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病理学复习题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高职病理学复习题
高职病理学习题集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名词解释
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缩小称为萎缩。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等的过程。
再生:机体组织和细胞损伤后,缺损由邻近健康的同种细胞修复。
填空题 坏死的类型可分为 凝固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按再生的能力不同,将人体细胞分为稳定细胞、不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3.骨折愈合的过程分为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与再塑。
4.淤血的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
5.适应的组织形态学表现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6.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
7.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细胞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8.肉芽组织的功能有填补缺损的组织、抗感染、机化。
9.器官、组织的萎缩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的缩小或细胞数目减少。小儿麻痹症患者的下肢肌肉萎缩属去神经性萎缩;骨折长期固定后的患肢部分肌萎缩属失用性萎缩;肾盂积水引起的肾实质萎缩属压迫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萎缩。
10. 玻璃样变性常见的类型有血管壁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
11.判断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是细胞核的改变,常表现为核固缩,核破裂
和
核溶解。
12.坏死的结局有 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13. 坏死组织变为灰白色,质地比较坚实的凝固体,称为
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因酶性消化分解而变为液态,称为
液化性坏死。
14. 坏疽可分为三种类型:
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15. 干性坏疽好发于
四肢末端,病变部位呈
黑褐 色,其血流的特点是 动脉阻塞,静脉通畅。
16.永久性细胞有骨骼肌细胞,神经元细胞,心肌细胞。
17.皮肤创伤愈合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8.化生分为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单项选择题
1当尿路阻塞时,尿液在肾盂中潴留,引起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变薄,称为(C)
A:变性B:肥大C:萎缩D:增生E:化生
2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或正常物质的增多称为(C)A:代偿B:适应C:变性D:坏死E:凋亡
3脂肪变性是指(C)
A:脂肪细胞内出现了脂肪滴B:组织内出现了脂肪细胞 C:正常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的细胞质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D:脂肪组织中脂滴增多
E 器官内出现了脂肪细胞
4局部组织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是(C)A:变质B:变性C:坏死D:死亡E:萎缩
5血管壁的玻璃样变常发生于(A)
A:细动脉B:小动脉C:大动脉D:小静脉E:大静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下列哪项改变是判断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D)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器D:细胞核E:细胞间质
7坏死与坏疽的主要区别是(D)
A:病变部位不同B:病变范围不同C:病变性质不同D:有无腐败菌感染E:病变程度不同 8干性坏疽多发生于(A)A:肢端B:肺C:肾D:脾E:肝
9..下列各项无再生功能的是(B)
A神经纤维 B 神经细胞 C平滑肌细胞 D原始间叶细胞E血管内皮细胞
10..完全再生是(A)
A同种细胞的修复 B邻近细胞的修复 C纤维性修复 D手术修复 E瘢痕修复
11.坏死组织逐渐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为(B)A 纤维化 B机化 C钙化 D分化 E再生
12、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主要发生于(B)
A:脾、肾、肺B:心、肝、肾C:心、肺、脾D:肝、肾、脾E: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肾、肺、脾 .
13下列不属于化生的情况是(C)
A 柱状上皮变为复层鳞状上皮
B胃黏膜上皮变为肠型上皮 C肉芽组织变为瘢痕组织
D纤维组织变为骨组织 E结缔组织软骨化
14.不属于适应性反应的是(D)
A 高血压时左心室肥大 B脑动脉硬化所致脑萎缩 C支气管上皮鳞状上皮化生
D血管壁玻璃样变性 E宫颈鳞状上皮化生
15.凋亡是细胞的D A.液化性坏死
B.干酪性坏死
C.脂肪坏死
D.程序性坏死
E.凝固性坏死
16.下列哪项病变不可能机化
D A.坏死组织
B.血栓
C.异物
D.萎缩
E.炎性渗出物
17.细胞坏死在形态学上的主要标志是
B
A.细胞核增大
B.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C.细胞浆红染 D.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细胞内出现异物
E.核浆比例增大
18.脑组织的坏死属于
C A.凝固性坏死
B.干酪样坏死
C.液化性坏死
D.固缩性坏死
E.坏疽
19.最严重的组织损伤是
D A.细胞水肿
B.脂肪变性
C.玻璃样变性
D.坏死
E.黏液样变性
20.下列哪项不是失活组织的特点
B A.外观无光泽,较混浊
B.局部温度增高,血管有搏动
C.失去正常组织弹性
D.失去正常感觉
E.失去正常的运动功能
21.下列哪项不属于萎缩
B A.重症脑动脉粥样硬化时的脑体积缩小B.空洞型肾结核时变薄的肾实质 C.老年人的心脏
D.小儿麻痹症的下肢肌肉
E.恶病质时的肢体
22,下列哪项不是化生
B A.食管由柱状上皮取代了正常的鳞状上皮
B.胃粘膜中出现了胰腺组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膀胱粘膜出现鳞状上皮
D.外伤的骨骼肌中出现骨组织
E.胆囊粘膜出现鳞状上皮
23.下列各组织中,哪种组织细胞再生能力最强?
A A.皮肤表皮
B.软骨细胞
C.心肌细胞
D.神经细胞
E.骨骼肌细胞
24.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可化生为
E A.鳞状上皮
B.移行上皮
C.软骨
D.骨
E.肠上皮
25. 风湿病出现的坏死为
D A.干酪样坏死
B.坏疽
C.液化性坏死
D.纤维素样坏死
E.固缩性坏死
26.全身营养不良时,首先发生萎缩的组织是
B A.骨骼肌
B.脂肪组织
C.心肌
D.肝实质
E.脑组织
27.下列哪种变化不属于脂肪变性
D A.肾近曲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多数脂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B.肝细胞内出现多数脂滴
C.心肌细胞内出现多数脂滴
D.脂肪细胞内出现多数脂滴
E.心肌细胞脂肪浸润 有关坏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坏疽是一种坏死
B.坏疽易见于肝脏
C.坏疽局部颜色变黑
D.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E.坏疽发生在与外界相同的脏器
29.下列哪一项不是化生
B A.由柱状上皮取代了食管的鳞状上皮
B.胃粘膜中出现了胰腺组织
C.膀胱粘膜出现鳞状上皮
D.胆囊粘膜出现鳞状上皮
E.支气管粘膜出现鳞状上皮
30.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C)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排出
E.吸收
31.“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内的血栓发生了(B)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排出
E.吸收
32.肉芽组织中抗感染的主要成分是(C)
A.毛细血管
B.成纤维细胞
C.炎细胞
D.细胞外基质
E.肌成纤维细胞
四 多项选择题
1.能引起肝细胞脂肪变的原因是(ABCDE)A 高脂饮食 B大量饮酒 C中毒 D营养不良 E缺氧
2.属于萎缩的是(AC)
A 老年妇女的子宫缩小 B正常发育儿童的心脏小于成人 C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痴呆 D青春期后胸腺退变缩小 E不孕妇女的幼稚子宫
3.干性坏疽发生地条件是(ABD)
A 动脉血流阻断 B静脉血流通畅 C创伤部位较深 D腐败菌感染 E静脉淤血
4.一期愈合的条件是(ABC)
A组织破坏少 B边缘整齐、对合紧密 C无感染及异物存留 D有大量肉芽组织填充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失活组织的特点是
ABCDE A.无光泽
B.无弹性
C.局部无血管搏动
D.无感觉和运动功能
E.切开后无新鲜血液流出
6.一期愈合 ABCD A.组织缺损少
B.创缘整齐无感染
C.创面能严密对合 D.愈合时间短 E.瘢痕形成大
简答题
1.简述骨折愈合的过程
答 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与再塑。
2.简述坏死的类型和结局。
答:坏死的类型:①凝固性坏死 ②液化性坏死 ③纤维素样坏死 ④坏疽
坏死的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与包裹④钙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化生的定义以及常见的类型
答: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
常见的化生类型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4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区别
答: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对合严密,常无感染,瘢痕少;
二期愈合:组织缺损多,创缘不齐,对合不严,常有感染,瘢痕多;
问答题
1.列出局部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并举例说明。
答:⒈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脑AS→脑萎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⒉失用性萎缩:肢体骨折→骨骼肌萎缩
⒊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肾压迫性萎缩
⒋去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相应肌肉、骨骼萎缩
2. 阐述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功能。
答:⒈概念:主要由新鲜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少量炎细胞组成。
⒉结构特点: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
⒊功能: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异物;
③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是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原因
单纯动脉阻塞
动脉阻塞伴有淤血 好发部位
四肢末端
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外观特点
干硬黑色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
湿润肿胀 暗绿灰黑色,与周围组织分
界不清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臭味
无或轻
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 无或轻
严重
4.肉芽组织的作用有:
答:抗感染及保护创面,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⒈淤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
器官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管腔的现
象。
梗死: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发生的坏死。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某些成分析出、聚集或凝固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填空题
1.病理性充血又可分为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2.血栓对机体的影响有出血、心瓣膜病变、阻塞血管、栓塞。
3.根据梗死灶内含血量多少,可分为出血性梗死 和 贫血性梗死。
4.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5.引起淤血的主要原因有
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受压
和
心衰。
6.梗死的原因有 血管管腔阻塞,动脉痉挛,和 血管受压闭塞。
7. 梗死灶的形状决定于该器官的 血管分布,肾梗死灶呈 锥形,肠梗死呈 节段状,心肌梗死呈 地图状。
8.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所出现的形态改变称为(坏死),由动脉阻塞所致的局部组织死亡称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1、病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P4
2、病症——由病原物表现在病部的特征。(或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P5
3、病程——病原物到达植物体表后,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到组织内部,建立起寄主关系,并经过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和寄主植物一系列生理、解剖上的反应,最终表现出病状。这一整个过程如以植物受病后的活动为出发点,称之为发病过程,简称病程。P43
4、菌核——组织形态与子座相似,但其外层菌丝交织得更为紧密,并呈褐色或黑色,内部较疏松的特殊结构。(或:由菌丝交织而成的一个坚硬的营养结构,具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和休眠作用,休眠后经过萌发,再产生孢子的子实体。)P14
5、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由纤细的丝状体构成,这种细丝称为菌丝。P12
6、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与其周围的菌丝聚生成一个组织体,称为子实体。P16
7、转主寄生现象——一种锈菌当发育到某一特定阶段时,必须转换寄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P22
8、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有时用毒性一词表示。P37
9、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活,而不能在无生命的生物体或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生物。P36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后,便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这称为系统侵染。P45
11、局部侵染——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都只限于侵染点附近,这称为局部侵染。P45
12、担子果——有些担子菌的次生菌可以组织成复杂的特殊结构。P21
13、子座——一个致密的营养组织,很像一个垫子,上面或其内部形成子实体或直接产生孢子。(或:是一个垫状或壳状的营养体结构,常在其中或其上产生子实体。)P14
14、寄生性——指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P36
15、子囊果——子囊通常集生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P18
16、水平抗病性——不论何种作物品种对所有病原物小种都感病,只是程度上有差别;不论何种病原物小种对所有作物品种都是致病的,只是程度有差别。P39
17、垂直抗病性——有些作物品种与病原物小种具有高度的抗性,但对另一些小种则表现为高度感病。P39
18、活养生物——在自然界它们只从活组织种吸取养分,并在活组织上完成生活史。当组织死亡后,寄生物随之死亡或停止生长。P36
19、生理病害——凡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林木病害都是没有传染
性的,故又叫非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P4 20、半活养生物——象活养生物一样,侵入活组织并在其中吸取营养。但在组织死后并不随之死亡,可以继续生长发育,营腐生生活。P36
21、侵染循环——在林分中,病原物侵染寄主成功之后数量将得到扩大,并在适当条件下传播开来,使病害扩展。生长季节之后,由于进入休眠期,病原物也随之进入越冬阶段。次年开春后,从越冬场所经传播再到寄主进行新的侵染。这整个过程称为侵染循环活侵染链。(或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P36
22、初侵染——在一个生长季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少数情况下是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称为初侵染。P48
23、潜伏侵染——在某些病例中,病菌的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或侵入寄主后,随之进入休止状况,侵染处于暂停的静止中,等待某种寄主状况的改变后再恢复侵染的进程而导致发病。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P46
24、基因对基因假说——对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抗病基因,再病原菌方面都有一个相应相克的毒性基因。P39
25、耐病——有些寄主—病原物组合中,寄主植物不像一般的抗病植物那样能抗御侵入或扩展,但感病后却不像一般感病寄主那样在生长量或产量上受到严重破坏。我们称这样的现象为耐病。P41
26、生物防治——从广义上说,一切利用生物学手段来防治病害
的方法都属于生物防治的范畴。通常是利用某些微生物作为工具来防治病害。P57
二、填空题
1、林木病害三角关系是指 寄主、病原物、环境 之间的关系。P5
2、林木侵染性病原有 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和螨类等。P4
3、林木非侵染性病原有 不适于林木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一系列因素。P4
4、完全锈菌的生活史要经历 性孢子 [0] 锈孢子 [I] 夏孢子 [II] 冬孢子 [III] 小孢子(担孢子)[IV]五个时期。P22
5、病原物破坏或干扰寄主生理代谢的物质主要有 酶、毒素、和 生长刺激素 三种。P37
6、植物病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 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P42
7、病原物越冬的场所有 生病的植株,病株残体,种实、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土壤、肥料。P47
8、化学防治的优点是 适应范围广、收效快、方便简便,缺点是 杀灭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容易污染环境、对人畜不安全、病原物易产生抗药性。P58
9、苗木猝倒因发病时间不同,有四种症状类型,即 种芽腐烂型、茎叶腐烂型、幼苗猝倒型、苗木立枯型。P68
10、林木叶果病害的防治途径主要有 集中清除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P98
11、松枯梢病的症状特点是 发病初期,当年生嫩梢上出现黄褐色病斑,开裂、肿胀、流脂,即为溃疡斑。病株枝梢死亡后有“簇顶”现象。后期在溃疡病部、枯针、枯梢上产生椭圆形或圆形突起的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P158
12、木材白色海绵状腐朽是病菌分解了 纤维素和木 素,而留下________素所致。P212
13、植物病原细菌有五个属,即 棒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野杆菌属、欧氏杆菌属。P28
14、植物病原细菌侵入的途径有 伤口侵入 和 自然孔口侵入 两种。P28
15、林木病害流行的条件是 ①大量毒性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很快地传播到寄主体上;②易于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地存在;③强烈削弱寄主植物抗病力,或非常有利于病原物积累和侵染活动的环境条件。P49
16、松(苗)落针病菌与松赤落针病菌的主要区别是子囊孢子的形态不同,前者 线 形,后者则为 长梭形至圆柱 形。P73、106
17、油桐黑斑病的症状特点是,在叶片上为 角斑,在果实上为 黑疤。P121
18、白粉病菌属于 子囊菌 亚门 核菌 纲。P17
19、木材腐朽根据色泽可分为 褐色腐朽 和 白色腐朽 两类。
P206 20、植物病毒粒子主要由 蛋白质 和 核酸 组成。P29
21、植物的抗病机制根据病程可以分为 避病、抗侵入、抗扩展、耐病。P41
22、植物细菌病害的症状有 斑点、溃疡、萎蔫 等几种类型。P28
23、松针褐斑病主要分布在 福建、广东、江西 等省。P102
24、炭疽病的无性世代属于 半知菌 亚门 腔孢 纲。P111
25、油茶软腐病菌以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座 越冬,以 分生孢子座 初侵染与再侵染。P119
26、林木枝干溃疡病按其发生规律,可分为 一年性溃疡 和 多年性溃疡 两种。P144
三、选择题
1、下列防治措施中,(B喷撒杀菌剂)对防治植物病毒病害不适宜。P32
2、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典型症状特征是(B黄化、丛枝)。P33
3、影响真菌侵染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A湿度)。P44
4、下列病害中,(C马尾松枯梢病)不属于检疫对象。P555、1%半量式波尔多液,其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比例是(C 1:0.5:100)。P60
6、防治苗木茎腐病主要措施是(D 6、7、8月搭荫棚)。P78
7、阔叶树白粉病在我省(A病菌以闭囊壳越冬,子囊孢子初侵
染)。P133
8、板栗疫病(B病菌自伤口侵入)。P181
9、防治油桐枯萎病的关键措施是(D以千年桐为砧木嫁接)。P205
10、阔叶树毛毡病的病原是(C螨类)。P138
11、烟煤病的发生与(A植物表面的灰尘、C氮肥不足)关系不大。P137
12、松材线虫枯萎病主要(D症状是萎蔫无松脂)。P157
13、林木枝干溃疡的发生与(A阴雨连绵)关系不大。P145
14、梨桧锈病因缺少(B夏孢子),故没有再侵染。P225
15、柑桔溃疡病(C叶部病斑两面突起,木栓化)。P230
16、下列现象中,(C风折)不属于植物病害。
17、细菌病害症状有(B斑点、C腐烂)类型。
18、植物类菌原体(C对四环素敏感)。
19、下列病害中,属检疫对象的是(D松疱锈病)。20、1%倍量式波尔多液,其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比例是(B1:2:100)。
21、苗木白绢病(B以菌核越冬,以菌丝初侵染)。
22、杉木炭疽病的典型症状是(A “卡脖子”或颈枯)。
23、毛竹枯梢病菌(C仅为害当年新竹主梢)。
24、阔叶树漆斑病(B病部黑漆似的斑点是寄主得表皮细胞被破坏所致)。
25、油桐枯萎病(A仅为害三年桐)。
26、林木的根部病害(与叶果相比)的特点之一是(B种类少,但为害重)。
27、松疱锈病菌以(A担孢子)从松针气孔侵入。
28、杨树花叶病是杨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是(C PMV)。
29、油茶炭疽病较软腐病(A果实受害重)。30、桃褐腐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是(C僵果)。
31、锈菌属于(A专性寄生菌)。
32、植物类菌原体(C对四环素敏感)。
33、寄生性弱的病原物,其致病性(B不一定弱)。
34、下列病害中,(D马尾松枯梢病)不属于检疫对象。35.对潜育期长短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B温度)。36、0.5%倍量式波尔多液,其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比例是(B 1:2:200)。
37、苗木茎腐病发生的主要诱因是(D高温灼伤)。
38、松针褐斑病(C病菌分生孢子线形或圆筒形)。
39、毛竹枯梢病菌(C以菌丝越冬,子囊孢子初侵染)。40、下列防治措施中,(D增施氮肥)对白粉病不适宜。41.油茶软腐病(B病菌以分生孢子座初侵染与再侵染)。
42、防治杨树花叶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是(D选用抗病品种)。43.柑橘溃疡病菌(A菌体杆状,菌落黄色)。44.防治桃褐腐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是(B消除僵果)。
45.苗木猝倒病若发生在出土后,揭覆盖物前,其症状类型是(C幼苗猝倒)。
四、判断题
1、葱白和韭黄是因为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反常变化,不属于病害范畴。(×)
2、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状,且都有鞭毛。(×)
3、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典型症状是黄化、丛枝。(√)
4、兼性寄生物是指以腐生为主,兼营寄生生活的一类生物。(√)
5、局部侵染是指病原物只能从植物的某个部位侵染。(×)
6、保护剂主要是在植物生病前施用。(√)
7、杉木赤枯病和柳杉赤枯病属同一种真菌引起。(×)
8、苗木白绢病主要随土壤和流水传播。(×)
9、苗木受根结线虫为害后,通常地上部生长不良。因此,采取叶面喷药和增施有机肥可获良好的防效。(×)
10、杉木炭疽病的典型症状是“卡脖子”。(√)
11、在湖南油茶软腐病每年的初发期比炭疽病早。(√)
12、温度是影响真菌侵入的关键因素。(×)
