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感悟体会[大全]
“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感悟 体会
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每天向世界展现着不同的风姿。“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稳步增长,财政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迈上新台阶,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精彩不断,幸福中国更具“独特魅力”。
民生工程之“变”,续写出更多成绩斐然的“中国奇迹”。民生连着民心。这 5 年,我们的收入更高、出行更便捷、购物更嗨、上网更快、蓝天更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9 年突破 1.6万元,提前一年实现翻番目标;飞驰的高铁,让国人的回家路变“短”,让折腾的“囧途”变成舒适的“坦途”;网购加速发展,“你扫我还是我扫你”成为口头禅,数字人民币更是呼之欲出;不少曾经视为“奇珍”的特色食品,如今已成为中国居民餐桌的“常客”;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 9899 万人减少到 2019 年年底的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10.2%降至 0.6%……5 年来,“十三五”规划里的民生目标一个个从纸上落到地上,一项项具体的惠民工程化为涓涓细流,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生画卷,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民生工程的突飞猛进使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亮丽。
科技创新之“变”,呈现出更多惊艳世界的“中国创造”。“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技
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5 年间,共和国的决策者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布局建设 50 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2019 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 14 位,比上年上升 3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5 年间,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一项项重大工程惊艳世界,C919 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G 网络加速成型,创新伟力持续迸发……创新,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经济发展之“变”,彰显出更多不同凡响的“中国活力”。5年来,经济总量接近100 万亿元大关,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 2015 年的 15.5%提升至 2019 年的 16.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0892 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十三五”时期,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中美经贸摩擦加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稳的主基调,从总体平稳到缓中趋稳,再到稳中有变,稳住了基本面,筑牢了基本盘,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报告,预计 2020 年全球经济将萎缩 4.4%,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不断跳动的数字、持续刷新的排名,见证了大国步伐,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这 5 年,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十三五”中国之“变”是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催人振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用奋斗书写“十四五”中国之“变”,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第二篇:简评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简评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摘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断战胜各种挑战,经受各种考验,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业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世界东方展现出绚丽夺目的风采,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忠实履行职能使命,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保卫和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同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伟大的跨越。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新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防建设是国家为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边防、海防、空防、人防及战场建设,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法规与动员体制建设,国防教育,以及与国防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能源、水利、气象、航天等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 战略 国防 军事 建设 思想政治
一、思想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
(1)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履行职能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社会变革,思想政治领域渗透与反渗透、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也更加尖锐;全军和武警部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与时俱进,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工作,努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举措应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确保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军队忠实履行使命,思想政治工作生机蓬勃。我军始终高举党的旗帜,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作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官兵军魂意识建立在更加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
(2)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围绕党赋予的历史使命。
着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理论
创新每向前发展一步,军队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坚持推进军队党的先进性建
设,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新的增强,党员宗旨意识、表率意识、党章意识进一步增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坚持推进政治工作法制化,逐步形
成了以《军队政治工作条例》为母法,以若干单行法规为子法的军队政治工作法规
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明确了政治工作的内容、任务,使政治工作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坚持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推进政
治工作社会化等服务保证领域进一步拓展;政治工作信息化加速,方法手段更加科
学先进,政治工作的载体、空间和渠道进一步拓宽,计算机网络和大众传媒的作
用,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单一的工作
模式,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通过系统理论探索,不断地促进了政治工作向
科学化、学科化方向迈进。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官兵始终保持了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保持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经受住
了复杂政治斗争的考验、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考验、改革中利益关系调整的考
验,铸牢了官兵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思想基础,保持了部队的高度稳
定和集中统。
(二)建立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1)建国初期的成就。
1949年10月1日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也是新中国国防军事建设的起点。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伊始,`山河待理,百业待兴,无论经济还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状况都近乎
一片空白。军队的武器装备除了缴获、接收日军军械、国民党军的美式装备外,大
多陈旧、落后。在军种上是单一的陆军。仅有的一点点军事工业,只能进行一些简
单的维修和落后的枪械、火炮及弹药的制造,而当时的美、苏两国都已拥有
了原子弹。落后就要挨打!针对严峻的客观现实,从建国初期起,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工作的同时,对国防科技工业也进行了调整,军队着手进行正
规化现代化建设,精简整编,改善武器装备,建立新的军兵种,改建和新建军事院校等
各项工作也随之展开。在“三五”、“四五”期间,创建了航天、核工业、电子、化工和重型机械等重要产业部门,国防科技工业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政府
