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古代佛像中体会传统雕塑的魅力
在佛教造像中寻找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特色
摘要: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思路和创作方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伟大的成果。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我国的传统雕塑所遵循的艺术理念是深入艺术表现本质的,与西方传统雕塑的发展路线不同,也是西方艺术到近代才得到的艺术真谛。试从形、色、韵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其艺术特色,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雕塑寻找线索。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西方雕塑、表现形式、艺术思路、艺术特色、形体塑造、色彩、精神意韵
中国传统雕塑,在理念和形式上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是一部辉煌的巨著。在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理念、文化素养的母体之下,形成了符合本民族审美意识的独特美学标准。
研究中国传统雕塑,首先要明确于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之处。我国自雕塑专业学习体系建立至今,一直沿用西方写实主义艺术风格。其美学思路的依据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强调对客观真理的再现。自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模仿技能被发展为一种揭示自然真实的科学。写实原则要求艺术家客观理性的再现对象。在雕塑的表现形式上,强调体现真实的空间形体关系,以及科学准确的解剖结构。在19世纪追求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的浪漫主义运动风潮之下,艺术家开始觉悟到: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模仿自然物象、揭示外在世界的客观真理,更应该表现事物内在的生命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而在中国传统雕塑的思路中,传达内在精神意韵的要求自秦汉陶俑开始已经明确的显露出来。历代雕塑工匠经过对雕塑风格和技法的不懈探索,把中国传统艺术所强调的“意韵生动”体现的淋漓尽致。表现手法超越客观真实,通过概括夸张来达到传神的目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雕塑所遵循的艺术表现方法是参照客观物象,但又不受其束缚,以写意为目的。在西方艺术史的发展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探索,得出了艺术的生命在于表现内在意韵和情感的结论。而中国的传统雕塑一直以此为准则,在此思路指导下的艺术实践持续了两千多年,艺术思路的薪火相承的探索,形式完整,风格鲜明。
中国传统雕塑的题材大多为宗教和殡葬服务,出现在寺庙、石窟和贵族陵寝中。自东汉,佛教传中国之后,经历了南北朝的兴盛,隋唐的繁荣,宋、元的多民族文化融合,明、清的发展,历朝历代都在大量的修建石窟和寺庙,佛教造像得到了大力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大型的传统雕塑便是佛教题材的造像,佛像雕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表现形式。大量的佛教雕塑是由历代的皇家主持建造,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和最经典的造像风格。通过研究学习传统佛教造像,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传统雕塑的魅力。
试从形、色、韵三方面来分析传统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相传东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统治者为了稳定民心大力提倡佛教信仰,佛教雕塑迅速发展。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正是北魏王朝入主中原后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以最早开凿的昙耀五窟造像为例,继承了秦汉时代雕塑艺术的传统,汲取了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又结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形象特征。造型简洁饱满,手法浑圆,注重推敲大体面的关系。它的造型是十分几何化的,头是一个非常饱满的长方形,身体是一个宽阔的梯形,这两个简单形体的组合传达出稳定的视觉效果,雄伟稳健,流露出帝王一般的威严气质和震慑力!这神态气势正是当时少数民族占领和统治中原的雄心的自然流露。北周北齐时期的作品,在山西大同云冈、山西太原天龙山、河南洛阳龙门、河南巩义、河北响堂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甘肃永靖炳灵寺这几处石窟都能见到。受绘画界盛行的 “秀骨清像”和 “曹衣出水”风格的影响,佛教造像清瘦修长,五官清秀含笑,衣纹丰富,传达出的视觉效果不再是北魏时的宏伟而是轻盈。这一时期的经典还有飞天的造像,聪明的雕塑工匠为了表现临空飞舞、婀娜飘逸的体态,把飞天的身体设计成对勾的形态,并使所有的飘带都成向后向上的走势,翩翩起舞,栩栩如生。隋唐时期佛教造像完全汉化,尤其在唐代,国家到达了空前的盛世,自信满满,以胖为美,佛像也丰满慈祥,褒衣博带,雍容华贵,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在全国各大石窟中都有大量的唐代造像,以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佛最为典型。此时,站立菩萨像出现了扭曲斜挎鼓腹,重心落于一脚的变化,动态丰富生动,形体优美。辽宋金时期的佛教造像,更加接近于真实人物的特征,对于比例动态的把握更加准确具体,形象也更加接近现实人物形象。这一时期以寺庙泥塑居多。观音像出现了S形姿态,动感十足,衣裙飘带华丽飘逸。佛像的形象特征有明显的当地人的相貌特征,可见,雕塑工匠对于生活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大为提高。明清佛像的塑造在传统的技艺水平上更有新的突破。在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出现了精美绝伦的观音、天王,韦陀等造像。观音像丰颐秀目,宁静安详,更有在动态上的大胆突破,如水月观音,侧身坐在莲瓣之上,头转向正前方,前腿盘,后腿屈起,手搭在后腿上,大有乘风破浪之势。自在观音更是史无前例的一腿下垂,一腿弯曲踩在坐台上,一只手臂支撑身体,另一只顺势搭在屈起的膝盖上,一副悠然自得之态。天王像身材健壮,肌肉暴起,力量十足。最为经典的是韦陀像,武士装扮,身体成扭动关系,比例匀称,动态生动,活像武生在舞台上的一个精彩亮相,可谓神采奕奕!
宏观传统佛教造像的形体塑造,追求完整充实,体现张力,推敲大体面和大动势的连贯流畅,面部刻画精到,真实细腻。
色彩,是中国传统雕塑的又一大特色。在石窟和寺庙的雕塑上着上鲜艳丰富的色彩,对造像加以装饰和完善,达到逼真的效果,也表达了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向往。寺庙雕像相对完好的保存了原有的色泽。尤其是明清时的造像,服饰佩戴开始复杂化,塑造的丰满精致,再加上红、绿、白、金等颜色的描绘,更加强了对比,归纳了繁琐的衣纹塑造,使得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加丰富,并且井井有条。造像也显得具体细腻,雍容华贵。
神态,也就是雕塑内在的精神意韵,一直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在演变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懈努力阐释的主题。出于对佛教的信仰,对神佛的崇尚和对极乐世界的渴望,历代雕塑工匠将自己高超的艺术智慧和丰富情感凝聚在佛教造像上。三世佛肃穆安详,菩萨慈悲宽广,飞天轻盈飘逸,小沙弥惟妙惟肖,金刚天王正义威猛„„通过精彩的塑造传达出的神韵,至今令人感动和折服!
