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下高校投入制度五篇范文

时间:2020-09-27 12:1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下高校投入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下高校投入制度》。

第一篇: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下高校投入制度

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下高校投入制度 改革的探索实践研究 王广利

孟亮

摘要:必须根据政府与高校的新型关系对高校投入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校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办学中处理好政府投入与学校自主筹资引资等各种关系。

关键词:政府

高校

投入制度

研究

一、探索与实践 呼伦贝尔学院是中国纬度最高、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的一所年轻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作为一所地处经济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的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呼伦贝尔学院正是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下高校投入制度改革的探索者、实践者,更是这一探索和实践的受益者。早在 1992 年初,原呼伦贝尔盟盟委、盟行署(2001 年 10 月 10 日国务院决定撤盟设为呼伦贝尔市)就做出了决定,合并盟内四所专科层次的高校。1993 年 4 月,当时的四所属高校海拉尔师专、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内蒙古电大呼盟分校按照“统一学校主体、一个法人单位;统一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学科建设”的“五统一”原则,实行人财物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实质性合并,并暂定校名为“呼伦贝尔大学”,此举在当时走在了自治区乃至全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前列。1996 年底,原国家教委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派出专家组,对已经实质性合并按新机制成功运作近四年之久的新学校进行了评估考察,专家组成员对出现在经济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且起步早起步快的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这次高校合并整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7 年 2 月,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了这一合并,将已组建四年之久的新学校定名为“呼伦贝尔学院”。2000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呼盟行政公署决定将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呼盟商业学校、呼盟城建职工中专三所学校实质性并入呼伦贝尔学院;2003 年,内蒙古工程技术学校并入呼伦贝尔学院。2002 年 10 月,教育部专家组对呼伦贝尔学院进行专升本评估,2003 年 4 月正式批准呼伦贝尔学院晋升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呼院占地面积 750 亩,建筑面积 22 万㎡,固定资产

作者简介:孟亮(1955—),女,1979 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生物系,1989—1991 年就读于华东师大 心理系。现任呼伦贝尔学院高教研究室、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教授。

课题项目:本文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为:AIA010027-CE10535。

课题负责人:孟亮

2.2 亿元。拥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及各类实验室等 100 多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3500 万元,图书馆藏书 57 万册。学校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等八大学科六类,有 22 个本科专业,53 个专科专业,设有 14 个教学系部,7 个分院,一所附属中学。有正式在编职工 834 人,已被学校按正式职工聘任但尚未在政府人事财政落编由学院自筹资金开资的新职工 213人。其中有专任教师 714 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 228 人;有博士、硕士87 人,在读博士、硕士 210 人;聘有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客座教授 40 多位。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000人。截止到2005年 8 月,已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 万多名。

1993 年,原四所“小而全”的高校实质整合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怎样把原来的四个相互独立的学校完全融为一体。经过五年多的运作,一所初具规模的新学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呼伦贝尔大地,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学校“一次创业”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从 1999 年开始,学校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在前五年“一次创业”的基础上,规划“二次创业”新的宏伟蓝图,总的目标是硬件达标,软件创优,提升办学层次,实现专升本。围绕这一目标,全校上下明确了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抓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找准了制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瓶颈,理清了思路,统一了思想。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学校面临的一切困难,只能通过发展加以解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必定要成为制约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瓶颈,由此导致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购置、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不突破资金短缺这一瓶颈,不多渠道引资筹资,不实现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就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第二,在特定的国情、区情下,要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必须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各级政府对高校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视,努力加大投入力度,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经济欠发达的自治区区情决定了投入不足与加速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就呼伦贝尔学院具体情况而言,呼伦贝尔市财政每年为学校提供的正常财政拨款,还不足维持正常的最低标准的人员开支。

