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

时间:2019-05-11 23:0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

第一篇: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

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

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安徽电:从先秦走来的安徽歙县,位于黄山脚下、新安江畔,以其享誉中外的徽文化而跻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山城作为古徽州的府治所在地,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辉煌历史。4月中旬,我陪同区政协主席齐允海、原副主席黄企洲赴歙县考察,虽则短短数日,却对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

徽园——徽文化大观园

徽园占地4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体量之大,实为歙县城建史之最。徽园是在歙县政协的建议下,由县政府投资近5000万元于1999年3月开始动工,2000年11月建成开园的。穿过仁和楼下的徽州古城门,便是徽韵荡漾的徽园了。这里有作为历史文化标本的古树、古桩、古盆景,浩气冲天的古牌坊,古风扑面的茶楼,徽香醉人的酒楼,京韵犹在的古戏台,龙腾凤舞的石雕墙,流水潺潺的玉带桥,妙趣横生的绣球楼„„无一地不让观者豁开醉眼、兴致盎然,无一处不让游人追寻岁月、浮想联翩。徽园里“徽州人家”中的“徽宝堂”,更以其收藏的古徽州大地的传世家宝折射出徽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

迈进被时间足迹打磨光滑的门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徽州民间艺术博物馆。设计独特的回曲厅分门别类地陈列着木雕牌匾、竹编箱包、传世瓷品、青铜器具等家藏珍宝,其罩壁全部巧妙地镶嵌了风采各异的门窗木雕。窗雕中有《八仙图》,《24孝图》等故事,门雕中有“喜鹊登梅”,“马上登基”等构图,厅雕中有“松鹤延年”、“梁山108将”等画面。砖雕门罩是古徽州民宅富贵人家的外部象征。我们看到了“百鸟争春”、“文王记贤”等历代民间遗产。而石雕窗户“叶落归根”、“八宝图”等更让人惊叹不已。这些物品不仅展示了古徽州精湛的“三雕”艺术的文化底蕴,更展示了古徽州风雨沧桑的社会历史。陪同我们参观的歙县政协常务副主席汪小顺介绍说,这里的每件藏品都是精品,不少是顶级艺术珍品,其时间跨度为几个朝代甚至超越千年。为收集这些展品,徽园的倡议者和主要规模设计者、歙县政协副主席徐普来立下了汗马功劳,徐主席在两年中驱车10多万公里,跋山涉水历经艰难,将当地流失在千里之外民间的珍品高价回收。不少珍品几经转手,东家被徐主席的精神所打动,才忍痛割爱。为了表彰徐普来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的事迹,国家人事部、建设部授予其“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传记文学《荆棘与鲜花之路——徐普来的故事》。

有人说,徽园静中寓动,动静相宜,文化与商业携手并进,历史与现实珠联璧合,使得徽园人气旺盛、文气郁勃,真是一幅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清明上河图”。

棠樾——牌坊文化之最

歙县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作为“徽文化史碑”的各式牌坊多达250余座(其中以节孝坊和功名坊为最多),而棠樾村的牌坊群最具盛名。不少游人观赏后发出赞叹:“去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游黄山,不看棠樾牌坊群真遗憾”。棠樾村是鲍氏一族聚居的村落,距歙县县城仅一箭之遥。棠樾即棠梨树荫之意,这里不仅有梅花的香风苒苒、柳枝的婆娑舞姿,而且有迟迟春日下棠梨树的清明。据导游小姐介绍,鲍氏家族同古徽州人一样,富有进取开拓精神,远涉异乡,从事商业,足迹遍全国。他们经商致富后,又纷纷回乡创办书院、文会、诗社,建造牌坊、祠堂、民居,从而促进了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棠樾牌坊群就是典型的范例。棠樾村东北口,以“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有7座石牌坊纵向跨甬道而立。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漱芳义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坊、鲍灿孝行坊。在鲍漱芳义行坊和鲍文龄妻节孝坊之间,建有一座骢步亭,点缀在牌坊之间,以防牌坊之单调。7座牌坊,无论东北向西南,还是西南至东北,均以“忠、孝、节、义”顺序排列,奇幻莫测。难道是巧合吗?非也。这是鲍氏家族精心构思设计的。早在清朝前期,朝廷就在棠樾村先后赐建了忠、孝、节牌坊,村里的流名巨贾仍嫌不足,想凑齐“忠、孝、节、义”四字,好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于是将这一想法透露给乾隆皇帝。乾隆答应了这一请求,但要棠樾鲍家盐商为朝廷修筑八百里河堤,发放三省军饷。鲍家世代官商,身为两淮盐运使司的鲍漱芳当即答应,付诸实施。这一义举,深得皇上欢心,于是赐建“乐善好施”的义字坊,圆了鲍家如意梦。7座牌坊,气势恢宏,工艺精湛;7座牌坊,每座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真是举世无双。牌坊连同村里的其他建筑,构成了全景式的布局与风貌,实属罕见。

