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制度创新强化耕地保护实施意见
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强化耕地保护的 实 施 意 见(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强化耕地保护的意见》,切实深化制度创新,严守耕地红线,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就我市深化制度创新、强化耕地保护相关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强化耕地保护 1.强化规划管控 和用途管制。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对突破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底线的县市区,从严核定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从严控制农用地转用审批,除国家重点项目和民生保障项目以外,暂停其他建设项目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可以是乡镇全域或部分区域),以统筹解决农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系统质量退化等问题为出发点,整体
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实施田水路林村矿全要素综合整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严禁假借综合整治之名,随意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统一部署,到 2022 年累计启动不少于 24 个示范镇建设。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推进耕地特别是新增耕地的配肥改良,加速土壤熟化提质,有效提高耕地质量。(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
3.实施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按照“谁占用、谁剥离”原则,对依法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占用八等以上优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全面推进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相关剥离费用计入占用耕地项目成本。由建设单位或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编制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方案,由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农业、财政、环保、工程、土地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并出具论证报告,作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要件,没有剥离方案论证报告的不予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剥离后土壤主要用于新增耕地和耕地质量提升并在剥离方案中明确,相关费用列入补充耕地项目预算。2020 年 11 月 30 日前,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要结合实际,制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政策,切实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剥离方案,2020 年 12 月底前启动实
施。(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4.健全完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对耕地保护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的县市区,在耕地保护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在落实好省级耕地保护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我市耕地保护激励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部分预算资金,对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镇街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资金激励。(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指标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市政府将每年拿出 300 亩新增用地计划奖励指标,奖励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前三名县市区。
二、创新用地保障机制 5.推进用地批、供项目化。落实“土地跟着项目走”机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再采取因素法分配,实行差异化、精准化配置。对确需新增用地的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重点项目,由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别牵头,组织对立项、选址、环评、能评、安评、资金落实等情况进行联审,符合条件的及时保障用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商相关部门,拟订土地指标跟着项目走的实施细则,保障有效投资用地。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2020 年年底前,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内,新增工业用地不低于 30%按照“标准地”制度供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
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
6.改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报批。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要提前谋划、提前研究论证,每年第二季度末确定下一年度拟开工的项目,并争取更多的列入国家及省级重点保障用地指标项目名单。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和受季节性影响或其他因素影响急需动工建设的工程,可以按相应权限向省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先行用地。经批准先行用地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用地报批手续。(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
7.委托下放供地审批权限。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下放建设用地供应审批权限具体办法,简化土地供应环节审批流程,压减土地审批时限,可以委托各区、开发区相关部门行使市级权限的,原则上全部委托下放。(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编办、市行政审批局)
8.实施项目用地承诺。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项目的土地使用单位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取得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的同时,需与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根据招拍挂公告情况,签订履约监管协议,承诺开工、竣工时间及建设内容等。产业项目履约监管协议要明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退出等内容,因使用
权人自身原因未全面履约的,按协议退出相应用地。(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9..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根据省自然资源厅相关指导文件,研究出台我市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措施。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合理收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对不能按期完成年度批而未供处置任务、前 5 年平均供地率未达到 65%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除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和民生保障项目外,暂停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对截至 2020 年 6 月底的闲置土地,因政府原因造成闲置的,落实责任部门,促进项目尽早开工,无法达到开工条件的,依法收回;因企业原因造成闲置,超过两年无法开工建设的,2020 年年底前依法收回;因违规将土地供应给政府平台公司、征拆办、开发区管委会等无实际建设项目单位用于抵押融资造成闲置的,依法处置。以上闲置土地,2020 年年底前处置完成 50%,2021 年年底前除司法查封外全部处置到位。(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11 1..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建立产业项目土地要素分配
