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融入事业
课
题: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目的:使同志们正确理解个人理想与革命事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并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完善人生价值
内
容:
一、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
二、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三、立足本职、实现个人理想
方
法:多媒体教学
我们知道,人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生设计,人皆有之,生活在军营里的每名战士,都有自已的个人理想,考军校,当一名军官,学驾驶掌握一门技术也有为祖国,甜中有甜,一人吃苦换来万人甜,望明月,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换来万家圆的崇高理想境界,为了实现这些个人理想,许多战士在本职岗位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为连队建设奉献着自已的青春和汗水,贡献着自已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他们的个人理想也如愿以偿,得以实现,然而,也有一些战士,他们的理想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我选择,自我奋斗,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和表面的显赫,而是寻找那种不公满足一已私利,而且是保证全人类幸福的完美理想”。由此可见,那种以“我”为中心,仅仅为了个人的私欲私利而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有把自已的个人选择,个人理想融入革命事业之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人生的辉煌。
一、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一)个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决定了个人理想必须融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活动目的,结果都具有社会性,甚至他们的进行思维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本身,都是社会所提供的,所以,任何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他生活的社会和集体,马克思,恩格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就告诉我们,有了个人才有人类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由此可见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个人与社会性的关系就象人体的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联系开来,以人为主体的个人理想同样不能脱离社会,搞“自我选择”“自我奋斗”它的个人理想完全没有实现的根基,即使可能暂时存在,也不可能指引一个人达到自身的完善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九五八年,刘少奇在北京日报社编辑部的一次谈话中讲过“每个人都应有个人理想和志愿,但是个人不是独立的,他是社会中间的一个人,是集体中间的一个人,而是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人。他们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个人志愿是不是伟大,能不能实现,要看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退步作用”。伟人的足迹,再一次证明,只有把个人事业追求,职业选择,家庭幸福融入社会,集体之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个人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自身的价值才能社会所承认。
(二)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是个人成就事业的需要。
《行为科学》杂志上曾刊登这样一则内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必定有三大要素在其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一是科学的合乎社会需要的期望值,它是前进的目标与动力,二是要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要将心中的期望切实见诸于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作贡献的行动之中,全力以赴去奋斗,去追求,从这可以看出,个人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事业上能否获得成功,其中有两点关键,一是理想,愿望要科学,要切舍实际,二是要把理想贯穿于具体的实践中。马克思在中学读书时,就鄙视那种一切为个人打长算的个人设计,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幸福”并指出:“只要我们选择了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重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正是由于马克思把自已的个人理想,职业理想融入到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事业之中,因此,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按他的学习成绩,本来可以取得名利双收的职业,然而他毅然放弃了这个优越的条件,走上了为人类求解放的革命道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一辈革命家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理想,把“以天下为已任,牺牲个人利益以利社会”作为自已的人生原则。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李大钊在青少年时就有“失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他们都为自已的崇高理想在革命事业中进行无私无的战斗,奉献了自已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和业绩永垂青史,世世代代为人们敬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价值的高低,事业成就的大小,不是看他获取了什么,贡献了多少。而这些能否实现唯一的条件就是把自已的个人理想与伟大的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斗正如雷锋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为了他人生活得更美好。
(三)立足本职,实现个人理想。
社会实践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理想在实践中产生,也要靠实践来实现。再好的理想,不付诸行动,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理想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只能在梦境里得到安慰。列宁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有人说得好,“理想的花朵靠汗水浇灌,美好的未来靠斗争实现”;“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理想在实践中实现并非易事,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始终都保持坚定和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十分必要的。古人日“志当存高远,志不坚者,智不达”。革命先烈李大钊说:“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已的生命,可是也有人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暴,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音乐,多是悲壮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正由于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的这种坚定信念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了坚定的信念和献身和精神。