第三,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筹资引资,加大投入。近年来,高等教育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校都在探寻发展之路。一般来说,发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通过量的不断积累而引起规模功能发生显著变化的常态常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特别是在外部有利机遇的促进下,发展过程中出现突进,出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为中小规模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中小规模高校拥有后起优势,可以靠新的思维、新的机制,借鉴老校、大校的经验,扬长避短,变发展起步晚、办学规模小、水平不高的劣势为“起步高、起步快、船小

好掉头”的相对优势,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多渠道引资筹资加大投入,确保学校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实现制度创新、模式转换,机制搞活,全面增强办学活力与实力,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第四,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运作,需要投资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既有上层建筑属性,社会公益属性,同时又具有某特殊的市场属性、产业属性。尽管关于高等教育的产业化论点有待商榷,但我们不能否认高等教育的所内涵的某种特定的市场与产业属性。要把学校办大办强办好,就要既讲投入,又讲效益。必须面向“市场”,适应社会各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千家万户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传播知识与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获得包括学生学费、政府财政拨款等在内的经济支持、补偿与回报。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这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思想解放,思路清晰,是果断决策和探索实践的先导。从 1999 年至 2005 年,呼伦贝尔学院在确保获得正常的地方财政拨款的同时,举全校之力,广开引资筹资渠道,真正形成了办学投资投入多元化的格局。

(一)地方政府正常的资金投入,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和相关费用的政策性减免。1999 年—2005 年本地财政对学院发展给予了稳定的支撑,具体资金投入情况见下表。

1999 年—2005 年呼伦贝尔学院财政拨款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财政 拨款 合计 其中:

取暖费 助学 奖学金 基建 人头费 1999年 719.30

562.50 2000年 940.12

89.22 30 828.65 2001年 1042.71

89.22 50 931.19 2002年 1253.86

117.20

1107.16 2003年 1728.25

151

1531.10 2004年 2993.69 230.32 170

2486.50 2005年 2681.09 270.33 150

2247.56 在争取获得正常的财政拨款,确保人员经费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性倾斜,仅减免基本建设二类费用总额即达 1300 万元之多。

(二)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增强自筹资金的能力。1999 年—2005 年学校学费收入情况见下表:

1999 年—2005 年呼伦贝尔学院学费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正式 学生 成人办学收入 合计 政府 减免 备注 1999 年 733.76 178.64 912.40 91.24

2000 年 1135.68 298.40 1434.08 143

2001 年 1719.36 478.68 2198.04 219.80

2002 年 3061.03 1315.69 4376.72 437.67

2003 年 2967.34 548.58 3515.92 351.59

2004 年 4220.69 759.54 4980.23 498.02

2005 年 1月—9月 4229.59 585.48 4815.07 481.50

由上表可见,办学学费收入已成为支撑学校办学和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资金来源,由此可以确保学校各项建设资金的到位并按引资协议分期清付到期款项。

(三)银行贷款。众所周知,目前商业银行对贷款是极为谨慎的。通过积极争取,宣传和沟通,使金融界人士认识到高等教育是一个朝阳产业,高校最有发展潜力,信誉度高,偿还能力强,是最好的合作伙伴。2004 年至今,我们共获得工商银行总额达 4000 多万元的三笔贷款,按贷款还款协议已还付本息 2133 万元,尚欠 2317 万元将按协议分期偿付。

(四)建筑工程企业垫资。1999 年至今,呼院开工建设的大小项目有近百项,参与建设的大小工程队有 30 多个,工程建设总投资额为 17289 万元。学校与各工程建设企业签订了三至五年的分期付款协议。除第一年直接支付的工程款外,其余部分则相当于建筑工程企业为学校发展先期提供了大额度资金支持。截止到 2005 年 9 月,学校已分期付清建筑工程款 12037 万元,尚有 5655 万元资金按协议分期偿还。