与“亩产效益”评价结果挂钩机制,对评价为优先发展、支持发展类的企业,优先保障其新上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对确定为提升发展、限制发展类的企业,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用地。落实省调整确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政策。(责任单位∶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12 2..鼓励土地 立体开发。支持多层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明确地下开发的规模要求、产权归属、使用年限及分割转让原则。对广场、绿地、公园以及地上承载力较低的地下空间进行优先规划、优先开发,形成地下商场、停车场、仓储等多用途的地下利用空间。由县市区制定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13.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负总责,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定期研究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上一级党委、政府报告。创新耕地保护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县、镇、村三级田长组织体系,通过末端延伸,把农户纳入保护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群众参与、考核
奖惩等工作机制,2020 年 12 月底前全面建立每块农田有“田长”的管理模式,实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14 4..落实执法监管共同责任。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建立共同责任机制的实施意见》(潍办发[2017]21 号)等制度规定,强化部门执法监管共同责任,落实执法监管综合惩治措施。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图”,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施土地利用“批、供、用、补、查”全过程动态监管。深化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在依法行政前提下加快建设用地审批。对未经预审的新增建设用地项目,不得办理相关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手续;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不得发放贷款,按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通知,不得供电、供水、供气。实施违法行为与年度新增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约束性指标挂钩制度,违法违规的暂扣相应指标。建立违法用地综合防控体系,以联合巡查、联合制止、联合拆违为手段,建立执法监察网络,对违法用地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降低土地违法行为发案率。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单位密切配合,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将违反国土空间规划、破坏耕地、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闲置土地、违反土地开发协议和规划条件等责任
主体及时纳入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法实施联合惩戒。(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潍坊银保监分局、市供电公司)15 5..加强监督考核。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视察耕地保护工作。把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纳入巡察、干部考核考察评价和审计范围。鼓励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将巡察、督察检查等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先树优、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的重要参考。对未完成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或发生重大违法用地事件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和镇街,依规依纪追究党政领导责任。(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宣传部、市委巡察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审计局)
第二篇:强化管理职能 切实保护耕地
强化管理职能 切实保护耕地
* *镇人民政府
我镇是* *南部城市副中心,全镇辖区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农业人口6.6万,现有18个行政村,13244户,耕地面积71000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8729亩。
近年来,我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基本农田、耕地保护工作列入任期目标指标,并结合本镇实际开展了一系列耕地保护长效管理活动,耕地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健全制度,强化耕地保护责任
为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镇党委、镇政府把耕地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终镇政府的百分考核体系,从制度上强化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一是层层签定耕地保护责任书。每年年初,在市政府与镇政府签定责任书的基础上,镇政府与各行政村逐村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负总责。并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逐块分
解明确到组、农户,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人。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做到了定面积、定地块、定质量、有图册、有标志、有措施。二是设置基本农田保护牌。三是加强日常动态巡查。按照“五不准”的要求,国土分局落实了分片包干责任制,坚持每周2次的巡查。同时,充分借助村级土地信访监察网络队伍的力量,加强对基本农田的动态巡查力度。建立起上下协调、横向联动、信息通畅、反应快速的镇、村二级巡查网络。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
二、整合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我镇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抓手,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从而推动农民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低产田改造培育特色瓜果苗木。我镇立足于挖掘现有耕地潜力,采取集约经营方式,种植各种适宜的品种,提高产出,增加效益。例如,占地140亩,参与户数50多户的提子园就是利用赵陵村地区部分低洼地、低产田进行土地改造,引进种植美国红提、大红球等精品葡萄。06年美国提子种植200亩,创效益275万元,比上年增加85万元,亩均效益最高达13750元,带动了1500多个大龄劳动力的就业。继赵陵提子之后,日本黄桃、台湾大樱桃等精品瓜果业相继落地开花,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以营造“绿色* *”为契机,按照总体规划,有效地利用边角地、低产田发展绿化,发展特种花卉苗木,在为本镇和周边地区绿化提供优良品种的同时,解决本地“4050”人员500多人的就业,促进了绿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是种养业结合打造优质粮油基地。主要是通过科学处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减少人为能量消耗,依靠畜产品增值和增加有机肥,达到农牧结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无公害”成为粮油生产的绝对发展趋势。我镇充分发挥盛产优质大米的传统优势,以白米村为试点,利用养猪场的粪便,制成水稻的有机肥,鼓励广大农户种植优质水稻,推广无公害粮油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06年在保证2万亩都种上优质水稻品种的基础上,又结合市农办的农业资源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了5000亩优质大米基地,计划年内设施将全部竣工,届时将与太湖所直接挂钩共同开发水稻新品。06年我镇水稻、小麦、油菜三项合计产出效益1664.6万元,净增效益490万元,取得了单产、总产、效益的全面丰收。
