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古诗之趣”课例分析 课例设计、执教:刘承荣
“感受古诗之趣”课例分析 课例设计、执教:刘承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回顾拓展一》中的“趣味语文”编排的内容是书法家巧改王之涣《凉州词》因祸得福的故事,除了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诗词之妙、想象其中的意境之外,这个故事可以撷取的资源就很有限了,况且,根据班级学习现状,学生要真正理解玉门关的荒凉、军旅生活的艰苦,是不容易的。多次解读教材后,我决定把这个文本归纳为古诗的“传说之美”。备课时,我想到了“古诗做菜”(杜甫《绝句》),想到了“古诗编剧”(杜牧的《清明》),想到了“古诗成曲”„„一行行诗句汩汩而出。但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我既要领异标新,同时也要删繁就简。如何建构一堂课的流程,扣住“趣味语文”的“趣”是我备课时考虑最多的。
我知道,这将会是一次自我创新、资源重组的自我超越过程。我要给学生什么,用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感受古诗王国的乐趣,是我最要花精力的。
最终,我将这节课的情感目标定为“在听、画、演等活动中感受诗歌的音律美、绘画美、艺术美,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堂流程也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
趣味语文:感受古诗的情趣
一、听乐曲《渭城曲》回答问题
1、为这首乐曲伴奏的乐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你怎样的感觉?(喜悦、幽怨)
2、这首乐曲的歌词你能写下来吗?
3、结合歌词,你仿佛看到在怎样的情景下什么样的画面?
4、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二、读《小池》,想象诗的画面,画出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你的画里要画哪些景物?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呢?要用哪些颜色?
三、读懂《清明》,试试编一场小短剧。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天气:
5、事情:
如果你是导演,你将怎样来设计这场戏?
四、读《凉州词》之词,想象画面。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多读几遍这首词,说说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2、试着说说书中的这个传说。
经过了预习环节,我还是没有信心,学生预习时有难度,也没利用资料好好研究。隔了一天,我决计试试我的创新“处女作”。2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这节“感受古诗之趣”。及时回顾,整理如下:
一、背古诗,导内容。
1、热身环节——每日一诗:让学生背诵《池上》。
2、导入内容:我们平常学诗、背诗,也许不曾想到,诗是有它独特的情趣的。这节课,我们将在几种不同的形式中去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渭城曲》,感受古诗的音律美。
1、播放童丽演唱的《渭城曲》,感受歌曲的情感基调。
(回答配乐乐器的名称和曲调给你怎样的感觉,是解读送别诗的基础。)
2、学生读歌词——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交流诗的大致内容。
3、体会情感,别离时的依依不舍。再听音乐,体会配乐基调的合理性。
(这种体会,与常态下的古诗节奏教学略有不同,诗的音律美是否可以这样表达,我还在尝试中。)
小结:诗歌是有音律美的。
三、学习《小池》,感受诗歌的绘画美。1你的画里要画哪些景物?
师:你将用什么颜色,分别放在哪些景物身上?
2、用一小段话说说这首诗仿佛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师:请你用一段比较有顺序的话来介绍。小结:诗歌是有绘画美的。
四、学习《清明》,体验诗歌的艺术美。1自由读诗,想象情节和画面。
师:你读这首诗,是否看到一幅活的画面?
2、小组讨论,要将这段画面演出来让人看见,该怎么表现?
3、交流:时间——清明怎么表现?地点、天气又该怎样表现? 生:„„
4、现场表演,后评价表演的效果。诗:诗歌是有艺术美的。
五、师以说书的形式说与《凉州词》有关的传说,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传说美。结语:同学们,祖国有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走进她,你会发现诗歌的独特魅力,你们愿意去读诗去品味诗吗?