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立足当代,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继承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的美学思路,掌握万变不离其宗的艺术真理,开创本民族艺术的新气象!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05010
第二篇:在朗读中体会语文魅力
在朗读中体会语文魅力
萍乡三中 语文组 林慧
[摘要] 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自信,开发潜力,增强记忆。突破性格障碍,掌握语言技巧,掌握有效沟通,巧妙表达的口才,在大庭广众中,轻松体现你的睿智高雅。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关键词]朗读 目标 方法 过程
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朗读,能使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能让平面的语言变的立体,能把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而这正是提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喜欢语文的一个理由。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都要做到听、读、说、写四会并举,诵读并不只是口的运动,它还是感情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他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 ①。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打球要有球感,跳舞、唱歌要有乐感,学习语文要有语感。而语感的形成必须多读典范作品来习得。古人早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说法。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富有激情的朗读,能让学生沉浸到文字所营造的情境当中,在眼、耳、口并用同时,情感得以调动,理解更为深刻。学生们在或高或低,或激昂或柔婉,或糟糟切切,或意味悠长的情境中徜徉,有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也如涓涓细流汩汩流淌。这是怎样的一种美,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享受,恐怕不深入其中,是不谙其个中滋味的。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被鼓动起来,语文就不再是乏味的,课堂也不再死气沉沉。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1.1自学性朗读目标
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1.2美读朗读目标
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
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②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领读、个别朗读、齐读、默读、速读与跳读、、③赛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2.1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2.2领读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2.3个别朗读
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对重要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后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价指点,对读得特别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全体同学听,对全班学生的阅读具有启发辅导作用。2.4齐读
一般短小的课文,气势较强的段落,句子让学生齐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因而它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2.5默读
让同学只用眼,不出声,不动唇进行阅读。它是一种主要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2.6速读与跳读
小说类的课文篇幅长,教学时间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指导学生掌握速读与跳读的技巧,提高效率找中心,抓重点,掌握文章的大意。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内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2.7赛读
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个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下,每月讲评一次,学期末对优胜者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④。
3.1预读
课前预习时要读,这里姑且称为“预读”,要求“声出口,笔在手”。但值得提及的是,诵读课文不是简单的开口就念,而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认、辨、疏即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头上;辨字与释词统一在一种常规格式里;疏通课文中有关句子,做到文章的意思能大致理解。当然,在预读阶段,需要“发疑”,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致看法。高明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当作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课文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因为只 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发疑在预读中的重要性。3.2课上要读
课上要读,这就可采用朱自清先生的诵读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可主读全篇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3.3课文讲解之后诵读
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学生独立进行,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声音、章句、层次、中心、义理、感情、神韵、训诂都容易融会贯通而达到进一步的理解。3.4课后多读、反复读
课后,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从而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论化和感情化、艺术性与表演性的处理。课后读的对象,可以是课上的讲练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争取做到把精彩的时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的介绍给学生去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为说话和写作服务。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一个平台,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⑤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精要分析明主旨,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等。配合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让,让学生在感受语文中学习语文,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领略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在认真习得语言之后灵活的运用语言,让语文课堂兴趣盎然、激情飞扬。