三是农作物轮作成就早春红玉西瓜。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各种作物之间的有效轮作及其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正确处理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和人的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节省投入,提高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效益的目的。1997年本镇农技部门成功引种日本F1代早春红玉西瓜,由于采用西瓜与粮油作物的有效轮作,一方面保证了西瓜种植所需的土壤环境,另一方面则改良了农田肥力,促进了粮油作物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广大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2002 年注册了“南港”牌早春红玉商标后,瓜农的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07年种植面积增加到
1720亩,亩均利润一直保持在万元左右。
三、加大建设力度,提高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一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05-06年,我镇投入资金2120.1万元,施工土方165.8万立方米,改变了过去的沟渠坍塌杂草丛生、灌溉设施年久失修的现象,逐步实现“田成方、林成网”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为农田保护区农民实现增收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为了保护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我镇将土地复垦项目开发整理列入工作的重要议程。近年来,针对* *镇可复垦整理总量少的情况,充分挖掘潜力,特别是加大了对复垦难度高、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多的废弃公路、废河道和砖瓦窑厂的复垦整治。04-06年,完成省级项目库项目9只,面积491亩;完成工矿、村庄等复垦整理550.4亩。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又提高了耕地的质量。
三是坚持“三集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三集中”即:工业向规划小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田向种养大户和生产基地集中,改变过去的村村冒烟、农村居住地分散等现象,实现农村建设用地的整合,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第三篇: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落实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实施“双保”行动为契机,以耕地保护为主线,以创新机制和制度为动力,以挖潜节约、保障用地为重点,以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为途径,以宣传与执法并重为手段,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通过各项工作的落实,我县耕地保有量稳中有增。2006年全县耕地保有量37.28万亩,2010年耕地保有量达57.08万亩,净增19.8万亩,耕地保有量保持了稳中有增的态势。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基本农田保护,2006年全县基本农田面积34.06万亩,2010年达到41.42万亩,调整补划基本农田
7.36万亩。
为使耕地保护工作落实有力,我们不断实践和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2011年我们在做好常项工作的同时,试行了以“一目的、三到位、五落实”为主的耕地保护工作运行机制,“一目的”即以保量增效,守土有责为目的;“三到位”即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五落实”即落实区划面积,落实目标任务,落实增效保质,落实占补平衡,落实规划指标。通过机制创新力促耕地保护工作上水平。
通过制度落实和机制创新,全县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耕地保护责任书签订到位;二是耕地保有量大幅度增加;三是基本农田补划、保护到位;四是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五是土地开发整理成效明显;六是耕地保护制度有了新的创新和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七是土地宣传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建房秩序有了好转。
第四篇:强化管理创新 深化降本增效
强化管理创新 深化降本增效
奋力实现“十二五”科学发展的良好开局
——在马钢集团公司十六届一次 股份公司六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0年12月16日)
顾建国
2010年工作总结
与“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
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我们积极应对危机挑战取得新胜利的一年。一年来,面对上游资源大幅涨价、钢材价格频繁震荡、全省调控社会电力消费等不利因素和复杂局面,我们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第四巡视组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全局,紧密围绕全年工作主题,紧紧依靠全体职工,主动作为,科学应对,合力攻坚,在巩固发展竞争优势、提高盈利能力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调整品种结构卓有成效。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支撑作用,全面落实产品结构调整大纲和“比较利润”策略,加大“五位一体”“研产销”工作力度,大功率机车轮实现装车试运行,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车轮样品试制达到预期效果,预计全年开发新产品190万吨,汽车板、家电板、电工钢分别比上年增产55.4%、71.3%、105.4%。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牵头单位,和14家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了全国高性能建筑用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推行大客户营销制度,加快钢材物流管理体系建设,抢抓优势产品订单,钢材产销率保持100%;客户满意度83.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改进产品质量力度加大。深化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成本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质量异议考核方式,着力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预计废品率比上年下降14.7%,质量损失下降33%。突出抓好车轮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产品通过德国TSI认证和美国AAR新版认证,并再次获得美国GE公司最佳质量奖;在铁道部组织的下半年两次货车轮招标中分别获得10.8万件和4.8万件产品订单,前一订单已按合同如期交货;预计全年销售车轮轮箍产品16万吨。
降低运行成本效果显著。强化全员、全方位、全流程降本,预计全年累计降本超过15亿元。完善“点菜吃饭”模式,加强工序过程控制,深化主辅联动和设备“零故障”管理,系统经济运行能力稳步提升,预计主线设备故障时间比上年降低20%。实施采购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强化原辅材料检验监督管理,大幅提高原料直供率,发挥路企联办效应,探索实施料场封闭管理,原燃材料综合采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预计全年降低资金成本7000多万元。强化能源动力介质一体化管理,深化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省政府追加的24万吨标煤节能新任务,预计全年吨钢综合能耗比上年降低15千克标煤,马钢被认定为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
谋划后续发展取得突破。编制了《马钢“十二五”发展战略与规划》。积极探索省内国有和民营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共赢发展模式,在省市支持下,与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资框架协议,目前正在进行资产评估。与此同时,合肥公司环保搬迁和新区配套项目建设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高速车轮技术改造工程进入厂房钢结构吊装阶段,硅钢二期工程完成专家评审,合资的安徽省郑蒲港务有限公司挂牌运营。