歙县古建有三绝——牌坊、祠堂与民居。棠樾村除了牌坊群称绝天下外,它的祠堂也颇有名气。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棠樾现存祠堂三座。敦本堂,俗称男祠,不仅气势壮观,而且还有义田规条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碑等17方碑刻,对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有很高价值。清懿堂,也称女祠,是棠樾鲍氏专供女性祖先牌位之处。世孝祠,用以供奉孝子牌位。后两种祠堂,在国内也实属罕见。

墨砚——文房四宝精品

歙县自唐代起就盛产墨、砚、纸。南唐时,李廷墨、龙尾歙砚、澄心堂纸深得李后主赞赏。及宋时,连同汪伯立笔四宝均列入贡品。长期以来,歙砚广为爱好者收藏和馈赠。怀着对歙砚的崇拜,我们来到了徽歙墨厂。

在百余平方米的产品陈列厅,墨厂总经理、歙县政协委员胡德成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出自研制墨砚世家的他,指着数十款各色徽墨娓娓道来。歙县的徽墨是很有名的,其特点是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坚如玉、研无声。徽墨的原料主要有烟、胶、胆、药物和添加剂,根据书画、收藏、馈赠等不同需求,厂家采用不同配方进行生产。我们问:“你们厂徽墨配方的特点是什么呢?”胡总笑而不答,歙县政协的陪同人员接过话茬:“这可是胡家的商业秘密噢!”我们又问:“现在工作、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多数人写字作画选用墨汁,研墨太费时间了”。胡总立即解释:“真正的书画家尤其名家,是绝不肯用墨汁的,因为墨汁与墨有本质的不同。墨汁见水就化,不易长期保存,而选用像徽墨这样的优质墨就不一样,由于特殊的配方,所作字画即使长期浸在水里也不褪色,所以徽墨才有了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一席话,使大家茅塞顿开。

等我们观赏完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砚台展品后,胡总又津津乐道地介绍起来。他告诉我们,歙砚造型大致有几种:仿古式、自然式(根据砚石形状花纹因材施艺)、大冠式(砚边饰以蟠螭、双龙等图案)、玉堂式(也称素砚,边不饰图案)、砚坯(又称平板砚,因石品珍贵,需留下观赏或长期构思成熟后再制成精品)。石品种类有很多,如罗纹、眉子纹、刷丝纹、水波角浪纹等,而以金星、金晕、玉带等为上品。他边拿样品边作介绍。原来,所谓“金星”,就是青黑的砚石中散布着的金黄色的星点样斑,星点越多越珍贵,外行还以为是杂质呢。所谓“玉带”,是指砚石上的带状条纹,因不同角度对光呈现不同的折射,犹如一条发光的玉带镶在石体之中。胡总还告诉我们,歙县不出产砚石,采自外县的石品总体上分成老坑、新坑。老坑砚石的特点是纹理缜密、细腻柔滑,石质坚润、手感清凉,发墨如油、贮水不涸。说着,他又给我们作了演示。他把一小杯水倒在一方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平板砚上,用手把水涂抹均匀,十几分钟后还是这些水。他说这就是老坑的砚石,用老坑砚石制成的歙砚受到古人的特别欣赏,所研之墨当日用不完,隔数日使用如初。大家把胡总的话牢记在心,在墨厂及其他商店,精心选购了近十方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歙砚,其中也有金星、玉带。因为有胡总的介绍作支撑,所以大家的心里是非常踏实的。