和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本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艰苦奋斗的精神,振兴中华的宏愿,在60年代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核爆炸,70年代实现了人造地球卫星的发
射和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打击力量和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一80
年代又发射潜艇运载火箭成功,而且继美、苏、法之后,成为第四个能用一枚运载火
箭发射多颗卫星的国家。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国防科技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难:打
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占0一70年代初);顶住了赫鲁晓夫集团撤走专家的压力(60
年代初);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60年代初);经受住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2)改革开放的成就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跨入
了世界军事强国的行列,极大地增强了国防经济实力,显示了国威军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防经济实力增强的一个标志是国防费数额保持递增趋势,特别是
1989年后,国防费有较大的增长。尽管国防费的增长与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仍有较
大差距,但国防费的开支基本保证了当前国防建设的需要,这对增强国防实力具有相
当重要的作用。国防经济实力增强的又一个标志是国防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应
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军事领域的一批重要技术,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就取得了2000多项成果,其中1400多项成果分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
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有些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的国防科技工
业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布局合理的、独立的体
系。大量国防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增强了国防经济实力,而且支援了国家经济
建设。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此外,还编著出版了大批国防军事书籍。国防经济实
力显著增强的另一重大标志是军队的武器装备有了较大改善,在实现武器装备国产
化的同时,质量、性能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培养了大批使用现代化武器的军
事科技人才。
(3)中国解放军军种的发展成就
在军种上,从单一的陆军逐渐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电子对抗部队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并成为一支拥有飞机(包括全天候、超音速、两倍音速的新型作战飞机)、坦克、舰艇(包括核攻击潜艇、航空母舰等最新型的大型的舰只)、原子弹、氢弹、导弹等比较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的军队。其中陆军分为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讯兵、防化兵、陆军航空兵和其他专业部队;海军分为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并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空军分为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通讯兵等。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总兵力三百多万人,配备了各种新型电子、通信、工程、防化器材,使我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更接近现代化,部队的作战能力也更强大。目前,人民军队正向导弹化、自动化、电子化高度结合的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应付未来现代立体化战争的能力,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反侵略战争的坚强的国防力量。
(4)中国军事力量包括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
武警部队是公安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国家的安全保卫任务。它由内卫武替部队、边防武警部队、特种武警部队、消防武警部队组成,分布在各省、市、自治区。我国民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28岁以下的退役士兵和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以及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编为基干民兵。其余18岁至35岁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编为普通民兵。女性公民只根据需要吸收参加基干民兵。在重要战略方向和大中城市,已建立地炮、高炮、工兵、通信、侦察、防化和反坦克等民兵分队。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武装力量除了取得自身建设的巨大成绩外,还完成了平定叛匪(50年代初的清剿土匪、50年代后期平定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的叛乱)的任务,稳定了解放初期的社会局势;进行了抗美援朝(50年代初)、援越抗法(50年代初)、援越抗美(60一70年代)等国际性军事行动,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取得了历次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伸张了民族正义。特别是在1989年平息北京政治**的斗争中,它再次为共和国的生存、人民的安定生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此外,我国的武装力量还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各种抢险救灾事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和优良作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从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明确提出“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这一基本指导方针之后,作为一支伟大战略力量的我国国防后备力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关心后备力量建设,各级军事机关狠抓后备力量建设,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后备力量建设的可喜局面。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是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走上了相对和平时期稳步发展的轨道。当前,民兵工作要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相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为指针。
(1)是确立并实行了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体系。并下大力重点狠抓了基干民兵队伍建设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加强了训练,改进了武器装备,使我国后备兵员的整体素质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2)是注重宏观指导,合理布局,边海防,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的民兵工作得到加强。四是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参战支前、保卫边疆、发展生产、扶贫帮困、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五是健全了国防动员机构,为了保证国家在一旦发生战争的情况下,能很快由平时状态转人战时状态,调动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应付战争的需要,我国于1995年成立了战争动员委员会,下设兵员动员、经济动员等4个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国的后备力量建设和动员工作。军队从总部机关到各军区、集团军、师、团均设有动员机构或动员军官。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既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门,又是政府的兵役机关,是兼后备力量建设与动员工作于一体的机构。六是加强了国防教育,恢复并加强了对大学、高中(含相当于高中)在校学生的军训工作,使国防教育正逐步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2011年11月01日 09:12:3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从5个方面科学概括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
第五,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为2010年的3∶1。
第四篇: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一些地方利用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资金,进行了试办独立学院的大胆探索,拓展了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空间。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已涌现出一批办学质量高、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独立学院,它们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本科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求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快速、规范化发展,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变化、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途径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历史性召唤:国家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实现新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加快适应新的形势、满足新的需求、谋求新的发展,既是高等教育贡献社会、服务国家的崇高职责,又是高等教育自身得以存续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选择。
