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
-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 姓名: 一. 填一填。(每题0.5分,共31分) 1.10:36=( ):( ),读作( )。 2.4/( )=( )÷12=9:( )=25%。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边长与周长的比是( ):( ),边长与面积的比是( ):( )。 4.A是8.4,B比A
-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
-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测试题
六年级《比的应用》测试题(一)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3:8=( )÷24 = 16 ) (= 24:( ) 2、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2:1。甲、乙、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
-
小学数学六年级《认识比》教学案例(精选合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
-
六年级数学《比认识》评课稿(共五篇)
六年级数学《比认识》评课稿六年级数学《比认识》评课稿1郑老师上了《比的认识》一课,其教学设计新颖,且别具一格。1.突出概念的本质“比”与“除法”不是等价概念,显然文本中
-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201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2014(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 学 设 计 篇二: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
-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说课稿(精选)
《比的认识》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认识》。整个流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在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
-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综合练习
比的练习一、填空 1.一辆汽车3小时行9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 ) 2.甲数比乙数多25%,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3.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 4.走
-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店子镇尚河小学 徐庆华 教学《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
-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人教版48、4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
-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材53、54页例7、例8以及相应的“练一练”,教材59页练习九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强化训练题 -47 (认识比)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强化训练题 -47
(认识比)1、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0.75,那么甲乙两数的比是3 :4(判断题)
2、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一个数,比值不变。(判断题)
3、三 -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测试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测试题 一、填空。 1.( ):30=30÷( )=3/5=24/( )=( )(小数) 2.五(1)班男生36人,女生24人,男、女生人数的最简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最简
-
2017六年级数学化简比教案.doc
化简比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
-
六年级数学比的测试题
比表示两个量倍比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以下是小编带来六年级数学比的测试题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填空题1、 3:5 = ( )÷( )= 18:( ) =6÷( )2、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
-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教学重点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教学难点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教学步骤一、基本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