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应龙老师《阅兵引出的数学问题》学习体会
华应龙老师《阅兵引出的数学问题》学习体会
华应龙老师的《阅兵引出的数学问题》,华老师先出示了一段今年阅兵式的视频,问学生:看后有什么感受?随后出示了3个思考题:
1、阅兵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阅兵中的数学问题可以和小学生分享吗?
3、这种分享有什么价值?
华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自己练习本左上角写上名字,每个字1平方厘米,原因是华老师说自己眼神不好,同时要求把名字中的易错字写上拼音,在看学生写的名字时还调侃道,有的学生太好了,名字三个字,都注了拼音。整节课,华老师都是围绕阅兵展开的,其实也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风格,华应龙老师的课堂随性行为,很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多参加这样的学习活动。
第二篇:读华应龙老师
读华应龙老师《我就是数学》有感
蘧爱华
当我写《生活中的比》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评析时,我真的不知这中间的差别,程翠萍老师推荐给我《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收获颇丰。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华老师不忘初心,爱心永在,在爱的基础上多思考,积累智慧的过程。
我欣赏作者,工作二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本书共有六辑。第一辑——课前慎思。“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第二辑——课中求索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
第三辑——课后反思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孩子害怕老师当众出丑,挑了办公室背人的地方,还说一个车找不到了,让老师一个车,好胜的老师却没有领孩子的这份情。通过这盘棋“外显的是我棋艺高,内含的是我教感弱”,华老师严厉的剖析自己。
第四辑——听课随想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学生真正从活动的本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并在活动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只要踏进了数学的大门,你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数学上也有许许多多趣味的东西,产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我向华华老师学习,课堂留错给学生,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质疑的能力。
第三篇:华应龙《连乘问题》
富阳市小学数学“教学结构·思维活动”研讨活动
华应龙《连乘问题》三(4)班
师:把练习本打开,拿一支笔。上课的时候就是用眼睛交流的。
师:我们是富阳实验小学几班。我们有几个同学?直接告诉我不是很好,如果告诉我条件,要我来算一算?
每个大组11人,一共4个大组,一共有几个人?
师:其实是这样吗?如果像刚才同学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列式?
生:我们可以先算10加10,再算11+11。
师:还可以怎么算?
生:用除法用42人,除以4
师:我们要求的是总人数,你已经告诉我们了,对吧?除了刚才这位同学的算法,还可以怎么算?
生:10×2=20,11×2=22
师:加法变成了乘法,还有?你说
生:还可以10+11=21,再21×2
师:为什么乘2?
生:因为有2个21,师:我知道我们班有42人,那么我们全校有几个人?
生:大约1500人
生:大约1000人。
师:直接说人数,我们不太明白,问校长,你觉得应该怎样问?
生: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个班?
师:我们班有42个人,如果全校平均每个班有42个人,一共有36个班,一共有多少人?算一下。
师:交流一下:
生:36×42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乘号忘记写了
生:42忘记写了。
师:如果我是他,我要哭了。有没有好的地方?
生:得数算对了,仔细听了,数据都对了。
师:对呀,有这些地方是好的,以后我们评价他人,首先要评价一下他好的地方,再评价不足的地方。
师:谁的结果和它一样
师:我们全校实际一共有多少人?
师:和实际差不多。
师:如果现在,我给你这样一个问题:每班50人,如果每个年级4个班,那么全校一共有几个人?算
师:谁来做小老师。
生:先算一个年级有多少人,4×50=200人,再算200×6=1200人。所以全校一共有1200人。
师:还有?
生:一共有几个班,4×6=24,再算24×50=1200
师:刚才两个同学思路一样不一样?第一位同学是怎样想的,谁能说?
生:第一个同学先算一个年级多少人?(师板书),再算6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师板书)
师:每个年级有多少人,怎么算?
师:要求全校一共有多少人,先想每个年级有多少人,要求每个年级多少人,先想每个年级有几个班,每个班几个人?
另外一个思路怎样想的?
生:先算全校一共有几个班?再算出全校一共有多少个人?
师:先算每个班多少人?然后再算全校一共有几个班?怎么算?一个年级几个班?然后再几个年级?(师板书)
师:这个思路是这样想的:每个
师: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了,如果是上海的一个同学4×50×5,答是1000人?你有什么想法?
生:每个年级一共有几个年级呀?
生:难道上海每个年级是5个年级?
师:对的,上海的小学是5年制。所以解决问题我们要符合实际情况。师:回过头来,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决?同桌说一说!
生:可以先算出全校一共有几个班,再求全校一共有几个人?
师:班数怎样算?
生:4×6=24
师:还可以怎样想?
生:先算一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师:刚才大家算都会,思路每个人都不一样。华老师来说一遍。
师:可以每个班有几个人,每个年级有几个班可以求出每个年级一共有几个人,再根据一共有6个年级,可以求出全校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要求全校一共有多少人,先想每个班有几个人和有几个班,全校有几个班,先想全校有几个年级和每个年级有多少班?
师:同桌再说一遍
师:请你打开书,99页,请你用文具盒或书遮住下面,看着这幅图和这边的一个问题,自己去找条件,请你算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师:请你把思路在自己心里想一想?
生:先算出每个方阵有几个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几个人?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生:或者8×10×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不是还可以?
生:3×10×8=240人(师板)
师:这个先算什么?
生:先求10个方阵?师:有10个方阵吗?
生:每个行有10人,3个方阵一行有几人?再求一共有几人?
师:3×10表示什么/
生:每个方阵第一行有几人?
生:每个方阵有30人?
师:10在哪里?表示什么?
生:每个方阵每行10人,还有两个方阵,也就有10+20=30人
师:一个方阵第一行有10人,还有两个方阵,就是3个方阵的第一行有几个人。
师:我们可以想3个方阵一共有几行,每行有几个人,可以求出一共有几个人? 师:赶快我们来做一做99页下面做一做。
师:看看这个做一做我们又可以怎么想呢?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师:算式
生:6×5=30,30×8=240个。先求一盆有几个,再求一共有几个?
生:30×8=240,每盆有30个,一共有8盆。一盆有30个,一共有几个。生:5×8=40,40×6=240
生:每行5个鸡蛋,一共有8盆鸡蛋,算出来8盆鸡蛋第一行有几个鸡蛋? 师:看着这幅图,我们来想这个算式,5在哪里?8在哪里?5×8算了什么? 生:我们把8盆平摆,一排有几个?再算6排一共有几个?
师:这一步算出来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一步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大家都非常棒的找出条件来解决问题。没有一个人找错,用掌声夸夸自己。
第四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着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第五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
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当读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时我真的不知到此话为何意,读后恍然大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教学中葆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尤其是没有经验的我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从华老师那里学到了课堂上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现在的我也许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但这也是我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最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应当学习的当是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有去认真的反思,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感到害怕,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摒弃各种杂念认真去反思,让自己做到更好。
年轻的我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最后我要引用华老师的话激励自己也送给全体在位的老师“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完善,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
刘忠诚
20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