课后,我咀嚼了自己的板书,感觉“艺术美”用得不够恰当,因为艺术涵括了音乐、美术、表演等,所以第四环节的“体验诗歌的艺术美”,似乎应该改成“表演美”更为恰当些。
整堂课,没有拘泥于其中一首的深入品味,而是打擦边球一样,和这几首有代表性的诗打了声招呼,我的取义即在此,在不同的美中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鉴赏古诗的方法。
只是,上这样的课,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准备,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有师生的融洽和谐。更需要学生课前有一个悟诗的过程。
此课上完不久,适值一个在双明的培训,看到毛桂玉老师设计的这个课时的导学案,她是从标点符号的移动这个角度出发的,设计了诸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之类的题型,细想开来,或许她的更注重知识性,而我设计的更注重兴趣的培养,无所谓孰对孰错,可见语文是有教师建构教学资源的舞台的。
第二篇:古诗《出塞》课例评析
古诗《出塞》课例分析
庙街镇 xx小学
XXX
《出塞》选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军旅生活的一首名诗。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的美好心愿,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在多次聆听了学校多位语文教师的指导后,我讲授了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出塞》第二课时,课后,我认真听取了学校高段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听课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巧妙拓展。
《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我通过图片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配乐朗读,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了解边塞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相机出示了三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边塞古战场的了解,认识它的荒凉寂寥、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三、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补充描写明月的古诗引导学生感慨:古人是借明月而抒思乡情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思乡之苦以及亲人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的愿望是“回家”后,教师引读——是啊,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的盼回家啊,可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过程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假如我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我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还)
四、学法渗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环节中,让学生自主理解,说说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同时学习、总结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节课下来,给我留下了太多思考和遗憾,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进和创新同行,使我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附:《出塞》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S版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小小赛诗会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古诗并背诵,今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赛诗会,请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上台展示。生:上台背诵古诗。
2、谈话导入:(师)自秦汉以来,我国的边塞一直战事不断,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感受了大漠的壮美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写下了许多豪放悲壮的边塞诗,被世人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中的精品,它被称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写的——《出塞》(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师:课题中的“塞”指的是什么?生:边塞,边疆险要的地方。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诗中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读出节奏。指名读诗并简单点评,提示读准“将”、“还”、“教”的音。全班学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听完后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这些画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中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修辞手法再理解诗的意思。
3、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佳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你能说说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不能)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说说诗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意?
6、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明月、边关都没变。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边关,面对着恶劣的环境和长年残酷的战争,他们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亲如手足的兄弟,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我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我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关将士的亲人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残酷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悲哀,板书悲)(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我们曾学过描写李广将军的一首诗《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唐)卢纶《塞下曲》在你的印象中李广将军是位怎样的将军?(出示李广的资料)
师:正是因为李广将军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才不敢南下阴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生自由说)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边关就会有安宁,将士就能回家乡,国家也会太平,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一起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是当时朝廷腐败,不能启用良将,他们只能失望的说:一起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生活艰苦,九死一生,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浴血奋战的场面。(出示战争图片)
你感受到了守边将士们内心怎样的渴望?(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师: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四、课后延伸,情感升华。
1、身为新中国的中华儿女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课后把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和同学交流分享,选出自己喜欢的三首抄写在采集本上并背一背。
[板书设计]
出
塞
明月
边关
悲
思良将
建功业
壮
第三篇:课例分析
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设计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要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听故事、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矿泉水、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应的表象,为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平均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筷子、水果(苹果)、盘子、小熊生日图一幅、表情图两幅。
学生:小组准备学具、小石子、竹棒。
点评:在设计该课时教学时,着眼于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道理,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理念,教学紧紧围绕平均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二(1)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他们买了好多食品,请大家来看看都有什么?
1、师:边谈话、边放投影仪,出示春游情景图。
2、生:看图,自由说说图中有哪些食品?
3、师:小结,如有面包、桔子、火腿肠、糖果、香蕉、巧克力等,现在呀,要把这些食品分给二(1)班的每一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吗?
4、学生开始自由讨论:怎么分?想分什么?分给谁?反思:投影春游图导入、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
1、教学例1(1)师:谈话并讨论:要为二(1)班的同学分这些食品,首先要知道什么?愿意说就站起来。(2)生:要分给几个人;
(3)师:在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4)生:学生疑惑。
(5)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石子、竹棒代替食品,帮助二(1)班的同学分一分,好吗?(6)生:小组合作动手分。(7)师:点拨要分公平
(8)生: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并汇报分的方法及想法。(9)师生评议;分的最好的一组,大家请他们吃这些食品。(10)生:表演吃或喝的口形。
(11)教师总结性引导:同学们分的真好!像这样公平的分就叫平均分。那么你能举例说说平均分吗?(12)生 :自由发言。
(13)师:延伸: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现象是平均分的吗?(14)生:自由交流后,点名发言。课后反思:该片断教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平均分有了感性认识。
2、课堂实践:课本第十一页“做一做”。
(1)师:师提出要求,先看题互相说说题意,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生:学生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同样多。(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师问:什么是平均分?
(5)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教学例2(1)教师出示苹果、(15个)盘子(三个)
师:一天,小熊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小熊要给客人端苹果,家里有15个苹果,由三个盘子,小熊不知道每个盘子应该平均放几个苹果,那个小朋友热心帮助小朋友分一分呢?
(2)生:小组讨论交流,让一名学生上台动手分,其他同学注意看分的方法和过程对不对?
(3)让最好的小朋友评议、指正。
(4)教师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苹果分成3份,可以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的同样多,每一份就分得了5个苹果。
(5)师:出示小熊烦恼图,我们帮小熊分好了苹果后,小熊就端给客人吃,小熊的妈妈正在做饭,让小熊给客人分筷子,这下又把可爱的小熊难住了?看,它好烦恼,你们愿意为小熊解除烦恼吗?
