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阅读《精进》的初衷,是为了学习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思维方式,寻找到实用的`工具。我事先列了一些工具书单,《精进》、《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天才定律》、《把时间当做朋友》等,至少从表面看,这些书差不多是同一类型的,可以作为一个“方法类书籍”系列主题阅读,几本书互相参照,互相对比,互相补充。
初读《精进》,觉得内容普通,收获不大,略读了前几章,往下读,发现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其中不少方法论可以尝试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即具有“可行性”,并非空洞无物。
本书主题: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作者认为,一个厉害的人应该是丰盈、独特、完整、自足的人。
本书分为七章,分别阐述了人生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时间:时间管理,时间分配;
选择:列出可选项,权衡轻重,听从内心;
行动:执行力;
学习:学习的方法论;
思维:思维的方法论与工具;
努力:努力是一种策略;
成功:成功学。
全书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观点明确,并且作者在每章的末尾都做了精简的总结,我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书写作有个特点,频繁的举例论证。首先,这样的写作手法太低端了,有种高中议论文的即视感,其次,强行举例,难免让人有种“削足适履”的感觉,每遇到举例,我都会快速略读,影响了阅读体验。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1.《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读后感
2.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3.励志文章: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4.励志文章: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5.如何成为一个让别人羡慕的人哲理故事
6.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励志故事
7.夸人很厉害的话
8.成为一个有光彩的人的人生哲理
9.高中英语作文: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第二篇:《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首先我要声明的是,作者采铜著此书的目的并不在于驱使我们走上特定的方向,此书所述的重点在于人要带着思考去生活,它通过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七个方面向人,尤其是像我们刚步入社会的九零后,思想复杂而方向散乱之时,学会思考、如何使用正确的思想的过程是一门证明以前的自己是否无知的学科。(注:此声明仅为本人理解。)
而后就本人阅读完此书后,对此书作出的评价如下:此书内容干练,言语尖锐但不乏趣味所在。全书集“思想”为一体,如采铜所说:“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加智慧。”让读者带着问题阅读此书,与作者一同冶铜。在此引用萧伯纳的一句名言:“躯体总是以惹人厌烦告终。除思想以外,没有什么优美和有意思的东西留下来,因为思想就是生命。”但说到引用这一方面,此书大量使用过多的事例和图示,容易将读者引入思考的漩涡之中,与其所言之万不可分解问题来对待产生矛盾;此时就需要我们读者对其予以锱铢必较的态度以辨别其意。但就全书总体而言,它反映的主体鲜明而较真,表达的思想直接了当,在当代各种所谓的鸡汤和成功学中独树一帜,不乏为一本值得开拓思想方向的好书。
下面来谈谈本人的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读后感: 一:作者在书中提到,“以享乐主义的方式生活,用未来的眼光对待工作。” 就我工作半年的时间而言,工作和生活就是一体化,因此大多数时候下了班后心理上却仍然是保持工作时的状态。因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休息时也过多地想着工作的各方面事务且思想是十分杂乱的。的确,目前我无法控制“享乐主义”和“未来眼光”之间的平衡度。但减少做让自己产生短期爽快的事情我还是可以控制的,浮躁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上我将试着改变这一点,带着疑问去摸索平衡。
二:“不做差不多先生”:歌星Hot-Dog的作品“差不多先生”自然而随意,但其歌词“我的差不多是天生”并非“天生”。每个人对待其生活的方式都有可能带有“差不多”的成分,包括我在内。大学时我对每一样东西都是持“差不多就OK啦”的态度,结果在毕业后的一年时间内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网上曾经有人列举这样一个算术:0.99的平方是0.9801,1.01的平方是1.0201。0.02的差别差之千里,它意味着工作上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其结果,又何谈享乐般的生活呢?差不多就是差得多,因此不断地给予自己新的长短期目标,或者大大小小的挑战是大有裨益的;由此可以得出作者另外一个话题:
三:“‘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我在大学毕业后的一年里,曾经因为拖延而失去过两个比较好的就业机会,也因为拖延我的专升本至今仍然没有完成。确实,拖延是当代人一个通病,很多杂项的小事拖着就成为了大麻烦,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经历了半年的工作后发现,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在工作上出现拖延是非常致命的,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团队的发展和利益,到最后甚至很难快速有效地解决。因此,在发生拖延之前应快速地将其完成,去除杂项堆积的可能。我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刚开始工作时我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地进行着工作,在前台摸爬滚打着总结出目前所拥有的经验。所以有时人大可不必准备好了再上场,一边摸索着思考一边实践或许会得到不错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在“现在”开始做时,不妨进行一个工作结构构架的建立思考:当出现多项工作时,以串联的形式将其完成必然消耗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但为何不尝试“立方体堆积”形式的工作架构建设呢?它可以以一个立方体的底作为基础(即最本质的工作),各边作为不同工作项构建为立方体,进行多线同步运作,在其中处理相似项并最终完成立方体的构架。一旦构架完成,又何愁构架没有内容补充?一句话总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的枝桠也需慢慢努力打点。
四:“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工作没有错,可方向错了,一切也就白费。书中所提到的有关才能的四种观点,我比较赞同的是“人的才能皆可成长”。其关键性的成长策略在于所处环境及自身思考和实践的程度,调动可调动的资源来浏览一切,带着冶铜的疑问填补空白,进行一场只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理论并尝试着落实并以此为基础,类似像上面所说的“立方体堆积”做法,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所在。
这是我在阅读此书之后所得出的主要感想,本人虽工作经验不足,但此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为工作为生活进行思考的空间,对我仍然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篇:《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原创: 冯卓杰
如果不是伟哥给了要我们三个月看一本书这个建议,估计我很久也不会再捧起书本像学生时代那样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利用这三个月的时间我看了两本书,日本作家山田宗树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就只说一下《精进》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简单介绍下采铜这位作者。因为本人比较喜欢看知乎,在知乎上知道了一位很厉害的人。他的网名叫采铜,2011年6月3号加入知乎,至今为止,采铜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和115293次感谢,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他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在困惑的熔炉中反复冶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也因为如此,我对他很有兴趣,对于他写的书当然也要啃一下。
看完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此书的目的并不在于驱使我们走上特定的方向,此书所述的重点在于人要带着思考去生活,它通过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七个方面向人,尤其是像我们刚步入社会的九零后,思想复杂而方向散乱之时,学会思考、如何使用正确的思想的过程是一门证明以前的自己是否无知的学科。
和以往类似于这种教导别人为人处世和思考的书籍不一样,这本书内容干练,言语尖锐但不乏趣味所在,让我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全书集“思想”为一体,如采铜所说:“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加智慧。”让我带着问题阅读此书,与作者一同冶铜。
下面来谈谈本人的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读后感:
一: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以享乐主义的方式生活,用未来的眼光对待工作。”?就我出到社会工作三年半的时间而言,工作和生活就是一体化,因此大多数时候下了班后心理上却仍然是保持工作时的状态。因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休息时也过多地想着工作的各方面事务且思想是十分杂乱的。的确,目前我无法控制“享乐主义”和“未来眼光”之间的平衡度。但减少做让自己产生短期爽快的事情我还是可以控制的,浮躁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上我将试着改变这一点,带着疑问去摸索平衡。
二:“不做差不多先生”: 我喜欢的嘻哈歌手Hot-Dog的作品“差不多先生”自然而随意,但其歌词“我的差不多是天生”并非“天生”.每个人对待其生活的方式都有可能带有“差不多”的成分,包括我在内。大学时我对每一样东西都是持“差不多就OK啦”的态度,结果在毕业后的半年时间内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网上曾经有人列举这样一个算术:0.99的平方是0.9801,1.01的平方是1.0201.0.02的差别差之千里,()它意味着工作上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其结果,又何谈享乐般的生活呢?差不多就是差得多,因此不断地给予自己新的长短期目标,或者大大小小的挑战是大有裨益的。
