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整利益格局 构建和谐村企
调整利益格局 构建和谐村企
珙县底洞镇课题组
珙县底洞镇是产煤重镇,现有煤矿企业 9个,年产能 100万吨以上。近年来,由于煤矿企业的深度开采,采矿区山体开裂、地表水渗漏、民房开裂倒塌,厂社、厂群矛盾突出。底洞镇党委、政府在化解矛盾的工作实践中,以调整村企利益格局为核心,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完善了“突围利益纷争、平衡利益格局、注重利益分配、推进利益一体”的利益协调机制,逐步形成“共融、共建、共享、共生”的新型村企关系,实现了村企和谐发展。
一、突围利益纷争,强化统筹,村企共融
村企矛盾的核心是利益。为此,镇党委、政府统筹建立科学处置机制,有序化解村企利益冲突,营造了村企和谐发展环境。
(一)统筹“两项基金”,避免村企直接冲突。企业根据生产规模自愿认捐到基金专户,建立完善“生态恢复基金”和“矿区治理基金”,由政府统筹使用、集中安排。2007年以来,全镇企业对两个基金注资超过 300万元。“生态恢复基金”专项用于矿区地质灾害治理、生态恢复和煤矿闭坑后的土地整治等,确保矿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有人治理,闭坑后的治理工作能够延续,实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区治理基金”专项用于补偿村民因企业采矿导致的受损利益。由矿区村民向政府提出解决申请,政府派人出面调查核实后便可调剂基金给予补偿。通过政府统筹,建立矿区基金补偿村民受损利益的方式,缓减了村民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既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又为企业化解了后顾之忧,营造了发展的宽松环境。
(二)探索“听证程序”,调决村企利益诉求。建立村企“利益听证会”制度,搭建村企冲突有序对话平台。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每季度召开由采矿区村民代表、企业业主参加,村两委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列席的村企双向“利益听证会”。首先是“业主听证村民利益需求”,对于村上需要企业支持“人财物”等方面的合理要求,由村民代表提交利益听证会进行听证,企业业主原则上当场答复,对重大请求事项由业主在下一次听证会上作出肯定性答复;其次是“听证企业利益需求”,业主在听证会上提出企业扩建占地等诸多发展难题,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求得支持理解;再次是“听证基金合理使用”,通过政务“点题公开”的形式,政府在会上公布两项基金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各方监督。通过“利益听证”形式,形成了政府、群众和企业三方良性互动格局。
(三)开展“四进农村”,化解村企遗留问题。探索实施镇机关干部“组织关系进农村、工作重点进农村、干部结对进农村、年终考核进农村”的“四进农村”工作机制,进一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切实解决村企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撤销镇机关党总支和相关支部,机关党员组织关系转入联系村,任联系村兼职支部副书记,非党员挂职担任主任助理,进一步充实农村基层工作力量。镇党委、政府全面梳理村企矛盾历史遗留问题,制定时间表逐一解决处理,镇机关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加强村企共建资金的检查,有效杜绝村级财务“暗箱操作”。2007年,查处周家三社社长挪用10.5万元企业支付农户的以工补农资金,按时足额兑现到 73户338人手中,切实维护了群众权益。两年来,共协调解决各类厂社、厂群遗留问题160余起,防范和制止10余起群体事件的发生。
二、平衡利益格局,夯实载体,村企共建
坚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着力搭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平台,实现以工哺农、以矿养矿、以矿惠民,构建长期相对平衡的村企利益格局。
(一)开展“劳务共建”,实现让利于民。过去,一些企业存在“花钱买平安”现象,而最终事与愿违,“花钱出力不讨好”。镇党委、政府引导企业转变帮扶方式,给予本地村民“务工优先权”,结合村民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劳动岗位,进行“以工代赈”,既实现了村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劳动致富,又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全镇9个煤矿、4个非煤矿山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按煤矿年人均基准工资2.5万元计算,仅此一项矿工劳务收入就达5000多万元,其中周家村成为劳务收入千万元村。通过劳务共建,增强了业主的社会责任感。
(二)开展“夯基共建”,实现基础惠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加快发展的关键。通过村企共建,引导企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金煤矿把供应给村民5年的燃煤折合成现金,一次性预付17万元投资修建小河村通社公路2.6公里,2009年又出资30 万元,捐赠水泥 1000吨,全面解决小河村5个社8000余米便民路。马鞍山煤矿无偿资助2万吨矿渣解决罗通、德会、瑞华、芭蕉、南风等20多公里的公路路面整修,为乡村路网建设节资80余万元。陈家坡煤矿积极改善村社基础设施,帮助村民修建便民桥、便民路、西河桥等工程,累计投资40余万元。永福煤矿出资25万元帮助大地村公路建设工程,投资16万元帮助大地村修建1000立方米水池1口、联户微水窖18口,集中解决沉陷区人畜饮水难问题。近三年来,全镇累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200余万元,其中村企共建资金投入超过45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未发生一起到县以上的厂社矛盾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
(三)开展“产业共建”,实现产业富民。矿业经济属于资源消耗型经济,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难题。底洞镇通过村企共建,建立起“政府倾斜引导、企业帮助扶持、龙头带动农户”模式,在楠桥村开展试点建设现代蚕桑产业,谋划矿区可持续发展。近三年来,镇政府投入110万元、智溢公司投入80万元、陈家坡煤矿捐资6万元,累计近200万元资金高密度投入蚕桑产业,建成工厂化养蚕车间2个、“一步成园”栽桑2300亩、室外蚕棚120间、共育室11间。开展试行早密丰栽桑、多批次养蚕,全村实现饲养早夏蚕最高单产65.6公斤,创全市最高纪录;人均茧款收入1617元,蚕业总产值161万元,基本建成省级蚕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引导矿区经济转型,新建成罗通年产5万匹矸砖厂、启动同义年产3万匹矸砖厂,拟在全市率先建立起煤矿转型矸砖发电厂。积极发展矿区种养殖业,建立“沼—桑(菜)—饲—牧”配套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恢复采空区内生态植被,推进企业从地下向地面转型,促进采矿区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三、注重利益分配,搭建平台,村企共享
发展成果共享是构建和谐村企关系的核心。底洞镇找准统筹城乡、矿区和谐发展的切入点,以改善民生为共享平台,积极推进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拓展企业流通领域,实现“流通共享”。加强企业与村社、村民之间的利益纽带联系,引导企业让利于民。支持煤矿所在村民进入煤炭流通领域,煤矿企业以每吨煤碳低于市场价 2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给村民,再由村民按市价转售,实现流通经营增值。镇内 9家煤矿,仅此一项每年让利于民近2000万元,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村民进入煤矿流通领域后,村企经济实现“利益一体化”:即村民在企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视企业为“自己饭碗”,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村民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视村民为“衣食父母”,形成村企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实现“扶贫共享”。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探索由企业法人建立扶贫开发基金,按照企业出资、农户“邀会”的形式筹集社会扶贫资金,实行“有偿使用、到期收回、滚动借用、长期周转”的运作模式,解决农业发展难、产业融资难等突出难题。当村民遭受自然灾害、重大疾病时,可以申请扶贫开发资金,避免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镇开展“万名矿工捐赠”活动,累计捐资 140余万元。大地三社村民车元京住房被洪水冲垮后,永福煤矿腾出厂区库房临时解决住所,发动全矿职工义务投工,捐资 10万元为其修建了宽敞的住房。