参考文献:
[ 1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张志公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5月 [2]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张志公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
[3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国家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粹
张定远主编
语文出版社
1999年10月
[5]文章学与语文教育
曾祥芹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月
第三篇:传统建筑中的狮子雕塑语文阅读及答案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狮子雕塑
①狮子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传说它是在东汉时期由安息国(今伊朗)传入我国的。狮子被视为狰狞之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根据它的凶猛性格,设计出狮子雕塑,并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护卫。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在古代陵墓和重要建筑物的大门两旁,甚至房梁、屋顶上,都有狮子雕塑,它们守护着主人并显示着主人的威势。
②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不同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
③唐代顺陵位于陕西咸阳城之北,其四方门口左右都有石雕的狮子作护卫。这些石狮造型夸张、体形高大,腿和爪都特别粗大壮实,脚爪扣地,仿佛入土三分,显得非常有力。这些石狮,立者作昂首行进状,蹲者呈张口挺胸势,整体形象使人望而生畏。
④北宋皇陵都统一建造在河南巩县,如今那里留下了大量墓前石像,其中石狮也不少。这些宋代石狮的造型,比起唐代的狮子,更具有写实性,大小更接近狮子原型。狮子的头及头上的卷毛都更接近真实,其四肢和狮身轮廓虽也用了夸张手法,但狮子的整体形象却不如唐代石狮那么威武有力了。
⑤明清时期,建筑中留存下来的狮子雕塑更多,在宫殿、园林、寺庙、王府里,不同造型的石狮子,铜狮子、铁狮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形象更写实了,造型比过去复杂,细部刻画多,四肢有肌肉的起伏,头上有卷毛,身上戴着铃铛,却不注意狮子整体造型的气势,失去了狮子威武的神态。故宫宁寿殿门前的铜狮子,为了强调护门狮子的狞厉,将其腿部的肌肉表现得特别鼓凸,嘴张得很大,露出很尖的牙齿,但这样一来,狮子反而失掉了整体的雄威。
⑥狮子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的风格特征和那个时代的特征相符合。唐代统一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壮丽而不纤巧。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宋代建筑,从技术上看,比前代更趋成熟,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宋代建筑逐步走向秀丽的方向,在总体上气势大不如前。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清代尤其到了清末期,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其他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建筑装修上镶嵌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所以我们发现清朝的狮子有的竟成哈巴狗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
1.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介绍狮子雕塑的源起。
B.介绍狮子雕塑在传统建筑中的作用。
C.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特点及其变化。
D.介绍不同历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唐代石狮高大威猛,腿爪粗壮有力,造型上多用夸张的手法。
B.宋代石狮比唐代更具有写实性,头部及四肢等细部刻画得很真实。
C.唐代石狮呈现的风格与唐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D.宋代石狮的雕刻技术比唐代更加成熟,但气势却远不如唐代。
3. 同学们要排练一出以清朝为背景的课本剧,大家为剧中的道具——“狮子雕塑”的设计出主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小华说:“让狮子的嘴张大一些,让它的牙齿尖一点,露出来。”
B.小鹏说:“设计得酷一点,让它头上的卷毛夸张一些,不那么写实。”
C.小莉说:“这个狮子呀,给它打扮一下,最好镶嵌一些宝石。”
D.小燕说:“别忘了,还要在它的脖子上配个铃铛。”
答案:
1.【答题思路】概括说明文内容,要通读全文,了解说明的主要对象,看看作者为了说清对象的特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就本文而言,作者主要运用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标准答案】D。
2.【答题思路】文章为了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宋代石狮比起唐代的狮子,更具有写实性,大小更接近狮子原型。狮子的头和、四肢和狮身轮廓虽也用了夸张手法,但狮子的整体形象却不如唐代石狮那么威武有力了。
【标准答案】B。
3.【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通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将选项所陈述的意思与文本对照,比较出同异点,作出正确的选择。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小鹏的说法与其不相符。
【标准答案】B。
第四篇:在体会之一中
在体会之一中,我们分析了中学德育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在此,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就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解决认识问题,明确德育为先。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做人是根本性的,而学会学习只是工具性的。从现实看,现在问题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学生到社会能否成功,有能力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道德素质。作为德育工作者,更要把握这个首位。
现实的冲突,我校的思考与做法
