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观后感[小编推荐]
首义红楼观后感
工业设计0902 苗晓晖 柳红 袁倩 尹冬群 杨璐露
【关键词】红楼、辛亥革命、历史、未来
【摘要】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昌红楼。在这里我们不仅追思先烈,缅怀历史,也让我们感悟人生,放眼未来。
“红楼凝碧备,黄鹤绕青松,英雄垂不朽,休唱大江东。”红楼—这个不能也不会被中国人忘记的名字。作为“民国之门”的它是武昌首义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由抵抗侵略走向崛起的伟大的里程碑。怀着一颗崇敬与激动的心, 我向这幢屹立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建筑走去。踏进广场,他就映入我的眼帘,他以一种让人不可抵挡的气魄感染着我。红楼作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纪念馆,首先让人想到的,当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高大铜像,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不由得停下急切的脚步,仰视着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高大的身影:他身着黄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坚毅的眼神凝视着远方。此刻的我似乎能够感受到他驱除鞑虏,解救历尽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民众的豪情壮志。一百年前,就是这个身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为新中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我情不自禁地深深的鞠上一躬,向这位“国父”表达崇高的敬意。毛泽东主席如此评价:“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i他又这样讲过:“(他)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ii孙中山先生一直用他的坚韧和智慧战斗着,从未放弃。他屡败屡战终于给我们的中华大地带来了最早的光辉。
接着就到红楼门口了。二面铁血十八星旗不得不让我再次肃然起敬。革命初期,就是这样一面旗帜号召关内十八省的全体炎黄子孙都联合起来,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战场上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在此刻变得异常清晰,正是他们“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勇气和不怕牺牲精神吹响了武昌起义胜利的号角,使革命的炮火响彻全国。终于目睹到红楼的端庄典雅了。百年的风雨并没有洗涮掉那鲜艳夺目的红色,日光下红楼依然是那么的雄伟庄严;正如百年的历史并没有使人们忘却这段历史,在心里对这群先行者的感激之情与日俱增。1911年的中国,山雨欲来风满楼。阳春四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热血未冷;夏秋之交,四川保路同志军枪声顿起。终于在十月十日,革命党人发起了武昌起义,一举光复武汉三镇,在此建立了湖北军政府。这座本意是维护清朝统治的所谓民意机关在建成后仅过了一年竟成了摧毁清政府统治的总司令部,这难道不是历史对腐朽清政府的无情嘲讽吗? 步入展厅仿佛置身于当年神秘而又庄严的历史场景,那种紧张而又热烈的战斗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我。在先烈们英勇事迹的熏陶下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但想到自己也已成年,而如今却没有一种激情,一种伟大的理想。这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物唤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大量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反映了武昌首义和辛亥革命,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我对民国史的认识,更增进了对革命党人的敬仰之情。20世纪的中国,如同人间地狱般黑暗,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危亡难料,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是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高喊着”驱逐
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给民族带来了希望,给民众点亮了曙光。“蛇山当年炮声隆,倾倒清廷首义功,荡尽寇氛民作主,江山永照红楼红”,这句题词精炼地写明了后代对革命党人的崇敬之情。看到曾经的天朝上国被帝国主义的瓜分掠夺,民众受到列强的欺压,心里不由得沉重起来。正如孙中山所指出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国家要兴盛富强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不可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之后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也要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时俱进,学习各种先进知识技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轰轰烈烈的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最终宣告失败了。然而革命者的初衷是好的,精神是伟大的,他们走出了中国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步,他们的尝试和牺牲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历史的丰碑上永远刻有他们的名字,后代儿女永远对革命先烈心存最深切的感激!生命的激情是无时无刻不迸发出来,他们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理由去奋斗,因为生命本身就足以诱惑我们去寻找和创造更加美好人生。我认为生命的激情就是一种为了完成生命本质的意义,为了完成历史交给你的历史任务而有内心自发迸射出来的激情。从历史到现实,从辛亥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到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未来,是可以这样认为:改革开放的未来取决于群众的觉悟。
改革体现着党的良心。面对百年的屈辱和奋斗的坎坷,面对党的宗旨和民众的疾苦,既然落后就要挨打,既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寻么为什么不能在摆脱共同贫困和避免两极分化的前提下,逐步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过度到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并最终迈入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呢?