就能激发前进的动力,增强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烯发忘恩负义我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因此,只有坚信理想能够实现,并且坚忍不拔地为之奋斗,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才有希望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二、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理想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艰苦奋斗是攀登理想高峰的云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要想实现崇高理想,就必须付出艰苦劳动。孟子说,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都必须经历艰苦奋斗的过程,所谓“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马克思在生活极度贫困的逆境中,用了40年时间才写成了著名的"资本论“,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为了考察河流山川,探索我国自然地理的奥秘,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34年。最后写出了被称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艰苦奋斗,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于实现崇高的共同理想所决定的。毛泽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辛勤的,持久的,自觉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逐步达到理想境界的最可靠的保证。
第三、要立足本职、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理想的实现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只要是人民所需要的,都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脚踏实地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因此,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是社会对全体成员的要求,也是主人翁思想的体现。实现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把自已摆进去。我是主体,天下的事物是客体。我对客体,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当遇到困难或需要作出某种牺牲的时候,更要从我做起,决不左顾右盼,互相攀比。“绝大多数青年人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这是极为可贵的。但是,有的同志看不起平凡的小事,认为干小事成不发大气候。他们不懂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不愿从一点一滴一木一石做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高楼大永远建不起来。平凡孕育着伟大,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模范人物并不是天生的,大都是从“平凡人”成长起来的。这一点,我们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身上可以得到深刻的启迪。我们将来要担负起部队建设的重任。但是目前却要从现实的军营生活开始,在军营立足本职,实现个人理想。,学员十七队九班
刘
立
1999年1月20日
第二篇: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关于当前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认同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4日 08:4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桂兰 高斐 马小利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在今年4月2日召开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披露,目前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5550.4万人,过去五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60多万人。
知识分子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调查人:王桂兰 高斐 马小利
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知识分子是负有重大责任的特殊群体。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也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总体上呈现出可喜的态势,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和盲区。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思想文化的内在和谐,明确思想文化的是非标准,提高思想文化免疫力,本课题组围绕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展开调查研究,以期探索出符合知识分子群体实际的认同途径和接受方式。本课题范围的知识分子是指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经历,从事知识的继承、传播、管理、创造等相关职业,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工作方式,并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人。主流文化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相关社会文化圈层。
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状况
课题组先后在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的5个国家级研究院所、16所高校以及4家省市级文化和医疗机构,随机作了1000余份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对党的基本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方面的看法。
⒈对党的基本理论及其指导作用的认同
党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对党的基本理论的整体认同度较高。
第一,大部分知识分子注重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有59.1%的知识分子选择“全部读过”或“读过一部分”。
第二,知识分子普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调查显示,分别有37.8%和51.4%的被调查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有一定指导意义”。
第三,知识分子充分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对革命和建设实践所发挥的巨大指导作用。调查显示,超过68%的知识分子认为“21世纪中国主导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当前科学发展观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的状况”,有59.4%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或“比较好”。
第四,知识分子肯定党的基本理论对个人成才的作用。有33.5%的被调查者认为党的基本理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46.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作用”;有34.8%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作用是“能指导人生发展”,有39.8%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作用是“能提高综合素质”。
⒉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
