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初三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练习课 1、六年级男生有120人,女生是男生的7/8,六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4,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2、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3,第二天卖出360千克,还剩下总
-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大全)
第三单元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
-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应用题
1、将1300千克大米装入米袋中,如果每60千克装1袋,至少需准备多少个米袋? 2、学校准备了1000元购买盆花美化校园,每盆花的单价是15元,如果一次买4盆花只需付50元,学校最多可买多少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2015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2015.10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计算。 1. 直接写出得数。(每题1分,共20分) 2×3= 25+5= 3×4= 5×5-3= 5+66= 5+4= 23-5= 3 ×4-5= 6×6= 4×4= 7+28= 4×5+15= 4+4= 7+28=
-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小结
角的度量单元反思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以及学习角的度量和画角。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而且大多是很抽象地概念,因此在讲解直线、射线、和线段时,重点要对这
-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试题精选
一、口算(10分)6.4÷4=7.5÷5=12.5+0.5=16×0.51.2÷3=24.8-8=7.2÷4=0.24×3=4.8÷65.6÷7=2÷0.5=0.24÷0.2=0.4÷8=6÷0.02=1.3×0.2=7.2÷0.8=8×0.5=2.8+8=0.39÷0.03=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
-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卷共有六大题,总分100分,分为基础知识、计算题、解决问题三部分,试题注重基础性知识,涉及了分数除法的计算和问题解决等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三单元检测 试卷分析 测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分析日期:2016年10月26日 一、成绩分析: 本次参考22人,及格22人,平均分82.16分,及格率100%,优秀人数8人,优秀率36.4%。本次测试成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单元考试试卷分析河口小学 汪国春 本单元是让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背熟1—6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一、试题概况分析 试题主要由知识演练(包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测试情况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这次测试难度比较适中,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现在我具体分析一下今次考试我的得与失。 一、 试卷分析。 第2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作为学习起点,激活认知结构中对连加的已有认知,并且突出相同加数的连加,
-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合集]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内容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1、比较图形特征部分 这题涉及到学生的概括比较能力,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师都有强调,但要求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来比较并完成
-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 -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测试题范文
第三单元测试题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家长签名 一、填一填。 1、把右边的单位名称分成两组。 千米、克、厘米、毫米、吨、分米、千克、米长度单位: 质量单位: 2、想一想,填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检测内容及检测整体情况 本次检测主要分成五个部分:(1)数一数、再认真的写一写;(2)连一连;(3)比一比;(4)填一填。(5)看图写算式。从试卷的内容上看,难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教材编写的特点: 1、较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
-
2017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大全]
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u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u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