13、白粉病在低温阴雨季节发生重。(×)
14、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成熟前为单胞,成熟后为双胞。(√)
15、白纹羽病是因病根表面的菌丝中有白色、羽纹状分布的菌索而得名的。(√)
16、所谓“生理性病害”是因为林木受病原物为害后,首先是在生理上发生变化。(×)
17、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的的真菌所致。(√)
18、植物病原菌细菌都是杆状,且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反应。(×)
19、植物病原细菌与类菌原体都是原核生物。(√)20、耐病品种因其受害程度与感病品种一样严重,故不属于抗病的范畴。(×)
21、半寄生种子植物既可过寄生生活,又可营腐生生活。(×)
22、系统侵染是指病原物可以从寄主的任何部位侵染。(×)
23、蚜虫是传播病毒的重要介体昆虫。(√)
24、根结线虫主要分布在耕作层,致死温度通常为55℃。(√)
25、波尔多液是一种优秀的治疗剂,通常在林木生病后施用。(×)
26、苗木茎腐病发生的诱因是高温所致。(√)
27、油茶软腐病菌以分生孢子初侵染与再侵染。(×)
28、松针褐斑病在南方主要为害马尾松。(×)
29、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潜育期缩短。(√)
30、板栗疫病病菌的子囊壳埋生在子座中,具长颈。(√)
31、林木非侵染性病害在林间的分布特点是成片发生,无发病中心,无蔓延过程。(√)
32、植物病原细菌与病毒都可以由伤口侵入,经雨水传播。(×)
33、植物类菌原体病害可用青霉素等抗菌素治疗。(×)
34、菟丝子的种子成熟后主要经鸟类传播。(×)
35、阔叶树毛毡病病部毛毡状物是寄主的表皮细胞受刺激后形成的。(√)
36、在根癌病老的病组织中很难分离出病菌。(√)
37、林木枝干溃疡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
38、油茶软腐病菌主要靠分生孢子侵染。(×)
38、板栗疫病的病症特点是,有性世代子座为茶褐色,较无性世代色深。(√)
39、白粉病在温暖而干燥的条件下发生重。(√)40、杨树花叶病毒主要由昆虫传播。(×)
41、松针褐斑病菌的分生孢子为椭圆形。(×)
42、油桐黑斑病的症状特点是叶片上为黑疤,果实上为角斑。(×)
43、林木炭疽病的有性世代为担子菌。(×)
五、简述题
1、写出1996年国家颁布的国内林木病害检疫对象的中文名称。P55 答:1996年国家颁布的国内林木病害检疫对象,在1984年颁布的基础上增加了几种,取消了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2种。因此,一共有14种,即:落叶松枯梢病、板栗疫病、毛竹枯梢病、松疱锈病、杨树花叶病毒病、松枯萎病(松材线虫枯萎病)、国外松褐斑病、松
针红斑病、松针褐斑病、杉木缩顶病、桉树焦枯病、肉桂枝枯病、冠瘿病(根癌病)、猕猴桃溃疡病。简述柑桔溃疡病(叶果)症状特点。P230 答:此病为害柑桔叶、果及新梢。受害叶片最初在叶的正面生针头大的黄色小点,背面则呈油渍状暗绿色微凹陷的小点。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的病斑,病斑穿透叶片,两面突起,表面木栓化,粗糙,灰褐色。边缘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周围有黄晕。中央破裂如火山口。病斑大小随品种而异。果上病斑的形状和叶上相似,病斑坚硬,木栓化程度更显著,中央凹陷破裂。
3、简述松材线虫枯萎病发生规律和防治办法。P157 答:发生规律:松材线虫是由松天牛传播的。松褐天牛是最主要的传病介体。每年6-7月,天牛成虫飞出进行补充营养并产卵,每一条天牛体上带有约1万条线虫。天牛取食时,线虫即从天牛咬食伤口侵入。8-9月高温季节,受侵松树开始表现症状,并迅速枯死。此后,天牛幼虫也蛀入木质部。高温和低湿对病害发展有利。自然界则以温暖和海拔较低以及立地干燥缺水的地区发病重。松材线虫还可由感病枯死而采伐的原木传播。它是远距离新区最初的侵染源。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措施,防止病死的松木外运和输入。2)、病树立即采伐,并在秋季天牛未蛀入木质部前用1%杀螟松等内吸杀虫剂喷射,以杀死原木中的天牛幼虫。3)、当松褐天牛羽化后取食时期内,对分健康松林喷洒3%杀螟松乳剂1-2次,用量每亩4l。林木病害的防治原则和防治方法(措施)。P53
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措施:病害检疫、改进营林措施、选用抗病品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列出植物病原细菌分属检索表。P27-28 格兰氏染体反应阳性………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格兰氏染体反应阴性
鞭毛极生
鞭毛数根,菌落白色,可以有萤火性色素……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鞭毛一根,菌落黄色,……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鞭毛极生
引起组织肿大,形成肿瘤……野杆菌属(agrobacerium)不起组织肿大,形成肿瘤……欧氏杆菌属(erwinia)
6、简述油茶软腐病(叶果)的症状特点。P119 叶片:受害叶片初期产生圆形或半圆形水渍状病斑,阴雨天气病斑扩展为黄土色大斑,无明显边缘,病斑中叶肉腐烂,最后,只剩表皮,病叶易脱落。后期,在病斑上长出一个黄色圆形纽扣状颗粒。
果实:病果初期同样出现水渍状圆形斑点,后扩展为土黄色或褐色圆斑,组织腐烂变软,上有土黄色纽扣状颗粒,天气干燥时,病果开始脱落。
简述毛竹枯梢病的发生规律。P177 答: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竹上越冬,浙江地区,一般次年4月
份产生有性世代,6月可见分生孢子器。子囊孢子约5月中旬开始释放,借风雨传播,由伤口或直接侵入新竹。病原菌侵染的适宜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潜育期为1-3个月。该病在5、6月份雨水多,7、8月份高温干旱期长的年份发生严重,反之则轻。病害一般在山岗、风口、阳坡、林缘、生长稀疏以及抚育管理差的竹林内,发生较重。简述真菌各亚门主要形态特征。P16-25 答:①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典型的是无隔的菌丝体。产生具鞭毛能动的无性孢子(游动孢子),有性阶段的孢子典型的为卵孢子。②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无隔膜或有隔膜,无能动的孢子,产生有性孢子接合孢子。
③子囊菌亚门:营养体除极少数为单细胞外,均为具隔膜的菌丝体。细胞通常具一核。由菌丝体组成的子座、菌核、子实体等在子囊菌中是很常见的。无性繁殖产生不能动的芽孢子、粉孢子、厚垣孢子和各式各样的分生孢子,产生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
④担子菌亚门:是真菌中最高级的一类,无能动的孢子,次生菌丝锁状联合,产生有性孢子为担孢子。
⑤半知菌亚门:具有发达的分隔菌丝体,以分生孢子繁殖或不产生任何孢子(无能动的孢子,不产生有性孢子)。具有分生孢子梗。简述松针褐斑病的症状特点。P102 答:病叶先产生褪绿小斑点,随后病斑扩大,呈褐色斑段或近圆形病斑。同一针叶上,常产生多个病斑,形成绿、黄、褐相间的斑纹。最后针叶枯死。后期褐色病斑的中央一般只产生一圆形黑色粒状子实
体,少数病斑也产生多粒子实体。
10、简述红松疱锈病的发生规律(侵染循环过程)。P153 答:在转主寄主上产生的冬孢子,于当年8-9月间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到松针上,萌发后利用芽管从气孔侵入,也有从枝干皮层伤口侵入。2-3年病枝干皮上产生病斑,并生裂纹,7-9月间分泌蜜滴,为性孢子混合液。第3-4年5-8月间病部生锈孢子器,内有锈孢子,以后每年都可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传到马先蒿或茶藨子叶片上,萌发后生芽管从气孔侵入。6-8月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8-9月叶背生冬孢子柱,萌发后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侵染松针。
11、略论林木病害综合防治的特点与意义。P53-54 答:特点:
①综合防治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措施防治。它强调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彻底废弃了唯病原论的思想,同时克服了单一措施防治的缺限。
②综合防治要求从生态系统这个整体出发,把病害视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各种防治措施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平衡规律,有机合理地利用措施来调整系统,建立新的平衡。
③综合防治讲求经济效益,衡量防治措施的优劣不单单看其防治效果,而应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
④综合防治还要求所有的防治措施必须保证人畜和植物及其有益生物的安全,不污染环境,不留残毒。
意义:
①综合防治根据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结合当地的具体病害发生情况,从合理有效地调整森林生态系统出发,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共同奏效,建立起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经济、安全、有效地把病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②这一理论是建立在有效地控制病原、寄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上的。是人类长期实践的总结。③国际上在病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病害综合管理或治理。它应用生态系统,病原生物种群动态和遗传学以及植物生产经济学的知识,制定一个计划,以保持病原生物种群低于经济损害阀值。
松针褐斑病与松赤枯病的症状区别。P102-104 松赤枯病症状:主要为害幼林新叶。初期病部产生褐黄色和淡黄棕色段斑,后变红褐色,最后暗灰色枯死,并产生针头状子实体。由于在针叶上危害不同部位,因此,出现叶尖枯死、叶基枯死、段斑状枯死或全叶枯死。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P4/11 先分别简述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然后再阐述其林间分布的特点(见P11第四段)。
第三篇:高职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认知及接受程度。方法自制调查问卷,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认知及接受程度。结果74.8%的学生能接受虚拟实验教学方法,66.7%的学生对学校配备的虚拟实验设备满意,60.5%的学生喜欢将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和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77.5%的学生认为虚拟实验操作方法简便;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依次为:方便查找病变特征、操作简便、不用担心切片损坏、节约时间、无毒无刺激。结论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能接受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并认为其具有很多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关键词:高职;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发生机制以及病变转归的基础医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讲,它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的开放式网络化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以往高校主要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即使用显微镜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但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将虚拟实验教学方法与病理学教学结合起来的技术应用而生,它便是虚拟实验室。目前,已有学者探讨将虚拟实验室应用于很多领域,但大多数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对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认知及接受程度的报道并不多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
1.2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看法、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以及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由学生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剔除不完整问卷5份,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1.3统计方法
由两人进行数据录入、检查和纠错,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学生对虚拟实验设备及教学方法的看法(见表1)
2.2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见表2)
2.3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见表3)
3结论
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方面,74.8%的学生能接受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对虚拟实验设备配备是否满意方面,66.7%的学生表示满意;在虚拟实验操作方法是否简便方面,77.5%的学生认为此种操作方法简便;在观察病变特征时,50.3%的学生认为虚拟实验教学方法更方便;60.5%的学生喜欢将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与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依次为:方便查找病变特征、操作简便、不用担心切片损坏、节约时间、无毒无刺激。
4讨论
病理学是医学类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长期以来,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传统实验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选用的病理切片虽然病变位置大体上类似,但是不同切片的形态不同,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很多精力查找病变位置、特征,而目前许多学生显微镜操作技术不过关,这就增加了病理学实验教学难度。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是将数字化切片库安装到学生所使用的电脑上,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控制学生电脑,将病理切片图片上传到学生电脑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切片图片。同时,统一标记出明显病变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病变位置及特征,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生容易接受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对虚拟实验设备配备满意,而且认为这种实验操作方法简便,方便观察病变位置及特征,还具有不用担心切片损坏等优点。但调查也发现,60.5%的学生喜欢将传统和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相结合。可见,在以后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除使用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外,还应适当地使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只有将虚拟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满足高职学生需求。
作者:李杏杏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第四篇:2015年铁路线路工高职复习题1汇总
2015年铁路线路工高职试题
一、填空题:
1.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安全线)及(避难线)。2.轨道由钢轨、轨枕、道床、道岔、(联结零件)及(轨道加强设备)组成。3.铁路线路是由路基、(桥隧建筑物)和铁路(轨道)组成的。
4.钢轨的磨耗与运量的关系 成(正)比。不同类型的钢轨互相联结时,应使用(异型)夹板。
5.线路施工防护的警报信号为(一)长(三)短声。6.钢轨总磨耗等于垂直磨耗与(1/2侧面)磨耗之(和)。
7.跨区间和全区间无缝线路和无缝道岔上的绝缘接头必须采用(胶接绝缘接头)。胶接绝缘接头拉开时,应立即拧紧两端各(50m)线路的扣件,并加强观测。
8.轨道类型的划分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按(铁路等级)划分,另一种方法是按(运营条件)划分。
9.防护员必须由(2)年以上工龄、经过培训且考试合格的(正式)职工担任。10.顺垫板重叠使用不得超过(2)块,总厚度不得超过(15);
11.线路允许速度120 km/h及以下区段的正线道岔,采用(固定型)辙叉道岔。新建、改建铁路正线采用60 kg/m钢轨的(跨区间)无缝线路设备。
12.要经常注意保持无缝道岔道床的饱满、(密实)及(标准)的道床断面尺寸。
13.当线路发生故障,设有固定信号机时,应先使其显示(停车)信号。防护中使用的遮断色灯信号机显示一个红色灯光表示(不准列车越过该信号机)。
14.线路上个别插入的短轨,在正线上不得短于()m,并不得连续插入()根及以上。
15.线路设备“三折”的内容是(钢轨)、(辙叉)、联结零件发生折断。16.通过桥梁、隧道、道口或横越线路时,应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严禁来车时(抢越)。
17.手工检查钢轨的主要方法是(看)、敲、照、(卸)。
18、线路上的轨枕类型及配置根数,应根据运量、线路(允许速度)及线路设备条件。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线路应铺设(III)型混凝土枕。
19.无缝线路地段当两股钢轨的轨向偏差平均值达到(12)㎜,在轨温不变的情况下,过车后线路弯曲变形突然扩大时,必须立即设置(停车)信号防护。20.轨缝应设置均匀。绝缘接头轨缝不得小于()mm。每千米线路轨缝总误差,25m钢轨地段不得超过(80)mm。
21.轨距指钢轨踏面下()mm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22.钢轨伤损按程度分为(轻伤)、重伤和(折断)三类.23.保证无缝线路长钢轨在冬天不被拉断、夏天不发生(胀轨跑道)事故的,轨温是(设计锁定轨温)。
24.安排线路大修计划和施工顺序时,必须整区段配套进行,并尽可能采用(无缝线路)。每个无缝道岔应设位移观测桩(3对)。
25.作用于钢轨上的(纵向水平)力称为爬行力。当钢轨断缝不大于50㎜时,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26.曲线切线方向应(连续)变化,才能保证曲线圆顺。曲线半径295>R≥245,曲线轨距加宽值为(15)mm。
27.钢轨头部外侧50㎜范围内,道口铺面应低于轨面()㎜。根据需要,在通向道口、距道口最外股钢轨(5)米处的道路右侧,应设置道口自动信号机。28.轨道动态质量容许偏差中其各项偏差等级划分为(四级),第四级为(限速标准)
30.轨道胀轨跑道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持稳阶段、(胀轨阶段)和(跑道阶段)。
31.垫碴作业除混凝土宽枕外,一律采用(横向)垫碴。轨面上的错牙会导致(车轮踏面)对接头的冲击。
32.混凝土枕(含混凝土宽枕)无缝线路,当轨温在实际锁定轨温减30℃以下时,(伸缩区)和缓冲区禁止进行维修作业;
33.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时,应每隔(50~100)m设一位移观测点观测钢轨位移量,及时排除影响放散的障碍,总放散量应达到计算数值,钢轨全长放散均匀,锁定轨温应(准确)。
34.在无缝线路上,钢轨折断进行临时处理时,插入的短轨不得小于(6)m的同型钢轨,轨端钻孔,上接头夹板,用螺栓拧紧。无缝线路锁定轨温的大小,直接影响无缝线路(温度力)的大小。
35.曲线轨道结构要有足够的(强度)。曲线正矢,每(季)应至少全面检查1次。
36.设有轨道电路的线路,安装轨距杆时,应使用(绝缘轨距杆)。某地区Tmax=60℃,Tmin=-10℃,在轨温为15℃时调整轨缝,钢轨长度为25m,则预留轨缝a0为(12mm)。
37.从两翼轨最窄处到辙叉心实际尖端之间存在的一段轨线(中断)的空隙叫(有害空间)。
38.道口铺面宽度应与道路路面宽度相同,且不应小于(2.5)m。行人强行钻杆或机动车制动失灵撞杆闯入道口时,道口工应果断向列车显示(停车)信号。39.我国铁路主要采用(1435mm)的标准轨距。国产 60kg/m 钢轨,轨腰厚是(16.5mm)。
40.(水平)是指轨道上左右两股钢轨顶面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两股钢轨的(高差)称谓水平差。
41.轨检车检查评定项目包括轨距、水平、方向、高低、(三角坑)、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和(横向振动加速度)7项。
42.钢轨接头应采用(对接),曲线内股应使用厂制(缩短轨)调整钢轨接头的位置。
43.曲线超高顺坡应在整个(缓和曲线)范围内顺完。缓和曲线是连接(直线和圆曲线)的过渡曲线。
44.我国铁路规定道床厚度为(30~50cm)。路基顶面两边无碴覆盖的部分称为(路肩)。
45.道岔第一位拉杆中心处,尖轨尖端非作用边与(基本轨)作用边之间的距离叫做道岔的(尖轨动程)。
46.放散温度应力式无缝线路分为
(自动放散式)和(定期)放散式两种。47.铁路轨道的连接和交叉是通过(道岔)联结实现的。控制道岔侧向速度的部位主要是转辙器和(导曲线)。
48.在曲线上外股钢轨的线长比里股钢轨的线长要(长)一些,为了保证里外股钢轨接头对接,里股钢轨应采用(缩短轨)来实现。
49.60AT-12号单开道岔转辙器采用(弹性可弯式)AT尖轨。
60AT-12号单开道岔尖轨尖端为(藏尖)式。
50.无缝线路(单位面积)所受到的温度力叫做温度应力。无缝线路钢轨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不能自由伸缩时所产生的力叫
(温度力)。
二、选择题:
1.下道避车时,本线来车(120km/h<V≤160 km/h)时,下道距离不小于(C)米下道完毕。
A 1100
B 1200
C 1400
D 1500 2.在距接触网带电部分不足(A)米的建筑物上作业时,接触网必须停电后,方可作业。
A 2
B 3
C 4
D 5 3.区间线路上施工驻站联络员与现场防护员应至少每(B)联系一次。A 2~4 min
B 3~5 min
C 4~5 min
D 5~6 min 4.区间下道避车时,距钢轨头部外侧距离(120km/h<V≤160 km/h)不小于(D)米。
A 1.4
B 1.5
C 2
D 2.5 5.轨缝应设置均匀。每千米线路轨缝总误差,12.5 m钢轨地段不得超过(C)mm。A.140
B.150
C.160
D.170 6.靠近线路堆放的道碴、片石等,距钢轨头部外侧(C)mm范围内不得超过轨面。
A 750
B 800
C 810
D 850 7.线路上的伤损钢轨应作标记,其中轻伤有发展的连续伤损标记为:(C)A.∣←△△△→∣
B.↑△△△
C.∣←△△→∣
D.∣←△→∣
8.在站内其他线路作业,躲避本线列车时,下道距离不小于(A)。列车进路不明时必须下道避车。
A 500m
B 800m
C 1000m
D 1200m 9.电气化铁路在距离接触网(B)m范围内使用发电机、空压机、搅拌机等机电设备时,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A 3
B 4
C 5
D 6 10.作业标应设在距施工地点两端各(A)米处列车运行方向左侧的路肩上。A 500~1000
B 800
C 1400
D 1100 11.对于50m范围内有3处大于以下幅值的轨道不平顺:12mm的轨向不平顺、12mm的水平不平顺、(C)的高低不平顺。
A.12mm B.15mm C.16mm D.10mm 12.线路允许速度大于(A)区段或遇降雾、暴风雨(雪)、扬沙等恶劣天气、隙望困难时,巡道工应行走路肩,察看线路状态。
A.120 km/h
B.130 km/h
C.140 km/h
D.150 km/h 13.vmax≤120km/h正线及到发线作业验收水平、高低、轨向的偏差管理值为(B)mm。
A 3
B 4
C 5
D 6 14.道岔基本轨垂直磨耗,60kg/m及以上钢轨,在允许速度不大于120km/h的正线上超过(B)mm时,应及时修理更换。
A 6
B 8
C
D 11
15.在无缝线路上焊接钢轨时的轨温不应低于(A)。A 0℃
B 5℃
C 锁定轨温
D 当地年平均轨温
16.对钢轨、道岔磨耗情况,每年结合秋检应全面检查(A)次。A.2 B.1 C.3 D.4 17.混凝土枕承轨槽压溃,深度超过(C)mm表示轨枕失效。A.1
B.1.5
C.2
D.2.5
18.线路起道顺坡长度,作业时不应少于起道高度的(B)m。A 100倍
B 200倍
C
300倍
D 400倍
19.160km/h≥Vmax >120km/h的正线道岔支距作业验收容许偏差管理值是(D),其支距偏差为现场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
A +2
B-2
C ±2
D 2 20.《线路修理规则》规定,特殊困难地段圆曲线最小长度为(B)m。A 20
B 25
C
D 40 21.站内绕行停留车辆时的距离应不小于(C)m。A
B
C
D 22.线路上的伤损钢轨应作标记,其中重伤的连续伤损标记为:(A)A.∣←△△△→∣
B.↑△△△
C.∣←△△→∣
D.∣←△→∣
23.道岔尖轨尖端的轨距加宽,按不大于(C)的递减率向始端基本轨接头递减。A
2‰
B
4‰
C 6‰
D
8‰
24.当发现无缝线路连续出现(A)mm的碎弯时,必须加强巡查派专人监视,观测轨温和线路方向的变化。
A
3~5 B 5~7 C 7~9 D 9~10
25.线路上的伤损钢轨应作标记,其中轻伤的连续伤损标记为:(D)A.∣←△△△→∣
B.↑△△△ C.∣←△△→∣
D.∣←△→∣ 26.使用调高垫板调线路冻害水平时,每处调高垫板厚度不超过(C)。A 7mm
B 10 mm C 15 mm
D 20mm 27.在无缝线路地段进行维修作业,起道前应先(A)。A 拨正线路方向
B 方正轨枕
C 补充道碴
D 矫直钢轨 28.钢轨接头两端各两根轨枕应铺设(A)。A.高弹性橡胶垫板
B.普通橡胶垫板 29.30.工务段应根据管内设备情况合理设置巡回区,每个巡回区一般实行(A)班巡道制。
A.三
B.一
C.二
D.四
31.维修天窗双线不少于(A)分钟。A 120
B 180
C 90
D 60 32.维修天窗单线不少于(B)分钟.A 60
B 90
C 100
D 120 33.轨缝应保持均匀,线路爬行量超过(C)mm时,应进行调整。
C.铁垫板
D.塑料垫板 A 10
B 15
C 20
D 25 34.在跨区间无缝线路上的无缝道岔尖轨及其前方25 m范围内综合维修,作业轨温范围为实际锁定轨温(B)℃。
A +10
B ±10
C±12
D-10 35.扣板、轨距挡板严重磨损,扣板、轨距挡板前后离缝超过(A)mm时,应有计划地修理或更换。
A.2 B.3
C.4 D.5 36.对于50m范围内有3处大于以下幅值的轨道不平顺:12mm的轨向不平顺、(B)的水平不平顺、16mm的高低不平顺。
A.10mm B.12mm C.15mm D.14mm 37.轨检车对线路局部不平顺(峰值管理)检查评定标准中的各项偏差等级扣分标准,其中Ⅳ级每处扣分(C)
A.5 B.100 C.301 D.10 38.线路动态评定以(A)为单位。A.千米