发展非钢产业稳步有序。在省国资委的授权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平稳实施了康泰公司和建设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职工身份置换和股权激励,为企业开拓外部市场、提高竞争力提供了体制保障。统筹矿山建设发展,深挖现有矿山生产潜力,预计全年生产成品矿295万吨;罗河、白象山、和尚桥、张庄等矿山建设有序推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预计全年马钢外贸易额达到11.7亿元,财务公司正在积极申办之中,和中冶华天、矿院合资的安徽思创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将组建。
强化基础管理扎实有效。加强品牌战略管理,马钢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深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获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抓好建设项目审计,促进工程建设规范管理和投资成本严格控制。进一步加强“三反”管理,加大对质量事故、重复性事故的监管力度。开展道路、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厂区面貌进一步改善。严格门禁管理,强化物资出入“三单”查验,减少了资源流失。抓好重点危险源监控和消防民爆物品管理,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演练,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
构建和谐企业积极务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学习沈浩精神活动,持续深化“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成功召开工代会,营造了团结拼搏、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深化学习型企业创建,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公开选拔,规范改非科以上人员管理,制定落实《员工奖惩通则(试行)》。健全贯彻“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廉洁从业主题教育和警示教育,全面实施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承诺制,扎实开展选人用人、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纪律保证。提高职工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水平,组织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在物价大幅上涨情况下确保工作餐质量,加快大学生公寓和廉租房建设,设立大学生职工购房首付款贷款基金,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公开发布《马钢集团社会责任报告》,捐赠820万元援建青海玉树县新华书店和甘肃舟曲县峰迭乡小学,展示了企业良好形象。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转变发展方式,继续抢抓机遇,进行结构调整,在应对危机挑战中强化自身、增强竞争实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以快速建成钢铁新区为标志,在工艺装备大型化、现代化上迈出重大步伐,成功进入高档板材生产领域,并很快占据一席之地;以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为标志,巩固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板、型、线、轮”产品结构,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为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成功重组合钢主业为标志,在整合省内钢铁资源、谋划共赢发展上实现重要突破,企业的发展布局和生存空间得到优化,既扩大了体量,又取得了良好投资回报;以首家在A股市场发行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为标志,在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顺利推进新区建设和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为标志,在化危为机、凝心聚力、苦练内功、强化管理上创造了有益经验,坚定了应对更为复杂局面、更为严峻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以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功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为标志,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上取得丰硕成果,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企业钢产量增长61%,总资产增长70%,职工人均收入增长60%,一个实力更强、后劲更足,与社会、环境、职工和谐发展的马钢,正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成绩来之不易,成就令人鼓舞,这是全体职工同心同德、奋发有为、顽强拼搏的结果。
面临的形势、目标和措施“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钢铁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也是马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的关键时期。马钢第四次党代会和《马钢“十二五”发展战略与规划》在客观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
要将“十二五”时期的美好蓝图化为现实,起好步、开好局是关键。从整个钢铁行业来看,即将到来的2011年乃至今后三、五年,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钢铁行业微利特征更加显现。上游资源特别是矿石等大宗资源垄断加剧、价格将不断走高,钢铁产品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将受到抑制,企业盈利空间继续受到严重挤压。二是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随着近几年钢铁企业的竞相发展和大规模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竞争已扩展到高端产品领域。三是竞争范围不断拓宽。产业链建设和非钢产业发展将成为钢铁行业新的竞争热点,特别是一些超大型企业集团在资源的集中管控和优化配置上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四是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钢铁的资源化、生态化和低碳化趋势不可逆转,特别是在国家将征收碳排放税费的情况下,如果现在不加大工作力度,今后将会付出更大代价。
应对严峻形势,首先必须对自身存在的突出不足和问题保持清醒认识。一是降低成本仍需给力。低成本竞争战略是钢铁企业危机制胜的重要法宝。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微利时代,拼的就是成本。虽然近几年马钢降本增效力度较大,但生产不够稳定均衡、关键指标停滞不前、采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企业盈利水平还不够理想。二是产品增效不够明显。差异化竞争战略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们的优势产品比例还不高,质量还不够稳定,个性化服务还比较欠缺,先进工艺装备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尽快研发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扩大相对优势产品比重、有效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任务紧迫而艰巨。三是非钢增效未成气候。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探索还不够,未能形成与主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四是管理支撑不够有力。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尽管我们一直在强化管理,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责任体系还不健全、劳动生产率还不高、执行力还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牢牢抓住降本增效这一关键,有效发挥管理创新支撑作用,坚决把各项措施做得更扎实、更到位,快速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2011年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管理创新,深化降本增效,奋力实现“十二五”科学发展的良好开局。