开放体现着党的信心。面对革命的成功经验,使党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开放的中国置身于世界潮流之中时,是能够通过实事求是的经验总结来实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升华,以便沿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开辟的道路把改革进行到底。面对两极共生和阶级分化,面对改革的阵痛和发展的代价,改革的进程曾让许多人分不清姓资姓社,许多人怀疑改革的性质,但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当改革已经让人民迈入了繁荣的道路,开放已经让人民看到了多彩的世界,如果党不愿通过锐意改革统筹兼顾来实现稳定压倒一切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统一,以便保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那么一旦经济陷入停滞并造成两极对立,就可能会离开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出现左和右的极端将中国引向灾难。
也就是说,那些要经受改革阵痛和发展代价的少数人,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应该寄望于如何去改造和推进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徒劳地去怀疑人民的本质和愿望。
面对繁荣与发展,面对前景与希望,改革的未来会让许多人无所谓姓资姓社,许多人怀疑共产主义的必然,何况民主不过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随着中等收入阶层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渐扩大和完善,必将出现“社会上最富有的剥削阶级和最贫穷的无产阶级两头是极少数”的局面。当广大的工农群众不再因生存的压力而取决于对生活的期望值来看待失业和贫困、剥削和特权的时候,无产阶级的群众还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有必要吗?还会不可动摇地追随无产阶级的政党把改革进行到底吗?也就是说,当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的时候,那时如果不能及时用自由与平等的必然去推动民众完成从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时代抉择。否则科学社会主义就有可能在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重围中面临困境。只有共产主义信仰认为失业和贫困是能够铲除的,共同富裕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只有听从党的召唤,那么在阶级分化的进程中不会消沉散漫。所以作为一名非党群众,我把争取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的向往与追求。只有共产党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代表中国当代的马列主义。因此只有接受党的引导,那些捍卫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实践才具有现实的意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经过这次参观武昌红楼的活动,使我又一次明确和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坚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前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坚信历史的进程正如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带着激动而沉重的心情,我走出了主楼,夕阳的余晖下,红楼被烘托得格外壮丽。至此,我的红楼之旅也该宣告结束了,然而内心却久久难以平静。“斑斑热血,永励后昆。”红楼,记载了辛亥革命的足迹。这里,是中国一段漫长历史的终点;这里,更是中国一个崭新纪元的开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应该纪念,我们当自豪,我们当奋起。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看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缅怀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放眼未来,用今天的奋斗缔造明天的幸福生活!篇二:红楼观后感
武汉后楼观后感
“红楼凝碧备,黄鹤绕青松,英雄垂不朽,休唱大江东。” 红楼—这个不能也不会被中国人忘记的名字。作为“民国之门”的它是武昌首义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由抵抗侵略走向崛起的伟大的里程碑。怀着一颗崇敬与激动的心, 我向这幢屹立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建筑走去。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我怀着敬畏的心情来到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武昌城,在这里留下一段属于我的历史足迹。尽管我是一个小人物,但我仍然要去缅怀英雄们抛头颅撒热血的革命行动,因为他们是追求真理与民主自主的先驱,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辛亥革命100周年,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 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 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时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从闭关自守,洋务运动到预备立宪,实证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无力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是不愿实行民众的觉醒和解放。同时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也证明了只有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能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有力推动中国民主和科学的发展。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一个个仁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 畏精神。
首先,我们进入了一楼的大厅。在大厅的靠前端,模型演绎厅便给我们展示出了整个红楼的布局和用景。模型后面的会议室大厅,便是当时黎元洪都督被革命军人任命就职的地方。十八星旗依然还悬挂在大厅前沿的墙上,切实的昭示着当时整个革命军人的理念和追求。整齐安放的座椅板凳,完美的诠释出了革命军人的决心和纪律。时光,在解说人员的“实况转录”以及我们现场的真实体验中,开始倒流,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下的儿女似乎此刻也正出席着这场为着全民族利益而举行的盛会!
一楼旁侧的相关会议室、警卫室,传达室等格局的布置和走线,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此楼内的忙碌和井井有条。跟随着解说员同志的脚步和声音,我们各自在在自己的头脑中复活当时的情景。这让对整个近代史不能灵活记忆的我们,在短时间内吸收到了大量的知识。
随之,我们上了二楼。首先我们参观的便是当时软禁黎元洪都督的地方。这间居室,整个的布局,十分简洁,所以器物一望即全,但是那虽少却非常珍贵的桌椅家具们却显示出了革命军人对这位前清朝臣的尊中和重视。似乎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下思考,要改变自己的处境不是那么的难!上上下下的饶了一圈之后,可以发现:在这里,每一间的议室,差不多都与近代历史上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是某位革命人物紧密相连。随着解说员的脚步,把整个红楼内外参观完后,差不多我们也认识了当时大约一半的革命党人,也差不多“参与”了那个时候全部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时,整个红楼在我们心中也由原来的陌生和敬畏转化到现在的熟悉和坦然!站在出口回望,我们似乎明白了“民国之门”的艰辛和执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经过参观武昌红楼的活动,使我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坚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前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坚信历史的进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012级物电学院物理学 汪佳豪 2013年6月2日篇三:北大红楼观后感2011.5.26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广大同学更加了解我党的光荣历史,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革命品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树立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在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日语系党总支于2009年5月9日下午,组织全系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团员和青年教师,由辅导员郭巧玲老师带队,共110余人,赴北京大学红楼进行了参观学习活动。
