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中语文默写测试
-
高中语文第三册古诗词默写测试
高二语文第6周作业古诗词默写与测试姓名:班级:得分:一、课内部分1、桑之未落,。 ,。吁嗟女兮, 。2、,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既见复关,。(《卫风·氓》)3、岂曰无衣?。·无衣》)4、静女其
-
高中语文名句默写
高中语文课外名句默写 课外名句检测 《诗经》名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如切如磋
-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
《离骚》 屈原 1、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擦泪哀叹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
高中语文诗词曲默写
3eud教育网http://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高中语文诗词曲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 2、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 3、民生各有所乐兮,。(《离骚》) 4 -
中考古诗文默写测试
中考古诗文默写测试 每空1分,共100分。 1、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
-
高中语文 离骚 情景默写及答案
《离骚》默写训练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
-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默写大全
高中语文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强化训练1.古诗文填空。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足
-
高中语文必修三默写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默写训练
一、《蜀道难》
1、西当太白有鸟道,。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枯松倒挂倚绝壁。
二、《杜甫诗三首》
5、,孤舟一系故园心。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二复习——默写练习 班级 姓名 《沁园春· 长沙》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 2.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 3. ,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 4.携来百侣曾游。
-
必修2默写测试(答案)
语文必修二默写测试
班级:姓名:学号:评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 -
中考古诗文默写测试5
中考古诗文默写测试5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3.《酬乐天扬州初 -
中考古诗文默写测试6
中考古诗文默写测试6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2.《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 -
国学经典诵读必备篇目默写测试
国学经典诵读必备篇目默写测试
1、青,,而青于蓝;冰,,。 2、故木,金,君子博学而,则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假舆马者,非 -
七年级上古诗默写测试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古诗词复习题(一) 1、东临碣石, 。 2、水何澹澹, 。 3、树木丛生, 。 4、秋风萧瑟, 。 5、日月之行, 。 6、星汉灿烂, 。 7、潮平两岸阔, 。 8、海日生残夜, 。 9、乡
-
高中语文教师业务水平测试
高中语文教师业务水平测试(转摘) 应考教师须知: 1. 本卷分三个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市县(区)名、校名、姓名、准考证号和所申报的职称。
-
高中语文古诗文必备篇目默写竞赛题(含答案)(定稿)
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写出下列诗歌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依次填在答题卡) 1.他山之石,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鹤鸣》) 2.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车辖》) 3.靡不有
-
高中语文古代小说基础知识测试
古代小说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测试
《李寄》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谕之niâ咋蛇犬zã囷.yù啖.dàn吞啮...qūn斫.zhuï踊.yǒng髑髅..dú lïu诧.chà咤.zhà吒.zhà坦(tǎn)腹东床
二、解释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默写训练
2021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理解性默写押宝卷(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孔子在《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