B.厘米
C.分米
D.米
39.无缝线路和道岔钢轨的焊缝除按规定周期探伤外,应用专用仪器对焊缝全断面探伤,每(B)不少于1次。
A.半年
B.年
C.月
D.两年
40.在长大桥梁、隧道及瞭望条件不良和通讯困难地段检查或作业时,必须增设(C).A 驻站防护员
B 远端防护员
C中间联络员 D现场防护员
41.线路设备条件较好或列车次数较少的,可实行昼间(B)巡道制。A.两班或三班
B.一班或两班
C.三班或四班
D.一班或三班
42.对磨耗接近轻伤和重伤的钢轨和道岔,每(A)至少应组织检查1次。A.季
B.年
C.月
D.半年
43.在站内其它线路作业,躲避本线列车时,下道距离不少于(C),邻线来车时可不下道,但必须停止作业。
A1100m B 800m C500m
D300m。
44.使用乙炔切割设备时,乙炔瓶不得靠近热源和电器设备。乙炔瓶与明火的距离不得小于(D)。
A 2m
B 5m
C 8m
D 10m 45.使用乙炔切割设备时,乙炔瓶不得靠近热源和电器设备。乙炔瓶与氧气瓶间的距离不得小于(B)。
A 2m
B 5m
C 8m
D 10m 46.在隧道内多点、多项目同时作业时,每一处作业点要设一名(A),禁止无防护进行作业。
A专职防护员
B 安全员
C 盯岗干部
D 副工长
47.站内作业,绕行列车,必须距离列车前后(B)以外处绕行,不准在来车时抢道穿越线路。
A 2m
B 5m
C 8m
D 10m 48.下列哪种情况应适当增加探伤遍数:(D)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9.横垫板重叠使用不得超过(B)块,较厚的垫板应放在下层。A 2
B 3
C 4
D 5 50.允许速度υmax≤120km/h的正线及到发线,轨道静态几何尺寸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轨距为(D)mm.A+6,-2
B +6,-4
C +7,-2
D +7,-4 51.速度120km/h<υ
max≤160km/h的正线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轨距为(B)mm,A+6,-2
B +6,-4
C +7,-2
D +7,-4 52.无缝线路钢轨折断断缝小于30mm时,紧急处理后放行列车速度为(C)。A 5km/h
B 5~10 km/h C 15~25 km/h D 25~45 km/h 53.钢轨折断紧急处理时,应先在断缝两侧轨头非工作边做出标记,标记间距离约为(C)m,并准确丈量两标记间的距离和轨头非工作边一侧的断缝值,做好记录。
A 4
B 6
C 8
D 10 54.使用扣板扣件时,正线半径在(C)m及以下和站线半径在450 m及以下的曲线地段,钢轨外侧应使用加宽铁座: A.600
B.700
C.800
D.900 55.线路上个别插入的短轨,在正线上不得短于(C),并不得连续插入2根及以上。A 4m
B 5m C 6m D 6.25m 56.在跨区间无缝线路上的无缝道岔尖轨及其前方25m范围内综合维修,作业轨温范围为实际锁定轨温(A)。
A±10℃
B ±15℃
C ±20℃
D ±25℃
57.120km/h A 2 B 2.5 C 3 D 4 58.工务段应备有钢轨温度计检定装置,其误差不得大于(C)。A.0.2℃ B.1℃ C.0.1℃ D.2℃ 59.允许速度大于160km/h的线路,铝热焊缝距轨枕边不得小于100mm,其他线路不得小于(B)mm A 30 B 40 C50 D60 60.线路爬行量大于(B)mm时,应及时整正。A 15 B 20 C 30 D 50 61.路肩宽度:线路允许速度不大于160km/h的路堤地段不得小于(A),路堑地段不得小于0.6m,电气化铁路、无缝线路和机械化维修作业地段有条件时宜加宽至1.0m。 A.0.8m B.0.6m C.1.0m D.1.2m 62.混凝土枕横裂裂缝长度为枕高的(A)表示严重伤损。A.1/2~2/3 B.1/3~2/3 C.1/3~1/2 D.1/2~3/4 63.正线线路和道岔,每月应检查(B)次(当月有轨检车检查的线路可减少1次)。 A.3 B.2 C.4 D.5 64.旧轨枕中可不经修理或稍加修理即能使用的轨枕是:(C)A.待修轨枕 B.废轨枕 C.再用轨枕 D.毛坯轨枕 65.(A)钢轨地段,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轨温不受限制: A.12.5 m B.25m C.12.5m或25m D.18m 66.铺设混凝土岔枕时,应用Ⅲ型混凝土枕过渡,160km/h≥υmax >120 km/h时,道岔直向两端过渡枕均不得少于(C)根 A.50 B.65 C.70 D.75 67.允许速度大于160km/h的线路,铝热焊缝距轨枕边不得小于100mm,其他线路不得小于(B)mm。 A.30 B.40 C.50 D.60 68.对磨耗接近轻伤和重伤的钢轨和道岔,每(A)至少应组织检查1次。 A.季 B.年 得大于4%。 A.2 B.3 C.1 D.4 70.设有轨道电路的线路,安装轨距杆时,应使用(B)。A.普通轨距杆B.绝缘轨距杆 C.高强轨距杆 D.无要求 71.邻线来车时,现场防护人员应及时通知作业人员,机具、物料或人员不得在(C)放置或停留,并应与列车保持安全距离,物料应堆码放置牢固。 A.路肩 B.道床边坡 C.两线间 D.道心 C.月 D.半年 69.接头螺栓扭矩扳手和扣件扭矩扳手每年应至少检定(C)次,容许误差不72.需临时拆除封闭栅栏时,应设置临时防护设施并派人(B)看守。A.临时 B.昼夜 C.定时 D.间接 73.入冬前工务部门应储备足够的防寒过冬材料、燃料和工具,检查好除(A)机具和防雪设备,组织好除冰雪队伍。A.冰雪 B.泥土 C.砂石 D.草袋 74.取暖火炉使用中每(B)天定期检查和清理烟筒,保证室内通风良好,防止职工煤气中毒。 A.5 B.10 C.15 C.2 D.20 D.2.5 75.作业人员下道避车,距钢轨头部外侧的安全距离,一般应满足(C)m。 A.1 B.1.5 76.作业人员下道避车,距钢轨头部外侧的安全距离120km/h A.1 A.1 B.1.5 B.1.5 C.2 D.2.5 77.作业人员和工具与接触网必须保持(C)m以上的距离。 C.2 D.2.5 78.直线及半径大于(D)m曲线地段单侧夹板折断,应立即用对讲机通知车站登记临时天窗,及时更换。 A.500 B.600 C.700 D.800 79.行车有关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必须坚守岗位,穿着规定的服装,佩戴易于识别的证章或携带相应证件,讲(A)。 A.普通话 B.标准语 C.方言 D.专用语 80.在跨区间无缝线路上的无缝道岔尖轨及其前方25 m范围内综合维修,作业轨温范围为实际锁定轨温(B)℃。 A.10 B.±10 C.±12 D.-10 81线路上的轨枕类型及配置根数,应根据运量、线路允许速度及线路设备条件等确定。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线路应铺设(C)型混凝土枕 A.I B.II C.III D.混合型 82旧轨枕中可不经修理或稍加修理即能使用的轨枕是:(C)A.待修轨枕 B.废轨枕 C.再用轨枕 D.毛坯轨枕 83铺设混凝土岔枕时,应用Ⅲ型混凝土枕过渡,160km/h≥υmax >120 km/h时,道岔直向两端过渡枕均不得少于(C)根 A.50 B.65 C.70 D.75 84使用扣板扣件时,正线半径在(C)m及以下和站线半径在450 m及以下的曲线地段,钢轨外侧应使用加宽铁座: A.600 B.700 C.800 D.900 85大、中桥明桥面应采用分开式扣件;允许速度大于(C)km/h的木枕线路应采用分开式弹性扣件: A.100 B.110 C.120 D.150 86接头夹板有伤损时,中间两螺栓孔范围内裂纹:正线、到发线有裂纹;其他站线平直及异型夹板超过5 mm,双头及鱼尾型夹板超过(D)mm,应急时更换。 A.8 B.10 C.12 D15 87钉道钉的规定, 无铁垫板时,每根枕木上每股钢轨的内外侧各钉(A)个道钉,4个道钉位置成八字形。 A.1 B.2 C.3 D.4 88.使用新木枕,应预先钻孔,孔径(C)mm。 A.10.5 B.11.5 C.12.5 D.13.5 89.使用新木枕,有铁垫板时孔深应为(B)mm。 A.100 B.110 C.120 D.130 90.使用新木枕,无铁垫板时孔深应为(D)mm。 A.100 B.110 C.120 D.130 91.木枕出现机械磨损,经削平或除去腐朽木质后,允许速度大于120 km/h的线路,其厚度不足(C)mm,其他线路不足100mm表示轨枕失效。 A.120 B.130 C.140 D.150 92.混凝土枕承轨槽压溃,深度超过(C)mm表示轨枕失效。A.1 C.2 D.2.5 93.钢梁端部、拱桥温度伸缩缝和拱顶等处前后各(B)m范围内不应有钢轨接头,否则应将其焊接、冻结或胶接。 A.1.8 B.2 C.2.5 D.3 94.钢轨钻孔位置应在轨腹中和轴上,且必须倒棱。两螺栓孔的净距不得小于大孔径的(A)倍。 A.2 B.3 C.4 D.5 95.扣板、轨距挡板严重磨损,扣板、轨距挡板前后离缝超过(A)mm时,应有计划地修理或更换。 A.2 B.3 C.4 D.5 96.在全面查看,抽测4个接头扭矩时,联结零件中接头螺栓缺少,每个应扣分(A)。A.16 A.1 B.2 B.8 C.2 D.1 97.对无缝线路轨条位移,每月应观测(A)次。 C.3 D.4 98.周期性连续三波及多波的轨道不平顺中,幅值为(B)mm的轨向不平顺。 B.1.5 A.12 A.12 A.14 B.10 B.14 B.12 C.14 C.10 C.10 D.15 D.15 D.15 99.周期性连续三波及多波的轨道不平顺中,幅值为(A)mm的水平不平顺。100.周期性连续三波及多波的轨道不平顺中,幅值为(A)mm的高低不平顺。 三、判断题: 1.区间上下班,职工必须面向列车来车方向走在路肩或路旁,不准走道心、不准走枕木头,不准开玩笑嬉闹。(√) 2.发现胀轨跑道时必须立即拦停列车。(√) 3.包保干部、车间干部、工队长、工班长检查线路,必须有防护人员,坚决杜绝单人作业及无防护作业。(√) 4.“天窗点”内作业,邻线来车必须停止作业,应面向列车在一侧下道避车。(√)5.现场防护员必须由经过培训的“正式职工”担任,实习生、临时工、劳务工不能担任防护员。(√) 6.在电气化铁路上作业,作业人员所带的工具、材料与牵引供电设备的带电部分需保持3米以上距离。(×) 7.三角坑偏差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8.绕行停留车辆时其距离应不少于4米,并注意车辆动态。(×)9.可动心轨辙叉道岔起道作业时,直、曲股可以不同时起平。(×)10.在自动闭塞、非自动闭塞的电气化铁路区段上更换钢轨时,严禁在同一地点将两股钢轨同时拆下。(√) 11.曲尖轨在第一拉杆中心处的最小动程为142mm。(×)12.道床顶面(以轨底处为准)应低于轨枕顶面20~30mm。(√)13.辙叉心一侧纵向水平裂纹长度达100mm以上时应及时更换。(√)14.线路允许速度大于160km/h的地段路肩宽度不得小于0.8m。(×)15.起道是矫直线路的平面将钢轨和轨枕一起横移至规定的位置。(√)16.轨缝应保持均匀,当线路爬行量超过30mm时,应进行调整。(×)17.电气化铁路使用的铜导线要求截面不小于70m㎡。(√) 18.无缝线路养护维修时,应当以锁定轨温为基础,根据轨温变化来安排工作。(√)19.无缝线路限制长钢轨伸缩的有道床阻力、接头阻力、扣件阻力。(√)20.尖轨尖处轨距的作业验收的容许偏差管理值为±1mm。(√)21.施工地段列车减速通过时,轨枕盒及枕头道碴填满。(×)22.捣固是将钢轨底部轨枕下的道砟捣压密实。(√) 23.顺垫板重叠使用不得超过2块,总厚度不得超过15mm。(√)24.无缝线路缓冲区接头必须使用不低于10.9级的螺栓,螺栓扭距应保持在700~1100N.m,绝缘接头轨缝不得小于6mm。(√) 25.作业标设置在施工线中及其邻线距施工地点两端500~1000m处。(√)26.混凝土枕纵向裂纹宽达0.5mm时,该枕应判失效。(×)27.钢轨轨头下颏透锈长度超过30mm为轻伤。(×) 28.曲线里股钢轨的缩短量,即:内、外股钢轨长度的差值。(√) 29.曲线上某点拨动时,对其相邻点正矢各影响拨量的一半,符号相反。(√)30.钢轨的温度应力与温度变化幅度有关,也与钢轨长度有关。(×) 31.作业验收管理值为线路设备大修、综合维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作业的质量检查标准。(√) 32.不允许用环氧树脂修补局部破损的混凝土枕。(×) 33.横裂(或斜裂)接近环状裂纹(残余裂缝宽度超过0.5mm或长度超过2/3枕高)的轨枕失效。(√) 34.裂纹贯通整个轨头截面可以不作为钢轨折断的判定标准。(×) 35.允许速度不大于160km/h区段钢轨顶面上有长度大于50mm且深度大于10mm的掉块不表示钢轨折断。(×) 36.探伤人员、线路(检查)工长认为钢轨有伤损时,也可判定轻伤或重伤。(√)37.经常保养管理值为轨道应经常保持的质量管理标准。(√) 38.υmax≤120km/h,轨端或轨顶面剥落掉块长度超过15mm且深度超过4mm,为钢轨重伤。(×) 39.在线路上焊接时,气温不应低于0℃。放行列车时,焊缝温度应低于300℃。(√) 40.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结合秋检资料分析,是安排线路大、中维修计划的主要依据。(√) 41.160 km/h≥υmax >120km/h,轨端或轨顶面剥落掉块长度超过25mm且深度超过3mm,为钢轨重伤。(√) 42.轨距、水平、三角坑应全面检查,轨向、高低及设备其他状态应全面查看,重点检查。(√) 43.线路巡守人员(巡道工、道口工)应具备有单独处理故障的能力;(×)44.胶接绝缘接头拉开时,应立即拧紧两端各20 m线路的扣件,并加强观测。(×) 45.160 km/h≥υmax >120km/h,钢轨表面及内部有裂纹,为钢轨重伤。(√) 46.正线钢轨异型接头必须使用异型钢轨。(√)47.钢梁端部、拱桥温度伸缩缝和拱顶等处前后各2 m范围内,可以有钢轨接头。(×) 48.平交道口铺面范围内,不应有钢轨接头,否则应将其焊接、冻结或胶接。(√) 49.线路上个别插入的短轨,在正线上不得短于6 m,在站线上不得短于4.5 m,并不得连续插入2根及以上。(√) 50.在全面检测中轨距、水平支距超过经常保养标准容许偏差则扣分8分。(×)51.常备轨应有计划地与线路上的钢轨倒换使用。(√) 52.轨距偏差含曲线上按规定设置的轨距加宽值,但最大轨距(含加宽值和偏差)不得超过1456mm。(×) 53.临时补修管理值为应及时进行轨道整修的质量控制标准。(√)54.严重网状龟裂和掉块的混凝土枕为严重伤损混凝土枕。(√) 55.正线、到发线接头夹板中间两螺栓孔范围内有裂纹时,可暂不更换。(×)56.有硬弯的钢轨,可以在铺轨工作完成后进行矫直。(×) 57.半径为350 m及以下的曲线和道岔导曲线,不需要同时安装轨距杆和轨撑。(×) 58.采用分开式扣件的木枕线路、道岔,无爬行时,也必需安装防爬设备。(×)59.铺设混凝土枕的线路、道岔,使用弹条扣件的同时必须安装防爬设备。(×)60.普通线路正线可以不设置位移观测桩。(×) 61.在线路直线地段,两股钢轨顶面应位于同一水平。(√)62.气温在0℃以下时,可以进行工地焊接作业。(×)63.曲线地段轨向不良,可用绳正法测量、计算与拨正。(√) 64.道岔滑床板损坏、变形或滑床台磨耗大于2mm时表明道岔有伤损或病害,应有计划的进行修理或更换。(×) 65.无缝线路的实际锁定轨温不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以内,或左右股轨条的实际锁定轨温相差超过5℃, 必须做好放散或调整工作。(√) 66.钢轨头部外侧50mm范围内,道口铺面应低于轨面5mm。(√)67.在道口处的道路上应根据需要设置护桩(路堑内及城市市区内可不设护桩),护桩应设在道口附近的道路两侧。(√) 68.当混凝土枕挡肩顶角处缝宽大于1.5mm;纵向水平裂缝基本贯通(缝宽大于0.5 mm)时,标志混凝土枕失效。(√)70.横裂(或斜裂)接近环状裂纹(残余裂缝宽度超过0.5mm或长度超过2/3枕高)的轨枕失效。(√)71.υmax>160km/h,轨端或轨顶面剥落掉块长度超过15mm且深度超过3mm,为钢轨轻伤。(√)72.υmax≤120km/h,轨端或轨顶面剥落掉块长度超过15mm且深度超过4mm,为钢轨重伤。(×)73.160 km/h≥υmax >120km/h,轨端或轨顶面剥落掉块长度超过15mm且深度超过3mm,为钢轨轻伤。(√)74.υmax≤120km/h,轨端或轨顶面剥落掉块长度超过30mm且深度超过8mm,为钢轨重伤。(√)78.160 km/h≥υmax >120km/h,轨端或轨顶面剥落掉块长度超过25mm且深度超过3mm,为钢轨重伤。(×)79.υmax≤120km/h,钢轨顶面擦伤深度超过1mm,为钢轨轻伤。(√)80.160 km/h≥υmax >120km/h,钢轨顶面擦伤深度超过1mm,为钢轨轻伤。(×)81.160 km/h≥υmax >120km/h,钢轨低头超过2.5 mm,为钢轨重伤。(√)82.160 km/h≥υmax >120km/h,钢轨表面及内部有裂纹,为钢轨重伤。(√)85平交道口铺面范围内,不应有钢轨接头,否则应将其焊接、冻结或胶接。(√)86.线路上个别插入的短轨,在正线上不得短于6 m,在站线上不得短于4.5 m,并不得连续插入2根及以上。(√)87.曲线地段钢轨侧面磨耗在未达到轻伤标准前,应有计划地调边或与直线地段钢轨倒换使用。(√)88.常备轨应有计划地与线路上的钢轨倒换使用。(√)89.扣件垫圈损坏或作用不良,应有计划地整修或更换。(√)90.扣板、轨距挡板严重磨损,扣板、轨距挡板前后离缝超过1 mm时,应有计划地整修或更换。(×)91.严重网状龟裂和掉块的混凝土枕为严重伤损混凝土枕。(√)92.正线、到发线接头夹板中间两螺栓孔范围内有裂纹时,可暂不更换。(×)93.其他站线平直及异型夹板中间两螺栓孔范围内有裂纹超过10 mm,双头及鱼尾型夹板超过20 mm时,应及时更换。(×)96.铺设混凝土枕的线路、道岔,使用弹条扣件的同时必须安装防爬设备。(×)97.普通线路正线可以不设置位移观测桩。(×)98.如行车条件有较大变化,或曲线发生木枕压切、混凝土枕挡肩破损、钢轨不正常磨耗等情况,应通过实测行车速度,重新计算和调整超高。(√)99.两线路中心距离在4.5 m以下的曲线地段,内侧曲线的超高不得小于外侧曲线超高的一半,否则,必须根据计算,加宽两线的中心距离。(×)100.钢轨头部外侧50mm范围内,道口铺面应低于轨面5mm。(√) 四、简答题: 1.发生事故要做到哪“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2.列车脱轨事故造成的原因有哪些? ⑴设备失检失修,线路几何尺寸超限,联结零件缺损、失效。 ⑵点外进行点内项目作业。⑶盲目放行。 ⑷三折。 ⑸胀轨。 ⑹水害、塌方、落石。 3.起道作业收工时,顺坡率应满足什么条件? 允许速度不大于120km/h的线路不应大于2.0‰, 允许速度为120km/h(不含)~160 km/h的线路不应大于1.0‰, 允许速度大于160km/h的线路不应大于0.8‰.4.道岔轮缘槽宽度及允许误差如何规定? 辙叉直曲股护轨平直段轮缘槽宽度为42mm,允许误差(+3-1)mm;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各部间距不得小于65mm,容许误差为-2mm;辙叉心轮缘槽标准宽度为46mm,允许误差(+3-1)mm。 5.钢轨折断的标准有哪些? 钢轨折断是指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1)钢轨全截面断裂;(2)裂纹贯通整个轨头截面;(3)裂纹贯通整个轨底截面; (4)允许速度不大于160 km/h区段钢轨顶面上有长度大于50mm且深度大于10mm的掉块,允许速度大于160km/h区段钢轨顶面上有长度大于30mm且深度大于5mm的掉块。 6.在电气化铁路线路上作业,应遵守哪些规定? (1)起道高度单股一次不得超过30 mm,且隧道、桁架桥梁内不得超过限界尺寸线。(2)拨道作业,线路中心位移一次不得超过±30 mm;一侧拨道量累计不得大于120 mm,并不得侵入限界。 (3).起道或拨道量超出上述规定时,必须先通知接触网工区予以配合。7.线路设备检查内容及检查周期如何规定? (1)正线线路和道岔,每月应检查2次(当月有轨检车检查的线路可减少1次);其他线路和道岔,每月应检查1次。 (2)曲线正矢,每季应至少全面检查1次。(3)对无缝线路轨条位移,每月应观测1次。 (4)对钢轨焊接接头的表面质量及平直度,每半年应检查1次。 8.什么是天窗?天窗按用途分为哪两类?普速铁路维修天窗时间如何规定? 天窗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线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天窗按用途分为施工天窗和维修天窗。普速铁路维修天窗:双线不应少于120分钟,单线不应少于90分钟。 9.通用“高压线”有哪些? (1)扒乘运行过程中的机车、车辆,以车代步。 (2)在区间、站内线路、道岔上施工,检修作业及设备检查时不按规定设专人防护。(3)全部停电作业和邻近带电作业时,不执行停电、验电、接地封线制度。(4)机床作业时不按规定穿着劳动防护用品、戴手套、女工发辫未挽在帽内。(5)关闭折角塞门开车(按车务、机务、车辆、公安等定责分析认定)。10.线路晃车的病害来源? 由于轨道几何尺寸超限、轨道结构不平顺所造成的机车车辆在运行中产生的晃动,对造成这种晃车的线路病害统称为线路晃车病害。主要是指车载式添乘仪的超限报警、轨检车病害、人工添乘晃车处所发现的线路病害等。11.群体作业人员的安全禁令是什么? ⑴ 严禁防护未设置到位或下道后未确认来车,盲目上道; ⑵ 严禁未确认本线或邻线来车,盲目跨越线路; ⑶ 严禁不按规定距离或跨越邻线下道避车; ⑷ 严禁复线区段本线封锁时,作业人员在邻线行走; ⑸ 严禁在编组场及有调车作业的站场,不执行集中走行、专职防护制度; ⑹ 严禁电化区段攀爬轨道车及自轮运转车辆车顶或在拖车装载物上站立。12.无缝线路区段作业的“一准、二清、三测”的内容是什么? 一准:准确掌握实际锁定轨温; 二清:维修和经常保养作业半日一清,临时补修作业一撬一清; 三测:作业前、中、后及时测量轨温; 13.为确保人身安全,对铁路职工上下班走行有那些要求? 步行上下班时,区间应在路肩或路旁走行;在双线区间,应面迎列车方向;通过桥梁、道口或横越线路时,应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严禁来车时抢越。车站内如必须走道心时,应在其前后设置专人防护。进路信号辨认不清时,应及时下道避车。 14.作业人员下道避车时,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作业人员下道避车时应面向列车认真了望,防止列车上的抛落、坠落物或绳索伤人。人员下道避车的同时,必须将作业机具、材料移出线路,放置、堆码牢固,不得侵入限界,两线间不得停留人员和放置机具、材料。 15.手工检查钢轨的要领是什么?“看”主要掌握哪几点? 一看、二敲、三照、四卸。 ①看轨面“白光”有无扩大;②看“白光”中有无暗光或黑线;③看轨头是否“肥大”;④看轨头是否下垂;⑤看轨头侧面有无锈线;⑥看腹部有无膨包和变形。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总结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适应和损伤性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适应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一.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肉眼观察: 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常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质地硬韧、色泽加深。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2)萎缩细胞胞浆内常有脂褐素增多(3)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增生。 电镜观察: 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自噬泡增多。 分类:生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炎症性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肉眼观察: 肥大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2)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减少.血管受压。 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及细胞内物质含量增多。 分类: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时的心脏。 内分泌性肥大:如雌激素作用下的乳腺。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分类:弥漫性.局灶性 增生的原因: 激素:如前列腺增生。生长因子:如再生性增生。代偿:如缺碘所致的甲状腺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常见类型:.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 肠上皮化生:发生于胃粘膜。骨组织化生:多见于间叶组织、纤维组织。 意义:1.有利于强化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2.常削弱原组织本身功能。 3.上皮化生可癌变。 (化生是一种对机体不利的适应性反应,应尽量消除引起化生的原因.)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1 缺氧:使细胞代谢紊乱 2化学物质和药物 3物理因素 4生物因子 5营养失衡:生命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剩 6内分泌因素 7免疫反应 8遗传变异 9衰老 10社会—心理—精神因素:致心身疾病 11医源性因素:致医源性疾病 损伤的形式:可逆性损伤(变性) 不可逆性损伤(坏死)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 蓄积的物质可以是:(1)过量的细胞固有成分(2)外源性、内源性物质(3)色素 (1)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 1)主要原因:感染、中毒、缺氧 3)好发部位:心、肝、肾实质细胞。2)发生机制:病因→细胞线粒体受损→ATP↓→细胞膜Na+-K+泵功能↓→Na+、H2O进入细胞内。4)形态改变 ①肉眼观察:器官体积增大、色泽浅淡。②光镜观察:细胞肿大、胞浆淡染或清亮。③电镜观察: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 5)结局:病因去除,恢复正常。 (2)脂肪变(fatty change)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细胞浆内蓄积。 1)主要原因:营养障碍、感染、中毒、缺氧等。 3)好发部位:肝、心、肾实质细胞。 2)发生机制①脂肪酸进入细胞内增多,氧化障碍。②甘油三酯合成或进入细胞内过多③脂蛋白的减少,中性脂肪不能输出。 4)形态改变:①肉眼观察:器官体积增大、色黄、切面常有油腻感。 ②光镜观察: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近圆形空泡,细胞体积增大。③电镜观察: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有界膜包绕的圆形小体。 例:心肌脂肪变: A.部位: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C.光镜观察:脂滴在 心肌细胞内呈串珠状排列。 B.肉眼观察: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D.心肌脂肪浸润: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 (3)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 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类型: 细胞内玻璃样变:即细胞浆内出现异常蛋白质形成的均质红染的近圆形小体。 A.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蛋白质过多。 B.浆细胞:免疫球蛋白蓄积。 C.肝细胞:Mallory小体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A.发生部位: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处。 B.形态改变: a肉眼观察:灰白色、均质半透明、较硬韧。 b光镜观察:胶原纤维变粗、融合,呈索、成片,均质、淡红。其内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 C.发生机制:a可能是胶原蛋白交联增多,胶原纤维大量融合。 b可能是胶原蛋白变性、融合。细动脉壁玻璃样变A.常见于缓进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B.玻璃样变动脉壁均质红染、增厚、管腔狭窄。 (4)淀粉样变(amyloidosis)细胞外间质内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 1)形态改变①肉眼观察:发生淀粉样变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色泽变淡,质地较脆。 ②光镜观察:HE染色淀粉样变物为淡红色,均匀的云块状;刚果红染色呈红色,甲基紫染色则呈紫红色。 电镜观察:细胞浆内或细胞外出现细丝状物。 2)分类: 局部性淀粉样变:与以大量浆细胞浸润的类症有关。 原发性全身性淀粉样变:来源于免疫球蛋白的轻链。 