五月的北京鲜花竞艳,生机盎然。下午1时,日语系110余名师生集合,共同乘车前往北大红楼。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红楼在重新装修后更显沧桑、凝重。90年前的5月4日,就在红楼,北京的青年学子,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发动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从此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为了祖国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如今,日语系师生来到北大红楼,共同重温那段历史,共同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同学们首先跟随讲解员进入到各个展室参观。参观中大家目睹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士的书信手稿、《新青年》原件和大量珍贵的照片,还参观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办公室旧址和新潮杂志社旧址复原地,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图书阅览室等。同学们一边认真听着讲解,不时按动手中的相机快门,有的还将所见所闻记到本上。其中,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新潮杂志社旧址中,大量悬挂的五四运动标语、条幅等恢复了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原貌,使同学们仿佛回到1919年。在多媒体影片放映室,有关五四运动的纪录片更是生动地还原了那段岁月,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系统地回顾了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的历史。
参观结束后,全体同学在红楼前集合,面向鲜红的党旗、团旗,分别进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入团誓词活动。随后,日语系青年教师代表李所成、宋刚和08级新生代表谷雪妮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后感言。他们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重温了历史,给大家带来了震撼、思考与回味,同时还让大家重新从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在历史的坐标轴上,体会与理解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日语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郭巧玲同志作了总结发言。她说,此次活动是日语系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近年来较大规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活动,这次活动为全体参加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希望广大青年同志要以五四运动的先驱为榜样,以革命前辈的伟绩激励自己,牢记誓词,将誓言转化为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行动,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五四精神。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
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大红楼”名副其实,红色砖墙、红色窗棂。走进四根水磨石立柱支撑的悬挑式平台下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前厅。走过去依次是图书馆、登录室、编目室改作的不同展览室。
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会引发你细细地去品味,认真地去思考。掐指算来,今年恰逢“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北大红楼”培养起来、走出去的前辈们,发起的爱国运动掀起的狂飙猛烈冲击了封建主义、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而民主、科学的旗帜从此被高高擎起,那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奋进的浪潮,是永存的。
久经风吹雨淋的这座“北大红楼”(建于1916年——1918年),“北大红楼”名副其实,红色砖墙、红色窗棂。走进四根水磨石立柱支撑的悬挑式平台下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前厅。走过去依次是图书馆、登录室、编目室改作的不同展览室。今日是休息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高高的走廊内十分安静。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会引发你细细地去品味,认真地去思考。掐指算来,今年恰逢“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北大红楼”培养起来、走出去的前辈们,发起的爱国运动掀起的狂飙猛烈冲击了封建主义、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而民主、科学的旗帜从此被高高擎起,那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奋进的浪潮,是永存的。位于沙滩附近的五四大街是一条拥有许多光荣的街道,而用一次历史事件来命名一条街道,座落于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它是由蔡元培先生向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的,经过简单的装修以供学生使用。由红砖砌成的北大红楼,散发着探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气韵。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篇四:红楼观后感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就是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
怀着对先辈烈士的崇尚之情,我和同学来到辛亥革命纪念馆,去感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又称“红楼”。一来到辛亥革命纪念馆,首先看到的就是孙中山的铜像。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一种敬意不禁油然而生。门口大门两端插着鄂军都督府的军旗----十八星旗, 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省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以“铁血”即武力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给人一种团结和振奋的豪迈之情。红楼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亦可以显示深厚的文化内涵。
进入馆内,馆内有着大量的相关的文件,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还有一些反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实和孙中山、黄兴生平事迹的展览,都一一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一种视觉的冲击扑面而来。
整个上午我们在这浓缩了的历史河流中穿行、体验。通过一件件实物的展示,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动荡,艰险和国家命运的茫然,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忠心爱国的革命党人的那一份火热的爱国之情,深深的感染了我。
不可否认这场伟大革命最终因为革命果实被窃取而以失败告终,但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作为革命的领导者,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面对封建统治时还不足以完胜,即使有先进的多的武器和思想。其次,中国的资本主义的传入和发展与西方的殖民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有反帝的软弱性,甚至在有些时候必须依靠殖民者的力量生存下来。这样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第三,辛亥革命的革命对象多元性。辛亥革命的革命的对象不仅仅是封建统治者,还有与封建统治者勾结在一起的帝国主义殖民者,内外交困,水深火热,赢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同时应对两方强大的敌人。第四,封建帝制在中国深深扎根两千余年,中国的民众在千年儒家思想的熏染下,所染上的色彩不是一场革命所能过漂清的。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辛亥革命中人民革命斗争的不朽丰碑,辛亥革命无数革命志士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凭借着他们的那份爱国热情,冒着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在探索祖国前途命运的道路上,勇敢的向前冲去,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热血儿女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近两千年的统治,极大的解放了人民被禁锢了近两千年历史的思想,敲醒了中国人民求得民主自由的欲望,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翻身的热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加足马力,又经过几代人的探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稳定,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牢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珍惜我们幸福时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我们一份力量。
