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子的诗读后感
读过《海子诗全集》,感触特别多,但时间一长,记忆也有些模糊了,最近又抽出时间来读了一遍,感触颇多。下面是海子的诗读后感,欢迎来阅读!海子诗歌读后感
梦想,这两个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萦绕嘴边,唇齿生香,却有千钧万钧的力量。声声念念间,充盈着圣洁的意味,使人不自主地目光澄澈、虔诚,心向往之。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我想起他了,海子。一个把自己称作海之子的人,一定有大海般干净、永不沉沦的灵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细细读来,只觉得有一股清新潮润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眼前是一幅明丽的画,使人不禁联想到生命的广阔与美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环游世界”,他的梦想,简单而纯粹。就是因为一颗心太过空灵,梦想太过干净,谁能看出明亮背后的幽暗,谁会把卧轨自杀和一个抒情诗图腾般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在那样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海子,作为一个精神的拾荒者,单薄的翅膀承载不了梦想的重量,终于陨落了。或许吧,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死只一次,有梦相伴,亦是安慰。
世间女子,独她。少女初长成,她便在心中隐隐埋下了一个念头:她理应要成为这广天广地之间的绝好的女子,理应不能庸碌一生。徐志摩爱她,梁思成爱她,金岳霖也爱她。懂得爱与被爱,知足,珍重,步步轻盈,是,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如果说林徽因一生的价值只是虏获了三位才子的心,那也是不公平的。人们说,心怀梦想的女子,坚硬如水。在建筑方面,她是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即使是拖着带病的柔弱躯体,每一张图纸,每一次考察,她都是以心测绘,以爱度量。而在文学上,“太太客厅”里,她秀口一吐,便是一部美丽的书。萧乾也赞叹道:我常常折服于徽音过人的艺术悟性。我说,爱与梦想,是她一生之维系。她以爱喂养遥远梦想,又以梦想慰藉爱之荒凉。
梦想,真的有一种神秘而笃定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受苦,怀抱着哪怕微弱的希望,在浴火中等待涅槃。俞洪敏说,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是白过的。我们生命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但是我们生命的终点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是的,我们总是有梦相伴,在生命的迟暮与最初。不管是女孩子儿时对一条白色公主裙的希冀,还是求学时代希望得到明朗未来的青睐,梦想,无谓大小,总在左右。
如果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群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而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站在青春拐弯的地方,对于梦想这个美好的意象,依然没有很清晰的轮廓。但我清楚的知道我有梦想啊,不卑微也不宏大,是足够浸润身心的那种。我愿把它当成种子埋在心里,浇灌它,呵护它,尽我所能。总有一天,它会长成它应该长成的样子,一朵洁白的花,或是一棵青翠的小树,我都爱。我等待着。
海子的诗读后感我从小就很喜欢散文诗歌之类的,尤其是比较文艺一点的。以前读过一遍《海子诗全集》,记得当时感触特别多,但时间一长,记忆也有些模糊了,最近又抽出时间来读了一遍,感触颇多。
我最喜欢的是海子的短篇诗歌,这些抒情短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阅读海子的这些诗歌,我能深切的体会到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当阅读《活在珍贵的人间》、《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草原上》、《海子小夜曲》时,那些热烈而汹涌的诗情就扑面而来。但这似乎还不是海子诗歌最动人的地方,要体会海子最具个性和才情的诗歌内涵,就需要阅读《亚洲铜》、《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祖国》、《黎明》等诗。
读海子的诗歌,我能莫名的感动,不知不觉被海子诗里透漏出的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所深深折服。记得刚刚读《活在珍贵的人间》时,我莫名的哭了。确实是这样啊,我们活在人间,活在自然中。享受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里面的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所述道理尤为深刻。他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读完这首诗,我觉得生命是如此温暖、纯洁而亲切。活着是幸福的,能感受自然是幸福的。
给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多是他的大爱,博爱的思想。我觉得当今世界正是缺乏这种思想,人人都为了自己的有一点蝇头小利,忽视了人际关系的培养,忽视了热爱这个世界。所以当我读到《五月的麦地》时,我彻底理解了海子,感受到了他的个性。《五月的麦地》是海子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寄托着海子的乌托邦的理想,他希望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大家相亲相爱,互尊互敬,并且过着甜美的生活。
他说: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海子的内心世界是十分复杂而矛盾的。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对抗状态。“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理解为海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单纯而美丽,浩淼而开阔。这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美好境界。
