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上语文第二单元
-
2017新苏教版二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秋游》、《英英学古诗》、《乡下孩子》、练习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绿线中的字,认识2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
二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建邺实验小学2016二年级语文(上)教学设计8. 小鹰学飞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了学习没有止
-
二上第一单元语文教案
识字一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 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识字写
-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一、复习课文 1.《场景歌》通过简单生动的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数字)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懂得了(量词)的用法。 2.《树之歌》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十一种树木的特征
-
语文第二单元
一、语言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气魄(pò) 澎湃(bài) 狂澜(lián) 胡骑(qí)
B.肮脏(kēnɡ) 祈祷(shòu) 哽咽(yè) 燕山(yān)
C.浊流(zhuó) 阻抑(yì) 曲 -
二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识字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
休息语文二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guó qí bān yuán dàn běi jīng guǎng chǎng( ) ( ) ( ) ( )hù wèi duì zhuāng yán yí shì yuè qǔ( ) ( ) ( ) ( )qún zhòng kǒu l
-
苏教版语文二上第三单元句型拓展
第三单元句型拓展 1、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一)ABB结构 乐呵呵 喜滋滋 笑眯眯 兴冲冲 水灵灵 亮晶晶 红通通 绿油油 蓝湛湛 白茫茫 金灿灿 (二)婆婆听到蝈蝈的歌声会想些什么呢?(想象
-
苏教版语文二上第五单元句型拓展(定稿)
第五单元句型拓展 1、识字5 寒流来了,温度一下子降了下来。北风呼呼地刮了起来,吹在身上的时候,就好像血液都结成了冰。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很快就积起了厚厚的一层,放眼望去,窗台
-
二上《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教学预案
新桥一小备课资料周美丽备用 二上《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教学预案 《秋天到了》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秋天的天气、颜色、香味、声音感受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
-
2018苏教版二上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天空中的星体)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2单元 天空中的星体 4.晒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知道太阳能够送给我们光和热,这是太阳送给我们的最
-
第二单元语文教案
6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2、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 能力
-
语文第二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小结一、会写字吃(小吃)(吃力) 叫(叫好)(叫声)主(主人)(公主)江(长江)(江水) 住(住手)(住处)没(没有)(没完)以(可以)(以后) 会(开会)(学会)走(走开)(行走)北(北方)(北京)京(北京)(进京) 门(门口)(开门)广
-
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
-
语文第二单元 答案
江都市洋浦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语文2011.4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徐宏艺
一、选择题(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语文第二单元试卷
一、(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澎(péng)湃 哽(gēng)住 喧(xuān)闹 哺(pǔ)育B.祈(qǐ)祷 炽(chì)痛 镐(gǎo)头 污
-
九下第二单元(语文)
5、词两首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2、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
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大全
1 a o e 教案设计 重点:初步知道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学会3个单韵母,认识四线格,并会书写。 难点:掌握正确的发音及声调符号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