虽然他们的生命已经不存在了,但他们的精神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在也将长久的影响激励更多的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历史,那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未来是美好的,是更加辉煌灿烂的。为了自己、祖国的明天,我们要从现在起,从此时起把握机遇,创造辉煌,明天一定是我们的!篇五:红楼观后感 红楼观后感
复杂的时代背景,错综的人物关系,有趣而奥妙的故事情节,这是我对红楼的整体认知。此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的。红楼梦中有很多出场人物,加起来有几百个多个,主角就是宝钗黛三人。整本书围绕贾府的重要人物贾宝玉的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宝黛二人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贾府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从而指出了封建社会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热烈地爱的主人翁是那一些有决心反判那一个接近死亡的封建权贵阶级的贰臣忤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决的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做假道德和不符合理的社会形态制度。一边儿是木石前盟,一边儿又是珍宝姻缘。一边儿是封建社会形态下务必寻求的功名光环,一边儿是心驰心里向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出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所有硝烟,“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临封建礼教下的种种压迫使受害和冷漠,甚至于以性命的支付为代价,质本洁的寻求始末不弃。我们兴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刻,看见了导致悲剧的一个关紧因素:林黛玉的纯洁高尚的个性,她的个
性与当初的世俗格格不入,没有办法与社会形态“合成一体”,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表现出来,也是她悲剧的着手。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红楼梦》高妙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比如诗词歌赋,绘画,音乐,雕刻,建筑等等艺术领域的广泛涉入,和服饰、膳食、酒令,灯谜等等民俗文化的融汇和点缀。这些艺术、民俗在文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增强细节的真实性,还使文章富于生命力并充满诗情画意。
第二篇:首义红楼观后感
首义红楼观后感
工业设计0902 苗晓晖 柳红 袁倩
尹冬群 杨璐露
【关键词】红楼、辛亥革命、历史、未来
【摘要】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昌红楼。在这里我们不仅追思先烈,缅怀历史,也让我们感悟人生,放眼未来。
“红楼凝碧备,黄鹤绕青松,英雄垂不朽,休唱大江东。”红楼—这个不能也不会被中国人忘记的名字。作为“民国之门”的它是武昌首义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由抵抗侵略走向崛起的伟大的里程碑。怀着一颗崇敬与激动的心, 我向这幢屹立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建筑走去。踏进广场,他就映入我的眼帘,他以一种让人不可抵挡的气魄感染着我。红楼作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纪念馆,首先让人想到的,当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高大铜像,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不由得停下急切的脚步,仰视着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高大的身影:他身着黄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坚毅的眼神凝视着远方。此刻的我似乎能够感受到他驱除鞑虏,解救历尽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民众的豪情壮志。一百年前,就是这个身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为新中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我情不自禁地深深的鞠上一躬,向这位“国父”表达崇高的敬意。毛泽东主席如此评价:“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i他又这样讲过:“(他)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ii孙中山先生一直用他的坚韧和智慧战斗着,从未放弃。他屡败屡战终于给我们的中华大地带来了最早的光辉。
接着就到红楼门口了。二面铁血十八星旗不得不让我再次肃然起敬。革命初期,就是这样一面旗帜号召关内十八省的全体炎黄子孙都联合起来,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战场上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在此刻变得异常清晰,正是他们“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勇气和不怕牺牲精神吹响了武昌起义胜利的号角,使革命的炮火响彻全国。终于目睹到红楼的端庄典雅了。百年的风雨并没有洗涮掉那鲜艳夺目的红色,日光下红楼依然是那么的雄伟庄严;正如百年的历史并没有使人们忘却这段历史,在心里对这群先行者的感激之情与日俱增。
1911年的中国,山雨欲来风满楼。阳春四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热血未冷;夏秋之交,四川保路同志军枪声顿起。终于在十月十日,革命党人发起了武昌起义,一举光复武汉三镇,在此建立了湖北军政府。这座本意是维护清朝统治的所谓民意机关在建成后仅过了一年竟成了摧毁清政府统治的总司令部,这难道不是历史对腐朽清政府的无情嘲讽吗?
步入展厅仿佛置身于当年神秘而又庄严的历史场景,那种紧张而又热烈的战斗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我。在先烈们英勇事迹的熏陶下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但想到自己也已成年,而如今却没有一种激情,一种伟大的理想。这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物唤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大量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反映了武昌首义和辛亥革命,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我对民国史的认识,更增进了对革命党人的敬仰之情。20世纪的中国,如同人间地狱般黑暗,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危亡难料,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是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高喊着”驱逐
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给民族带来了希望,给民众点亮了曙光。“蛇山当年炮声隆,倾倒清廷首义功,荡尽寇氛民作主,江山永照红楼红”,这句题词精炼地写明了后代对革命党人的崇敬之情。
看到曾经的天朝上国被帝国主义的瓜分掠夺,民众受到列强的欺压,心里不由得沉重起来。正如孙中山所指出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国家要兴盛富强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不可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之后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也要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时俱进,学习各种先进知识技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轰轰烈烈的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最终宣告失败了。然而革命者的初衷是好的,精神是伟大的,他们走出了中国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步,他们的尝试和牺牲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历史的丰碑上永远刻有他们的名字,后代儿女永远对革命先烈心存最深切的感激!生命的激情是无时无刻不迸发出来,他们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理由去奋斗,因为生命本身就足以诱惑我们去寻找和创造更加美好人生。我认为生命的激情就是一种为了完成生命本质的意义,为了完成历史交给你的历史任务而有内心自发迸射出来的激情。
从历史到现实,从辛亥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到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未来,是可以这样认为:改革开放的未来取决于群众的觉悟。
改革体现着党的良心。面对百年的屈辱和奋斗的坎坷,面对党的宗旨和民众的疾苦,既然落后就要挨打,既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寻么为什么不能在摆脱共同贫困和避免两极分化的前提下,逐步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过度到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并最终迈入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呢?