(6)生:小组合作把20支筷子分给10个人。每份得一双(两支)。
(7)师:出示小熊开心图,瞧,我们大家都来帮助小熊,小熊多高兴啊!它笑着对我们说:“谢谢你们”,那么我们就一起为小熊祝福。为它唱支最好听的歌
(8)齐唱生日快乐之歌。
课后反思:通过看图,讲故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平均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渗透了思想教育,而且通过唱歌极大的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实践:第十四页“做一做”;(1)师: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三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生: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情况,巩固平均分。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近平均分。
课 例 分 析
和政县罗家集学校 王燕凤
第四篇:课例分析1
课 例 分 析
贺昆
案例:准备活动的新尝试,在准备活动当中,教师用哑铃(布置学生课前用空矿泉水瓶子装满沙制成哑铃,人手两个)做为教具,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编“哑铃操”练习,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营造探究和热烈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提问、总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勤俭节约的教育。
在快速跑教学当中,教师大胆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各就位、预备、跑”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练习形式,而是采用放收“哑铃”的接力形式,容快速跑、放收“哑铃”技巧、相互密切协作于一体。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
教师启发学生自编“哑铃”接力跑的游戏,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各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能体现快速灵活的前提下进行接力游戏的创编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竞争精神。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现体育课的乐趣,教师利用器械,安排了“打保龄球”和“哑铃组字”游戏,在做“打保龄球”的游戏当中,各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打保龄球的认识和已经掌握的练习方法进行,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哑铃组字”的游戏当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组出字,还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结束时要求各组进行相互参观,各组要做好本组的解说工作。
在结束部分放松后,围绕“如何才能跑得快,练习快速跑有什么好处”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结束全课,使技能教学与基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
课的优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的主体上来――利用矿泉水瓶子进行快速跑练习,变废品为锻炼身体的有效工具,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游戏和竞赛是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上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把游戏和竞赛贯穿于课的基本部分;同时教师抓住学生最喜欢自由自在的进行活动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自主讨论,并进行小组练习,整节课教师始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于,为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的关节活动,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方法的讨论和选择,学生自主学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编操的学练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练习氛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上课时老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练习并适时点拨或参于学生的讨论和练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浓厚的课堂练习气氛,把练习推向一个又一个小高潮。首先教师以协商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讨论上课的练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并和学生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拉近师生的距离;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以真挚的语言和行为与学生交流,如以恰如其分的动作把手搭在学生肩上,与学生一起开心的笑等,有效的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在学生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久久不能确立怎样才能作的更好时,教师又智者身份出现在当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困惑,让学生亲其师,更信其道。如:当一组学生在讨论如何才能进行障碍跑动时,教师的手搭在学生肩上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有一组学生自己创造的练习内容不太适合练习时,老师又引导是否两组学生采用较为合适一组的方法进行竞赛等。
三、从健康入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活动方法之一,这节课老师从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入手,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始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在积极参于学练的过程中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适应能力。在课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组织和创造能力在学生自定的练习形式下积极练习,有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学生的健康,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组织学生竞赛,让学生互相监督,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出现问题与教学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1、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进一步锤炼,方言不能用的太多。
2、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观全局,例如对个别的练习小组出现“活动冷的现象”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处理。有的组课堂上讨论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而不是没有办法。
3、教师对个体的评价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在学生的创新练习过程中,看哪组练习的最好,哪位同学练习的最好,教师没有及时评价那组的动作最有锻炼价值,那组练习方法最正确,那组的动作最适合快速跑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学生有投机取巧的现象,教师没有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引导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共同遵守公平公正的竞赛规则,并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控制情绪,正确对待比赛的胜与败,培养高尚的体育情操。新课程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明确。二、一节课中要根据教材特点有重点地体现某些领域目标,每一节课都要有一定的量和强度即要考虑到学生的锻炼效果。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主要是途中跑。但是,教师的组织练习形式不恰当。练习过程是学生持哑铃接力跑,组织形式分四组,两组对立约28米(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发出信号后,两名学生执两个哑铃跑到中线处(即14米处)放下哑铃,再跑回队伍与下一名同学击掌,下一名同学依照上一名同学的做法,再把哑铃捡回,学生跑的距离太短就达不到途中跑的练习的目的。应让学生把哑铃摆放到对方起跑线附近(28米)为好。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的利用体育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教师要及时恰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理论加实践来领悟、掌握知识,如快速跑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步幅大好,有的学生则认为步频快好,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课前看课本(以作业的形式),了解步幅与步频的关系,课中练习前讨论怎样才能跑的快?再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而最终能掌握并指导自己快速奔跑练习。总之,课本是专家在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用心”编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很好的利用教学课本,落实五个领域目标。
四、身体与心理健康不能理解成老师教了学生几套动作,完成了几种练习,进行了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与进步等,就证明学生身心都健康了。这应该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并不是凭教师一时强调的“这是重点,你要记住”等这样的话就能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不要认为让学生学会了某种动作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某种练习手段,教育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实现其它领域目标。新课程不要不敢放给学生,要放开让学生去练习体会总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要什么都想统,一切按教师要求去做就体现不出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也不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思想。
