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B.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是穆罕默德
C.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D.阿拉伯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与中国唐朝军队有过正面交锋
2.2019年日本政府宣布的日本新年号“令和”,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从“大化”开始,日本使用过的247个年号中,能够确认出处的年号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从此掌握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各种社会矛盾得以缓和,政局趋向稳定
C.全面引进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3.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B.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4.《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
欧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重视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5.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虽然有着严格的长幼制度,即长子继承全部,幼子什么也得不到,但在继承权上又规定,女儿有继承权,外戚也有继承权。这容易导致()
A.封君封臣直辖性的效忠关系
B.大诸侯跨国领有土地的现象
C.父系血缘宗法关系遭到破坏
D.王权衰落和地方割据的加剧
6.“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A.
“公历”的由来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官”
D.计算机网络
7.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的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设立“智慧官”
D.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8.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9.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将都城迁至君士坦丁堡,更其名为()
A.拜占庭
B.巴格达
C.伊斯坦布尔
D.麦地那
10.《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的是()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促使日本初步实现了统一
C.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11.日本大化改新后,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渐遭到破坏,很多豪强纷纷建立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随着武士集团势力的壮大,日本社会进入了()
A.骑士统治社会
B.武士庄园时期
C.幕府统治时期
D.城市自治时期
12.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
B.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C.都属于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D.都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13.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有关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列宁曾指出:“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这个“历史联系”就是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15.“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强调了伊斯兰教在帝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B.突出了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C.强调了伊斯兰教和帝国建立在同一个年份
D.突出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创立的宗教背景
16.《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侮辱了婆罗门,要罚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20帕,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此规定说明了()D
A.四个种姓的职业世袭不变
B.四个种姓的宗教生活界限分明
C.四个种姓的宗教权利不平等
D.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17.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这反映出中古时期欧洲()C
A.封君封臣制度继续发展
B.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与贵族矛盾已经缓和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莫克力图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古代文明的证据。他在椭圆形建筑物破损的门楣上削下一些木片。莫克发现这些木片微红、芳香且不受虫蛀。他企盼这是发现的线索!“我们所得的木片竟然是雪松。”……所罗门王用许多雪松来建造神坛和王宫,示巴女王也曾访问过这里。
——[英]彼得·加莱克《大津巴布韦》
材料二 早期的英国探险家西奥多·贝特看了卫城以后认为:弯弯曲曲的走道和过于复杂的防御工事是卫城最显著的特征。他曾感叹地说:“这是我有幸能见过的最为神秘、最为复杂的建筑结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莫克的考古结论及理由。你如何看待其结论。
(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中的建筑物。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建筑物主要特征。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髙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参考答案
1——17:BDABB
BBCCD
CDCAC
DC
18.(1)结论:大津巴布韦是欧洲人创造的;理由:所罗门和示巴女王都是《圣经》中的人物。结论是不科学的。
(2)巨石建筑,由石块垒砌而成;主要用途是防御工事,为政治统治服务。
19.(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之前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后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