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时间:2019-05-11 23:0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第一篇: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

绪论

公共行政学:是以国家行政系统为对象研究政府自身管理问题,希望自身管理问题解决为政府外部问题解决做保障 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是多元治理主体在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合作行为。侧重点是公共产品的生产与运营。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利,有效提供公公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特征:1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上

2.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管理,它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或个人相互合作的一种全新治理模式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合与责任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1.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2.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3.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4.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与自主性

5.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公共性的内涵:1.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及责任等方面 3.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4.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公共性

5.目标公共性

公共管理学产生原因:内因:财政危机、信任危机、治理危机

外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化趋势、社会民主化浪潮

“新公共管理”运动由英国首相撒切尔发起。主要内容:反对低效和浪费,实行私有化,以市场取代官僚组合字,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政府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公共服务中坚持顾客导向。

代表人物及观点:①米尔顿·弗里德曼、哈耶克—“小政府理论”。②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流程再造理论”,对官僚制进行改造和超越 ③马克·霍哲 把绩效评估作为改进绩效的管理工具—政府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④戴维·奥斯本和德勒·盖布勒—“重塑政府理论”—《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新保守主义。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传统公共行政:效率至上

新公共行政:引入社会公平

新公共管理时期:经济、效率、效能

¥ 政府治理社会的三种制度模式:1.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集权管理、权治管理及强制管理实现

2.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公共事务的管理成为目的,政府自身的管理则是出于更好的服务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

3.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特征:1.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2.公公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3.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4.开放式行政而非封闭行政 5.德治和法制的有机结合

第三章

公共管理主体

公共管理主体 :公共组织(政府、非政府)、个体(公共管理者)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1.活动目的不同。非: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 公: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 2.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不同。非: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 公: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3.管理对象不同。非:本组织成员 公:全社会的公共事务 4.活动依据不同。非:规章制度 公:国家法律

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体制:

一、纵向结构也称层次结构,是指从中央政府机关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层次结构。决定纵向结构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 1.管理层次: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及有多少管理层次

2.管理幅度: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级单位和工作人员的数目

尖形结构、扁形结构

二、横向结构的一级政府可分为:一般权限部门,专门权限部门 组织体制:1.分级制是典型的层级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各个层级的工作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随着层级缩小而下降的一种组织体制

2.分职制是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横向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系

政府失败的原因:

一、公共决策失效。1.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2.现有的各种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的缺陷

3.决策信息不完全

4.政策执行上的障碍

二、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1.缺乏竞争机制 2.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3.监督机制的缺陷

三、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公共部门为了其内部管理,需要发展他们的标准或规则,用来评价全体成员,决定工资、提升和津贴,预算分配等。这些标准或规则及内部性。

四、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指政府利用行政、法律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已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

民办非政府组织的分类:慈善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文化教育事业机构,财团机构,群众团体

第四章 公共管理权利与责任

公共管理权利的社会功能:1.公共管理权力对于利益冲突的调节作用: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以国家权力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管理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管理权的性质。2.公共管理权力对于政治稳定的保障作用:公共管理权力对于政治稳定的保障作用,是国家权力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管理权力的基本功能之一 3.公共管理权利对于公众利益的促进作用:公共管理权力对公共利益的促进作用,是任何形式的公共管理权力的根本职能 公共管理责任:主观责任:忠诚、良知、认同

客观责任:职责和应对的义务

公共管理权力监控的机制:

一、内部监控:1.垂直监控:又称纵向监控,是针对公共组织内层系关系的一种监控机制,调整的是组织内部指挥与服从、命令与执行的关系,是公共组织机构按直接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的双向垂直监控2.职能监控:又称横向监控,是针对公共组织职能结构的一种监控机构,是公共组织各职能部门就其主管的工作,在其职权范内对其他部门实行的监控。3.专职监控 :是指在公共组织内部设立专门的监控机构,负责对该组织内行驶公共管理权力的其他部门进行监控4.特种监控:是指对公共组织进行的专业性监控,如审计监控、物价监控等。其中,审计监控就是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特种监控的一种活动。

二、外部监控:1.立法监控:又称权力机关监控,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公共组织及其活动实施的监控,它是层次最高,权威最大,范围最广,最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监控 2.司法监控 :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公共组织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的强制性的监控。3.政党监控:是公共组织外部监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组织监控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4.社会监控:社会监控是指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权力行使过程的监控 5.媒体舆论监控:是指新闻媒体对公共组织及其成员的活动实施的舆论监控。

第五章

公共管理职能

公共管理职能的种类:

一、从政府管理的领域划分:

1.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职能、镇压与治安职能、民主建设职能

2.经济职能。包括宏观调空只能、市场监管职能、公共服务职能

3.文化职能。包括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发展教育的职能、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发展体育卫生事业的职能

4.社会职能。包括社会保障只能、社会福利只能、社会救济职能、社会服务职能

5.民生职能。包括就业问题、就医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二从政府管理的性质划分: 1.统治性职能。2.管理性职能 3.服务性职能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职能: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沟通功能、社会调解功能、社会缓冲功能 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演变:

一、自由放任主义 ①政治职能占据中心地位 ②在经济和社会职能方面,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正侧,公共部门起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的守夜人角色 ③处于对整体利益的考虑,公共部门应该向社会提供某些类型的公共商品。