(五)后勤服务社会化引资筹资。我们把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与引资筹资结合起来。1994 年引入投资商资金 400万元,建起 4000 ㎡的餐饮服务中心,给予投资方 25 年经营权,到期后由学校收回产权、经营权。2001 引入投资商资金1200 万元,建成 13000 ㎡的两栋学生公寓。2004 年由后勤集团引资 600 万元,建成 8000 ㎡的餐饮洗浴服务中心。把社会力量引入到学校后勤服务领域,不仅缓解了学校建设资金不足带来的压力,而且为学校的后勤服务系统干部职工带来了新观念,有利于不断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六)房地产开发筹资。学校利用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办学规模扩大,师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有利条件进行房产地开发,筹措建设资金。仅建设 4400 ㎡市场商业楼一项,即销售获利近千万元。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周边地区部分人口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工作出路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七)利用厂商供货间接引资筹资。伴随学校的快速发展,需要购置配备大量的仪器设备及其他各类教育教学用品。学校与有关厂商达成供货协议,1999 年—2005 年供货商共为呼伦贝尔学院提供了总值达 2675 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教育教学用品,按协议一般分三至五年分期还款,同样也相当于供货厂商先期为学校发展垫付了资金。

(八)试行股份制,教职工投资入股,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资金。目前入股筹资额近3000 万元,把这笔资金及时投入到学校急需建设的项目中,既增加了筹资渠道,也把教职工的利益与学校的发展紧紧地联在一起。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教职工以校为家,办好学校,干好事业的主人翁责任感。

综上所述,从 1999 年至 2005 年,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呼院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引资达数亿元之巨。如此巨大投入,在经济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传统的靠政府拨款办学的思路下,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以多元化引资筹资和强力投入为基础,呼院全面加大了基本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学校发展日新月异,顺利实现专升本,跻身于内蒙古自治区十所本科院校行列,实现了真正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问题与差距

随着前一时期全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规模扩大、活力增强的喜人态势。在发展中,既有喜人的成绩,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高校办学进行调整、整顿、提高。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对每所本科高校进行严格的、高标准的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作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呼伦贝尔学院,能够有如今的办学规模和水平,实属来之不易,在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差距。

1、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上的差距 教育部已经公布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对照这个标准呼伦贝尔学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见下表)

呼伦贝尔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差距状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学院现有 实际数值 高校合格标准 差距 如达标需继续投入 1 生师比 20:1 18:1 11% 进 60—100 名专业教师 2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教师的比例 11% 30% 19% 130人在 07 年获硕士学位(投入 7×130=910 万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7.7m 2 /生 14 m 2 /生 45%(7.5 万m 2)约 7500 万元 4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3250 元/生 5000 元/生 35% 2100 万元 5 学生宿舍 5.2 m 2 /生 6.5 m 2 /生 20%(1.6 m 2)社会化投资 6 占地面积 38 m 2 /生 54 m 2 /生 30% 新校区建设 7 生均图书 45 册/生 100 册/生 55% 2000 万元

合计

1.35 亿元 注:

1、其它配套设施(人才引进、科研、学科建设、配套设施、不可预见等)5000 万元,合计需继续投入 1.8 亿元; 2、此表以目前在校生 12000 人计算。

依据上表所列,从 2005 年起,最晚到 2009 年,呼伦贝尔学院要用 3—4 年的时间,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消除这些差距,才能成为一所真正合格的具备相当实力的综合性本科高校。

2、政府宏观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高教法》明确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这就从法律上确定了高等教育实行在法律和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就呼伦贝尔学院现状看,伴随着自治区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的蓬勃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已成为自治区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呼伦贝尔学院的办学为全自治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为提高民族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加速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呼院学生生源上看,只有 20%左右的学生来自于呼伦贝尔市,80%的学生来自于全区其他盟市,特别是西部盟市学生居多数。呼伦贝尔学院是为全自治区培养人才,办的是面向全区的高等教育,在管理上应由自治区政府直接管理。

