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活运用素材 大胆处理教材
灵活运用素材 大胆处理教材 ——“青蓝工程”听课心得体会
11月 日,本人听取青蓝工程指导老师李均炜的公开课——《3.1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听课的个人感受还是课后的同仁评课,都感觉到均炜师此课的朴实自然、灵活高效。
朴素实在,此时无剑胜有剑
均炜师此刻给人的最直接的感觉是朴实有效。他还是简单的传统教材,没有音乐、没有照片、没有学生的课前准备。这让人感觉好像是很简单,实际上他摒弃了很多形式上的矫揉造作等公开课的通病,把真实的课堂还给学生和老师。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就是那朴实的语言、正常的师生互动和学生“有点乏味的”回答。返璞归真,朴素实在,或许这就是在没有比赛、评比的压力下,教师、学生的真实互动,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公开课常态化”。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的简单形式,就是一般的甚至是较差的教学。高明之处在于朴素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无论是开头的复习导入,之后的时事知识讲解、童年故事分享,以及最后的归纳总结,课堂练习,让人觉得环环相扣,没有浪费和不当的地方。
处理灵活,用教材胜教教材
武术上形容武艺高强的人,常用的词就是“人剑合一”、“ 无剑胜有剑”,均炜师的课给人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此次公开课,均炜师讲解的是《3.1科学发展观》,这课从内容上较为理论化,空洞化,要讲好实在不易,要讲得精彩、有效更难。在教材处理上,他大胆突破教材的原有框架,采用的是倒叙的教法。具体的做法是,先讲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和做法,通过过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再来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原因、内涵,最后讲解科学发展道路。这些知识点调整之后给人的感觉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感觉,总体上属于演绎法的处理。这就解决了之前原有教材处理的弊病,理论化、空洞化的概念不再是学生的当路虎,把它放在后面处理,反而是一种理论升华,学生听了也感觉较为合情合理。
这就是“人剑合一”的感觉,感觉就是那么自然,它没有武术套路的那种按部就班的那种笨重的感觉,而是一种“人剑合一” “ 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这种境界的修炼源于他对教材中重难点的把握、归咎于他对教学目标、考纲考点的熟悉以及对学生思维习惯的东西,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连夜加工能达到的。这让我想起武术中的扎马步、木人桩等基本功的练习,这也是均炜师这堂公开课给我的较大收获和感触。
自然贴切,适合就是最好
在讲解知识点时,均炜师没有太多的预设,总感觉他很多内容是课堂生成的。授课时他总是很细心领会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以学生的反应来作素材选择的依据。讲解中他讲了他小时候在陈埭亲戚家溪边玩耍时,溪水的清澈、干净,让学生感受到之前环境的美好,以及之后工业污染后环境的恶化。他还通过介绍晋江市政府治理阳光广场内沟河的实际投入,来为学生讲解环境恶化后改善环境所花成本的巨大,以此呼吁学生要保护好身边的环境。
均炜师的这堂课,给我的另一个收获是处理“预设与生成”感悟。均炜师的这堂课告诉我,预设是“骨架”,生成是“肉体”,骨架要预先设计好,设计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具体点就是重难点的把握。肉体就是素材,讲解知识点的素材。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所用的素材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学生现有的对知识的瞬间反应,从西方理论上讲,这美其名曰“最近发展区”或说“课堂生成”。只有这样处理,才会感觉肉体和骨架的完美一体,感觉到素材运用的自然贴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是素材运用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前提就是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对素材的正确认识。
均炜师这堂课给我的收获就是,深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素材、时事知识来讲解知识点。
第二篇:浅论考场作文灵活运用素材
浅论考场作文灵活运用素材
廉江中学刘付金志
摘要: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考场作文中素材匮乏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在考场如何灵活运用素材,说明在写考场作文时多角度运用素材,使作文内容充实。
关键词:教学考场作文灵活运用素材
“内容充实”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一个要求,指的是文章里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但是,学生的作文往往存在着内容单薄的毛病,具体表现如下;
1、单调:材料少得可怜,只有单一的素材,不能充分论证观点;
2、空洞:泛泛而谈,无实在内容。
3、陈旧:素材大多是“熟人”,诸如司马迁,居里夫人、海伦·凯勒之类。每次考试,平庸的作文大多是因为材料匮乏、内容空洞。考生缺少对素材的积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缺少对课外材料的阅读,更缺少对生活的思考。这些考生总是把以前的作文用例或论据一用再用,毫无新意可言。这种素材陈旧,内容不充实的考场作文是拿不到高分的。那么在考场作文可以灵活运用哪些素材呢?
