大反差。尽管如此,让我来看叶老的这些文章修改的文字,我还是觉得头大。一个人怎么有如此大的耐心能这么仔细的逐一修改文字中的差错并一一指明其问题所在?这工作实在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好在叶老对作文批改的要求不是提得很高,不然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就大多无法胜任了。据说《新华字典》编印时也是叶老在花甲之年一字一字校对一年才定稿的。那么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一个人在从事如此繁琐和无聊的工作呢?叶老大概是语文教学和文学创作的天才,或许是他天性使然,就是喜欢这份工作。或许让我们追溯与叶老生平有关的历史事件,从中能得到答案: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标志中日甲午战争爆发。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由于清廷卖国投降及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最终导致战争失败。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加速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同年10月28日,叶圣陶出生,今年是叶老120周年诞辰的纪念之年。我想对于甲午之痛,叶老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在他1936年发表的《胡适先生的幻想》一文中就有如是的表达:

“在万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我们必须辟除这种可笑的错误的幻想;而切实地认定:要救亡图存只有抵抗侵略。从狮子口中夺食是不可能的;要把狮子制服,我们才能免于被狮子吞噬!”

在叶老乃至他的同时代教育人心中恐怕始终都有着亡国之恨和切肤之痛的,他们把振兴中华的理想寄托在教育的革新上,他们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是矢志不渝的献身于斯。这就是那一代人之所以比我们的精神更为强大的时代原因。可以说,只有经历过巨大的伤痛的人才能对国家具有如此深沉的热爱,也才能将平凡而又枯燥的工作以坚韧的毅力年复一年的顽强坚守下来吧!

作文教学,说到底也还是一个思想教育的问题,解决了思想,也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有了内容,形式就好办了。叶老的作文教学的思想表面看很简单,其实是切中了作文的命脉的。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与叶老那一代人的工作相比是轻松得多了。这可以视为对过去过度强调语修逻文的体系的纠偏,是改革的成果,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从总体效益来看,就一定强过被诟病已久的过去的语文教育吗?我们现在的确已经破除了过去的低效的“体系”,可就构架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体系的完成还很远吧?哪怕就是作文的教学这一端,也恐怕是建树不多的吧?

叶老在《勒令转学》(1936年9月)一篇中也说过:“教育事业是应该锲而不舍的。”如今我们重新回归叶圣陶教育思想这个原点。我们应当始终相信叶老思想的朴素、纯粹和贴近良心。(现在常常听人家时髦地说“回归常识”,但叶老在他的《教材大纲和教科书》一文中说:“我常想我们做教师的,从良心的觉悟,也想叫学生做个正正当当的人。”老话讲“良心不能被狗吃掉”。这是王阳明“致良知”心学学说的深入民心的体现和传递。所以我们讲回归“常识”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像叶老那样凭着“良心”说话。这大概是题外话了。)叶老思想应当是我们重新迈向教改之路的正确起点。我们应沿着这条教改路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第二篇: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内容摘要】: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家、教育家,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一生中的著作极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教育关于语文的论述。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他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对于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方面仍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的阅读教学观就是一个。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观没有专门的论述,只能在他的文章中零星地显现,然而就是这零星地显现,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有切实的帮助,特别是对语文阅读教学乃至对于写作教学都有着巨大的不可估量指导作用。我们要以叶老的阅读教学观为理论指导,切实地解决当今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关 键 词】:叶圣陶 阅读教学观 阅读 写作

叶圣陶(1894—1988),名绍君,字秉臣,后改字圣陶。我国教育家、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苏州城内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就受到很严格的家庭教育。1906年,叶圣陶考入苏州第一所洋学堂——元吴公立高等小学,一年后就越级考入新创办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由于家境贫寒,不能升学,1911年冬叶圣陶中学毕业,经人介绍到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任教,开始了他漫长的教育生涯。他先后在上海尚公小学、中国公学中学部、杭州第一师范、北京大学、上海立达中学、重庆中央国立戏剧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光华大学、华西大学等校任教,其教学活动层次之多,涉足之广,在我国现代教育家之中是很少见的。

叶老在他一生的漫长岁月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撰写了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书简、论文和专著达数百万字。他一生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为弘扬我国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现代教育的改革,以及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了他自己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赢得了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叶老的阅读教学观在他的众多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于革除当今语文教学的弊端有着高度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对解决当今语文教育中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帮助。

