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力加快×东部高品质“产业新城”建设工作总结
全力加快×东部高品质“产业新城”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高新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中央部署和省市委安排要求落地实施,全力加快×东部高品质“产业新城”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一是领导班子建设更加从严从实。自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意识,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按照“一岗双责”责任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认真抓好分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履责,切实形成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班子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推动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开展集体学习研讨。
二是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以思想作风整顿专项行动为契机,认真查摆全园干部思想作风问题,出台考核办法×个,明确对机关干部、社区干部的责任考核,调整农村社区干部×名,机关中层干部×人,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围绕服务工业,成立了×个工作专班,对重点项目全方位包靠。在疫情防控、创城、防汛等工作中,各级干部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奋勇争先,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是党员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积极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参加党校学习培训、在园内组织全体新任干部进行岗前培训,机关干部参加党性教育学习,提高党员干部履职能力和政治素质。同时,园党工委派驻机关干部到社区和经联社担任指导员,指导社区和经联社每月按时开展“三会一课”、支部生活日等工作,积极组织今冬明春党员集中培训活动,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共计×人次。
四是非公有制企业、“两新”组织党建亮点纷呈。推广“红色薪酬”激励机制,计划年内推广目标是×个,目前年度已完成×%,分别是×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截至目前累计发放金额×万元。
(二)培育提升主导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起势强劲。
一是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招引了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其中,×新材料项目,一期工程即将竣工,正在安装设备,×月底投产;×集团5G基站配件生产项目,正在土地流转,共涉及村民×户,已签字×户;×非织造布生产线项目,基础设施施工,年底车间建设完成;×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月底智能仓储物流系统项目投产,×月底智能化轮胎模具生产线项目开始安装设备。新上西子电梯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安装完毕,电梯轿厢等部分产品试产。×公司的中高端化妆品项目,开始设备安装。×月份又洽谈了中科院碳纤维加工、一汽汽车零部件加工等项目。对这些项目重点做好对接服务,加快项目落地健康发展。
二是本地企业加速崛起。目前,×集团二期工程已全部完工,×月份设备安装完毕,年前投产达效,预计新增产值×亿元;×冲压件项目,×月份车间主体竣工,明年×月份全部投产;×桥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厂房施工,预计×月份投产,将新增×万件轻卡后桥产能;×国六汽车后处理系统项目,正在安装设备,预计年底投产。×公司新上卡车减震单元项目,×月份开始基础施工,明年×月份投产。×公司二期汽车轻量化产品项目,新建×万平米车间,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条。
三是“双招双引”取得新成效。引进×大学×项目、×智能柔性制造BM系统项目入驻标准化厂房入驻标准化厂房,×重装、×创新、×数控、×轨道、×机械等×个项目入驻好×产业园,盘活利用土地×亩、厂房×万平米。
(三)聚力抓实民生保障,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是持续提升园承载力。今年以来,园区投资×多万元,以垃圾污水治理、旱厕改造、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党建主题公园,×社区投资×多万元,对驻地进行高档次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大幅度提升驻地民生质量和商业氛围。今年投资×万元改建公办幼儿园×所,在园幼儿达到近×名,极大地促进了高新学前教育发展。疫情期间投资×万元用于保证学生开学,投资近×万元为所有学生教室安装空调取暖,又有原文德中学项目重新启动,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园区教育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与市政管道并网,整改村庄排水沟×多米,整治粪污直排、塘坝垃圾倾倒×余处。“户户通”硬化路面×万平方米,完成率×%,投资×多万元打通×联村道路。新建×等公厕×处,×个自然村完成改厕×户,改厕率达到×%以上,园内村庄环境卫生水平显著提升。投资×多万元对密州路、工业大道、纵二路、纵三路路灯进行维修改造,对驻地公厕、沿街门店进行改造提升,规划停车位×个。成立综合执法队伍,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整治,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投资×万元在×个社区建成电子阅览室,投资×万元为社区图书阅览室新增图书×册,开展了“一村一年一场戏”×场,举办“炫艺龙城”全民综艺大赛社区选拔赛×场、半决赛×场,参演群众达×余人,参演节目×个,群众参与度明显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三是社会保障日益完善。×月份,园党工委、各社区累计投入×多万元,用于扶贫事业发展,疫情期间激发村级班子力量,送服务上门,帮助困难群众度过难关。精准发力脱贫攻坚,救助困难学生×名,改造贫困户房屋×多间、硬化庭院×多平米,贫困户旱厕全部改造提升。×月×日,高新园被×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为脱贫攻坚工作“示范镇”。
四是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园区以“打造平安高新,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扎实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综治、平安建设工作推进措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格,实施群防群治。认真开展入户普法、进企送法、法治体检活动,积极做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治理盗窃犯罪,有力保障社会平安和谐,治安环境明显好转。
二、2021年工作打算
下步,高新园将以过硬作风开创发展新局面,把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产业新城”这一目标定位与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与推动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动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提升效能,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一)对标主责主业,推进大项目建设。督促项目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促成×等×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推进××G电讯智造中心项目、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碳纤维项目等新基建、新材料项目建设。