3、由宏观管理体制问题而引发的政府财政投入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条件保障问题,《高教法》明确确立了高等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投入体制,规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但是,由于宏观管理体制决定了由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地市级穷财政,保吃饭的财政来支撑一所万人以上规模的本科大学,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财政上的困难和市政府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严格控制,呼院发展急需引进人才也不能不受到制约和影响。在编制问题上市政府已对呼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但仍有一批急需引进人才的编制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或者允许落编但落编后由学院自筹开支,这几乎相当于民办、社会力量办学。究其原因,是地方财政确有困难,捉襟见肘,难以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具体编制及人员开支情况见下表)

呼伦贝尔学院职工队伍及开支情况总表(截止 2005 年 10 月底)

在编职工 834 人 政府财政开支 未落编但按正式职工聘任的教师及管理人员 213 人 学院自筹开支,按平均每人每年 1.5 万元计,总支出为319.5 万元 固定临时工 355 人 学院自筹开支每年约为250 万元

宏观管理体制问题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同自治区其他本科院校相比,自治区财政给直属高校按在校生总数实行生均拨款,而呼伦贝尔市地市级财政是按实际落编的职工人员经费拨款。两者相比,同样是一所万人大学,每年拨款至少相差1500 万元左右,这就使两种不同财政隶属的高校处于不同的起跑线。自治区财政隶属的大多是办学实力较强的老高校,基本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均有较为雄厚的家底,有比较好的发展条件。而呼伦贝尔学院等地市隶属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各项硬件建设上几乎是白手起家,需要政府更大的财政支持,但财政拨款却是低标准的,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必然给一个

新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 响。(具体差距情况见下表)

呼院同自治区财政直属高校在财政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方面对比

三、结论与思考 1、认清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形势,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蓄积能量,迎接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根据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所完成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 月第 1 版),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将实现“三步”跨越。

第一步,从目前到 2010 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从 40%左右提高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 13%左右提高到 20%以上,达到世界教育中等发展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欠发达国家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的跨越。

第二步,从 2011 年到 2020 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85%左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40%,达到教育较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向教育较发达国家的跨越。

第三步,从 2020 年到 2050 年,我国将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 12 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级教育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转变,跨入教育发达国家行列,以教育人口的绝对规模和普及水平两个方面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4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 19%,而《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表明,到 2020年,仅仅用 16 年的时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要再翻一番。就目前的国情国序号

区辖高校 呼伦贝尔学院 差别 备注 1 管理体制 自治区财政 呼伦贝尔市财政

办学资金来源 1、自治区财政补贴(按生均数拨款)

2、自治区基本建设和专项补贴 3、办学收入 1、呼伦贝尔市财政补贴(按职工人头费拨款)

2、办学收入 资金来源结构性缺失财政补贴标准 自治区财政补贴按在校生人数拨付经费约 3700 元/生 呼伦贝尔市财政按人员工资拨付费用,且新增编制经费不能全额拨付,折合生均约 2500元/生 其差别一是按生均拨款,另一是按计划经济时期的老体制,只拨人头费;缺项为没有任何区辖高校所享受的基本建设和其他专项补贴。

力看,国家不可能再投巨资使现有高校数量再相应地翻一番,只能立足现有的高校来实现未来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形势,用战略的眼光把握发展的机遇,继续加大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力度,以充足的发展空间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科研及管理上的软硬件建设,参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竞争,接受社会发展的检验。

2、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今后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高度重视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已占对教育总拨款的 1/4,高于日本和韩国,也高于美国。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绝对数必定会继续增加,但是会有一定的限度。原来用于高等教育每年增长的一个百分点,国家已决定用于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在一个时期内可能无法继续提高。在这种宏观形势下,要实现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否则,不仅难以进一步发展,甚至难以维持现状。作为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由地市级穷财政支撑的呼伦贝尔学院,从 1999 年起就开始改变单纯靠上级财政投入办学的模式,在全自治区高校中率先探索并坚定不移地走投资多元化之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是成功的。