海子的诗歌还有好多,好诗也还有好多,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读后会很有感触的,建议大家去读。也许我还读不懂海子,但从他身上我确实明白了许多,改变了许多。关于海子的卧轨,历年来总是众说纷纭,我不知道该信服哪一种说法。我只知道,我喜欢的海子,就是那个喜爱自然,心中有着大爱的诗人……
第二篇:《海子的诗》读后感
初识海子,还是高中时学习他的那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想大多数人知道海子这个人,也都是源于这首诗,就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传世一样,海子也凭着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无数人认识到自己。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一个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被感动,海子是一个灵魂圣洁而且善良的人,他渴望幸福,他的幸福很简单,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也在默默的为所有人祈祷祝福,希望所有人都获得幸福。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心灵,却从未获得过真正的幸福,在年仅25岁时就猝然陨落。在他刚过生日的3月26日,他选择了卧轨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留着一纸“我的死和任何人无关”的遗言。
海子的死,引起了社会的轰动,关于海子的死因,外界有很多种猜测和传闻。我们姑且不去谈别人的说法,我只想谈谈自己对他自杀的一点看法。
很显然,海子的死,是我们的一个损失。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个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有很多诗人自杀的现象,每个诗人自杀的原因不同,比如顾城,和海子的死应该不一样。但我们是不是可以统一起来来看呢?为什么那个时代会有这么多诗人自杀呢?这值得我们深思。除去他们各自的原因,是否诗人的信仰和时代有冲突,才会导致悲剧呢?众所周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进入后毛泽东时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市场经济开始被引进,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可以说大相径庭,也造成了社会上的很多新的矛盾。而那些出生在文革前,经历过文革的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剧烈变革,也是情有可原。关于海子的死,我想,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自身原因。社会在巨变,他与这个社会似乎总是格格不入,他可以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小屋里,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只有他的诗陪着他——他的心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失恋,海子谈过四次恋爱,但每次都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我们看看他的一首诗:
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空气中的一棵麦子
高举到我的头顶
我身在这荒凉的山冈
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光芒四射的四姐妹
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
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
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
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
赶着美丽苍白的奶牛走向月亮形的山峰
到了二月,你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滚过春天的雷,你是从哪里来的不和陌生人一起来
不和运货马车一起来
不和鸟群一起来
四姐妹抱着这一棵
一棵空气中的麦子
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
明日的粮食与灰烬
这是绝望的麦子
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
永远是这样
风后面是风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这首诗写于他死前不足两个月,可想而之,失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我们自然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虽然众说纷纭,但亦只是猜测而已。纪伯伦说的对,诗人的死是生。的确是呀。我们说诗人自杀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有,外国也有,比如叶赛宁。但这容易产生误解,似乎大家都觉得诗人很脆弱。其实,诗人的确比常人更敏感,更容易被周围的事情触动,他们的观察极为敏锐,洞悉这社会的一切,但这也是他们的悲剧——不是因为他们更脆弱,而是他们知道得更多。他们得不到世人理解。他们不过是把从天使那听到的告诉人们,但却被人们视为异类。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但心灵绝对被误解了。这是诗人,一个真正的诗人的悲剧所在也许死对他们而言,是真正的解脱。
读海子的诗,一定要用心去读,因为海子是个用心写诗的人。他的每首诗,都是他的孩子。
我读海子的诗,最初的冲动是自己那时很忧郁,对生活失去希望,觉得很绝望无助。但读了海子的诗,我发现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悲观。海子在很多诗里面都赞美生命,他觉得活着很珍贵,赞美这珍贵的人间,如他所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任何一点对生活的抱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肯用心去体会。植物是幸福的,爱情是幸福的,雨水是幸福的,我们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幸福呢?
