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课改中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对新课改中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摘要:对新课程中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探索,即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和理念;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73-02
在课程改革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该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1.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变:即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变“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出示两道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应用题,让学生先把式子列出来,在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点,最后再归纳小结出“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从一般问题过渡到特殊问题中来,然后又将特殊问题回归到一般问题中去。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定义”的掌握,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的教学理念。
2.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3.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数学教学是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有在一个彼此信任而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应有的学业,甚至进行深挖掘、再创造。要想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但要在情感上吸引,更要在教学中提高信息接收率。例如,利用教材中可操作性强的一些动手实践内容,指导学生用木条、铁丝、硬纸等材料,制作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讲些数学趣闻、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等,不但增加了知识的生动性,而且易于使学生把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数学知识构建,将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情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4.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前许多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的教学时间,以便腾出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习时间变短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被教师的灌输所代替,就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能力弱化的结果产生,到时反而欲速不达。
4.1数学知识分层。在教学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把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以此来确定教学起点,使好中差的学生都能接受,从而把全班的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还应掌握好教学进度。
4.2作业练习分层。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的现象。笔者通常把作业分成较难、一般、简单三个层次来布置,让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作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克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3学习目标分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的能力也不另外。给学生定目标时应因人而异,一般成绩好的学生,把目标定高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目标要尽量地低一些,尽量让他们接近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只关心某一次结果。一个学生如果他确实努力了还考不好,教师就不能再责备他,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伙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型关系,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和谐地发展。
第二篇: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思考与体会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思考与体会
吉林省通榆县第七中学 李明福
一、认识新课程、新教材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努力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基于这两个理论,新教材更体现了层次性和互动性,亦即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以自主探究式为主,教学方法以学法指导为主、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改变了原教材中把知识切块处理,一环一巩固的繁锁的、重复的记忆型学习。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二、切实落实新课改
1.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改变对教育现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和看
法。初一年级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新的环境对他们产生众多的新鲜感,在此时利用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进行学生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训练很有必要。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时,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谈暑假生活感受、今后的努力方向等,鼓励学生上台讲、主动讲,在小组中评出表现突出者,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从开始不愿讲到后来争着讲,这对学生后面的数学活动的参与作了一个铺垫,学生会更自然地进入新课程。
2.学习方式的变化,确保新教材的实施
(1)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而进入学习角色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绝对值时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正式球类比赛对球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有一足球比赛,用3个足球进行了检测(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其结果如下25,10,35,说一说该选那一个足球?为什么?用数学知识如何解释?”这一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引进数学活动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被随之激发,起到了“导”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情境可
随时创设,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加以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会努力去探索,并且学习中不仅要使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
(2)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的美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是单向的活动方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的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
三、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多一点思考 1.教学管理制度
传统课程下的管理制度是:(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新课程下强调:(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但在当前的学校普遍还是以“分”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仍然是“复习引入,新课讲授,例题练习,小结作业”的一一量化,这对教师的创造性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教师的素质有待于再培训
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具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主体,要善于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要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研究新课程,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及评价能力。为此,教师的培训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中的教育行为的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教育观念,真正形成适合于新课程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和实践,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及效果,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的培训应结合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员体会情景,组织讨论、分析,使学员掌握原理同时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若是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能大胆地往前走,定能使得教改工作绚丽多彩,并且定能硕果累累。
第三篇: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思考与体会(共)
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思考与体会
hanxiheng 发表于 2006-9-17 18:30:33
一、认识新课程、新教材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努力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基于这两个理论,新教材更体现了层次性和互动性,亦即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以自主探究式为主,教学方法以学法指导为主、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改变了原教材中把知识切块处理,一环一巩固的繁锁的、重复的记忆型学习。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二、切实落实新课改