(三)统筹对口联系帮扶,实现“跨村共享”。实施“跨村联建工程”,推动全镇经济平衡发展,让更多群众共享矿业经济发展成果。每个企业除对口联系所在村发展之外,同时根据企业规模统筹安排 1-2个共建联系村,共建企业需到联系村共商发展规划,签订项目扶助协议,搞好项目论证,明确投资计划、投资时限,并以书面形式向镇党委、政府汇报跨区域联建情况。在跨村联建中,部分煤矿全额出资,解决对口联系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自筹部分。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向企业推荐村级干部中有管理经验的干部出任企业管理岗位,同时将德高望重的煤矿企业主选任为实职村主任。党委、政府每年对实绩突出的“村企联姻”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
四、推进利益一体,把握原则,村企共生
镇党委、政府围绕“利益”纽带,紧紧把握三条原则,强化统筹、建立机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村企利益一体化关系,实现村企相融互进、和谐共生。
(一)研判“利益临界节点”,坚持扭住关键不动摇。当前,村企矛盾的根源是农村居民认为该从企业得到的利益没有得到,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没有承担,村民的利益预期长久得不到实现,导致村企冲突越演越烈。底洞镇正是紧紧抓住了“利益”这个核心,科学把握了“利益临界节点”,一切工作围绕调和村企利益格局来开展,才实现并满足了村民和企业各自的利益预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测定“利益目标距离”,坚持分层推进不懈怠。底洞镇科学测定目标人群的利益距离,有效区分轻重缓急,分层次、分阶段地满足利益主体不同时期的利益诉求。首先,从群众和企业最关心的问题着手,解决村民的利益受损赔偿,营造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优良发展环境;其次,夯实村企长期和谐发展基础,建立了企业带群众致富、群众为企业创利的共建互利长效机制;再次,着力强化政府统筹力度,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推进利益均沾、成果共享,形成了村企利益一体化的格局。
(三)把握“利益等比回报”,坚持和谐共生不折腾。当前,“利益等比回报”价值观,依然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道德规范的主流。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让村民感受企业的真心、诚心和爱心,企业业主积极参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参加工会、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强化行业自律;村民也没有将自己视为弱势而被动“等靠要”,而是互动地参与到发展利益的分享中,实现平等对话、和气生财、发展共赢。
第二篇:提升发展大环境构建和谐大格局
提升发展大环境构建和谐大格局
今年以来,市国税局按照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和江西省国税局的要求,紧紧围绕“提升发展、富民兴市”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发展提升年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一、突出“三个加强”,促进服务提升
(一)加强政策服务。正确处理好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与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关系,不折不扣、不偏不倚地将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纳税人得实惠。认真梳理助推我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招商引资及重大产业项目企业信息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招商引资及重大产业项目企业信息库。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今年以来审核通过出口退(免)税9927万元,同比增长29.36%,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市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进单位。据统计,今年1--7月,全市国税系统共兑现税收优惠2.08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额16.10%,为景德镇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加强特色服务。一是开通了12366远程坐席服务热线。今年7月初开通以来,已接收咨询电话近30个,纳税人提出的36个疑难问题得到及时、统一和权威的解答,纳税人的合理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快速处理、有效满足,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护。二是启动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从今年7月1日起,全市国税系统按照“统一组织、分步实施、纳税人自愿,积极引导”的原则全面推广应用横向联网系统,实行电子缴纳税(费)款,极大方便了纳税人申报缴税、加快税款入库速度,降低税收成本,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推行出口企业“一窗式”退税申报管理模式。召开专题研讨会,拟定管理办法,为纳税人举办出口退税业务培训班两期。并选择了部分出口企业进行试点,减少了纳税人往返国税局的次数,降低了纳税成本。四是开启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成立了浮梁县纳税人权益保护协会,确定了《协会章程》、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央视网站、《中国税务报》、江西文明网、景德镇在线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加强日常服务。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办税服务厅的功能。在税收辅导区,设立了导税岗;在填表填单台,提供了必备的办税用文具,增添了便民物品,制作了《表证单书填写模板》供纳税人办税时参考;在主要功能区,设置了综合服务、发票管理两类窗口,实现了“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后台处理、限时办理”的办税模式,极大方便了纳税人,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搭建了税企QQ群交流互动平台。全面建立了覆盖所有一般纳税人的税企QQ群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税企QQ群及时发送税收政策法规、各类涉税通知、发票缴销提醒、涉税电子表证单书,实时进行纳税咨询辅导,并利用QQ空间进行疑难问题解答、公开办税流程、受理投诉举报、收集意见建议等,快速解决了纳税人提出的各类涉税问题。三是坚持开门纳谏。今年以来,组织召开了6场纳税人需求座谈会,共计邀请了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180户纳税人代表参加,全面了解纳税人涉税服务需求,找准了优化和改进纳税服务工作的着力点。同时,各级局领导带队上门走访重点税源企业、开展税收直通车服务、下乡巡回服务、召开特约税务监察员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对国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整改情况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反馈,取得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信任和好评。
二、打造“三大工程”,促进效能提升
