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附中、连城二中、武平二中、漳平二中四校联考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试题分析
高二历史备课组 修连招
1、下列《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说明了
国家 | 总人口(单位:万人)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英国(1851) | 约1800 | 48% | 52% |
法国(1851) | 约3600 | 75% | 25% |
美国(1850) | 约2300 | 87% | 13% |
①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城市人口比例越小
②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向城市迁移
④除英国外,其他国家还未开始工业化进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体现了简单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的解读,引导考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科素养] 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思路分析] 从数据的时间上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英国工业化程度最高。所以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农村,远远高于法美两国,说明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因此①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口的流动和跨国公司没有关系,故排除②项.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故排除④项。
[答案]A2、有观点认为,“巴黎公社试图重拾一种地方的、联邦的世界观,但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它所对抗的国家的力量”。由此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巴黎公社力量相对薄弱 D.法德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关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的观点,体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学习领会巴黎公社革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材料所述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巴黎公社,难度中等,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讲题视频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
[思路分析]“巴黎公社试图重拾一种地方的、联邦的世界观,但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它所对抗的国家的力量”说明巴黎公社的政权只是一个地方性组织,并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革命政权,同时它对抗的国家的力量大,所以导致革命运动的失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A项错误;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但是材料没有体现,B排除;法德资产阶级的没有联合镇压巴黎公社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3、《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近代控制奴隶贸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变迁考察欧洲殖民活动,引导考生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全面认识欧洲殖民活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近代世界的奴隶贸易和西欧殖民活动。
[思路分析] 解析根据所学16世纪葡萄牙是新航路开辟的先驱,首先称霸,17世纪的世界霸主是荷兰,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根据材料每个世纪控制奴隶贸易的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所以欧洲殖民活动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故选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目所给时间相去甚远,故欧洲殖民与工业革命发展并不同步,排除B项;根据材料,3个世纪以来控制奴隶贸易的国家换了3个,所以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排除C项;根据所学3个国家的称霸是依次实现的,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三足鼎立局面,排除D项。
[答案]A
4.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如果从世界全局角度来观察,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而且也猛烈冲击了欧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这表明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提高了拉美地区的国际地位
C.有利于世界向近代社会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认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进程发展的影响。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试题。
[思路分析] A项,材料虽然强调从世界全局角度来观察,并不意味着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故A项错误。B项,材料表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进程发展都产生了影响,提高了拉美地区的国际地位与材料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C项,根据材料“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猛烈冲击了欧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有利于世界向近代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
D项,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胜利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C5、某学者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一战的背景,体了学术情境和社会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理解一战的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读,要求考生能够把握相关史事之间的关联,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传统的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仍然掌握世界霸权,但是英国霸权地位受到了德国和美国的冲击。
[必备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国关系特征来分析。
[思路分析]A.英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第一强国,是世界霸主,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德国和美国实力上升,要冲击它的霸主地位,所以英国希望维持现状。
B.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
C.德国当时是要冲击英国的霸权地位,所以不可能维持现状。
D.美国也是要挑战英国的霸权,也不可能维持现状。
[答案]A
6、下图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单位:亿卢布)据此可知,苏联(俄)()
A.经济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B.计划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C.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 D.市场经济调动了人们投资热情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的解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认识苏联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考查考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准确把握历史事物,了解历史文本中所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苏联(俄)1918—1937年的国民经济建设。
[思路分析]A项,1918—937年,苏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苏联经济政策不具有连续性。故A项错误;
B项,由图中数据可知,后两个时段投资总额分别是1918—1928年的4倍和9倍,这说明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故B项正确;
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7、“大国一致”原则,一方面因范围小(五大国),如能达成一致,可迅速采取措施以维护和平;另一方面,在大国意见不一致时,否决权能避免大国迎头相撞而危及世界和平。这说明该原则()
A.无实质意义 B.有强权色彩
C.可操作性强 D.缺乏时效性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分析,对比一战后成立的国联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认识到联合国的作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历史概念,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史事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分析。
[必备知识] 本题考查联合国六原则的相关知识。
[思路分析]结合联合国和冷战方面的知识。A选项正确,原因是:大国一致原则指的是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在这种制度下,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对某一决定投反对票,即使安理会其他所有14个理事国都投赞成票,该项决议也不能通过,但是.另一方面,某项得到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决定,如果有7个非常任理事国反对或弃权,因而不能获得9票的多数时,该项决定同样也不能通过,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即“大国一致原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否决权”实质上是一种少数抵制或阻止多数的权利,这让少数大国能够抵制或阻止多数大国。正因为这项原则,让安理会不能侵犯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从而避免美苏两国的直接战争。
B选项错误,原因是:“各国和睦相处”原则并不能阻止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欺凌效果的行动,结合相关知识,可以知道冷战中苏美两国都没有遵守过“各国和睦相处”原则。
C选项错误,原因是:和B选项同理,“不于涉他国内政”并不能阻止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欺凌效果的行动;
D选项错误,原因是:和B选项同理,美苏冷战期间曾爆发数次军事冲突,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并不适用于美苏两国.[答案]A8、冷战期间,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陆续签订了《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中程导弹条约》等协议。材料表明()
A.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共赢 B.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小国必须抱团应对大国威胁 D.意识形态分歧加剧了冷战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美苏冷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对抗的具体措施,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美苏冷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对抗的具体措施的叙述,引导考生认识美苏冷战背景下双边关系发展的特点,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并得出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进行理解与辨识,并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具体措施。
