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课 题: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目的:使同志们正确理解个人理想与革命事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并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完善人生价值
内容:
一、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
二、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三、立足本职、实现个人理想
方法:多媒体教学
今年七月一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中深刻指出,“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是胡总书记对我们的要求,而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革命事业中,才能在我们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展现出我们军人的价值。
我们知道,人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生设计,人皆有之,生活在军营里的每名战士,都有自已的个人理想。考军校,当一名军官;学驾驶,掌握一门技术;也有为祖国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境界。为了实现这些个人理想,许多战士在本职岗位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为连队建设奉献着自已的青春和汗水,贡献着自已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他们的个人理想也如愿以偿,得以实现,然而,也有一些战士,他们的理想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我选择,自我奋斗。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和表面的显赫,而是寻找那种不满足一已私利,而且是保证全人类幸福的完美理想”。由此可见,那种以“我”为中心,仅仅为了个人的私欲私利而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有把自已的个人选择、个人理想融入革命事业之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人生的辉煌。
一、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一)个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决定了个人理想必须融入到革命事业之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活动目的、结果都具有社会性,甚至他们的进行思维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本身,都是社会所提供的,所以,任何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他生活的社会和集体,马克思,恩格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就告诉我们,有了个人才有人类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由此可见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个人与社会性的关系就象人体的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联系开来,以人为主体的个人理想同样不能脱离社会,搞“自我选择”“自我奋斗”它的个人理想完全没有实现的根基,即使可能暂时存在,也不可能指引一个人达到自身的完善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九五八年,刘少奇在北京日报社编辑部的一次谈话中讲过“每个人都应有个人理想和志愿,但是个人不是独立的,他是社会中间的一个人,是集体中间的一个人,而是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人。他们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个人志愿是不是伟大,能不能实现,要看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退步作用”。伟人的足迹,再一次证明,只有把个人事业追求,职业选择,家庭幸福融入社会,集体之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个人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自身的价值才能社会所承认。
(二)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是个人成就事业的需要。
《行为科学》杂志上曾刊登这样一则内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必定有三大要素在其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一是科学的合乎社会需要的期望值,它是前进的目标与动力,二是要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要将心中的期望切实见诸于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作贡献的行动之中,全力以赴去奋斗,去追求,从这可以看出,个人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事业上能否获得成功,其中有两点关键,一是理想,愿望要科学,要切舍实际,二是要把理想贯穿于具体的实践中。马克思在中学读书时,就鄙视那种一切为个人打长算的个人设计,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幸福”并指出:“只要我们选择了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重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正是由于马克思把自已的个人理想,职业理想融入到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事业之中,因此,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按他的学习成绩,本来可以取得名利双收的职业,然而他毅然放弃了这个优越的条件,走上了为人类求解放的革命道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一辈革命家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理想,把“以天下为已任,牺牲个人利益以利社会”作为自已的人生原则。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李大钊在青少年时就有“失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他们都为自已的崇高理想在革命事业中进行无私无的战斗,奉献了自已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和业绩永垂青史,世世代代为人们敬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价值的高低,事业成就的大小,不是看他获取了什么,贡献了多少。而这些能否实现唯一的条件就是把自已的个人理想与伟大的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斗正如雷锋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为了他人生活得更美好。
(三)立足本职,实现个人理想。
社会实践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理想在实践中产生,也要靠实践来实现。再好的理想,不付诸行动,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理想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只能在梦境里得到安慰。列宁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有人说得好,“理想的花朵靠汗水浇灌,美好的未来靠斗争实现”;“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理想在实践中实现并非易事,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始终都保持坚定和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十分必要的。古人日“志当存高远,志不坚者,智不达”。革命先烈李大钊说:“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已的生命,可是也有人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暴,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音乐,多是悲壮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正由于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的这种坚定信念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了坚定的信念和献身和精神。就能激发前进的动力,增强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烯发忘恩负义我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因此,只有坚信理想能够实现,并且坚忍不拔地为之奋斗,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才有希望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二、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理想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艰苦奋斗是攀登理想高峰的云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要想实现崇高理想,就必须付出艰苦劳动。孟子说,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都必须经历艰苦奋斗的过程,所谓“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马克思在生活极度贫困的逆境中,用了40年时间才写成了著名的"资本论“,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为了考察河流山川,探索我国自然地理的奥秘,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34年。最后写出了被称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艰苦奋斗,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于实现崇高的共同理想所决定的。毛泽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辛勤的,持久的,自觉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逐步达到理想境界的最可靠的保证。
第三、要立足本职、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理想的实现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只要是人民所需要的,都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脚踏实地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因此,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是社会对全体成员的要求,也是主人翁思想的体现。实现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把自已摆进去。我是主体,天下的事物是客体。我对客体,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当遇到困难或需要作出某种牺牲的时候,更要从我做起,决不左顾右盼,互相攀比。“绝大多数青年人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这是极为可贵的。但是,有的同志看不起平凡的小事,认为干小事成不发大气候。他们不懂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不愿从一点一滴一木一石做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高楼大永远建不起来。平凡孕育着伟大,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模范人物并不是天生的,大都是从“平凡人”成长起来的。这一点,我们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身上可以得到深刻的启迪。我们将来要担负起部队建设的重任。但是目前却要从现实的军营生活开始,在军营立足本职,实现个人理想。