二、国家干预主义 ①政府权力体系迅猛扩张,“行政国家”取代“守夜人”成为各国政府职能体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②各国公共部门政治职能总体上机一部加强 ③在经济和社会职能方面各国普遍采取积极干预的职能模式

三、新古典主义 ①政治职能的对内统治职能尤其是暴力镇压职能相对弱化,而民主监事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政府经济职能范围收缩,市场机制增强。③政府经济职能目标转变,将重点由凸显“充分就业”转向控制通货膨胀,有经济高增长转为稳定适度增长。

四、“社会人”政府 ①政治职能相对减弱,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 ②政府承租了更多的经济职能,并作为公共管理职能的重点 ③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步扩大

第六章

公共管理决策

决策理论1.规范决策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理论提出的)2.行为决策理论(有限理性,满意标准)3.渐进决策理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逐渐修补的渐进过程实现的)公共管理决策类型:①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③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不确定型决策: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也不知其发生概率

风险型决策:随机决策。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知道那种状态会发生,但知道种类及概率)

④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具有指导意义的,带有方向性的,与整个国家与社会发展远景有关的重大决策

战术决策:实现组织各环节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为解决某一具体管理问题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 影响范围小,短期的)

⑤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常规决策,指所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例行问题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所涉及的问题是例外问题的决策)

⑥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公共管理决策体制:①信息子系统: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的,主要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②咨询子系统主要是由各类专职试兼职等决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组成③决断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的机构和人员组成,其他系统都是在决策系统的领导下进行的④执行子系统:由公共管理决策执组织和人员组成,主要是通过从事指挥、沟通协调活动促进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⑤监督子系统:通过对决策的指定和执行实施全面的监督,对于在执行过程中与预先设定路线不相符的决策子系统迅速做出反应,是决策者能够及时得到调整,从而保证公公决策的顺利实施。

公共管理决策程序:

一、公共管理决策问题分析

二、公共管理决策目标的确定。(外部目标和内部目标的划分依据是涉及的内容范围)

三、公共管理决策方案拟定。(应变性决策方案,包括应急性决策方案和预防性决策方案)

四、公共管理决策方案选择。(选择决策方案的标准:价值标准、满意标准、期望值标准)

五、公共管理决策的执行。

六、公共管理决策效益评定。(评定原则:宏观决策效益和微观决策效益的统一、当前决策效益和长远决策效益的统一)

第七章 公共管理绩效

美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发展过程:1.效率阶段。“好政府”强调效率

2.预算阶段。通过预算推动政府绩效

3.管理阶段。联邦政府生产力测定方案

4.私有化阶段。经济复兴计划,缩减政府自身规模和职责5.重塑政府阶段 绩效管理基本流程:绩效计划→绩效指标体系建构→绩效管理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评估结果应用→绩效计划 依据绩效评估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评估(一年一度)、中期评估(1~5年)与长期评估(针对战略性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绩效评估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

早期积累时期。实践经验的基础性积累过程逐渐丰富了绩效评估的内容。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 绩效评估的效率评估时期。主要特征:以政府效率为中心聚焦政府公共产出与效率,注重对政府预算的评估和政府管理结果的评估。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 结果评估时期。主要特征是重视公共部门的工作结果,其主要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公共产出的质量、结果与公共满意度。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公民导向为中心成为强化责任的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绩效评估逐渐被绩效管理所替代。多元评估主体的选择:政府部门主体:(上级主管部门和部门自身)、社会评估主体(公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独立组织评估主体(咨询机构或专家团体)4E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公平指标

第八章

人力资源特性:

1、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和时代性。指人力资源受时间影响和限制。

2.人力资源的再生性和持续性指人力资源可以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再生和持续

3.人力资源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指人力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性和社会生活特征相联系

4.人力资源的智力性和能动性。指人力资源能够有意、有目的的进行知识积累、技术更新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各种选择

5.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和增值性。指人力资源是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1.准备阶段,即“我们目前的状况怎么样”其一,外部环境的调查分析主要是对公共部门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信息的洞察。其二,内部环境包括公共部门的战略目标、组织环境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结构等。其三,调查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流动情况

2.预测阶段,即我们的“目标具体是什么”。对公共部门在未来某一时期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需求预测包括专家估计法和统计预测法,供给预测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供给

3.实施阶段,即“我们怎样做才能实现目标”

4.评估阶段,即“我们做的怎么样”。可通过人力损耗指数、留任率等指标评估 工作说明书:描写某一职位工作内容、职责、工作环境、工作关系以及任职资格的书面文件。工作分析的结果就是工作说明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工作描述,也叫工作说明,反映的是与职位的相关情况,包括职位标识i、职位概要、履行职责、业绩标准、工作关系、使用设备、工作环境条件。二,工作规范。也叫任职资格,反映的是对从事这个职位的人的只是潜能、能力及其他个人特征的要求,包括一般要求,生理要求,心里要求

招聘的方式:1.面试。

2.心理测验。

3.评价中心(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结构化面试、管理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案例分析、事实判断、模拟面谈等)

第九章

公共财政管理

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全面履行。具体而言有三大目标,即追求效率、实现公平和保持稳定。首先,通过公共财政管理,旨在向公众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满足社会公共的需求,依据市场效率原则,实现整个社会资源和要素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最佳分布,实现政府支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的有机结合,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其次,通过公共财政管理,运用税收、公共支出等手段有效地对国民收入、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通过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及财富积累上的分化与差距,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社会最贫困阶层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基本公平。

