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教学探究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空前强大,孩子从小沉迷于网络、电视,过早成为手机电视的奴隶,不爱学习,安于现状,遇事冲动、抗挫力差。因此,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刻不容缓,作为健康教育的启蒙者,必须勇敢的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职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热爱生命,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一、活动激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各种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父母的过于包办导致孩子从思想上形成一种懒惰的依赖。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孩子养成独立的思维习惯、做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为孩子自我习惯形成的引领者,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独立意识,学会自己设计学习思路、自主参与、亲身感悟、再对自己的设想和行为进行实践、分析和反思,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次,在学校生活、课堂学习、学业完成等方面,采用“一直进步的我”、“我是安全警示员”等系列活动激励学生在学习中逐步独立,在生活中能够有自己的主见,做事稳重、大方。学会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自主回答问题等,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独立的人格。
二、示范引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肯定。有自信的孩子做事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善于发表自己的主见与看法。相反,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做事拘谨,畏手畏脚,感觉别人做的事情高不可攀,不可触及。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自信心的形成与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拥有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应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与重视,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很想通过自我表现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信。因而,教学中我常利用“你是生活小能手”、“做个开心果”等活动鼓励学生多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学会自我表现,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在家里主动参与家务活动,挑战自我,培养责任意识,感恩意识。
三、体验成功,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自尊就是对自我价值的维护,学会尊重自己。进入小学,学习已成了生活的主要任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尤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会对学生的自尊产生极大的影响,开始学生在某些方面显示能力,取得成绩,就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赞誉,借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从中体验胜利和创造喜悦,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方式教会学生学习、生活和与人相处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行,体现自我素养的实现。生活中,让学生明白尊重是相互的,只有自己明辨是非,懂得是非曲直,才会被他人所尊重。更要鼓励学生扩大交往面,与同学、长辈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四、珍惜生命,培养健全的人格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强求他人,但是我们必须要求自己珍惜生命。我们的一生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我们的家庭,更属于我们的社会。父母生我们养我们,如果我们轻易就放弃,那我们算什么呢?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支持,因此珍爱生命,就是要求我们要好好的生活,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自己,锻炼身体、乐于奉献、宽容他人。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不仅懂得珍惜生命,更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人格的养成,造成许多悲剧的发生。作为教育者更要重视人格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强性格还处于萌芽状态,自强行为表现不明显,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重点培养,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尊老爱幼,同情和关心弱势群体,热爱生命,把他们培养成健康健全的人。
五、整合资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素养的关键阶段,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小学教师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肩负着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情感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上,应以珍视童年生活价值,尊重儿童权利为前提,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为导向。科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及网络资源等整合学科教学的路径,让学生在“童趣盎然”中加深体验,在“童心可掬”中增长见识,在“童心无瑕”中提升思维,在“童心飞扬”中拓宽视野,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举办“我的变化”、“我的精彩瞬间”、“我是这样长大的”等活动,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及时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