工作主题是:强化管理创新 深化降本增效 主要措施是:
一、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成本竞争优势
强化稳定均衡生产,继续推进经济运行。狠抓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攻关,显著提升大高炉利用系数,切实解决生产瓶颈制约。动态优化组产模式和资源平衡,最大限度发挥工艺装备尤其是新装备、新产线的生产潜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ERP系统应用,提高“两化”融合水平。认真落实标准化作业和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深化设备“零故障”管理,提高设备系统保障能力。坚持生产工艺、设备改造和运行方式同步优化,促进主辅联动、经济运行。
加强采购和物流降本。适应原燃材料市场变化,优化配煤、配矿方案,进一步提高性价比。扩大与战略供方的紧密合作,强化比价采购和集中采购,建立网上招标采购制度,具备条件的一律实行招投标,力争主要大宗原燃材料采购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开展炼钢辅料专项管理,建立标准消耗体系,有效杜绝浪费。优化铁路、水路、公路双向并存的物流方式,提高大宗原料进厂直供率,减少内部倒运量,实现物流成本降低10%以上。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以工序节能和能源高效利用为重点,深化全员节能降耗,力争吨钢综合能耗降至710千克标煤以下。加强合同能源管理,开展低碳技术研究。加快煤气综合利用发电、煤调湿等节能环保新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发挥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清洁生产和文明生产,深化节水攻关和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矿山循环经济,争创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严格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全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专家评审机制和后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管理,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工程建设,力争新区配套和合肥公司搬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高速车轮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二、持续推进产品增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扩大优势产品比重。完善“五位一体”的“研产销”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果。继续深化产品结构调整,拓展汽车板、家电板、电工钢、车轮、高效节约型建筑用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份额,力争全年开发新产品超过200万吨。
巩固提升产品质量。健全质量改进长效机制,继续关注车轮等关键产品的质量稳定工作,强化产品质量“零缺陷”管理和质量问责,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力争质量损失比上年降低20%。
构建服务型营销体系。全面推行高端产品大客户制,拓展钢材加工配送网络,扩大战略用户和直供用户比重。优化营销策略和定价机制,着力推进精确化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交流沟通、技术服务和管理责任“三位一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化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推行科研项目单独核算与评价,抓好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力争专利申请量、技术秘密审定量及科技成果比上年增加10%。
三、积极发展非钢产业,拓展企业增效空间
提升大宗资源控制力。在确保安全生产的情况下,深挖矿山生产潜力,年产成品矿300万吨。加快后备矿山建设,确保罗河矿全面建成、白象山矿基本建成、和尚桥矿加速推进、张庄矿全面开工建设。同时,积极寻求铁矿石、煤炭、石灰石、废钢等大宗资源合作新项目。
积极发展金融、贸易和房地产业。上半年争取财务公司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并完成组建工作。扩大对外贸易品种和范围,力争实现马钢外贸易收入50亿元。充分发挥新体制新机制优势,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
壮大自营队伍实力。充分发挥机械制造、工程技术、设备检修等现有业务优势,支持自营队伍在公司生产经营建设中承担更多业务份额,并努力争创外部收入,进一步发展壮大。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探索发展煤化工、汽车配套件、现代物流等产业。推动表面技术应用、环保、资源再生等产业加快发展,力争尽快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四、着力强化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深化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力生公司、实业公司和利民公司改制,推动二机制公司、钢结构分公司等单位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整合优化现有矿山系统资源,组建矿业公司。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健全集团治理结构。
导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推进内部业务市场化运行,解决经济活动、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主体厂继续完善“点菜吃饭”、“成本和比较利润”双重考核办法,公辅系统要完善对主体厂安全保供运行机制,按照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对部分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推行业务总包。
强化管理人员责任体系。在理顺工作关系、科学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强化中高层管理人员责任体系。通过体系建设,明确任务,明确重点,明确指标,明确责任,建立单位和个人可衡量的责任考核体系,开展责任预警,实施责任追究,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工作执行力。
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积极推进目标定员管理和工资总额包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满足新建项目、置换劳务用工和非钢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调整优化机关机构设置和岗位定编定员,实现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效率提升。
积极推进卓越绩效管理。在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单位和部门实施卓越绩效管理,进而在全公司推广。
五、努力构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切实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凝心聚力、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认真做好形势任务教育和正面舆论宣传,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做好信访形势分析、评估和提前介入,增强信访维稳效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消防安全和内部治安管理,严厉打击盗抢公司资源行为,为改革发展提供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
巩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职代会规范化建设,拓展厂务公开内容,加强基层自主管理,进一步提高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监督功能。健全维权帮扶机制,续签职工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重视改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切实帮助职工解决现实难题。
加强企业文化实践创新。制订“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加强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和创新,抓好企业文化规范管理和实践应用,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营造全员创效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深化“打造命运共同体”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提合理化建议、青年创新创效、质量改进小组等实践活动,鼓励职工岗位建功。