1.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主张阅读与写作并重,他将阅读提升到与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并不是全为写作服务的,阅读本身自有其重要性。同时,他指出阅读教学再也不能继续搞注入式的逐句讲解了,学生要尽量靠自己的能力进行阅读,教师要通过对精读、略读和自由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避免逐句讲解带来的弊端,最后达到不待教师指导而自能阅读的理想境界。

阅读与写作并重是叶圣陶的一大贡献。在叶老的教育思想中曾多次提出阅读与写作是国文教学的两大目标。他在1932年发表的《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就曾指出,国文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的必要?“我们的回答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一句话说,就是‘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两项。” 自古至今人们都重写作轻阅读,以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为终极目标,然而正是这种重写作、轻阅读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阅读教学。“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略了的。” 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两项既有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技能。阅读是学习写作理论、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方面,但阅读并不是全为写作服务的。叶圣陶明确指出:“若谓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则偏而不全矣。”“所谓阅读教学,本身自有其重要性,并非作文教学之辅。”

“阅读教学自有其重要性”。但是,在当今我国阅读教学中,广泛的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就是阅读教学要靠教师的逐句讲解,尤其是对于古文,很多时候教师逐句的翻译课文句子就是教学的全部课程了。过去和现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逐句讲解是有很多弊端的,很多时候教师都是劳而无功,事倍功半的。叶圣陶一直都在呼吁摒弃这种陈旧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叶老认为:“教书逐句讲解,是从前书塾里的老法子。讲完了,学生自去诵读;以后是学生背诵,还讲,这就完成了教学的一个单元。”4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逐句讲解目前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逐句讲解是最省力的法子。如果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当作无知的、不会思考的、需要灌输知识、除了教师讲解就无法获得知识的个体,这种方法有时是很有成效的。目前我国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不可否认,这与逐句讲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叶老对这种逐句讲解深恶痛绝。他说:“我们也是从课室里坐过来的,所遇的教师也大半是只知讲演不知其他的人物„„一天总得听五时六时的讲演,这种倦怠深入骨髓,踢一场球,赛几回跑,是万万抵销不过来的;所以一听见某先生缺席,大家不由得拍手了。这种经验为现在一般青年所同具。试问在默默地听讲之中青年的生命被戕贼到何等的地步?。”

既然逐句讲解要不得,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叶老认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一桩,得靠学生和教师长期共同努力方能见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逐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叶老将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两个部分,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按照他的观点,精读指导分为三个部分:预习、讨论和历练。教师除了要指导精读还要指导略读,对版本、序目、参考书籍、阅读方法、问题等一一进行指导。精读和略读要相互结合着进行指导,“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

5321 12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3页。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3页。3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97-498页。4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40页。5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74页。读才是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略了对略读的指导。在对精读和略读指导的基础上,教师要对自由阅读进行指导,要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文章书籍,在大量阅读中培养学生自己明澈的识别力,12.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在人的一生的发展中尤其的重要。如果你从小就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你的人生将是比别人深刻并有意义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的一生都不会孤独,因为书籍是你最好的朋友。所以学校教育阶段学校有责任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对精读的把握,对泛读的阐释和对自由阅读的指导都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细细的品味和把握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观的精髓,吸取其营养,逐渐完善我们的阅读教学法。

2.1对精读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所谓的精读也就是我们语文课中的课文讲解,包括对古诗、古文、小说、散文等的解读。对于精读,叶圣陶先生是反对“逐句讲解”的。叶老认为:“教书逐句讲解,是从前书塾里的老法子。讲完了,学生自去诵读;以后是学生背诵,还讲,这就完成了教学的一个单元。”2 而所谓的逐句讲解包括“﹙一﹚解释字词的意义,﹙二﹚说明成语典故的来历这两项预备工作;预备工作之后,﹙三﹚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便是主要工作了。”3 叶老并不认同逐句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甚至是反对。他认为需要逐句讲解,理论上必然要作以下几个假定:“﹙一﹚假定学生无法了解那些字词的意义,﹙二﹚假定学生无法考查那些成语典故的来历,﹙三﹚假定学生不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不然,何必由教师逐一讲解?﹙四﹚假定读书的目标只在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译得来,才算读懂了书。不然,何以把这一项认为主要工作而很少顾及其他?还有﹙五﹚,假定教学只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有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教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地听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读的东西。”4 老师的心里不一定意识到以上的假设,可是,如果课上只是逐句讲解,就不得不承认这几个假定的存在。而从教育学的观点看这几个假定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逐句讲解的方式还是广泛存在的。特别对于文言文的讲解更是严重,教师一句一句的译,学生在下面听着,有几个聪明勤快的学生还会在书上记一记,可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竖着两个耳朵听,然后左耳听右耳冒。一篇课文译完,你再问其中一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就是记了的学生,可能还要翻看笔记。这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没有自己动天君。对于文章只是等待老师的讲解,1