很多人都误解,觉得海子自杀了,读他的诗,人也容易走向极端。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我读海子的诗,从来没感觉到什么悲观,我感觉到的是他的真挚和热情。他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写在了诗里面。他从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就像他不吝惜自己的祝福一样。他祝福所有人,哪怕你是陌生人,他赞美一切美好,他热爱自然,从他的笔名就可以看出来。海子,并不是什么海洋之子的意思,而是西藏的湖,当地人称为海子,海子热爱自然,由此可见。他赞美大自然,在他眼中,大自然是一个美丽结实的女孩,我们看不见她,她仍在远处爱着我们(《大自然》)。在他眼中,大自然是美丽的,她从不吝惜自己的爱,她的爱无处不在。这有点像道家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对每个人都一样爱,不论贫贱富贵。海子出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了十五年,他说他要写农村写十五年,可惜他没写完就陨殁了。我也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读着海子的诗,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他所写的村庄,总给人一种寒冷而凄凉的感觉,或许,中国的农村就是如此吧——落后、安静。人们天天劳作,只为了自己的胃,以及繁衍后代。这是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村都是这么样过来的,即使到现在,也还是这样。海子是农民之子,他的诗写的是最真实的农民农村,自古以来,中国的诗词歌赋,从来都很少涉及农民和农村。而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他农民的淳朴,他是中国的农民诗人。由此,我想到了叶赛宁,他是俄罗斯的农民诗人海子是中国的农民诗人,他们两人真的很像,就连结局也是一样。海子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从他写的《诗人叶赛宁》里我们可以明白。
海子写诗,永远是随性而发,他所表达的永远是最真实的感情。一个把心灵献给艺术的人,其结局往往是为艺术献身。与其说他的死是为了什么其他的原因,倒不如说它是献诗,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诗歌。他是孤独的,灵魂寂寞,真正能给他温暖的也只有他的诗歌,他自己的诗歌——他的孩子。海子是一个浪漫的人,他的诗歌也是浪漫的。刚开始接触他的诗,恐怕很多人都会一头雾水,觉得他的诗恨“乱”,一会是火焰,一会是杯子,一会又是雨水,一会又是太阳……的确是,海子的思想天马行空,灵感随处迸发。我想,看他的诗,不是看他的字里行间写的是什么,我们应该体会他要表达的感情,他所写的事物,都是想象,但他的感情却是真的。我们看下面这首诗:《秋日黄昏》
火焰的顶端
落日的脚下
茫茫黄昏华美而无上
在秋天的悲哀中成熟
日落大地大火熊熊烧红地平线滚滚而来
使人壮烈使人光荣与寿同在分割黄昏的灯
百姓一万倍痛感黑夜的来临
在心上滚动万寿无疆的言语
时间的尘土抱着我在火红的山冈上跳跃
没有谁来应允我万寿无疆或早夭襁褓
相反的是这个黄昏无限的痛苦
无限漫长令人痛不欲生
切开血管
落日殷红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极为短暂极为短暂匆匆熄灭
原我从此不再提起
再不提起过去
痛苦与幸福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我们看这首诗,不需要看他写的是什么,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觉到他感情,甚至比火焰还要炽热。
在现在这个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一切,似乎都以钱为衡量标准,人的价值也要看他挣得钱的多少而定。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但也是我们发展所必需经历的。文学,还有谁在真正用心去写文章写诗呢?都是为了稿费吧!读着海子的诗,我感到一种安慰,因为这些诗,完全是用心去写的,没有一点世俗的造作。在这个社会,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现在大学生实在是人满为患了,一个招聘会,往往都是比肩继踵。想想也可悲,找到工作了又怎样,还不是得被房子压迫一辈子。以前是三座大山,现在也好不到哪去。我们整天忙碌着,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前程渺渺,有时候真的让人很迷茫。我们的心灵需要一个寄托,这时候,我会读一读海子的诗歌,心情也会好很多,不会那么沉重,也不会活的那么累了。我们有时候活得太累了,甚至比土地还要累。
海子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诗人。也许,到今天,也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但那并不重要,他为我们留下了他所有能留下来的——真挚和热情。我们每个人活着,也许就是受难,这是佛家的看法,但即便在受难时我们也能有自己的幸福。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次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这是海子的《夜色》,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一生是怎样的,受难是主体,但也有幸福,黑夜中也还有太阳,其实,我们不也是这么度过的么?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悲伤和快乐,幸福还有多远,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海子的受难,是流浪爱情和生存,他的幸福是诗歌王位和太阳。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他短暂而悲剧的一生,也许只有诗歌能给他带去些许慰藉。这就是悲剧的缘由。