一、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素材。语文课本是写作素材的资料库。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历史、文化、社会,古今中外、名人事例、典故诗词等等。课本中蕴含着众多写作素材,在考场上冥思苦想,没有东西写时,回到熟悉的课文中,把涉及的名人事例搜寻一下,很可能就会有符合作文主题的素材。历年高考都有一些优秀考生因活学活用教材而获得高分。李白是课本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他的很多方面同学们都可以写进作文。比如2010年广东高考高分作文《是梦境与我为邻》就很好的运用李白这一课本素材。课本中有很多材料,如果我们适当加以运用,就会妙笔生花。学生从课本素材入手,挖掘、积累和妙用其中的素材,灵活运用,容易使其成为议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1.直接运用。很多课本素材我们可以直接加以运用。谢坤山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在如花的年龄,命运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08年广东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中有学生很好运用了这一素材:“遭遇挫折时,我们不要轻易说“不”。著名作家谢坤山。原本健全的谢坤山在16岁那年被高压电线击伤,几年后又意外失去右眼。两度重伤的他从没有轻生的念头。他没有轻易说出那个“不”字而是选择了走绘画创作的道路。”由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考生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素材太少而担心,只要熟悉课本素材,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写出好文章来。又如,学生在模拟试题“平常心”中运用了课本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在失败面前不气馁,有一颗平常心,终于走向成功;在写“孝德”可以直接运用《陈情表》李密的材料:李密为了报答祖母养育之恩,皇上诏命也不为所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孝德感动了皇上。课本中有很多素材,只要我们善于积累,灵活运用,就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在写考场作文时,也就不会觉得没材料可写了。
2、加工运用:《鸿门宴》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在这篇课文中人物众多,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在考场作文中加工运用。在“借助他人力量,走向成功”时 1
我们就可以写:刘邦借助张良的智慧,在鸿门宴中得以脱身,更在以后的斗争中借助萧何、韩信、樊哙等人的计策、力量,终于取得天下。在“性格决定命运”可以写刘邦沉着冷静,忍辱负重导致了他在和鲁莽有勇无谋的项羽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二、灵活运用历史素材,给文章增添色彩。要做到“深刻、丰富”可以适当融入历史文化人物和典籍,因为厚重的文化历史积累是强大的写作之源,鲁迅说:“我们看历史,能够根据过去推知未来。”以典型的文化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能够表达出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同时,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作为文章的论据,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彰显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化具有较高 的文化品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典型人物,很多感染力的历史故事,这是我们又一巨大的素材宝藏。
如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志士苏武,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精神内涵,他的心忧天下,他的高洁情操,他的忠心耿耿,他的正直勇敢,他对生命的选择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人想到苏武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些独特的感受若能在考场作文中体现出来,自然会爆发出撼人心魄的力量。又如:(03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 就运用了苏武的牧羊守汉节这一论据。在考场作文想不到素材时,静下心来,在历史的长河里去寻找,去梳理,去思考。我告诉学生思路受阻时,想想历史素材,往往会眼前一亮,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找到历史素材的时候,你的文章就会充满了文化底蕴,成为你夺取考场作文高分的有力法宝。
1、找准材料与题意的契合点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它不是事先为我们准备的,特别是一些复杂的事实论据,涉及人、事、物等方面,内容丰富,含义深广。那么如何使“这个论据”能有效、准确地论证“当前”的论点呢?方法是择其一端,舍弃其余。即精心选择论据中与论点最具本质联系的“那一端”,那个侧面,就运用那一端,那个侧面.而其余的内容、含义均舍弃不用。
2、多角度运用历史素材。对同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可以多个角度切入:
(1)乐观向上,坚持理想。他曾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当时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没有得到诸侯的信任。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2)坚守道德:孔子迁徙被围困,没有了粮食,但他没有胡作非为。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3)与人为善: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乐于助人,待人和善。他很善良,很有同情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又如“曹操”这一素材:如果话题是“尊重人才”就写他裸足迎才,一听许攸来投靠他,他就从床上跳下来,跑出来恭迎;如果题目是“遵守规矩”就写他割发代首,曹操自己的马受惊一下子蹿入麦田中,为了取信于民,他就割了自己的头发。
三、选用社会时事材料。《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主题要求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①这一主题要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作文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就是关注社会热点,从作文层面来说,关注社会热点就是要求考生关注受到民众注意的国事民生。