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54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40页。

3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44页。

4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44—245页。不自己动手翻查寻找。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课文讲授之前,启发调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就解决掉,不再绝对的依赖教师。

叶老认为对于精读的讲解,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而不是逐句讲解。对于精读的指导叶老分三个阶段:预习、讨论和历练。首先就需要学生的课前预习,翻查字词的意义,寻找成语典故的来源,并试着将文言文译成白话。当然,首先尤其重要的是要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如何检查学生预习的好不好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考问学生也是有讲究的,比如教了《陈涉世家》之后,考问学生说:“陈胜是哪里人。”这样的考问就毫无意义。文章开头一句明明白白的写着“陈胜者阳城人也”。再者,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章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布置与剪裁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与瑕疵等,教师可以围绕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解答的大致不错,那就真的读的“精”了,预习的很充分了。教师可以将学生能够理解的地方带过,把学生有疑问,难以理解的地方详细的讲解,并举一反三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上令学生讨论,由教师作主席、评判人和订正人。教师要在讨论时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的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所谓的“精读”,做完这些还没有结束,还应当历练,也就是叶老说的对精读指导的第三个阶段。当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吟诵。“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1 教师要使学生把吟诵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背诵自然不在话下。还有一项任务是要参读相关文章,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2 “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3 从另一方面看,高中和初中精读的文章加起来也不过四百篇罢了,如果六年时间只是死守着这四百篇是远远不够,教师应该从横向纵向等各个方面扩充学生的读书量。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叶老的教育思想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如何过渡到“不需要教”,这其中就有一个习惯的养成的问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一辈子受益。教师指导课前预习,主持课上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外乎是为了培养一种习惯,一种自己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避免逐句讲解的出现,着重于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养成。在指导方面多下功夫,减少逐句讲解的辛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要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求甚解”,哪里不清楚哪里不明白,都要一一的弄清楚。“对于一个词儿,一种句式,一句习语或成语,第一须明白它的意 12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37页。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630页。3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39页。义。第二须取许多例子,同样的与近似而实际不同的,互相比勘,来看出它的用法。”1 这才是彻底了解,这算得上“精读”了。

2.2对略读的启示

对于“精读”讲解指导只是教师给学生的“示例”,是学生阅读的一次“演练”。真正的目地是要学生将精读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术应用到略读中。然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很少注重略读,除了课本里的文章篇目,学生很少有机会读其它的文章和书籍。其实与其说没有机会,不如说没有时间。现在高考当前,一切与高考无关的东西都要为高考让路,所以对于除了课本里的文章,学生很少有时间有机会去阅读其它的文章和书籍,教师更不曾去指导,打压还来不及呢!其实这种做法是与语文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我们学习语文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只看到了成绩,其实语文能力的检测一张卷子是远远不够的。你考的分数再高,可是你除了学习到卷子上的知识之外,似乎没有学习到其它的。这样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吃亏的,对于老师来说是很失败的。我们教育的目地不仅仅是考试,我们的学生也不是参加完高考之后就再也不用学习了。高考很重要,但没有重要到是人生的全部。教育要公平,尤其是那些高考失利的学生,不能让他们高考没考好,在高中三年还没学到对以后人生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书本上那几篇文章,更重要的还有对书本以外的文章的欣赏和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2 叶老认为“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

3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忽视了略读。那么什么是略读呢?“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就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以熟能生巧,不需多费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4