(一)打造创新高效的科学管理工程。为促进改革创新和工作落实,我局今年组织开展了“管理科学化、服务创一流”活动。活动分为前期准备、组织实施、评审表彰三个阶段,制发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创新项目安排》,经过各单位、各部门申报确定市局创新项目5项、基层单位创新项目21项、市局机关创新项目26项,并明确了创新责任部门、协作单位和完成时限。市局党组通过各部门工作周报、每周局长碰头会、每月局务扩大会定期听取各单位、各部门创新项目的进展情况汇报,编发活动工作简报6期,并通过组织评选管理服务“三十佳”,即管理服务创新项目“十佳成果”、税收管理“十佳标兵”和纳税服务“十佳标兵”,有效提升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推动各项国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打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工程。一是做好网上行政审批试点推行工作。成立了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网上审批录入工作规范,现已开通网上行政审批政府专网,市级单位实现网上同步税务行政审批。二是大力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以我市查处的“金德木业”涉嫌虚开发票案为突破口,全力抓捕相关涉案犯罪嫌疑人,深挖细找相关线索。目前,查实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503份,虚开金额4352.95万元;虚开农产品收购凭证1011份,虚开金额2466.02万元;已拘捕23人,扣押了部分作案的车辆和作案工具。同时,继续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今年以来成功捣毁两个假发票制造窝点,查获发票成品、半成品共计536余万份,刑拘犯罪嫌疑人6人,进一步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三)打造勤廉务实的干部素质工程。一是开展了“勤廉教育月”活动。今年5月,市局以正在开展的“发展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结合省局统一部署,牢牢抓住“教育预防”这个切入点,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廉洁从政教育、面向中层干部开展作风纪律教育、面向全体干部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强化干部作风建设,促“发展提升年”活动见成效。省局发展提升年活动《工作简报》第12期专题刊发了我局的经验做法。二是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举办了《税收执法风险与内控机制建设》讲座,邀请扬州税务学院袁森庚教授主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对税收执法风险的认识,增强了廉政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预警,每逢重大节日、风险防范高发期等,通过会议、公文、短信提醒,及时发布廉政风险预警。三是深化国税文化建设。结合党员创先争优、庆祝建党90周年,举办了“学先进、做表率、促发展”主题报告会、文艺汇演、党员读书会、“唱红歌颂党恩”红歌赛和访贫助困等系列活动,激发了国税人员勤奋敬业、团结拼搏、昂扬向上的工作热情。
三、抓好“三个环节”,促进成效提升
(一)抓好组织领导。市局党组把发展提升年活动列为工作重点,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根据新确立的参加“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的单位和部门,市局及时调整了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并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工作组,具体负责发展提升年活动的日常工作。同时,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结合各部门今年的重点工作,将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为36项,对每项任务的实施均制定了具体落实措施共51条,明确了责任部门、配合部门、经办人以及完成时限等,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为抓好全系统发展提升年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抓好思想动员。为广泛开展思想动员,市局先后召开了党组会议、局务扩大会议、发展提升年动员大会,学习传达上级局和市委、市政府的精神和要求,明确了我局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时间步骤和责任要求。各基层单位和机关各科室,也采取了各种形式扩散会议精神,学习相关文件,进一步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参与发展提升年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增强发展提升年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市局精心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实施阶段任务细化表等10多份工作文件,指导全系统发展提升年工作的开展。
(三)抓好宣传调研。在内、外网设立了活动专栏,对内编发活动专辑9期,在大厅设立了纳税服务窗口,在醒目处悬挂横幅标语12条,设置显示屏滚动标语12条,制作党风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成果展板17块。对外通过各类主流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了服务公开承诺,及时报道我局发展提升年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国税系统在中国税务报、江西电视台、江西广播电台等各类媒体用稿160余篇。其中,江西卫视播出的省国税局发展提升年电视专题片中,报道了我局直属分局和高新区局服务纳税人的典型做法。
通过发展提升年活动,我局各项国税工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今年1—7月,共组织税收入库108379万元,同比增收23493万元,增长27.7%。税收增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十一个地市排第6位,同比上升4位,收入规模及增幅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以来,我局的税收执法质量、税收数据及征管质量均得到进一步提升,考核得分排名靠前,税务行政处罚、税务行政审批、税务行政决策三类执法档案质量评比同时获得全市第一名。2010年以来,我市国税系统实现了零投诉、零举报、零违法违纪行为的“三零目标”,市局被评为全市“十大服务创业示范单位”并位列榜首。我局是全省国税系统唯一的“全省政务公开示范点”和“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连续十届获评省级文明单位,并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今年上半年,我局组织开展了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活动,先后接受省、市、区三级文明办的检查验收,并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为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候选单位。
(市国税局效能办)
第三篇:维护失地农民利益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xx区处于主城区,是信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面积1512平方公里,下辖16个乡镇(办事处),全区总人口55.6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据不完全统计,自xx区1998年设立以来,各类建设占地5000余亩,涉及农民近2万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项目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用地量
逐年增加,失地农民群体在不断扩大,他们处在“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困难境地,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面对并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存在的突出问题
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失地农民缺少劳动技能、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较差,导致无业或待业人员居多,经济来源极不稳定。二是失地农民的赔偿金利用效能低。调查发现75%失地农民的赔偿金没有被有效的整合利用,多数失地农民在“坐吃山空”。三是生活上的不习惯。对于农民家庭来讲,完全失去土地就是失去了家庭院落,卖菜的变成了买菜的,卖粮的变成了买粮的,部分农民由房屋出租变为租房居住等,不仅加重了生活负担,而且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四是失地农民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有的虽然在户口簿上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却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而失地补偿又无法满足失地农民失业后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现实问题。
二、失地农民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
一是引发集体上访:据统计,2005年,全区到区政府集体上访案件共55件次,其中与土地征用有关的19件次,约占35%;到市级以上部门集体上访37次,其中有14次是与土地征用问题有关,占集体越级上访案件的38%。