2、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德育应该符合人性,应该立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终生受益。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学生品行,完善学生人格。学生是德育的主体,真正的德育是自我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也体现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上。所以,我们要以德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吸纳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系统学、行为学、美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认识和把握我们的工作对象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有着自己成长的天地,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相对独特而又丰富的心理感受,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参与中也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性体验。我们决不能简单地将他们仅仅看做受教育的对象,而把成人的道德评判和价值标准单方的强加于他们的身上,进而剥夺他们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应把来成年人作为—个不仅拥有个人基本权利而又拥有自身精神世界的群体而尊重。以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心态来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看法,以友好而不是粗暴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其次,要理解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有着属于自己年龄群体的关注对象、关注热点,还有着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成年人看待未成年人的眼光,衡量未成年人的标准,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往旧的眼光、旧的标准,而应与时俱进,从当前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出发,要习惯手换位思考、更新观念,理解来成年人的所思所想。我见过这样无奈的家长:“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我凑上去一看密密麻麻,花花绿绿,一阵头晕,我又不懂,也就不管了。”因为不了解而放任,让缺乏足够自制力和免疫能力的孩子独自穿行于网络的大干世界,是很危险的。因此,成年人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与孩子的思想保持一致。
再次,要贴近未成年人。在尊重、理解未成年人的基础上,思想道德建设要贴近未成年人。有一个孩子,放学后和妈妈兴奋的大谈恐龙故事,讲得兴致勃勃,而母亲却不耐烦地说:“洗手吃饭。”孩子眼中的光瞬时暗了下去,心中一扇沟通的门随之关上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很多时候,家长抱怨无法和孩子沟通,但是没有共同的话题,沟通又从何讲起呢?作为家长,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并且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变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为生动有趣的感受教育,要做到教育的语言鲜活通俗、事例生动典型、形式喜闻乐见,通过因势利导,寓教于乐,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方式展开;同时,还要根据他们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地域群体,各有侧重,循序渐进。
3、回归生活,活动育人的观点。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青少年从书本中解脱出来,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存在道理讲得多,行为指导少,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现在不少学生讲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而根本落实不到行动上。《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教育的“质”的指标。狠抓“养成教育
”,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台湾教育的感受:
注重养成教育。学校认为学生的德行优劣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的,而是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的,是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来实现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学校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参加社团的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接人待物和文明诚信的礼仪以及审美能力、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同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时间、表现作为德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且明确规定德行考核不合格不予毕业,所以,学生的养成教育效果比较好,这一点从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过程中得到了印证。
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在校内和校外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8小时,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社会、服务社会的精神。就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学校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社团活动非常少,更达不到全员参加,同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此而言,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特长发展,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台湾政府还把德行教育的重心往下移,他们认为小学教育不只是启蒙教育时期,更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非常重视小学生的德行教育,从如何做人教起,围绕在礼义、廉耻、诚信等方面进行辅导和培养。从上述来看,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台湾抓得落实,而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用起来不要,因此,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总是抓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学生的思想及道德观念比较模糊,忘记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除了重心下移外,要改变对学生成才的评价办法,不能惟文化分数定优劣,更不能用文化成绩代替学生的品德行为。
回到我们自己的育人工作中来看,我们其实可以挖掘很多东西:
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和历史展览馆,布置学生利用假期,了解家乡的变化,真实地感受今天的中国是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求索奋斗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从而坚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另外,还通过树立身边的优秀学生的典型及典型事迹展览(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文明之星、科技之星、孝敬之星等),让学生在身边受教育。学生会参与学校管理、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学生文明监督岗(寝室、教室、食堂、公共区域学生的文明言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劳动等,让学生成为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学习、反思、体会、修炼。