叔本华说:人的意识是一种表象,我们的所有恐惧,都是因为我们惧怕死亡。其实,生命,相对于死而言,简直微不足道,要说为什么那么多诗人自杀,也许是因为他们明白了生的意义,对死也就没了恐惧了,死反而是成全了他们。但并不是说自杀好,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公平和挫折,但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叫我们要好好活着。生活并没想象中那么糟糕,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要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一首海子的诗:《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海子的最后一首诗,写于他自杀前十天左右。我觉得这首诗应该算他的遗嘱了吧,留给所有用心读他的诗的人,海子的悲伤来自什么地方呢?在海子看来,他并不是去死,甚至是卧轨——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他也还要去。而他相信,自己将在春天复活,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海子在春天出生,在春天复活也是在春天离开。他来自农村,也回到了农村,他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我一直在想,那个曙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希望么?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黑夜归还给黑夜,把曙光留给了黑夜中的我们。后记:很多人都觉得《海子的诗》分量不够,不属于经典。其实不然,任何一个于人有积极作用的作品都是经典的,不一定非要写读什么所谓“大家”的作品,如果只是冲了作家名声去的,读他的作品本身就陷入了固定模式了。海子的诗在现在还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同,但我坚信,他总有一天会被所有人接受的。套用戴望舒的一首诗结尾——《偶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第三篇:《海子诗全编》读后感
《海子诗全编》读后感
青华中学高二语文组 王旭
寒假中阅读了《海子诗全编》一书,感受颇深,现就海子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谈谈阅读感受。
这首诗写于诗人自杀前的****年一月十三日(诗人自杀于三月二十六日),当我们将它作为一首绝命诗来观照的时候,死亡的映照使得诗歌本身的光芒如此地可疑,所以看到了更多的读出痛苦乃至绝望的赏析文字,这几乎彻底地颠覆了我们在第一次阅读的感觉。于是阳光成了另一种阴影,温暖成了另一种凄冷,而晴朗成了另一种黯淡。但是重读的时候,依然不想否定自己最初的那种温暖的感觉。
死亡对常人来说,是一种最绝望的结局,但是对诗人来说,却可能成为最为幸福的归宿。在中国诗人顾城的想象里,死亡是完全另外的一幅情景了,在《墓床》里,他写到:“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面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青翠的松林在风里送来微微的涛声,竟让诗人生出异想,这下面应该是一片无垠的,湛蓝的大海吧,然而即使是大海,也应该是水池一般的没有那些炫耀的浪花,安详而平和,一如亘古如斯的生命的本源。而送“我”走的是下午的阳光,下午的阳光自然不是朝阳初升的锐气更不是正午阳光的骄气,而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有着温馨又从容的大度气息。而生命的彼岸竟就是这样的平和而又美妙。另外一个自杀的诗人戈麦也写到:“我将沉入最深的海底,涛声阵阵,海风送爽。”他们并没有因为看到死亡作为生命的结束而赋予它太多的阴冷气息,恰恰相反,死亡显示出了比活着本身更为独特的一种魅力。这正如泰戈尔所说:“死之流泉,使生之止水跳跃。”在泰戈尔看来,生命本身只是静止的水泊,正是由于死亡流泉的加入,生命的止水才有了生动的浪花,有了灵动的色彩。由此看来,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实现和完成,生命之乐章正是因为死亡的加入而更加悠远动听。死亡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一种极高境界。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弘一大师圆寂时的偈语:“问余所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里所展示出来的人生的彼岸世界和顾城戈麦们的死亡其实有着同样的意味,安静而不冷寂,温暖而不灼热。一如天空与大海的蓝,一种高贵,一种清澈,一种安详,一种诗性和神性。
