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通过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讲赛,参赛教师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处理与不处理对教学是两回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必须从教材处理开始。如何处理教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衷心希望这些想法能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共勉,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共同努力。
一、吃透大纲、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脱稿(书)讲述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规范,历史教师应该首先熟悉大纲,明了大纲对高、初中教学的不同要求,对高、初中历史教学准确“定位”。目前,我州大部分教师身兼高、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初中(特别是初级中学)还有部分非历史专业毕业的历史教师。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注意钻研大纲、吃透大纲,往往形成教学的“定位”错误,讲述难免出现不适宜学生认知规律的现象:初中课用高中教法,盲目拔高难度;高中课用初中教法,把高中生当成初中生,培养不了学生能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不出高、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
很多教师不敢或不愿进行教材处理,讲述中离不开教材,教法单
一、讲述平淡、教学双边活动差等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不熟。教材不熟悉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讲述生动、用历史情境渲染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多种教育的“大敌”。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下工夫尽快熟悉教材,教学中能尽快脱稿(书)讲述。笔者认为:脱稿讲述是历史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基本体现。
试想,给中学生讲述历史,教师能脱稿讲述,学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学生肯定会佩服教师不看书都讲提出来,教师也可以很好地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目前,历史课大多安排在上午三、四节,下午一、二节,都是学生最疲倦的时候,如果教师教材不熟悉、讲述缺乏生动、“照本宣科”,那么历史课无疑是学生最好的“催眠曲”,长此以往历史课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历史教师在学校又有什么地位?谁都可以取代您进行历史教学。反之,如果教师教材熟悉,脱稿讲述,讲述生动,真正体现出专业历史教师的水平,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一节历史课后就想着、盼着下一节历史课,历史教师的地位又如何?容易被取代吗?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吃透大纲、熟悉教材、能脱稿讲述,是进行教材处理的前提条件。
二、分析结构、理清线索、弄懂教材的内在联系,大胆进行教材处理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是按照(编年)纪事本末体编写的,内容庞杂。中学历史学科每周二、三节课,如果不进行教材处理,仅知识传授的时间都不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教育等多项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了。
教师在熟悉教材、吃透大纲的基础上,弄懂教材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理清线索,在教材处理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课“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教材讲了“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四个子目。分析此课教材结构,有地图、插图、大小字排列,教材主要是讲中国历史的开端,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历史。教师只要讲清:中国境内原始人群的分布,以北京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群的进化过程,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的概念,就达到教学的目的了。又如:《中国历史》第三册第5课“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第6课“中英鸦片战争”,第7课“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这三课实际上讲了“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教师完全可以进行大胆的教材处理。
三、科学分类、形成整体概念,培育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大纲》把中学历史教学分为:中国历史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世界历史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这是便于教学的科学分类。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历史事件也可以进行科学的分类,教会学生形成某一历史事件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中可以把“中国古代文化”合并讲述,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悠久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把“近代几次侵华战争”合并讲述,让学生明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激情。《世界历史》教学中,可以把“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合并讲述,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概念,也可以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历史合并讲述,用“某某国简史”(英国简史)来概述,把教材上涉及该国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使学生形成整体概念。
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分类处理在高三复习时才可以用,初中、高一、二年级不能用,这种想法值得商榷。其实初中、高一、二年级大胆采用此法处理教材,不但可以使知识形成整体,赢得教学时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因为教材体系打乱了),还可以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读书。
四、优化板书结构,体现板书的科学性、提纲性、准确性,便于学生记忆 教师不处理教材,教材上子目是什么就讲什么、黑板上就写什么。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教材上共有四个子目:“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如果教师不进行教材处理,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那么,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前二个子目后,学生就知道教师要写后两个子目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磨灭,教师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果处理了教材,把本节课的板书做如下调整,效果会是怎样呢?