4、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实现三大转变
教育理念的转变:
从主宰到主导。班子人应放下架子,对学生不是管、卡、压,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放手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我校陈怀满老师的做法
从封闭到开放。社会不以我们的意志在影响着学生,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从社会的大课堂中吸取营养,关键在引导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学会判断是非、现象与本质等。
从控制到服务。班主任要把学生这个教育对象当成服务对象,主动当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主动给学生当好参谋,为学生的发挥出主意、做好指点。
教育行为的转变:
没有差生、坏学生,对学生多一点尊重与欣赏。我校的理念促进所有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就是成功。
对学生重在启迪与激励,关注、关心、关爱学生,在他们困难时、犹豫时、难过时帮一把、扶一把、推一把,多给学生帮助、指导。
充分相信学生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对学生寄予的殷切希望实在太重要了。罗森塔尔效应。
教育角色的转变: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就是育人。
(二)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德育目标。
在德育目标的认识上,不从实际出发,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它。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去做,这样一味的唱高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可以围绕具体的德育目标,制定相应的细则,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德育目标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小、具体、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因此必须从中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从教学生坐立、行走开始,让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尽量小一点,要尽量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要求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有些教育内容比较抽象,可以把它具体化,把它分解成具体的细目。
道德目标的多层次:对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层次化、具体化的科学设定。设定科学的道德教育目标要考虑二个方面:第一,现实性。脱离社会生活与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的道德教育目标,不易为青少年学生理解接受,达不到育人效果。第二,层次性。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要根据青少年学生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需要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联系的科学的合理序列。如有的学校把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划分为第一做“人”,即成为讲究公德、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在这一阶段着力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与规范的培养;第二做“中国人”,即成为树立正确“三观”,拥有“五爱”精神的合格人才,这一阶段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的巨大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强化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做“优秀的中国人”,即成为拥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肩负复兴中华历史使命、努力造福全人类的人。这一阶段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办学理念
一是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明确自己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并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人心。
二是学校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人际环境,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到感染。如升旗礼、校园文化周、校运会、文艺汇演、校庆纪念日、校史教育、文明礼貌月、教师节尊师活动月等。
比如我校开展了一些工作: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颇具特色:文化长廊融科技、艺术于一体,客观真实地向社会展示朝阳中学办学理念、育人过程、育人成果,可谓朝阳教育的缩影;一训(浚哲文明)三风集中反应了朝阳树人的育人目标和育人要求;校史展板群,反映了朝阳教育的艰苦创业及崛起、腾飞的历程;宣传橱窗、朝阳赋碑、石刻丹凤朝阳、朝阳园内壁刻警言书法等,不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且具深厚文化底蕴。
第二,寝室、教室、办公室文化氛围浓厚,各显山高水长。班级文化建设,融班风、班规、班训和艺术于一体,各显特色风格;以年级为单位的“职工小家”建设,聚人生修养、育人准则、工作态度和目标、团队精神于一体,艺术上可谓异彩纷呈。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匠心独具。在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爱绿、护绿活动中,绝大部分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提高了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基本形成了讲卫生、爱环境、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校园环境为之一新。春来百花争艳,夏来浓荫匝地,秋来红叶错综,冬来黄绿参差,创造了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
第四,人文文化建设卓有成效。通过开展规范学生的文明礼仪、着装仪表、行为规范的一系列活动和督促检查、整顿提高的工作努力,学生在文明礼仪、着装仪表、行为规范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有了极大改观。
(四)整合课程资源
(1)整合德育课程
①.调整德育课程结构,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发展。
除思想政治课外,我们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德育课程的联系,从而实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社会课程的结合,构建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
②.改革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构。