去年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深刻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逐步加快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竞相制定人才开发战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及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适应人才国际化竞争与流动的变化需求,党和政府正在充分利用新世纪头20年的历史性重要发展机遇,努力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近召开的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人才队伍,这无疑将给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强大动力。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阶段。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目标的进程中,我国依然面临环境治理、资源短缺、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提升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与严峻挑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保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目标,要求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求优化各类资源的布局与分配,在全面推进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增强我国的人才资源建设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伴随体制转轨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所有制构成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民营资本积累速度逐步加快,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公司以其旺盛的机制活力和强劲的创新能力,正迅速成长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与之相伴,我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用人观念、评价标准也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变化与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在发展中积极应对,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及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努力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机制,开辟新的资金来源途径,以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及办学水平,使我国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贡献社会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新的发展。
经过50年、尤其是最近20年来的改革与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然而,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我国人力资源和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依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000年,我国
25-64岁劳动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5%;2001年,每十万人口中大学在校生人数仅为594人。与美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仅相当于这些国家的1/10~1/5。事实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依然较低,既不能满足国家提高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迫切要求,也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从老百姓希望子女接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需求与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反差看,本科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明显。2002年全国高等高校本科招生220万人,但占当年全部招生人数的比例仅为40%,比1999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显然,本科招生比例的下降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本科教育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二、多元模式:我国高等教育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与发展的新阶段。受高校扩招、适龄人口变化、独生子女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入学门槛降低以及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全国范围内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规模扩展逐步加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及优质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迅速提高,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20年尤其是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高层次高等教育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然而,2002年全国高校本专科的招生数达到543万人,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已突破1600万人。随着高中阶段毕业生数的逐年增长,今后若干年内,即使继续保持现有65-70%的高考录取率,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每年平均也将需要递增100万人以上,其中本科在校生规模每年要递增50万人左右,这就要求在发展大众化本科教育方面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已达到历史上的最大规模,本专科招生2002年比1999年扩招前净增加近860多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已使全国各地均出现了万人规模的大学。大部分公办大学的潜力已经充分发挥,容量已接近饱和,部分高校甚至早已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将达到3300万人的总规模,即在现有1600万人的基础上再增加1700万人。假设本科招生保持现在40%的比例不变,届时本科生总量将比目前净增加680万人,即需要在现有本科高校的基础上,再增加680所万人本科大学,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本来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办学机制灵活、社会需求适应性强等突出优点,但受环境、投资、观念以及师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招生与就业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制约,虽也已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但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牌客观上依然难以获得社会的普遍接受。这种状况既影响了社会力量及其资金对民办教育的投入,也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使我国政府承受着沉重的教育财政负担。1999年扩招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逐年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但受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财政投入实力的制约,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缓慢,很多地方生均拨款逐年下滑,给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拨款占政府教育拨款的比重已达到1/4左右,远高于日本、韩国,也超出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例。目前,作为政府主要责任的义务教育普及任务依然严峻,国家财政拨款不可能通过挤压义务教育投入来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借鉴和接受国外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参照企业的多元所有制形式,建立