第二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原始人群的分布
1.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2.祖国境内原始人群的分布
黄河流域:蓝田人、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前)
长江流域:元谋人
二、祖国境内原始人群的进化发展
1.北京人的发现及群居生活
旧石器时代 天然火 原始人群
2.山顶洞人的生活(距今18000年前)
人工取火 氏族公社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教材处理结果最直接明显地体现在教师的板书上。经过教材处理后的板书,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留给学生记下笔记后的思考。可以说,经过教材处理后的板书,本身就具有思维的含量。有的教师把课后习题都处理在板书上,课堂内解决问题,学生学得轻松、课业负担减轻,课堂教学效益提高。
板书的科学性、准确性、提纲性,有思维含量、便宜学生记忆,这是教材处理的板书原则。
教材处理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处理与不处理教材,课堂教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以上想法,希望能抛砖引玉,与中学
历史教师共勉,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共同努力。
第二篇: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论中学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郑州市第106中学 许书珍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师更是主要通过语言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让自己的语言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每一个老师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等,每一种方法的成功都与语言密不可分。恰当合适的语言会很快将学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横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中学教材的叙述篇幅有严格的限制,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约和枯燥在所难免。”对于历史教材,“我们应该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不能期望教材像一本畅销读物或者野史轶闻一样使学生兴趣盎然。”①(《历史学习方略》,张静等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第35页)也就是说,“历史教材不能引导学生对于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于历史问题的直接兴趣。”②(《历史学习方略》,张静等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第35页)这就对历史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语言单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很难调动起来。
《百家讲坛》栏目蜚声海内外,吸引了大批忠实的观众,一批专家学者更是通过《百家讲坛》红遍大江南北,像易中天教授、纪连海老师等,他们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历史讲的引人入胜,引发了人们的三国热、清史热,躲在历史帷幕后面的历史人物正是通过纪连海激情的语言、通过易中天风趣的讲述走进人们的视野。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一家之言品三国。在易中天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韩信这小子是个待业青年”,“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周郎就是周帅哥”这样通俗的说法,这些通俗的语言让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一下子站到了现代人的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易中天等人的成功得益于他们扎实的专业研究,也得益于他们向受众传达语言的方式,得益于他们的语言魅力。这给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以极大的启发,我们也应该用语言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喜学、乐学,陶醉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一、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用现代人最易接受的语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中,这种方法随处可见。如关于空城计,他用了诸葛亮坐在城楼唱卡拉ok,打开城门开party这样的说法。他通俗的解释四两拨千斤,平民化现代化的语言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让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古人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与现代人有太大的差距,这也导致许多人看不懂从而也不愿看历史著作,历史工作者的使命之一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当代人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自己精彩的语言,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古老的历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一点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讲到“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时,涉及到两个概念,即“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我原以为对于高一学生这两个概念已经不用多做解释了,但在测验时发现很多学生选择错误,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因此也就无法正确选择。于是我就给他们进行通俗的解释,让他们明白所谓“商品输出”说白了就是卖东西给我们,像洋烟、洋火、洋碱、洋布、洋纱等等就属于列强对我们进行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就是列强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有多种方式,如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修铁路,采矿等。这样一解释,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二、吟诗赋词,用诗词歌赋让语言灵动优美、意境深远。
诗言志,歌抒情。从《诗经》开始,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大量的反映这个时代特点的诗歌。把这些诗歌运用到教学中去,无疑会为自己的语言增添一抹亮色。“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语写尽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豪迈气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道出了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惨状。“大江东去,浪淘尽,三国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我们展开一幅大气磅礴的三国画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既是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写照,又是对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的讽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清朝政治黑暗环境压抑的抗议和呐喊„„在教学中,娴熟的引用诗词歌赋,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中感悟文史不分家,文化底蕴有助于历史学习,历史学习有助于理解文学的时代背景。
这里吟诗不是卖弄,而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给自己的语言锦上添花,为讲授的内容画龙点睛。例如,毛泽东是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书法家、思想家,有什么语言能比得上引用他自己的作品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呢?在评述毛泽东时,我们就可以引用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领略他的万丈豪情。大革命时期,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1925年)“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国共十年对峙,“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岗山》,1928年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长征途中,他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他指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东欧一些国家发生动荡,毛泽东自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三、用对联工整语言,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情趣性 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它字面上对称,构思上独具匠心,音韵和谐,创造了如詩如画的意境和韵味,看上去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入木三分。如“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该联上联的“一个人”指民主战士闻一多,下联中的“一个人”指蒋介石,这副字同而义不同的回文字联,别具一格的表达了人们对民主的渴望,对独裁的抗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时人作对联曰:“这征税,那征税,除却菩萨都征税;英自由,美自由,只有国人不自由。”“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日本侵华时期,国人做对联一副:“感时溅泪,恨别惊心。”把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空出“花”、“鸟”两字,无字胜有字,表达了中国人对日本侵略造成国已不国的愤懑控诉。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指出:“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战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这里,毛泽东借用中山之言、国人之口,指出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是对文革时期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历史写照。“借新帐还旧账帐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把对联引进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课堂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已发表于《中学政史地》2007年1月号