三:“‘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我在大学毕业后的半年里,曾经因为拖延而失去过两个比较好的就业机会,也因为拖延我的专升本至今仍然没有完成。确实,拖延是当代人一个通病,很多杂项的小事拖着就成为了大麻烦,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经历了半年的工作后发现,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在工作上出现拖延是非常致命的,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团队的发展和利益,到最后甚至很难快速有效地解决。因此,在发生拖延之前应快速地将其完成,去除杂项堆积的可能。我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刚开始工作时我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地进行着工作,在前台摸爬滚打着总结出目前所拥有的经验。所以有时人大可不必准备好了再上场,一边摸索着思考一边实践或许会得到不错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在“现在”开始做时,不妨进行一个工作结构构架的建立思考:当出现多项工作时,以串联的形式将其完成必然消耗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但为何不尝试“立方体堆积”形式的工作架构建设呢?它可以以一个立方体的底作为基础(即最本质的工作),各边作为不同工作项构建为立方体,进行多线同步运作,在其中处理相似项并最终完成立方体的构架。一旦构架完成,又何愁构架没有内容补充?一句话总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的枝桠也需慢慢努力打点。
四:“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工作没有错,可方向错了,一切也就白费。书中所提到的有关才能的四种观点,我比较赞同的是“人的才能皆可成长”.其关键性的成长策略在于所处环境及自身思考和实践的程度,调动可调动的资源来浏览一切,带着冶铜的疑问填补空白,进行一场只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理论并尝试着落实并以此为基础,类似像上面所说的“立方体堆积”做法,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所在。
这是我在阅读此书之后所得出的主要感想,本人虽工作经验不足,但此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为工作为生活进行思考的空间,对我仍然是十分有益的。想只看一次这本书就完全悟透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可能,在日后的时间也会多回看多回味多琢磨,学习到里面的精髓,希望让自己成为不管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上都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第四篇: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有感
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有感
原创: 安望云海
引语
之前花了一些时间把《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完了,首次看到这个书名,想着这书应该类似那种成功学的书,看了一些,虽然确实(像)是成功学,但是里面作者所描述的思想和价值观还是很中肯和值得揣摩的。所以对于一些我比较认同的和感兴趣的点,我把它提取出来,分享出来
文摘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的生命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情,国家有5年计划,为何我们不能有?计划可以让你更有目的的去生活,制定自己的计划,利用好时间,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以实用 时间里程表 来记录你时间,感受时间的距离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或者需要花精力去做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先想想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比如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另一方面,看这个收益能影响多长的时间,或者叫“收益半衰期”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成本的,虽然不是商人,那也要考虑收益,要把自己当做投资人
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作为技术人员,这个定律一定是深入人心,排期再怎么详尽和合理,但是因为这个世界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子,突发事件是你无法预测的,所以只能尽力去完成你的预期,如果定期完成了,那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我的总结 “向前看、向后看、低头看”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
不论学习什么东西,肯定是参与其中实践,才能看清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本质,或者说更好的帮助你的理解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
如果学的东西(输入)和 做的东西(输出)和别人都一样,没有任何独到和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么你就会被淹没在乌央乌央的人群中,所以看到什么东西,要先自己思考,然后参考别人的东西,然后在反复思考验证中得到你的东西
总结
作者从时间、学习、思维方式、技能等方面描述了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总体感觉不错,部分内容感觉还没参透或有些枯燥,我只摘选了小部分内容,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看一下
第五篇:如何成为一个顶级营销人
如何成为一名顶级的互联网营销人才?