1.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改变对教育现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和看法。初一年级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新的环境对他们产生众多的新鲜感,在此时利用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进行学生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训练很有必要。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时,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谈暑假生活感受、今后的努力方向等,鼓励学生上台讲、主动讲,在小组中评出表现突出者,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从开始不愿讲到后来争着讲,这对学生后面的数学活动的参与作了一个铺垫,学生会更自然地进入新课程。在数学新教材中(北师大版),其编排的第一章内容是“丰富的图形世界”,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分析、归纳等能力的发展,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对后面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数学观念。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今天又拿来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东西,有圆柱、圆锥、长方体,还有积木拼成的正方体,同学们都十分兴奋„„这就是新教材产生的影响。
2.学习方式的变化,确保新教材的实施(1)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而进入学习角色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绝对值时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正式球类比赛对球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有一足球比赛,用3个足球进行了检测(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其结果如下25,10,35,说一说该选那一个足球?为什么?用数学知识如何解释?”这一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引进数学活动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被随之激发,起到了“导”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情境可随时创设,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加以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会努力去探索,并且学习中不仅要使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
(2)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的美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是单向的活动方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的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比如我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节时,为学生提供了()个可拆散的正方体积木,让各小组学生动手展开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只能沿某些棱“剪”开,不能拆散后重新拼成),再交换各小组的展开图形,分别折叠成正方体后又展开„„这样循环交换数次。学生感受了展开图形的多样化,经历了观察、操作、想像、交流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创新的意识。
三、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多一点思考
1.教学管理制度
传统课程下的管理制度是:(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新课程下强调:(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但在当前的学校普遍还是以“分”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仍然是“复习引入,新课讲授,例题练习,小结作业”的一一量化,这对教师的创造性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教师的素质有待于再培训
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具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主体,要善于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要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研究新课程,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及评价能力。为此,教师的培训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中的教育行为的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教育观念,真正形成适合于新课程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和实践,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及效果,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的培训应结合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员体会情景,组织讨论、分析,使学员掌握原理同时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若是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能大胆地往前走,定能使得教改工作绚丽多彩,并且定能硕果累累。
第四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本文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础,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从如何备课、如何组织、如何上课、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解与运用。
【关 键 词】数学;有效教学;如何备课 ;如何组织 ;如何上课 ;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目前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苦得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学生学得也很痛苦,苦得不知学习的乐趣在哪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问题,也有课程设置及标准问题,更有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问题。另外,在“社会以文凭为本,教育以考试为本,学校以应试为本,家长以分数为本”的现实环境下,对于一个教师的有效教学的能力与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有效教学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原则。如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提到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历经5年时间研究后提出的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斯坦芬在《教学原理》中提出有效教学的十大原则等。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认为: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因此,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有效教学的如何备课、如何组织、如何上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几个问题作些探究与思考。
一、如何备课
备课是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心理反应的准备,是实现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备课的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教学目标:一方面构思通过什么样的问题,去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思考如何使抽象的三维目标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如:可设计按课程要求的深度和广度渐进的系列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另一方面,实现有效教学不能使所提出的目标太抽象而使学生无动于衷,又不因太直白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教学目标应该制定得具体一些,但是这种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以能够激励学生热情地学习为标准。
2. 教学内容:知识与能力既是一个目标问题,它解决了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内容问题,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职责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内容进行“二次创造”,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
3.教材:教材由于受到篇幅、教学学时等限制,它只能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因此,备课应该跳出教材考虑教材,更多考虑如何“用教材”,要透过教材中呈现的事实和论证的方法,挖掘家财的本质和内涵,结合学生实际构思教学设计。4.手段与方法: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使用具体各例的教学方法,更要考虑各种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即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尤其备课要从过去重点考虑怎样教渐进到更多地考虑怎样组织,要考虑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充分考虑适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5.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数学问题的教学,从学生“双基”的掌握程度、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思考发展水平等方面考虑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
6.课堂小结: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回顾学到的知识与克服障碍的过程,回味取得的成绩等。
此外,还应关注备课中的信息采集,要扩大信息来源,要有比较大的教学信息量,并力求使信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我们以纳米技术制作某种蜂窝状的新型材料为背景编制的立体几何题、以遥感卫星观测岛屿得到的数学模型为背景编制的数列题、以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插播广告安排方式为背景编制的方程题等,都体现了“把最能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教给学生,把教学引入学科领域的前沿”的新课程的备课观。
