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哲学——观三国有感而发

时间:2019-05-11 23:3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弱者的哲学——观三国有感而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弱者的哲学——观三国有感而发》。

第一篇:弱者的哲学——观三国有感而发

弱者的哲学——观三国有感而发

初二暑假,照例有着一箩筐的暑假作业,其中一项也照例有名著选读,而且要每天记下心得。那年我第一次接触到那本缺了页还泛黄了的三国演义。读起来甚是入迷,竟然颇有废寝食的精神,为那些 个盖世英雄的前途和命运忧心,甚至睡觉中也有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入梦。被那些枯燥的课程所掩埋的精神世界甚是精彩。但惟独让我犯难的是心得,每每举笔都无从下手,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虽被那些攻城掠地,三分天下的情节所俘虏,也经常为那些神机妙算而拍案,但我还真没什么想法,也没什么见地,这该说的罗贯中也都说了啊,于是情急之下,只好无休止的复述情节,有时为了调节一下节奏,就把毛宗岗的批注抄过来,就这样竟然把作业给完成了。小时候也看过老版《三国演义》,但记忆寥寥,只记得关羽死了很伤心,一直盼着他能神明复活,唐国强演的诸葛亮年迈,为蜀国殚精竭虑,面容清癯,忧国忧民,我也很是心疼,看着他竟然会泪眼模糊。新版《三国》是最近才看,一看便万事俱废,无法自拔。看三国,感触良多,竟至不仅提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虽然学海飘泊,被老师耳提面命教诲数年,但这还是我少有的主动地去写观后感。由此也得出一个心得:三国,非年长不可读也。

战乱之年,诸侯争霸,英雄辈出,枭雄分立。跻身乱世,要安身立命,图谋霸业,自然各人有各人的招数,各人有各人的哲学。观三国学做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得体会,有人看到曹操的胸怀和韬略,有人看到刘备的志向和坚忍。我暂且写一篇:弱者的哲学。

生物学中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无论在战马长嘶、哀鸣不止的战乱年代还是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现代社会,强者凭着强者的心机和谋略占尽先机,独领风骚。人人皆卯足了劲,和对手和命运相抗到底。然而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弓拉得太紧必定有崩断的危险,万事争先必定会劳心劳力。况且山峦尚有起伏,人生亦有低谷。人活一世,谁也无法永远站在最高的那个山头,谁也无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了解弱者的哲学就十分不要。

且看刘备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在三国争霸的诸侯中,刘备被称为是刘皇叔,这一名号说是重千金,但皇室衰微,皇帝尚且命悬一线,何况一个不袭官,早已落入民间的叔叔。然而,这一名号说是轻若鸿毛,却也是价值连城,它使刘备出师有名,名正言顺,获得了扶汉士族的拥戴。他成霸业,成则是救助幼主中兴汉室,败则是为大业抛头颅洒热血,进可攻退可守,是最容易得人缘的。然而,在他三人三骑,单枪匹马加入讨伐董卓的盟军,以欲建功立业之时,谁把这个汉室后裔放到眼里。刘备在兴大业之初,是最没家世没背景的。袁绍四世三公,兵多将广自不待言,曹操虽是宦官后人,身世为人不齿,但他的父亲尚且坐拥兖州,在他刺杀董卓不成侥幸逃生回老家之后,父亲尚且变卖家产,助他一臂之力。后来的三足鼎立中的东吴孙权,父孙坚,兄孙策虽然都遭横死,孙家也荣枯数易,但也为孙权在江东积累下了人气和声誉。独那刘备,在创业之初,无非是个贩席织履之辈,上无遮雨之片瓦,下无立锥之寸地,两个兄弟虽是勇武过人,但一个是保安,一个是屠夫。都是出身乡野,人微言轻。刘备在没有得到孔明相助之前,戎马半生,却始终在诸侯中最为潦倒。或者寄人篱下遭人不齿,或者兵败如山倒,丢盔弃甲。没有一座城池以安身,没有一方土地以卸甲。形状之狼狈,胸怀大志的盖世英雄却数次惶惶若丧家之犬,空怀报国志,壮志不能酬。每言及此,无不感伤泣啼。但刘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处事方式从众多诸侯中存活并最终崛起。袁绍大帐中诸侯称雄,人人都能在数万兵甲中翻云覆雨,势单力薄的刘备面对侮辱不卑不亢,面无惧色。被封侯后,刘备不喜不悲,种菜以掩饰雄心,谦卑以遮掩韬略,曹操煮梅论英雄,刘备不敢为天下先,处处自谦。身为弱者,就是要审时度势,不盲目争先,不意气用事,为强者暂时让路,哪怕强者的气焰让自己灰头土脸。是为虚怀若谷,方能海阔天空。喜怒不形于色,慎言独行,才能让人琢磨不透,让人捉摸不透,才能让人找不出破绽,由此才能寻机转败为胜,变弱为强。是故,身处逆境,不可急功近利,急躁最容易让人马失前蹄。

