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小学语文作业的使用建议
1.课前:作业是教师备课的内容资源
作业是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备课时要备作业,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选择有针对性、实践性、多样化的作业。教师要统筹安排布置作业的进程,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教学时段,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学生的作业题,教师要先做,从“学”和“教”的角度,提前写清楚答题要点、答题思路,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点,以便于开展有效指导。要避免出现教师写唯一答案、学生沿用教师答案的现象。
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结合教材第37页的插图,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吻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脚。一名教师试做题目,然后结合自己的试做体会,提出指导学生的答题思路:一是看课文插图,可以从哪些角度介绍;二是读课文,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三是变化人称,感受其中的趣味。教师将自己做题的体会,转化为对学情的预估,以及答题思路的整理,为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指导过程也紧扣了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2.课中:作业是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
作业题的设计体现导学助教功能,教师可以把作业题纳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时借助作业题推进学习活动。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桥》是其中的一篇课文,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名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桥》主要内容的教学环节如下:
(1)阅读单元篇章页,说说本单元的学习要求: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默读课文,试着填写作业题。
(3)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讨论并完成鱼骨图。
(4)引导学生观察完成的鱼骨图,了解小说的表达方法。
预设1:横向看,上面一行描写环境,下面一行是故事情节,中间轴指向人物——老汉。
预设2:纵向看,上面的环境描写和下面的故事情节是相互关联的。
(5)教师小结:环境、情节和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读小说,我们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从以上教学环节看出,作业题成为推进教学活动的支架:学生从作业题中获得思路与方法,教师通过作业题以练代讲,教学效果良好。
3.课后:作业是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
完成作业的过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教学效果反馈、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课前的预习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根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的思维路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程度,便于精准反馈与讲评学生的作业。
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外国文学名著单元,单元语文园地拓展链接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节选)。对此,可设计如下作业题:你觉得爱丽丝会后悔进兔子洞吗?为什么?有三名学生的答案如下:
生1:后悔。因为她喝了一瓶不知名的药水,使自己变成了巨人,结果被困在了兔子洞里,无法脱身。
生2:不后悔。因为她后悔就不会进兔子洞,而且兔子洞里发生的故事那么奇妙,爱丽丝又是个有好奇心的女孩,她喜欢探险,所以一定很想去兔子洞探险。
生3:后悔又不后悔。因为如果她不进兔子洞,自己就不会变小了;但如果不进兔子洞,又不会发生这些离奇的事情了。
三个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多元解读。教师在讲评作业时,应充分展示学生的答案,尊重其多元思维,不应强求答案的整齐划一。三个不同的答案,也可以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保证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的一致性。作业承载着评价功能,教师应通过作业诊断学情,从而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