[思路分析]A项,题干表明是在冷战期间,据史实可知冷战期间美苏没有从对抗走向合作共赢。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可知两国都为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做出一系列措施。故B项正确。
C项,材料未涉及小国的做法。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美苏意识形态分歧导致冷战加剧。故D项错误。
[答案]B9、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和工人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介于其中的社会集团却异乎寻常地增加。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阶级结构的固化 B.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C.福利国家制度的构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层的变化,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层变化的解读,引导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准确把握历史事物,了解历史文本中所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工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思路分析] 材料中的介于其中的社会集团既 “新中产阶级”在西方却异乎寻常地增加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它与以前两次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中的影响完全不同。故B项正确。社会阶级结构不可能固化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社会阶层的变化没有关联,故排除C D项。
[答案]B10、20世纪5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外交上的协调、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20世纪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组建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原料生产及出口国组织、全球性的经济协调组织纷纷涌现。这一变化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经济发展是取得政治独立的前提
C.新兴国家掌握经济全球化主导权 D.新兴民族国家调整对外合作战略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的分析,认识新兴民族国家调整对外合作战略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
[关键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问题,反映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思路分析]A项,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
B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并没有强调经济发展和政治独立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政治上外交协作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
C项,结合所学可知,新兴国家掌握经济全球化主导权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战后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依然是掌握资源的发达国家。故C项错误。
D项,结合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外交上的协调,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目标出现了战略性的调整。
[答案]D11、与下列宣传画报相关的主题分别是
A.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
C.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是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宣传画报,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宣传画报的解读,引导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APEC;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与世贸;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可持续发展。
[思路分析] 试题分析: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主要讨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是一个经济区域化集团组织。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的是世界性的气候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选D项。
[答案]D12、2013年,中国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成立。中国还主持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会议。这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B.中国和平崛起主导了国际事务
C.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21世纪中国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倡议成立“亚投行”,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21世纪中国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倡议成立“亚投行”等史实的分析,引导考生认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从国际角度理解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旨在引导考生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加以分析,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用世界的眼光审视历史现象。
[关键能力]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拓展国家间共同利益,在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即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主导”说法绝对化,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13、周朝的分封制使王室的实际管辖范围扩大,形成了国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有别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因为在后者的宽松制度下国王只能算部族联盟的大首领。这表明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符合时代潮流 B.内外服制度下中央集权加强
C.分封制增强了国家统治的有效性 D.分封制与宗法制配合密切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与周朝的分封制的比较,体现了简单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考查考生对中国国家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考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本题以商朝和西周两个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情境导入,要求考生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比较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的作用与周朝的分封制的作用。
[思路分析]题干中提及相较分封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较为”宽松”。同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通过控制分封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和原来的附属国,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明显加强。相较之下,分封制增强了国家统治的有效性,故选C。
A选项,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与材料中对地方管理制度无关。
B选项,内外服制度为建立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D选项,题干中提及的是分封制与内外服制度的对比,与宗法制无关,与材料不符。
【答案】C14、西汉建国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而兴起的军事首领和六国诸侯仍具有一定的实力,“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言论在社会广为流传;此外,相较于关中,关东的不可控因素众多,若将全部权力收归中央,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知,该材料旨在说明()
A.郡国并行制符合其现实需要 B.分封制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
C.未行分封制导致秦朝的灭亡 D.中央集权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体现了复杂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背景的解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历史现象,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符合当时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分封制会导致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排除B项;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实行暴政,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未行分封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排除D项。
【答案】A15、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
A.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 B.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评价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基本观点,体现了学习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思想家潘恩的观点、代议制民主优点与直接民主优点的分析,认识到应该将代议制的精英政治与直接民主的集体管理相结合。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可知潘恩强调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各有优点,应该将代议制的精英政治与直接民主的集体管理相结合,B项正确;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直接民主的优点,排除A项;联邦制属于国家结构形式,与民主形式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潘恩主要是强调国家治理的方式需要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优点相结合,并非代表某一阶层或者利益集团,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16、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A.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
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名称的变迁,体现了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抗日战争史的考查,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把握相关史实的时间联系,探究历史问题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背景。
[思路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战,中共中央作出了这些改动,故C项正确;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是1937年七七事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反应,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