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徐州市历史中考试卷
-
徐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徐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 (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念天地之悠悠,。(2)乱花渐欲迷人眼,。 (3)问君何能尔,。 (4),身世浮沉雨打萍。 (5)而或长烟
-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
-
2015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5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 一
-
2010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初中语文辅导网http:///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12分)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 -
2011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1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题 一 语文积累与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遒劲(jìn) 取缔(dì) 阴霾(mái) 前踞后恭(jù) ..B、纤细(xiān)
-
2010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
-
201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模版]
201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开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你可以参考教书和其他资料。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一、 单项选择(本大题
-
2020年定西市历史中考试卷
2020年定西市历史中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1.《史
-
2007年泉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网 http://
2007年泉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1.县这一地方行政建制在我国出现开始于……………………( )
A.夏朝B.商朝 C.战国时期 D.秦朝
2.下列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无 -
2014年揭阳中考历史试卷
2014年揭阳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历史试题(总分60分)班级:姓名座号评分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1、右框内是某班排练历史短剧的部分台词,A: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当不 -
2014 中考思想品德历史试卷分析
临夏县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试题构成: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历史综合试卷思想品德部分总分为80分。其中第1-16题为选择题,分值为31分,17-20题为非选
-
2012年中考模拟历史试卷(★)
2012年中考模拟历史试卷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淞沪会战 8.右图纪念的事件被称为“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一事件是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两大部分,满分5
-
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10年三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张雁一、试卷结构
近三年的历史中考无论是形式,还是分值和题型都没有变化,只是考试范围部分有变化,2010年考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第六课 -
2012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中考历史试卷简析 纵观2012年中考历史试卷不难看出,今年的试卷延续了近几年中考历史的出卷思路。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中国古代史
-
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成效中学历史组唐敏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
-
2010南通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年初中毕业、 南通市 2010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历 史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1.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青铜器。经考古学家鉴定 -
眉山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眉山市2018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历史综合能力测试卷 考生注意事项: 1.在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本试卷满分60分,考试
-
平凉市2011年中考历史试卷
平凉市2011年中考历史试卷
本卷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些史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
①甲骨文②司母戊鼎③《史记》④《资治通鉴》
A.①③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