第一,知识分子对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较高。一方面,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人大代表选举,作为各级人大代表,他们认真履行职能,代表人民行使权利、表达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另一方面,知识分子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上海社会主义学院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民主党派成员中99%的人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90%的成员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第二,多数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评价较好。调查结果显示:有56.4%的被调查者赞成“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观点,有56.7%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较强,且在不断提高”。另有相关调查显示,有59.6%的知识分子对目前党风状况给予积极评价。
第三,知识分子在思想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并积极要求入党。一项关于“高校知识分子政治倾向”的调查中,有58%的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有71%的人入党动机纯正,把共产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本次调查中,对于“远离政治或与政治保持距离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观点,65.2%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同意”。
⒊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现状的认同
第一,绝大多数人对国家大政方针比较熟悉。如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有59.6%的被调查者能准确说出,有36.6%的被调查者能大致说出。
第二,在对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认同方面,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的知识分子占36.6%,认为是“顺应了广大人民心愿”的占25.8%,认为是“适应了新的发展要求”的占38.1%。
第三,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选择“充满信心”的知识分子占65.4%,选择“不太乐观”的占20.1%,认为“无法预测”的占14.5%。
第四,对当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有72%的被调查者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关于当前知识分子与执政党的关系,有67.1%的被调查者认为“融洽”或“比较融洽”。
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第一,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重要观点的认同方面,有76.3%的被调查者认为爱国“是一位公民的基本素质”;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
第二,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关键”,有39.4%的被调查者选择“普及主流文化教育”,48%的选择“倡导社会文明风尚”,22.4%的认为是“促进文化机制创新”,6.9%的选择“开发文化产业”。
第三,知识分子肯定信仰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调查显示,认为信仰对人生“十分重要”的占50.7%,认为“比较重要”的占36.3%。
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出尚不尽如人意的一面:第一,对主流文化存在认识盲区。比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观点,有25.6%的被调查者表示尚不清楚。第二,在主流文化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知识分子与主流文化的内在关联
调查结果说明,当代我国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呈现出的主导面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也是长期以来党对知识分子工作实践的基本面和主流。但不容否认,目前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和盲区。因此,深入分析探讨知识分子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对于我们强化认识、寻找对策具有积极意义。
⒈主流文化的品质要素与知识分子群体特征具有内在契合性
促进文化认同必须遵循思想文化的内在规律。研究表明,主流文化的科学性品质与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群体品质相契合,主流文化的创新性品质与知识分子求新求变的学术追求相契合,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品质与知识分子善于比较选择的思维方式相契合,主流文化的实践性品质与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相契合,主流文化的广泛代表性品质与知识分子关切民生的大众情怀相契合。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呈现出的基本认同,与这些契合要素的内在对接密切相关。但与此同时,部分盲区和误区的存在,则与之契合度有限有关。因此深入挖掘主流文化的内在品质与知识分子群体特征的相关性和对接点,充分彰显主流文化的品质特征,善于激发知识分子的群体特性,对于促进其认同意义重大。
⒉主流文化具有天然的社会传播优势
主流文化作为当今中国的执政文化,具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主要包括国家制度的设计优势、主导社会舆论的政治优势、掌控媒体组织的组织优势等。通过这些优势,党对知识分子在认同主流文化方面,通过一系列主要途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比如,教育型认同途径,即通过国家教育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学习认识过程;舆论型认同途径,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媒体的舆论引导性过程,据调查,有超过70%的知识分子喜欢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渠道了解国家大事;体验型认同途径,即通过一定或相关的社会观光考察,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过程;职业型认同途径,即通过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专业和新闻媒体等文化岗位工作认同的过程;活动型认同途径,即通过参与国家组织的集中教育活动认同的过程。不可否认,这些途径为知识分子认同主流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这些传统途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效果明显低于预期。
⒊主流文化可以为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建功立业提供时代坐标和现实文化场域
主流文化是当今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所描绘的当代中国发展蓝图,尤其是正在展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知识分子提供建功立业的时代舞台,而且也被实践证明是唯一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与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群体追求相一致。
这种富有正能量的主流文化场域,一方面为知识分子确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国家建设事业坐标的重合点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是不断激励知识分子拼搏奉献、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⒋文化价值多元、社会变革剧烈、西方文化渗透等,给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带来严峻挑战
第一,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社会文化和价值的多元。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日益广泛,而知识分子则是其渗透的重点对象。