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在实现企业预期效益的前提下,继续提升职工收入水平。认真做好马钢职工医疗、工伤、生育“三险”市本级并轨和平稳过渡工作,建立马钢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加快廉租房和南山地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完善矿山系统住房制度改革。
各位代表,同志们!立足新起点,应对新挑战,开创新局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让我们紧紧依靠全体职工,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用勤勉扎实的工作创造价值,满怀豪情,万众一心,为实现马钢“十二五”科学发展的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深化水价改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施意见(定稿)
深化水价改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施意见
我市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水价改革,防治水污染,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做好水务工作、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节约用水的规
定,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1、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今后新、改、扩建项目,先向水务部门报送节水措施方案,经审查同意后,项目主管部门才批准建设,项目完工后,对节水设施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否则供水企业不予供水。
2、大力推广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在批准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水许可时,以生产工艺达到省规定的取水定额要求为标准;对新建居民生活用水、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供水企业和用户承担,对新建居民住宅要严格按照“供水计量设施户外设置”的要求进行建设。
3、调整农业结构,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推广抗旱,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农业配套技术,农业用水逐步实行计量管理,总量控制,实行节奖超罚的制度,适时开征农业水资源费,由工程节水向制度节水转变。
4、启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突出抓好水权分配,定额制定、结构调整、计量监测和制度建设,通过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严格限制自备井的开采和使用。我市已被省政府划定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今后除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需取水的,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市区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要于2006年底前全部关停;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自备井,安装监控设施,实行定额限量开采,适时关停。
2、贯彻水资源论证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项目取水先期进行水资源论证,论证通过后方能由项目主管部门立项。调整我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切实做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确保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使用再生水,微咸水,汛期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优先利用浅层地下水,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综合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三、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善水环境
1、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现有入河排污口进行登记,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档案。此后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合理设置。
2、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区、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3、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4、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要按照“先排水管网、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原则,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在新城区建设时,必须建设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对现有城区,要在城市道路建设的改造的同时,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完善,提高污水收水率。
四、深化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1、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逐步提高城市供水价格,不仅包括供水合理成本和利润,还要包括户表改造费用、居住区供水管网改造等费用。2005年生活用水价格为3元/立方米(含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下同)。2010年每立方米达到4.5元左右。
2、合理确定非传统水源的供水价格。再生水价格以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原则,结合水质、用途等情况,按城市供水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要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情况,及时制定合理的供水价格。
3、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含水资源费)”电力、钢铁、石油石纺织,造纸、啤酒、酒精七个高耗
水行业,从2006年起实施“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水价分三级。级差为1:2:10。工业用水的第一级含量,按《××省用水定额》确定,第二、三级水量为超出基本水量10(含)和10以上的水量。
五、加强水资源费征管和使用
1、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征收水资源费是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
。全市范围内使用自备井(农村生活和农业用水除外)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含南水北调基金)。水资源费(含南水北调基金)主要用于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2、加强取水的科学管理工作,全面推动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智能水表等科技含量高的计量设施安装工作,所有自备井都要安装计量设施,实现水资源计量,收费和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障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水资源管理、水价改革和节约用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确保责任到位、政策到位。落实建设项目节水措施“三同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审批、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征收、节水工艺和节水器具的推广都需要有法律、法规做保障。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查处,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我市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共建节约型社会的合力。
××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