再次,通过公共财政管理,有效地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公共财政管理的三大目标之间既统一又矛盾。统一是他们都以效率为前提条件,只有真正实现了效率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公平目标和稳定目标;矛盾是因为效率目标的实现有时会损害公平目标的实现,而公平目标的实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效率目标的实现。

公共预算的模式:1.分项排列预算模式。产生时间早,管理方式较简单。以预算支出的若干特定目标为核心,采用分项排列的方法依次列出特定目标的预算资金,由拨款机构加以拨付。

2.设计计划预算模式。

3.目标管理预算模式。4.零基预算模式。从理论上说,每种政府计划和活动应在新的会计年度归整于零,重新开始。意味着各机关应致力于追求现行计划的效率和效能,同时也应提升计划消减或裁并的可能性。

5.绩效预算模式

编制程序:1.由高层管理者提出基本目标和总原则 2.责成下级部门将赋予他们的目标具体化并形成一揽子决策

3.对备选方案分别进行排序确定优先项目,排列的顺序依次为终止、保持最低限度、缩减、维持、扩充4.由高层管理者选定方案。公共预算的执行:包括收入执行、支出资金拨付和预算调整 公共收入构成:1.税收

2.公债

3.公共收费

4.国有资产收入(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有:利润上缴收入,股息红利收入,租赁收入,承包上缴利润收入)公共物品管理

税收与公债的区别:

1、自愿性 税收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公债的发发行和认购以价值规律为活动的基础,是建立在资金持有者——企业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基础上的。

2、灵活性

税收的征收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预先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具有固定性;公债的发行规模、发行时间、偿债方式、期限、利率、等都可以根据国家公共收入的需要灵活的加以调节,因而具有灵活性。

3、有偿性

税收无需偿还,具有无偿性;公债取得的收入必须按规定的方式和期限归还,同时支付一定的利息,因而具有有偿性。

第十章

公共物品的分类:1.纯公共物品,凡是能够严格满足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的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2.准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分为俱乐部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可以轻易做到排他),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排他)3.混合产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不完全的

公共物品的特性:1.消费的非竞争性。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减少任何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

2.收益的非排他性。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受益 的范围之外

3.效用的不可分性。指公共物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边际效益的大小捐献

自己应当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费用,则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最有效的最佳水平PPP供给模式: 含义: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以伙伴关系充分协作的结果.优点:1.公平与效率结合:在非纯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引入私人投资,不仅仅是对政府投资不足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引入私营模式的管理技术,从而增加了效率。

2.双负责机制:通过ppp模式,政府与私营部门在契约基础上建立全程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对整个供给过程负责

3.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ppp模式早在公共项目的初期就可实现风险分配。

第十二章、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分类:根据危机发展速度分类:1.龙卷风型危机。即危机发生后会很快平息,不会给社会带来长期影响

2.腹泻型危机。这种危机发展酝酿有一个过程,但爆发后很快结束3.长投影型危机。爆发具有突然性,但其后续影响深远,长时间内难以平息

4、文火型危机。这种危机来的慢去的也慢。

根据公共危机后果的严重程度分类:

1.一般危机事件。影响局限在基层范围,可被县级政府所控制

2.较大危机事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大,发生在一个县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县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市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

3、重大危机事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市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

4、特别重大危机事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需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协助方可控制

公共危机管理内涵:指公共组织为消除或降低公共危机的危害性,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

秩序,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回应和处理的管理过程。特征:可预防性、开放性、应急性、不确定性、综合性、国际性

公共危机发展周期:五个发展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解决期、善后期

罗伯特 希斯的四阶段论,又称4R模型。①减少阶段,指减少危机发生后的冲突程度②预备阶段,指在危机发生之前做好应对和恢复准备③反应阶段,指危机发生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遏制危机发展的势头,运用各种资源和管理方法解决危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④恢复阶段,指一旦危机情景得到控制,应随即着手恢复工作,并就危机处理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危机管理工作,修订危机管理计划

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

一、预防阶段:

(一)加强预测预警

(二)降低社会的脆弱性

(三)提高社会的恢复力

二、准备阶段 :

(一)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二)应急预案的编

(三)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四)加强公共安全教育

三、响应阶段:三个目标: 一是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危机所造成的财产、经济损失; 三是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恢复阶段:内容:

1、消除公共危机的社会影响。

2、减轻公共危机造成的环境影响。

3、降低公共危机的经济影响。

4、消除公共危机的心理影响。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对机制:

(一)决策机制:就是要求组织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2、方法:(1)危机事前决策法:罗伯特.希斯(2)危机事中决策法(3)危机专家紧急咨询决策法

(二)处置机制:

1、救助性措施。这项措施基本原则是:先避险,后抢险;先救人,后救物。

2、控制性措施。危机发生后,管理部门应当对危险源、危险区域和所划定的警戒区逐层实施静态控制,同时进行交通管制以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

3、保障性措施。危机发生后,基础设施部门应及时修复被损毁的公共设施。

4、预防性措施。危机管理部门不仅要减轻已经造成的损害结果,还要对有关的设备、设施以及活动地潜在的风险进行排查,并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5、动员性措施。必要时,危机管理部门可紧急征用企业、社会所储备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6、稳定性措施。危机管理部门应该协调国家执法机关,采取有效的稳定性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危机处置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7、协调性措施。危机管理者应建立规格较高的危机协调中心促进各方合。