3、要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政府投入与多元化引资筹资的关系。强调多元化投入,不是弱化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功能和责任,而是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切靠国家政府的旧观念、旧模式。一方面应争取国家对高等教育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学校靠办学自筹经费的能力。除此之外,在筹资引资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任何矛盾都存在一个统一体中,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度。筹资引资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靠社会各界,包括银行、企业甚至是私人对学校的建设发展给予投入,除个别的捐款资助学外,绝大多数投入都不可能是无偿的,必然附有经济上的较高回报。多元化的投资在一定限度内是有益的,但如果不科学测算,负债额太大,负债率太高,超过一定的负债警戒,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就可能发生逆向的质变,因此,要强调在发展中,在多元化筹资引资中,必须注意处理好规模、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度。

4、要看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差别,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从实际情况看,越是那种重点的科研型名校、老校,越容易取得全方位的多元投入,除了国家重视,投入力度大,其自身的自筹和创收能力也很强。如可通过雄厚的科研取得财政支持,举办科技产业,进行技术开发和转让,兴办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校办产业,开展各类高层次培训,制作各类教育教学软件,招收各国留学生等等,此外甚至可以建立校友基金,接受各种捐赠等。而一些新校、弱校,特别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校很少能具备这种条件和能力。省级政府为了减轻本级财政的压力,把本科院校的管理权下放到财政能力极为有限的地市级政府,使这类本科真正成为第三世界的“地市级本科学校”,这有可能带来高校发展的严重的两极分化。

总之,要进一步探索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下高校投入制度改革之路,正确处理好政府投入与高校自我引资筹资的关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高校办学投资多元化。通过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第二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摘 要:创新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但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03-02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实现,因此,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也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当今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作为“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她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因而大学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战略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又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技智能、科学人文修养、个性心理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机制,从而从制度上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加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人才培养观念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表面上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而实际上则是理念和体制机制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高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有力的保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启蒙和基础性作用。只有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相互衔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会取得实效。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结构定位不够准确,存在盲目升格现象,办学模式趋同,缺乏个性;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单一,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口径过窄,学科壁垒依然存在等问题,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或者是有明确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但因体制机制的问题,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抑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蓝图。

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具体的环节和内容,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角色的深入研究,也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取舍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导致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教学内容的灌输,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易导致学科的分类割裂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三是重师道不重平等。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导致学生不敢质疑、不敢评判,使得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乐于接受现状,最终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人才评价制度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人才的素质、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进行的一种价值性衡量过程。人才评价具有了解人才、选拔人才、配置人才的功能,人才评价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的指向标和导航仪。

目前,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专门知识或专业技能,高校采取的主要评价方式是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弊端:一是考试方法单一,一般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过大,且以笔试为主;平时考核以学习态度为主,易流于形式。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达到全面考核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教考不分离,大多数课程考试试卷由授课教师命题,易造成师生主观发挥余地不足等问题,也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三是部分学生不能诚信应考,利用各种手段作弊,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使得考试的评价功能不能很好发挥,也影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思考

作为办在地方的省属医学院校,学校肩负着为我国中西部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国际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确立科学人才观指导思想,我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真领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人人成长、人人成才,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全面、综合发展而又学有所长的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课程的整合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尊师”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评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体制机制的建设上,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促进课程融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予以保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格。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是整合资源组建自主学习中心。将学校现有的多类教学资源予以整合,组建师生自主学习中心,全面应用于师生开展各专业各课程的数字化网络自主学习。二是实现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验、科研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三是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激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开设探索性实验,加强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培养。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严格训练学生科研能力。每个学生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校内外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要求每个学生科研小组在统计源或统计源以上期刊发表科研论文一至两篇或参与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落实到位,学校主要采取如下改革措施:一是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遵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和学习的规律,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二是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医学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为标准,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与相互衔接。三是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案(病)例式等教学方法,注重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与标准化病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意识。四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为中心,以传统临床实践、模拟医学教育为手段,达到医德医风高尚、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新时期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学校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是实施“优秀学术青年骨干支持工程”和“学术创新团队扶持工程”。培养、选拔一支稳定的“教学――科研双强型”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扶持工程”。以课程改革为依托,以不同的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团队,以团队的形式负责相应教学模块的课程规划、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及年青教师的培养。三是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使教师树立合同观念和绩效观念,增强广大教师的职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四是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发挥考核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高薪聘用优秀拔尖人才,实现一流人才出一流业绩享一流报酬,采取非常措施,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

