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DOC

时间:2019-05-12 00:3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DOC》。

第一篇: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DOC

自实施以新课程标准为总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任教初中数学新课程内容,全程参与了本次新课程改革。十年来,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并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的感悟:

一、新课程下教师角色需要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 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二)、由 “ 教书匠 ” 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 教师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关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阙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四)、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在主体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教师面对的是复杂多样,层次不一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

通过几年新课程的教与学,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制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八年级上《旋转》引入新课用的纸风车、画有三角形的硬纸板等),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一)、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在知识的传授上,我始终以数学语言为主线。它包括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等,对某些文字语言难以理解的概念,我就用几何图形、实物给以讲解,等学生理解后,再进行模式化,再用符号语言加以表示。对一些数学专用名词采取多种方式耐心给学生解释。对于刚学代数的初一同学来说理解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是这样做的:(1)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公式开始,让他们进行文字与符号的交替叙述。(2)再找一些用文字叙述的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3)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时多采取几何图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题意用数学符号表示出题意,也可以有意识的搞一些专题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 “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 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2、运用变式重置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去重组知识,而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责怪学生考试记不住,一算就错,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演变和识别。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例如对于重要的问题,重点的知识,讲一遍,练一遍是不够的,这要有一个巩固练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新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识别出新情境下的问题模式,识别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设置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五)、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旋转》这一课后,我们倡导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向其他老师请教有关旋转方面的其他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复杂问题,可以当作一次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课后完成,但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用合作的态度和他们一起解决,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得到发挥。

三、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困惑和思考。

由于新课程标准实施不长,新的教材只能同步供应,加之知识体系和数学思想的呈现方式是螺旋上升的,因此,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及完整性教师无法把握。我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困惑:

1、新教材在编排顺序上有时会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例如,勾股定理、平方根、二次根式、圆。有时讲前面的知识往往用到后面的知识。让老师无从下手,有些习题用后面的知识做更简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2、课改忽略了课堂的实在性,由于新课标要求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电脑、实物模型、教学软件传统媒体的配备等),因此各校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上有所不同,相对经济条件不好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学校来说有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师在讲课前用大量的时间在制作课件,效果并不好,还不如把时间用于研究教材,研究习题,研究学生。特别是数学课,实在一些,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来启迪学生,效果使其更好。

3、随着教龄的增长,我怎么觉得反倒不会教学了,教不会学生了,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希望有经验的老师能帮帮我。

参与新课程改革中的体会与困惑

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走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场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我有幸第一批参加了新课程的改革,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既有困惑也有感想。下面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教师素养是实施新课程的关健。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是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的整体素养上不来,新课程等于纸上谈兵。所以当务之急是加深每一位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需要具有: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具有好的工作方式和技能;必须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在不断的自我检查中修正教学实践,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练、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最大的变化归结为一个字:“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就连一些所谓“差生”而从无“发言权”的学生也开始在动手实践,小组讨论中也有了一席之地。新课程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乐学”、“易学”、“活学”。新课程中的数学课堂,教师只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困惑,由于新的课标准刚刚实施,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及完整性教师无法把握。代数和几何的知识虽然写在了一本书里,我觉得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学生学过了代数知识后就要去学习插在两个代数知识之间的几何内容,使代数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得到延续学习和应用,学生在学习下一步代数知识时对前面的知识已经产生了遗忘,可是数学知识连贯性很强,即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前面提到的这种编排体系使现在的数学教学出现了学了代数忘几何,学了几何忘代数的现象。资源的缺乏现象严重。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另一个困惑。