继发性全身性淀粉样变:与严重的慢性炎症和某些恶性肿瘤有关。 (5)粘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1)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2)可能系蛋白多糖—胶原复合物形成障碍或透明质酸酶活性减弱,蛋白多糖不能聚合成复合物所致。 3)光镜见间质疏松,灰蓝色粘液性基质内有散在的星芒状纤维细胞。(6)病理性色素沉着: 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含铁血黄素: A.组织内出血时,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血红蛋白经溶酶的作用分解成铁蛋白后组成。 B.光镜下(HE染色)为大小不等的棕黄色,有折光的颗粒。普鲁氏蓝染色呈蓝色。 C.常提示陈旧性出血。 脂褐素: A.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残体。B.光镜下为黄褐色微细颗粒,蓄积于胞浆内。 C.是细胞衰老或萎缩的象征。 黑色素: A.由黑色素细胞生成的黑褐色微细颗粒。B.局部性黑色素增多见于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 C.全身皮肤黑色素增多见于Addison病患者。 (7)病理性钙化: 软组织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聚集。①营养不良性钙化:发生于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内的钙化。体内钙、磷代谢正常。②转移性钙化:由于钙、磷代谢障碍所致正常组织内的多发性钙化。细胞死亡: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分为: 坏死和凋亡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基本病变: ①核固缩、碎裂、溶解 ②胞膜破裂、细胞解体、消失 ③间质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 ④坏死灶周围有炎症反应。 凝固性坏死: A.常见于心、肾、脾、肝等器官 B.多因缺血引起 C.肉眼观为与周围分界清楚 D.光镜观为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可辨 E.其发生可能系坏死局部酸中毒致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变性、封闭蛋白质溶解过程之故。 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A.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B.肉眼观似奶酪或豆渣 C.光镜观细胞和组织结构均消失。 液化性坏死: A.坏死组织呈液态; B.好发于蛋白质少、脂质多或蛋白酶多的病灶。脑,胰腺 脂肪坏死: A.酶解性:见于急性胰腺炎。 B.创伤性:好发于皮下脂肪组织。 纤维素样坏死: A.结缔组织和血管壁内出现细丝状、颗粒状、小块状、红染的纤维素样物。 B.是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C.多系崩解的胶原纤维、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及纤维蛋白的混合物。 坏疽(gangrene)身体与外界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 分类:分为干性、湿性、气性三种,其比较如下。 类型 好发部位 原因 病变特点 全身中毒症状 干性坏疽 四肢、体表 A缺血、V通畅 干缩、黑褐色 分界清楚 轻或无 湿性坏疽 肺.肠.子宫.胆囊 A、V均阻塞 湿润、肿胀、黑褐或边缘分 界不清楚 重,明显 气性坏疽 深部肌组织 创伤伴厌氧产气荚膜杆菌感染 肿胀、污秽、蜂窝状、捻发音 分界不清 重,明显 结局: 1在局部引发急性炎症反应溶解吸收 :小灶性坏死经酶解液化被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吞噬细胞吞噬。 3分离、排出:形成缺损 A.糜烂:皮肤、粘膜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 B.溃疡:皮肤、粘膜的较深在性坏死性缺损。 C.窦道:坏死形成的深在性盲管。 D.瘘管:两端开放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 E.空洞:较大坏死组织经自然管道排出后留下的空腔。 4机化与包裹 :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逐渐纤维化的过程。 包裹(encapsulation):指仅发生较大范围坏死和异物周边的机化过程。 5钙化 *凋亡(apoptosis)是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自溶,不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1)发生机制:与基因调节有关,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2)形态特点: ①细胞固缩。②染色质凝聚。③胞浆芽突及凋亡小体形成。④巨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损伤的修复: 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有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修复的形式: 再生(regeneration);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 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 &再生包括 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 1.不稳定细胞: 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表皮,呼吸道、消化道粘膜上皮,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 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在细胞增生周期中处于静止期(GO),但受到损伤刺激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表现出较强再生能力,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肾小管上皮、间叶细胞、平滑肌细胞。3.永久性细胞: 无再生能力或再生力极弱,如神经细胞、横纹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纤维性修复 过程为:肉芽组织增生 溶解、吸收坏死组织及异物 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的浸润,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 肉芽组织由三种成分构成: ① 新生的毛细血管 ② 纤维母细胞 ③炎性渗出成分。肉芽组织的作用:① 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 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③ 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及其它异物。 结局:肉芽组织长出后1周逐渐成熟,最终转变为瘢痕组织,此时毛细血管闭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纤维母细胞转为纤维细胞,此外可有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瘢痕(scar)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大体是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硬韧并缺乏弹性。 .镜下呈均质性红染玻璃样变。 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1 对机体有利的一面:① 填补并连接伤口或缺损 ②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坚固性。 2.对机体不利的一面:①瘢痕收缩,引起器官活动受限或梗阻 ②瘢痕性粘连 ③器官内广泛损伤导致广泛纤维化玻璃样变,可引起器官硬化 ④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可形成瘢痕疙瘩。 例:创伤愈合: 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组织再生、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一)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处出现炎症反应,渗出的纤维蛋白形成凝块,3天后巨噬细胞出现。2.伤口收缩:伤口边缘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缩小,这是由于伤口边缘处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牵引作用所致。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损伤后3天开始出现肉芽组织,以后胶原纤维形成活跃,损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创伤愈合的类型1.一期愈合:(1)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 (2)其特点是;愈合时间短,留下瘢痕少。2.二期愈合:(1)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2)其特点是: ①伤口需清创 ②愈合时间长 ③形成瘢痕大。(二)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1.血肿形成。2.纤维性骨痂形成: 肉芽组织机化血肿,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又称暂时性骨痂。 3.骨性骨痂形成。 4.骨痂改建或再塑: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正常血循环的意义: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各器官新陈代谢和正常进行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表现:①血管内成分逸出血管外(水肿、积液、出血) ②局部组织内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淤血、缺血) ③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血栓和血管内空气、脂滴和羊水) 充血(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 又称主动性充血, 简称充血。 特点:为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分类: 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进食后胃肠道粘膜充血,活动时骨骼肌充血,妊娠时子宫充血)病理性充血: ①炎症性充血 ②减压后充血(大量抽放腹水) ③侧枝循环性充血。 病变: 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大体: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 大,体表红热 结局: 1.一般为短暂反应,促进局部代谢,抗炎,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2.促进脑部充血(头痛、头 晕),促进血管破裂出血。 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称为淤血也称静脉性充血。 特点:为被动过程 分为: 全身性淤血 局部性淤血 淤血发生的原因: 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其管腔变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而致。2.静脉腔阻塞:血栓形成或肿瘤细胞瘤栓可阻塞静脉而引起淤血。 3.心力衰竭:心脏不能排出正常容量的血液进入动脉,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了静脉的回流,造成淤血。 病变: 大体:器官肿胀,呈暗紫红色(还原血红蛋白增加),出现发绀、淤血性水肿、浆膜腔积液、淤血性出血 镜下:局部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过多的红细胞积聚合。 结局: 取定于器官/组织的性质、淤血的程度、淤血时间长短。 1.短时间淤血:后果轻微,诱因去除后可恢复正常。 2.长时间淤血:发生变性、萎缩,甚至坏死。肝和肺的慢性淤血,导致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组织增生,因而质地逐渐变硬,造成淤血性硬化。 体循环淤血及重要器官的淤血 1.肺淤血 ⑴病因:左心衰导致。 ⑶临床体症:患者气促、缺氧、发绀、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 ⑵病理改变:①大体: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腥液体;慢性肺淤血,肺质地硬,棕褐色。 ②镜下: 急性: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肺泡间隔水肿,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及出血。 慢性: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加重,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出血,并见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 2.肝淤血 病因:右心衰导致。 病理改变:①大体:急性:体积增大,暗红色。 慢性:槟榔肝(nutmeg liver)淤血性肝硬化 ② 镜下:急性期:中央静脉及肝窦出现扩张淤血,严重 时肝小叶中央区发生出血和坏死,小叶外周带细胞出现脂肪样变性。 慢性:⒈ 小叶中央区淤血外,肝细胞变性、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这种淤血和脂肪变的改变,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 ⒉ 肝细胞萎缩、坏死,网状纤维网架塌陷继而胶原化,窦周细胞(又称贮脂细胞)增生并转化成肌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纤维,于是在中央静脉周围形成疤痕,最终肝脏变硬。 出血: 血液从血管或心腔中逸出。分类:内出血、外出血 按出血机制分类:破裂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 1)生理性出血:子宫内膜周期性出血。 2)病理性出血:创伤、血管病变、出血性疾病。病理变化: A.内出血 体腔积血:心包、胸腔、腹腔、关节腔。 血肿:组织内局限性大出血,硬膜下、皮下血肿。 B.外出血(血液流出体表)鼻衄, 咯血, 呕血, 便血, 尿血, 淤点, 紫癜, 淤斑 结局: 取决于出血的类型、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有形成分凝聚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thrombus):在凝聚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血栓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下,由于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而发生。) 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损伤原因:炎症(心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条件下。 内皮细胞具有:抗凝作用(主要) 促凝作用 1.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⑴屏障 ⑵抗血小板粘集 ⑶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 ⑷促进纤维蛋白溶解。2.内皮细胞的促凝作用: ⑴激活外源凝血过程 ⑵辅助血小板粘附 ⑶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总结内皮细胞的作用:①正常情况及内皮细胞完整时,抑制血小板粘附及抗凝。 ②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引起局部凝血。 3.血小板的作用: ⑴粘附反应 ⑵释放反应 ⑶粘集反应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指血流减慢和产生漩涡等改变,有利于血栓形成。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而出现的血液的高凝状态 血栓形成的过程: 血栓都是从内膜表面的血小板粘集堆开始,此后的形成过程及其组成、形态和大小决定于局部血流的速度和血栓发生的部位。 血栓形成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血管内膜损伤处,血小板粘附、沉积,与纤维蛋白多聚体一起形成小丘。 (2)血小板继续沉积,血小板堆之后产生涡流,导致下一个血小板堆的形成,多个血小板堆互相连接形成血小板小梁,其间的血液凝固 (3)混合性血栓逐渐增大阻塞血管腔,血流停止,血液凝固。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⑴位置:血流较快的心内膜、心腔、动脉内,静脉血栓的头部。⑵病理改变:①大体:灰白色小结节,波浪状,表面粗糙,质实,与瓣膜或血管壁紧连。 ②镜下: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珊瑚状小梁,其边缘粘附着一些嗜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含一些红细胞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⑴位置: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以瓣膜囊(静脉瓣近心端)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 ⑵病理改变:①大体: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着,有时可辨认出灰白与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 ②镜下:分枝状、不规则血小板小梁,其表面粘附很多的白细胞。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构成。 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⑴位置:主要见于静脉,随混合血栓逐渐增大最终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 ⑵病理改变: ①大体:红色,故称红色血栓。新鲜时较湿润,并有一定的弹性,与血凝块无异。经一定时间后,水分被吸收而失去弹性,变得干燥易碎。 ②镜下:血凝块。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⑴位置:见于DIC,血栓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⑵病理改变:镜下可见,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血栓的结局: a.软化、溶解、吸收 b.机化、再通 c.钙化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1)有利的影响 1.止血 2.防止细菌扩散。 (2)不利的影响: ⑴阻塞血管:其后果决定于器官和组织内有无充分的侧支循环。 ⑵栓塞。⑶心瓣膜变形:心瓣膜上较大的赘生物生物机化可引起的瓣膜纤维化和变形。 ⑷广泛性出血 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可见:脱落的血栓栓子,进入血流的脂肪滴、羊水、气体及侵入血管的肿瘤细胞团(瘤栓)。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 栓子运行的途径与血流方向一致 特异: 1.交叉性栓塞:又称反常 性栓塞,发生于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者。 2.逆行性栓塞:罕见于下腔静脉血栓。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血栓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是栓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1.肺动脉栓塞: 血栓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深静脉(股、髂、腘静脉),少数为盆腔静脉,偶尔来自右心 2.体循环动脉栓塞: 来源:左心(赘生物、附壁血栓,占80%)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和A瘤的附壁血栓) 栓塞部位及后果:脾、肾、脑、心终末动脉-局灶梗死 下肢大A、肠系膜A-广泛梗死 上肢A、肝A很少发生梗死 (二)脂肪栓塞: 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称为脂肪栓塞。见于长骨骨折、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伤时。 (三)气体栓塞(gas embolism):血由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溶解于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所引起的栓塞。 1.空气栓塞 2.减压病(又称沉箱病、潜水员病) (四)羊水栓塞: 在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强烈收缩,尤其是在羊膜破裂又逢胎儿头阻塞阴道口时,可能会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并进入肺循环,造成羊水栓塞。 栓塞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a.栓子大小、数量 b.部位:局部——梗死全身——相应器官功能障碍、急死栓子性质 c.能否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 梗死(infarction):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较多见,静脉回流中断或静脉和动脉先后受阻亦可引起梗死。 (任何引起血管管腔阻塞,导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中止和缺血的原因均可引起梗死。)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 1.血栓形成2.动脉栓塞 3.动脉痉挛 4.血管受压闭塞 (二)梗死形成的条件 1.供血血管的类型: ①双重血液供应的器官或侧支循环丰富的组织,通常不易发生梗死,如肺、肝、前臂。 ②侧支循环较差的,易发生梗死,如脾、肾、心、脑。 2.局部组织对缺血的敏感程度 梗死的形态特征: 1.梗死灶的形态 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方式 ①锥体形,切面上呈三角形,如脾、肾 肺等。 ②不规则地图状,如心梗。 ③节段,如肠梗死。 2.梗死灶的质地 取决于坏死的类型。 ①脾、肾、心的凝固性坏死,早期局部肿胀,晚期坏死组织较干燥,质地坚实。 ②脑等液化性坏死。 3.梗死灶的颜色 取决于梗死灶的含血量 ①血量少时,贫血性梗死或白色梗死 ②血量多时,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梗死的类型:(根据梗死灶含血量的多少、有无细菌感染进行分类)1.贫血性梗死: 见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血管细而少的器官。 特点: ⑴常发生于结构致密、血管吻合枝不丰富的组织,动脉阻塞,出血很少。 ⑵多见于心、肾、脾、脑。 ⑶病理改变: ①大体:圆锥形或不规形、黄白色,边缘有白细胞浸润带和充血、出血带。 ②镜下:凝固性坏死,原有轮廓隐约可见,后期细胞崩解、肉芽和瘢痕形成。液化性坏死,可形成空洞,脑坏死灶可形成胶质疤痕。 2.出血性梗死 ⑴发生条件:①严重淤血伴有动脉阻塞:肺、肠、卵巢。②组织疏松:富有弹性、易扩展,梗死区血 液不易挤出 ⑵病理特点:① 大体:梗死灶,圆锥形、节段性或不规则形,暗红色,无出血充血带。 ②镜下:梗死区组织坏死、弥漫性出血。 ⑶常见的类型:①肺出血性梗死: 左心衰竭,在肺静脉压力增高和肺淤血的情况下,单以支气管动脉的压力,不足以克服肺静脉压力增高的阻力或栓子出现时可发生。患者咳嗽、咯血、胸膜刺激症、发热、血象改变。 ②肠出血性梗死: 常见于肠套叠、扭转和嵌顿性疝,初时肠段肠系膜静脉受压而淤血,以后受压加剧,伴有动脉受压而使血流减少或中断,肠段缺血坏死。患者腹痛、呕吐、肠梗阻、腹膜炎。3.败血性梗死: 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常见: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感染来源:梗死前已有感染, 细菌来自感染性栓子, 细菌来自血液, 梗死后细菌自外侵入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取决定于梗死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细菌感染等因素。1.肾梗死:腰痛、血尿,不影响肾功 2.脾梗死:脾被膜炎→左上腹疼痛 3.肺梗死:胸痛和咯血、呼吸困难 4.肠梗死:剧烈腹痛、血便、坏疽、穿孔、腹膜炎 5.心肌梗死:导致心绞痛、动脉瘤、心脏破裂、心力衰竭,猝死 6.脑梗死:失语、偏瘫、死亡 7.四肢、肺、肠梗死:继发腐败菌感染 坏疽 梗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机化、包裹、钙化 水肿的发病机制:1。静脉流体静压的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 3.淋巴液回流障碍 水肿的病理变化: 1.大体:组织肿胀、颜色苍白、质软、切面可呈胶冻状。 2.镜下:水肿液积聚于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之间或腔隙中,HE染色为透亮空白区。 第四章 炎症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各种形式的损伤的防御性反应,它包括在损伤部位的血管、神经、体液和细胞的反应。 炎症的原因 (一)物理性因子 (二)化学性因子1.外源性 2.内源性 (三)生物性因子: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组织损伤,是最重要的炎症原因。 (四)坏死组织缺氧、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组织损伤也是炎症的原因。 (五)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 发生炎症的关键是组织损伤,是否发生组织损伤取决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和机体本身。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alteration) (一)定义: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二)是致炎因子和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三)实质细胞常出现的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 (四)间质成分变质包括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和渗出液。