从某个方面来说,精读就是为了略读做准备。所以我们在对课本进行详解的时候,也不应该忽视略读。自然,略读并不是除了课本以外,学生随便的找些文章和书籍来读,读的越多越好。略读最好全班用统一的教材,这样便于教师的指导。同时教材的选取要兼顾篇幅的长短,学生的兴趣,教育意义等多种因素,由教师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进行选择。略读的指导包括阅读以前对于选定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及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在阅读以前教师要从版本、序目、参考书籍、阅读方法、问题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现在学校里,学生课外时间有限,同时还要复习预习其它的科目,所以略读也要控制好时间,大约每 12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68页。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54页。3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54页。4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55—256页。天半个小时左右。坚持下来,除去放假,一个学期大约有六十个小时。这是在学校里,等到寒暑假学生就会有大量的时间供他们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这样对于扩展学生的阅读,增长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基于语文这个科目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因为只学习书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反复的咀嚼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再说只读这些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内学习的篇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其它的文章和书籍,这对于学生将来的阅读是非常有帮助的。

2.3对自由阅读的启示

上过高中的同学大约都知道,在高中阶段,学校和老师是不允许学生读课外书的,不允许读任何的除了课本以外的书。我对此感触颇深,高中时每天都被各个科目弄的晕头转向,没有时间读一点自己想读的书。可是,时间再紧,老师再怎么取缔,我还是会挤出一点时间偷偷地看的,比如课间、午休时间或晚上熄灯之后。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白天上课无精打采,瞌睡连连。其实现在想想,那时读课外书一部分原因是喜欢,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越是不让看,就越想看个究竟,再有就是教师剥夺我们看书的权利,这是一种沉默的反抗。

我一直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其实在很早之前,叶圣陶先生就已经指出来了,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思想上的囚犯,要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叶老说:“取缔的办法实际上是无法彻底做到的。越是不准阅读的东西,越是想弄一本来看看,这是人之常情。”1 再者说,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可能全在你的监控下,一旦离开你的视线就很有可能阅读学校的“禁书”。并且,学生总有离开校园的那一天,总有不归你管的那一天,到那时他还不知道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该读,哪里不好。“学校当局取缔某些读物固然出于善意和苦衷,实际上只是个消极的不很有效的方法;积极有效的方法要从锻炼学生的识别力着眼;不采取缔的措置,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同时给予学生平正的通达的指导,使学生的识别力渐渐地趋向正确,趋向坚定。”2 所以在学校时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让学生知道哪些书好,好在哪里;哪些书不好,不好在哪里,培养学生的明澈的识别力。从根本上说,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可能在知识和经验上有着差异,可是在精神上是朋友。教师不应该在阅读上限制和约束学生,要像朋友那样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不是你压制和压迫的对象。更要的是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给予尊重,不能把我们喜恶强加到学生身上,我们不能做那种独断专横的君主,我们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对于好坏善恶的识别力,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叶老指出,“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果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不加区别地‘照单全收’绝对 1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74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75页。不是妥当的读书方法,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识别力。”1 所以,教师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要让他们知道书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要不得的。其实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断地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做出判断,所以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是对学生一生都受益的。

当然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不能不说的问题。学生要应付大量的繁多的科目,有着众多的习题、作业等等,还要每天预习复习。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但是每天阅读几页,坚持下来,时间一长,结果是非常可观的。这样可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读书了——纸质书。我们在中学时就培养学生这样的习惯,对于弘扬全民读书事业是大有帮助的。叶先生将课外读物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第二类是关于修养方面的书;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2 对于第一类和第四类读物,只要能够理解就可以了。而第二类和第三类就不能只求理解了。第二类是书,目的在修养,是要躬行的。而第三类书籍,要欣赏,是可以反复的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在指导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读第二类和第三类书籍,不可以一目十行的看过,要细细的读细细的品味。读的时候要时时翻找工具书,养成查找各类工具书的习惯。并且,想到了什么,随时记下来,就是要做读书笔记。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不能限制和约束学生阅读的自由,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其明澈的识别力,让他们自己知道哪些书好,好在哪里;哪些书不好,为什么不好。这样即使将来毕业了,要学生自己选择他要读的书的时候,学生也能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为学生做长远的打算。