二是影响社会治安:三年来,失地农民多的地方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呈下降趋势,治安案件年均增长8%,其中60%是由失地农民制造的。
三是制造邻里纠纷:失地农民集中的地方,大多邻里不和、家庭不睦。
四是弱化干群关系:由于征地补偿低,群众认为是基层干部侵占了他们的利益,对基层干部产生仇视心理,加之在土地上建成的企业和集镇的发展繁荣,与自己窘迫现状形成反差,造成心理失衡。容易出现不听管理甚至与干部对着干的局面,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三、失地农民稳定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失去切身利益,生活上没有保障。一是补偿标准偏低,生活难以维持。《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按照河南省和信阳市通常的农业产值计算,征地补偿费每亩不足2万元。对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失去土地,意味着维持生活的硬性支出增加,而有限的补偿难以让失地农民保持以前的生活水平。二是文化素质不高,自主谋业困难。信阳市经济比较落后,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再就业较为困难,且大多数失地农民劳动技能不全面,只能靠干些技术低的体力活,大多数人处于无所事事状态。三是社会保障缺失,抗风险能力差。目前,信阳市对于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失地农民也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以后的日子如何过?”成了失地农民心中最大的焦虑,他们逐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二)主观原因:法制观念淡薄,社会控制力薄弱。一是失地农民法制观念相对淡漠。长期以来,农村的法制教育主要停留在学校课堂上,尽管政府通过多种形式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法制教育,大多数农民为了生计无暇顾及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大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二是基层政权对农民控制纽带缺失。土地是维系村级组织和农户的纽带,不管是过去向农民“收钱”,还是现在给农民补钱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联系。
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要扎实做好失地群众工作,维护当前社会稳定。解决好失地农民上访率高、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引发民事纠纷、不信任党委政府等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做好失地农民稳定工作的当务之急,根据认真调查和积累的经验,做到超前宣传,加强引导,尊重民意,程序公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要超前宣传。项目建设从规划、审批到实施都有一个过程,充分抓住这个时间差,做积极主动的宣传工作,宣传项目建设重大意义,宣传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使群众对征地工作有积极的认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康的舆论氛围。二要加强引导。侧重对舆论的引导和民意的引导,突出抓典型带动,寻求重点突破。要以做带头人、重点人的思想工作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难点,瓦解上访者的向心力。三要以人为本。在征地过程中,征用与补偿要齐头并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土地补偿费按规定落实到位。严禁克扣、挪用、截留,违者严肃查处。对分配到村(居委会)、组的土地补偿费要充分尊
第四篇:维护烟草职工利益 构建和谐烟草
维护烟草职工利益 构建和谐烟草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汉中卷烟厂 曹兴邦 更新日期:2007-11-
5烟草在线专稿胡锦涛总书记讲得很
明白,就是工会要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
中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组织要着力加
大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力度,为发展和谐劳动
关系做出其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要
着力加大协调劳动关系的力度,这个协调劳
动关系怎么协调?就是要代表职工去协调。
中国工会现在提出的口号就是,以职工为本、依法主动科学维权。企业只有作到维护好职工的利益,才有和谐的企业,才谈的上和谐社会。企业、工会、职工应各自发挥作用,以企业经营发展和稳定为中心,维护职工利益,构建和谐企业。
工会必须明确角色定位,找准切入点,发挥职能作用,在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上有所作为。
首先,当好创建和谐企业的“宣传员”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人是根本,要做到人的和谐,工会组织必须发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当好宣传员。要大力宣传 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企业和谐的重要意义,使企业、职工明确在创建活动中的作用和责任,主动参与创建活动,自觉投身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着力营造企业关心职工、职工回报企业的和谐局面。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让企业业主明白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人,只有员工队伍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观念。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和全局观念、主动参与和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为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当好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调解员”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作为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的代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矛盾调处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要推进和完善职工与企业的对话机制,畅通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为企业管理层反映职工生产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劳动关系纠纷预防、预警和调处机制,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指导和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民主管理、厂务公开等制度,完善侵权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依法健全工会监督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重点解决好工资分配不均、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漠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侵犯职工人身权利、贫富差距拉大等突出问题。杜绝一个企业有年薪和终生工资对等的不合理现象。
第三,当好企业职工群体利益的“维护员”