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高等教育投入和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积极鼓励和探索社会团体、企事业和个人投入高校办学的新途径,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社会的财力支撑。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看,过分依赖公办高校、过分强调政府拨款的办学与经费投资体制,难以保障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单纯依赖政府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根本不能解决不断激化的高等教育供需矛盾。民办高等教育、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高校应该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世界最富有、福利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不能够提供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高等教育服务。美国、日本、韩国等已建立起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分担办学成本的多层次、公私立共存的高等教育体系,欧洲国家也正在进行类似的改革与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固有的一些理念、模式、途径等显然需要相应的创新与发展。尽快探索和采用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多种办学模式与发展途径,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的重要选择,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提高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从我国国情、高等教育资源现状以及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增长趋势看,走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道路,给我们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继续增加各级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进一步稳步推进公办普通高校持续发展,注重提高普通高等教育质量;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就业需求,稳步发展面向就业的高职教育,努力缓解全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情况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新矛盾;
——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加快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远程教育发展,有效扩展远程高等教育覆盖范围,努力提高优质高等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
——继续大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鼓励与推动社会、企业及个人共同投入高等教育,努力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需求;
——积极试办独立学院,充分发挥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形成民办、公办高校相互竞争的新机制。
惟其如此,才能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国情、多种办学模式并举、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存、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三、独立学院:促进本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适合我国采用的多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途径中,试办独立学院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发展活力、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创新模式。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试办独立学院是高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上的一项重大突破。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既可快速改善高层次、优质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状况,又能够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迅速扩大,从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层次、质量和投入诸方面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试办独立学院可以使公办普通高校的办学资源优势、教学传统、师资队伍与管理效率与社会资本互相结合,为这一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采用民办机制、实现高起点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高层次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目前,全国有
独立学院200多所,以其“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文凭”在采用民办机制面向社会实际需求灵活办学方面,已形成了明显的办学特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试办独立学院开辟了依托公办普通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办学品牌、大量吸纳社会资本、有效增加办学投入以及在体制外迅速集聚办学资源的一个新途径。我国的现有公办高校、尤其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多数拥有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水平,但与规模发展相比,经费增长缓慢,财力状况捉襟见肘,使进一步规模扩展受到制掣。而利用公办普通高校的智力资源试办独立学院,则能够调动社会各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在不增加和占用国家教育拨款的情况下,更快更好地扩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可利用资源。据2003年上半年的统计,全国独立学院的占地已达约7万亩、校舍面积约87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约12亿元、图书约2000万册。
试办独立学院有利于放大公办普通高校长期积淀的智力资源优势,能够通过嫁接、辐射于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中发挥重要的质量监控、保证作用。我国一大批公办普通高校有好的教学传统和教学资源,也有好的管理模式,而且教师队伍优良、确有余力。独立学院在孵化阶段能够分享公办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资源和校园文化,这对于独立学院建立规范的教育教学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能够产生重要的监督、保证作用。试办独立学院将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办学注入新的竞争与活力。独立学院凭借灵活自主的办学机制、民营化的办学模式和丰富的生源基础,既能够克服公办普通高校机制不活、缺乏效率或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弊端,又可以避免一般民办高校客观存在的资源配置层次低、缺乏学科发展基础的不足,在办学机制、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取得一定的办学优势。这一优势无疑将对长期困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及陈旧思维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独立学院的严格管理、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就业适应性强等办学特色,将给公办普通高校的社会适应性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新的促进将有利于承担高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职能的公办普通高校减小招生压力、集中力量跻身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林;独立学院的高起点发展也将在学科建设、办学条件改善和办学质量提高诸方面,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带来新的推动。同时,独立学院通过提升毕业生的层次结构和就业适应能力,必将部分地缓解一些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因师资水平、专业设置、办学条件等达不到要求或因培养层次低、脱离就业实际而引发的就业难问题。
世界其他国家依托公办大学、联合拥有投资能力的社会机构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在其各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印度仅有300余所公立大学,却附设了数千所私立性质的独立学院,对于实现800多万人的高等教育总规模与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印度的这些独立学院多由私营机构筹资建设,由公立大学提供教学计划、兼课教师、教材和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负责监管。另外,英联邦其他国家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土耳其安卡拉大学下属的学院,也都采用了这种办学模式。另外,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两次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中,利用老大学资源、进行过孵化分校和新校的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可为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迪。
四、严格规范: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实践证明,在我国高等教育应对新的发展变化新的需求所选择的多种路径中,试办独立学院正逐步成为民办高校扩大本科办学规
模、提升大众化教育水平和适应中国国情的重要途径。
试办独立学院毕竟还只是处于探索、发展中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受社会大环境的种种因素制约、相关法规建设滞后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初期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及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不断探索并完善。