我们大力改革学科式德育课程的教学,积极改变过去中小学德育课教学中单纯面向应试而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弊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把重建师生互动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加深体验作为改进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方向。在教学中,各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选择案例教学、创设情境、讲座等形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鼓励教师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构建师生之间多重对话的平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入脑入心。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如行为规范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卫生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和性教育等众多德育范畴的内容的教育,把德育教育作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来培养,在实践中提炼。形成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③.抓好学科渗透,开发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如地理课通过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注重资源开发,抓好地方、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抓好地方、校本课程建设是发挥新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按规定开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同时,努力开发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学生安全手册》、《学生文明礼仪读本》、《研究性学习指南》、《生活中的化学》、《朝阳学苑》校刊等
(3)各种活动课程
(1)、利用每周国旗下的讲话,面对国旗庄严宣誓,让学生在国旗下接受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2)、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节”及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庆祝、慰问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尊师、感恩、继承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
(3)、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抗震救灾系列活动:献爱心捐款、捐书(有学生把一年的零花钱一并拿出来捐献给灾区人民,多达1300元);积极稳妥地安置灾区学生到校就读,从学习、生活、精神心理上给予灾区学生帮助和安慰;认真组织、开展全民哀悼日活动;组织师生看望灾区受伤病员;组织学生给灾区人民和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解放军官兵及工作人员写慰问信(达1600余封);主办抗震救灾宣传橱窗等。我校学生在抗震救灾面前表现了爱心壮举,学生会和初三年级学生自发组织上街义卖募捐,并把募集的1344.5元善款分别交付“红十字会”和寄往灾区,凸显出朝阳师生可贵品质,展示了朝阳精神,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今年我校两名患重病的学生组织专项募捐活动。
(4)、积极开展“人人是形象,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激情奥运,阳光校园”、“我心中的真善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读书征文及演讲活动,使学生在读书中丰富知识,在写作中提高能力,在演讲中增长才干。我校学生华晓琦、段美清、叶子、陶恒、邓方鹏等同学在市、区多项演讲比赛中,荣获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全校学生撰写各类征文1800余篇,250余篇报区参评,获国家级一等奖11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17篇;获市级一等奖13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19篇;获区一等奖25篇、二等奖31篇、三等奖42篇。
(5)、成功地组织了纪律严、秩序好、质量高的校园艺术节学生才艺大赛、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在这些比赛活动中,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赛出了奋发向上的朝阳精神。
(6)、积极开展 “美化校园,塑造自我”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从打扫清洁卫生拓展到学生参与自主管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练意志。
(7)、较好地利用北碚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祭扫张自忠烈士墓,慰问武警官兵和守桥部队,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学习解放军的光荣革命传统,从而树立保卫祖国、回报人民的优良思想品德。
(8)、依据西南大学心理研究学院,在学生中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心理咨询活动,特别是对灾区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减少心理压力和负担,争做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朝阳人。
(9)、拓展了学生“文明监督岗”的监管范围,组建了学生礼仪服务队。对文明监督岗和礼仪服务队学生进行认真培训和指导,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自我监督和服务行列,在监督和服务中学会自我管理,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在各类集会和迎宾活动中,学生文明监督岗和礼仪服务队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积极开展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活动。一年来,学校通过开展表彰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学生文明寝室、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进步显著学生、优秀学生家长等活动,激励先进,树立榜样,使师生学有对象,赶有目标,有力的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五)关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班主任工作在德育教育和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教育和管理的成败。但是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教师对班主任的专业化不甚了解,班主任专业水平的提高处于自发状态,主要依靠教师个体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良心,这一现状不利于德育的长远发展。为提升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加强班主任的专业化建设,我校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一是提高经济待遇,借绩效工资实施之际,可以考虑向班主任工作岗位倾斜。二是提高班主任的政治待遇,在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向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师倾斜。三是建立丰富多样的班主任奖励制度。