东吴鲁肃,貌似羸弱。论智谋不及孔明,论打仗更不及公瑾。东吴起兵数万攻打荆州,壮士死伤不计其数,战果却被刘备窃了去,损兵折将却为他人作了嫁衣裳。从此一代名将周瑜开始处心积虑地攻打荆州,他不服诸葛亮,在切骨仇恨面前忘了东吴大局,一门心思要与孔明斗智斗勇决一高下,貌似最勇敢确是极愚蠢,并最终天命所归,壮志未酬身先死,遗恨千年。刘备借荆州,以荆州为立身之本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东吴盛年时,刘备还只能偏安新野,但东吴看着刘备踩在自己的尸骨上日益茁壮,恨得咬牙切齿的哪里只有周瑜一人,那每天笑容可掬态度和蔼的鲁子敬就没有想到一雪前耻?但子敬胸中有大局,面对内忧外患,愣是把仇咽到肚子里,为孙刘联盟苦心奔走左右周旋。安抚下炮筒子周瑜,又严词与孔明交涉,但宁愿吞下黄连也不与刘备交恶。针对还荆州一事,多次外交未果,子敬却还一如往常的谨慎隐忍。这貌似的弱者确实拥有如愚的大智慧。是故,人生漫漫,小聪明得意一时,大智慧方能得益一世。

当你把自己的神经绷得过紧,请抽出一点时间松弛一下。善待自己,在心里装一个天下,也装一个自己。作个弱者,未尝不好,最起码在这物欲横流,找不到人心的世界上更冷静,也更清醒。

第二篇:观新版三国有感

闲话三国电视

重拍电视版三国的消息我一年前就有所耳闻了,因为本人对任何有关三国题材的东西都十分热衷,因此从去年开始就在盼着这部《新三国》能带来些新的惊喜和感动。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部前期火热宣传,令我非常期待的长达95集的大型史诗电视剧终于横空出世了,我也第一时间守着电脑,每天两集更新追着看。遥想当年我上小学时每天守着电视机看中央电视台的《三国演义》,痴迷热衷得浑然忘我,时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又重新燃起了那一份执着。

然而看着看着,我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完全没有了欣赏的兴致和动力。看《新三国》必然会拿它与老《三国演义》作比较,很多人说《新三国》就是《新三国》,看《新三国》不能受其他三国题材电视剧模式的影响,要把它当成一部独立的电视用全新的眼光去欣赏。我认为这个观点很站不住脚,有比较才能分出优劣,尤其是艺术作品,同题材同形式的作品只有经得起比较推敲,才算是优秀合格的作品。我个人的感觉是,新版的《三国》远不如老版《三国演义》精彩。

就拍摄水平场面等技术方面来说,新版肯定是占优势的,战斗场面运用先进的特技效果,武打动作激烈刺激,画面精致优美,十多年的技术差异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相比之下,老版三国的画面就显得朴实的多,没有什么特效场景,战场上大家刀来剑往靠的是庞大的群众演员队伍。服装道具的使用,新三国服装精美,道具华丽,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拍摄使用的场景也是亭台宫阙美轮美奂。老板三国华丽程度远远不及新三国,但是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资料,老板三国所使用的服装道具,包括人物穿着的冠冕衣履、腰带饰玉、盔甲佩剑,使用的酒器茶具、坐垫桌椅、瑶琴编钟,都是剧组人员认真考据汉代史料设计的,基本真实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生活风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的纶巾鹤氅,飘飘然有出尘脱俗之感,还有其他的各式铠甲,帝王将相的朝服,都蕴藏汉风,令人悠然神往。如果说新三国是一只制作精美华丽的现代花瓶,那老三国就是一只古朴凝重余味深远的汉代瓷器。