开放体现着党的信心。面对革命的成功经验,使党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开放的中国置身于世界潮流之中时,是能够通过实事求是的经验总结来实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升华,以便沿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开辟的道路把改革进行到底。面对两极共生和阶级分化,面对改革的阵痛和发展的代价,改革的进程曾让许多人分不清姓资姓社,许多人怀疑改革的性质,但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当改革已经让人民迈入了繁荣的道路,开放已经让人民看到了多彩的世界,如果党不愿通过锐意改革统筹兼顾来实现稳定压倒一切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统一,以便保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那么一旦经济陷入停滞并造成两极对立,就可能会离开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出现左和右的极端将中国引向灾难。
也就是说,那些要经受改革阵痛和发展代价的少数人,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应该寄望于如何去改造和推进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徒劳地去怀疑人民的本质和愿望。
面对繁荣与发展,面对前景与希望,改革的未来会让许多人无所谓姓资姓社,许多人怀疑共产主义的必然,何况民主不过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随着中等收入阶层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渐扩大和完善,必将出现“社会上最富有的剥削阶级和最贫穷的无产阶级两头是极少数”的局面。当广大的工农群众不再因生存的压力而取决于对生活的期望值来看待失业和贫困、剥削和特权的时候,无产阶级的群众还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有必要吗?还会不可动摇地追随无产阶级的政党把改革进行到底吗?也就是说,当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的时候,那时如果不能及时用自由与平等的必然去推动民众完成从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时代抉择。否则科学社会主义就有可能在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重围中面临困境。只有共产主义信仰认为失业和贫困是能够铲除的,共同富裕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只有听从党的召唤,那么在阶级分化的进程中不会消沉散漫。所以作为一名非党群众,我把争取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的向往与追求。只有共产党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代表中国当代的马列主义。因此只有接受党的引导,那些捍卫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实践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经过这次参观武昌红楼的活动,使我又一次明确和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坚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前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坚信历史的进程正如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带着激动而沉重的心情,我走出了主楼,夕阳的余晖下,红楼被烘托得格外壮丽。至此,我的红楼之旅也该宣告结束了,然而内心却久久难以平静。“斑斑热血,永励后昆。”红楼,记载了辛亥革命的足迹。这里,是中国一段漫长历史的终点;这里,更是中国一个崭新纪元的开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应该纪念,我们当自豪,我们当奋起。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看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缅怀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放眼未来,用今天的奋斗缔造明天的幸福生活!
第三篇:北大红楼观后感2011.5.26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广大同学更加了解我党的光荣历史,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革命品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树立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在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日语系党总支于2009年5月9日下午,组织全系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团员和青年教师,由辅导员郭巧玲老师带队,共110余人,赴北京大学红楼进行了参观学习活动。