当然,课堂是活的,再好的备课方案都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加以执行,对此,教师应表现出足够的机智,及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调整。如,有次讲解不等式证明题,已知:-1<a<1,-1<b<1。求证:+≥。课前精心准备了4种不同的解法:作差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三角换元法,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但是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始料不及的另一解法:数列求和公式法。这时,就需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方案,抓住学生的灵光闪现,挖掘出意想不到的宝藏。
二、如何组织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课堂组织管理问题。课堂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率。组织好课堂教学,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感染力、凝聚力。因此,组织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学生注意力,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
1. 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要防止支解三维目标的做法,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同时考虑如何把三者融入一个整体。如,某一节课的内容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伴随着训练活动,学生的知情意结构中,必然会连带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或产生相应的方法积淀。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考虑在使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通过训练的过程使之形成某种正确的情感或价值取向,更深刻体验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以达到自身的学习最优化。
2. 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教给学生自我改变学习行为方式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教给学生自我改善学习行为的原则和技巧;教给学生自我评判学习行为的方式和步骤;学生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实施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指导;实施自我修改的计划,矫正动力方向;避免不良的随机行为。如教学中一位学生给教师出一个“离谱”的回答,其他学生不禁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能附和,应尽快寻找原因,是学生没听清楚问题?是学生发音不清晰引起大家误会?还是学生上课不专心,走了神?如果发现回答中有合理的成分,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大家都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专心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习惯。
3. 为了使课堂教学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令必须明确。现实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指令不明的现象。当教师发出指令后,有些学生不能马上做出反应,导致教学秩序混乱,大大延缓了教学进程。故在每个教学活动前,教师要用符合学生知识层面的语言向学生交待清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同时,为使指令更加明确,教师还应辅助于手势、面部表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迅速做出反应,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上课
上课是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手段、思维交互活动的总和,是师生行为和心灵对话的过程,且该过程是一种多因素、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为此,我认为如何上好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概括起来就是要“精、准、活、趣”。如,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对这16字逐字分析,便可知因式分解的对象: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整式的积。通过这样的精、准分析,既可以正确表达数学概念,又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教师如何进行提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问点准确,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难度适宜,即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教师的引导能答出来,防止过易或过难。
(3)问面要大,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
(4)问机得当,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
(5)问法灵活,发问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
如,我们在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与探索这种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 3 求知欲望,凸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3.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活动。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1)如何组织讨论。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讨论应该包括这样几个要素:①有效的组织形式;②有趣的研究问题;③具体的工作任务;④适时的讨论时机。时机的把握一般表现在: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有疑难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在涉及开放型题目时。例如,在“代数式的值”教学中,学生参与做“猜你想的数”的活动,从中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形成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2)如何启发学生思考。为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创设让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思考的情境,如提出“这一定理是怎样发现的,解这题的方法是怎样想到的?”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愿望。
4. 如何创设有效课堂教学环境。影响教学活动的一切内外条件共同构成一定的教学环境。有效课堂教学环境的含义包括:
(1)思考环境。要给学生思考的条件,包括适宜的问题、时间和空间等;
(2)情感环境。学生是否感兴趣,情绪是否兴奋;
(3)人际关系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
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如何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1)用好教材,在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中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和配套训练,使教材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结构。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是可以运用的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以选定的教材为基本蓝本,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研究参照其他版本教科书在内容选取和知识呈现上的一些特点和优势,进行优化互补,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更有效。
4(2)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经验,积极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创造性加工,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具体方式有:请专家学者讲学,体味成果探索中的苦与乐;借助网络、电视和报纸等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营造富有时代感的课堂教学气氛;利用收集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介绍一些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等等。
(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在二次函数图象教学中,我们利用Authorware中的绘图函数制作课件,它不仅能进行描点法画抛物线,而且能根据输入的不同系数画出不同的抛物线,特别适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在猜想、尝试、探索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因此,教师恰当地运用生动、有趣的课程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好奇与探索的心理,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并且使数学教学更有生气、更有灵气、更有效率。
四、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如何进行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60分后,教师在试卷上写了这样一则评语:“老师非常高兴你考试了60分,因为你超越了以前的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给“冷冰冰”的分数赋予了感情的色彩,既肯定了他的进步,也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及时反馈是是对于学生点滴进步的激励与关怀。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一味单纯追求数学教学的 “效益”,而忽视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课堂教学需要统筹考虑生态平衡与效率效益。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技能与方法我们需要熟稔于心,灵活运用,为新课程下数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服务: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学习,在尝试中掌握方法,在探索中发现奥秘,在参与中获得兴趣。
第五篇: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 思考
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霍州市第四中学 刘小青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或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之五: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如(1)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1)大纲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推动教学改革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