后果:炎性水肿、体腔积液 增生(proliferation) (一)局部变化:1.实质细胞的增生:如慢性支气管炎时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生。慢性肝炎中肝细胞的增生。 2.间质成分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的增生。 (二)意义: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的作用。 小结:病变的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病变的后期以增生为主。但变质、渗出和增生是相互联系的。一般说来变质是损伤性过程,而渗出和增生是对损伤的防御反应和修复过程。 炎症的临床病理联系: (一)急性炎症局部的共同的临床表现: 1.红:血管扩张、充血 2.肿:炎性渗出 3.热:局部血流增多,代谢增高 4.痛:局部张力增高,压迫或牵拉神经末梢;炎症介质的作用 5.功能障碍:组织损伤;炎性水肿;疼痛 (二)炎症的全身的反应: 1.发热: 为抗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外源性:细菌毒素、病毒、立克次体等致热源 内源性:白细胞产物、前列腺素E2 2.白细胞增高: 1)炎症介质作用下的防御反应 2)白细胞总数增高及增高的白细胞分类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1..急性炎症(1)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2)以渗出性病变和变质改变为主。炎症细胞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 (3)各种致炎因子均可能造成。 2.慢性炎症(1)持续几周以上,可反复发作。 (2)常表现增生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液动力学改变及顺序 (1)细动脉短暂收缩,主要为轴索反射引起也有化学介质参与(2)微血管扩张和血液加速(主要为化学介质作用,也有轴索反射作用)(3)速度减慢(血浆外溢,血液粘度增加)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1.白细胞边集 ①定义:炎症时,白细胞离开血管中心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 ②原因:由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 2.白细胞粘着: 可能的机理 A.内皮细胞的电荷变化 B.二价阳离子的桥接作用 C.粘附分子及其相互作用 3.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1)定义: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2)特点 A.游出是一种主动的阿米巴样运动。 B.游出的主要部位是内皮细胞连接处。C.所有白细胞均可游出。 D.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时,主要游出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E.慢性炎症,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游出为主。 F.病毒感染时,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游出为主。G.过敏性炎症和寄生虫感染,以嗜酸性白细胞游出为主。 H.红细胞经过血管壁到达周围组织是一种被动过程,称为红细胞漏出。 (3)炎性浸润 :白细胞在炎症灶内的组织间隙中弥散分布,称为炎性浸润。浸润在组织间隙中的白细胞即为炎细胞。 (4)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做移动的现象称为趋化作用。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 4.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1)吞噬作用 吞噬过程: a.识别和粘着 b.吞入 c.杀灭及降解 (2)免疫反应 (3)组织损伤作用 炎症的化学介质(1)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称为炎症介质 (2)来源 ①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血管活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 ②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激肽、补体和凝血三大系统。 (3)主要类型: ①血管活性胺 ②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③血浆蛋白 急性炎症的类型(渗出性炎症) (一)浆液性炎: 粘膜的浆液性炎称为浆液性卡他性炎 (二)纤维素性炎: 发生于不同部位的纤维素性炎症形态不一,可表现为: ①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称假膜性炎: A.喉部(鳞状上皮)黏膜为固膜 B.气管(柱状纤毛上皮)黏膜为浮膜 ②发生于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可因运动形式不同,表现为:A.胸膜、腹膜等呈片块状 B.心包脏壁层呈“绒毛状” ③在肺等疏松组织可发生组织“实变” (三)化脓性炎: ①多由化脓菌感染所致。 ②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变性、坏死。 脓性渗出物称为脓液,含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浆液。 ① 脓细胞是指脓液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② 化脓性炎症分为: A.表面化脓和积脓 a.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称表面化脓。b.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自然管腔时,脓液积存,称为积脓 B.蜂窝织炎: a.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称蜂窝织炎 b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c.容易扩散 C.脓肿: a.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b.造成局部组织溶解坏死,形成脓腔 c.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d.特定部位的脓肿 疖: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痈:多个疖的融合 (四)出血性炎 1)微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含大量红细胞 2)常见于急性传染病 有炎症的基本病变,不同于出血 急性炎症的结局: 1.痊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1)局部蔓延,经组织间隙或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或器官直接播散(可形成糜烂、溃疡、瘘管和窦道) 2)淋巴道扩散 病原微生物进入淋巴管,随淋巴液运行,可致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3)血道扩散 菌血症: 细菌入血,但无全身中毒症状 毒血症:细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入血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败血症: 细菌入血,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阳性。 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 细菌随血流至全身, 在肺、肝、肾、脑等处发生多发性脓肿。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慢性炎症(增生性炎): (1)以增生变化为主的炎症称为增生性炎 (2)多为慢性炎症 (3)增生性炎症分为 一、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A.主要炎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B.纤维母细胞增生、小血管增生 C.实质细胞、上皮细胞增生 D.临床上可表现一些特殊的形式: a.炎性息肉 b.炎性假瘤 二、肉芽肿性炎: A.显微镜下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granuloma) B.病理学上常能根据肉芽肿的特殊形态来帮助确定炎症的原因 C.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分: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 D.肉芽肿分类: 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麻风等 异物肉芽肿:如手术缝线、滑石粉等。 LM: ① 胞体大,扁平,境界不清 ② 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1-2个核仁 ③ 胞浆丰富,红染 EM: ① 核内常染色质↑(DNA激活) ② 核仁增大(rRNA合成) *功能:① 分泌某些化学物质,杀菌。② 在健康组织与细菌之间形成一条隔离带。③ 细胞膜Fc受体,C3b受体↓,吞噬功能↓ 第五章 肿瘤 肿瘤(neoplasm,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 性质 非机体生存所需 机体生存所需 组织分化程度 不成熟(低) 成熟(高)生长限制性 无 有 浸润和转移 可有 无 [肿瘤的组织结构](1)实质: ①定义: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 是肿瘤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成分。②意义:它决定: A.各种肿瘤的组织来源 B.肿瘤的分类、命名和组织学诊断 C.肿瘤的良、恶性和肿瘤的恶性程度 D.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 (2)间质: ①定义:各种肿瘤间质组成基本相同,一般由结缔组织,血管及淋巴细胞等组成,不具特 异性。 ②意义:A.支架及营养等作用 B.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C.促进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D.限制肿瘤扩散 (3)实质和间质的关系 ①上皮组织的肿瘤,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②间叶组织的肿瘤,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楚。*异型性(atypia):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它反映分化程度高低,是确定肿瘤良、恶性的组织学依据。细胞异形性,结构异形性 间变(anaplasia):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状态。 间变细胞:指异型性大的细胞。 间变性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间变性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即瘤细胞彼此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变异,异型性大。间变性肿瘤几乎都是高度恶性的肿瘤。 多形性:瘤细胞大小、形状的变异。肿瘤细胞异形性: 瘤细胞的多形性 体大,彼此大小和形态很不一致,可出现瘤巨细胞。但分化很差时,瘤细胞较正常细胞小、圆形,大小也比较一致。 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核肥大,核/浆比增大,核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并可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异形的核。核仁肥大,数目常增多。核分裂像常增多,特别是出现病理性核分裂像时。 瘤细胞胞浆的改变 由于胞浆内核蛋白体增多而多呈嗜碱性。并可因为瘤细胞产生的异常分泌物或代谢产物而具有不同特点 [ 瘤细胞异型性的特点 ] 大:瘤细胞大;核大;核仁大。 多:瘤细胞和核多形性;核多;核仁多; 核染色质多;核分裂多。 怪:瘤细胞和核奇形怪状。 裂:病理性核分裂。 肿瘤结构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包括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良性肿瘤多见,呈结节状,常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 织分界清楚, 影响主要为挤压或阻塞的作用.易手术摘除,不易复发、转移 2.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都可 多发生在体表、体腔、管道 呈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 恶性肿瘤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没有包膜,无明显界限、如树根长入泥土,不易推动;手术摘除范围广,易复发、转移 肿瘤的扩散: 系指恶性肿瘤不限于发生部位生长,可侵入到邻近或远处组织生长,即蔓延及转移。途径:1)直接蔓延: 指癌瘤细胞连续浸润性生长到邻近组织或器官,如肺癌侵入胸腔,子宫颈癌侵入膀胱或直肠。 浸润: 指癌瘤细胞可突破基底膜向邻近间隙象树根或蟹足样生长,是恶性肿瘤的生长特点。 2)转移:癌瘤细胞从原发部位(原发瘤)分离脱落侵入一定的腔道(淋巴管、血管、体腔)被带到另一部位,并生长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转移瘤或继发瘤)。相当于肿瘤“搬家”。转移的主要途径: (1)淋巴道转移: 是癌的主要转移的途径 (2)血道转移 1.是肉瘤的主要转移的途径。 2.途径:与血栓栓塞过程相似。3.血道转移最常见的是肺,其次是肝。 4.转移瘤形态上的特点是:“多 圆、界清、癌脐”。(3)种植性转移 : 1.指体腔内器官(腹腔、胸腔、脑部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 2.胃癌破坏胃壁侵及浆膜后,种植到卵巢形成Krukenberg瘤。 肿瘤的分级: Ⅰ级为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 Ⅱ级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 Ⅲ级为分化低的,属高度恶性。 肿瘤的分期(TNM分期系统)T:肿瘤原发灶,T1~T4 N:淋巴结受累,N0~N3 M:血行 转移 (一)良性肿瘤的影响: 1.阻塞、压迫作用:如胆管、脑室肿瘤 2.产生过量内分泌物质 3.继发性改变:包括出血、坏死、感染、破裂、囊性变。(二)恶性肿瘤的影响: 1.发热 2.恶病质(cachexia):进行性严重消瘦,体力贫乏,严重贫血,多脏器衰竭综合表现。 良性与恶性的区别(见书表):1.组织分化程度 2.核分裂像 3.生长速度 4.生长方式 5.继发改变 6.转移 7.复发 8.对机体影响 [相对性]:指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并无绝对界限 [交界性]:指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二者之间,称交界性肿瘤 [转化性]:良性肿瘤,可转变为恶性肿瘤,称为恶变,如结肠息肉状腺瘤可恶变为腺癌。 个别的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有时由于机体免疫力加强等原因,可以停止生长甚至完全自然消退。 小结: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顺口溜: 良性肿瘤分化好,生长缓慢影响小; 恶性肿瘤分化差,生长迅速危害大; 包膜完整不转移,手术切除复发少。 浸润转移易复发,灵丹妙药抓“三早”。 肿瘤的命名: 1.良性肿瘤: 部位+(形态)+组织起源+“瘤”(-oma)2.恶性肿瘤:部位+(形态)+组织起源 “癌”: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鳞状上皮起源---鳞状细胞癌,腺上皮----腺癌 肉瘤:来源于间叶 组织的恶性肿瘤。 癌肉瘤: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 特殊命名:1.组织来源+母细胞瘤“blastoma”: 2.组织来源+“瘤”的恶性肿瘤:精原细胞瘤、生殖细胞瘤、黑色素瘤 3.“恶性”+组织起源+“瘤”:(恶性)淋巴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恶性间皮瘤 4.以“病”、“症”命名: 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增生症X等。5.以人名命名: Hodgkin‘s病,Paget’s病, Ewing‘s瘤; Wilm’s瘤 6.多种成分的肿瘤:混合瘤,畸胎瘤 7.多发性良性或交界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病 常见肿瘤举例 1.上皮性肿瘤: [良性上皮性肿瘤] 1)乳头状瘤 来源: 由覆盖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 病变特点: 大体:表面呈外生性生长,形成许多手指样或乳头样突起,呈菜花样或绒毛状外观。镜下:.肿瘤表面覆盖有增生性上皮,如鳞状上皮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乳头中心有由纤维组织与血管构成的间质。 2)腺瘤: 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甲状腺、卵巢、乳腺、涎腺和肠等处。类型:A.囊腺瘤; B.纤维腺瘤; C.多形性腺瘤; D.息肉状腺瘤。 病变特点 大体:在粘膜面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的腺瘤多呈结节状,且常有包膜 镜下:可见大量密集的腺体,大小形状较不规则,无导管,不能排出分泌产物 [恶性上皮性肿瘤 ] 1)鳞状细胞癌 来源: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或鳞化 病变特点: 大体:鳞癌常呈乳头状,表面坏死后可形成溃疡。 镜下:增生的上皮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形成不规则巢状、条索状癌巢。 a.分化好的鳞癌: Ⅰ.癌巢中心可出现层状角化物,称角化珠(keratin pearl)或癌珠; Ⅱ.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 b.分化差的鳞癌: Ⅰ.无角化珠形成; Ⅱ.细胞间桥 Ⅲ.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排列紊乱。 2)腺癌: 是由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柱状上皮覆盖的粘膜及各种腺器官。分型: 腺癌.实体癌 粘液癌 病变特点: A.腺癌 大体:呈息肉状,菜花状或结节状,表面坏死脱落可形成溃疡; 镜下:Ⅰ.腺癌细胞常组成大小不一,形状不一腺管状结构; Ⅱ.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像,细胞排列紊乱。 B.粘液癌 大体:多呈胶冻状,故又称为胶样癌 镜下: Ⅰ.癌细胞分散,细胞呈印戒状,核在一侧,胞质内充满粘液 Ⅱ.细胞间可见大量粘液。 C.实体癌:单纯癌由癌细胞组成实体癌巢,无腺体形成。实质多,间质少,称髓样癌 实质少、间质多,称硬癌 2.间叶组织肿瘤: [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1)纤维瘤 来源:由纤维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常见于躯干及四肢皮下。病变特点:大体:结节状,有包膜;切面灰白色,可见编织状条纹,质硬。 镜下:由胶原纤维及纤维细胞组成,纤维排列呈束状,束间彼此交织;其间有血管及少量疏松结缔组织。 2)脂肪瘤 来源: 由脂肪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最常见为背、肩、颈及四肢近端的皮下组织。病变特点: 大体:外观:扁圆形或分叶状,有包膜,肿瘤大小不一,常为单发性,质地柔软;切面:色淡黄,似正常的脂肪组织。 镜下:有包膜;瘤组织结构呈大小不规则 分叶,并有不均等的纤维组织间隔存在。3)平滑肌瘤 来源: 由平滑肌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最多见于子宫,其次为胃肠道。 病变特点:大体:外观: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肿瘤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质硬;切面:灰白色编织状。 镜下: 瘤组织由形态比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细胞排列成束状,同一束内的细胞核有时排列成栅状,互相编织。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核分裂像少见 [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1)纤维肉瘤 来源:由纤维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躯干及四肢皮下。病变特点: 大体:外观肿瘤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形,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楚;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红色,鱼肉状。 镜下: a.细胞大小不一,有梭形或圆形,排成编织状或漩涡状 b.分化程度可差异很大,分化好的与纤维瘤有些相似,分化差的瘤细胞异型性十分明显,核分裂像多见。 2)骨肉瘤: 由骨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四肢长骨,半数发生在股骨下端及胫骨或腓骨上端。癌与肉瘤的区别 1.组织来源 2.发病率 3.大体特点 4.组织学特点 5.网状纤维 6.转移 [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 粘膜白斑; 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 乳腺纤维囊性病;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皮肤慢性溃疡; 肝硬化 [非典型性增生] 指上皮组织内出现异型性细胞增生,但未波及全层上皮。属癌前病变。轻度(I级):异型性细胞增生,累及上皮层下部的1/3。 中度(II级):异型性细胞增生,累及上皮层下部的2/3。重度(III级):异型性细胞增生,累及上皮2/3以上但尚未达到全层。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上皮组织异型性细胞增生波及全层上皮,但未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正确识别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是防止肿瘤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肿瘤的重要环节。)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病变特征: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粥样物→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病理变化 1.早期病变——脂纹(fatty streak) 肉眼: 动脉内膜面稍隆起的黄色斑点或条纹 光镜: 内皮下大量泡沫细胞聚基+SMC+ 细胞外基质 泡沫细胞:圆形,体积较大,胞浆内大量小空泡 结局: 病因消除可完全消退,属可逆性变化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肉眼:内膜面淡黄/灰黄色不规则隆起的斑块:胶原纤维↑+玻璃样变,直径0.3~1.5cm,瓷白色蜡 烛油样。 光镜: 表层(纤维帽):大量胶原纤维+SMC+ 细胞外基质 下层: 泡沫细胞+SMC+脂质+炎细胞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粥瘤(atheroma) 肉眼:黄色斑块+多量黄色粥糜样物 光镜: ±玻璃样变性的纤维帽 ±大量粉红无定形坏死物质+胆固醇结晶+钙化 ±中膜萎缩 ±底/周边部:肉芽组织+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外膜毛细血管新生+结缔组织 + L、浆细胞浸润 4.复合性病变: ①斑块内出血:新生血管破裂→血肿→狭窄、堵塞 ②斑块破裂:粥瘤性溃疡→栓子→栓塞 ③血栓形成:内皮细胞损伤+ 粥瘤性溃疡→血栓 ④钙化:纤维帽及粥瘤灶钙盐沉着 ⑤动脉瘤形成: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张→动脉瘤 冠状A粥样硬化症: 部位:左冠状A前降支>右主干>左旋支、左主干 >后降支。病变呈节段性受累。 病变:斑块性病变,心壁侧,呈新月形,管腔呈偏心性狭窄。冠状A性心脏病(CHD):冠状A狭窄等变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病因:冠状A粥样硬化 主要临床表现 (一)心绞痛: 类型: 1.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2.不稳定型心绞痛 3.变异型心绞痛 (二)心肌梗死 病因: 1.冠状动脉血栓形成2.冠状动脉痉挛 3.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出血 4.心脏负荷过重 5.出血、休克 1.类型(1)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薄层梗死): 部位:心室壁心内膜下心肌1/3 病变:多发性、小灶性坏死,分布左心室四周,厚度不 及心肌的一半。 (2)透壁性心肌梗死(区域性心肌梗死)病变:累及心室壁全层或深达室壁2/3以上 部位:与闭塞的冠状A支供血区一致 病灶:较大,2.5 cm 常见的梗死好发部位: 最常见--左前降支供血区: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及前内乳头肌 其次是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并可累及窦房结 再次为左旋支供血区:左室侧壁、膈面及左房,并可累及房室结 2.病理变化: (1)发展过程: ①梗死<6h:肉眼无变化。 ②梗死>6h:坏死灶心肌呈苍白色 ③梗死8~9h后:呈土黄色。光镜:心肌早期凝固性坏死+间质水肿+出血 + 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④梗死4天后:充血出血带。光镜:带内血管充血、出血+ 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肿胀、空泡变→核溶解消失→肌纤维呈空管状 ⑤梗死1~2周后:边缘区出现肉芽组织 ⑥梗死2~8周:梗死灶机化及瘢痕形成3.合并症 (1)心脏破裂 部位:左心室前壁1/3处 时间:MI 1周内(1~3天多见) 表现: ±血液→心包腔→心脏压塞→猝死 ±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右心室→ 急性右心室功能不全 ±左心室乳头肌断裂→急性左心衰 (2)室壁瘤 时间:发于纤维化愈合期/心肌梗死的急性期 部位: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 病变: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局限性向外膨隆→可继发附壁血栓,心律紊乱及左心衰竭。 (3)附壁血栓形成 (4)其他:±心源性休克:大面积左室MI→心排血量骤减所致 ±心律失常:传导系统受累+MI→电生理紊乱 ±急性左心室衰竭: 心脏收缩失调 高血压(Hypertention)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高血压是一种体征 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及相应的临床表现,旧称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成人收缩压≥140mmHg(18.4kPa) 和/或舒张压≥90 mmHg(12.0kPa)【病变特点】:全身细动脉硬化(基本病变)→ 心、脑、肾及眼底病变→相应临床表现 类型和病理变化 1.缓进型高血压:良性高血压 多见(95%),中、老年人为多,病程长,进展缓。【病理变化】(1)第一期(机能紊乱期) 【基本改变】: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伴高级神经功能失调 ±无器质性病变(血管及心、脑、肾、眼底) 【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仅有血压↑,常有波动, 可有头昏、头痛。(2)第二期(动脉病变期) &细动脉硬化:主要特征病变 部位:肾入球A和视网膜A-最常见 病变:细A壁玻璃样变(透明变性) 镜检:细A管腔变小,内皮下间隙区→均质状, 红染无结构玻璃样物,管壁增厚。肌型小动脉硬化: 部位:肾小叶间A、弓型A、脑的小A 病变:内膜胶原及弹性纤维↑ 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 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3)第三期(内脏病变期) 心脏→高血压性心脏病 代偿:心脏向心性肥大 失代偿:离心性肥大 肾脏: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病理变化】 肉眼: ±双侧肾体积减小,重量减轻<100g,质地变硬 ±表面均匀弥漫细颗粒状 ±切面肾皮质变薄、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增生 镜下: ±入球A玻璃样变+肌型小A硬化 ±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消失 ±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淋巴细胞浸润 脑病变:脑血管硬化 【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硬化及痉挛→脑水肿→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 颅内压升高、头痛、呕吐及视物障碍等,重者意识障碍、抽搐等,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救治易引起死亡,称之为高血压危象 【脑软化】 表现:多发、微小梗死灶 结局:无严重后果。坏死组织被吸收→胶质瘢痕修复 【脑出血】:最严重、致命并发症 结局:小血肿→吸收,胶质瘢痕修复 中等出血→胶质瘢痕包裹→血肿或液化囊腔 视网膜病变: 病变:视网膜中央A发生细小A硬化 眼底血管迂曲,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处 静脉受压;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 表现:视力↓ 2.急进型高血压/恶性高血压: 舒张压显著升高,>130mmHg 青中年多,进展迅速,易发肾衰竭。常原发,可继发 病理变化: 以肾为主,也可出现于脑和视网膜,细小动脉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 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胶原增生, 管壁同心圆洋葱皮状增厚,管腔狭窄。 坏死性细动脉炎: ±内膜、中膜纤维素样坏死,可见核碎裂和炎细胞浸润 ±入球小A受累,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节段性坏死 ±并发症:微血栓、出血和微梗死。 风湿病(rheumatism)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主要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病变特点:结缔组织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发病年龄: 5~15岁(6~9岁高峰)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早期改变,约持续一个月 ①粘液样变 ②纤维素样坏死 ③纤维素渗出及少量淋巴、浆、嗜酸性和中性粒细 胞浸润,局部可查到少量免疫球蛋白。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 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 由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特征性的肉芽肿,由数个细胞组成大到近1 cm,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 Aschoff’s body组成: ①纤维素样坏死--中央 ②风湿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周围 Rheumatic cells: 体积大,胞浆丰富,嗜双色;核大,单核或多核,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 3.纤维化期或愈合期: 持续2~3 months ±坏死物被溶解吸收 ± Aschoff cell→纤维母细胞 ± 胶原↑ ±纤维--梭形小瘢痕 小结特点: ±上述病变整个病程4-6个月 ±反复发作,新旧病变可并存 ±持续进展→严重纤维化→瘢痕形成 (一)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内膜炎 (1)部位:心瓣膜 —瓣膜炎;内膜、腱索;二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2)早期病变: ±瓣膜肿胀,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瓣膜闭锁缘疣状赘生物形成&±疣状赘生物特点:血小板+纤维素沉积——白色血栓, 粟粒大小,灰白半透明,多个串珠状单行排列,不易脱落 2.风湿性心肌炎 1)病变部位:心肌间质(小血管周围)2)早期病变:风湿小体(左室后壁,室间隔常见);心肌间质水肿 + L浸润 3)后期病变:风湿小体纤维化→间质小瘢痕 4)结局:心肌纤维变性,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力衰竭。 3.风湿性心包炎(1)病变部位:心包脏层 (2)病变特点:渗出性炎 ±纤维素渗出为主:绒毛状(干性心包炎) ±浆液渗出为主:心包积液(湿性心包炎) ±后期:渗出纤维素溶解吸收↓ →机化粘连→缩窄性心包炎。 (二)风湿性关节炎 病变:滑膜充血、肿胀,关节腔浆液渗出+不典型风湿性肉芽肿性 年龄:成年 部位:大关节:膝、肩、腕、肘、髋 表现:游走性多关节炎 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症状。 结局:病变可消退,关节不变形。 (三)皮肤病变 环形红斑: ±非特异性渗出性炎 ±淡红色环状红晕,微隆起,中央色泽正常。 ±具诊断意义。,(四)皮下结节 部位:四肢大关节附近伸侧面皮下 表现:圆形/椭圆结节(0.5~2cm),活动,无痛。 形态:±中央纤维素样坏死 ±外周增生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结局:可自行消退或留小瘢痕。 (五)风湿性动脉炎 部位:大小动脉受累,小动脉常见。冠状A、肾A、肠系膜A、脑A、肺A 病变: 急性期: ±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风湿小体。后期:血管壁纤维化→增厚→管腔狭窄→闭塞。 (六)风湿性脑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心瓣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病原: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特点:±毒力相对弱的病原微生物引起(草绿色链球菌) ±已有病变的瓣膜 &±赘生物呈污秽灰黄色,质松脆,易破碎、脱落 ±赘生物组成:纤维蛋白、血小板、炎细胞、坏死物、细菌团。 ±瓣膜僵硬钙化,发生溃疡,穿孔和腱索断裂 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起病急,多为金葡菌、化脓链球菌 2.多发生于正常心内膜,常单独侵犯主动脉瓣或二尖瓣 &3.赘生物大而脆,易脱落,栓塞早 4.瓣膜毁损严重,迅速穿孔破裂,心衰出现早 5.病程短,可在数日或数周内死亡。 心瓣膜病: 各种原因造成心瓣膜器质性病变,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全身血循环障碍。 原因: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其它: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粥样硬化,梅毒 部位:多见于二尖瓣、次为主动脉瓣 表现形式:瓣膜口狭窄 瓣膜关闭不全 瓣膜复合病变 联合瓣膜病:两个以上瓣膜(如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或先后受累。1.二尖瓣狭窄 临床表现: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左心房扩大,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 颈静脉扩张,肝脾肿大,下肢水肿,体腔积液。 心脏三大一小:左房、右室、右房肥大扩张,左室轻度缩小 X线:梨形心 2.二尖瓣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心尖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X线: 左右心房、心室均肥大扩张.球形心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肺实质: 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 肺泡。 肺间质: 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管、神经。肺炎(pneumonia)肺组织炎症性疾病的统称,以急性渗出性炎症为主。$ 细菌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军团菌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纤维素性炎),病变累及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 临床特征:起病急,恶寒、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伴肺实变征及WBC增高。病程约一周.多见于青壮年。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菌: 肺炎球菌为主 机体: 抵抗力下降—诱因:受寒、醉酒、感冒、麻醉、疲劳等。 病变发生迅速,病菌-肺泡-变态反应-以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为特点:渗出;病菌迅速蔓延-肺段、肺叶病变。 2.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性质:纤维素性炎 部位和范围:一般单侧,左肺或右肺下叶常见。 病变分期---四期: (1)充血水肿期:1-2日 1)病变: 大体:肿大、暗红色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大量浆液性渗出物、细菌;少量RBC、中性粒细胞 2)病理临床联系: 细菌毒素入血+细菌入血释放毒素→中毒症状: 寒战、高热、肌肉酸痛 肺泡腔大量渗出物+炎细胞浸润→咳嗽 肺泡腔大量浆液性渗出物+少量RBC→咳淡红色痰 (2)红色肝样变期(Red hepatization) 实变早期:2~4日 1)病变: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腔--大量红细胞、细菌、少量N、M;纤维蛋白原渗出→纤维素(呈粗的条索状..片团状分布)大体: 肺肿大、重量增加、暗红、质实如肝 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物→肿大、重量↑ 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大量RBC渗出→暗红; 肺泡腔大量RBC、一定量的纤维素、少量N、M→质实如肝 2)病理临床联系: 肺泡腔大量RBC→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含铁血黄素--铁锈色痰; 大量RBC、纤维素,少量N→肺实变→缺氧:紫绀、呼吸困难;肺实变征:查体、X-ray 浆液性渗出物(培养基)→病菌繁殖→血菌(+)(3)灰色肝样变期(Gray hepatization)实变晚期,4~6日 1)病变: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贫血 肺泡腔--大量中性粒细胞,RBC↓↓;纤维蛋白量多,呈丝网状--纤维素网;纤维素丝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 大体: 毛细血管受压、贫血+肺泡腔内大量中性 粒细胞和纤维素,RBC↓↓→肺呈灰白色 肺泡腔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肺肿胀;肺实变 2)病理临床联系: 坏死脱落细胞+渗出液+纤维素→刺激→咳嗽 中性粒细胞坏死+渗出液+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脓性痰 巨噬细胞↑→病菌(-)纤维素开始溶解+机体适应→缺氧症状减轻 中性粒细胞+纤维素→肺实变--x线、体征(4)溶解消散期 第7-10日 1)病变: 镜下: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炎症消退 渗出物(主要为纤维素)溶解 大体:质地变软,切面颗粒外观渐消失,可有脓样混浊液体 渗出物被溶解→肺体积缩小 渗出物主要为纤维素,RBC较少→肺灰白色 渗出物被溶解→经淋巴管吸收或咳出→肺实变 2)病理临床联系: 渗出物+炎症刺激→咳嗽 渗出物+坏死之中性粒细胞→咳痰↑ 渗出物溶解→肺泡腔部分通气+渗出液→湿罗音 渗出物溶解→x线--假空洞 3.结局及并发症 (1)痊愈:大叶性肺炎通常为急性渗出性炎症,故肺组织常无坏死,肺泡壁结构未遭破坏→结构和功能恢复痊愈 (2)并发症: a.中毒性休克:严重毒血症→周围循环衰 竭→休克---休克型/中毒型肺炎---死亡率高 b.肺脓肿及脓(气)胸:金黄色葡萄球菌 c.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严重感染 d.胸膜炎:炎症(肺内)→胸膜→胸膜炎(纤维素性)e.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ification):灰肝期,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蛋白溶解酶不促→渗出物不能及时溶解吸收→肉芽组织长入→机化→病变呈褐色肉样。 (二)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化脓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常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又称支气管肺炎。常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 年龄、部位:小儿和年老体弱者, 肺小叶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粘液脓性痰、呼吸困难和肺部散在湿罗音。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原:细菌(条件致病: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毒、霉菌 2)机体抵抗力↓:(1)继发于其他疾病,尤其是急性传染病; (2)长期卧床的衰弱病人 (3)昏迷或全身麻醉的病人;机体抵抗力↓,病原侵入发病。 2.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特征:肺组织急性化脓性炎,多以细支气管为中心。 *病变从细支气管→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灶状散布的炎症灶。 1)病理变化 大体: 肺内多发性实变病灶,散布于两肺各叶,背侧、下叶较多 病灶多为小叶范围(d±1cm),不规则,切面致密、灰黄色,脓性渗出物 重者融合成片或累及全叶→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镜下:病灶中央或周围有细支气管 细支气管管壁:充血、水肿,N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管腔:脓性渗出物,纤维蛋白较少 病灶周肺泡腔有大量浆液,N、纤维蛋白较少。各病灶变化不一。 融合性支气管肺炎(confluent bronchopneumonia):严重的小叶性肺炎病灶相互融合,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2)临床表现:常为原发疾病掩盖。炎症+脓性渗出物→刺激→咳嗽 脓性渗出物→咳痰(粘液脓性痰)、湿罗音 X-ray---不规则小片状、斑点 状模糊阴影 3.结局及并发症: 1)痊愈:及时治疗,渗出物完全吸收 2)并发症:危险性比大叶性肺炎大得 多,可有呼衰、心衰、败血症、脓胸、支气管扩张等。 $ 间质性肺炎: 管壁、小叶间隔、肺泡隔等肺间质的炎症。多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1.病毒性肺炎 (1)病因: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单一或混合感染(多种病毒+继发细菌)。 (2)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病理变化: 间质性炎症 透明膜 病毒包涵体 病毒包含体(viruses inclusions):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约红细胞大小,嗜酸性,周围常有一清晰的透明晕 部位:多核巨细胞内,胞核-巨细胞病毒、腺病毒 胞浆-呼吸道合胞病毒 意义: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透明膜(hyaline membrane)形成:病毒感染→肺泡腔内渗出↑↑→渗出物浓缩→透明膜 部位:贴附于肺泡内表面 形态:一层均匀红染的膜样物 多核巨细胞(giant cells) 支气管和肺泡上皮增生→多核巨细胞 病理与临床联系: 炎症---剧烈咳嗽 缺氧---呼吸困难 病毒---中毒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一组各种原因所致肺实质和小气管受损→不可逆慢性气管阻塞、呼出阻力↑和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的统称。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 张、支气管哮喘。 一、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以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增生为主要病变。临床表现--咳、痰、喘,>3m/年,>2y。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病毒、细菌→粘膜上皮损伤、防御↓,进展和加重 2.吸烟:粘膜上皮损伤、防御↓,M吞噬↓ 3.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有害气体、寒冷 4.过敏因素 5.内因:如副交感N功能↑ →收缩、分泌↑ (二)病理变化 镜下: 1、粘膜上皮损伤与修复:纤毛粘连、倒伏、脱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再生、鳞化; 杯状细胞↑。 2、腺体增生、肥大及粘液腺化生 3、支气管壁的损害:充血,淋巴、浆细胞浸润;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软骨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细支气管炎和周围炎。 大体:粘膜上皮及支气管壁损害→支气管粘膜粗糙、充血、水肿 腺体病变→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三)病理与临床联系: 支气管粘膜炎症→咳嗽 杯状细胞、粘液腺体↑→分泌物↑→咳痰(白色粘液泡 沫痰/脓性痰--急性期)支气管狭窄/痉挛+渗出物→阻塞→喘、罗音、哮鸣音 慢性萎缩性支气管炎→无痰。(四)结局及并发症: 1.痊愈.并发症:(1)细支气管周围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肺纤维化→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后述) (2)感染+管壁损害→支气管扩张症 (3)支气管肺炎。 二、支气管哮喘: 内、外因素(遗传等)引发呼吸道过敏反应→以弥漫性细支气管痉挛为特征的支气管慢性炎性疾病。 临床表现:发作性喘息+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等。 慢性疾病,可视为慢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过敏(过敏原反复接触、感染、冷空气、烟雾等)因素:(1)抗原→B细胞→ 浆细胞IgE↑→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致敏--+过敏原→释放组胺、缓激肽等→ 气 管平滑肌收缩→速发型哮喘反应 (2)PAF、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水解酶→嗜酸性、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N、M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组织损伤→迟发型哮喘反应 (二)病理变化 镜下: 1、粘膜上皮损害,杯状细胞↑ 2、粘膜基底膜↑,玻变,粘液腺增生 3、管壁平滑肌:肥大,嗜酸性及单核细胞浸润 4、粘液栓:Charcot-Leyden结晶等 大体:粘膜基底膜↑+平滑肌肥大+粘液栓+炎症→细支气管狭窄、痉挛→肺含气量↑ →肺膨胀、柔软、有弹性症→粘膜充血、水肿→管腔狭窄。 支气管粘膜杯状细胞↑+粘液腺增生→分泌物↑ +痉挛→粘/脓性分泌物—粘液栓 (三)病理与临床联系: 粘膜肿胀+粘液栓→细支气管狭窄+痉挛→呼气性呼吸困难、哮鸣。(四)结局及并发症: 1.缓解 2.并发症:胸廓变形,肺气肿,气胸。 三、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以支气管的持久性扩张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常因分泌物潴留继发化脓性炎症。 病变特点-支气管的慢性化脓性炎。 部位-好于肺段以下或Ⅲ~Ⅳ级小支气管。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大量脓痰或反复咯血症状。男性多见。 (一)病因:1.感染:支气管壁炎症损伤→ 弹力↓,周围肺组织纤维化;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活瓣作用→支气管壁回弹力↓ 2.先天性发育缺陷和遗传因素:胰腺囊性纤维化+肺囊性纤维化-支扩 (二)病理变化: 大体:部位--肺段支气管、左下叶多见。 支气管--柱或囊状扩张;多→蜂窝肺; 管腔--粘膜粗糙、充血、水肿,粘或脓性分泌物;壁↑ 周围肺--萎缩、纤维化、肺气肿; 镜下: 1、粘膜上皮损害: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溃疡形成;增生,鳞化 2支气管壁的损害:萎缩、断裂、纤维化 3支气管周围组织: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 (三)病理与临床联系: 慢性炎、腺体↑、感染→咳嗽 咳痰(脓性痰,量多、恶臭) 血管壁损害→咯血 四、慢性阻塞性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末梢肺组织因弹性¯、残气量↑而呈持久的扩张 + 肺泡隔破坏,容积↑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 类型: 1、肺泡性肺气肿:(1)腺泡中央型 (2)腺泡周围型 (3)全腺泡型 肺大泡(bulla of lung):局灶性肺泡破坏,融合形成的大囊泡。直径>2cm,多为单个孤立的囊泡,位于胸膜下。 2、间质性肺气肿 镜下:1.肺泡扩张,肺泡孔扩大,间隔变窄断裂,囊腔形成 2.毛细血管床↓,小动脉内膜纤维化 3.细支气管慢性炎 4.气肿囊泡: 腺泡中央型--呼吸性细支气管 全腺泡型--肺泡管、肺泡囊 大体:体积大(钝圆,压痕),弹性差(柔软),色灰白,切面蜂窝状。 (二)病理与临床联系: (1)呼气性呼吸困难: 胸闷头痛,紫绀等缺氧症状。(2)桶状胸: 重度,胸廓前后径增大;胸廓呈过吸气状态: 肋间隙增宽,肋骨上抬,叩诊过清音,胸透肺透明度增加。 (3)胸片,肺功能检查 原发病症状:右心衰竭表现 (三)并发症: 1.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3.急性肺感染 2.自发性气胸、皮下气肿:肺大泡破裂→大量气体进入胸腔→大面积肺萎陷 肺门区→纵隔气肿→皮下气肿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肺、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病变→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小动脉,毛细血管床减少、闭塞→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2.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低氧血症:缺氧→肺动脉压↑ 缺氧→红细胞↑→肺循环阻力↑ 缺氧→心输出量↑→右心负担、肺动脉压↑ 缺氧→酸中毒→肺血管收缩↑ 3.肺内血管分流→肺动脉压↑ 4.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二)病理变化: (病因在肺,病变在心!)肺: 肺小A病变:管壁厚↑、硬↑,管腔狭窄 —肌化—炎症→纤维化、血栓形成和机化 毛细血管↓↓ 右心: 大体: 右心肥大、扩张→横位心→心尖钝圆、肥厚,重量↑ 右室内乳头肌、肉柱、室上嵴增粗 肺动脉瓣下2cm处室壁厚度>5mm(诊断标准) 肺动脉圆锥膨隆 镜下:心肌细胞肥大、增宽,核大染色深 肌纤维萎缩、肌浆溶解、横纹消失 间质水肿、胶原纤维增生。 (三)病理与临床联系: 肺病史,心脏病症状、右心衰的表现。 缺氧→右心衰竭:气促、心跳↑、紫绀,呼吸困难,肝 大,下肢水肿等。 缺氧+ CO2潴留→肺性脑病 肺尘埃沉着症(尘肺)有害粉尘微粒沉积于肺→肺组织病变(粉尘结节+纤维化),包括硅肺、煤肺、石棉肺。 1.肺硅沉着症(矽 肺)吸入二氧化硅微粒→肺矽结节形成和广泛的肺纤维化。 特点:常见、进展快、严重 (一)病因: 硅尘的吸入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基本病变:肺、肺门LN硅结节+弥漫性肺纤维化 特征性病变:硅结节 (1)硅结节(silicotic nodule):圆或卵圆形、灰白、质硬,有砂砾感,界清,直径2~5mm;中央缺血、氧→坏死→矽肺空洞 三个阶段:1)细胞性结节:巨噬细胞+网状纤维 2)纤维结节: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 3)玻璃样结节: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呈同心圆状排列,似洋葱皮样,中央有闭塞的小血管、巨噬细胞,周围纤维母细胞。 (2)弥漫性肺纤维化 (3)胸膜、肺门淋巴结的病变 (三)并发症: 1.肺结核 2.肺感染 3.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4.肺气肿和自发性气胸 肺石棉沉着症(石棉肺)长期吸入石棉粉尘引起的肺间质和胸膜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疾病。 