第三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刘连娟
一、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二、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 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 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 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 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 写。板画。笔者只想谈谈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故笔者建议历史教研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自绘地图的基本功的监督和指导。此外,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第四篇:浅议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浅议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乐育中学
黄小舵)
摘要: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除教科书之外,历史教学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乡土社区资源、信息网络资源以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插入地方文史资料,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诸多不足,让历史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行,提高学生实践、分析能力,实现历史教育中服务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梅州人文历史悠久,素有“客家文化中心”、“世界客都”等美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育着蕴育着丰厚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如何充分挖掘整合梅州乡土历史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却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乡土教材 课程资源
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精神,但现行教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却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尽管经过多次修订,现行教材在内容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一些图文资料,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明显。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 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
而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我们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大历史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获得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认知。为了弥补统编教材这方面的缺陷,并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想象历史、进入历史、了解历史,并感受和发现身边的历史。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提供发生在身边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挖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自己对历史材料领悟和思考后得出结论,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重新喜欢历史。
此外,这些资料还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这些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可以拓宽学习和研究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饱满丰腴,富于情趣,活跃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乡土历史课程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深刻内涵和作用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 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二、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梅州是客家地区,梅州人是客家人,梅州人几千年所说的话是客家话。梅州客家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原的黄河流域,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是一支由历史造就并且保留着古代中原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的优秀民系。客家先民聚居梅州,所到之处大多是战事较少的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很少,他们沿袭的是中原固有的传统,信仰、伦理、语言、习俗等社会趋势,保留着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中华民族勤俭耐劳的精神,特别是饮食文化,史册有“全是汉家风味”的记载。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史称“人文秀区”,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著名建筑有千佛塔、仁厚温公祠、联芳楼等;围龙屋是客家典型民居;梅州山歌被誉为“粤东山茶花”、广东汉剧被誉为“南国牡丹”。
有关梅州的客家文化,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个历史调研,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寻找资料,利用多方面的调查方式,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探寻客家人的行走足迹,他们在迁徙的路上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又给当地留下了那些精神物质上的财富。
三、熟悉当地历史人物,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梅州涌现出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令人瞩目,可谓是“人杰地灵”。例如:被,毛主席赞扬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叶剑英元帅;还有人称“诗界之哥伦布”的黄遵宪,温家宝曾在访问香港时引用其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台湾抗日举义师,嘉应办学启民智”的丘逢甲;因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而名动一时的 “广东第一才子” 宋湘;曾被评为世界足球运动史上最负盛名的五大球员之一的“亚洲球王”李惠堂;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现代画家、美术家林凤眠„„乡土著名人物的精神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
四、了解当地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
梅州的发展史是一部悠久、深远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乡土教材中那些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历史事件,历史实物等具体内容,它们都是生动的教材,例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到松口,国民革命军东征时周恩到梅州;土地革命时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打 4 响了三河坝战役;参加长征的梅州人有叶剑英、李坚真等;抗日战争中黄梅兴谢晋元在上海浴血奋战。还有我们梅州著名的抗日英雄黄梅兴和姚子青烈士,在与日军作战的正面战场,参加了多次重要的会战和保卫战,英勇杀敌,最终以身殉国,可歌可泣。梅州人民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斗争的一部分。
我们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历史部分时,完全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使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知、可感。以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悉心引领下,让学生在乡土历史的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搜寻和体验。这就有效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历史文物与遗迹