竭诚为职工服务,切实维护职工利益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出发,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尽最大努力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发挥帮扶作用,加大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监督落实大部分职工的各项基本保障政策,倾尽全力协调解决职工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党和政策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要叫响“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认真开展爱心捐助、结对帮扶等活动,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的贴心人。要发挥纽带与桥梁作用,及时反映职工的合理诉求。工会组织扎根群众,职工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工会应最了解,最清楚。工会要坚持“职工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开辟职工意见的反映渠道,重视职工的信访接待,竭尽全力解决职工的合理要求。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基层工会既敢于维权,又善于维权,努力做到“全面维权”、“科学维权”、“艺术维权”、“主动维权”、“依法维权”。既要维护企业的总体利益,更要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既要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利益,又要维护职工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利益;既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引导职工群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达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的。
第四,当好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引导员”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和谐首先是人的和谐。工会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作为长期的工
作任务,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投身于企业的改革发展大潮,通过学习,提升素质,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围绕市场需求、企业用工需要,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着眼企业的长期利益,探索新形势下开展职工经济技术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健全机制,最大限度地组织广大职工投身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激励职工立足本职创一流。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职工科技文化水平,充分发挥工会的教育职能作用,教育引导职工重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组织广大职工参与劳动竞赛、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发明创造等创建竞赛活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加强职工文体活动阵地建设。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文体活动,充实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职工爱岗敬业的积极性和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在广大职工中营造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企业也要积极作为,发挥主动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建设稳定的职工队伍;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企业,也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当前,很多烟草工商企业正处于技改关键期、设备的转型期、发展的突破期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期。劳动关系中有正式工、临时工、季节工,包括外来施工人员,虽然利益主体多元,但劳动关系较前几年单一。企业党组织应要求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政治保证;厂长应发挥行政作用,把工作重点的一部分定位于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点上,做到制度约束与荣誉激励的有机结合;企业工会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建立起顺畅高效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建设稳定的职工队伍。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要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价值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全体职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企业在实施重大改革时,应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尤其是广大职工的意见,而不是个别人的主意,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有效地维护企业稳定。在利益分配中必须建立完善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待遇、工资等各个方面体现职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内呈现凡事有人做,凡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杜绝制度和管理只为少数人或特殊群体服务现象。同时,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对重大事项依法遵规,悉心听取各方意见,广泛发扬民主,做到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努力把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导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有力保障。
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变化特点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准确定位,制定企业中期工作目标,提高市场
竞争力。要抓好机制创新,对不适应企业发展形势、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的规章制度及时进行清理,完善生产经营各环节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要抓好企业制度完善,通过“三项制度”改革,重点建立岗位价值为衡量依据的绩效评价和薪酬体系,减少仅以文凭选人和年龄选人的短期政策行为。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一是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快速制定企业长期和中期发展计划,捕捉发展机遇,适应市场需要。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不断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职工能感受到企业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二是继续深化改革,贴近市场,把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大全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四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经营活动中兼顾效率和公平,树立只有企业的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的理念,为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力量。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必须把促进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作为根本目标,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要始终着眼于“做实”和“效益”这个基点,坚持在工作思路上求实,在工作方法上求新,在工作成果上求效。求效益、促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只有效益好了,实力增强了,企业才能有条件、有能力为职工营造安定、和谐、幸福的工作和生活氛围,职工才能安心工作,全力投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上来,企业才能长盛不衰。如我们目前的任务是品牌加工和结构调整,成本和质量就是今后一段时间工作重点,技术和人员的新老交替更是管理者研究的重点。