第三,文化是社会相对稳定发展的产物,社会变革迅速导致主流文化建构缺失,主要体现为文本权威缺失和价值权威缺失。文本形态是政治文化赖以存在和征服社会、树立权威的重要方式。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由于社会变革迅速,缺乏系统严谨的文本建构,与人们对科学理论体系的经验性期待不符,容易导致认同的文本权威障碍。而价值权威障碍,主要体现在其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导致其价值观念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缺乏现实的引领力;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过于注重物质层面的发展,再加上对计划经济时代价值观的颠覆和否定,新的价值文化建构相对滞后,对人们思想道德的社会引导和约束过于松散,导致价值观断代和真空,出现价值多元和混乱现象。
第四,主流文化的社会传播方式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趋势不相适应。选择适当的传播手段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不再依靠传统的纸质媒介和会议方式。由于知识分子脑力劳动方式的特殊性,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天然的亲近和青睐。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主流文化在传播手段信息化方面相对滞后于其他文化,往往习惯于开大会、作报告、发报纸等传统方式,导致其在覆盖面、即时性、多样化、直观化、信息量等方面呈现相对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认同效果。
促进知识分子认同主流文化的疏导对策
促进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需要在准确把握思想文化认同规律和知识分子认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主流文化自身建设与传播效能。
⒈强化疏导理念
第一,强化遵循思想文化内在规律的针对性疏导理念。
文化认同作为一个思想文化命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度使用行政手段不易于激发认同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过度彰显行政手段的强制性功能,会诱发其逆反心理,增加认同阻力,弱化认同效果。认同主体在选择和接受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一般存在需要驱动规律和自主选择规律。主体文化认同需要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疏导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知识分子的需要驱动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归类、文化享受、思想认识提升和专业追求等方面。自主选择规律是指认同主体在对主流文化的接受认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即自觉性和能动性特征。表现为主体在多元文化基础上的比较选择性认同,价值判断基础上的价值求同性认同,对先进文化的吸引性认同等等。
第二,强化以教育引导为主的过程性疏导理念。
转变过分依赖灌输方式的观念。灌输式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理论的系统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对知识分子来说,主流文化建设的落脚点需要从偏重“外部”灌输转向注重“内外共生”。一方面,认同主体随着知识、阅历、修养、环境等的不断发展变化,其对主流文化的内在需要也会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主流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是由于二者都存在一个不断发展建构的动态统一过程,需要进一步强化疏导的过程性理念,因而不能期待一蹴而就。
第三,强化关注成才需要的发展性疏导理念。
知识分子往往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视为毕生的追求,而主流文化则是唯一能够为之提供用武之地的文化。实践证明,知识分子自我实现的追求与其对主流文化认可的程度往往成正比关系。知识分子从事的行业主要是知识、文化的创造和传播领域,属于人类精神财富的积聚层面,这种工作需要耐得了寂寞。尽可能减轻他们“为稻粱谋”的疲惫程度,会增强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可度和亲近感。
第四,强化发挥自身优势的选择性疏导理念。
切实克服当前宣传存在的“官话”、“套话”现象,增强对主流文化的亲近感。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虽然各自的总体目标、核心内容、面对群体、表达方式均不相同,但其内容却彼此交叉,表达方式也相互影响。必须大力推动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主流文化以其比较优势,赢得知识分子的认同。增强主流文化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就是在允许文化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同时,不断从所引导的其他文化中汲取新鲜、合理的成分,在巩固自身主导地位的同时赢得动态发展,取得相对的比较优势。
⒉完善疏导路径
第一,坚持科学性,增强兼容性,体现多样性。
主流文化需要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来建构和不断完善其科学体系,充分彰显其科学魅力。知识分子在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主流文化的任务不是也不可能规避、消灭其他文化形态,而是要将不同理论流派的冲突规范化,“使适当的争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力源泉”。允许知识分子在经过自我体悟之后,实现对主流文化的理性认同。主流文化在形式上要尽可能摆脱以往生硬、造作、板起脸来教训人的架势,除了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的理论学习和集中教育之外,应着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观念引导、典型引导、热点引导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疏导。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使人们乐于接受。比如,借鉴大众文化的时效性、现实性、时尚性和普及性等特点,并以真实性赢得传播的良好信用和效果。
第二,增强时代性,强化畅通性,注重实效性。
进入21世纪以后,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文化信息、传播思想观点的重要载体。“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征打破了国家对信息的垄断和控制,形形色色的各种主义、思潮并存于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现代信息手段作为一种工具,任何文化形态都可以利用。主流文化要利用网络平台对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深入浅出、令人信服的阐释;对网上的不实信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使谣言和谎言丧失存活空间;以现代信息手段的即时互动功能,使之在思想交流、交锋和对话中促进认同;在网评中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循循善诱,做到有的放矢,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第三,注重对等性,强化体验性,增强典范性。
当前我国知识分子认同主流文化途径中的体验型认同具有认同感受的深刻性和认同结论的由衷性、持久性等特点。引导知识分子参与主流文化的构建过程,有利于促进其深入了解。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标签的刚性特征正在逐渐被学术研究的理性话语所替代,意识形态日益渗透到学术研究之中,通过学术思潮、学术话语等加以表达”,这种趋势既是知识分子参与主流文化建构的一种反映,也是进一步推进主流文化的科学性建设,在交流协商中促进其认同的双赢选择。社会实践体验是增进文化认同的基本途径。通过蕴含主流文化的场景教育和实践体验,能够强化认同主体对主流文化的接受情感、接受信念和接受意志。到各种类型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革命老区、革命战争遗址、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进行场景体验等,都是运用典范效应,在为其带来心灵触动的基础上增进对主流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第三篇:关于理想的作文:融入理想的雾中
关于理想的作文:融入理想的雾中
那是一段充满潇洒和浪漫的日子,那是一段记载着努力和奋斗的岁月,那是一块雅典的里程碑,上面刻着青春的另一个注释无怨无悔!