第二篇: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人生在世,总在有理想有追求。一般而言,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之分。由于人们世界观有差异,其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是有差异的,正确的进步的崇高的理想,犹如行船厂的风帆,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向着即定目标前进;错误的落后的庸俗的理想,则是迫使人们在个人鼻子底下转圈,一心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庸俗的精神生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受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不否认也不排斥人们选择和拥有不同的个人理想,比如人们对吃、穿、住、行、娱乐等美好的生活理想;人们希望有一个工作轻松、报酬优厚的职业理想;人们期盼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变得更加宜人的环境理想,等待。但是,就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而言,社会理想还应占主导地位,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一致,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人为什么要活着?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利益,尽心尽力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然而,有的人把个人理想看得高于共同理想凡例为共同理想是虚的,个人理想的实现才能带来实惠。我们不否认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在许多方面有共通之处,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大家庭里,由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决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只能是中田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革命军人作为社会组织细胞中的一分子,我们的个人理想必须服从社会共同理想的需要。只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共同理想之中,才能发出青春的活力,才能激发改革创新的热情,让青春发出光和热。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是个人理想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理想是时代的产物,在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何有志向有追求的革命军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无愧于时代,才能有所作为。反之,脱离这个大背景、大前提,俱理想再完美也难以实现。曾几何时,多少人期望独立自由、生活富裕。但这个夙愿却被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罪恶行径击得粉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强国富民的梦想才逐步变为现实。人们好正是从历史的比较中,才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所以,只有把实现共同理想当作实现个人理想的前提,才全有实现个人理想的可能。反之,滢共同理想,只有实现个人理想,其结果只能是涉小的,难以实现 的。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力强盛的同时,我 们个人的生活也走出温饱,跨入小康,许许多多昔日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等,在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成为风云人物。这又进一步说明,个人理想的实现有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个人理想的基础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只有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倡导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才会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第三篇:理想融入事业
课
题: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目的:使同志们正确理解个人理想与革命事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并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完善人生价值
内
容:
一、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
二、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三、立足本职、实现个人理想
方
法:多媒体教学
我们知道,人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生设计,人皆有之,生活在军营里的每名战士,都有自已的个人理想,考军校,当一名军官,学驾驶掌握一门技术也有为祖国,甜中有甜,一人吃苦换来万人甜,望明月,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换来万家圆的崇高理想境界,为了实现这些个人理想,许多战士在本职岗位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为连队建设奉献着自已的青春和汗水,贡献着自已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他们的个人理想也如愿以偿,得以实现,然而,也有一些战士,他们的理想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我选择,自我奋斗,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和表面的显赫,而是寻找那种不公满足一已私利,而且是保证全人类幸福的完美理想”。由此可见,那种以“我”为中心,仅仅为了个人的私欲私利而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有把自已的个人选择,个人理想融入革命事业之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人生的辉煌。
一、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
(一)个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决定了个人理想必须融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活动目的,结果都具有社会性,甚至他们的进行思维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本身,都是社会所提供的,所以,任何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他生活的社会和集体,马克思,恩格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就告诉我们,有了个人才有人类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由此可见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个人与社会性的关系就象人体的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联系开来,以人为主体的个人理想同样不能脱离社会,搞“自我选择”“自我奋斗”它的个人理想完全没有实现的根基,即使可能暂时存在,也不可能指引一个人达到自身的完善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九五八年,刘少奇在北京日报社编辑部的一次谈话中讲过“每个人都应有个人理想和志愿,但是个人不是独立的,他是社会中间的一个人,是集体中间的一个人,而是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人。他们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个人志愿是不是伟大,能不能实现,要看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退步作用”。伟人的足迹,再一次证明,只有把个人事业追求,职业选择,家庭幸福融入社会,集体之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个人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自身的价值才能社会所承认。
(二)个人理想必须融入革命事业之中,是个人成就事业的需要。
《行为科学》杂志上曾刊登这样一则内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必定有三大要素在其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一是科学的合乎社会需要的期望值,它是前进的目标与动力,二是要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要将心中的期望切实见诸于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作贡献的行动之中,全力以赴去奋斗,去追求,从这可以看出,个人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事业上能否获得成功,其中有两点关键,一是理想,愿望要科学,要切舍实际,二是要把理想贯穿于具体的实践中。马克思在中学读书时,就鄙视那种一切为个人打长算的个人设计,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幸福”并指出:“只要我们选择了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重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正是由于马克思把自已的个人理想,职业理想融入到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事业之中,因此,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按他的学习成绩,本来可以取得名利双收的职业,然而他毅然放弃了这个优越的条件,走上了为人类求解放的革命道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一辈革命家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理想,把“以天下为已任,牺牲个人利益以利社会”作为自已的人生原则。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李大钊在青少年时就有“失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他们都为自已的崇高理想在革命事业中进行无私无的战斗,奉献了自已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和业绩永垂青史,世世代代为人们敬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价值的高低,事业成就的大小,不是看他获取了什么,贡献了多少。而这些能否实现唯一的条件就是把自已的个人理想与伟大的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斗正如雷锋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为了他人生活得更美好。
(三)立足本职,实现个人理想。