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要结合行业文化和自身特征,制定出推动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把文化理念展示在环境中,渗透在制度里,体现在领导者的经营思路中,融会在职工的思想行为上,坚持以文化铸魂,让文化成为一种生产力。就这一点企业应尽快跟上。具体应着重在培育“三大文化”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学习文化。积极倡导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工作态度和劳动方式,努力提高企业各方面工作的技术构成和知识含量,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用人制度和工资分配上得到体现。二是执行文化。教育员工要把生产任务的接受视作承诺,在兑现自己的承诺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决不找任何借口。三是创新文化。企业文化的特点不应是文凭文化和年龄文化,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思维,通过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任务而异的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使企业文化既充满科学精神的理性,又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温情,既富有历史的积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充分调动企业的现有各种资源,使全体职工都成为和谐企业的营造者和受益人。
作为企业最广大的组成部分,职工应立足本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知识型员工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熟记标准、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自己整体素质,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劳动竞赛、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发明创
造等创建竞赛活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有困难主动向工会反映,不消极怠工,不作对企业发展不利的事情。树立只有企业发展才有个人价值实现的观念,只有企业生存才有个人生存的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和企业关系和矛盾,为构建和谐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公立医院改革顶层设计构想或引发利益格局调整
公立医院改革顶层设计构想或引发利益格局调整
发布日期:2011-03-1
4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这个“不代表卫生部党组意见”的顶层设计,指向了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在一片迷茫中各显神通的尴尬,可能引发相当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
被质疑为“纸上谈兵”的公立医院改革,可能迎来新的转折。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告诉《了望》新闻周刊:“医改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框架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就公立医院改革而言,尚需一个有活力的顶层设计,以真正让600万医务工作者作为改革的主力军参与进来,而不是目前这种观望、徘徊甚至反感的态度。”
在黄洁夫的设想里,这个顶层设计应当以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为突破口,以调动全体医务人员积极性为主要手段,最终达到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撰文称,在系统工程学中,顶层设计是指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其总的特点是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按图施工”,避免各自为政造成工程建设过程的混乱无序。
显然,黄洁夫所说的顶层设计指向了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在一片迷茫中各显神通的尴尬,可能引发相当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
公立医院改革迷雾未散
这个顶层设计的表述,浓缩着社会各界数十年来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争论、实践与期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国家政策的倾向和社会舆论的偏好,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几经沉浮。盖因社会尚未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性质达成共识,对“产业性”还是“公益性”的定位争论不休。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后,社会对此仍聚讼纷纭。比如,对中国医疗卫生领域暴露的种种问题,“政府主导”派认为是“市场化”之过,“市场主导”派则坚称“市场”从未真正获得机会,恰恰是“市场化”不够所致。
业内人士指出,这直接导致公立医院改革在新医改的5项重点工作中起跑最迟,且因方向不明而各行其是。
2010年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公立医院改革的发令枪终于鸣响。
此后的重要动作包括颁布《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等文件,提出以县医院为突破口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等。而就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关部门拿出了预约挂号、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分级医疗制度、按病种付费等多项办法。
一些医卫界全国政协委员认为,“这些文件都对,但又都没用”,公立医院怎么改革还是没有具体思路,“不知道我这个院长能做些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林野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些措施,如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无假日门诊等,医院都在做,但这似乎只是在加强医院管理,并未触及根本。
更重要的是,不少医卫界全国政协委员对集纳了全国最优质医疗资源的公立大医院,在此番改革中几乎呈“作壁上观”的状态并不满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原院长俞光岩对本刊记者说:“大家都说今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年,但我感觉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很多公立大医院还可以再睡两三年觉,没我们什么事。”
来自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信息也暴露信心不足的问题。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去年在博客上发表《公立医院改革步履艰难》的文章:“我估计,余下的20个月要完成试点的任务恐怕很难很难,几乎难以完成!我认为,投入是一个问题,方向不明更是妨碍公立医院改革进程的原因。”
廖新波还表示:“如果方向相反,只能越走越远。如果方向不明,就如同百米冲刺,发令枪响,运动员朝着各自的目标方向跑,结果是弥散在运动场中。”
有关部门则迫切期待公立医院改革尽快取得突破。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下称《工作安排》),旨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
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部署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在改革开放30余年来尚属首次。”
《工作安排》明确将改革节奏调整为“点面结合”、“边试边推”。而有业内人士指出,从最初的“三年试点摸经验”到“一年试点,一年推开”,再到“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已经两次提速。
面对第三次提速的推力,这个“不代表卫生部党组意见”的顶层设计构想能否驱散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迷雾?公立医院改革能否经由这个设计完成各项“规定动作”?公众又能否从这个顶层设计分享到渴盼良久的新医改甘露?