题记
觅着冬的寒踪,春潇洒而至四季的舞台上第一个主角登台亮相了。风清,云静,天蓝,草绿。清晨,东方的白肚皮尚未褪去,伴着铃声,我便开始了新的一天。
我徜徉在笼罩着清纱的操场,吸吮着春的气息。我喜欢早晨校园的宁静,在静谧中拾起记忆的碎片,填补心灵的空虚。望着那莲花盛开的五柱亭,窈窕淑女般的长廊,倾听着晨风送来的知了弹唱,河塘吹奏的蛙声一片,这时我会放缓步伐,让心灵在这里自由的飞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春是自然的恩宠,四季的清华,春是生命的密码,人类的图腾,在这生意盎然的季节里,17岁的雨季就是一篇玫瑰色的童话,一首清纯隽永的诗歌,一抹绚丽热情的朝霞
回想过去,少年的我爱追梦,喜欢无拘无束地自由放荡,喜欢时尚风情,喜欢无尽的天籁之音。我那时可以光着脚丫在河滩玩耍,穿着靴子在水沟中欢乐地摸虾,还有那伴我的青蛙,蚂蚱猛然回首间,才发现自己不能一一颗少不更事之心回头,我想昨天的颜色究竟是斑斓还是苍凉,只有历经的人才晓,在茫然中,我又将与我的将来擦身而过。我的天真太早遗失,而成熟的我又蹒跚不致,这就是高中的我。
青春需要我来把握,在未破茧成蝶之前,我不会喊出天长地久的豪言,成家立业的壮志,这是我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年,我惟有披荆斩棘的持刀跋涉,跨越万水千山,才会有闪念磨砺之后成熟的收获季节,我会以虔诚的心去面对未来德望挑战。
前方有瑰丽而遥远的未来执意地等待,有绚丽的理想正向我放出光彩。于是我加快了步伐,向雾气更浓处走去,最后融在这理想的雾中。
第四篇:理想和事业的支柱
理想和事业的支柱----“勤奋、敬业、忠诚”
------记《自动自发》读后感
吳一陽
最近公司推荐了本美国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著作--《自动自发》让大家学习。记得刚拿到这本书时,有些人在粗略地翻看之后都笑着说这是一本给我们员工洗脑的书。但等我仔细看完后,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这并不是一本从老板利益出发的书,而是一本试图教会我们这些工作中的人如何通过工作来不断完善自我的指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按书中所说的那样来对待工作,那么公司和老板们毫无疑问的会受益,但我们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书中不仅阐述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事。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然而理想怎样实现,事业又如何成功呢?读完本书后,我认为3点最重要:勤奋、敬业和忠诚。勤奋是实现理想和事业的基础,敬业是实现理想和事业的动力;忠诚是实现理想和事业的态度。“勤奋、敬业、忠诚”之间尤其必然的联系,只有在工作中勤勤恳恳,才是敬业的表现,最终体现为对敬业的忠诚。
从古至今,人们都对勤奋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业精于勤,荒于疏”。很多成功的人其实并非天才,他们的智慧是勤奋的果实。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候说:“很用功,但没有才能”。达芬奇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地画鸡蛋,很难想象他会创作出绝世的作品--《蒙娜丽莎》。勤奋就如旋转的砂轮,能擦亮智慧的眼睛,而庸懒是烈性腐蚀剂,它会使智慧的锋刃锈蚀。众所周知的典故“江郎才尽”就是庸懒埋没人才的例子。
事实表明只有“敬业”才能“出奇”。俗话说:水滴石穿。须知水点只有长年累月的“滴”在一个点上,才能“穿”石,如果一次移一个点,那是一万年也滴不穿的。可以说,任何人的成败,大都是成于敬业。炸药发明大王诺贝尔,做炸药实验时,不顾浑身鲜谢淋漓,嘴里却高喊着“成功了!”敬业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作为企业的员工应该有敬业的精神,确定自己的专攻领域,相对集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敬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才有希望使企业和个人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敬业爱岗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一个缺乏敬业精神的人是永远得不到尊重和提升的。