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远离社会的问题。因为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度,所以,大多数作文是拼凑敷衍,无病呻吟,缺乏时代气息,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为考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提到:“把学生的视野引入万花筒般 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生活”。②我们应该关注现实,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写作的材料,这样写出的作文才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利用时事新闻资源进行情境作文的训练,可以逐步提升学生成长和人生的境界。这一系列重大时事新闻话题,其实包括了政治、科学、体育、艺术和社会几大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考场上我们把这些时事材料作为写作素材,既可以使我们顺手拈来,又可以使考场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立意深刻。考场作文灵活运用时事素材,可以避免催生出大量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的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怎样灵活运用时事素材呢?
1、平时多积累时新素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了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
③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广阔的社会生活给我们提供了
丰富的写作材料。关注国家,关注社会,我们的视野就会开阔。写作时就会文思涌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收看《新闻直播》、《今日关注》、《630新闻》等等,并叫学生写个人感悟,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作文引来了常流常新的活水。三年时间里,学生两个星期写一篇感悟文章,这样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时事素材。
2、巧在挖掘运用: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引起我们关注的社会事件。我们要去挖掘,去运用。我们可以运用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事件,把它们当作考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源头。学生可以对这些重大事件进行分析,架起时事热点与作文话题之间的桥梁,挖掘社会事件的深层意蕴。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剖析根源。如在命题作文“人与己”中,就有同学灵活运用了丰田召回门事件,长江大学生勇于救人等鲜活的素材,给文章带来了时代气息。社会时事材料不但针砭时弊,而且丰富充实,极大地唤起了阅卷老师的共鸣。2010年广东高考标杆作文就灵活运用了:鄙视农民工、“躲猫猫”、“喝水死”、校园安全,钓鱼执法等社会怪现象,针砭了当下在“与你为邻”这一问题上的种种社会现象。这名考生在考场上能灵活运用社会时事材料,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写出了很有深度的佳作。广东省近几年高考高分作文都体现了社会时事材料的重要,折射出来的就是希望看到考生有属于自己的富有时代和个性特征的体验、思考、感悟。
总而言之,学生在写考场作文时灵活运用课本素材,历史素材,社会时事素材,就会使文章内容充实,事例鲜活,有血有肉。
参考文献:【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顾黄初先生《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北京出版社1988年
二零一零年十月
第三篇:作文素材(教材)
作文素材(教材)——构思篇
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可用于“胆识”“口才”“说话艺术”“综合素质”等话题)
2、《勾践灭吴》失败总是令人丧气的,有些人从此就一蹶不振。但是,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中,失败总是难免的,积极的办法,就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春秋时的越王勾践,他的失败够惨了吧,他不是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吗?(可用于“失败”“坚持”“毅力”“坚韧”等话题)
3、《邹忌讽齐王纳谏》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尤其是权贵者,往往听不到真正的声音,如果我们缺乏自知之明,沾沾自喜,就会以为自己真的“美于徐公”,那就危险了。(可用于“自知之明”“赞美与批评”等话题)有的人,本来满有道理的,但是对方并不服气,结果闹僵了。究其原因,还有一个说话的艺术问题。齐王纵然再有修养,也好歹是个国君,面子大得很,邹忌要讽他纳谏,也要巧用比喻,结果皆大欢喜,齐王愉快纳谏,国家强大,“战胜于朝廷”。(可用于“说话艺术”等话题)
4、《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说话。在这种情形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此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这种说话的态度,说话的艺术,恰恰是我们经常欠缺的。(可用于“说话艺术”“将心比心”“亲情”等话题)
5、《寡人之于国也》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6、《劝学》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不少人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吗?做到“锲而不舍”吗?做到“用心一也”吗?(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等话题)
7、《过秦论》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可用于“反腐倡廉”“民心”等话题)
8、《鸿门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善于应变,善于应对。忽然想起《鸿门宴》的场面: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景,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变,善于应对,结果使他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是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用于“善于应变”“适应环境”等话题)
9、《兰亭集序》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一觞一咏”,“游目骋怀”?(可用于“风景”“生活”等话题)
10、《归去来兮辞》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不管你到了天涯海角,家都使你魂牵梦绕。当年,陶县令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可用于“家”“亲情”等话题)
11、《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也有美,残缺也是美,维纳斯正是缺少了双臂,才显得如此秀丽迷人。不要为自己的某些缺陷难过,也许你的缺陷,会促使你奋进,促使你成功。(可用于“缺陷”“身残志坚”等话题)