3.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不仅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帮助有启示,还对写作教学有知道作用。在中学的语文教学里,写作总是被当作独立的教学内容。每周都有作文课,教师讲解写作方法,包括怎样审题,如何立意,什么样的题目能够吸引人,如何开头、发展、结尾等等,然后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练习。不能说这样做绝对没有用,但是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不可能凭着教师的几堂课就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发生质的飞跃,然而更多的时候是老师辛辛苦苦的讲了一个乃至几个学期,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没有提高。其实作文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当你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到了一定的阶段,你的作文水平自然就会上升就会提高。它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3 叶老指出,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都 1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78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79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31页。认为阅读和写作是相互独立的,二者是互不相关。可是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阅读读的好,才能写得好。试想,假如你什么都没有读过,什么都没有看过,只告诉你写作的方法,你能写出什么好文章么?就好比只教你种田的方法而不给你种子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你积累够了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叶老说:“作文教学应当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1 其实阅读和写作时一脉相通的。至今我还记得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作文写得评语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告诉我当我读的文章和书籍到了一定的量的时候,我自然而然的就会写出好的作文,他鼓励我多读书。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积累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还能够借鉴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作者的叙述角度。读的多了,积累的多了会在不自觉地情况下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吧!叶老在他的论述中指出:“阅读要得其法,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失误。”2 是的,一目十行跑马一样的读书,对于我们是没有益处的;唯有细细的品味,细细的琢磨,细细的揣测才对我们有益处才对写作有益处。所以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里,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学生多读书,读的多了自然写的出来。

在叶老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因而,无论是在语文教学,还是语文教育研究方面都为我国的语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他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师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以及他的阅读教学观,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已被广大教师广为传颂,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观使我们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思路,使我们对阅读教学有了全新认识。教育没有捷径,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算真正的掌握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教,认真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动脑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且在中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明澈的识别力,即使离开了校园和老师也能自己解决问题,这对以后的人生发展将有很大的帮助。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00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32页。

参考书目:

1.崔相录.《中外教育名著评介》.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陈辽.《叶圣陶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4.庞旸.《叶圣陶和他的家人》.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版。5.叶至善.《中了头彩的婚姻》.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版。6.商金林.《叶圣陶年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7.陈辽.《叶圣陶传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8.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9.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三篇:浅谈《学记》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浅谈《学记》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摘要:中国是一个很有教育智慧的国家,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涌现出像孔子、孟子、荀子等一批对教育有思考的教育家们,他们的思想汇聚在一本本教育著作中,直至如今仍然有着启迪意义。战国后期的《学记》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谈谈对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堪称教育学的鼻祖。它在总结先秦时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这也是《学记》的精华所在。《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主要有: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启发诱导。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创始人。《学记》继承和发展了《论语》中“夫子循循善诱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思想,对当时教学中机械灌输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明确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尔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谕,是启发诱导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引导而不逼迫,鼓励而不压抑,打开思路而不告诉现成结论。引导而不逼迫,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而不压迫,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不会产生畏惧情绪;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代替下结论,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这段论述说明“教师对学生教的本质就是启发诱导,其衡量标准是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安易,又能独立思考,才可以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也有一种貌似启发诱导的教学现象: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或教师先说上半句,略作停顿,“启发”学生接下半句。这种教学方法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启发诱导。因为它不是诱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思考,而是诱导学生向教师事先搞好的条条框框里钻,把他们培养成语文思维能力的“套中人”。有的预习方案的设计完全是课文基础知识的简单归纳或者是问题简单提问,更可悲的是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参考书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如此一来恰恰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抹杀了学生的思考行为。殊不知徒劳的作业量不仅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偏离了教师语文教学的重点及目标生成。所以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改进了,实则在教学理念上和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并无不同,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方法,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教学,要求生动,不能一潭死水,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状态与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对学生多点拨,多启发,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多角度启发,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地发散思维,进而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上阅读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和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对课文原有的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添加新的细节,或者续写新的情节,或者改编成新的故事;突破原有文本的时空限制,复活、丰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创造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变换角度看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新见解;或者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学思结合。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一般在教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总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自主提问,长期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并且逐渐善于提问。笔者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以在教学时注重精心设疑。记得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课文贯穿一个“苦”字,体现李时珍“不怕吃苦”和“严谨认真”,在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时,先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教法上采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画一画——画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样五个环节的设计,打破了传统串讲串问的教学方法,激发和鼓励学生去找、去画、去演、去说、去读、去提,实现一种新型的、自主的、开放的语文学习方式。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时,学生的热烈超乎了笔者的想象,这个环节刚一展开,学生十分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提出了许多问题来问教师,学生提出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还问到金银花、胭脂草、刀豆子的药性是什么?笔者在设计教法时原意是让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从没想到这些问题学生会要求笔者来回答,笔者只好按照学生的要求逐一回答,但学生仍不满意,不断地按照课文中的叙述来修正和修改我的回答。在“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这个问题上,因笔者的回答不确定,学生可不满意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李时珍是为万民造福。有的认为不值得,因为生命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李时珍这样做不值得。针对学生的各种意见,笔者没有给出评判,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学生还把课前收集的有关中草药的药性资料展现出来,满课堂进行游说,推销自己的中药。课堂在学生自主自创、师生互动、开放多元的气氛中接近尾声。