5.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学校积极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积极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是形成性评价改革。加大形成性评价改革力度,加强课堂提问、pbl表现、课外作业、读书报告或小测验等在评价中的作用,加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全过程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由以往占评价比例的10%~15%,增加至占评价比例的30%~50%。二是终结性评价改革。减少每门课程结业考试所占的比例,从原来85%~90%降至50%~70%;同时在考试命题中引入典型案例,加大对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三是临床技能考核改革。增加技能考核中的 osce考站,在实习技能考核和临床核心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中,引入 osce。四是职业态度考核改革。完善对职业态度的考核,增加新的典型案例和临床情境设计。

第三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要求人们不断地培育和开发出高创造力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后备的高级人才,他们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其知识和能力能否跟上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能否以优良的素质来应对当前全新的挑战,已成为我国高校新时期教育工作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一个需要。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根据创新的含义,“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体现在人才身上,表现为人的一种特质和与众不同之处。创新人才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应用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当然也包括在管理、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品格,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创新型人才应该六个方面具备的素质和品格。第一,要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德才兼备。第二,要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要有严谨的科学思维的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第四,具有扎实的专业的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准确地把握科技发展的创新方向。第五,强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第六,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谓艰难,勇攀高峰。这六点要求明确了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现今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要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在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期刊/jyqk/时指出:“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调,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新课题。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虽然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效果和成绩已开始初步显现。尤其是一批名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已走在高等院校的前列,充分发挥了其示范带头作用,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念上还没有完全到位,创新教育体系还没有完整形成,创新型教师团队也没有完全形成,充足的资金投入还有很大的差距,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使培养教育仍未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综观高等学校近年的发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进展得较为缓慢,真正在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较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体制创新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创新和教学科研体制的创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传统观念和一些旧有的模式还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致高等教育仍然部分延袭已有的的招生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推动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没有对创新的教育体制给予足够的保证和推动。

2.高等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进展较为迟缓当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不能深刻反映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科学研究方法和求实创新精神方面均没有形成体系,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制约,以教师、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统治的地位,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结合。3.高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薄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主体因素,自始至终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开展教学。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虽然在不断地增强,但新进的高学历者大多缺乏教育经验,使得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高校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施创新教育、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创新教育必须坚持“探索实践第一”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更新旧有的教学及实验设备、师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的升级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去实施完成。当前,政府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划拨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自身这的投入也远远不够已成为制约高校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瓶颈。

四、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速度,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体制、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转换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精心育人”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对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进行革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发展融入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树立适应时代创新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的整个教育领域进行弃旧立新的创造性革命,对于一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同时,把重塑大学的创新型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当前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实现的头等的重要事情来做,一旦观念转变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然就会被放到高校办学的重要位置。

2.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转变了教育观念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推动切实可行的教育体制的创新。要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去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体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证。完善高校的体制创新,首先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软硬实力;其次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在办学格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上,在多种办学层面的融合等问题上加大创新的力度;第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应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逐步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创造性的能力,培养出许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创新工程,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比如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各类考核奖惩制度;对在校大学生的各项管理规定等,都应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新,改革和完善,为人才的培养创造科学的良好的氛围。