臭鱼——徽州正宗名菜

抵达歙县后,歙县政协在徽园得月楼设宴为我们接风洗尘。一进门,一股臭味扑面而来,我觉得不是特别臭,却闻所未闻。曾到过歙县的小金告诉我,这就是徽州名菜臭鱼的味道。

席间,汪主席为上海客人作了介绍。传说旧时,有一位新任徽州知府十分爱吃鱼,由于徽州地处崇山峻岭,当地很少产鱼,于是就差人担着木桶到百里外的水陆码头去买鲜活鱼。衙役中有一人叫王小二的,此人聪明伶俐,他哥哥在府前街一家餐馆当厨师。一次王小二从水陆码头购得一些鲜活鳜鱼,因天气闷热,活鱼都窒息而死。为防止鱼肉变质,他把死鱼开膛并撒上盐。回城后,他立即找哥哥商量办法。哥哥只得死马当活马医,开炉掌勺,烹制臭鳜鱼。谁知,这道菜闻起来臭,吃起来有一种新奇的浓香味。于是,臭鳜鱼名扬四方,并逐步成为徽州一道正宗的名菜。听着汪主席绘声绘色的宣传,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一盆臭鱼不一会儿就被“抢”光了。

徽菜上了一道又一道。汪主席请大家猜谜,问上的是什么汤。只见汤色呈淡淡的乳白色,如鲫鱼汤一般。我们猜不出,汪主席只好亮出谜底--原来是问政笋骨头汤。他告诉我们,此笋产于附近的问政山,由于问政山的土质很特殊,所以长出的笋也不一般,新鲜的问政山笋不小心掉在地上就会“粉身碎骨”,以前都作为贡品,普通百姓是吃不到的。听着听着,我忍不住挟了块笋塞进嘴里,喔,又嫩又脆,又滑又爽,果然名不虚传;汤味也十分鲜美醇厚,爱喝汤的我连喝了几碗。歙县同行见状,建议我们带些回上海继续品尝。临行当日,我和小金起个大早,赶到集市买了不少。谁知回沪后味道大相径庭,不知是我们不会挑选,还是烹饪出了问题,但家人还是连声称赞说,与上海买的笋就是不一样。

宏村——中国画里的乡村

皖南黟县的古村落西递、宏村,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歙县与黟县相邻,我们慕名驱车前往。因同行中数人去过西递,故我们直奔宏村。

宏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汪姓聚族而居之地。据介绍,早在12世纪,汪氏祖先就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历经180余年,“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作牛肠”的设计与建筑才大功造成,成为当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参观宏村,最具有动感的景观是“牛肠”。400米“大肠”,水流湍急,400米“小肠”,水流平缓,而纵横交错的“肠道”从家家门前流过,它那不停的蠕动,给古村带来了灵气,带来了活力。“牛肠”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也调节了村庄的气温,解决了消防用水问题。“牛肠”可以说是古代的自来水,当年汪氏祖辈立下族规,每天早上8点以前,“牛肠”之水为饮用,8点过后方可浣洗。走在宏村的深街窄巷中,听着潺潺流淌的水声,看着门前浣洗的老人和庭院中浇花的村童,我不由生发赞叹:牛形设计不啻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宏村围绕水系而建的100多幢水榭民居,至今保存完好。一般的单体建筑是三开间加两侧的厢房,中间一个天井,形成典型的天井式结构。通风采光全靠所谓“财不外流”的天井。总体特征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加上室内联匾文字装饰,木雕、砖雕、石雕广泛应用,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民居中著名的有:为宏村汪氏培养了大批贤能的“南湖书院”、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民国总理汪大燮的故居等,规模宏大,精致典雅,各具特色。

因为这里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湖光山色,独领神韵,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故被艺术家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上海电视台在宏村拍过《寻梦桃花源》,著名导演陈凯歌在那里拍过《风月》。这里更受到美术界的青睐。无论在湖边,还是在街巷,随处可见身背画袋、临摹作画的美院学生。导游介绍说,一年四季,各地美术院校都会安排学生来实习,为此,宏村还建了专供学生居住的廉价宾馆。

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徽墨、徽菜、徽商、徽戏、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派盆景以及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文学等艺术流派长期交融汇合而成的。短短数日蜻蜓点水式的考察,我们接触到的只是徽文化的皮毛,感受到的只是徽文化的表层。据说建设中的杭州至黄山的高速公路将于年内建成通车,届时从上海到黄山不过4小时行程。徽文化之海,值得再去一游。

第二篇:徽文化

徽文化和中国其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样,在长期的孕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成系统、内涵深厚的一门学科。

徽文化随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徽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广泛体现在徽州社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各种生活实践中,既有突出的徽州地域特色,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跨入现代门槛前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徽州介于万山丛中,自然环境神奇,境内既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以及景色奇异被子人称之为“尚待开发的黄山”的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清凉峰,还有全国道教名山齐云山,“几百里山水画廊”的新安江水系等等。自然地理环境自成一统,相对独立,“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