五月的北京鲜花竞艳,生机盎然。下午1时,日语系110余名师生集合,共同乘车前往北大红楼。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红楼在重新装修后更显沧桑、凝重。90年前的5月4日,就在红楼,北京的青年学子,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发动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从此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为了祖国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如今,日语系师生来到北大红楼,共同重温那段历史,共同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同学们首先跟随讲解员进入到各个展室参观。参观中大家目睹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士的书信手稿、《新青年》原件和大量珍贵的照片,还参观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办公室旧址和新潮杂志社旧址复原地,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图书阅览室等。同学们一边认真听着讲解,不时按动手中的相机快门,有的还将所见所闻记到本上。其中,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新潮杂志社旧址中,大量悬挂的五四运动标语、条幅等恢复了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原貌,使同学们仿佛回到1919年。在多媒体影片放映室,有关五四运动的纪录片更是生动地还原了那段岁月,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系统地回顾了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的历史。
参观结束后,全体同学在红楼前集合,面向鲜红的党旗、团旗,分别进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入团誓词活动。随后,日语系青年教师代表李所成、宋刚和08级新生代表谷雪妮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后感言。他们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重温了历史,给大家带来了震撼、思考与回味,同时还让大家重新从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在历史的坐标轴上,体会与理解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日语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郭巧玲同志作了总结发言。她说,此次活动是日语系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近年来较大规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活动,这次活动为全体参加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希望广大青年同志要以五四运动的先驱为榜样,以革命前辈的伟绩激励自己,牢记誓词,将誓言转化为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行动,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五四精神。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大红楼”名副其实,红色砖墙、红色窗棂。走进四根水磨石立柱支撑的悬挑式平台下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前厅。走过去依次是图书馆、登录室、编目室改作的不同展览室。
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会引发你细细地去品味,认真地去思考。掐指算来,今年恰逢“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北大红楼”培养起来、走出去的前辈们,发起的爱国运动掀起的狂飙猛烈冲击了封建主义、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而民主、科学的旗帜从此被高高擎起,那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奋进的浪潮,是永存的。
久经风吹雨淋的这座“北大红楼”(建于1916年——1918年),“北大红楼”名副其实,红色砖墙、红色窗棂。走进四根水磨石立柱支撑的悬挑式平台下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前厅。走过去依次是图书馆、登录室、编目室改作的不同展览室。今日是休息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高高的走廊内十分安静。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会引发你细细地去品味,认真地去思考。掐指算来,今年恰逢“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北大红楼”培养起来、走出去的前辈们,发起的爱国运动掀起的狂飙猛烈冲击了封建主义、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而民主、科学的旗帜从此被高高擎起,那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奋进的浪潮,是永存的。
位于沙滩附近的五四大街是一条拥有许多光荣的街道,而用一次历史事件来命名一条街道,座落于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它是由蔡元培先生向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的,经过简单的装修以供学生使用。由红砖砌成的北大红楼,散发着探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气韵。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四篇:新红楼观后感
新红楼观后感
到宝玉披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拜别贾政,这次算是认真看完了红楼梦,虽是电视剧,也让我这俗人多少了解了些剧情。于是乎豪情万丈,才思泉涌,挥毫泼墨准备大作一番文章„„
话扯回来今儿发这通牢骚,真真不是因为看完了红楼便才思泉涌,不把肚里那点墨水泼出去便憋得慌。到底是觉得这个年过的空虚了点儿。到现在竟觉得陪两个小屁表妹玩儿很有意思。原本学笛子,背单词的宏伟志向一应抛到脑后,只是觉着自己撅着屁股、追着日影儿晒了一下午的太阳很是欢喜,大概是满足于自己很有情调,能静下心来享受这蛋蛋的日光罢。想来过个年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写点儿东西也好有个交代。