12、《谏太宗十思疏》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大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可用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话题)
13、《滕王阁序》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无必要的谦虚反而是虚伪和懦弱的行为。毛遂自荐,成就了人业;王勃路经滕王阁,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四座惊叹的美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精彩的语句,使得他在文学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可用于“表现自己”“勇气”“勇气与才气”等话题)
14、《师说》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用于“自信自强”“能力”等话题)
15、《六国论》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论述的文章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著名的一篇。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封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时不是也看得多吗?(可用于“团结合作”话题)
16、《游褒禅山记》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话题)
17、《伶官传序》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载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样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可用于“反腐倡廉”“自律”等话题)
18、《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调查即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为就值得赞扬。(可用于“调查研究”“科学态度”等话题)
19、《项脊轩志》今夜,月亮很大,很美,我在院子中漫步,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句子:“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用于描写秋天月夜之景色)
20、《五人墓碑记》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可用于“死”“价值”“正义”等话题)
21、《病梅馆记》 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应试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许多只能是“高分低能儿”,是病态的苗子,如同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或“曲”,或“欹”,或“疏”,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素质教育,便是救治那些“病梅”的良方。(可用于“人才”“素质教育”)等话题)
22、《诗经》三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爱情,也是人们正常的精神生活。远在《诗经》的年代,已有许多恋爱场面的描写,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么生动,多么真挚,多么感人!(可用于“美”“爱”“追求”“人性”等话题)
23、《孔雀东南飞》 今天已经二十一世纪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可能极少,但是,越俎代疱,干涉溺爱,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同样会阻碍他们健康成长,同样会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警惕啊!(可用于“子女教育”“溺爱”等话题)
24、《琵琶行》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说有声响,反而更显得寂静;同样道理,白居易也写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本来大声疾呼,或如泣如诉,更能表达心中的情感吧,但有时无声的抗议,或无言的饮泣,则更具震撼。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吧。(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多角度看问题”等话题)
25、《近体诗八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的英雄烈士,同样会流芳百世的。(可用于“爱国”“正直”“品格”等话题)
26、《词七首》 生活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就如感情吧,恋人或夫妇天天厮守在一起,未必就感情深厚。宋人秦少游已有此真知灼见,他说“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所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苏东坡也说得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来,双方感情深厚与否,不在于距离远近,时间多少,关键是看有没有心思,有没有责任感吧。(可用于“感情”“友谊”“责任感”等话题)
27、《陈情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可用于“情与理”“说话艺术”等话题)
28、《前赤壁赋》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可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29、《祝福》反对封建,提倡民主;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在今天,受迫害的“祥林嫂”时有所闻,满脑子牛鬼蛇神轮回报应的“柳妈”更随处可见,而且,“柳妈”更是年轻化、低龄化,这难道不应引我们高度的重视吗?(可用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等话题)
30、《装在套子里的人》 墨守成规,不敢改革,不敢创新,这种人恐怕有两类,一类是“别理科夫”,惟恐一改乱了现在的局面,令自己无所适从;另一类是既得利益者,怕一改则失去自己已经得到的利益。无论是哪一类人,都是改革的绊脚石。(可用于“改革”“创新”等话题)
31、《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愚昧麻木;当年,鲁迅痛惜买人血馒头治病的“华老栓”以及指责夏瑜“疯了”的茶客们,今天,我们也愤慨那些见死不救、袖手旁观、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的人们。(可用于“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等话题)
32、《项链》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能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不一定做得到呢,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可用于“失败”“挫折”“勇气”等话题)