(二)对标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拆迁调地。提供项目用地保障,年内流转土地×亩。完成×配件生产项目土地流转任务。精准服务企业。成立工作专班,对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把精力放在政策把关和落地服务上。完善提升园承载力。推动高新园创新孵化基地建成运营,打造高品质服务企业综合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强规划认引领、政策引导,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活跃地方经济。
(三)对标学习教育,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以思想作风整顿和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做好结合文章,重点解决能力弱、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把握“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字原则,继续对农村班子进行调整充实,重点做好干部队伍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培训,学习新思路、好办法,克服“本领恐慌”,提高干部落实政策、应对形势变化的能力,练就成事的真本领,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四)对标提档升级,抓好“双招双引”。高质量招商引资,全面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养企业自主提升,补全区域产业链短板。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做好技术工人引进,与×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做好学生校外培训基地合作,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或博士工作站,发挥好×名高端人才作用,助力企业创新技术改造,年内完成大中专毕业生招引任务×人,招引“新×人”×人以上。
第二篇:全力建设高品质的机关食堂
规范、科学、人性 全力建设高品质的机关食堂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广东国家税务局机关食堂(简称机关食堂)由服务中心直接领导,是实行内部核算的集体福利性后勤服务单位,它担负着全局380多名干部职工的一日就餐、内部接待、家属熟食外卖、物资供应点等多项工作任务,是机关后勤工作的重要责任部门,是保障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石,是为干部职工服务最具体、最直接的窗口,食堂建设既要注重就餐环境,又要注重解决到职工的后顾之忧。
机关食堂是一个服务平台,是机关服务中心的一个“窗口”单位,由于食堂不断的改进,大家都愿意回到食堂用餐,这不但可以节约生活成本,减少浪费,又能减少腐败,促进廉洁,并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国税大家庭气氛,融洽干群关系,凝聚团结,为构建和谐国税做出了较大贡献。
食堂是小天地,可有大作为。近年来,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机关食堂在主动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单位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发掘、运用本地的饮食习惯与新时代的健康饮食需求,结合我机关自身的工作特点,不断转变观念,紧紧围绕“生产管理规范化、饮食营养科学化、基础服务人性化、配套服务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在管理、服务、项目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干部职工一致的好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工作心得。
一.实施规范化的生产管理
(一)人员管理规范化
搞好机关食堂的生产管理工作,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厨师队伍和优秀的服务人员队伍是关键。我们通过对工作人员正规化、专业化的培训,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厨师和服务员队伍。目前食堂员工共34人,其中大厨2名,厨工12名,菜工8名,面点师2名,服务员10名,员工整体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热情工作,我们从各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把
他们当作国税大家庭的一员,因此,他们对待工作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安全管理规范化 常言道“病从口入”。为此,我们历来把抓安全、抓卫生确保食堂放心餐作为首要工作。购买了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坚持每日出品留样制度,并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建立了采购、验收、保管、检验、加工、消毒、检疫、体检等一整套以安全卫生为中心的规章制度。确保食堂膳食出品能达到安全、卫生的效果,防止事故的发生,使就餐人员餐餐能吃上放心餐,努力做到菜式质量四星级出品,管理水平五星级标准。
(三)成本管理规范化
厉行节约,开源节流,努力建设高品质、高效能、高节流的机关食堂。通过建立和完善食堂物品采购制度、入库制度,防止跑、冒、滴、漏。严把采购进货关,采取货比三家的方式,择优选定供货单位,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分析菜价走向,随时了解掌握好物价标准,保证物品的及时供应,使采购的物品价廉物美;强化存货管理,实行按需采购,尽量减少库存,降低运行成本。
二.追求饮食营养科学化
(一)充分发挥本土特色
菜的出品是餐饮的灵魂,是检验食堂工作成效的关键。我们根据单位就餐人员多的特点,在适合大家的美食口味上下功夫。大家熟知,粤菜享誉中外,是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以“清鲜嫩滑爽香”著称,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州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饮食文化,也满足大部分干部职工的口味。
(二)追求科学饮食
人们之于饮食,最主要的是从膳食中摄取人体必需的营养。在提供给干部职工的营养膳食中,我们做到因时制宜,充分体现“药补不如食补”的食养原则,在膳食的调整上,十分注意把握时令、气节的变化,结合食物寒、热、温、凉的特质,秋冬多调整制作滋补类的食物,春夏则多制作清热类的食物,特别是广州老火汤的制作上更是花费心思,努力做到了合理搭配,科学营养。
三.基础性服务追求人性化
饮食口味、就餐环境、健康饮食是机关食堂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我
们使每一个环节人性化,使在机关饮食成为大家身体健康的保护神。
(一)饮食口味人性化
百人百味,众口难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餐台上放置调味品,并且根据就餐人员的需要,自制辣酱和蒜头等调味食品,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干部职工根据自己的口味的轻重,适当加调味料,使“众口难调”变“众口可调”,满足了不同干部职工的口味,实现食堂饮食口味人性化。
(二)就餐环境人性化
如果食堂出现脏、乱、差的现象,大家不愿在那里呆,而我们的餐厅做到地面干净整洁,公用通道常年保持一定密度的绿色植物,餐台盒纸放置有序,台面布置干净、柔和的桌布,营造了一种高雅、舒适、优美的就餐氛围,使之不仅成为干部职工就餐的理想场所,而且成为大家进行工作沟通、情感交流的纽带。
(三)做健康饮食的贴心人
“懂得健康,珍视健康,实现健康行动每一天”。在加强机关食堂管理的同时,积极通过食堂电子屏幕、局域网及就餐场所等载体广泛介绍健康食品,为各干部职工提供了许多营养小知识,大力宣传健康理念,这对提高干部职工的食养知识和健康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年干部、职工体检结束后,我们积极与医务科沟通,了解大家的健康状况,制定合理饮食,调整膳食结构,日常饮食作保健,这几年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全局干部、职工身心健康达到了理想的健康状态。
四.配套服务力求个性化
(一)不断拓展服务项目 1.增设了物质供应点