花瓶再好,也只是陪衬,关键是花瓶里的花。新三国的内涵实在是不敢恭维,小到演员的动作台词,大到整场戏的气势底蕴,我觉得新三国确实远不如老三国。造成这个的原因首要是在编剧,如果这部电视剧不是以三国为背景,而是架空历史,我倒觉得这未尝不失为一部好的电视剧,可它偏偏取名就叫三国,还打出了大型史诗电视剧的名号,这就显得有点不明智了,树大招风,过于高调的宣传,带来的骂声必然要多于掌声。果然,我浏览相关网页,几乎都是对新三国负面的评价,虽然有很多无聊的谩骂,但也不乏中肯的批评。,其中大多数矛头都是指向编剧的,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对话,情感纠葛;故事情节上浓墨重彩渲染曹操倒也无可厚非,但很多经典桥段一带而过,比如桃园结义,既不交代来龙去脉也不重点描写细节,似乎对于广大三国迷来说这实在是不能接受,而对于想通过这部片子了解三国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误导。相比之下,老版三国无论从人物对话还是故事情节来讲都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半文半白的台词处理的恰到好处,让看过和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艺术人生有一期节目叫《三国演义再聚首》,节目中把参与拍摄《三国演义》的导演、编剧及主要演员都请来,聊聊当年拍摄中的故事和拍三国带给大家的感受。老一辈的艺术家确实令人敬佩,拿着几百元一集的薪酬,住的是四个人一间的旅馆,历经五个寒暑,才有了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为了演好诸葛亮,总导演和唐国强沿着街亭、汉中、五丈原一路走来揣摩人物的个性,正是有了这样执着追求的精神,才有了一个个广为人知的荧幕形象。拍摄老版三国让当时剧组人员学到了很多东西,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道路。欣赏老版三国,了解它幕后的故事,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这是新版所没有的。

少一些浮华绚烂,多一些沉稳踏实,我想这就是新三国、新红楼所欠缺的东西。

第三篇:观《三国》有感

观《三国》有感

今年寒假我看完了《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很长,共90多集。里面的人物很多,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有仁义之君刘备;一代名相诸葛亮;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邪恶又善良的曹操;自私又狡诈的曹丕;卑鄙的司马懿;精于用兵的司马昭;有勇有谋的孙权;知识丰富,忠诚又有谋略的周瑜等等等等。

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诸侯割据,斗争不断,曹操、刘备、孙权通过多年的斗争,建立了三国魏、蜀、吴。可是三国之间仍是斗争不断,最终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最后又被司马炎篡位夺权建立了晋朝。

三国时代,战争残酷,战场上会死几万或几十万人,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陆逊火烧蜀军,火烧蜀国七十万大军,最后还是被司马炎灭掉魏国,灭掉大魏国已经很不容易了,是我心中的火苗。

第四篇:观《三国》-联系企业管理有感

观《三国》-联系企业管理有感

作者:林文书

近期,闲暇之余,观看了热播的新《三国》。如果说易中天的《品三国》用了一个“品”字道出了三国的韵味,那么新《三国》就像一杯茶,越品越浓,越品越香。看了该剧不仅使笔者深思,要想做好一个企业管理者,就得具备三个条件:仁义、廉洁和谦虚。

仁者刘备就是靠“仁”识得猛将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传佳话,然而在没有得到诸葛孔明之前颠破流离,为立足之地而四处奔波。“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以后,智取荆州,力取益州,并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辅佐而雄踞西南,终成霸业。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如果没有这多人才鼎力协助,他就是哭倒长城也难有建树。然而,刘备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勇将贤才的支持呢?一个是他有汉室皇叔这个显赫的历史背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仁义”。

奸雄曹操,兵多将广,雄踞凉州、青州、徐州、兖州、翼州、幽州、并州及荆州、扬州各一部分。其麾下文有荀彧、许攸、程昱、郭嘉、刘晔等智囊;武有于禁、典韦、乐进、曹洪、徐晃、张辽等猛将。所以天下人敢怒不敢言,南征北战,攻城掠地无所不能。他靠的是奸诈和其超人的军事才能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打拼了三分天下,成就了一番事业。但他因为多疑使得其中了周瑜的连环计,错杀了蔡瑁、张允二将而赤壁大败,导致天下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宁让天下人负我、休让我负天下人”使他终难一统天下。