社会实践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理想在实践中产生,也要靠实践来实现。再好的理想,不付诸行动,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理想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只能在梦境里得到安慰。列宁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有人说得好,“理想的花朵靠汗水浇灌,美好的未来靠斗争实现”;“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理想在实践中实现并非易事,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始终都保持坚定和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十分必要的。古人日“志当存高远,志不坚者,智不达”。革命先烈李大钊说:“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已的生命,可是也有人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暴,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音乐,多是悲壮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正由于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的这种坚定信念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了坚定的信念和献身和精神。就能激发前进的动力,增强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烯发忘恩负义我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因此,只有坚信理想能够实现,并且坚忍不拔地为之奋斗,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才有希望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二、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理想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艰苦奋斗是攀登理想高峰的云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要想实现崇高理想,就必须付出艰苦劳动。孟子说,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都必须经历艰苦奋斗的过程,所谓“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马克思在生活极度贫困的逆境中,用了40年时间才写成了著名的"资本论“,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为了考察河流山川,探索我国自然地理的奥秘,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34年。最后写出了被称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艰苦奋斗,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于实现崇高的共同理想所决定的。毛泽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辛勤的,持久的,自觉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逐步达到理想境界的最可靠的保证。
第三、要立足本职、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理想的实现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只要是人民所需要的,都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脚踏实地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因此,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是社会对全体成员的要求,也是主人翁思想的体现。实现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把自已摆进去。我是主体,天下的事物是客体。我对客体,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当遇到困难或需要作出某种牺牲的时候,更要从我做起,决不左顾右盼,互相攀比。“绝大多数青年人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这是极为可贵的。但是,有的同志看不起平凡的小事,认为干小事成不发大气候。他们不懂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不愿从一点一滴一木一石做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高楼大永远建不起来。平凡孕育着伟大,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模范人物并不是天生的,大都是从“平凡人”成长起来的。这一点,我们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身上可以得到深刻的启迪。我们将来要担负起部队建设的重任。但是目前却要从现实的军营生活开始,在军营立足本职,实现个人理想。,学员十七队九班
刘
立
1999年1月20日
第四篇: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
摘要
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实现中国梦应同时追求个人梦想。本文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实践,勇于创新、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三方面分析如何将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为个人梦想提供了生长的空间,每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之中,也会凝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个人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干,创新
如何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真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寻找阳光”(林语堂)。中国梦亦是如此。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中华民族富有以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追求梦想的精神。处于当今世界的中华民族,已把生存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余年的持续奋斗,现在中华民族正在豪迈地重新登上世界的中心舞台,重新实现曾经拥有的光荣和尊严。作为一个重新振兴起来的伟大的民族,中国的所思所想,中华民族前行的每一个脚步,都聚焦在舞台上闪亮的追光灯下。
《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旅程。总书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来描述中华民族的今天;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来憧憬中华民族的明天。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拥有梦想的国家凝聚更大力量,拥有梦想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如何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就成为了当今社会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实现中国梦应同时追求个人梦想,而要让梦想成真,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强国才能富民,我们应该努力在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个人梦想。而中国梦的实现又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富强民主,社会公平公正,为我们的奋斗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青年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使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讲道理:“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上努力成就自己的梦想。二,积极探索实践,勇于创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中国梦的实现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风险挑战和危险考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实践适合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勇于开拓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大多数情况下,理论并不总是在梦想的前面等候,等待梦想到来并帮助梦想转变为现实,而是恰恰相反,梦想总是比理论形成得早,来得快。而理论总是在梦想等待许久以后才会姗姗到来。这种情况下,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就是在实践中探求真理,寻找理论。“摸着石头过河”远胜过无谓的争论。实现梦想的理论是在具有开创性的艰辛的路途中探索出来、总结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中学习革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摸索出革命成功的理论和前进的道路,从而成就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是依靠“改革创新”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引领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推动发展,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应该选择 “一条用改革创新勇气与智慧铸就的持续繁荣”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实验,敢于创新,有助于调动和激发自身的潜能,产生将梦想付诸实践的精神动力,让创新在点亮中国梦的同时点亮我们的个人梦想。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都会落空,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行动,胜于空谈。只有行动,实干,我们的国家才会蒸蒸日上,不断进步。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奋进。我们要居安思危、艰苦奋斗,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就要脚踏实地劳动。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
中国梦是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行动,为了中国梦而行动。
参考文献: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 《读懂中国梦》人民出版社
公茂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外文出版社
李君如
曲风
第五篇: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脱离实际,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的魅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 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农意 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请进课堂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一)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 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二)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三)利用好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的田园。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睁大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