《学记》上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所以启发式教学的另一重中之重就是教师的课堂启发语言艺术。传统的课堂教师语言常带有“怎么、是不是呀、对不对呀?”这类词语。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具有简洁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状态里, 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如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唱,那么优秀的教师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随着他指引的路子学习。教师的讲解要想吸引住学生,就需要教学语言简洁而深刻,说理微妙而精到,举例不多却引导得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记》是中国古代极其宝贵的教育文献,充分探索、发掘、研究《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古为今用,是当代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是无法割断的,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根只有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才能使中国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第四篇: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模版)

主题: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摘要:

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当今的中国教育推行的应试教育诟病颇多,在探寻中国教育思想改革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视野从国外转回国内,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其中以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开始探寻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功利教育、人本教育 引言:

儒家思想自确立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在教育方面寻求富民强国的出路。但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过后,中国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西学”遭遇尴尬之时,全社会开始竞相从传统的儒家精髓中寻求灵感。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关系和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儒家经典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儒家提倡“有教无类”,信奉“人皆可以尧舜”的信条,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始慢慢被采用。

本文分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儒家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两大部分,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儒家的人本教育,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发展建议。

正文:

曾经,儒家经典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最核心的人才队伍,这群佼佼者成为了权和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这群精英人群开始了对传统教育深切的反思,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场教育变革的重点便是摒弃“腐朽”的儒家思想,教育改革从中体西用逐渐开始全盘西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头努力,由于我们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却一直没能正确处理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把祖国优良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越走越远。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似乎已经成为空想。此时重拾儒家经典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进行新的思索,在传统精髓中寻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特点:

笔者认为,儒家的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可以归纳为一点,即人本思想。例如:“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涂之人可以为禹”等,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和教育的作用,对于学生“有教无类”,相信通过教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地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地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拘,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都能学习各有成就。

3、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不仅仅使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使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德现实指导意义。

(二)、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1、启发式教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它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启发”一词即来源于此,启发式教学也来源于此。

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历两千余年而不失其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还没有完全根绝,“满堂问”的所谓“启发式”又应运而生。我们领会和学习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要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例如,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观察研究学生,是教育所必须的。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

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这主要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孔子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快,“欲罢不能”(《子罕》)。

孔子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有二十处,批评只有寥寥几处,说明孔子擅长运用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孔子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并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兴趣、期望、竞争、评价、情境等有效激励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发自内心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原则在很多方面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论理应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借鉴。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坎坷征途中,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外来教育的精髓,同时不忘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教育思想中提取精华,实现中国教育的真正现代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2]马振铎。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3]郭齐家。儒家的教育思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

[4]郭建锋,朱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5]郭齐勇。儒家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第五篇:《学记》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若干启示

《学记》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若干启示(张学军)4月13日

来自:张学军(北京)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虽然已有两千多年,但它的闪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有一些非常重要启示。现试述如次:

一、提倡尊师重教、高度评价教师的社会作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学记》继承儒家的尊师重道思想,认为只有尊师才能重教。同时,《学记》又强调教化的作用。“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学记》从统治阶级长远利益出发,指出教育对社会发展与稳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强调“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于是举办庄严隆重的开学典礼,以示“敬道”。

1、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学相长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在这里一方面把教师置于学习者的位置,强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知道并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把教师置于实践者的位置强调只有担任实际教学工作,才能感受到知识不足的困惑。教和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因“教”而知“困”,知“困”才能“自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入教学实践,才能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2、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学记》重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按学生各自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及时检查指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思考习惯。“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学记》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和睦相处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需要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达到“知至学之难易”,掌握学生的资质,“然后能博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师要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说理精当透辟

《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师的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达到使学生自觉自愿跟着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准确、精辟透彻、精微妥善;举例恰当、剖析事理深刻、说明问题充分,这就能吸引学生自觉学习,收到“虽离师辅而不反”教育效果。使学生真正“继志”而自觉学习。