(三)社会动员机制:原则:(1)社会动员要依法动员。(2)社会动员要遵循有条件的强制性原则。公共危机管理的前置机制:

(一)预警机制:

1、内涵: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指公共组织整合资源,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发生的机制。

2、构成:(1)监测系统: ①信息收集子系统 ②信息加工子系统:信息整理、信息识别和信息转化 ③决策子系统 ④警报子系统(2)咨询系统:(3)组织网络:(4)保障系统:

(二)信息报送机制:分为三类:信息通报:信息自上而下流动。信息交流:信息横向流动。

信息报送:信息自下而上流动。

1、信息报送的涵义: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收集、报告、传递危机信息的活动。公共危处置的延展机制:

(一)恢复重建机制:注意事项:

1、恢复重建必须要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2、恢复重建机制中还应注意促使人们总结教训,加深对公共安全问题的认识,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3、恢复重建要着眼未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机遇,如果人们善于化危机为转机,那么,恢复重建就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危机化为转机取决于“两个效应”的发挥:一是学习效应; 二是后发效应。

(二)调查评估机制 :1.调查评估的涵义:是对危机及其预防和处置所进行的考察,目的是获取必要的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评价与判断。

2、原则:(1)客观性原则(2)独立性原则(3)规范性原则(4)公众参与性原则(5)目标导向性原则

第二篇: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 “第三只手”的是(B)

A.公民

B.公民社会

C.企业

D.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 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

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B.C.D)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1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A.D)

A.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政府权威的削弱

C.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

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权威的来源不同

B.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C.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D.管理的范围不同

9、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有(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产业政策

二、简答题

1.制约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发展的特殊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经济的欠发展导致第三部门在资金获取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2)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化程度低,中间阶层发展不足,而中间阶层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基础。(3)由于缺乏自由结社的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结社的意识不强,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4)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实行强制统治,第三部门独立发展和活动的空间有限。(5)发展中国家普遍法制化水平低,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约束,第三部门发展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规引。(6)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和通讯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绩效管理为什么是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

1.绩效管理为政府再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绩效管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3、简析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本质: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协调;管理就是平衡;管理就是发展。

4、简述公共政策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1、公共管理组织、人员和制度要素。

任何公共决策都是在一定组织与制度的框架中产生。公共决策者和政策执行者、决策和政策执行组织及决策和政策执行机制构成的制约公共政策价值的内部因素,会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

2、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公众向政府和决策过程提供意见和施加影响力的活动和行为[42]。公民参与的程度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

3、政策环境

现代社会的开放体系下,政策环境对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具有重大影响,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其价值实现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5、试述善治的基本要素。

善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改革由政府垄断一切公共事务的传统行政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型管理模式;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其三,改革政府传统行政中忽视社会权利,依靠法规推动政府行政的模式,建立以社会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基本要素:1)合法性(legitimacy)。2)透明性(transparency)。3)责任性(accountability)。4)法治性(rule of law)。5)回应性(responsiveness)。6)有效性(effectiveness)。

6简述第三部门失灵的主要原因。

(1)第三部门失灵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匮乏,几乎所有国家的第三部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而第三世界国家更是如此。

(2)第三部门失灵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三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

(3)第三部门失灵的原因还在于第三部门往往服务于专门性的社会群体。

(4)第三部门失灵还有一个原因是第三部门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三、论述题

1结合现实论述善治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善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改革由政府垄断一切公共事务的传统行政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型管理模式;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其三,改革政府传统行政中忽视社会权利,依靠法规推动政府行政的模式,建立以社会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进而言之,可以把善治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要素。[30]

1)合法性(legitimacy)。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

2)透明性(transparency)。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4)法治性(rule of law)。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回应性(responsiveness)。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及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6)有效性(effectiveness)。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为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2试论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管理的优势和功能。

优势:

1、贴近民众的优势。第三部门是由民众自愿组织而形成的以公益为取向公民社会组织,它同政府强制求公益相比较,具有更多的志愿性特色。

2、行动灵活的优势。人们经常批评政府部门冷漠呆板、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文牍主义和不负责任,政府做事倾向于将丰富的社会事务套用简单划一或过时失效的条文,处理复杂的公共问题倾向于“一刀切”。

3、第三部门敢于创新。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往往开风气之先,对公共管理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处理。

4、专业性优势。绝大所数第三部门组织是专业性的,这使第三部门的工作更具有效率和效能。

5、广泛性优势。第三部门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政府不愿或无法顾及的地方,可以提供公共物品,起到补缺的作用。

功能:(1)第三部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的一股重要的经济力量。

(2)第三部门提供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

(3)第三部门维护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参与公共决策,推进民主政治。

(4)第三部门有利于增进和激发服务公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精神,促进自律性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5)第三部门对社会资本的积累有积极贡献。

3论述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政府失灵的原因p166-170

(1)即使政府是公正无私的,也会因为判断失误和技术能力缺失的原因影响干预结果。

(2)政府实际上并不总是公正无私的,组成政府机构的各层官员也是“经济人”,且政府自身也是利益群体。

(3)政府是最大的垄断者,因而对经济利润往往缺乏决定性的驱动力。

(4)政府成本与收入的分离使政府缺乏竞争机制,导致官僚机构低效率。

政府失灵的表现p171-174

(1)政府政策与工作的低效。(2)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3)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4)寻租及腐败。