可恰恰相反,刘备“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仁义之道,广结天下志士豪杰,使得他由流离失所到得“天府之国”;从“织席贩履”之徒到汉中称帝,终成霸业而名垂千古。所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要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有人就有希望,有人就有一切。然而人才不是唾手可得,俯首皆是,人才是需要你有足够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去招致麾下。仁义者得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

说到“廉洁”、在《三国》故事中很少提及,然而我们看看过五关斩六将的大将关羽。关羽战败后曹操俘虏了他,曹操的谋士们都劝曹操得不到此人就杀了他,然而曹操爱惜其“勇”而用佳人、美酒佳肴款待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腐蚀他,还将自己心爱的赤兔宝马贿赂与他,并满足他们兄弟团聚的愿望。使得关羽大作亏心事而华容道放曹,终使刘备不能复兴汉室,落得孔明千古遗憾。俗话说:“拿了人家的手软、吃了人家的嘴软”。当今社会风气每况愈下、腐败之风盛行,企业管理者如果不廉洁自律,不约束好自我,就会感情用事,义气管理,终究导致整没了企业毁了自己的前程。

论骄傲,《三国》故事中也是是莫过于这位云长兄了,关羽是人们最敬佩、最崇拜的人物,现在还有人以“神”之位供奉着。为五虎上将之首的他功高自傲,藐视天下群雄,诸葛亮让其镇守荆州。孙权欲进一步加强孙刘联盟,让谋士到关羽那里去提亲,关羽大怒曰:虎女怎能配犬子!致使孙刘联盟破裂。而后他自作主张攻打樊城,孙权却乘势拿下荆州,而曹操的援兵大败关羽,荆州重镇江陵守将糜芳等将不满他的目中无人而弃城投降,导致关羽兵败无归途,被吕蒙割下头颅献于曹操。大意失荆州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关羽的死就是一个“傲”字导致的,把他称为天神下凡的神医华佗就说,关羽身上的伤病好医,他的傲气是无药可医的。是的,我们企业的管理者也不乏其人,权居要职而自傲,有点成绩就自得,心中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目中无人,听不进一点建议和意见,这样的管理者让企业在形式多变的市场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吗?

《三国》故事中的猛将张飞,是人们最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性情豪爽,武艺高强,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粗犷鲁莽,性格暴躁,不拘小节。他就是不听刘备让其“吸取关羽之死的教训而改掉火爆脾气”的劝戒和“狂霸”之气使他死于其部下张达、范疆之手,令人痛惜。张飞的死皆因一个“霸”字。做为现在的企业管理者就得引以为戒,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管理者安排的任何一项工作,部下就得完成,这是绝对正确的,然而你安排的工作一定要符合实际,而不是张飞那样明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而强加于人,军法伺候,那部下就会生出异心,使自己孤立而身败。

所以《三国》之中,凸显的是乱世出英才,没有一统江山的实力是因为人才的制约和当权者的能力造就的。实际上,我们企业经营过程中,市场的大小取决于人做法,利益的多寡取决于用人的方法。只有具备“德、贤、能、廉”的管理者方能使企业做大、做强。

第五篇:当代哲学观漫谈

哲学需要理解,但不能是自我封闭的冥思苦想,不能是固执己见的自我认同,对哲学的理解要以广阔的哲学视野为背景,要以开阔的哲学意识为基础,加强对各种各样的哲学观的比较和鉴别,从而深化对哲学的认识。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以当代哲学观点为背景,大致可以概括出八种哲学观点。

一、普遍规律说

这种学说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种哲学观具有深远的哲学背景,在哲学的发展史上,古希腊哲学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全部知识的基础和提供一切科学的逻辑,这些都是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追求。从深层本质来看,这种普遍规律说的哲学观,深刻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根基。人的思维是千变万化的,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的同时,总是力图在深刻的层次上把握其内在统一规律,思考思维是人类独有的特性,这种特性敦促人们去追求能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以及关于这些现象的一切知识的统一规律,思维的这种追求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古往今来追寻普遍规律的哲学。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思维方式的两个人。人的思维方式的产生是经历长时间并且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种不可回避的问题导致了不同的认识水平,在对规律的探索当中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因此,规律不应该只有一个,不同的轨迹要有不同的方式,千篇一律的规律不能叫普遍规律。