总之,面对新课程,光思想转变了还不行,还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王业宏 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步伐,同时我们也一点一点的 开始适应。顺德区使用北师大新教材已经第六个年头,我们对教材的使用可以说 是从陌生走到熟悉的区域。这六年以来我们感受到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鲜、变化、惊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新教材的使用,令到我们教师不断的与现代教育相接轨,这一点无疑是我们这六年最大的收获与进步。本人是一名前线教师,接触新教材 已经第四个年头,下面来谈谈对新教材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感受新教材的特点。我也是从使用人教版数学课本过渡到使用北师大课本的一名前线教师,刚刚 接触北师大的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里面采用孩子们都比较容易接受的 卡通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很大篇幅上采用图片来表示各种情景,呈 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同时也 给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相比以往的书本以文字为主,这样比较令到学生接受起来 比较形象、直观,这一点最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的审题、理解题意尤为有特出 的作用。同时在高年级阶段教材插入的图片与时代接轨,同时也增加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帮助。北师大教材相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有个很大的突破——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 学,学有用的数学。以往的教材给学生的感受几乎都是“学了就是应付考试”。北师大教材采用的题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每节的新课都尽量以学生日常 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如教材从生活中的购物、旅游、住房、坐车等等 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数学 知识都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生活的认知必会迁移 到课堂中来,新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者知识 的本质规律。相比以往的教材,北师大新教材显得更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智力 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 “人性化”教育理念。教材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 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四个领域的 内容,而在整个小学阶段,这四部分是一年紧扣一年,一年比一年深入,呈现知 识的阶梯式、跳跃式。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特点。虽然北师大的教材的 内容呈现的方式的多样化,但都是特别看重学生探究学习方式,无论是低年级阶 段还是高年级阶段,北师大都尽量安排学生进行亲自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动手 操作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和规律。由于教材的知识深度呈现阶梯式,整个小学阶段 开始时探究环节不分得过细,并提供比较多的指导,随着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熟悉 和探究能力的增强,在随后的探究中逐步明晰探究的环节,减少指导,让学生的 探究能力逐步提高,不断得到发展。

二、感受教师角色与学生观的转变 课改以来,如果要说教师与学生的改变,那么令我们感受最大的改变就是教 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有很大的改变。以往我们都比较注重教师是一个主动 的、传授知识的主体,课堂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场,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在这些年的教材教学使用当中,我们深深 体会到教师与学生的变化。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1、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我们曾一度认为,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地位,但是现代研究表明,学生的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 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北师大使用的这些年当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些变化,在“学生 小组讨论” “学生动手操作”在这些教学环节当中表现得尤为特出,这些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操作当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真实感 受学生的各种表现,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信息,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

2、教师由“教书者”转向科研型的教师。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都是由国家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教学 标准,而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严格执行这些课程规划的“教书者”,教师的教学工 作过分依赖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教育工作,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各 种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这 样便可令到一线教师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 动的课程设计者。新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的因素增多了,弹性加 1 大了,教学教参也给教师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些年我镇举办的各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比赛充分体现到各教师受到新课程标准说的“可创造性使用教材”这一 特点。

(二)学生观的转变。教学,过程中当然就包括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在“学”的这 个过程当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来感知,更加不可能代 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发现规律;在“教”这个环节当中,教师主动设计好 教学的流程,选择好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 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上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 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

三、对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问题的看法。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严重的重智育而轻德育,重知识而轻能力,全 面评价教师与学生的方案不健全。教师的教学更多是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 略了探究的过程,而更加忽略的是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评价。而家长对教师的 评价也基本上是用考试成绩来做一个标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感受到 评价应该服务与课程改革,应该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一 致。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分数成了学校形象的“代言人”,成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下,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规则来评价 我们的教师与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 策略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师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并理解并运用好教材,是否有全面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是 否注重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否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 培养等等方面来综合评价一名教师,而非从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分数,不可以作评价教师的标准;分数,更不可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新 课程标准中提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水平,更加要 关注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我认为评价学生应从以下几点 2 综合评价:在学习当中,学生是否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是否有充分利用 多钟感官来进行研究学习;活动中是否能跟教师、同伴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是 否能独立思考问题,回答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是否行 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提高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每年第一次接触新教材的教师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这对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普及推广的过程,我们一线教师在课 标理解和教材研究的把握深浅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很多时候还未能理解编者 的意图,而编者也未真正知道前线教师的使用意见和建议,我们需要上级部分加 大这方面的力度,架设好前线教师与各名师、各编者之间的桥梁,以多种渠道来 提高前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

2、教学任务与课程标准的矛盾。我们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的地方评价体系和学生能力水平测试模式,决定了 我们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尽管我们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跟上新课程标 准的变化,但是现实中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太大的改观,综合素质评价还是形 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日后更加希望这一矛盾有所软化,这样必然令到 新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新课改发展到今天,我取得很多的进步,今后我们将继续认真总结,同时反 思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有信心把新课程 改革工作深入到教学中,争取早日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举实例叙述自己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