第五篇:教材分析课例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检测,本人特以三年级的第八单元教学为例,试析一下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和相关课例。第八单元的内容我主要是按照“教材概况-教学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几个环节来分析的。
一、教材概况
第八组共有4篇课文,其中《可贵的沉默》《给予树》《七颗钻石》为精读课文,《掌声》为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是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的,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真情,诠释了爱的美好与伟大。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安排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爱的无处不在,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例如:爱是给公共汽车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等等,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再如:口语交际也是围绕“献出我们的爱”来交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关爱的故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运用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来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2、生字目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并积累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并能够学以致用。
3、体会本组课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三、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语言环境中加强词语的积累及运用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认识词语。
2、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与词语的反复见面,加强对词语的掌握。
3、在阅读理解,交流感受的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词语,加深对词语的感知。
(二)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可抓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句话中的异口同声这个词,“又是一片肯定的回答声”。“他们骄傲地举起手”。“有的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以及“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来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这个句子,还有后面的“教室里寂然无声”,“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等等,如果课堂上能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理解,再结合课文插图的直观表象,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想象出当时的场面,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予树》一课中“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句子“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这时“兴高采烈”可以和“沉默不语”一起来理解,这是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娅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但金吉娅为什么没能为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呢?答案在下一段,在读下一段的同时,能够及时结合课文插图,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课文所说的话。
《七颗钻石》中,第一自然段,可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以及下段的“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因为对母亲的爱,才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理解。
《掌声》一课,可以抓住“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以及“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英了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通过这些句子,可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神态、动作变化,以及情感变化。
(三)讨论交流,深入探究。
例:《可贵的沉默》,这课中,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说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没有人举手”和“没有人说话”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可知道没有人举手是因为他们中间的确没有人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但为什么没有人说话呢?可先让学生体会课堂气氛的变化,在回答老师关于爸爸妈妈是否知道和祝贺自己的生日的时候,大家答话声很响亮,教室里很热闹,当老师问孩子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并向爸爸妈妈祝贺的时候,请学生找一找描述此时课堂气氛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对比之下,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因为大家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够好,感到很惭愧。爸爸妈妈都能记得自己的生日,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为自己祝贺生日,而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日。因为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沉默,正是因为有了沉默,才有了后来的采用各种形式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有意义的行为,因此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通过本课学习,可让学生留心观察父母是怎样关心孩子的?
《给予树》让学生讨论交流“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还有课文最后一段:“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在学习本课时,可让学生搜集圣诞节的有关资料或者老师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在国内,人们对圣诞节的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这时教师要想方法缩小中西方的差距,尽量多的感受西方国家在节日里这种爱的氛围。对于课文中较陌生的词可直接告诉学生,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等等。
另外,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本课也充分体现了爱心,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其实,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老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好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七颗钻石》让学生讨论交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从而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同时要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像力。
《掌声》一课,可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从而让学生联系一下生活实际,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四)、感悟体会,注重朗读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但要有层次,有方法。
(五)小练笔、每课学完以后,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小练笔。如:学完《给予树》这课,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或者我们的圣诞节快到了,你准备看样过等等。
学生进行练笔时,主要尊重以下几点:兴趣第一、乐于表达;加强联系,合作交流;写实为主,想象起步;宽容欣赏,珍视童真。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主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说的时候,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避免空泛。
“习作”:
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的爱,重点是完成习作后要修改,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修改的方法,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我的发现” 编排了意思不一样、形式相同的形容词。
一、二两组主要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三、四组主要是描写景物及其颜色的。主要让学生认识ABB式的词语。并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日积月累
第一项“读读背背”
主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对文句稍加解释,主要是让学生背诵。第二项“读读记记”,内容主要是本册略读课文中出现过的成语。主要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成语,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这些成语,联系上下文大致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第三项“趣味语文”
可先让学生读一读谜面,引导学生多从字形上进行思考。学生猜出谜底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谜面中句式的特点为,如每句都有“有”和“无”,“有”和“无”前面的词语的意思相对。可鼓励学生模仿谜面的句式,再编谜底是“口”的谜语。还可以举行一次猜字謎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