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百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
2012届广东省百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12届高三百所学校样本分析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金太阳教育研究院语文研究所编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
-
八校联考试卷语文试卷
抚州一中赣州一中 2013年江西省吉安一中九江一中 萍乡中学新余一中 宜春中学上饶县中
联 合 考 试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宜春中学林 莹吴少华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 -
11校联考语文试卷
2010年秋九年级十一校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古诗词名句填写(6分)1.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2.,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3. 昨天是二
-
六校联考语文学科答案
六校联考语文学科答案 阅读(80 分) (一)( 17 分) 1 . ( 2 分)月亮 玉兔在月中捣药的故事 2 . ( 3 分)兔死狐悲、狡兔三窟、兔死狗烹、兔起鹊落等。 3 . ( 3 分)C ( A 项错在“最早出
-
2017-2018学年百校开学摸底联考
2017-2018学年百校开学摸底联考 下图为某位身高1.87m的男士度假时在正午前后拍摄的照片,照片左显示的时间为北京时间。(提示:一般成年人的身高是脚长的7倍,√3≈1.7。)据此完成下
-
百校联考学生作文教案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吴光华做梦都没有想到,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了10年的宿舍管理员,竟然也有机会站在这么盛大的毕业典礼的发言台
-
2014年5月5校联考语文试卷
深中初中部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月考
九年级语文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3分) A -
2013届淮北市九年级五校联考4—语文试卷及答案
淮北市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五校”联考(四)语文试卷命题:淮北市梅苑学校考试时间:2013年3月28日温馨提示: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为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希望
-
2013联考模拟试卷答案
2013年4月13日多省联考模拟测试《申论》 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而粮食安全则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相
-
六年级语文升学联考试卷及答案[合集五篇]
一、积累与运用。(40分)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A.枯涸(hé) 踱步(dù) 戛然而止(gá)B.伎俩 (zhī) 要挟(xié) 不屑置辩(xiè)C. 颓唐(tuí) 蜷缩(juǎn)
-
2014年浙江省六校联考语文试卷(五篇模版)
2014年浙江省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怏然(yàng)诤友(zhâng)文件夹(jiá)踽踽独行(jǔ)B -
区八校联考九年级上语文试卷
余杭区联盟学校201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月考语文卷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愕然(è) 拮据(jù) 孜孜不倦(zī) ...B.单于(chán) 襁褓(qiǎng) 强聒不舍(
-
2015届八校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精选5篇]
湖北省 鄂南高中 黄冈中学黄石二中 华师一附中 襄阳四中 襄阳五中孝感高中 荆州中学 八校 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命题学校:孝感高中 命题人:冯锦霞 李金明 彭攀峰 鄢
-
六年级语文五校联考试卷(5篇范例)
2011年5月六年级语文五校联考试卷一、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4分)埋怨(máimán)谨慎(shânshâng)佣人(yōngrōng)逃窜(càncuàn)鸟瞰(gǎnkàn)装弶(jiàngg
-
九年级语文联考试卷
随州市外国语学校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第二次段考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 古诗词名句填写(9分)1、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1分)2、,肯将衰朽惜
-
语文联考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句子中,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2分)A.他不能给你讲真话。B.难道他能不给你讲真话?C.他能不给你讲真话吗?D.他不能不给你讲真话。2、下列四句
-
广东省百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百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徽学的学科及学术价值 尽管作为一门新兴的
-
2014年江淮十校四月联考语文答案
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答案
1、D(A项,错在“只要„„就„„”,原文信息是必要条件关系不是充分关系;B项,理解于文无据;C项,错在“根本原因就是汉学一直没有被研究者们作广义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