在传统行业,营销人才深受重视,往往因为传统行业非常重,在市场与运营方面,流量受限于渠道,营收受限于销售,使得依靠营销人才去开拓市场与销售至关重要;在产品与技术方面,产品周期漫长,技术含金量较低,通过产品和技术去撬动市场很难。于是乎,在传统行业,发展最顺利的往往是营销人才,许多传统行业的老总都是市场或销售出身的,一般是销售老总一把手,企划老总二把手,鲜有技术出身的老总。
到了互联网行业,技术人才变得炙手可热,一方面因为稀缺原因,互联网+使得技术与产品人才一下子变得非常紧缺,稀缺必然导致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技术的含金量正在大大提高,使得技术驱动市场成为可能,而市场传播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口碑与事件加速了传播,渠道正在逐渐弱化,从而营销人的作用也在逐渐弱化。
可以说,从传统营销到互联网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视传统营销与互联网营销的差异,是成为一名顶级互联网营销人才的前提。思维决定成败,要成为一名互联网营销人才,必须具备哪些思维?
1、流量思维
流量始终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京东和腾讯,58和腾讯,都看上了腾讯的流量。没有流量的互联网产品,那只能是自嗨。
做流量,就必须明白流量在哪里,哪些流量最优质,整个大盘的流量有多少。流量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很多人说搜索营销不好,我举个例子,美乐乐每年在SEM的投放是十亿级别的,一家卖家居的。像现在一些大型的连锁整形医院,就是依靠SEM从一个小诊所发展到全国数十家连锁集团。还有一些做金融的,只投微信大号,一年花上亿。
做流量之前,需要搞清楚用户是谁,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渠道的流量走向。拿金融举例,如果我们的产品门槛比较低,标准化,面向小白用户,那么用大众媒体就能触及更多的用户。如果用户偏白领,那么微信大号和APP商店就能触及更多。对于单个渠道,流量的分布很重要。比如搜索的流量基本都在前两位,广点通的资源很多,有手Q,空间,新闻等,不同的地方流量价值不同。今天,传统媒体,数字媒体,社会化媒体交叉,利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成为主流。赞助好声音,摇一摇或发送短信现场参与活动,触发用户兴趣并开展CRM营销;用户产生兴趣后,会去搜索引擎搜索了解产品信息并进行互动,或者进入APPSTORE进行下载。另一方面,借势热点开展事件营销,找到流量的引爆点。
我曾经讲过一个例子,用品牌传播的思维做做流量。如果该市场日均100亿的流量,我要占据其中10%,如何占据这些流量,如何覆盖足够多的目标用户从而产生足够的曝光与互动?
2、用户思维
市场做流量,运营做用户。用户进入产品后,会产生各种行为。这种行为不在于产品对用户的引导,而在于用户本身的需求。
拿金融来举例,很多产品做了签到,我认为不妥。理财不是高频需求,签啥到?O2O已经是高频了,签到也没做起来。用户进来后,了解理财产品,投资风险,个人账户信息,投资状况,收益明细等,这是基本的需求。那么在这些基础需求上,如何深入挖掘用户价值,是运营人员要深入去做的。
用户思维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用户是谁,第二个是用户想干什么。前者帮助我们提高市场传播的精准度,后者帮助我们提高运营的效率。
通过分析用户的各种行为,划分用户等级,制定用户成长体系,帮助并引导用户跨越新手阶段。
运营的核心手段之一是做活动,做活动的目的很多,比如促活,比如拉销售额。如果只是为了活动而做活动,就很容易舍本逐末。糯米曾经推出满额即送电影票,但是送的电影票根本不能用,很多城市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活动非常伤害用户体验。所以做活动也需要深入分析用户行为,送券也好,送礼品卡也好,需要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
3、品牌思维
互联网企业往往是小市场架构,好一点的,集中精力做流量,差一点的,自嗨式PR,发新闻稿,做微信公众号。结果就是公司做了好几年,用户也不少,但是品牌毫无起色。
数字广告对品牌的塑造比较微弱,一方面数字广告过分强调点击与互动,忽略曝光度与深度,导致在用户心中没有留下明确印象,缺少知名度;另一方面,缺少明确的营销定位,顶级媒体背书,多元化文化建设,导致在用户心中没有占据明确地位。