咳嗽、咳痰、气急和胸胀痛等,晚期-肺功能障碍和肺心病的症状和体征,痰内可检见石棉小体。 (一)病理变化: 肉眼: 肺缩小、变硬,蜂窝状改变。 胸膜:脏层(下叶)显著增厚,壁层纤维斑、纤维化 胸膜腔闭锁,甚为灰白色的纤维瘢痕包裹。 胸膜斑(pleural plaques):发生于壁层胸膜上凸出的局限性纤维瘢痕斑块,质硬,呈灰白色,半透明,状似软骨。常位于两侧中、下胸壁,呈对称性分布。 镜下:早期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肺泡腔内大量脱落的肺泡上皮和M聚积。间质内L、M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晚期: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 多数肺泡闭塞,纤维组织填充。细支气管和小血管管壁纤维性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增生的纤维组织间可见石棉小体、异物巨细胞。 石棉小体:铁蛋白包裹的石棉纤维,分节,棒状,哑铃形。诊断石棉肺的重要依据。 (二)并发症: 1.恶性肿瘤:恶性胸膜间皮瘤、肺癌等 2.肺结核 3.肺源性心脏病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又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休克肺、弥漫性肺泡损伤、创伤性 湿肺 概念:肺内、外严重疾病引起的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加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一)病因: 多,严重感染、创伤、肺严重疾患等。 (二)病理变化: 肉眼:肺湿润,肿胀,暗红色,重量↑,弹性↓,散在出血点、散在实变区,斑及斑片状略凹陷的肺萎陷区。 镜下:肺水肿:间质和肺泡腔内大量蛋白质液体 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点状出血、灶状坏死。局灶性肺萎陷。 微血管:透明血栓和白细胞栓塞。后期Ⅱ型肺泡细胞及肺间质的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透明膜机化、纤维化——弥漫性肺泡内和肺间质纤维化。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出生后已出现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 病因:与肺(主要是肺泡)发育不全、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关键期:胎龄22周-出生 病理变化 大体: 肺组织质地坚实,色暗红,含气少。 镜下:透明膜--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壁、肺泡管和肺泡壁上贴附一层均匀红染的透明膜。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一、鼻咽癌: 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鼻血,鼻塞、耳鸣、颈部淋巴结肿大 病理类型: 1、大体类型: 结节型(最常见)、菜花型、粘膜下型、浸润型、溃疡型 2、组织学类型: 起源:柱状上皮储备细胞(多)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少) (1)鳞状细胞癌:分化性鳞癌---角化型,非角化型 未分化性鳞癌—细胞小,圆或短梭形态;泡状核细胞癌 (2)腺癌 好发部位:鼻咽顶部。 扩散及转移: 1、直接蔓延→颅内(上)、中耳(外)、鼻腔及眼眶(前)、颈椎(后) 2、淋巴道:为主,早,颈深上淋巴结 3、血道:肝、肺、骨多见,较少,晚。 病理与临床联系:(1)头痛、鼻塞、回缩性涕血、耳鸣,颈部肿块(乳突尖下方或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2)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 二、肺癌(carcinoma of the lung)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胸痛,肺部块影等 病理变化: 大体:中央型(以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多见,最常见) 周围型(以腺癌多见) 弥漫型(罕见)组织学类型: 1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大支气管,中央型 2腺癌:女性多,较小支气管,周围型.主要亚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肺泡间隔大多保存完整,癌细胞沿肺泡、肺泡管及细支气管壁单层或多层生长,形成腺样结构,并常见乳头形成。3腺鳞癌:较少,鳞癌+腺癌 4小细胞癌:10-20%,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的Kultschitzky(库尔契茨基)细胞,是一种可产生多种异位激素的异源性神经分泌功能的肿瘤,属APUD瘤。燕麦细胞癌(Oat cell carcinoma)5大细胞癌:恶性度高。 6肉瘤样癌:少,高恶性。 7类癌 8唾液腺癌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指除肿瘤及其转移灶直接引起的症状外, 伴随发生的由肿瘤引起的一系列异位激素性和代谢性症状综合征。如:肺性骨关节病、高血钙、高血糖、类癌综合征(支气管痉挛、陈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Barrett食管:慢性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修复过程中,食管下段(食管贲门交界处的齿状线2cm 以上)粘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腺上皮取代称之。胃炎(gastritis)胃粘膜的炎性病变(-)急性胃炎 1.病因: 理化因素及微生物感染,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过度饮酒,腐蚀性化学剂,严重应急和休克,细菌感染。 2.类型:(1)急性刺激性胃炎或单纯性胃炎 (2)急性腐蚀性胃炎 (3)急性出血性胃炎 (4)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病因: 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②长期慢性刺激 ③自身免疫 ④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 2.类型:(1)慢性浅表性胃炎 好发部位: 胃窦、胃体粘膜 (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特点: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肠化,固有层L、浆细胞浸润。 分型: A型(自身免疫性):罕见,常伴恶性贫血,好发部位-胃体、胃底。 B型(单纯性萎缩性):常见,好发部位- 胃窦黏膜。【肉眼形态】(胃镜观察): ①正常粘膜橘红色→暗灰色或灰绿色; ②萎缩区胃粘膜明显变薄,周围正常粘膜隆起,两者界限明显; ③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组织形态】1.病变处胃粘膜变薄,腺上皮萎缩,腺体↓,数目↓或囊性扩张;纤维组织↑ 2.固有层L,浆细胞浸润.3.常见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肠型上皮细胞,可出现异型增生 4.假幽门腺化生:胃底、体区腺体的主、壁细胞消失,代之以粘液分泌细胞 【分级】 轻度:胃固有腺体减少正常量的1/3以内者,中度:减少1/3-2/3者,重度:减少2/3以上。 【炎症状态】 静止性萎缩性胃炎:以淋巴、浆细胞浸润为主 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伴随病变】⑴上皮化生:①幽门腺化生(假幽门腺化生)②肠上皮化生(肠化):病变区黏膜表面上皮呈绒毛样突起,增生上皮内出现杯状C、吸收C 临床病理联系: 1.胃粘膜萎缩,腺体¯,壁、主细胞↓→胃液、胃酸↓→食欲下降、上腹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 2.A型 :壁细胞↓→內因子↓/缺乏→B12吸收障碍→恶性贫血 3.肠化→细胞异常增生→癌变 (3)慢性肥厚性胃炎 好发部位:胃底、胃体、大弯 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反酸、疼痛(4)疣状胃炎 消化性溃疡病:以胃、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常见病。 1.反复发作,慢性经过,与胃液自我消化有关 2.十二指肠溃疡(70%消化性溃疡最好发区)>胃溃疡(25%)>复合性(5%) 3.临床表现:周期性上腹疼痛、返酸、嗳气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胃液消化作用:高胃酸分泌、十二指肠梗阻 3.粘膜抗消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吸烟 4。神经内分泌失调 5。慢性胃炎、遗传易感性 1.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胃溃疡-胃小弯近幽门(胃窦多见),直径<2cm 十二指肠溃疡:球部前/后壁,直径<1cm 【肉眼形态】:圆形/椭圆形(多为一个); 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深浅不-; 切面呈斜漏斗状; 周边粘膜皱壁常向溃疡处集中——呈放射状。 【镜下形态】:溃疡底部从内到外可分四层:(1)炎性渗出物层(最表层):WBC + 纤维素; (2)坏死层:坏死细胞碎片 (3)肉芽组织层(新鲜); (4)瘢痕层(陈旧肉芽组织)。 2.结局和并发症(1)愈合:渗出、坏死物吸收、排出,肉芽增生填补,周围上皮再生、覆盖创面 愈合。 (2)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3.临床表现: 上腹痛——周期性疼痛;返酸、暖气。 胃溃疡疼痛——餐后半至两小时之内,下次餐前消失。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餐后3~4小时)进餐后缓解。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己六种 基本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1)细胞水肿:因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 LM: 胞浆疏松化:肝C体积↑,胞浆疏松网状,半透明。 气球样变:肝C肿大呈球形,胞浆完全透明。 EM:内质网扩张,囊性变;线粒体肿胀;核蛋白脱颗粒。(2)脂肪变:肝细胞中脂肪空泡↑,小囊泡或大空泡。 (3)嗜酸性变:肝C胞浆→脱水→浓缩→嗜酸性↑累及单个/几个肝C。细胞死亡前兆。 2.肝细胞坏死 (1)嗜酸性坏死:坏死细胞核固缩→消失,浆浓缩→红染圆形小体→入窦周或窦中→嗜酸性小体——细胞凋亡。 (2)溶解性坏死: ①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单个或数个肝C的坏死。②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肝小叶周边界板肝C的灶性坏死和崩解,界板呈虫蚀状缺损。见于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指肝细胞带状融合性溶解坏死,中央V-汇管区,汇管区-汇管区,中央V-中央V之间的连接坏死带。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④ 大片坏死: 亚大快坏死 大块坏死 3.炎细胞浸润 4.再生与增生 病毒性肝炎: 普通型(急性 慢性) 重型: 急性 亚急性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无黄疽型:HBV;黄疽型:HAV。临床表现:①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②血清谷丙转氨酶↑ ③黄疸 病变:【大体】:肝体积↑,被膜紧张。【镜下】: ①肝C变性——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②坏死——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③汇管区及小叶内炎细胞浸润。 结局:1.痊愈:半年~1年可恢复 2.转为慢性:丙型(50%)、乙型 2.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程>半年 分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迁徙性肝炎 病变:轻度慢性肝炎:点/灶状坏死,碎片状坏死轻,汇管区纤维↑,小叶结构完整。中度慢性肝炎:坏死↑ 灶性坏死 碎片坏死重 桥接坏死 重度慢性肝炎:坏死广泛严重, 重度碎片状坏死, 大片桥接坏死, 肝C不规则再生, 纤维间隔分割, 假小叶形成 毛玻璃样肝细胞:LM:肝C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含大量HBsAg),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EM:线状或小管状物质积存于内质网池内 IHC:HBsAg阳性 分布: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发展迅猛,病死率高。 病理变化:【大体】肝体积↓↓(左叶),重量↓,质柔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或红褐色(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 【镜下】:①坏死:严重、广泛。肝索解离,溶解→大块坏死。 ②小叶中央开始坏死→四周,残留肝C少。③肝窦扩张充血、出血;枯否C增生肥大。 ④小叶内及汇管区L和M浸润。 ⑤肝C再生不明显。 (2)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理变变:【大体】:肝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镜下】:亚大块坏死 + 肝C结节状再生;原小叶结构丧失;小叶内外炎细胞↑。周边小胆管增生 + 胆汁淤积→胆栓。结局:坏死后性肝硬化。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多种原因→肝C变性、坏死、纤维组织↑+ 肝C结节状再生→反复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及血液循环改建→肝脏变形、变硬→肝硬化。 临床病理类型: 1.门脉性肝硬化(portal cirrhosis):最多见。病理变化:【大体】:早-中期:肝体积正常/略大,质稍硬。 后期:肝体积↓,重量↓质硬。弥漫性小结节(最大<1.0cm),大小相近,薄层纤维包绕。 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镜下】:(1)假小叶(pseudolobule):正常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广泛↑+ 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2)假小叶周纤维组织↑+ 慢性炎C浸润,小胆管淤胆。 (3)原有肝损害的病变形态改变可同时存在。 2.坏死后性肝硬化(postnecrotic cirrhosis): 1)病因:乙、丙型亚重肝转变而来;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引起。2)病变: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 【大体】: 肝体积不对称性↓,重量↓,质地↑变硬。 结节较大且大小不等;结节间纤维条索宽大。 结节呈黄绿或黄褐色。【镜下】:正常小叶结构破坏,代之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C变性、坏死 + 胆色素沉着。 假小叶间:纤维间隔较宽,厚薄不均 + 显著炎性细胞浸润、小胆管↑。 3.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1)临床表现:①脾肿大 ②胃肠淤血 ③腹水 ④侧支循环形成所致并发症:食管下段V丛曲张:破裂→引起大呕血。 直肠V(痔V)丛曲张:破裂→便血→贫血 脐周及腹壁V曲张:→“海蛇头”。 2.肝功能不全:(1)睾丸萎缩、男子乳腺发育症:雌激素灭活↓→雌激素↑ (2)蜘蛛状血管痣 (3)出血倾向 (4)黄疸 (5)肝性脑病(肝昏迷)食管癌 【病理变化】: 好发于食管中段,下段次之、上段较少。可分为早期癌和中晚期癌。 1. 早期癌: 肉眼:分四型:①隐伏型 ②糜烂型 ③斑块型 ④乳头型。 镜下:病变较局限,仅累及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未侵及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2.中、晚期癌: 肉眼:分四型 ①髓质型 ②蕈伞型 ③溃疡型 ④缩窄型 镜下:组织学类型-①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②腺癌 ③未分化癌,较少见,恶性程度高。胃癌(carcinoma of stomach):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一)病理变化 1.早期胃癌: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无论其面积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起源于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 2.进展期胃癌 1)定义: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以下者,或称中晚期胃癌。 2)肉眼分型:(1)息肉型或蕈伞型:癌组织向粘膜表面生长,呈息肉状或蕈状,突入胃腔内。(2)溃疡型:癌组织坏死脱落→溃疡,呈皿状,边缘隆起,如火山口。(3)浸润型:癌组织向胃壁内呈局限或弥漫浸润→革囊胃 原发性肝癌: 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病理变化 1.肉眼类型:1)早期肝癌—小肝癌(small liver cancer):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直径的总和<3cm 2)中晚期肝癌:(1)巨块型(2)多结节型(3)弥漫型 2.组织学类型: (1)肝细胞癌 (2)肝内胆管细胞癌 由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癌,多为腺癌或单纯(3)混合细胞型肝癌 病因: 1.病毒性肝炎:HBV,HCV 2.肝硬化: 坏死后性肝硬化 3.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菌及其毒素 4.亚硝胺类化合物 5.寄生虫感染 大肠癌;好发部位:直肠 分类:(1)早期大肠癌: 指癌组织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一般无淋巴结转移,5-10%的粘膜下层癌可伴局部淋巴结转移。 类型:息肉隆起型 扁平隆起型 扁平隆起伴溃疡型 (2)中晚期大肠癌: 隆起型 溃疡型 浸润型 胶样型 组织学类型:(1)腺癌: 乳头状腺癌 管状腺癌 粘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 (2)未分化癌 (3)腺鳞癌 (4)鳞状细胞癌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功能:排泄代谢产物、毒物;调节机体水和电解质含量;维持酸碱平衡;产生内分泌激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 肾脏基本结构功能单位----肾单位(nephron): 肾单位 = 肾小球+肾小管 滤过膜:内皮细胞-有孔,带负电 基膜-内、外疏松层及中间致密层 脏层上皮-足突,滤过隙 肾小球肾炎:一类与多种原因有关的原发于肾脏的独立疾病,肾为唯一或主要受累脏器,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及肾衰 GN的发病机制: 致肾小球损伤的主要原因:抗原-抗体复合物(IC)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非G 可溶性 Ag + Ab在循环血流中形成 IC → G内沉积 → G 损伤 2.肾小球内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Ab+ G固有/植入Ag→ IC 沉积 → G损伤 抗肾小球基膜肾炎:Ab+肾小球基膜Ag IF:抗体沿基膜沉积→特征性的连续的线形荧光 Heymann肾炎: Heymann Ag → Ab +肾小管上皮刷状缘、足细胞小凹→IC 上皮下沉积 IF:沿基膜弥漫颗粒状分布IC或补体的沉积→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系膜细胞、内皮及上皮细胞+N、M及L浸润 2.基膜增厚、系膜基质↑:GBM本身增厚或蛋白样物质的沉积→基底膜↑ →通透性↑→代谢↓→血管袢或肾小球硬化 3.炎性渗出和坏死:N、纤维素渗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 4.玻璃样变和硬化:肾小球内出现均质红染物质堆积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上皮变性、管型等。 临床表现:(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重者肾小球滤过率↓→氮质血症。(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起病急,进展快,水肿、血尿、蛋白尿→少 尿、无尿+氮质血症→ 快速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3)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低蛋白血症(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血尿,轻度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症:起病缓,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变伴N、M浸润的一种急性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儿童多见,发病急 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大体:肾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光滑→大红肾 表面与切面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 →蚤咬肾 LM:1.病变呈弥漫分布 2.肾小球体积增大,G内C数目↑↑ 3.系膜C与内皮C显著增大,肿胀→ 肾小球缺血状 4.肾小球内多数炎细胞浸润 5.严重病例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6.球囊腔内纤维素渗出及红细胞漏出 7.肾小管上皮变性、管型 8.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EM:1.系膜C、内皮C增生,肿胀 2.上皮下驼峰状、小丘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IF:呈颗粒状荧光,主要成分为IgG、C3 临床病理联系:1.尿的变化:(1)少尿或无尿:G内细胞增生、肿胀→毛细血管管腔狭窄、闭塞→G缺血→GFR↓→ 尿量↓↓ (2)血尿、蛋白尿:GBM受损,通透性↑ → RBC、血浆蛋白漏出 (3)管型尿 2.水肿:① GFR↓ → Na+、H2O潴留 ② 变态反应 → 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 3.高血压:① GFR↓→ Na+、H2O潴留→ 血容量↑ ②肾组织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 细小A收缩→ 血压↑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一组病情快速发展的GN, 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壁层上皮增生,新月体形成,临床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好发年龄:中、青年为主 病变特点:肾小球内大量新月体形成 临床特点:病变严重,进展快,血尿,少尿,无尿,高血压,氮质血症 I型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疾病。在GBM内出现IgG和C3的线状沉积。部分病例出现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II型为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III型为免疫反应不明显型 病理变化:大体:肾体积增大,苍白,皮质内散在点状出血 光镜: 1.大部分肾小球(50%)内有新月体形成。 壁层上皮细胞↑↑,堆积成层→ 新月体或环状体(细胞性新月体,细胞-纤维 性新月体,纤维性新月体) 早期:壁层上皮C↑ + M→细胞性新月体 成纤维C →纤维↑→ 细胞-纤维性新月体 晚期:纤维化→ 纤维性新月体 2.增生的上皮C间可见RBC、N和纤维素性渗出物 3.可见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和出血 4.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轻度增生 5.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6.肾小管上皮变性、萎缩至消失 EM:(1)GBM致密物沉积,BM外侧、膜内或内侧 (2)GBM厚薄不均,裂孔或缺损(3)新月体内,可见纤维蛋白条索 IF:(1)连续线形荧光 (2)颗粒状荧光(不规则) (3)很少或不见荧光 临床病理联系:1.血尿、蛋白尿、显著水肿 2.少尿、无尿 →氮质血症 →肾衰 3.G受压、缺血 →肾素↑ →高血压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特点:肺出血 +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女 临床表现:反复咯血+ 血尿、蛋白尿、少尿等 (三)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原因。病变特点:早期肾小球炎性改变不明显,后期-弥漫性的毛细血管壁增厚,并在上皮下出现含有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沉积物。 病理变化:大体:肾肿大,色苍白→ 大白肾 LM:1.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均匀、弥漫性增厚 2.六胺银染色:GBM示钉突形成,梳齿状 3.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 4.肾小管上皮变性,管型 EM:1.GBM外侧(上皮下)多数小丘状突起 2.GBM钉状突起插入小丘状突起之间 3.钉状突起与GBM垂直相连 4.钉状突起包绕沉积物、融合→GBM高度增厚 IF:沿GBM表面呈颗粒状荧光。