教育部高度关注独立学院试办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了在试办中进一步规范、在规范中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原则,并于2003年4月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8号文),并召开了相关工作会议,布置和推动独立学院的试办工作。2003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对各地批准试办的独立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和重新报批工作的通知》(简称247号文),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各地按8号文和247号文的规定和要求,对原经地方批准试办的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并重新报批确认。对“校中校”、以二级学院名义“双轨收费”、产权不明晰、民办机制不健全、不独立发文凭等办学失范行为,进行了整顿,使独立学院的办学逐步朝着“优”、“独”、“民”的健康方向发展。
纵观全国试办独立学院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以下诸方面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和进一步的规范。
——规范审批程序,严格设置标准。试办独立学院需要坚持实现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严格审核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办学资金。对由企业投资新建校园、未达到国家有关本科院校设置基本标准的独立学院,应由企业增加投入,限期达到标准。
——严格审查申请者的办学资格。要严格核查公办普通高校作为独立学院申请者的办学资格。符合以下两个条件者方可予以审批:其一,学校办学历史较久,具有硕士以上授予权的,且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较高,师资(含退休教师)确有余力,在独立学院办学初期,有能力调集师资和管理人员,为其承担相当比例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其二,具有较充裕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期刊,在独立学院试办初期能够共享部分教育教学资源。
——严格审查合作者的出资状况与经济能力。要严格核查作为独立学院合作者的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的资信、资产、资金收入和后续资金投入能力等方面情况。除负责办学所需各项条件和设施外,不能提供必要投资或长期依靠银行贷款实现投入的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具备作为独立学院合作者的资格。
——明晰产权,确立董事会(理事会)制度。明确界定独立学院的申办者、合作者和学院法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和法律责任,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建立与落实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保障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独立学院是民办机制的办学实体,必须面向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即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在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实现自身的更高层次发展。但在试办独立学院期间,公办普通高校对独立学院的质量监控负有保证和落实责任和义务。
——实现对独立学院的监督和管理。政府要定期对独立学院进行年检和评估,要委托有关机构对独立学院的财产、财务进行定期审核审计,确保国有资产和教育资源不流失。——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在“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独立学院的前提下,鼓励独立学院与现有的民办高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按照《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应鼓励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水平较高的一些民办高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根据社会需要,在条件具备时,可以申请
升格为本科高等教育机构。并使这两类民办高校在招生、面向社会需求自主办学、筹资、指导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第五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成就及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成就及探析
2008级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王倩208020101026
Email:mafa218@163.com
Phone:1368843068
1【摘要】 从2003年起开始的农村新农合医疗试点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好处,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障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极关键的方面。本文主要讲我国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发展成就,并从不足方面出发,提出完善该制度的观点和看法,认为政府在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更要加强监管,加大对农民投资,严格监管中简化实施程序,方便农民享受该制度保护的权利,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实惠。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成就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早在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医疗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从2003年起,各地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具体的政策实施阶段是:至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50%,至2008年覆盖率达到80%,至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如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逐渐扩大,中央财政也加大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国家还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以成都为例,自2003年试点推行新农合以来,成都市先后进行了3次政策
调整。目前,成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总额为每人每年50元,其中参合农民个人筹资10元、政府补助40元。截至2007年年底,成都市共有559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农合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成功举措,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并且相信该好处会继续扩大。
一、新农合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
到2007年,73个试点县(市、区)参合农民达到2680.68万人,参合率达到78.18%,补偿农民1983.88万人次,累计补偿7.11亿元,部分试点县(市、区)将慢性病大额门诊纳入了合作医疗统筹范围,有效减轻了患慢性病参合农民门诊医疗费用负担,扩大了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同时通过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人均住院医疗费用逐年下降,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逐年提高,参合农民减轻了医疗负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缓解,满意率达到90%以上。尚未推行新农合的农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了强烈的参合愿望。新农合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减轻了农民门诊医疗费用负担。
二、新农合提高了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的效能。
新农合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给予投入,而且直接把钱投给了参合农民。到2007年,四川省各级财政累计为新农合投入资金9.98亿元。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参合农民看病就医有了一定保障,激活并释放了农民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新农合的统筹补偿方案引导农民到乡村医疗机构就诊,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工作量带动了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向广大农村医疗机构“下沉”,有效地激活了农村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这种做法跳出了过去政府资金单纯投向“供方”的老路,走出了政府卫生资金投放的一条新路。
三、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条件有所改善,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有所加强,也为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各定点医疗机构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大力改善服务质量,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推行零距离、人性化服务,最大限度方便患者就医。据卫生部门统计,2007年,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和住院人次均较去年同期增加30%以上。新农合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经办机构不断健全,各地
设立了新农合办公室,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身体条件好的优秀人才,并经常开展技术培训,加强经办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中国广大农民在切实受到新农合带来的好处时,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仍要继续探讨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增加农民的利益,所以今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与完善需要从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设置。在县(区)、乡(镇)独立设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根据业务需要设置各职能科室。