“‘包养’医院肯定不行”
这个顶层设计的构思,与目前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别是政府足量投入以确保公益性的观点并不吻合,后者认为,只有政府结结实实地把医院办起来,才能让老百姓病有所医,才算尽到政府责任。
黄洁夫提到,目前社会对公益性的认识存在3个误区:
误区一:现在的公立医院没有公益性。在黄洁夫看来,无论世界上哪一家医院,从职业特征上就界定了其是公益性的,“这没什么好讲的,医院就是公益性的,无所谓回归公益性。”
误区二:公益性就是全福利性,即免费获得医疗服务。黄洁夫表示,政府的责任是把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从来没有说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服务应该是带有部分福利性质的公共产品,之所以是“部分”,在于要对穷人等进行救助,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则是要出钱的,有钱人还要多出钱,“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够看病治病,才能保证尊严和公正。”
误区三:医疗服务市场不赚钱的才是公益性的。黄洁夫说,公立医院进药要钱,买设备要钱,它离不开市场。“我们很怕讲市场,但既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那就应该用市场的机制和手段去培育医疗市场。政府则要靠制度设计和监管的双管齐下实现公平和效益的统一。”
“有人问我公立医院改革是不是国家要把医院包起来、养起来,我想不要问这个问题了,政府肯定包不起来。‘包养’医院肯定不行,也不是医院发展的诉求。”
黄洁夫解释说,目前美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是7600美元,而中国跟美国的用药水平大体一致,这意味着即便政府想包也包不起来,国家什么都不干也包不起来。
中国曾在计划经济时期推行过一系列带有福利倾向的卫生政策,具体到公立医院,政府即采取包工资,包经费、建设费等做法,以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
“如果走收支两条线、包起来那条路,肯定要走回到上世纪60年代,我是那个年代做医生过来的,那个时候吃大锅饭,看一个病人、看一百个病人都是拿一样的钱,任何医院都不愿多收病人,因为收病人越少医院就越节省,如果政府把医院重新包起来,那就回到老路上去了,将是巨大的倒退。”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军区总医院田伏洲教授对本刊记者评论说。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通过增加财政来养公立医院,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完全是个神话。”
朱恒鹏分析说,一个医院若要长期持续经营下去,收入必须弥补成本,并且能够支付有吸引力的、好的医务人员的收入,这样的收入如果不是来自患者和医保的支付,那就只能长期依靠财政补贴。“如果医院的收入全部来自于患者,它就必须让患者满意才能挣到钱;若其收入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财政,它的主要任务将是让行政主管部门和领导满意,患者是否满意不是其首要考量因素。两者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让公立医院动起来
这个顶层设计构想如得以实施,将冲击公立医院现有利益格局,迫使公立医院动起来,甚至是自我转型。
黄洁夫表示,公立医院的弊病就是带有垄断性质、缺乏竞争,缺少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为此,他提出一个类似教育部“211”工程的建议,即遴选3000家左右的各级公立医院,由政府“包”下来,其他医院则松绑、放开,允许社会资本参与。
本刊记者获悉,目前中国共有2万多所医院,其中公立医院1.5万多家。在这些公立医院中,政府投入约为医院收入的7%~15%,剩下的运营费用都要靠医院去挣。“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个结就还是解不开。”黄洁夫说。
按照黄洁夫的想法,“2、1、1”分别代表2000所左右的县级水平的医院、1000所左右的省市级医院和100所左右的国家级医院,这个评定应该公开、透明,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广泛参与,而不是由官方来评定是否入选。“为了创建这3000来家‘211’医院,各级医院都会动起来,医院就会拿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措施来。”
比如,县级医院包括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等,数量很多,如果是一个好的评定机制,那就可以调动县级医院的积极性。而这2000家县级医院应该能够覆盖70%的农民,为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地方财政也能够支持得起。
再如,挑选100所左右的国家级重点医院,这些医院代表国家的医疗水平,也能够提供一些特殊服务,如外交需要等。“当前公立医院几乎垄断全部医疗资源,越大的医院垄断的资源就越多,排的队也越长,它们缺乏竞争,没有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但在一个好的评定机制下,它也必须有所动作。”
黄洁夫说:“‘211’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但这不是随便想出来的,而是我和卫生部负责医改的马晓伟副部长几经探讨、根据政府财力测算出来的。”