历史上除太平军乱外,少有战福,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文物之海”之誉称。再加上徽州人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存下来。

从一些出土的遗址、墓葬的器物看,最早生活在古徽州土地上的苗越先民,其农耕和手工业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秦时,徽州就设置黟、歙二县,山越民族“依山阴险,不纳王租”、“勇捍尚武”、“断发文身”“火耕水耨”,被称作“蛮越”。孙吴对徽州山越族征服战争之后,经过他们辛勤劳动,不断推动着这一区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公元208年徽州始立新都郡,置六县。黟、歙等历史文化上的亲缘性,地理条件的内在统一性与行政区域的一律性实现了重合,中断了山越民族经济文化独立发展的过程,为中原士族徙入后汉越文化的同化提供了先在条件。

由于中原战乱频繁,西汉时期起就有中原土族南迁,他们或在徽州为官而留

连忘返,或迷恋徽州大好河山而以徽州为家,或看中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入徽定居。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末黄巢起义有两次中原衣冠大规模南迁,入徽先后达75个姓氏。这些中原士族在徽州“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宗则有祠,支派有谱,源流难以混淆,主仆攸分,冠裳不容倒置,逐步形成了典型的徽州宗族制度。他们的徙入带来了发达的中原文化,在长期的与山越共处、融合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徽州的经济结构,促成了徽州告别半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俗益向文雅“。徽州风气为之一开。在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长期融合、同化过程中产生了具有浓厚徽州特色的新质文化:保旱乡土、严宗族、尚祖祭、重教育、尚气好义、俭朴勤劳、文风昌盛、崇仪礼……表明徽州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南宋时期,封建政权南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第三次中原衣冠大规模徙入徽州。在已形成的徽州文化的厚实基础之上,徽文化再次焕发勃毂生机,直至明清全面繁荣。崛起于宋,兴盛于明清的徽商,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交,徽商经济是徽州地域文化派生在以盐商为龙头的徽商深厚物质文化的基础之上。这一时期的徽州文化,既有突出的徽州地域特色,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的文化特征。

通过对这一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它不是单一的徽州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的移植,是中华多种文化在徽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汇合和凝聚,它既有徽州区域文化的特征,又兼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它的内核应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所以徽文化也可以说是“以徽州为中心的积淀和融汇于徽州土地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徽州区域范围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指古徽六邑),历史上总人口充期量百万人,然期却孕育、衍生、发展出了极具特色且辉煌的徽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既有整体上的共性——包括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相比的共性,更具地理区域上的个性;既包容了东方文化的一般性,更呈现、蕴藏了徽州这一方山水、土地环境的个别性。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呢?

徽州文化也有由徽州本土再向外扩展的问题。徽州文化不仅包括本土的诸文化,更包括由本土而移出于外、同时还保存着自身顽强的同一性的文化。如徽商,它就是徽州人出游外地的经商之帮。徽商虽然离徽州本土走四方,聚居全国各地,但他们总不忘宗族,不失乡谊,修谱收宗,建会馆、聚同乡,同祀朱子等,文化上保持顽强的同一性,构成独特的移民现象。再如徽剧,它也主要是由侨居、寓居于外地,主要是扬州、苏州的徽州人倡兴、扶持、鼓动发展起来的,也是一种典型的移民文化现象。其他还有如徽州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徽派刻书、徽派篆刻等,也多与移民问题有关。

二、徽文化的特征、内涵与价值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

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那么,徽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这是探索徽文化精神的 中心问题。

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人认为“它所体现的那种理念或精神有: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公私兼顾的公私观、民富国强的家国观、遵守契约的诚信观、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冲突融合的和合观等”。这是徽州当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还有人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时代,又在徽州这块土地上造就了一代儒商——徽商,他们不甘穷困,开拓进取,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造成了徽州物质文化的历史辉煌。徽商是鼎盛时期徽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他们除了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征外,还具有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研究徽文化精神,必须要讲“徽骆驼精神”:保旱乡土、严宗祠、尚祖祭、重教育、尚气好义、俭朴勤劳、文风昌盛、崇礼仪……还有人认为徽文化精神特征有:(1)保守僵化与开放创新并存(山的封闭与水的开放,理学的保守与徽商的创新,徽州工艺作品思想内容的封建落后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等);(2)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州盆景、徽州方言、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菜等都与徽州特别的山川环境紧密相关);