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本土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同时由于诸多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着不可再生的特点,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中,本土文化资源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本土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重要而迫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本土资源内容,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再继续,把乡土教材形成校本课程,这对传承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新课程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新课程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1、新教材中的一些老篇目的内容和注解与旧教材中的有很大的出入,我们该如何处理。特别是一些古文,比如必修五《逍遥游》这篇课文中的“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从字形到字义的解释,新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2、如何使新教材与高考考试有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学的是新课文,接受的是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育模式,而对学生进行检测的却是旧的知识、旧的考试模式。新的教材怎样才能与新的考试结合起来,而新的高考究竟是何种模式我们教师心中一团漆黑。
3、课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课堂无限开放。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游戏、表演,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实验、操作,有的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叠纸、绘画、唱歌,等等。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实际上使初中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
4、合作成了说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师片面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 “金字招牌”,仿佛课堂上不用 “ 小组合作学习” 就不是新课堂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结果只能是学习合而不作,各自为战,用个人意见替代小组观念。有的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 起……
5、.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的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形成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设想规划应对策略:
1、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才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
光转变教学观念还不行,教师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为本的问题。课件是课堂“要”件。但这个“要”并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们不能否认课件在课堂的某些环节与知识点上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它,课堂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它。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画蛇添足,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因此,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繁华过尽见真淳。
3、调整学习顺序,统筹安排学习材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许多人就按照这个顺序组织学习活动,这是很不讲效率的处理方法。熟悉教科书的人都知道,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部分有很紧密的关系,完全可以将两者当作一个整体来安排。比如,将必修3的表达交流与第三单元合并处理,训练阅读时刻关注表达,训练表达紧密结合阅读,相信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都比单独处理要好得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都是按照单元编排的,许多人只知道按教科书的顺序组织学习活动。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语文教科书与其它学科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语文教科书的阅读部分的单元之间是并列关系,彼此间不存在轻、重、主、次的区别,先学习某个单元,与后学习某个单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意义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从校情和学情出发,自行安排学习的顺序。比如,考虑到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为效果计,此阶段的学习内容应尽量简单易掌握,我们完全可以将必修1阅读鉴赏部分的学习顺序安排为第四单元、第三单元、第二单元、第一单元。为更好地培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我们也完全可以对教科书确定的某些课文的地位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将《大堰河——我的保姆》列为精读课文,将《沁园春·长沙》列为略读课文,就很没有道理,两者应该互换。
4、适当补充学习材料,强化学习效果。
受篇幅限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为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几篇课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要适当补充相关材料。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的学习材料是现代诗歌,它又与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然而,刚上高中的学生,却缺少相关知识,这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弥补不足,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补充诗词体裁的突出特点、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意象及其常用组合方法、意境及其主要类别等知识。有时,这种补充还能起到纠正谬误的作用。比如,在分析《祝福》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原因时,许多人都认为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封建礼教,是封建社会尊奉的礼仪规范,最主要的内容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很容易与它混淆的是封建的思想观念,其主要内容是顺从、从众、看重舆论、重视祭祀、相信命运及命相、相信灵魂、地狱等等。联系分析课文中写的相关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祥林嫂与第一个婆家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主要不是与礼教的矛盾,而是与封建习俗的冲突;在被第一个婆家卖到山里的过程中,祥林嫂的所谓“反抗”,也与礼教没有多少关系,而是人性中对未知的未来生活的本能的恐惧;祥林嫂不断给鲁镇人们讲阿毛的故事时,人们对她的态度,也不是礼教使之然;祥林嫂临终时对灵魂、地狱等问题产生了疑惑,则根本与礼教无关。补充的知识,帮助我们准确把握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另外,文选式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式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与教科书所选文章在某一方面相同或相反的一些文章,比如学习唐诗、宋词两个单元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著名诗人的代表作,供学生在课后学习。日积月累,学生自然会有大收获的。
4、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开放性训练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在一些课文后面设置了开放性训练题。利用好这些训练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搜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5、删除不恰当的学习材料。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目前的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硬性要求学生去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些学习材料,要敢于删除,节省出时间学习其它材料。
6、大胆纠正教科书中的错误
尽管与旧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相比,人教社课标版教科书纠正了许多谬误;尽管我始终很尊重人教社版教科书,也很崇拜人教社版教科书的编写者,可是,为了不误人子弟,对于教科书中的一些明显错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视而不见。
①注释错误。②对个别课文某一方面内容的解说有误。如,教参在《祝福》“课文研讨”部分说“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可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无法从课文中找出“政权”迫害祥林嫂的证据;教参还说“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则从精神上摧毁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称仅仅是乡绅的鲁四老爷为“封建统治者”,不仅是典型的主观臆断,对鲁四老爷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