这你大爷的扯得太远了点儿,不过写着聊以自慰的东西也不至于像草榴社区上的“封面杀手”一样遭人唾骂,不怕不怕。还是拐回来说这新红楼。
我没看过老红楼,不知道大家跟风说的老红楼胜过新红楼是否属实。以我的观点,红楼梦博大精深,但凡是个明白导演都拍不瞎。所以说新红楼拍的自然还行,比那步步惊心乱七八糟的强多了。电视剧风格嘛,借室友一句话是营造的真如梦境一样,害得我看后不知多做了多少大梦小梦。看完之后感触颇多,暂且排上一些未经调理过的随感,也好过把文艺瘾。
“代入感”这个我是听见王老板(跟我对脚板儿睡)头一回说的,并且带着一板一眼的讲解。引子是:为何那些AV男优大多有点儿磕
碜呢?他解释说这是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你想啊,一个比你还挫的男人,都有福消受液晶屏上的尤物,你自然会飘飘然而高估了自己,以为自己也消受得起,少不得血脉喷张或是犯下些罪恶,以上用这个浅显的词汇倒也得当。
正齿儿上,看红楼的时候,我竟是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带入”成宝玉的角色。此举虽是羞愧,到底不能承认自己心里的阴暗的一面,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只怪电视剧拍得“代入感”太强罢!不过将自己“带入”进去并不是一件完全享受的事儿:看到宝玉同姊妹们一起玩闹,或是他在雪夜托着晴雯的手帮她捂手的情节时,自然心里酥酥的,同着也自以为情商高而洋洋自得,很是受用;但是看到宝玉疯疯傻傻的情节,却又觉着很是不舒服,心下想着快点儿好,竟不比王夫人更着急些;而到了后半段演长大后的宝玉的演员一出场,大为失望,甚至不想再看下去,干脆也不把自己当成宝玉混想,转作“全能观察者”看完了余下十几集。可见人总是有这么个摆不正自己位置的毛病。
初看时,凡是像我这般的俗人,心下多少是想着,宝玉多在这衣香鬓影的女人堆里多犯些事儿才好。于是,宝玉扯着袭人的衣裳襟子叫的“好姐姐,你就应了我罢”这句,也在寝室中混传了几日。但是,看到后来,到底是看出了些玩闹之外的东西,也就改了心态。到底也装个文化人,不能太俗。
历代红学家关于红楼梦深刻的思想或是人性的讨论够深刻了,咱不趟这浑水,不如对红楼梦里几个女人评头论足一番来得自在。
先说这袭人罢。这个名字宝玉给起的,出自艳词。但是这个姑娘
非但不艳,反而朴实得很。超哥一眼就喜欢上了电视剧里演袭人的花姑娘,说是很有灵气。我先前是不怎么看好的,但是后来渐渐有点儿感觉起来。还记得前几天表哥在K歌的时候,也不知谈到了哪儿,忽然冒出一句:“我要找媳妇,就找个2的媳妇!”又说,找个2的也不容易。大家都笑,不过我真的有几分同意。找个女朋友虽不敢找2的,但是像袭人一般粗粗笨笨一心一意的绝对是上等货色。而且,袭人比宝玉大,算是姐弟恋了。据不完全统计,男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姐弟恋情节,只是程度问题。于是结论是袭人这样有那么几分姿色、有那么几分“2”、有那么几分姐姐的样子而且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女子,绝对是个好媳妇儿。看到后来,我又觉得袭人是大智若愚,不过这是后话。
然后呢,是晴雯了。大腚桐一开始便极力推荐晴雯:“晴雯好啊,你一定会喜欢上晴雯的,看着看着你就会喜欢上的„„”于是,我抱着欣赏的态度对待晴雯的每一次出场,不消说,暗示的作用是强大的,我觉得晴雯很好(可见男人具有极易发掘的花心潜质&演晴雯的人儿很漂亮,我的一次知道那个人叫杨幂,并且是个当红演员)。盯着晴雯看出了感觉,直到她与宝玉生死别。逻辑思维告诉我应该分析下这样的女孩为什么讨人喜欢:
一是长得标致,不消说。二是晴雯是个直性子,有啥说啥,直来直去,爽快,比那放嗲放得唱大戏一样的女孩儿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三是晴雯深谙打情骂俏之道,每次晴雯叉着水蛇腰,眉眼含情指着宝玉嗔骂,宝玉也不回击,只是盯着晴雯的脸痴痴的笑,很是受用。以
至于袭人灌了醋,怪宝玉说他每天若不被晴雯呛两句,心里就不好受。由此也知道男人真的是个浊物。话说回来,其实女儿也未必就水一样了,譬如说那《些年里》的女主角,看着男主角坐在自己前面上课打手枪,横眉竖眼的去阻止,到底还是爱上了男主角。
还有宝钗,小宝钗长得还行,长大的宝钗也不错。这样的女孩又漂亮,有知书达理,又有心计。问题就是太完美了些,真真觉得泥做的骨肉配不上她。怪我学浅,宝钗并未引起太多感慨。
之后是王熙凤罢,姚笛演的,漂亮,演技又好。但是我总还是觉着跟《裸婚》里演的神似,想来又是一句屁话,本来就是一个人,不神似还得了。
最后是林妹妹。初看林妹妹长得跟猪一样,又使小性,每每看到林妹妹就碎一裤裆。不过后来渐渐觉得好看了,婴儿肥罢,不能说人家像猪,就算对得起林妹妹也对不起演员不是。又可见日久生情绝对是有的,就算对碎一裤裆的主儿还是会生情的。还有林妹妹一个段子,记得清晰,不妨抄下来:
吟罢搁笔, 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 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 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这段隐藏情话的情节,也不知怎地就生生的被我记住了。
就此搁笔罢,也不想再杜撰些歪理邪说了,怎么说扯得也有两千多字了,好吧,也不枉咱这个文化人过个年,足够自我安慰的了。
第五篇:红楼无梦——话剧《红楼梦》观后感
红楼无梦
——观话剧《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久经传唱不息的经典之作,一段大喜大悲的荒唐生活,我们都曾艳羡所谓锦衣玉食的日子,我们也曾批判大观园里声声色色的是是非非。各种深情演绎的美好容颜,各种把酒醉卧的诗情画意,有值得我们咀嚼的,有值得我们深思的。而至今日,当我们颠倒了古老的版本,看着这迎合后现代气息的红楼梦,我们又如何解读这别样的判词,如何深思故事背后的荒诞与眼泪?
张广天先生的话剧《红楼梦》一开始就颠覆了开始时的念想,曹雪芹落魄书生的形象是为大众所知的,让人无可料想的是曹雪芹的妻子竟是史湘云。起初,自己认为此湘云不是大家熟知的醉卧芍药史湘云,但,家族世家的纠葛还有背后说不清斩不断的联系,却让人无可奈何的接受了一个“泼辣”的史湘云。孰真孰假,便如剧中曹雪芹先生的那块玉一样,是“贾”宝玉还是“甄”宝玉,分得了便是现实,分不得便是梦境。
“今夜的雨又湿又冷,今夜的我不悲不伤。今夜的雨飘摇不定,今夜的你在我身旁。那无家可归的流落,把每条街道都错落,那到处流浪的窘迫,把世界缩到只有你我。这既快又慢的凌乱脚步,叠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分不清你我谁先谁后,看不出你我究竟快乐和痛楚。我不要你从梦中走来,我不要你在梦里亲爱,就像这样把岁月消磨,你我仅仅依靠,永不分开”