4试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自诞生后,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模式,在很多具体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还是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专门的公务员管理机构。把公务员的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设有统一的公务员管理机构,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征。

第二,相对公平、公开的考试、录用制度。“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是近代公务员制度确立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各国推行公务员制度所普遍采用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录用制对于公共部门选贤举能,广开才路,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进而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以能力和业绩取向为本的功绩制。这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对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工作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一般分若干等级,按照等级高低,坚持功绩原则,决定公务员的奖惩与职位升降。对于成绩突出,贡献卓越,能力很强的公务员,可以不受资历、学历限制,越级提升。

第四,政治中立原则。为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西方国家一般都要求公务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即在执行政府公务的过程中应超然于政党政治和个人的政治理念之外,不介入政治纷争,恪尽职守,为公众服务。当然,所谓“政治中立”原则也只是具有相对意义。随着政府行政权的扩大,公务员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高级业务类公务员甚至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策制定者。因此,公务员的中立只是自身的主观愿望,而他们的行为却实际上在执行政治家们或中、或左、或右的政治意志或决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务员“中立”的神话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猛烈抨击。

第五,政务官与事务官分途而治。公务员奉行的“政治中立”原则是以政务官与事务官分途而治为前提的。在西方国家,政务官主要负责政治决策,经民选或政治任命产生,与执政党共进退,有任期限制。而事务官,即一般意义上的公务员,主要负责执行决策,处理政府日常事务,经考试择优录用产生,职位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因此也叫常任文官。一般来说,公务员的职位常任制有利于政局和政府机构的稳定,有利于政府管理的连续性,也有利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成为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现在人们也逐步意识到,常任制也有其不利的因素,即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形成必要的竞争压力,从而易于使官员滋长惰性,导致懈怠,不思进取。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的职能体现在哪些方面?(1)确定制度框架。(2)调控宏观经济。(3)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4)协调和解决社会冲突,特别是群体冲突。(5)治理外部效应。(6)调节和再分配社会收入。

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特点?

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人力资源以有生命的自然人为载体,但人具有社会的属性。一个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仅会影响、制约这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而且也必然会影响、制约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2)能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不仅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主动地改造环境。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其它的物质资源,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人所用。

(3)时效性。人力资源以有生命的人为载体,因此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必然受到人的生命周期的制约。另外,构成人力资源主要内涵的知识技能也具有时效性。

(4)再生性。一方面,基于人类种族的繁衍,人力资源可以不断的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人的体能在消耗后,可通过休息和补充能量得到恢复;人的知识、技能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得到更新。

(5)资本性。人力资源首先是投资的结果,是资本运作的产物,另外作为资本,人力资源的投入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磨损。当然,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活的资本,是劳动者自身能力、价值的资本化,因此它也有其特殊性,可以自我利用,自我增值,并且相对于一般实物资本所表现的收益递减规律,人力资本往往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规律。

第三篇: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政府规模的扩大、财政经济压力的加剧、社会问题和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多以及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泛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政府管理的动作变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公共行政,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转变。

欧文休斯指出,建立在正式官僚制、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最佳工作方式基础上的传统行政模式己经过时,己被一种建立在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基础之上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有效地取而化之。这种变革表现为从行政模式向管理模式、从官僚制模式向市场化模式的典范变迁,这种变革也意味着政治和行政领导之间关系的一种更为现实的观点,意味着市场与政府、政府与官僚制组织、政府与公民以及官僚制组织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转变。同时,他指出典范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建立在正式官僚制、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最佳工作方式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终将被公共管理所取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本文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两种典范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拟定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第一,对两种典范进行比较,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典范造成了公共服务的不同概念,而且管理与行政相比是一种范围更广、综合性更强的活动。传统的模式己经被新公共管理运动取而代之,其主要原因仅仅在于传统的模式己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政治领导人和公众都认为,他们从公共部门接受的服务是贫乏的、效率低下的、与现实脱节的。变革的趋势之一是:公共部门的“市场化”,将公共活动转向私营业部门,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民营化而发生的,另一趋势是脱离官僚制,不再把它作为公共部门的内部组织原则。

第二,探讨了政府角色的变化,公共企业作用下降和政府公共政策的模式。政府并不擅长于经营那些销售私人商品的企业,而私营部门也不擅长于经营福利部门。政府应当从依政策行政向依法行政转变,从免责行政向问责行政转变。并揭示了政府的七项基本职能: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物品与服务、解决与协调团体冲突、维持竞争、保护自然资源、确定个人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

对于公共企业的未来,认为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善公共企业,使其更有效率,并置于公众更好的控制之下,允许企业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同时保留公共所有权的优势。发送公共企业,尤其是改善其责任机制,公共企业就能持续存活下去。另一种选择则是公共企业的民营化,而公共企业民营化是一个主要的趋势。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是公共部门管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人们从根本上对公共行政重新进行审视。主要论述的是巴顿和萨维基提出的包含六个步骤的政策过程模式。第一步核实、办公室和详细说明问题,第二步建立评估标准,第三步确定备选政策,第四步评估备选政策,第五步列举并选择备选政策,第六步监控政策结果。即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健全强化政府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得政策的结果得以良好的实施和反馈。

第三,讨论了新公共管理的特定方面。包括战略规划与管理、人事管理与绩效管理、财政管理、外部要素的管理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管理。