IgG、C3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三高一低”:高度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低蛋白血症 (四)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病变特点: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G病变轻微 临床:肾病综合征;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发病年龄:小儿 病理变化:大体:肾脏肿胀,苍白,切面皮质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着而出现黄白色条纹 LM:G仅有轻度节段性增生;肾小管上皮玻璃样变,脂类沉积,透明管型 EM: 弥漫性G脏层上皮足突消失;内质网↑,脂滴 临床病理联系:肾病综合征,高度选择性蛋白尿 (五)IgA肾病: 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临床病理联系:复发性镜下或肉眼血尿、轻度蛋白尿、少数可出现肾病综合征 病变特点:LM:肾小球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 EM: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六)慢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硬化性GN)不同GN发展的终末阶段 病变特点:大量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 病理改变: 肉眼:颗粒性固缩肾 LM:(1)大量G纤维化,玻变,相互靠近,残余G肥大 (3)间质内小A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小 (2)部分肾小管萎缩,纤维化,消失;部分肾小管上皮增生、管型(4)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L、P浸润 临床病理联系: (1)肾对尿的浓缩功能降低 →多尿、夜尿、尿比重↓ (2)大量肾单位纤维化→肾缺血→肾素分泌↑→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3)大量肾单位破坏→代谢废物潴留→氮质血症→肾衰 肾盂肾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肾小管、肾盂、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性质:化脓性炎症 年龄:任何年龄 分类: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1.急性感染的全身症状:发热、寒战、乏力 2.膀胱-尿道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腰酸、腰痛 3.尿常规异常:菌尿、脓尿、蛋白、管型尿 感染途径:1.血行(下行性)感染:双肾受累 2.上行性感染(最常见):单侧受累(多见)一.急性肾盂肾炎 病变 大体:肾肿大,充血,表面散在小脓肿 光镜:(1)肾盂粘膜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肾间质化脓性炎 (3)肾小管腔充满脓细胞,细菌 (4)血源性感染者,间质小脓肿 临床病理联系:1.起病急,发热,寒战,WBC↑等全身症状 2.尿的改变:脓尿、菌尿、蛋白尿、管型尿等 3.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等 二.慢性肾盂肾炎 病变特点:大体:1.两侧不对称,大小不等,体积小,质地硬,表 面高低不平,有不规则凹陷形瘢痕 2.肾小管,间质活动性炎 →肾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肾盂,肾盏变形 3.病变分布不均,呈不规则灶状或片状 LM:(1)瘢痕区肾间质破坏,肾间质,肾盂粘膜纤维组织增生 (2)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 (3)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4)部分肾小管萎缩、坏死、纤维化,部分管腔扩张,管型(5)病变区肾小球多萎缩,纤维化,玻变 (6)部分肾单位代偿性肥大 临床病理联系:1.蛋白尿、管型尿、脓尿 2.肾小管浓缩功能↓→多尿,夜尿 肾细胞癌: 来源: 起源于肾小管的腺癌 病理变化:大体:两极多见,上极最多 形状及大小:单个圆形,大小差别大,分界清,有假包膜;内有出血、坏死、钙化、囊性变,呈多彩性 镜下:根据癌细胞形态和排列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 1.透明细胞癌:最常见,癌细胞体积大、多角形、胞浆丰富,几乎呈透明状,胞界清楚,癌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条索状 2.乳头状癌:呈现高分化腺癌,癌细胞排列成乳头状结构 3.嫌色细胞癌:癌细胞胞浆弱嗜碱性,核周常有空晕,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预后较好 临床病理联系: 1.无痛性血尿 2.肾区肿块 3.异位内分泌肿瘤 肾母细胞瘤:小儿腹腔内最常见的原发性的恶性肿瘤 病理变化: 大体:多发生在单侧肾脏的上下极,单个,巨大球形,边界清,切面呈多彩性。 光镜: 三种主要成分:1.未分化肾母细胞 2.原始上皮细胞成分,排列成胚胎性小管和小球样结构 3.梭形细胞间质 膀胱移行细胞癌: 部位:膀胱侧壁和膀胱三角区 临床病理联系:无痛性血尿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白细胞非肿瘤性疾病 一、白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血中粒细胞↓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临床特点:精神欠佳,寒战和发热、衰弱和疲劳,感染反复出现;坏死灶中出现大片细菌团块,而无中性粒细胞反应。 二、反应性白细胞增多症:微生物、非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白细胞数量↑。这种白细胞增多为非特异性。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嗜B淋巴细胞EB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受感染的特征为:发热、喉痛和全身淋巴结肿大;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性; 抗EB病毒抗体滴度增加。 (二)反应性淋巴结肿大: 1.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引流感染灶的一组淋巴结或全身淋巴节肿大。 2.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滤泡增生、副皮质区淋巴增生、窦组织细胞增生 (三)猫抓病: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限性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结核样肉芽肿形成,然后出现中央坏死,中性粒细胞聚集。后期出现本病特征性病变——肉芽肿并发小脓肿形成。 淋巴组织肿瘤:源于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和浆细胞肿瘤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肿瘤,T/NK细胞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 一.前B和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由幼稚的淋巴母细胞组成。临床表现;起病急骤,骨髓功能受抑制,出现贫血、出血、骨痛;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等。 二、滤泡型淋巴瘤 ①来源:滤泡生发中心细胞 ②恶性程度:低度恶性 多数病例瘤细胞表达bcl-2蛋白 病理变化: A.淋巴结结构消失,肿瘤结节状生长 B.肿瘤性滤泡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 临床表现: A.好发部位:腹股沟淋巴结。 B.反复无痛性多个淋巴结肿大 C.脾脏肿大 三、套细胞淋巴瘤: 为B细胞肿瘤 四、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①来源:B细胞 ②弥漫生长、侵袭性,形态变化较大 ③恶性程度:中度恶性 五、Burkitt淋巴瘤;①来源:滤泡生发中心细胞 ②恶性程度:高度恶性 ③病因学:与EB病 毒潜伏感染有关 病理变化: A. 弥漫性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浸润形成“满天星”图像 六、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相关肿瘤 (一)多发性骨髓瘤: 是最常见的恶性浆细胞肿瘤。整个骨骼系统中可见多灶性溶骨病变。 (二)局灶性浆细胞瘤: 指骨髓或软组织中只有一个浆细胞瘤病灶。 七、外周T细胞淋巴瘤: 一组异质性的肿瘤,包括以往分类的多形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和T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等亚型。 特点: A.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主要侵犯副皮质区 B.血管增生 C.瘤细胞由大小不等多形性细胞组成,伴有众多反应性细胞 八、NK/T细胞淋巴瘤: 为细胞毒性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或者NK细胞)来源的侵袭性淋巴瘤。好发部位:鼻腔和上呼吸道 九、霍奇金淋巴瘤(HL)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 1.特点: 1)病变多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向临近及远处扩散 2)原发于淋巴结外极少见3)含有Reed-Sternberg细胞 2.来源:R-S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 3.好发部位: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 4.病理变化 1)肉眼: 淋巴结肿大,无粘连(早期)→淋巴结粘连,变硬(中、晚期)。结节状,切面灰白色呈鱼肉状。 2)镜下-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细胞混合浸润背景+不等量肿瘤细胞(R-S细胞及变异细胞-CD15、CD30阳性) ①肿瘤成分:典型的R-S细胞-诊断性R-S细胞 单核瘤细胞-霍奇金细胞 陷窝细胞 L&H 细胞或“爆米花”细胞 多形性或未分化的R-S细胞 ②反应(背景)成分:炎细胞(L、P、N、嗜酸细胞、组织细胞等)及纤维间质、嗜酸性无定型物质。 (一)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单克隆性B细胞肿瘤,呈模糊不清结节状 (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1.结节硬化型 : A.组织学:陷窝细胞、炎细胞多,典型R-S细胞少,晚期可见宽大的双折光胶原纤维束。 B.好发年龄:青年女性 C.临床表现:常有纵隔包块 2.混合细胞型: A.组织学:霍奇金细胞与典型R-S细胞较多,背景复杂,上皮样细胞团及肉芽肿易见。 B.最多见 3.淋巴细胞减少型: A.R-S细胞及多形性R-S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 B.好发年龄:年长者 C.预后最差 4.淋巴细胞为主型 白血病: 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 消瘦,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热、贫血 病理特征: 骨髓内异常白细胞弥漫性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器官 分类: 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髓细胞)白血病 第十五章 传 染 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引起局部和广泛的流行。 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结核病(tuberculosis)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除牙齿、毛发、指甲外,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为多见。 典型病变—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 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渗出为主的病变 条件:早期或机体免疫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病变特点: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早期(24h)局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后为巨噬细胞。在渗出液和巨噬细胞中可查见结核杆菌。 好发部位: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转归: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或转变为以增生为主或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增生为主的病变 条件:菌量少,毒力较低或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 病变特点:增生为主的变化,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tubercle)典型结核结节组成: 中央:干酪样坏死 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 Langhans巨细胞+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 坏死为主的病变 条件:菌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以渗出或增生为主的病变均可继发干酪样坏死。 病变特点: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大体:结核坏死灶由于含脂质较多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 镜下:细胞坏死、崩解,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病:指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的肺结核病。 病理特征:原发综合征(primary complex)初次感染结核杆菌出现的病变 肺内原发病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结核 X线呈哑铃状。 支气管播散:干酪性肺炎 淋巴道播散:广泛淋巴结结核 血道播散: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继发性肺结核病 特点: 病变多开始于肺尖部,而且右肺多见 病变的类型: 1.局灶性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病变。属非活动性结核病,常无自觉症状。 X线: 肺尖部有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病灶,多位于肺尖,右肺多见。 镜下:病变以增生为主,中央为干酪样坏死 2.浸润性肺结核: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属于活动性肺结核病,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临床:低热、疲乏、盗汗、咳嗽和咯血等。X线:锁骨下可见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 病变:渗出+干酪样坏死+炎症包绕 3.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属开放性肺结核,多由浸润型肺结核形成急性空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临床表现: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气短 X线:见一侧或两侧上、中肺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互相重叠成蜂窝状 病变特点:大体: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多位于肺上叶,壁厚可达1cm以上。 镜下:内层:干酪样坏死物(大量结核杆菌) 中层:结核性肉芽组织 外层:纤维结缔组织 病变空洞与支气管相通,成为结核病的传染源,故此型又称开放性肺结核 并发症:咯血,气胸或脓气胸,喉结核,肠结核,肺心病 ⒋干酪性肺炎 临床表现:起病急,病情危重,中毒症状明显,病死率高,故有“百日痨”或“奔马痨”之称 5.结核球或结核瘤(tuberculoma) 大体: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单个或多个。X片上有时很难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 镜下: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可见钙盐沉积,周围为玻璃样变的结缔组织,内层可见结核性肉芽组织结构。 结核球由于其纤维包膜的存在,抗痨药不易发挥作用,且有恶化进展的可能。6.结核性胸膜炎 湿性结核性胸膜炎,干性(增生性)结核性胸膜炎 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病变: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慢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肺外结核病 肺外结核病 31(一)肠结核病 发生于回盲部 溃疡型:典型的肠结核溃疡,多呈环形,其长轴与肠腔长轴垂直。 增生型—较少见 (二)结核性腹膜炎 湿性——结核性浆液性渗出引起大量腹水为特征 临床:腹痛、腹胀、腹泻和结核中毒症状 干性——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后引起腹腔脏器的广泛粘连。临床:肠梗阻、腹部扪及包块 (三)结核性脑膜炎 镜下:蛛网膜下腔内炎性渗出物组成: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四)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 (五)骨与关节结核病 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并无红、热、痛,故又称“冷脓肿” (六)淋巴结结核病 二.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生。 部位: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的病变最为突出。 临床主要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嗜中性、嗜酸性粒细胞↓。病理变化: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伤寒细胞: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胞浆内每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以吞噬红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这种巨噬细胞称~。 伤寒小结: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临床病理联系: 1.肠道病变(1)髓样肿胀期 (2)坏死期 (3)溃疡期 溃疡特点:外形与淋巴小结的分布及形态一致,呈圆或椭圆形,溃疡的长径与肠管纵轴平行,此为伤寒溃疡的特点 (4)愈合期: 由于病灶的长径与肠管纵轴相平行,故不致肠狭窄。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支气管肺炎 三.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一种假膜性肠炎。 ①病变多局限于结肠,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假膜脱落伴有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②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1.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初期: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出血。 ②后期:粘膜浅表坏死,在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素,并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和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呈糠皮状。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③愈合期:渗出物和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排出,经周围健康组织再生缺损得以修复。2.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二个月以上者 病理改变:①肠道病变此起彼伏,原有溃疡尚未愈合,新的溃疡又形成。因此新旧病灶同时存在。 ②组织的损伤修复反复进行,慢性溃疡边缘不规则,粘膜常过度增生→息肉。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五.梅毒:是由梅毒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性传播疾病中危害性较严重的一种,其危害性仅次于AIDS 病理变化: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 灶性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血管周围炎:围管性的L、M、浆细胞浸润,浆细胞恒定出现。 2.树胶样肿(gumma)又称梅毒瘤(syphiloma)是第三期梅毒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结构颇似结核结节, 中央为凝固性坏死,形态类似干酪样坏死,但坏死不如干酪样坏死彻底,弹力纤维尚保存。外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较少.绝少钙化 后天性梅毒: 一、二期梅毒称早期梅毒,有传染性。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因常累及内脏,故又称内脏梅毒。 第一期梅毒:主要是硬下疳的形成,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 第二期梅毒:硬下疳发生3~4周后,引起全身皮肤、粘膜广泛的梅毒疹和全身性非特异性淋巴结 肿大。 第三期梅毒: 常发生于感染4~5年后,病变累及内脏,特别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有特征性的树胶肿形成 六. 艾滋病(AIDS): 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由HIV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病;通过性接触或血及血液制品传播; 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CD4+T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表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泻、盗汗 AIDS的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组织的变化,机会感染,恶性肿瘤(Kaposi肉瘤) 七.阿米巴病: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累及结肠,也可移行到肝、脑、肺及肛周皮肤、泌尿、生殖等器官,临床上常出现腹痛、腹泄等症状,故常称为阿米巴痢疾。 (一)肠阿米巴病 好发部位:以盲肠、升结肠 主要病变:肠壁组织液化性坏死并形成溃疡及肠出血,穿孔。 烧瓶状溃疡,口小底大,边缘潜行的溃疡,邻近者可形成窦道,形成大片溃疡及肠出血、肠穿孔。 临床表现:轻度腹泄、腹痛,大便含粘液、血液及坏死组织,暗红色果酱样大便,可出现肠梗阻症状。 (二)肠外阿米巴病 1.阿米巴肝脓肿:途径:肠壁小v-肠系膜v-门v-肝 大体:脓肿壁呈破絮状外观。 镜下:脓肿壁见未彻底溶化坏死组织及少许炎细胞,边缘活组织中可见滋养体。周围可有肉芽组织及纤维包裹形成。 2.肺脓肿 3.脑脓肿 八. 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病理特点: 形成血吸虫虫卵结节 临床表现: 发热、腹泄,肝肿大,晚期可致肝硬化(干线型肝硬变)及门脉高压。 感染阶段:尾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感染 寄生部位:成虫主要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血管内 中间宿主:钉螺 主要致病虫期:虫卵导致的免疫反应 虫卵引起的变化: 部位:主要为乙状结肠,直肠壁及肝(1)急性虫卵结节: 肉眼:灰黄色,粟粒及绿豆大小结节。 镜下:中央见1~2个成熟虫卵,虫卵卵壳上见嗜酸性棒状体,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虫卵周围为无结构颗粒状坏死物质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叫做嗜酸性脓肿。(2)慢性虫卵结节: 急性虫卵结节十天后,毛蚴死亡,坏死物质被吸收,虫卵破裂或钙化,其周围除类上皮细胞外,出现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上似结核结节,称为假结核结节。 干线型肝硬变:见于血吸虫病时,硬变的肝脏表面有散在的浅沟纹,将肝表面划分成大小不等及不整形微突之分区,严重者可形成粗大突起结节。切面上,沿门静脉分枝增生的纤维组织呈树枝状分布,故有干线型肝硬变之称。 九.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脊髓膜的急性化脓性炎。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累及人群:多为儿童及青少年 病理变化: 上呼吸道感染期:粘膜充血、水肿 败血症期:粘膜淤斑 脑膜炎症期 病理学改变:大体:脑脊膜血管高度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 镜下:蛛网膜下腔增宽,其中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症和颅神经麻痹。临床病理联系: 1.发热。 2.神经系统症状:a.颅内压升高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 b.脑膜刺激症状: 颈项强直。 c.颅神经麻痹 d.脑脊液的变化:压力上升,混浊不清 十. 流行性乙型脑炎: 是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高热、嗜睡、抽搐、昏迷 传播媒介为蚊 病理变化: 大体:脑膜充血、脑水肿明显、脑回宽、脑沟变窄。切面见粟粒或针尖大小的软化灶。镜下: A.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血管扩张,小灶出血; 淋巴细胞套-L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B.神经元变性、坏死:少突胶质细胞环绕一神经元,则称为卫星现象(satellitosis)。 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小胶质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 C.脑软化灶形成:软化灶为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镂空筛网状,为灶性神经组织的坏死液化所致,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D.胶质细胞增生:在小血管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 临床病理联系: 1.嗜睡和昏迷 2.颅内压升高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 3.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 4.脑脊液变化: 细胞数增多。第五篇:病理学总结