3.采取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着力建设“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校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知识和科研水平。为了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一些高校在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不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参加过企业新发表论文产品研发和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适当适量地改变现有教师队伍的成分;二是有计划地安排或引导现有的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科研院所去进行产品研发和科研实践活动,可采取阶段性实践,甚至挂职的方式去参与。另外,欢迎或鼓励以兼职的形式使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和实践活动。

除了建立健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机制,还要制定高校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标准,制定围绕创新教学环节,把科研和实践引入到教学的考核措施,考核措施都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师的创新素质得到逐步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出一批知识渊博、人格魅力突出、能让

学生终身铭记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

第四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论讨论的热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而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高等学校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大学类型,因为兼具着教学与科研的任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职能,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上更为复杂和重要。本文基于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分析,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关系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以及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现状的研究,得出教学与科研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冲突的原因,以现代高校中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例,结合分析现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最终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提出调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个体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三方面提出构建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机制的研究。高校中的教学与科研只有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下,才能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通过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教学与科研并重,学术与应用共同发展的高校类型,着力在通过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在多种层次和环境中的融合,期望实现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内外部有机结合和互动发展。

本论文由www.xiexiebang.com提供

第五篇:高校门禁制度

高校学院门禁制度

为了加强校园治安管理,维护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顺利进行,特制定门禁制度如下:

1、进入学院的各类人员都应主动出示证件,接受门卫执勤人员检查,体温检测;临时务工人员出示校保卫处发给的“出入证”;外单位人员出示介绍信,身份证或工作证,并填写会客登记。

2、骑自行车出入校门时要下车推行,对无锁或车锁损坏的自行车、摩托车不准出大门,并扣留审查。

3、给校内单位送,拉货物的车辆,凭送货单,采购单登记后方可进校。不准在校园内摆摊设点。

4、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进校设摊、叫卖,以及张贴各类广告或宣传资料。

5、外单位接送人员的机动车辆和出租车原则上不准进入学校。有危重病人或笨重物品的,经门卫执勤人员查证.同意后方可进入;救护车、警车、消防车上级党政领导及兄弟院校来我校办事车辆,经门卫执勤人员查证后方可入校。

6、进入校内的车辆要谨慎慢行,凡撞坏门,墙等设施,由肇事者或所在单位承担维修费用。任何人都不得翻越破坏校门设施。

7、谢绝外部人员来我校散步、锻练、闲逛等。

8、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关门期间人员,车辆进出,需向门卫执勤人员说明情况方可出入。外部人员、车辆无特殊情况禁止出入。

保卫处

下载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下高校投入制度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下高校投入制度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党建与统一战线的双重关系

    高校党建与统一战线的双重关系 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两大法宝,是党的各级组织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1 摘要:新财务会计制度(新财会制度),即是对旧财务会计制度内容的重整与细化,既保持了原有制度的基本内容,又有其新的特性。就目前的新财会制......

    高校安全检查制度

    高校安全检查制度一、坚持“预防为主,确保重点,及时消患,保障安全”的十六字方针,坚持每个月对辖区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每个季度组织各部门治安负责人对重点部位进行一次安全检查,节......

    高校集备制度

    高家坡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制度 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直接引领之下,从本学期开始正式进行网络集体备课。根据朝阳镇中心校的安排,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学......

    打造新型高校校友金融圈★

    打造新型高校校友金融圈 靠谱鸟”是基于高校校友圈子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在校生与毕业校友解决借款理财需求,为他们提供公开、透明、安全......

    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分析

    开课学院:刑事司法学院任课教师:何正泉 课程名称:现场勘查课程号及课序号:B0500440-0 使用对象:治安、职侦10级等考核时间:第十九周(20130111) 考生姓名:林婉璐学号班级:1005050107职......

    高校敏感问题汇报与公示制度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敏感问题汇报和公示制度 为了加强我院敏感信息的管理、规范信息的披露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院敏感问题的汇报和公示透明度,避免幕后操纵等不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