(3)吸收外地文化和向外扩张徽州文化并举(如新安医学先驱师湖北、四川名家,徽剧吸纳弋阳腔、西秦腔精华;而徽商的开拓又将徽文化扩撒至四方,徽戏进京,促成京剧产生,徽州版画“独鳌艺林”等);(4)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徽州文化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兼具山越刚勇好强和土族衣冠尚气重礼的特性)等等。

第三篇:徽文化报告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信息工程学院班级:计算机(一)班姓名:李华阳学号:212006031023指导教师:秦然然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第四篇:皖风徽韵的文化强省

皖风徽韵的文化强省

发布时间: 2010年03月16日12时24分稿源:《求是》

臧世凯:走具有皖风徽韵的文化强省建设之路

近年来,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下,安徽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主推进改革,创造了非试点省份走在全国前列的“安徽现象”: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精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表明,安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皖风徽韵的文化强省建设之路。

强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安徽省不是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但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借鉴试点经验,自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推进管办分离、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省出版部门由“局社合一”体制实现了政事、政企分开,安徽出版集团是全国第一家组建时就实现整体转制的文化企业。178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一批院团整合演艺资源,焕发了生机。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剥离经营部分,成立30多家面向市场的传媒公司。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划转全部结束,全省网络整合顺利完成。100多家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深化内部改革,激发了活力。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强力推进文化惠民方式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努力形成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投资87亿元,建成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黄山中国徽文化博物馆等49个标志性文化设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基层文化馆站建设被列入省民生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强力推进文化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集群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龙头企业。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由单一党报发展成拥有10报3刊1网站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并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南非米拉德合作成立新安传媒有限公司,这是全国惟一经国家批准的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安徽出版集团总资产近80亿,是3年前组建时的6倍,重组“科大创新”组建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出版领域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业整体上市企业。文化“走出去”发展成绩斐然,版权输出居全国前列。安徽卫视覆盖率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收入超10亿元,居全国省级台第二。此外,强化专业分工、促进协作配套、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建成和在建文化产业园区35个,入区企业261个,总投资310多亿元,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和文化创业孵化器。

强力推进投融资体系创新。从经济欠发达的省情出发,安徽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切入点,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2006年5月,首次组织文化产业赴香港举办招商活动,签订项目合同33项,投资总额13.3亿美元。文化产业连续4年参加徽商大会,签约项目244个,协议引进资金108亿美元,签约落实率达54.4%。积极搭建银行和企业对接平台,2007年以来,186个项目与银行达成融资意向,投资总额200多亿元。省委宣传部与中国农行总行签署合作协议,获得未来5年200亿授信。2009年4月,安徽出版集团与交通银行安徽分行合作,首次发行5年期10亿元企业中期银行债券,这在全国文化企业是第一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使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如鱼得水,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强力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切实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快速起跳、跨越发展。2005年以来年均增幅超过30%,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依然势头强劲、逆势飘红,同比增长32%,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的新亮点。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安徽培育新兴业态,抢占发展制高点。合肥、芜湖被国家一次性批准为国家级两大动漫产业基地。

在新的起点上,安徽将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作为着力点,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在改革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一手抓推广,一手抓深化”,确保2010年底完成改革任务。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构建新型运行机制,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文化服务水平。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事政企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

在繁荣精品创作生产上实现新突破。加大精品战略实施力度,深入发掘徽文化丰厚底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建立起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长效机制。

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延伸,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和民生工程,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省辖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

在打造文化企业“航母”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出版集团建成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推动发行集团、报业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新安传媒、皖新传媒和芜湖方特等建成全国一流大型文化企业,大力培育文化企业“航空母舰”。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以资产重组、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上实现新突破。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实施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推动合肥、芜湖两大国家级动漫基地及马鞍山动漫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推进影视产业基地建设,使安徽成为全国影视剧制作、播出和销售大省。

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培养和引进各领域各门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文化建设急需人才。以出版传媒业博士后工作站及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原载《求是》杂志2010年第6期)