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减轻干部职工下班后的家务负担,食堂特设立了熟食外卖点。让干部职工能更方便地买到干净、实惠的熟食,节省了购物时间,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为改善局干部职工的福利,食堂想大家之所想,增设了物资供应点,干部职工可用饭卡在物质供应点购买一些低于市场价格日常用品及绿色、环保的食品,大大方便了大家。
2.统筹产品信息,强化美食信息沟通
为了能使大家分享到全省土特产与美食特色,我们统筹资源,实施信息共享,汇集全省各市土特产与特色菜式信息,通过各市调查、摸底、归纳汇总成表,做到了全省国税系统食堂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3.膳食科特设立病号餐服务,饮食健康知识咨询服务电话。
(二)举办厨艺风采大赛,强化厨艺沟通,提升美食水平。
为了强化厨艺沟通,提升美食水平,去年5月,我局举办了全系统机关食堂厨艺风采大赛,总局机关服务中心高度重视,张捷岩副主任亲临厨艺大赛指导,使得这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加强了厨师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全系统食堂的烹饪水平,特别是为我们后勤工作人员展示自我风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承担接待任务。
机关食堂是以对内服务为主体,为干部职工提供日常服务外,还需完成接待来自全国税务系统来往广州的人员,它接待过许多领导的及干部。2009年完成接待19800人次,为兄弟单位之间的学习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
诚然,我们取得一些工作成绩,但距上级的要求和其他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们仍需不断探索,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强沟通交流,并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找准差距,发挥特色和优势,不断地完善和规范各项食堂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力建设高品质的机关食堂,为构建和谐国税机关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九年十二月三日
第三篇: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
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
一、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不断创造经济奇迹。如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5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5—20%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成本快速上涨,部分传统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趋势加快。2005年上海、广州两地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分别为782元、55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21%。另一方面,随着东部沿海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转移的动力也不断增强。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重庆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弥补我市建设资金不足。在争取国债资金难度日渐加大的背景下,吸引东部企业投资正成为解决我市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仅福建、广东两省知名企业投资我市的重大项目就有11个,合同金额160多亿元。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助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东部沿海投资我市的不少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有利于加快我市产业升级。如格力空调重庆生产基地等制造业项目相继实施,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提高我市产业积聚能力。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我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山东如意、浙江奥康、雅戈尔等一大批纺织、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相继落地重庆,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在万州的投资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00人就业。
三、影响重庆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重庆地处西部内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例如,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比武汉高23%;公路为11240元,高105%;铁路为5622元,高55%。
二是配套能力不强。除了相对发达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外,其余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从沿海购进;各开发区(园区)项目之间在原材料、产品的协作关联度不高;各区县产业同构化现象较明显,产业特色不鲜明;物流、生产性金融业不够发达;市场中介发育不完善。
三是人才较为缺乏。我市高技能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级职称人才占比5.2%,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23%;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7%。
四、对策建议
(一)研究降低物流成本政策
合理布局各种交通枢纽、站场,注重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加强与跨区域交通的衔接,搭建便捷的物流平台。引导企业选择合理运输途径和运输方式,降低运输费用。强化高速公路成本收益核算,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试行高速公路收费听证制度。改革目前按车型收费制度,积极探索“年票制”和“计重收费”相结合的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实现“少载少缴、多载多缴、空车受惠、超限受罚”。
(二)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中小企业,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结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高产业积聚能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门化发展,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生产性金融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
(三)面向企业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大军。调整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面向企业培训实用型人才。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清除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
第四篇:加快发展三产业 全力打造大宜宾
加快发展三产业 全力打造大宜宾
宜宾市社科联 潘万和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决定实施大中城市战略,提出建设川南城市群和在川南规划建设一至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目标,给宜宾带来了难得的跨越发展机遇。宜宾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把宜宾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发展定位,制定了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100万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24万元左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我们找准发展重点,切实开展工作。