33、《守财奴》社会在进步,观念要更新,勤俭节约固然是美德,但不懂消费不识享受,象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其实是浪费,于己于人于国都是不利的。(可用于“观念”“合理消费”等话题)
34、《失街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一生唯谨慎,但也有街亭之失,祸及全局。诸葛亮尚且如此,我们“凡人”偶有错误,不足为怪。问题是,有错要懂得补救,还是要提到诸
葛亮,他运用“空城计”等,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可用于“过失”“人非圣贤”等话题)情与法,有时会困扰和为难着人们,不知如何处置。翻翻历史书,当年的孔明也遇到这种难堪的事。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可用于“法律”“情与法”等话题)
35、《阿Q正传》八十年前,鲁迅先生创造了阿Q这个人物,阿Q已经成了愚昧落后的国民的象征。时至今日,阿Q绝迹了吗?非也,阿Q仍活着;阿Q精神消失了吗,非也,时时还会体现。想想看,不懂自身的权益,善恶不辨,欺善怕恶,麻木不仁,精神胜利等在阿Q身上找到的缺点和弱点,我们是否都会有一些?(可用于“精神”“素质”等话题)
36、《报任安书》人生一世,不可能风平浪静,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是如何看待逆境,如何度过逆境。司马迁本来好端端的当他的太史令,谁知一语不慎,得罪汉武,被处宫刑,他心中的悲愤,在《报任安书》中可充分体现。如果司马迁屈服于命运,则世无《史记》,他亦不会流芳史册。(可用于“逆境”“忍辱”等话题)
37、《廉颇蔺相如列传》尽管后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各种议论,但不可否认,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可用于“胆识”等话题)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已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这故事,实在很值得一再提到的。(可用于“团结合作”“忍让”等话题)
38、《屈原列传》屈原以“自投汨罗以死”反抗黑暗的势力,当然,这种方式不可取;但是,他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浊世同流合污,这又是很值得赞美的。我们有些人,正是以“潮流如此”来作借口,放纵自己,结果身败名裂。(可用于“骨气”“品格”等话题)
第四篇: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廖琢佳
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其实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教材,真正发挥插图的教学效用,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看图写话,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发展到中高年级的看图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6至12岁的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形象生动、充满张力的课文插图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素材。具体操作中,可根据插图画面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口语交际或者课堂练笔等形式,描述插图中的情景。学生有了学过的课文作为基础,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这种课文插图描述对学生语言积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目前许多低年级的课文配了多幅插图,就像连环画一样,展现了故事发展的情节,学生们兴味盎然。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课文篇幅长,人物对话多,孩子们完整地复述课文有一定难度。如果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带领孩子仔细看图,借助课文弄懂每幅图的大意:青蛙生活在湖边——青蛙与苍鹰的对话——松鼠引导青蛙一级一级跳台阶——登上山顶看到大海。孩子们根据插图讲述课文故事,难度降低了,有助培养他们的兴趣,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所感悟,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体验。当前,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插图都是表现故事高潮或主人公形象的“经典镜头”。这些形象直观的插图充满质感和神韵,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引起学生的遐想。教学中,可将这样的插图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支点,带领学生反复品味画面。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孩子们知道了斯杰潘老人把猎枪挂在墙上,再也没动过,是因为被天鹅破冰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让他们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并试着给插图起个名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有的学生起的是“破冰勇士”,因为这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还有学生起的名字是“老天鹅”,因为老天鹅带领大家破冰、捕食,是天鹅队伍的灵魂。常常是一个学生话音刚落,就有另一个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团结的天鹅”,也有的说“天鹅勇士”„„
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各自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文本的理解。从学生所起的名字中,我感觉到他们对天鹅精神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了。天鹅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也更“高大”了,学生的情操也由此得到了陶冶。培养学生思维深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自于对课文的感知、消化、吸收和创造。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由于时间久远、空间遥远,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有些课文在情节的推进或人物对话、场面描写中留有空白。这类课文往往都配有发人深思的插图,为了弥补这些空白,教学中就要巧妙地借助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学生深度思维。
开发学生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章节中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想象力有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文和插图,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思维自由翱翔。