战略规划:增加对战略的关注是从传统行政模式向管理模式转变的内容之

一。由于管理主义改革,政府将不断重组、与其他部门合并、民营化和政府职能的缩减等威胁,这可以使其把注意力放在组织的目标和任务方面。从理论上讲,它能把战略计划过程和管理主义方案的其他因素联系起来,根据战略计划过程,它能够识别出应集中关注的动作区域。这些都被确认为方案,各种方案的资金分配计划以及绩效测量和详细的评估方案,以反馈到下一轮战略计划过程中。

第四,讨论了责任机制。认为把政治和行政截然分开使得责任机制模糊不清。所以应该提倡新模式的责任机制,这种责任机制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属部门的行为负责,而不管他们是政治官员还是管理者。在这个责任机制中,官僚制组织、顾客、立法机关、媒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实现的,而不必总是通过政治官员。这种机制重视产出和对产出的测量。管理主义的责任模式确实需要精心建构并被公众广泛认同。

最后,作者对于将来的公共行政做出了展望,认为其会更倾向于市场导向,更有弹性、政治性和参与性,公务员将更加有能力。

第四篇: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为重点标注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总和。

★管理的定义的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具有两重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源于许多人的协作劳动,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而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者占有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的意志,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职能

★最早系统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他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五职能说”。

★从公共管理的实践看,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

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职能。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

计划职能的特点: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组织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目标的活动。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组织职能的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领导职能是管理的核心环节。领导职能的特点: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控制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连接点。控制职能的特点:监测性、修正性

三、管理学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管理学是探索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及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学是管理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管理学必须与现实管理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形成管理实践-经验研究-理论知识不断反复良性循环。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有规律性。

管理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普遍原理,并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因而属于科学领域。由管理科学延伸出来一套管理规范和管理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有一定的逻辑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可称之为科学管理或管理的科学性。

艺术是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技能,它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存在艺术性。

管理科学是体系化知识,而管理艺术是灵活的实践。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科学是管理的内核,艺术是管理的外围软组织。脱离科学,以科学为依托的艺术就缺少了根基,只能凭经验和运气管理,也就难以有高明的艺术,反之,缺少了灵活运用科学知识的艺术手段,科学就变得僵死教条,实践活动就缺少生命力。

所以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

★★★

7、管理理论演进的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注重管理的特点是:(1)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2)把管理的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受支配者和经济理性人,是机器的附属物;(3)较少注意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4)以科学管理学派和组织管理学派为主干。

科学管理学派: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为管理科学正式产生的标志,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原理是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定额原理②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即按岗选人,即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最佳适配原理、③实行标准化管理。④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报酬制)。⑤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⑥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⑦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组织管理学派:(法国-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管理的基本职能,五职能说。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原则:①管理分工原则②权利与责任联系原则③确立和遵守纪律原则④命令的统一性原则⑤指挥和领导的统一性原则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⑦公平支付报酬原则⑧权利适度集中原则⑨管理划分等级系列原则⑩秩序原则⑾公平管理原则⑿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⒀首创精神原则⒁团结协作原则。

(德国)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是组织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把人类社会权威划分为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权威。根据法理型权威确定了现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1)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2)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设立,即按照明确的分工和自上而下的层级系统来构建管理的组织。(3)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利管理。(4)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5)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其升迁由上级决定。

(二)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重视非正式组织,主张在管理方式上由监督制裁转向人性激发,由专断转向民主。“霍桑实验”是由美国梅奥主持,得出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在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型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奠定了管理的行为科学的基础,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构成了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1)是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

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提出人的五个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起到维持原有状况的作用,但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即通过成就、认可、挑战性工作、责任、升迁和发展等因素,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2)是关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麦格雷戈“X-Y理论”。在代表作《企业的人事方面》中指出,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人的本性设定为不诚实、不负责、懒惰、愚蠢等,由此产生了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他把这种管理理论称为“X理论”。与此相反,他主张在管理中,只要给工人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麦格雷戈将这种对被管理者的看法以及由此主张的管理方法称为“Y理论”。

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3)人际关系问题

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认为,组织是人群之间互动关系组成的系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上级与下级合作,投资者、供应商、顾客及外部机构间的合作,管理者须审视环境,调整组织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系统观)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研究和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孔茨认为管理学派出现 “管理学丛林”现象,出现11个学派包括:以孔茨等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的人性行为学派;以巴纳德等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马克兰特等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以西蒙等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卡斯特等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以德鲁克等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明茨伯格等为代表的经理角色学派;以特里斯特等为代表的社会-技术学派;以布里奇等为代表的经营管理学派;以卢丹斯等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理论演进的特点:

(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

(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过程。

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

一、行政的含义

行政的定义:

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简言之,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

(1)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最早论述政治与行政的区别的是美国的威尔逊和古德诺,他们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但两者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政治的是指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国家政权;而行政正是以国家政权为后盾、以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为根本任务的。因此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于政治。政治与行政难以截然分开,尤其是在当代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行政与立法、司法的关系:在尊重国家权力的统一性、不可分割的前提下,立法、司法、行政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活动也有别于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

三、行政学

行政学的定义:

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简言之,行政学是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政学定义的把握:

(1)行政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国家行政机关。(2)行政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3)行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4)行政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就在于探讨和发现行政活动的规律性。

四、行政理论的发展

★★★行政学在西方兴起的历史原因:

(1)“行政国家”的出现。它在以法制基础上行政机关规模的扩大、行政人员队伍的增长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发展为标志。(2)“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主要目的废除政党分赃制,建立“中立的”功绩制;(3)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4)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

14、行政理论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西方行政学产生于美国,它的产生是以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管理学之研究》为标志。

第一阶段形成时期,又称科学管理时期,这个时期大致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理论的主要特征是运用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行政管理,主要探究行政权力的配置、组织机构发健全、工作方法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制度化等问题。它侧重研究人的活动对象,以及人与活动对象的关系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模式,要求物理和人力有效结合以达到最佳目标。1900年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1912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26年怀特《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魏劳毕《公共行政原理》,这一时期理论对提高管理绩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时期,又称行为科学时期;这个时期大致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理论的主要特征是把行为科学运用于行政管理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人的本身、人的行为、人的作用、组织的作用以及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主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科学成果来研究管理问题。代表理论是梅奥的霍桑试验、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一时期的研究由于重视人的要素、人的价值、领导行为等在管理中的作用,进而推动了公共行政的发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又称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时期或新公共行政管理时期,这个时期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围绕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为政府管理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分化、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大踏步向整体化迈进,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其代表有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把经济人假设引入了政府行为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分析有独特的价值,为认识政府及其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包括科斯、诺斯、威廉姆逊与德姆塞茨,主要贡献有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帕森思提出的每个组织系统分为决策、管理和技术三个层次。

第三节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一、对公共理论的不同理解

公共管理理论理解的理论转换: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主要有:(1)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2)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3)将“公共管理”看做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的一个新的学科框架。波兹曼和斯特拉斯曼的《公共管理战略》是第一本为公共管理确立基本学科框架的教科书。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组织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为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1)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跨学科综合性更强。公共管理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研究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他的基础更扎实,并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

(3)公共管理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没有的或不受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

(4)大量新主题的出现。公共管理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5)研究方法是实证与规范相结合。公共管理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普遍适用“行政原则”的探讨。

(6)实践基础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公共管理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相比,它更具现实性。

四、公共管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客观事务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务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和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整体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

(2)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法的要点是通过对不同事务或同一事务在不同阶段的情况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

(3)实验分析 本质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事务的各个因素、事务的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找到这种事务在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数据及面貌。

(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要点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加以描写或叙述,以脚本等形式说明一个事件的有关情况。案例分析既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又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本章题型:本章主要题型:简答、选择、案例

本章重点:第一节二、四;第二节四;第三节三

第五篇: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摘要】首先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我们是需要政府的,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政府管理制度的对比,发现很多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发现中国政府还存在很多制度性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国政府深化改革,改革僵化的管理制度。

First,at the present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we need the governmen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arket failure.The gover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 aspects of our society.We can find vital reasons of some social problem by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western government(mainly about theAmerican government).We find many institutional problems in Chinese government.So,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deepen reform to change the rigid management system.首先我们不可能不需要政府,本书中①斯托基和泽克豪泽指出市场失灵的六种原因:存在交易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充足的可能性;交易成本会有碍交易的实现;由于信息不足或分配不均衡或是无力保障合同的实施;有些买家或卖家的市场力量是以破坏公平定价的条件;某些交易存在外部性。这说明市场不是万能的,所以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要进行宏观调控。

其次,政府必须是要受到限制的,美国立宪之父麦迪逊曾经说过,如果每个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类,那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因此美国通过了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小布什总统曾经说过,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再次,政府受到的限制是有方向的,政府必须要为人民服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凡是让人民为国家服务的国家,必是专制的残暴的国家,只有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才是民主和善意的国家。一个国家,绝对不能只发展经济而国家发财,却不给人民自由,如果这样的国家掌控了世界,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呢?是制造麻烦还是带来福祉?以暴制暴,并不能真正消除暴力。一切通过暴力建立的理论体系,都只能是诺言、欺骗和伪科学。

关于公务员制度

在对政府的限制和管理方面西方比中国要进步得多。美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事前要有详细的计划,要将录用的职位情况、人员数量、基本条件、工资待遇等信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发布。不得有种族歧视,不得歧视残疾人。美国公务员工资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实行同工同酬,不论性别、种族、信仰、年龄,只要做相同的工作就应取得相同的报酬;二是要保持工资与职称或者职等的相应关系;三是要维持公务员工资与市场中同类人员工资的大体持平;四是公务员工资要能够随经济发展和物价的变动而相应调整。① 《公共管理导论》P**页

美国公务员制度法制完备,用制度管人管事。美国公务员依法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联邦还是州、郡都制定有公务员管理总法性质的《文官法》或者《文官制度法》,并依据该性质法规制定有公务员管理各环节的相互配套的单项法规。美国公务员制度讲究分类培训,重在提高工作能力。2000年以来,美国的公务员培训发生了较大变化。联邦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由通用型的管理培训,发展为根据工作特点和绩效要求进行分类培训。完善公务员晋升机制,广纳良才。美国各级业务类公务员的任用实行公开考试晋升必考。当出现职位空缺时政府会通过各种媒体发布招考公告,机关内部人员和社会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都可报名应考,并依据考试成绩取得平等的任用机会。

但是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显然要比西方落后了很多,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几乎还停留在传统的行政模式当中。这种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弊端很明显。根据欧文·休斯这本《公共管理导论》,主要弊端有:②

1、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僵化的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制度无法应付快速的变化