只要我们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敬一行,精一行,凡事追求细节的完美,就能把握住更多成功的机会。其实,我们每天多做一点,主动去帮同事做一些自己工作范围之外的事,不仅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一个学习的机会,更可视为一种发展的机遇,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自动自发》书中说: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比如,企业的每名员工对待工作都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那么,企业的效益就能提高,就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发展强大了,效益提高了,员工的个人收益就会有保障有提高,个人与公司的利益永远是紧密相连的。
忠诚是忠于优秀的工作态度。哥白尼与科卜勒向神学挑战,创立天体运行的新体系;达尔文冒犯上帝的权威,宣布伟大的进化论学说;他们都是把个人的安危与生命置于脑后,终于自己的事业的勇士。有些事情可能是你无法决定的,也是你无法改变的;有些事情则是你可以做到的,能够做到的,就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而不应该推诿。这种态度应该体随一个人工作的始终,只要你决定在企业里工作,就要永远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不管企业是大是小,是正处于高峰还是岌岌可危,都应该竭智尽忠,贡献最大的力量。
忠诚守信是成就事业最坚实的基础。如果说,智慧和勤奋像金子一样珍贵的话,比金子那么还要珍贵是忠诚守信。员工必须依赖公司的发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板,因为正是有他费尽心思,把握全局,才会使企业有今天的发展。
“勤奋,敬业,忠诚”是所有企业员工必备的职业修养,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会一企业为家,真正关心企业的兴衰成败,认真思考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才愿意将自己的全身心贡献给企业。作为一名东阳建总的员工,我愿意和各位同事一起,以自己有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为荣。
第五篇:高一作文:融入理想的雾中
高一作文:融入理想的雾中
高一作文:融入理想的雾中
那是一段充满潇洒和浪漫的日子,那是一段记载着努力和奋斗的岁月,那是一块雅典的里程碑,上面刻着青春的另一个注释——无怨无悔!
——题记
觅着冬的寒踪,春潇洒而至——四季的舞台上第一个“主角”登台亮相了。风清,云静,天蓝,草绿。清晨,东方的白肚皮尚未褪去,伴着铃声,我便开始了新的一天。
我徜徉在笼罩着清纱的操场,吸吮着春的气息。我喜欢早晨校园的宁静,在静谧中拾起记忆的碎片,填补心灵的空虚。望着那莲花盛开的五柱亭,窈窕淑女般的长廊,倾听着晨风送来的知了弹唱,河塘吹奏的蛙声一片,这时我会放缓步伐,让心灵在这里自由的飞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春是自然的恩宠,四季的清华,春是生命的密码,人类的图腾,在这生意盎然的季节里,17岁的雨季就是一篇玫瑰色的童话,一首清纯隽永的诗歌,一抹绚丽热情的朝霞„„
回想过去,少年的我爱追梦,喜欢无拘无束地自由放荡,喜欢时尚风情,喜欢无尽的天籁之音。我那时可以光着脚丫在河滩玩耍,穿着靴子在水沟中欢乐地摸虾,还有那伴我的青蛙,蚂蚱„„猛然回首间,才发现自己不能一一颗“少不更事”之心回头,我想昨天的颜色究竟是斑斓还是苍凉,只有历经的人才晓,在茫然中,我又将与我的将来擦身而过。我的天真太早遗失,而成熟的我又蹒跚不致,这就是高中的我。
青春需要我来把握,在未破茧成蝶之前,我不会喊出天长地久的豪言,成家立业的壮志,这是我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年,我惟有披荆斩棘的持刀跋涉,跨越万水千山,才会有闪念磨砺之后成熟的收获季节,我会以虔诚的心去面对未来德望挑战。
前方有瑰丽而遥远的未来执意地等待,有绚丽的理想正向我放出光彩。于是我加快了步伐,向雾气更浓处走去,最后融在这理想的雾中
2004级3班杨雨桐
点评:笔调清新自然,似三月春风拂面。细腻的将小事诉说,也在渴望中透出一丝坚毅一份决心。虽然不舍但更多的还是希望。最后将自己融入新的生活中为了明天更美的梦。
指导教师李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