班主任专业培训制度化。建立班主任岗前培训制度,特别把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纳入班主任培训的内容之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些困惑甚至障碍,只要教育者能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一般不至于酿成大问题。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天然的联系优势,若班主任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就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还可以在班级管理、学生品德发展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培养班主任后备队伍,实行老带新制度,新教师担任见习班主任,跟班学习。暑期聘请重庆三立职业培训学校对班主任进行的全员培训,力图到达释放压力、调整状态、转变观念、学会方法、提高素质的目的;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增设了副班主任,使青年教师受到锻炼,增强了班主任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聘请西南大学、市教科院等专家进行培训。
教师读书活动、班主任读书活动(教育专著)
开展班主任沙龙活动,加强交流、沟通有无、营造和谐氛围。
根据学校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班主任考核方案,并在管理中认真实施。对班主任从到会出勤、班级清洁、纪律、班风、学风、精神面貌、德育科研等方面考核其管理水平和效果。通过严格管理和考核,增强了班主任的责任心,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效果,促进了良好的校纪、校风、班风,学风的进一步形成。
我校绝大多数班主任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方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班主任。为了树立典范,表彰先进,本对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孙存玲、唐勇、谭小玉、梁金宝等十几名班主任进行了表彰,宣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有效地推动了我校的班主任工作,收到了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良好效果。
(六)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形成教育活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使家长成为孩子的表率,对提高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抓以下几个方面:
(1)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3年的追踪调查显示,有2/3的家庭教育不当。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长以为将学生交给学校就不管了。由此可见,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等就“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做一名合格家长”等热门话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让家长严肃地面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学会正确看待孩子,科学教育孩子,做好“三结合”教育接力棒的交接问题。
(2)家长要规范孩子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一方面,俗话说得好:“三岁看老”,是形容孩子三岁左右形成的习惯与品行将影响孩子的终身。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是在他的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可以说儿童发展的早期经验将成为决定人们日后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所以,家长应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地引导,随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同时,家长应对孩子进行趋向行为训练,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学习榜样,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优秀品德和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家长的道德品行、生活方式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的身心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家长在有意识地训练规范孩子言行的同时,自己要时刻注重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在孩子面前要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人说,父母的言行是一本不成文的教科书,“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应该像教师一样“为人师表”,成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前进动力和道德表率。
文章录cch入bnbxingcbcban
责任编辑:xinn,n,ngban dfxvxvsdcvcfgxnbnbvvbcbcxcjvvcvbcbvbvvbbcmhv
第五篇: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魅力
◎高 建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学生们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对人类自觉的关注,最终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精神的升华。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呢?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生成自己的认识,创造更精彩的世界。《红楼梦》中香菱一个小丫头,虽然聪明伶俐,但毕竟从来没接触过诗词。自从迷上诗词以来,宝玉和众姐妹们都不以为然以“嬉笑”的态度视之。但在黛玉的悉心指导下,香菱懂了诗,更是写出了一首首绝妙的意蕴深刻的诗。没有黛玉引香菱入“诗境”,绝不会有香菱创造出自己的“诗世界”。由此,教师务必要不断提高自己“进”、“出”文本的本领来完成自己激发、引导学生的任务。
二、帮助学生学会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方面读者总是从自身视野出发选择文本对话,另一方面文本则以自己的情感结构和意义空白吸引读者对话。而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读者,明显区别于一般读者,他有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要求,可同时也缺乏成熟读者所拥有的对话的“眼力”和“资本”。因此,阅读教学中会出现大量教学有规定但学生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教材文本的规定性和学生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对话的任务:帮助学生学会对话。
(一)那么抓住文本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呢?