我想只有领会到死亡对于不同境界的人的不同意味,我们才应该重新打量海子这首绝命诗,才不会过份地执着于于死亡的阴冷之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应该是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字眼。但是更多的人认为,这里的“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则是虚景,这神来的一笔只是诗人的想象。因为,只有“面朝大海”,辽阔之中未免让人感觉到一种视线无处栖落的虚空。因此,“春暖花开”是对这种空白的一种填补,这种填补使得画面虚实相生,开阔而又丰富,同时又有了一种温暖的气息。因此,这两句诗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正如王维的“雪中芭蕉”一样,不是自然的风景,但是内心的景观而已,因为面对大海的时候必然是背对着大地,又如何能看到花开的美丽景色呢?我认为,这里的感觉是正确的,无垠的大海,娇媚的鲜花,从色彩上这种参差的对照,从状态上这种动静的组合,再加上一切都笼罩在温馨的春光里,这极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明媚和晴朗之感。但是,这里的“花开”并非完全是诗人为了画面的圆满融合而臆造的景致,这里的“花开”其实是诗人诗化了他看到的大海的景象。试想,当灿烂的阳光笼罩着大海,那一朵朵温柔地开放的波浪是不是就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它们可以是耀眼的银白色,可以是灿烂的金黄色,还可以是妩媚的桔红色。而且,当高天上的流云也将自己的身姿映在大海上的时候,天空的花朵,海上的花朵交相辉映,是不是能让人感觉到这里是天国的花园?曾国藩有一幅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著名的诗人聂鲁达也说:“在我荒凉的大地上,海是最后的玫瑰。”伟大的诗人在心灵上是相通的,他们在大地上看到了无限的荒凉,却在大海中看到了盛放的花朵。当然,这里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指一种心灵渴望抵达的世界。是一种一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它表达了生命的底蕴,或者说,它就是生命本身,生命就其本性而言不是冲动的,因为此时的内心使自我消解在晴朗的天空,湛蓝的大海里,与天地同在,与宇宙同在。因此,生命恬静,安详而又圆满。
在诗的开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海子的笔下,“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便是幸福了。这种幸福是如此的纯净,让人不禁想起他的《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灵魂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阳光和雨水一样幸福,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显然,海子为自己的“幸福”的“明天”所设计的生活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认为的是如此的容易实现。因为这里的幸福生活并非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海子所求的只是一种洗刷了喧闹、浮躁的清洁的内心。这正如很多人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但是谁又能带回一轮皎洁的月亮呢?人亦都可以在东篱之下把酒折菊,但是谁又能看到那一片悠然的南山呢?其实这里的明月南山,本来就在诗人心中,因而才能于有意无意之间与明月相随,与南山对视,故明月南山皆为虚实两境,是眼中之实景,更是心中之情境。所以王国维才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唯有这般宁静的心境才能抵达幸福即静穆的心境。而一旦有意为之,幸福便又沦为表象和形式了。诗人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看似坚决,其实犹豫不决。否则海子为何要将自己的幸福交付于“明天”,一个可以无限向后推延的时间呢?显然,这里的“明天”首先表现了“今天”的诗人还是不“幸福”的,这并不是他无法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而是他无法拥有他渴求的那种静穆的心境。而“明天”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幸福感的渴求,他迫切地希望这种心境在明天就可以获得,所以这里的“明天”在诗人的心中是无限地切近而又无限地遥远。
然而事实上,海子对于东方诗人的气质其实是深恶痛绝的,他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于自己的趣味之中,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而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该抛弃一切趣味,全然关注存在本身。”海子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对于自己的诗歌有着一种朝圣般的虔诚,诗对于他,并不只是一种隐秘的故事或心情的吞吞吐吐的倾诉,更不是某种意志或思想的合唱,写诗对于他是一种极为神圣和庄严的事业,是对自己的灵魂的自赎和众生的灵魂的拯救方式。这也就意味着,他是主动地背负起他年青的生命难以承受的十字架。海子有三个梦想:现实生活中的田园之梦,诗歌王国中的太阳(或者是王者)之梦,理想世界中的远方之梦。这里的田园在海子不是陶渊明式的趣味,而是一种存在的理想或者说理想的存在。这种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就是《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里的“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这种理想绝不是仅仅是个人获得的愉悦,更是“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理想本身有着博爱的光芒,也更因此,它只能“生活在别处”,永远在远方。而“远方”又是什么呢?