二、认识论说

这种哲学观点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不是通过对整个世界的研究来获得的,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

这种认识论说的哲学观,也具有深厚的哲学史背景。人们通常把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概括为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和现代的语言哲学,并把近代哲学的变革称作认识论的转向。在哲学还没有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提出问题的时候,只能是直接地思考这个世界,并试图直接揭示世界的普遍规律,当哲学家开始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的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提出问题,去寻求两者所服从的同一规律,并把这个规律作为真正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哲学对规律的认识,必须以对人类认识的反省为前提,哲学不能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能回答世界的普遍规律问题。

三、语言分析说

它作为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合乎逻辑的后果,哲学从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从而出现了语言分析说的哲学观。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反省人类认识的理论,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则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有语言的理论,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在语言分析学看来,传统哲学家的根本弊病,在于他们企图穿过语言而达到对世界的认识。语言分析学的这种哲学观,存在着重大缺陷。他过分注重于技巧,而低估了理论的重要性。结果,他不是把语言升高到哲学的高度,而是把哲学降低到逻辑性语言的层面。真正的思想,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境界。如果说把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用机械的死板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描述和表达,那将失去思想本身的意义。

四、存在意义说

这种学说认为哲学的使命不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或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这种哲学观的理论渊源一直可以追

述到最古老的哲学。古希腊哲学名言“认识你自己”就是这个意思,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向内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观察就变的更加显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的开始改变了他的方向。我们几乎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这种过程,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并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类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的交织在一起,宗教的出现并没有消除这种解释,相反,它保存了神话学的宇宙学和人类学而他们以新的形态和新的深度,同样,这种原则也适用于哲学思想的一般进程。在希腊哲学中,无论是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派、埃利亚派,还是赫拉克利特,他们总是确信,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去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区别其他一切存在的独特性,人以外的任何一种存在都是本质先于存在,而人的存在则是存在先于本质。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哲学观中提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会迅速的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发生了一切。这是一种人存在所必须的状态。每一个人从动机出发,经过需求的满足形成不同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内心的潜能和价值,从而使人性达到一定境界,成为一个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因而,人的存在的意义贯穿了各种主客观因素,人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人的起源,中外历史神话当中有很多故事讲述了人类的产生,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意义,神话的目的是在告诉我们人存在的意义。

五、精神境界说

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致力于弘扬哲学对人生境界的意义的探索。这种哲学观被称为精神境界说。

在中国众多哲学流派中,儒家哲学思想认为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不断工夫修养,可以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道家哲学则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中国佛教认为我法无,佛法本身也是不拘自性的缘合物。墨家思想主张应从一般百姓的立场上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巨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而这种兴利除害的理论预设即为其著名的兼爱思想,提出了爱无差等的理想命题。在法家思想里,世界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帝王的国家,世界的太平就要靠帝王的权威统治与法律的普遍奉行,才能可大可远。

现代哲学家贺麟先生以优美的文字精辟的概括了这种精神境界说的哲学观,他说:“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他还特别指出:“真正伟大的哲学并不是智巧的卖弄,而乃是精神上的粗茶淡饭。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其伟大出即在于能道出人心之所同然,能启发人的灵性,提醒人的潜伏意识。所以哲学若果要是有生命的话,是应该与大众见面的;大众要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也应该设法与哲学亲近的。”

六、文化批判说

批判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也是哲学最根本的特性。这种强悍的世界观点,在理论预设方面则有其承袭自道家对道的理性思考,认为自然界与人没有亲疏关系,只有其无意志的自然法则,而人也不能改变任何天道运行的规律,因此试图以天道影响人事的一切作为都是迷信,都是应该被打倒的对象,只有靠人为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发展人类福祉。这种朴素的宇宙自然观,为其重视现实的统治者之