针对这个“211”医院的设想,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凌锋表示,“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也是三年攻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而对目前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前景,有全国政协委员认为:“我已经能够预料到不会有太多的结果,因为设计上就没有太多的结果,也就是皮皮毛毛。”
“要真正给民营医院松绑”
这个“大胆的”、“有操作性的”顶层设计,还将面临社会对民资办医的“警惕”——除3000多家“211”以外的医院都将进入市场,这个安排很可能招致抵触。
此前有评论指出,即便是对国企垄断抱怨不断的社会公众,亦有相当多人将民资办医视若洪水猛兽,在他们的心目中,“公立”、“国有”等字眼似乎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而凡是民营医院,就是要营利的;凡是要营利的,就是打算昧着良心赚钱的。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民营医院建起来后,它首先就会开始搞赢利。”
该委员举例说,他们医院一位B超医生退休后跑到民营医院,去了一个星期,B超医生就被院长叫到办公室,院长说怎么搞的,前列腺都是正常?那不行啊,那大家吃啥?今后必须保证前列腺有40%的肥大。于是,B超医生的片子就开始从前列腺正常变成轻度肥大等,这样的片子送到医师那里,医师就有了开药的理由。
黄洁夫说,民营医院的一小部分确实是靠虚假广告骗钱,但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民营医院没有相应政策支持、发展受到限制。“你要相信大多数的民营医院是好的。在我去过的民营医院,我看到大多数的收费都比公立医院低,浙江甚至还有专门收治精神病人的民营医院,而精神疾病属于公共卫生范畴,我挺感动。”
黄洁夫表示,不能只是在口头上讲一讲鼓励、支持民营医院,而要真正给民营医院松绑,以办好民营医院。如此一来,才“不至于我们一谈到民营医院,就联想到虚假广告,就很害怕”。
黄洁夫说,台湾的经验证明,民营医院的发展大有必要。据他介绍,台湾在实行全民健保之前,80%是公立医院,在1995年实行全民健保后,情况调转过来,公立医院不到20%,而且它的民营医院竞争力很强,比如长庚医院的医疗水平就超过了政府举办的台大医院。
黄洁夫表示,可以通过资产置换进行区域性的结构调整,参照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医疗事业的发展,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并且不断增值的基础上,迅速将医疗卫生事业的蛋糕做大,这样才能使所有医院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保证其经济效益。”
谈到保证医院经济效益的理由,黄洁夫说:“没有一个赢利手段,没有一个激励机制,没有一个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务人员待遇收入越来越高的基础,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就是空话。”
黄洁夫强调,有关政策应保证民间资本在进入后能分到蛋糕,这样才能激活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从而解决医改需要大量资金的难题。同时,还要保证“分到的是做大的蛋糕中的一份,而不是原来的一份”。
无疑,在这个顶层设计里,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将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而社会对医院产权改革的记忆并不美好。比如,在医院产权改革沸腾的2003年,不少地方政府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名头下,纷纷“甩包袱”,加入到所谓“国退民进”的拍卖盛宴、改制狂欢中,后大多遭到质疑乃至清算。
但一些研究者认为,新一轮医改对基本医疗保障、对基层医疗机构等的大举投入,为重提医院产权改革奠定了基础,因为收支两条线的计划经济式管理是条死胡同,产权改革方案却有希望闯出一片天,从而完善医院运营机制和管理水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国恩去年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本质上是转制中的资产评估和监管执行力度层面的技术问题,不是所有制本身的问题。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不是无法规避或减小。事实上,观察各地的医院改制,大多情况是,改制后的国有资产不仅保值增值,而且幅度大大超过预期,宿迁医院改制、昆明医院改制等都是如此。”
种种迹象表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作为此项改革最大的难点之一——公立医院改革无从回避。这意味着,目前这种“下面等上面政策、上面等下面经验”的彷徨状态需要尽快结束。
而在这样一个大国崛起、财政增收的年代,打破医疗行业的行政垄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医保水平,已经如箭在弦。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锐利的顶层设计构想,其考验的,不光是相关人士的改革智慧,更考量着他们的改革意愿。(张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