举实例叙述自己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

十几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使用的教学方法是精讲多练:指导—教学点拨—训练反馈,把学生的美术基本功打扎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们的画技提高很快,他们在报考美术院校时专业通过比较顺利。现在我们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我体会到课程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它是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我认为,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期,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每一位教师均要牢牢把握住课程实施的大致底线。这种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与我们以前所熟练了解的书本知识是有差异的。事实证明“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一尺度,仍然沿用旧教材的陈旧知识、陈旧习题,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使学生缺乏了学习绘画的兴趣,而且可能导致他们厌学”。由此可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反对知识与技能教学,而是要求我们教师研读课标,钻研教材,重新认识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努力将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中。目前社会竞争决定了学生课业负担“水涨船高”,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化解课改的难题必须依靠教学中的改革,依靠师生焕发出来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加强课堂教学效率研究,重构教学关系、把学生学习活力的激发作为教学智慧的标志,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育,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追求的根本,让教学双方在相互期待、心灵对话、憧憬激励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与幸福,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尝试,比如,废旧材料的利用、生活情景再现、和大师一起画、喜欢的小动物等课题,利用不同的教法、技法、材料吸引孩子们,这些探索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也推动了校本教研,深入开展、强化了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间也暴露出许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再认真研究解决。新课程提出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的教学改革也方兴未艾。

第三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感受专题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点体会

今日课程标准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每个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更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涂上了一层浓浓的教师"个性"的色彩。有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有的稳重幽默,含而不露;有的貌似平淡,淡中显功,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浑成一体。新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本人就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实施中教育观念的更新浅谈几点感受: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

在课堂教育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这几个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是义务教育的特点,它存在着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适应于普遍的学生。

根据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确定的。如《鲁本的秘密》这一课时,让学生在已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质疑、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们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好,不过,关键还在于选择合适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对这样的群体,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填平补齐"、"一刀切"是不能搞的,而是要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语文课程内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具有一般性的理解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学会创造;同时,学生的学习生涯也将因为语文而丰富多彩。我们要创造适应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就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三、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示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的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例如:在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通过师生的互动,我知道了黄河的河道变化不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因为自然的力量造成的。增长我的知识。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

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与困惑

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与困惑

永年县实验小学秦自秀

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都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新课程的变化。

收获:教材改变了过去课程结构单一的形式。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强调趣味性,内容新颖,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注重了学生的美术活动,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探究气氛浓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扩大了教学的空间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新课改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更多的贴近生活,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的美化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价值和乐趣。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热情,影响学生发展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1

过程,使学习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困惑:新课程全面实施至今,我仍然在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仍然存在“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跟自身的业务水平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做作业。教师惟恐完不成教学任务,为此,探究内容常常被教师讲解所代替,使学生活动显得被动。教师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理论摘抄、教学反思,读书心得、网络研修,各种活动课外,还要负责许多专业教室的管理工作。总感到是课上轻松课下忙。根本无法静心教学研究,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教学中,很多学生存在小学里不上美术课的情况,或者改成单纯绘画课,因此,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活动课又成了老师一人表演的“一言堂”。我想,学生只有在能有引发他们兴趣的课堂上才能发挥他们各自的主动性,才能有愉悦的心情与老师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师也应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动教材,为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插上翅膀。另外,教学中很多时候也存在教学资源紧缺与学校实际情况的矛盾。美术课是视觉艺术,借助多媒体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其优越性使每一个教师心里都清楚的。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课都无法运用电化教学来实现。原来上课时教室还有投影仪、幻灯机,有配套的投影片和幻灯片,现在,投影仪和幻灯机早已下岗,连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和教具都没有,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仍然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只粉笔,这种“巧妇难为”的情况不失为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我想,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当的调整,重新安排设计教学内容。特别是手工制作课,随意性大,学生很容易没有组织性没有纪律性,课堂的气氛就难以控制,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的去给学生上一些适合咱们他们上的课,让学生有东西可寻,有东西可想,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让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中寻找到美术的乐趣,体验到活动的快乐。

第五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任鹏昌

一、困惑

1、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一段时间以后,问题来了:“繁华”落尽,学生的课堂收获却少之又少,纷繁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

2、为了“重视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联系实际,谈谈感悟”等环节,力图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之余,通过谈自己,谈人生,谈社会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谁知,问题又来了:政治老师向我们提出了“抗议”,认为我们力图占据他们的阵地,抢了他们的“饭碗”,而我们自己也感到语文课堂变味了,意境没了,语文味淡了,课上得没劲了。

3、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在课堂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我们让学生信马由缰,畅所欲言,对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说别人所不能说大加赞赏。对每一篇课文,我们让他们把握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他们的理由就成了我们课堂的“标准答案”,都能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与课堂风马牛不相及的观点牵着走,盲目讨论,结果背离了教学目标和思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字词标点、重点句段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同样出来了:学生的作文中别字、病句比比皆是,一学期下来,他们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的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收效甚微。