一、宜宾市发展现状分析及差距比较
宜宾撤地设市12年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抓住工业经济这根主线,坚持不懈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使宜宾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到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5.86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4.6%,总量居全省第4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89元/人,增长22%;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9.27︰55.22︰25.5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82亿元,增长35.72%,增幅由第6位跃居全省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88.28亿元,增长31.94%;城镇化率达34%,增加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46万人,年均增长约2.8%,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约5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约6.7%,成为全省及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如果将2008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与撤地设市前的1996年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宜宾的变化是巨大的、发展是迅速的、成效是显著的。详见表一。
再将全市2007年的其他几个主要经济数据与全国、全省作比较,差距仍然不小。《2007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市化率为44.9%,人均GDP为2461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9.1%;全省城市化率为3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70美元,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6.34%。与之相比,当年宜宾城市化率为32%,落后全国12.9个百分点,落后全省7.8个百分点;人均GDP为1627美元,比全国少834美元,比全省少143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7.35%,落后全国11.75个百分点,落后全省9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从纵向看宜宾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工业经济占总量的比重超过半壁河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从横向向看,城市发展总体水平方面仍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缓慢,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出第三产业自身优势。
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工业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从理论上讲,以聚集为特征的城市,在一定范围内集聚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企业群和相对收入较丰的有旺盛购买力的人群,可以诱导第三产业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城市软硬体设施的完善,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互影响。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给出了城市化“标准结构”,揭示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GDP的增加,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比重也相应提高的一般规律。
“标准结构”揭示,当人均GDP>1000美元时的城市化率应为65.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4%。然而,2008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049美元,但城市化率仅为34%,相差31.8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5.51%,相差23.9个百分点以上。由此看出,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从需求方面限制了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影响其规模、内部结构和外部效应的扩散等,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减缓了城市化进程。
(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大,对城市化的影响更大。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工业化必须依赖于城市化,城市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扩张的前提必须是大量的就业岗位的出现。据《中国发展报告2005》对中国历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变化的比较统计,结果见表三。
表三揭示出两个问题:一是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大于第一、第二产业,其中九十年代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是第二产业的4.75倍;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反倒呈上升趋势。
(美)钱纳里等著名经济学家概括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他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
再看宜宾,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设市12年来,宜宾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投资拉动,投向主要在第二产业,使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7.7%。但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增反降,导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城市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增长未实现协调发展。同时,现状说明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增长期,急需第三产业的跨越发展,快速提高城市化率,推动向后工业化大步迈进。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建大宜宾经济强市的根本保证