1.有矛盾处。矛盾往往是一篇文章精彩之所在,情节变化之所在,弄懂了矛盾,也就明白了文章的深层内涵。《紫藤萝瀑布》中,开篇说:“我不觉慢下了脚步”。结尾却说:“我加快了脚步”。这一快一慢的变化引导读者探究其中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已经从原来悲痛,忧郁的心情中解放出来,重新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2.前后对比处。教学中,抓住一些前后对比的情况,让学生研读、推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菲利普夫妇对自己的亲弟弟于勒的称呼在开始和结尾发生着截然相反的变化:从最恐怖的人、正直、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到贼、流氓。同样一个人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为啥有着这样大变化的称呼呢?前后称呼的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影响称呼的原因是“金钱”这个魔鬼。这样,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也就昭然若揭。
3.有疑问处。对文本有“疑问”,是因为这儿是文章启人深思处,是文章深层意蕴处,是文章暗示主旨处。“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能发现问题,你已经对文本读懂了一半。如林庚的《说木叶》,林庚先生通过大量阅读,发现古代诗人对“木叶”情有独钟,而很少用“树叶”,这是为什么呢?(提出一个有疑的问题)林先生分析了“木叶”“树叶”“落木”之间的关系,将探究点锁定在“木”字上。然后他研究古代诗人都在什么场合使用这个“木”,依据大量例句推出结论:“木”字本身仿佛含有落叶的因素。接着,林先生引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来验证推测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木叶”作出合理的解释(它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这样,文章的真正内涵才能被找到、理解。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文本对话
著名文学批评家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运用“还原”“比较”两种文学批评方法,来细读中学语文经典课文,破解阅读难点,笔者深受启发,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非常有效的途径。
所谓“还原”,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矛盾)来。有了差异或矛盾,也就有了可对话性。如《藤野先生》中,在电教室里,“我”看到日本人放的影片。作为中国人的老百姓看到日本人在砍中国人的头本该义愤填膺,甚至该站出来和日本人斗争,可他们不仅没这样干,反而做一个围观的看客。这就产生了矛盾,而矛盾的发现推动了对话的深入。原来,这里深藏着作者的细致用心。电教室里的一幕很让作者痛心:痛恨国人的麻木不仁,痛恨国人的懦弱无能。这也最终促使作者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在这里,“还原”推动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原”让学生看到了原来不曾看到的精彩。
所谓“比较”,就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引进一些和文本内容相似,但言语形式不同的文本进行参照、比较,从而推动对话深入的方法。如:“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你放着吧,祥林嫂”(鲁迅《祝福》)等文本对话,我们也可以引进“你,怎么了?”“祥林嫂,你放着吧!”等作比较,有了比较这个“抓手”后,对话性就有了,而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就能体会到“怎么了,你”句中祥林嫂的复杂感情,也能体会到“你放着吧,祥林嫂”对祥林嫂的致命一击。总之,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这种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在文、师、生的对话中,彼此相互融合、相互理解,丰富语言的感受和表达,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实现各自的主体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