(二)是明确人员编制,加强人员培训,建立专门的培养项目,源源不断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输送管理人才。
(三)是明确办公经费来源及各项经费标准,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四)是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运行机制。以维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公益服务性质为核心,逐步建立规范、科学、高效、有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运行机制。
(五)是建立实用共享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要使参合人员、费用明细、报补信息、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等信息实现实时交换、更新和共享,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报销便捷,信息共享”的管理体系逐步确立,管理能力大大提高。
二、扩大筹资渠道,建立长效机制
在遵循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下,保证筹资的稳定性,政府门可以充分发挥职能,明确职责,规范投入,确定社会化多元筹资渠道,努力扩大资金来源,完善以政府资助为主的多方筹资体系,建立出资额稳定增长机制。温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后三年内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政府这么大手笔地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令人振奋。今后,各级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积极“保墒育苗”;要逐步优化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作到“强筋健骨”;要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合医疗”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安全、受益、高效、方便的长效机制。同时鼓励发动企业、社会各界和先富起来的个体工商户等为合作医疗基金进行募捐。采取一些社会化、市场化的办法统筹或转移支付部分资金,以充实合作医疗基金盘子,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三、改善与外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卫生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群体。可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医疗服务供给者行为的规范状况及医疗费用合理控制的状况,基本决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和农民的受益状况。对医院行为的规范和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从长远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需要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并适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互助活动和面向农民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其他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能实现紧密衔接,贫困农民肯定会较少地利用卫生服务。事实上,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存在这一问题。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衔接方式,保证贫困农民公平地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也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加快相关立法,确保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政策的稳定性
在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都是坚持立法先行的原则。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也是按照中国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观念进行的,同样我们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也是采取了渐进式的方法推行,经过了几年的试点阶段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应当努力进入立法阶段。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依据只是国务院发布的“决定”等文件、部委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各地方制定的实施方案等,层次不高,权威性不够。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立法,增强利益相关主体的责任,保护各方权益,避免随意性,保障制度有一个正常运行、管理、监督和规范的机制,进而从法律上为基金的安全和有效运行提供保证,真正体现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规范性。要通过立法形式,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和地位,这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建议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条例。在此基础上,全国人大待立法条件成熟时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法》,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监管
各地要成立专门的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既要对合作医疗具体承办机构进行严格管理与监督,也要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严格管理与监督。一方面,要加强对基
金支付情况的审查,防止腐败事件的发生,以收定支,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根据筹资总额,合理确定合作医疗资金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额度,防止合作医疗基金超支或过多节余。在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上,县、乡、村三级要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联网,明确合作医疗保障的范围、报销额度等,定期公开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以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入合作医疗竞争机制,打破医药垄断。第一,要在合作医疗机构内部形成竞争局面,合理配置合作医疗机构,打破合作医疗机构之间的地域限制,保证农民可以在任何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就医,实现合作医疗机构内部的竞争与优化。第二,要在合作医疗外部形成竞争压力,建立和培育非合作医疗机构,发展私人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企业,使之能够提供部分医药服务,打破合作医疗机构提供医药服务的垄断性。
总之,要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然会逐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必将会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Abstract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experiment site which starts from 2003, already has achieved huge achievement.Not only brought the enormous advantage to the farmer, lightened farmer's burden enormously, but also has safeguarded farmer's living standard.To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building, it was a extremely essential aspect.This article mainly points out that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s development’s achievement in our country, and embarks from the insufficient aspect, proposed viewpoint and the view which consummate the system.So I thought that the government must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in the medic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enlarges invests to the farmer, and simplifies the implementing procedure in the strict supervis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 farmer’s convenient to enjoy the right that this system can protect.Andmaking the farmer feel personally materially beneft.Key words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safeguard,achievement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2]张红宇.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2)4-10.[3]韩连贵.关于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实施方略规章探索.经济研究参考[J].2009,(15),31-41.[4]成都卫生局网(2008年12月).[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http: //www.xiexiebang.com/)(2008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