当看完整个话剧之后,曾经书中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些难解的诗句,被讽刺的遍体鳞伤,或者那就是现实,或者可悲,抑或可叹。但却是每次湘云的歌声,却又像是梦中,爱情还是爱情,你我还是你我,还有飘零的脚步,错落的眼泪与流落的花瓣。
女人是水做的。第一幕中“贾宝玉其人”却是让我想到了这一点,他喜欢那些干净似水的女人,或者也有想过褪去自己肮脏的男儿身,换那如水的女儿骨。整个剧中,歇斯底里的呐喊,还有静谧的轻唱让人在喧嚣的现代还有与世隔绝的大观园中来回的徘徊。姐姐妹妹,胭脂水粉,谁愿意将一抹颜色涂上自己的唇,谁还在等待用眼泪偿还一生。社会的约定俗成,还有潜规则,我们不得不在其鞭策下行走,不得违逆,不得反抗。即便有那坚强的男儿脸,却仍是一颗女儿心,软弱的只有顺从,或者是逃避,但最终从了便是从了,规则还是规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原著中的林黛玉,出尘的绛珠仙子。佛家讲究缘法,前世系今生。她一来便与当时的社会性质相悖,亦是注定了其后凄凉的结局,大红罗帐,凤冠霞帔,只不过那人却不是自己,昨日己葬花,今日谁葬我。来是来,去时去,也还尽了眼泪,了却了前世的因果。
话剧中对林黛玉的批判,自己不是太苟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心情。葬花一词,自己并不认为那是做作,故事常有不分朝代,即使是现在,只要在同样的情景,有同样的心情,也是可以做出相同的事情。身体孱弱,所以挥不动锄头,心境寂寥,所以一出口便是悲伤,这些只是符合时令的心情罢了。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半句说的就是林黛玉,诚然在古代玉带是为官的饰品,但是在清末,玉带已经成为普通人都可以用的饰品。至于笔者曹先生是否将玉带与官宦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得而知,但话剧中却是显得偏颇了。个人在一些意见上还是与其相同的,林黛玉出尘得不适合在人间长期居留,孤傲自赏,却又想得到他人的认同,矛盾的心理却是有点多余。金簪雪里埋,薛宝钗入世,便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她有着自己的骄傲却不那里展示,她有着自己的自卑却成全了自己的自尊。林黛玉最后凄惨的死去,但却拥有了贾宝玉的爱,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骄傲,可是宝钗如何?她在贾家富庶的时候安安静静地守着自己的责任,在大观园败落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尊严,放弃了自己的骄傲,换来最后的苟延馋喘。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自古红颜多薄命,每一次的眼泪便有一段不同的故事,谁又知道那些故事背后的真相,有的只是繁多的猜想与争辩。现代气息的融入,大肆的批判与讽刺,也让人从梦中醒来。何是诗人,时光漫溯,失去了古朴气息剩下的是批判、讽刺、悲伤抑或搞笑的剧本,保留了些许的是所谓的“伪文艺青年”,留下的还是无尽的猜想与争辩。
“真亦假时假亦真”,话剧也是在真真假假中过度。“八心八箭”、“艺术人生”、“秦可卿”、“焦大”还有提及的“红楼选秀”,让自己体会到了无以加复的讽刺,这些在现实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让人们养成了习惯,也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娱乐与评点。社会的腐朽的部分也在这几幕中暴露在日光下,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账本,但也只是心中的,却是道不出口的,因为那些“魂”。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排场,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快乐,我们可以梦中窥视锦衣玉食的生活,同时也在醒的时候欢愉自己的欢愉,没有重叠,没有混淆。
“八心八箭”中曹雪芹因生活而被迫卖玉的歇斯底里,与“艺术人生”中史湘云高调的说唱红楼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其中一些元素,自己不曾接触过,也无法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比如杨二车娜姆。《红楼梦》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巨著,书中人生活着自己的生活,书外的人演绎着他们的生活,到底面具下隐藏的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你不要再碰我,你再碰我,我就恼了”,话剧中林黛黛小姐有这么一句话,我不知道这是深陷红楼不可自拔,还是讽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处世态度。
“今夜的雨又灰又淡,今夜的我手扶铁栏。今夜的雨洗不净恨和怨,今夜的你咫尺天涯边。那铁窗生涯的艰辛,把你我紧紧的相连,那受尽屈辱的压迫,把你我的心挤成一片。这一世我如果和你分开,下一世也定要和你同在。有说不尽的恩怨情恨,在下一世让它更加美丽精彩。我好久梦不到你走来,我好久没在梦里亲爱,就在今天,你再来一次,穿透那高墙的分隔,拥我入怀。”
批判让现实体无完肤,歌声却又将人带到梦中。这一世的恩怨情恨,下一世让它更美丽,红楼梦中太多太多的眼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一
世的纠缠让来世理得清清楚楚。最后两幕却是让听众从喧嚣的吵闹中渐渐的平静下来,曹雪芹先生和史湘云女士从一开始的吵闹到最后伦敦的相互扶持,大悲大喜经历了太多,才发现重要的是身边人。人心难测,如未露面的小露还有黄某人,但却不能一一否定,便如剧中也不曾现身的大卫,卫公子。直至最后,犹如梦中的情景,浪迹雾都,走过那些街道不曾孤独,彼此牵着手,从梦中走向现实,从现实踏入梦中„„
红楼一梦,梦多少浮华红尘娇容颜,红楼一叹,叹多少离愁别情空生悲。百余年的哀叹,谁能诠释一字一句的辛酸与眼泪,木石之盟,金玉良缘,谁又道得清这一桩桩安排为哪般?一桌,一抚琴,我们便是听众,一书,一卷轴,我们便是看客,多少容颜演绎多少红颜,多少花瓣哪些洒了一身,哪些与土埋葬?看不清的真真假假,分不清的是是非非,哪般为现实,又是哪些为梦境?
一梦红楼,清净也好,喧嚣也罢,也不管男儿身与女儿心,亦不管悲情与讽刺,最终是韶华易逝,红颜已去,物非人非。或是睡着,踏入那尘封的园子,看着满园的荒芜,还有斑驳的朱颜,空叹一声,红楼无梦,只余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