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大全5篇)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 案 设 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
-
七年级下册 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第25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重要实词和虚词 二翻译重要语句 三背诵课文 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童年读书记趣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这个世家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合集5篇)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备课助教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16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
-
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
-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短文两篇之黄鹤楼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短文两篇》之《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文练习:大树和小树(范文模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大树和小树
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________(qiè)意。白天,他们听鸟儿___ -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五篇范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四年级下册阅读短文
四年级下册阅读短文
(一)三月桃花水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木,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 -
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备课年级:初二年级 执笔人:王丽芳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 3.
-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①理
-
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译文
《短文两篇》译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黄 鹤 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
-
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短文两篇教案
8.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
八年级下册《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册《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短文两篇
3 短文两篇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
-
仁爱英语七年级短文填空六篇
(一)
This is a picture______ our classroom. Look _______ the walls. They are white. You can______ a new picture on it. What can you see________ the pictu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