类似的插图在每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有编排,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孩子们的求异求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
插图作为语文教材显性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备课文的同时,还要备插图,挖掘插图内涵,并善于把插图教学与课堂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插图教学像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出彩。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五篇:掌握教材用活教材大胆创新(数学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已经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这种认识付诸行动,变成可操作的方案。下面结合数学课的具体实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新知识的生长点,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入高峰,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导向新知的过程,分析新旧知识的组成要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时,可以从“乘数中间没有零的乘法引入”,然后请学生改编题目,大家就会发现,“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还没有研究过,从而产生尝试新问题的欲望,在尝试过程中,又会发现,用乘数中间的零去乘另一个乘数,积是零,这一现象很特别,学生们的思维被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时候教师引导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高峰。有的学生会提出:“既然积是零,这一步可以省略”;有的学生会接着提出:省略这一步,对位出现问题结果就不正确了。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这一刻得到充分的发展。
又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先出示“一段公路长30km,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列式为30÷(30÷10+30÷15)=6(天),这时,把公路长依次换成60km、90km、120km等,通过学生解答,会发现长度变换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却没有变: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120÷(120÷10+120÷15)=6(天)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为什么结果都是6天呢?教师引导学生将旧知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新知识(把公路长看成是单位1)建立起来,根据分数的意义,甲队工作效率就是,乙队工作效率就是,学生很容易列出简捷的算式:1÷(+)=6(天)。经过研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在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处引导探索,学生们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
二、利用教材“空白”,让学生大胆创新。
教材对问题的解释、数学方法的介绍等是不可能穷举的。这就给我们留出“空白”,教师要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创新。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材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此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拼成别的图形可以吗?教材没有讲,“空白”留给我们,学生刚刚用割补法,研究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操作学具,学生能用割补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也能用拼摆法得出长方形(学具为直角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学能用分割法得到两个三角形,都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分割法”是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这是学生的创造。
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不应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而在于推导公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渗透“转化”、“对应”等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作“等积变形”,积累“化归”的出验,使学生的“所得”全方位的扩展。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性练习是指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如解题思路不唯一,答案不唯一,有多余的条件等。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的答案,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画阴影表示长方形的,引导学生做出多种情况的,即横分、纵分、对角分等。
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的练习:“修一条长2400m的路,前2个月修了全长的,照这样的速度,几个月可以修完这条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不唯一,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题目还有多余的条件。
计算:8.08×12.5,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学生可以得出若干种思路,解法一:12.5×8.08=101;解法二:8×12.5+0.08×125=101;解法三:(8.08÷8)×(12.5×8)=101;解法四:×=101。
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掌握了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教材,才能很好的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才能了解哪些知识方法有待于补充,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开放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