4、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扣住课本每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上起了语文活动课,一节课吹拉弹唱、小品相声、辩论竞赛,热闹红火,学生喜欢,老师得意,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莫不是班会课?语文活动课等同于班会?就这样,新的问题同样产生了: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

二、再认

通过对课改初期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语文课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学观念。摒弃了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标,我们试图用更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于是我们运用了大量新颖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殊不知,在忙于这些形式的同时,我们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之后,我们确立了一些新的观念:

1、新课标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中何时让学生自主、何时让他们合作、探究,用怎样的形式来实现,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切不可根据新课标要求机械地选择教学形式,买椟还珠。

2、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里的平等不能理解为形式上的平起平坐,更不能在知识水平上与学生划等号,因为教师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语文知识的重任,完全尊重肯定学生的言论,不给与适当的点拨和拔高,学生是不会进步的。因此,抛开了传统课中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应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又高于学生,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

3、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并非要我们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生硬地专设相应的学习环节,而是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后落实应是“学生动起来”,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大家都动起来了,目的就达到了。其实,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树立了这些新的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就会避免很多误区,得到更大的收益。

三、重构

1、对话——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首先,摆正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活动,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将教材讲深讲透,很好地挖掘文本是我们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二是处理好“形”与“实”的关系。任何课堂的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实实在在,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操作性。教学活动要讲求实效,防止流于形式,产生“作秀”之嫌。三是处理好师生互动的关系,要遵循教师角色定位的三个原则:到位不越位。教师既不能什么都交给学生,也不能做学生的主宰,师生间可共同发问、共同质疑、共同解惑。参谋不代谋。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说精彩、感动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

答,既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只是在做低效劳动。三是朗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上老师范读完男生读,男生读完女生读,然后齐读,读不好就反复读,花样繁多,不一而足。每节课变来换去,周而复始。其实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的,脱离了这些,空泛地评价读的好坏及反复朗读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等,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同时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2、综合——活动课程的本质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1)、教师引导,活动课程的保证。活动课中的教师绝不仅仅具有幕后策划、开场主持及结束总结的功效,在活动课过程中,教师的意义非同寻常。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总是浅层次的,得依靠教师的点拨帮助他们引向纵深。教师应作为课堂的一员参与其中,点在关键处,拨在心弦上,引导学生思考、领悟,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引领到教学目标应有的高度,切实提高活动课的质量。

(2)、深掘内蕴,活动课程的关键。很多的活动课仅停留在活动成果的展示,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以《古诗苑漫步》这一活动课为例,应点拨学生:如何积累古诗词?怎样给古诗词分类?为什么这样朗

诵?如何为诗配画、给画配诗?赏析诗歌有哪些方法?这样,学生既拓宽了知识面,学会了与古诗相关的语文知识,也掌握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课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会起到深远的影响,真正上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3)、问题设计,活动课程的灵魂。一是需要理清活动课程教学环节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次活动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或是从内容到主题,或是从课内到课外,或是从古到今,或是由浅入深,无论怎样,每一个环节的安排必须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让整个课堂完整有序。二是需要设计好活动课的评点与过渡,让每一节活动课不再是拼盘、杂烩,而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堂堂好课,一篇篇好论文纷至沓来,教改成果斐然。本着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原则,我们创设了多种探究模式:如问题性探究、亮点性探究、比较式探究、专题式探究、求真式探究、品读式探究、赏析式探究、感悟式探究、综合式探究等。我们还尝试将学生带入网络世界,用网络课堂实现教改的目标,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当然,我们也知道,新的问题、新的苦难在等待着我们去克服,去战胜。

下载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中应用题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新课程改革中应用题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随之而来的是老师们在应用题教学面前一筹莫......

    新课程改革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一、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_______为代表。3.根据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

    我县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实验中学课改是教育本质的一次变革,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必然。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5篇范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理解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要达成的目......

    (省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与思考

    语文课程,让我欢喜让我忧——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与思考萍乡市芦溪中学邓少明2009.03.20引言: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人们纷纷聚集《标准》的解读、......

    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感悟

    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感悟 华池县职业中专张一弓[摘要]:新课程改革与我们教师息息相关,我们不但要关心新课改的形式,还要积极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参与新课改,要积......

    原生态课堂实录——新课程改革教学感受点滴(范文模版)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努力完成自身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教学感受点滴 户县四中王新文 从教30年来经历了许多次课程改革,本次课改是自己觉得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尤其是课改......

    参与课程改革材料

    参与课程改革材料孝义市崇文街小学校任俊涛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奋努力,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课改能力、提升课改实效,积极探索我校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