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中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新课改理念下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二中学 胡金波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教学策略上也作出了理论指导: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合作、交流、探索,要求教师渗透“方法”,了解“思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营造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归纳、反思等学习活动过程。
主题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教法中,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数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诸如此类的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初中数学的主要实施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对于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遵循认识规律,重视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过去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没有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展开思维,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自主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或敷衍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初中代数课本第一册《有理数》这一章,与旧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让其亲历数学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这是一件说起来非常容易,想起来非常美好,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不同学生在学习反应速度、知识巩固的程度、动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分组,每个小组优、良、中、差学生都有,这样,新教材的基本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实现。教师才能在课堂活动中有精力有时间顾及全体学生,特别是中等或中等以下学生。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得以充分落实,教师的合作、引导角色得以充分体现。
三、教师应全面掌握数学思想内涵,教学中渗透“方法”,了解“思想”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不束缚学生思维。绝不能满堂灌,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在实践中碰壁、探索,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关照与帮助,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另外要教给学生思维策略、记忆策略以及复习策略等,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同时对他们要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要改变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认为高分才是好学生,相反那些在探索数学问题过程中有大胆新颖思路与创新方法的学生往往更有成就。
四、营造开放学习课堂,放手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求知的场所。新教材倡导的课堂学习方式应当是合作式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实际上包含了合作、竞争、单干三种学习成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又由几名学生组成。这样的小组不应只在上课需要小组活动时才存在,而应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时时刻刻。个体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及单干,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与活动都是整个小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或活动得分累积为小组总分,一周中积分最高的小组为冠军组。这样的小组完全可以各科协作,共同分组,共同评价。这是一种合作式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只有取得群体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就,而个人获得成就的机会也会因其他学生的存在而增加。个人能否达到目标取决于群体目标的实现,成就是互享的。这时个体会更多地进行“自我-群体”的比较。在面临任务时,学生采取的策略总是围绕“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一问题。学业成就的高相关导致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及良好的同伴关系。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好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会自觉(当然是在老师的提醒与规范下)限制自己的行为与言辞,同时可以给后进学生适当提醒与帮助,给后进学生留下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课堂与课后主动帮助后进学生学习。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可能。
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地全采用小组活动或讨论。显而易见的简单的问题千万不可讨论,否则学生就会分心,开小差,因为问题对他毫无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较好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而这正是我们的一大弱点。我们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另外我们千万不可轻视应试教育的严格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人人知晓的道理。“严格训练”不光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它生产了一种非常难得的附属产品,那就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数学思想与方法固然异常重要,没有良好的运算技巧运算能力与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的支持,它会是苍白无力而空洞的。我认为适度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祛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认识,而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个学生,却要做许许多多锁碎繁杂平凡又具体的事情。面对新课改和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我只感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孙立明 赵连山 陈佩 编著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第二篇: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孝南区杨店镇三块碑中学 熊香波
【内容提要】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对政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把实践性的政治观点的“迁移与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 差异化教学; 回归生活 ;迁移与拓展。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未能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这反映出改革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紧迫性。
一、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知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作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的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合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总结: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海澄中学 甘亚达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适用教学手段、精炼教学语言、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全面评价,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高投入、低产出,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的教学低效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为了能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课堂,就好象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失去了主料的原味,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在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是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中来。
五、适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六、精炼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概括起来就是要“精、准、活、趣”。如,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对这16字逐字分析,便可知因式分解的对象: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整式的积。通过这样的精、准分析,既可以正确表达数学概念,又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问点准确,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难度适宜,即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教师的引导能答出来,防止过易或过难。
3、问面要大,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
4、问机得当,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
5、问法灵活,发问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
如,笔者在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与探索这种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八、表扬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啪、啪、啪”。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我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孩子若生活在批评中,他学会谴责;孩子若生活在赞美中,他学会充满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赏识表扬是激励学生获得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适度的表扬评价,能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的信念,化作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在追求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应该只见“效益”不见人,更不应该忽视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课堂教学需要兼顾生态与效率。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新课程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高投入、低产出,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的教学低效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能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课堂,就好象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失去了主料的原味,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在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是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中来。
五、适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六、精炼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概括起来就是要“精、准、活、趣”。如,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对这16字逐字分析,便可知因式分解的对象: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整式的积。通过这样的精、准分析,既可以正确表达数学概念,又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问点准确,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难度适宜,即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教师的引导能答出来,防止过易或过难。
3、问面要大,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
4、问机得当,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
5、问法灵活,发问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
如,笔者在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与探索这种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八、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在追求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应该只见“效益”不见人,更不应该忽视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课堂教学需要兼顾生态与效率。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新课程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第五篇: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最终版]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
关键词:体育教育;思想发展;和谐师生;情境创设;快乐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40-02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传统概念的下的政治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 注的重要问题,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注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活跃课堂氛围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一堂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相依共进、交流互动的生命里程。理想的课堂生活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兴味盎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民主性、趣味性、鼓励性、实践性、探究性相结合。把学习的自主权利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独立的人格。我们还可以从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生活情境,创设人人参与的情景,“活动是孩子的本能,游戏是孩子的天使”,创设情景教师可以让学习各尽所能,或唱或跳,小品、相声、诗歌、绘画等形式,情趣连连,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成才的满足,在表现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表现欲和学习欲,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三、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构建和谐课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尤为重要。构建和谐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 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