第五篇:徽韵皖风进校园观后感

徽韵皖风进校园观后感

前一段时间,我校开展了一次“徽韵皖风进校园”活动,我当时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黄梅戏,清道光年间诞生于安庆,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仅100多年,这个传唱于乡间草台的小戏,就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名播海内外。黄梅戏最早起源于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民歌。这里的东北部上去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俗称黃梅采茶调。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县遭受水灾,灾民外出逃荒,靠卖唱为主谋生,一路传播进入毗邻的安庆府宿松、望江怀宁等县。在这里,它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埋入沃土,很快就生根发芽。简单通俗的采茶调逐渐吸收了安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艺术营养,与“花鼓”、“花灯”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借鉴徽剧的表演艺术,运用安庆柔和易懂的方音讲唱,加上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到清朝道光年间,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一种新的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种独具安庆地方特色的民间戏种——黄梅调,亦称黄梅戏,并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据天柱外史氏《皖优谱》载:“江亦南亦有之”,“他省无此戏也。”在黄梅戏形成初期,由于以编演反映爱情生活内容的小戏为主,一直被官府视为“淫戏”屡遭禁演。黄梅戏民间艺人只能在乡村搭个简易的“草台”偷偷演出。但这种“草台”小戏却受到下层贫苦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剧情贴近于生活,真实感人,表达了贫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抒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因而愈禁愈广为流传。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梅戏终于闯入了安庆、上海等城市,能够正式登台演出了,但艺人们仍未摆脱受歧视、受迫害的凄惨命运。尽管历经坎坷和磨难黄梅戏这朵乡间的艺术消化在人民群众的精心呵护下,始终顽强的生长,并先后产生了蔡忠贤、胡普伢、丁永泉、查文艳、潘泽海等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艺人。1953年,黄梅戏终于唱岀了安庆。安徽省委决定,从安庆将严凤英、王少航、丁永泉等一批著名的黄梅戏演员调到省城合肥,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继徽剧之后,正式成为安徽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

几个小时的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让我感觉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几个小时的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让我感觉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而且需要我们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作为国粹的戏曲艺术在时代大潮中逐渐丧失了生命力,并且现在的青少年已经逐渐疏远了这些艺术,戏曲与年青一代的代沟或成为青少年与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缩影。戏曲元素,而今所谓的与之疏离,只是他们没有在完整意义上认识戏曲,才出现了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忽视。而戏曲文化也应在传播中紧跟时代,以逐渐消除其与年轻人之间的代沟。

戏曲曾被人看作过于高雅、不接地气,难以融入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事实上,戏曲进校园的探索证明,传统戏曲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角色。传统戏曲要赢得观众必须结合现代观众的兴趣点,把握时代性。把原本被束之高阁的“老玩意儿”戏曲引入校园,能弥补媒介传播时代的“新”人群与戏曲传授传播“旧”模式之间的陌生与隔阂,让戏曲从校园走向大众视野,从校园范式教学走向戏曲舞台。如此,戏曲讲校园才更具普遍意义。

下载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走徽皖——感受徽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徽文化主题活动方案

    六小翠微分校三年级全课程主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景区,包括千年百工游览区、中......

    徽山徽水中的祠堂文化

    徽山徽水中的祠堂文化 2014-10-23 08:31:44 来源:摘自网络 评论:0 点击:4处于古徽州文化圈中的绩溪,是徽文化区域的腹地。祠堂与牌坊,系徽文化中灿烂夺目的显性文化。作为“古徽......

    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大全]

    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材料歙县旅游委员会歙县自依靠徽文化及徽文化遗存,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旅游以来,探索了各种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现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

    “徽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培训学习心得

    “体验徽文化”实践教学培训心得 在7月4日——7月6日的三天里,我跟随学校众多老师和同学一起,体验“徽文化”,在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受益良多。在这次行程中,......

    徽茶文化探究

    徽茶文化探究 徽茶,就狭义而言指古徽州府所产茶叶,广义的范畴应是整个安徽省的茶叶,早在明清时期,徽州茶、六安茶就扬名内外,故有徽六名茶之美誉。安徽产茶历史悠久,伴随着茶产业......

    演讲社社徽

    都匀二中演讲社社徽 演讲社社社徽: 都匀二中演讲社社徽是由演讲社社长筛选出的欧洲中世纪骑士徽章。 社徽的背景是一面盾牌象征着骑士的坚毅,希望演讲社所有的社员都有永不放......

    班徽解说

    班徽解说:上图是我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一班的班徽。此图设计成圆形,其寓意是用环将我们专业与新华学院环环相扣,表明之间关系密切。图案中有着初升的太阳,因为我们的专业是新华......

    徽园导游词

    安徽徽园导游词 徽园是199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而建立的大型纪念园.徽园位于合肥市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东邻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明珠广场,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具有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