产品到了一定阶段,比的不再是体验,而是品牌。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如何利用权威媒体塑造公信力,如何借势知名品牌提升企业影响力,如何通过跨品牌运动赋予年轻化形象,迫在眉睫。
这里提一点,品牌传播一定要围绕核心用户群来打造,不然很容易走偏。我们曾经在海外投放过广告,但是发现在传播的过程中,用户不care。主要是我们的用户都是中产或中产以下,他们不懂在纽约广场的广告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如果我们投放的是大众媒体,如央视,那效果会好很多。在文案和UI方面,要围绕品牌定位来塑造。像一些消费品,要说大白话,像李叫兽提到的,说人话,拒绝自嗨。像金融这种比较专业严肃的,可以说的绕一些。比如在介绍企业背景方面,我们可以选用海外合作方,世界一流的公司。(这块操作技巧性很大,具体操作入群深入阐述)UI设计要符合国际范,传递出大牌的风范。大家可以看一看奔驰,UBER的设计。
另外做品牌要和流量形成互动,品效互动的关系。如央视背书+媒体公关+全网内容(视频、图片、文字)覆盖+类似好声音等顶级电视栏目引流+全网数字营销互动+CRM营销,既有流量效果,也有品牌塑造。
4、竞争思维
互联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很多时候,一个月就决定了成败。作为顶级的互联网营销人才,一定要审时度势,有强烈的竞争思维,知道在什么时候打大战。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纷纷启动央视及各类传统大媒广告,表示这个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部分市场已经教育成熟,各大平台为了快速收割用户,唯有拿金钱换时间。这个时候,作为优秀的互联网营销人才,应该拿出自己的魄力,决定是否出击。
曾经有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赶集网请姚晨代言,花5000万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投放广告,一时间58流量下降很大,赶忙花了一个亿请杨幂代言才算打了个平手。商场如战场,没有强烈的竞争思维,就不会笑到最后。
5、商业思维
互联网免费大行其道,为的是成为入口。最典型的如360和搜狗的三级火箭策略,还有现在的支付宝。通过免费或亏损,获取用户,通过其他产品与服务,赚取利润。
过去淘宝很多店主1块钱卖袜子,或是0利润充话费,都是为了赔本获取用户,现在流行爆款,也是为了获取用户,然后卖给用户其他的产品来赚取利润。今天,我做这样一个公众号,不仅仅是为了分享我的经验,也是在做一些事情。未来希望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提炼互联网营销的精髓,提升整个互联网营销人的素质和水平,并应用到互联网+,帮助企业合理营销,科学营销,健康营销,做中国一流的营销社群。如果您有兴趣,请加入我们。
6、营收思维
作为营销人,营收思维必不可少。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留住一个用户的成本,单个用户生命周期贡献值,营销的人力成本,品牌的塑造成本等等,对成本越敏感,在执行上就越深入。
7、战略思维 有人说,阿里巴巴重新启动口碑是为了让支付宝的入口更稳定,而口碑启动的生活服务平台模式瞬间对新美大形成了战略级的竞争态势,由此可见,战略思维对营销格局的影响。
今天做互联网金融,有的布局流量,有的布局跨境资产;有的引入风投,有的引入国企;有的转型做大平台,有的坚持小而美,这都是战略。
作为顶级的营销人,要不断思考行业的发展趋势,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逻辑,深刻理解是形成战略思维的前提。
今天,很多做互联网市场或运营的人都觉得没有太多出路,那是因为没有找到方向。事实上,互联网做市场或运营都非常有前途,前提是看你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付出。正如我前文提到的,有的企业只依靠SEM,支撑年数十亿的销售额;有的企业只依靠DSP和网盟,一年也做了几十万用户;还有的企业只做免费营销,一年也能做到百万用户。像OPPO几乎包下了中国大部分的娱乐资源进行营销,效果非常好。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把营销放在了战略级的位置,深入坚决执行,如果只是看短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