在诗人的笔下,“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诗人的清醒之处也正是诗人的悲哀之处,别人在远方看的是诱惑与传说所簇拥的风景,因为他们从未抵达而且从未尝试抵达,于是就成了幸福的有梦的人;而诗人却在远方看到了一无所有和比远方更远的冷风。诗人在他的《祖国,或以梦为马》中说“我的事业就是太阳的事业,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他把自己视作是诗歌中的“王”,他有着拯救一切的勇气,不只是要赎救自己,更要拯救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冷清的秋天里,“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已经丧失。” 这是一个把生命的一切包括勇敢、热情、痛苦、绝望都交付出来的诗人,这是一个独自一人与尘世对峙的诗人,他拥有的只有诗歌。诗人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房子是人的归宿,对诗人来说,诗歌便是他的房子。一所房子与整个尘世的对峙未免让人感觉到悲壮,但是一旦有了春暖花开的大海作为背景,一切都将要改观。因为这样的一个明媚的背景,诗的世界与尘世的世界有了抗衡的力量。当然,这种抗衡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调和,或者就是诗人的朋友西川所言的“与世界一团和气”吧。因为诗人与尘世的人们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那些人们可以拥有尘世的幸福,而对诗人来说,一间诗歌的小房子就足够了。诗人说:“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生存、爱情;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之所以受难,是因为他的诗歌、王位、太阳是无法帮助他完成流浪、生存和爱情。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在受难的夜色之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诗歌、王位和太阳。
海德格尔认为:“唯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诗人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自己对于存在的形而上感知,以自己诗的追寻蕴含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没落的时代把对终极目的沉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唯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而把思考的意向超越现象界的纷纭表象而去思索时间,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类的出路。” 几乎每个字都浸透着海子生命的火花,一首一尾两个问号更是透露着他对所追求的理想的怀疑和迷茫。其实这是一个喜欢春天的诗人,因为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他是渴望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诗歌能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开始,能有这样的一次真正的复活。而这种开始和复活正是因为死亡的介入对诗人才成为了一种事实。对诗人来说,因为死亡的来临,他真正地拥有了春暖花开的大海。而对我们,这些依然在尘世里的人来说,我们失落了一个深爱我们的伟大的朋友,失落了一个天国的声音,失落了一种清洁的精神。
但是,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意识到这种失落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拥有。
2012年2
第四篇:《海子的诗》学生读后感
喜欢海子的诗,喜欢那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到诗人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痛惜。喜欢海子的诗,喜欢诗人笔下的阳光、麦地、房屋、钟鸣以及太多太多的美好意象,那些率真的文字,流淌出不可卒说的自然美感。喜欢海子的诗,喜欢那一首最广为流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曾记得高中的语文课上,一遍遍诵读这首诗,真的能够给我带来深刻的欢愉。但我毕竟不是诗人,可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但我可以,从今天,从这一刻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不再神经质地只戴白色头花,不再紧盯一张张雪景的照片默默地发呆,放眼我的世界,是如此缤纷闪耀。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在镜头前,我可以尽情地笑。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不再孜孜不倦地咀嚼以往的点滴不幸,不再去做那些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享受今天,相信前方的路上会有温暖的曙光。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和每一个好朋友通个电话,发个短信,告诉她们我的幸福。
然而此时此刻,我却越发感到自己并不懂得诗人笔下幸福的实质。正因为越是美到极至的东西越含蓄地难以琢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似乎成为只存现于诗中的无法企及的幸福极至。春暖未必花开,光阴的故事中,我们错过了太多花开的烂漫。透过岁月的大喜大悲,我们已无暇顾及花儿绽放的一刻,单纯地认为只有浓郁的姹紫嫣红才是幸福的场景,岂知绽放前的漫长等待本身就是幸福的所在。错过花开的刹那并不可怕,无论是纵情怒放还是无声凋谢,年年岁岁,总有轮回的花期作证。