权威与利益的君主专制言论,塑造了良好的理论基石。从哲学发展史上看,哲学的批判在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和现代的语言转向中,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的哲学批判集中的体现了理性的批判,即对人类的理性的批判反思,现代的哲学批判在西方哲学中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批判。批判的哲学观点,从对人欲望理性的批判出发,进一步发展到人性的集合体—文化的批判,其性质和目的都是一样的。文化与哲学相融相生,都是由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的,当然也包含人的欲望。人类本性决定了,人的欲望不可消除。我们在对这种欲望的无休止的批判中,循环反复,这种过程促进了哲学思想的进步,但我们距离无懈可击的思想境界还是遥遥无期的。

七、文化样式说

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认为哲学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而是思想共和国的公民,即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这种文化样式的哲学说,是以否定哲学的表象主义、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出发点的。

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文化样式说,其突出特征就是消解人们对哲学的通常理解:所谓反表象主义,就是消解主题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思想的客观性;所谓反本质主义,就是消解现象与本质的逻辑二元对立,也就消解哲学所追求的超验的本体;所谓反中心主义,就是消解中心与边缘结构的二元对立,也就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全体的自由性;所谓反根源主义,就是消解本原与派生的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事物的规律性;所谓反基础主义,就是消解深层与表层的文化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全部知识的基础,即消解罗帝所说的知识分类表或自然等级秩序对哲学的诱惑。这样,哲学就变成了与其他文化样式平起平坐的一种文化样式,它的使命就是沟通各种文化样式之间的对话。

八、实践论说

在把现代西方哲学称作语言转向的同时,人们常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作实践转向,并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这种哲学观被称作实践论说。这种实践论的哲学观,既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空前的革命性变革,也为我们合理的理解和解释现代哲学中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观,提供了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哲学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也不是裁判人的各种文化样式的学科的帝国主义,而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因此,只有从人类的实践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哲学。

有人说过,哲学晦涩难懂,近乎愚昧,像国际象棋一样不实用。西塞罗说过,再也没有比在哲学家的著作中看到的东西更为荒诞的了。很可悲,他们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东西。我们的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无聊、犹豫中度过的,我们与自己内心和外界环境的纷乱作着散漫的斗争,但我们只要有一种信念,只要能够剖析自己的灵魂,就会发现我们身上存在着支撑我们活下去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在整体上把握哲学的意义,要在有生之年认清生活的真相,以永恒的观点看待永恒的事物,微笑面对命运,泰然面对死亡,我们必须成为完整的人,协调各自欲望,互相配合,达成一个共同的准则。热爱智慧,朴素、独立、豁达、充满信心。哲学也许不会带来财富,却能赐予我们自由。就像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所说的: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劳思光.中国哲学史[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3、汤一介.我的哲学之路[M].新华出版社,2006.4、冯友兰.哲学人生[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5、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7、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8、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M].九州出版社,2004.9、南怀瑾.南怀瑾选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中国古代哲学大典[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下载弱者的哲学——观三国有感而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弱者的哲学——观三国有感而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营销哲学观

    企业文化走向市场,形成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是创业哲学,经营理念和共同价值在市场中充分表达,文化营销把文化的包容性与感染力贯穿在经营行为中,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优化升级。在市......

    【语言哲学】荀子的语言观

    荀子(约前 325- 前 236 )姓荀,名况,字卿。中国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在当时的赵国度过的。他从小勤奋学习儒家经典,也学习其他各家学说。他乐于求......

    观《哲学与人生》有感

    观《哲学与人生》有感说实话,虽然到现在孙老师的《哲学与人生》中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理解,但无可否认,在观看完《哲学与人生》后,还是深深地感触了一番,开始真正的去仔细思考一些......

    【语言哲学】董仲舒的语言观

    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儒家大师,汉代著名哲学家,是汉代官方正统哲学的奠基人。以研究《公羊春秋》著名,汉景帝时做过博士官。汉武帝下诏选举“贤良之士”,他......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摘要: 可持续发展观是相对于旧发展观而提出的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它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马克思指出可持续发展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

    中西方传统哲学观与建筑观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传统哲学观比较】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是贯穿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遍涉儒道佛三家、并称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性缘由和深层次根源,而......

    哲学第七课联系观主观题练习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承载着广大农民的“中国梦”。根据2010年的情况,我国一个农民村居转化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

    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现代意义

    摘要:知行观是 中国 哲学 认识论 历史 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在每一代人的现实生活中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处的当代 社会 较之于以前社会有很大的变化。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