4、《学记》反对灌输式教死书、主张因材施教

《学记》反对教死书,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这种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不启发、生硬提问,只顾赶进度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厌学,学生也会产生对教师的怨恨心理。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让学生感觉有兴趣,怎么会产生好的教育质量呢?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学记》主张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死记硬背只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记》说仅凭“记问之学”,是“不足以为人师”的。

5、重视信息反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记》主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分阶段考察学生的课业完成情况。教师要认真剖析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综合反馈,找出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同时,注重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做到“知其心,然后救其失者”,起到“长善救失”的教育作用。

二、《学记》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教学改革有深刻的启示

《学记》剖析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四项成功原则和六项失败因素。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引以为鉴,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1、《学记》提出“正业”与“居学”的思想阐述了“藏”和“息”的辨证关系

只有把“正业”和“居学”有机结合,才能使之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正业”主要指课堂学习的内容;“居学”则指课外活动为主的一切活动。“正业”只有通过“居学”才能得到充分巩固。《学记》又阐述了“藏”和“息”的辨证关系。“藏”是指在学校进修学业;“息”是指回到家里自己学习。强调并指出了教师指导的学习与学生自学之间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这种认识体现了孔子“习”“得”的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要重视发挥“居学”的积极作用,指导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能“亲其师”“信其道”。

2、及时信息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学记》反对机械灌输式的教学,并指出其危害。“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导致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学记》主张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引导。总结出在教学中应把握与注意的四项成功原则和六项失败因素。

(1)四项成功原则:即豫、时、孙、摩。“豫”通“预”。就是预防。这里指教学准备要充分,增强预见性。实践中要及时匡正自己的判断。“时”就是指适时、及时把握机会,适度启发因时施教。等到时过境迁,教学效果会大大降低。“孙”通“逊”。就是恭顺、顺着、顺序,指循序渐进。推进素质教育就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因势利导,最大限度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摩”就是互相观摩。师生互动,探讨切磋。教学实践注意了这四项 原则,就会养成学生的“乐群、亲师、取友”等良好习惯。

(2)六项失败因素即:后禁、后学、不孙、独学、燕朋、燕辟

“后禁”指缺少预见性的管理,等到已形成不良习惯再去教育去制止;“后学”是指错过启发教育的时机则苦学难成;“不孙”是指不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得到好的教学实效;“独学”是指闭门读书、孤陋寡闻,读死书,死读书;“燕朋”是指结交不良的朋友,背离学习目标;“燕辟”是指经常谈论不正经的事情,荒废学业。《学记》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启示,它能使老师明白“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3、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积极引导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记》重视尊重学生个性心理。主张遵循教育规律,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细心观察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创造一种“和易以思”的“善喻”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善于交友,完成学业,使学生形成“继志”“不反”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4、教学过程注重启发性原则

《学记》强调教师必须重视启发性教学原则。又指出“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进步观点。提倡重视引导又不失度,极大地避免“凌节”“躐等”“不孙”现象的产生。教师应及时鞭策学生积极思考,不代替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思”“习”“得”的学习效果。

5、《学记》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学记》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出“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工之子,必学为箕”的观点。我们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有严重的急于求成,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倾向。我们要汲取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精华,健康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避免教育上的拔苗助长现象的产生。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我们体会到古代教育思想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思想,这些思想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必须继承和发扬,不能一提古代或传统就认为是旧的东西来个全盘否定。素质教育是一种孕育着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如果抛弃前人的教育遗产去搞什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认为,只有充分的借鉴和继承中外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结合我们的教育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下载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启示课件分解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启示课件分解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刘红梅 (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摘要]:洛克的教育思想无一不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英国社会甚......

    初中语文古诗词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初中语文古诗词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由电影《孔子》引发对当前教育的思考 在课后我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感触颇深。首先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从各方面了解了孔子,以前我们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论语》,可是这部影片通......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姓 名文 婷 学 号 011307202356 指 导 老 师田 老 师 写 作 时 间 2009年8月 联 系 方 式......

    多元智能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摘要]: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通过听完老师的讲座后,现接合我身边的实际,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潜力 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

    “模拟联合国” 活动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模擬聯合國"活動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啟示樂群 "模擬聯合國世界領袖訓練營"活動最早起源於美國,已有60年歷史,旨在幫助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發展重要的技能和洞察力,並形成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