是的,我要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终于明白,幸福不是锦衣玉食,虚度光阴,而是用短暂的生命吟唱不朽的诗篇;幸福不是高高在上的“一览众山小”,而是在哪怕最低矮的山脚“更上一层楼”。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听着“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黯然心碎,而是辛勤耕作,守望下一次花开的灿烂。
第五篇:海子的诗
读“《以梦为马》”走近海子的梦
姓名:拂晓
摘 要 海子是当代著名青年诗人,他的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海子秉承“创作中国大诗”的信念,孜孜不倦的创作。这首《以梦为马》就是海子表达理想的优秀篇章,梦为梦想,以梦为马,不仅是自己还是祖国都要拥有梦想并坚持梦想,以梦为马,飞跃向前。篇幅虽小,却语言凝练,运用了大量修辞,使文章精妙,美的意象令人神往其中。最后,作者又用理智的思维说自己会失败,但是这种追求梦,以梦为马的过程必将永恒,生生不息。
关键字 短暂 信念 以梦为马 凝练 修辞 理智 生生不息
前言
海子虽然是农村人,但天生的敏感与睿智再加上努力使他成为了著名诗人,他的独特的艺术思维在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这首《以梦为马》天马行空,却给人无限的遐想。悲壮的语言使读者深深震撼,作者那种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深深使我们折服,走近这首诗,去体味,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一、作者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查湾村,是当代著名青年诗人。海子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是对于世界的敏感再加上他自身的聪明和努力,步入大学后很快他的诗歌天赋崭露头角,1982开始诗歌创作,而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这短短的七年之间,他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有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他的作品中著名的有《以梦为马》、《麦地》。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①他的思想受到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神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他又特别认同凡高那种为艺术疯狂的气质。
二、《以梦为马》写作背景
海子的抒情诗写得很美,充满了神启式的灵悟意味,笔下的事物放射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这首抒情诗《以梦为马》,写于1987年。这时,正是海子写作大诗《太阳·七部书》的中期。因此,此时海子的写作状态是充满激情的,②海子说“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而这首诗就与他的理想构成被此印证的关系。
三、作品抒发的感情
1、对于祖国的热爱
作品中抒发了对于祖国的爱,“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我”将保护这祖国的火种不灭,尽管别人都要来灭掉这火种,我也要孤独的承受这责任,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为了祖国“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为了祖国“我也愿将牢底坐穿”表现了海子的爱国之心的彻底性,不管让“我”做什么,“我”都会心甘情愿,为了自己的祖国,坚决坚持自己的信念。
2、对于理想的坚持
以梦为马,驾着这匹马,海子要驰骋于这个世上,去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无法享受物质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追求理想的高洁之士,还有“小丑”一类的见风使舵的势力者,为了理想,无论是和高尚者还是卑鄙者在一起,我都会坚持梦想,不改初衷。孤独和痛苦抛诸脑后,执着的行走在理想的路上,和“所有以梦为马”的人一起去追求理想。
四、写作风格:作品中的“悲观”气息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我必将失败”这几句诗中“死亡”“埋葬”“失败”都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词语,但是海子却能够将这些词语转化为悲壮气氛的铺垫者。由于人性固有的悲剧性本质,海子的那种“以梦为马”的追求是必然不能实现的,然而他并不悲哀,即使肉身死亡,被埋葬,也不绝望,因为他坚信自己追求梦的实现,坚定的保护祖国的行为,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最终,“我”不会孤独,不会白白死去,梦想最终会被千千万万的人实现。悲观但不绝望,能够看到希望但又非常理智这就是海子的思想,这些共同构成了海子诗“悲壮但不凄凉”的风格。
五、诗歌所追求的意境