仅从人口数量看,宜宾要在2020年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未来12年,中心城区人口数年均增长必须保持在6.7%以上。然而设市12年间,中心城区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约2.8%,照此速度,2036年以后宜宾中心城区才可能达到100万人。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人口增长需要依靠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农村人口通过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到城市,而不是简单的将人口迁移或聚集到城市。通过统计分析,惟有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大,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因此,宜宾建100万人口大城市的突破口自然落到第三产业肩上。应该看到,虽然目前我们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但宜宾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有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同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有作为。
(一)继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宜宾大城市战略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科学决策,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挑战、奋力爬坡的必然抉择。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首要问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充分认识第三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一是从旧的产品观、产业观和财富观中解放出来,提高对服务产品、服务产业和服务财富的认识。克服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头脑僵化思想,根据现状研究问题,作出新概括,树立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服务产品具有价值的新观念。二是从工农业是“当家长子”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提高对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宜宾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可是不少人虽然也把发展第三产业常挂在嘴上,但实际上只是把它当作贯彻上级意图的口号或显示政绩的标志,对于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缺乏理性认识。三是从发展实物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对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不少干部由于对第三产业日趋增长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认识,观念还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物经济的旧轨迹上,亟待更新。
(二)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从形式城市化向内涵型城市化转变。内涵型城市要求人口、资本、资源、市场的聚集效应充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充分。因此,加快内涵型城市化转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建大城市的要求修订中心城区城市规划,此规划至少管用50年,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城市软硬设施建设,真正做到“宜山、宜水、更宜宾”,为招进并留住优质、优势产业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城市软硬环境。二是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将科技含量高、污染小、对高薪技术人才和高技术工人有较高要求,对交通、物流、信息敏感的项目尽量安排在临近中心城区的工业园区,这样既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又可以共享城市资源,拉动第三产业,形成对实体产业的有利支撑。三是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文化。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上天赋予的三江六岸自然条件,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以我们的城市名片——“五粮液”为载体,围绕“美酒、三江、秀山、宜居”等元素,充实、拓展、定格我们独有极具宜宾特色的“山水酒城”核心城市文化,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川南大市、强市,叫响中国,走向国际。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突破。无数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城市化不等于工业化、更不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的标准之一就是第三产业占GDP要超过45%。要实施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并使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就必须提高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而城市化最能够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关键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1、集中精力抓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建大宜宾经济强市必须抓龙头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凭借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一批重点企业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以及拥有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营销渠道等优势,带动其他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既能提高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加工深度,极大的延伸产业链,又能促成优势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还能为本土中小企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2、乘势而上确立交通物流商贸中心地位。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发展商品流通业要由“数量导向性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导向性发展模式”。宜宾正在逐步形成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运输在内的立体交通枢纽,为最终确立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建经济强市创造了条件。我们要以集装箱吞吐能力达400万标箱的宜宾港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港口经济的功能,做大做强交通、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