2、导致公务员只关注于自己的事务并患幽闭恐怖症

3、人事管理的目的在于,为需要完成的任务选拔任命和培训最适合的人员,然而这种人与事十分匹配的情况在任何制度中都难以完全实现

4、从基层选拔新成员的实际情况表明一大批公务员将会以相同的方式获得提升,直至离职。所以,有毅力、无野心的或健康的公务员将会成为部门的首长,而那些无耐心的或者天资高的公务员将会离开

5、那些差强人意的人事选拔方法,只是表现出一种表面的公正,实际上却都是在鼓励见风使舵的人而打击有能力的人

6、绩效测评的方法缺乏还会产生其它人事问题。可能会形成一种有具有相同心态的管理者所组成的小集团,只雇用和提拔属于他自己那一类人。

关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西方的政府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新古典主义政府仍然在很多方面进行着调控。③安德森提出了一组相对较为实用的政府角色,他探寻七项被称为一般角色的政府的基本职能,这些职能具体如下: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维护竞争、保护自然资源、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另外,本书提到政府的主要调控手段有:供应,即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商品和服务;补贴,这事实上是供应的一种补充手段,政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资助私人经济领域的某些个人,生产政府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生产,这里指政府生产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管制,这里指政府运用国家强制力批准或禁止私人经济领域的某些活动;对于这些工具的运用取决于特定的政府职能并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且美国发展有一重要理念,即社会进步主义,主张实行全面社会福利,关心弱势贫穷群体,要求更公平公正的分配,反对资本垄断。最早的批判者时莱斯特·沃德。他指出:“自由放任时紊乱、不理智、不道德、不公正的,全然不符合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则。其中,大工业时代的垄断代替了公平,真正的自由竞争已经名存实亡。那些将自由竞争喊得最响亮的人,其实是最乞求于国家干涉的人,即他们才最需要通过权力来垄断地积聚财富。”事实上,不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干预是否公正。沃德强调,只有国家在资本的强者和弱者、在特权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进行公正的干预,真正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才能实②

③ 《公共管理导论》P152《公共管理导论》P104页

现;只有国家决心保证机会平等,保证经济稳定和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智力水平,民主才能彻底贯彻。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的干预作用显然是要比西方大得多,但是这种中国特色的政策显然也带来了不尽人意的后果,虽然表面上没有出现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大危机大萧条,但是却暗藏着深深的危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到了0.61(官方数据显示)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这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有关专家称高基尼系数是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自然结果,它并不可怕。在短期内要缩小收入差距可以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政策来实现这当然是多方面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也说明我国的很多政策方面还存在深重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在调控方面。

我国上至中宣部,下至各级基层政府一直在宣扬爱国主义,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放在较低的位置,但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边沁的主张就是边沁主义,即功利主义,代表作《道德与立法》。边沁认为,凡人都有欲望,即为自我生存和避免危害的自利欲望。由欲望产生的动力成为动机,而动机就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因。因此,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因就是欲望。边沁提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根本在于欲望的快乐和痛苦,人的一切行为则取决于对自己的功利,即当人的欲望在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焦虑和痛苦,而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行为实现满足后就会觉得快乐和幸福,而这实际上就是满足。因此,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奢谈社会利益是什么,是无聊和无益的。因此,我国政府在管理方面要找清楚方向,改革不仅仅在动机和目标上崇高,重要的是手段、过程和结果是否对人民有好处。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最后,我想用张澜涛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中国古代的十六字治国箴言来总结政府的管理方法。那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这句话有很丰富的解读方法,但是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治国重在治理人心。一方面由于人心难测又难以改变,容易失控,所以对百姓不得不有所防范。治国者须因事为制、随机应变,不可固守旧制,应把握“无德必亡,唯德必危”的尺度;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要从最易造成百姓心中纠结的社会问题入手,也就是要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层面思考问题,防范社会的结构性利益失衡成为人心不稳的根源。要以“人道”还治人心,适时教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警惕因人心不稳导致民怨迭起,要扼制不确定因素的灾难性放大。二是治国重在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故在“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就要注重防微杜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往往不能被轻易察觉,也不容易区分,如同“道”一样。因此要格外细心,慎始敬终,格物致知,明察秋毫,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三是治国重在以精纯专一的态度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充分发挥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四是治国重在切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不偏不易的务实态度(中庸之道)遵循“天道”(自然法则),从而守中固善,统率治国纲领。

下载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管理导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学的开山鼻祖指的是: A、冯·史坦因B、伍德罗·威尔逊C、马克斯·韦伯D、泰勒 2、最早提出“行政学”概念的是: A、冯·史坦因B、伍德罗·威尔逊C......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有感 在我们09行九班级的浓厚专业气氛熏陶之下,我选择了阅读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通过联想记忆法,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以为是晦涩难懂的教材著作,并且意外......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提到许多管理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它强调个人魅力在管理中的重......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范文合集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提到许多管理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它强调个人魅力在管理中的重......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分类号:单位代码:09 密级:学号:10309014044浅谈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评价机制论文作者: 课程名称:公共危机管理 专业名称:2009级公共事业管理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二○一一年十一月......

    公共管理导论要点总结(最终完整版)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章 变革的时代 An era of change 一、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原理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1)官僚制,......

    公共管理 重点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

    计算机导论重点总结

    本课程的任务是? 为计算机系的新生提供一个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入门介绍,使他们能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该领域工作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