海子作为具有巨大抱负的天才诗人,从某种角度上他所追求的所谓的“大诗”,正是要试图实现人类在精神维度上的自由生存。实现人性、神性、与人所固有的兽性之间的调和,实现海德格尔式的“天地人神”的最高和谐状态。海子的这首诗以高度的艺术化方式表现复杂深刻的人生理想,悲惨失败的结局,但不绝望,“诗歌本身必将胜利”这里所营造的诗的意境,不知不觉进入了崇高,激 2 烈的境界,作者阐述自己的梦的马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复杂深刻的感情。
六、诗歌语言美
1、修辞的运用
首先,名字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以梦为马”把梦直接比喻为马,这是比喻修辞格中的“暗喻”没有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梦作为马。“烈士”和“小丑”是借代,指高尚者和卑鄙的人。“万人”和“一人”是夸张手法的运用,以突出我信念的坚决,不怕千难万阻。“火”“开花落英”是运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八个同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使得本首诗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其他修辞格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些修辞现象的高度密集出现,使诗歌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使这首小诗充满了节奏感。在微妙的词语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意象的美
首先,作者将梦比喻为马,以马代替梦,马是一种善于奔跑的动物,马有优劣之分,千里马夸张的说可以日行千里,在这里的马是抽象的马,但是它是绝对速度的象征,比喻梦之翱翔。下面“以梦为土的敦煌”梦又幻化成敦煌的土,这梦(土)形成了敦煌的瑰丽的建筑和灿烂的文化。最后“名字叫‘马’的龙”,马又再次出现,龙的意象在中国有“龙的传人”之说,寓意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龙的子孙,显然,作者将梦(马)和中华民族的文明联系起来,以梦为马,不止我要骑上它,中华民族也要骑上梦的马,飞跃前进。将梦写成如此多的意象,运用了比喻中博喻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梦可触可感,是如此的美,梦的力量是如此的大,从而深深受到感染。
“火”的意象在文中象征“希望”“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梦是梦想,肯能明天就会实现,也可能永远只是梦,希望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实现的,此火(希望)被万人觊觎,我独自擎起,脑海中情不自觉浮现出一个少年举着火把行走在茫茫的黑夜中,这种想象震撼了我的每一个毛孔,我的心似乎跟着火苗跳跃。这火又是光明,照亮我的人生,还给祖国的角角落落带去文明。
可以说在海子的很多的诗里面“太阳”的意象频频出现,尤其是《太阳·七部书》。太阳的意象在海子看来是神性的代表,在《以梦为马》中,自己的名字 是太阳,自己的一生是太阳,当然,如果不去理解会以为海子在发疯,尼采曾经说过“我是太阳”但是后来他疯了,海子也把自己比喻为太阳,但是他这颗太阳并不是万物的中心,而是具有万丈光芒,给别人光和热的甘于奉献的太阳。这种光芒似乎也照到了我们,我们感受诗歌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海子那颗无私奉献,孜孜不倦的心。
七、以梦为马——海子的使命
1987年,海子23岁的生命已经饱经沧桑,他用如此彻底和彻悟的眼光打量一切,打量我们所拥有的“寒冷的骨骼”一般的历史与文明:“祖国的语言”,这是他赖以依存的精神与生命的根基:“梁山城寨”是他一生注定的处境,一个命定的反抗者,独行侠与流放者“以梦为土的敦煌”,这是人类一切文化与艺术的尸骨——他们的总体与总和。这三者是“囚禁”海子的灯盏与光辉所在。为这永恒的光明所吸引,“我”要飞蛾扑火,体验生命中最壮丽的燃烧与毁灭。他说他的使命“祖国的语言”经过他之手,将获得一种新生。他将肩负使命,创造出美丽的篇章,去做一个像太阳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结语
年轻却饱经风霜的海子,③将自己的理想谱成歌,诗歌语言优美,主旨深刻,不愧为佳作,海子的诗给人的启示是无限的,只有反复品读,才能品出海子的良苦用心。“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八个同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宣示了梦的重要性,也是在召唤所有以梦为马的人,在气势昂扬的文字中,作者说出自己的使命“使祖国语言获得新生“。睿智的海子知道自己这种飞蛾扑火的行为很有可能失败,但是“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诗歌这门艺术是永恒的,追求理想这个过程也是永恒的,即使自己无法完成,那些“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也必将其完成,我们最终会胜利。注释
①秦巴子.《史诗神话的破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第5页 ②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第23页 ③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第98页
参考文献
【1】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3 【3】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下卷.[M]·下卷 武汉:华中大学出版社,2005 【4】秦巴子.史诗神话的破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