3、全力打造旅游休闲圣地。宜宾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李庄古镇、夕佳山民居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五粮液“十里酒城”等优秀旅游资源,向家坝电站建成后又会增加“高峡出平湖”壮丽景观等等。经过多年来的打造,宜宾的旅游资源已经连线成片,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得到成都、重庆两市游客的青睐。2008年“十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96.51万人次,同比增长34%,实现旅游收入2.66亿万元,同比增长45%,堪称空前。由此带来两点启示:一是旅游市场商机巨大,宜宾的旅游资源有足够吸引力。二是透过“人满为患,一床难求,游客抱怨”等现象,看出我们的接待能力非常有限,旅游配套设施不足,交通条件有待改善,服务质量需要提高,离旅游大市强市还有相当的距离,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拉动作用还非常有限。为此,一是加大旅游包装促销工作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也怕巷子深”。应组建专门班子,采取路演方式,由近及远地选择大众方式、大众媒体,面向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市民,展开持续、强劲地宣传攻势。二是中心城区与各景区景点分工合作,整体联动。中心城区以酒店、餐饮、娱乐、会展、演艺为主体,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五粮液“十里酒城”、“三江六岸”江景等特色景点。长宁竹海、兴文石林、向家坝库区等王牌景区,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在服务、配套和持续性上下功夫。
4、高起点培育专业化市场。区域性的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具有强大的辐射力量,对相关产业能起到强大带动作用,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推动城市化进程功效无比。宜宾既有区位优势,又有打造茶叶、粮食、食品饮料、建材、煤炭、机电设备、生产资料、印刷包装等专业化市场的先天条件。但从现状看,已建成的几个专业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不配套、带动小等问题。追寻浙江桥头镇“中国钮扣之都”和“中国拉链之乡”的发展足迹,下一步应高起点的以产业作支撑,按照“集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第五代现代专业市场的要求,重新规划布局,举全市之力,集中打造一个类似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或者像浙江永嘉县桥头镇那样的专业化市场。实现上述目标,从宜宾的基础条件看完全有可能,从发展的眼光看也完全有必要,关键在决心、信心和勇气。
5、做强做大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产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第三产业主要组成部分。宜宾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大有可为。一是作为远离省会的二级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内在动力和发展空间。二是在川南、滇北、黔西片区,宜宾经济相对发达,我们本身有520万人口,急迫需要优质的教育、卫生、文化娱乐服务。三是临近的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地区经济更欠发达,如果宜宾的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产业做强做大了,肯定对这块潜在市场形成强大吸引力。比如说,宜宾的中学教育如能像绵阳那样发展,再有意识的吸引昭通地区学生前来就读,利用省际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和高考录取分差,高考时再让他们回云南去考试,必将大大提高他们升学率,同时也会极大地推动宜宾的教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同产值条件下,第三产业所吸收的就业人口远高于第二产业、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也远小于第二产业,加之宜宾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条件和核心优势。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要使宜宾成为100万人口“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关键点在于思想解放,突破口在于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决定性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第五篇:加快临潼渭北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临潼区积极加快
西安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位于临潼渭河以北,距西安市新行政中心18公里,距阎良航空城10公里,距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新丰编组站5公里,距西安国际港务区1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40公里。新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公路、铁路交通便捷,即将建成的行北渭河特大桥、秦汉大道将其与西安经济开发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潼新区连为一体。今年以来,临潼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精神,全面加快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启动和建设步伐,各项前期工作有力推进,成效明显。
一是规划功能合理完善。工业新城已批准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区、生态居住区、商业区三部分。工业区位于现代工业新城的北部,将建成为集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科技研发、新能源、商贸物流及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现
代工业城;生态居住区位于新城的中南部,将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商业区位于新城的南部,将建成为集商务、办公、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规划中的大型水面,将为渭北新城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水上乐园。目前,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方案调研已完成,项目的设计方案已进入评审阶段。
二是产业布局前沿科学。工业新城区域内实行项目审批、规划、土地、建设等环节封闭式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招商以低碳经济为前提,以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业为主,将成为集研发、生产、商务、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工业基地,主要承载东南沿海一类工业企业西进及西安市三环以内工业企业的外迁。目前已完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内20平方公里地形勘探、测绘工作,汇编了基础资料,绘制了1:1000比例地形图,20平方公里已调整为允许建设用地,其中7.5平方公里已转化为可建设用地。
三是基础设施启动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将达到“五通”,即路、水、电、气、热。区域内交通路网规划为“八纵十横”,将现代工业新城区域全面覆盖。今年计划投资5亿元以上,完成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20km的城市交通干道建设工作,初步达到“三通一平”的要求。目前,行北渭河大桥道路衔接问题、各专业管线的随路建设问题及规划区域内的总体环评工作协调已完成。正在进行道路放线、东西和南北20公里主干道路征地拆迁、路网及各专业管线建设工作。7月初可全面开工20公里主干道路建设。
四是招商引资初见成效。成立了西安渭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为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目前,已与市市政公用设施局道桥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合同;与西安黄河集团投资15亿元、年产值过100亿元的500兆瓦光伏生产线项目达成协议,正在进行立项;与西北化工研究院投资30亿元的厂区搬迁项目达成协议,正在进行项目申报及选址;与神华集团签订了总投资30亿元的2×30热电联产项目投资意向;利用陕西关中科技成果面向民企转让洽谈会的平台,成功与广东商会、浙江东阳商会、江西商会签订60亿元的投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