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线面垂直判定经典练习
-
线面垂直的判定范文合集
漯河高中2013—2014高一数学必修二导学案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编制人:魏艳丽方玉辉审核人:高一数学组时间:2013.12.03【课前预习】一、预习导学
-
线面垂直判定经典证明题
线面垂直判定1、已知:如图,PA⊥AB,PA⊥AC。求证:PA⊥平面ABC。2、已知:如图,PA⊥AB,BC⊥平面PAC。求证:PA⊥BC。3、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 求证:VBAC4、在正方体ABCD-EFGH
-
教案《线面垂直的判定》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线面垂直的判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并能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画出”
-
线面垂直判定与性质循序渐进式练习
线面垂直判定与性质循序渐进式练习一、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1、条件的正确填写:(1)由线线垂直证明线面垂直的训练:①如左图:由5个条件:可证:AB⊥平面PDC②如左图:由5个条件:可证:AP⊥平
-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专题练习
线面垂直专题练习1.设M表示平面,a、b表示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aMa//baMa//M①②③b∥M④M. bMa//bb⊥abaMbMab其中正确的命题是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如图所示,
-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教案
线面垂直的判断定理数学科学学院 刘桂钦 20072201135一、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
-
专题线面垂直
专题九: 线面垂直的证明 题型一:共面垂直(实际上是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垂直) 例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C11D1中,O为底面ABCD的中心,E为CC1中点,求证:AOOE 1题型二:线面垂直证明 (利用
-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及二面角专题练习
线面垂直专题练习一、定理填空:1.直线和平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
-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同步练习
1、若直线l上有两点P、Q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直线l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相交C、平行或相交D、平行、相交或在平面内2、已知a,b,c是直线,,是平面,下列条件中,能得出直线a
-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证明:已知直线L1 L22相交于O点且都与直线L垂直,L3是L1 L2所在平面内任意1条不与L1 L2重合或平行的直线(重合或平行直接可得它与L1平行)
不妨假设L3 -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 经典试题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1、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2、如图,棱柱PA⊥底面ABCD,AB⊥AD,AC⊥CD,ABCA1B1C1的侧面 BCC1B1是菱形,B1CA1B ∠ABC=60°,PA=AB=BC,E是PC的中点.证明:平
-
《2.3.1线面垂直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2.3.1节。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
-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说课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流程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线面垂直 -
证明线面垂直的专项练习
线面垂直1:(本小题满分13分)(09广东 文)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处的安全标识墩如图4所示。墩的上半部分是正四棱锥PEFGH,下半部分是长方体ABCDEFGH。图5、图6分别是该标识墩的正(主)
-
线面垂直高考题
高考真题演练:(2012天津文数).(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AD⊥PD,BC=1,PD=CD=2.(I)求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角的正切值;(II)证明平面PDC⊥平面ABCD;(III)求直线PB与
-
线面垂直教案
2012第一轮复习数学教案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教学目标:掌握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并能熟练解决相应问题. (一) 主要知识及主要方法:【思考与分析】要证明线面垂直,我们可以
-
线面垂直教案
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 授课教师:伍良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
-
线面垂直练习题
例1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个平面.解:已知a∥b,a⊥α.求证:b⊥α.变式训练已知点P为平面ABC外一点,PA⊥BC,PC⊥AB,求证:PB⊥AC.例2如图9,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